兔瘟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冶方法

兔子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不到位,将会给养兔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兔瘟的临床症状及剖检表现

该病多发生在50日龄以上的兔子,潜伏期为1~3天。死前不吃食,呈短暂的兴奋状态(如在笼中乱蹿、尖叫等),体温比正常体温高1~2℃,有时体温在41℃以上,手摸病兔耳根有发烫的感觉,死亡率高达100%。部分死兔的鼻腔出血,死后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死兔时可发现:血液凝固不良、肝脏有出血点并坏死、脾脏肿大呈暗紫色、肾脏肿大,大部分死兔的喉头和气管黏膜高度充血或出血。及时剖检死兔可发现血管中有大量的血样泡沫,胃肠道有出血症状。

二、兔瘟发生的原因

1.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疫苗质量低下、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保存不当、免疫注射操作不当(如注射量不足或漏免)、部分该免疫的兔子没有及时免疫等。

2.管理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完善、没有进行定时定量投喂、缺乏科学饲养技术、兔舍卫生条件太差、舍内空气质量不好、温度(湿度)控制差、兔子感染其他疾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等原因,都会使兔子的抗病力下降或免疫接种之后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3.品种品质原因。由于品种品质方面的原因,兔子的体质较弱,抗病力较差,容易受到兔瘟病毒的侵袭而感染。

三、兔瘟防治措施

1.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做好兔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提高兔群的整体抗病能力。对兔舍、笼具进行定期严格消毒,严禁场外人员入场,场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药液要定期更换。严禁从疫区购入种兔和饲料,引种后应立即接种兔瘟疫苗并做好隔离观察工作,确定引进兔健康之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

2.疫苗免疫。目前,兔瘟疫苗主要是组织灭活疫苗。一般情况下,单苗的免疫效果好于二联苗和三联苗。兔瘟免疫的首选日龄应在40~50日龄,此后,每半年免疫一次即可获得足够的保护力。根据临床诊断经验,兔瘟疫苗免疫次数不宜过于频繁。

3.治疗。兔子一旦感染上兔瘟,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只能对其他健康兔用加倍剂量的活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在1周之内疫情可得到基本控制。发病期间应严格封锁疫区并用消毒药物进行带兔消毒,每天一次,在带兔消毒时要注意通风。饲养人员出入兔舍也要进行消毒,严防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污染,不同区域的饲养用具也应该分开使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

(河南省中牟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申艳丽邮编:451450)

相关推荐

兔疥螨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兔疥螨病(Sarcoptidosis,Sarcopticmange)

疥螨病是常见于兔的由疥螨和耳螨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本病可致皮肤发炎、剧痒、脱毛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故对养兔业危害甚大。

病原体

1.兔疥螨(Sarcoptesscabieiuar.cuniculi)外观呈龟形,浅黄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体长约0.330.45mm,宽约0.250.35mm;雄螨体长约0.20.23mm,宽约0.140.19mm。躯体的前方为口器,又称假头,由一对螯肢和一对须肢组成。躯体可分为两部,前面称背胸部,上有第1和第2对足;后面称背腹部,上有第3和第4对足。体背面有细横纹、锥突、圆锥形鳞片及刚毛。假头后方有一对粗短的垂直刚毛。背胸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胸甲。肛门位于背腹部后端的边缘之上。躯体腹面有4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之间的距离较远。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前两对足较大,超出虫体边缘,每个足的末端有两个爪和一个具有短柄的吸盘。后两对足较小,除有爪外,在雌虫的末端只长刚毛,雄虫的末端为长刚毛,而其第4对足的末端有吸盘。疥螨足上的吸盘呈钟形。雌虫的生殖孔位于第1对足的后支条合并的长杆的后面。雄虫的生殖孔位于第4对足之间,围在一个角质化的倒V形的构造中。卵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150100m。

2.兔背肛螨(Notoedrescativar.cuniculi)虫体小,雌虫的大小为0.20.45mm0.160.4mm。雄虫第3对足无吸盘;雌虫第3、4对足无吸盘,有长发状刚毛。肛门位于背面,离体后较远,肛门四周有环形角质皱纹。因常寄生于兔的头部和耳部,故也称之为兔耳疥螨。

3.兔毛囊螨(Listrophorusgibbus)成虫呈灰黄色,腹面扁平,背部隆起,且向前突出越过口器。体表布满横纹。雌虫呈瓜籽型,大小为0.560.31mm。有4对足,每个足的末端有一具柄吸盘,柄短而不分节,吸盘呈喇叭形。泄殖孔位于虫体末端。雄虫呈长椭圆形,大小为0.440.24mm。具柄吸盘的基部有一根长刚毛。泄殖孔位于腹的中后部。呈倒挂的钟形。虫体末端有发达的交合器,长约100m,分为两个主支,每支末端有一发达的刚毛。交合器与躯体间的腹面有2个圆形乳突。生活史

属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里发育和繁殖,以角质层组织及淋巴液为食。隧道每隔相当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作为通气和幼螨出入的孔道.雄螨在交配后死亡,雌螨的寿命约为45周。受精后的雌螨在隧道里产卵。每个雌螨在一生当中可产4050枚卵。卵经38d孵出幼螨。幼螨很活跃,离开隧道爬至皮肤表面,在毛间的皮肤上挖掘小穴,并在其中蜕化变化稚螨。稚螨形似成螨,有4对足,但体型较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稚螨有大小两型,小型者约经3日蜕化为雄螨,大型者蜕化为雌螨.疥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需822d,平均为15d.

流行病学

疥螨病是由于健康兔接触了病兔或通过有疥螨的免舍和用具而受到感染的.工作人员的衣服和手等也可以成为疥螨的传播工具。疥螨离开兔体后在兔舍内、墙壁和各种用具上的存活期限,随温度、湿度及阳光照射的强度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有显著的差异,一般仅能存活3周左右。

疥螨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在这些季节,日光照射不足,家兔的毛长而密,空气中的温度较大,最适合疥螨的发育和繁殖。在夏季兔体绒毛大量脱落,皮肤常受阳光照射,度温增高,经常保持干燥状况,这些条件不利于疥螨的生存和繁殖,大部分虫体死亡,仅少数螨潜伏在耳壳、腹股沟及被毛深处,成为冬季疥螨病复发的根源。

幼兔往往易患疥螨,发病也较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产生免疫力。免疫力的强弱取决于兔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以及有无其他疾病等。

症状

先由嘴、鼻周围和脚爪发病,出现剧痒,病兔十分不安,用脚搔嘴、鼻部解痒。以后患部形成结节,互相粘连结痂,使患部变硬,致使采食困难。脚爪上产生较薄的灰白色痂块。病变向鼻粱、眼圈、前脚底面和后肢跖部蔓延,出现皮屑和血痂。由于病情的发展,毛囊和汗腺受到侵害,皮肤角质层角化过度,患部脱毛,皮肤肥厚,失去弹性,形成皱褶。

由于病兔奇痒,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致使营养不良,迅速消瘦。加之在寒冷季节皮肤裸露,体温大量散失,体内蓄积的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病兔营养耗竭和死亡。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症状及病变部皮肤刮取物的检查,如发现有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病变部皮肤刮取物检查法.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剪毛消毒后,用蘸有少量50%油水溶液的外科刀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刮取的皮屑可放在培养皿内或黑纸上,在日光下暴晒,或用热水或火等对皿底或黑纸底面加温至4050℃,经3040min后,移去皮屑,在黑色的背景下,肉限可见到白色的虫体爬动。也可用显微镜直接检查,将刮下的皮屑置玻片上,滴加适量甘油水溶液,加盖片后,检查有无螨虫。

治疗

l.敌百虫。配成0.3%--0.5%水溶液,直接涂擦患部,每周一次,连用二周。

2.溴氰菊酯;配成1:4000的水溶液,直接涂擦患部,每周一次,连用二周。

3.伊维菌素(Ivermectin)l以200g/kg体重的剂量行皮下注射,杀虫效果好。

4.辛硫磷:将50%辛硫磷乳油剂加常水配成0.1%或0.05%水溶液涂擦患部.

5.杀虫脒(杀螨脒、氯苯脒):可配成0.15%溶液药浴或喷洒。

6.对兔耳螨病,也可用油类软化痂皮,除去痂皮,然后用碘甘油(碘酊3份、甘油7份)或硫磺油(硫磺、松节油和植物油等量混合)滴入耳内,每日一次,连用3d为一疗程;间隔8d,再重复治疗一次。

预防

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病兔,应立即隔离,并固定隔离兔舍所用的器具,对病兔笼和兔舍要严格消毒。对新购入的家兔要隔离观察。已治愈的家兔,要继续观察1个月后方可混群。兔舍内应保持通风、干燥、透光,勤清粪便,勤换垫草。保持家兔的皮肤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家兔的抗病能力。

兔瘟的发病特点 兔瘟防治措施


兔瘟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性疾病。典型的兔瘟具有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家兔养殖业的一大威胁。养兔场将兔瘟的预防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但还是时有发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如要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就要分析当前兔瘟的新变化,采取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兔瘟的发病特点兔瘟防治措施。

一、兔瘟的发病特点
1.发病症状
该病为出血性败血症,死亡兔口鼻发绀。如果皮肤呈暗紫色为败血病严重,提示发病较急;如果皮肤紫中带粉,表明为缓发型或慢型。肛门有黏液,有时黏裹着小米粒至黄豆粒大小、质硬的粪粒。临床上常见的是非典型性兔瘟,患兔表现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临死前抽搐、四肢泳状划动和尖叫等症状。
2.病理变化
病死兔全身败血症变化,各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和水肿。肺高度水肿,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切面流出多量红色泡沫状液体;喉头、气管黏膜瘀血或弥漫性出血,以气管环最明显,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带血的渗出液;胸腺水肿并有针尖大出血点;肝脏肿胀变性,呈土黃色,或瘀血呈紫红色,有出血斑;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脏肿大、瘀血呈紫黑色;肾肿大呈紫红色,常与淡色变性区相杂而呈花斑状,有的有针尖状出血;脑和脑膜血管瘀血,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有血凝块;皮下肌肉有出血点。其他内脏黏膜有明显的出血斑,伴随有血凝不良。
3.发病原因的多样性
正常情况下,接种兔瘟疫苗后兔体就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力,能抵抗兔瘟病毒的攻击;但由于种种原因,兔瘟在兔场时有发生,甚至能够形成小区域流行。经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免疫和管理上的一些失误造成的,发病原因有多样性的特点。
(1)断奶前免疫。兔首免时间不宜过早,断奶前免疫会造成母源抗体的中和,幼兔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不会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断奶后抗体水平低,即对兔瘟的抵抗力低,很容易发生兔瘟。
(2)育肥兔免疫1次。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首免兔瘟疫苗,直至出栏不再免疫,自认为好多年没有得过兔瘟,这样的免疫很可靠。但在实践中,这些兔场往往隔几年就可能感染1次非典型性兔瘟,造成兔零星甚至大量发病,并伴有大量的僵兔,给兔场经营带来很大麻烦。
(3)联苗免疫效果不理想。许多养兔户采用二联苗或三联苗进行兔瘟免疫,认为比单纯采用兔瘟疫苗划算,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免疫最好采用兔瘟单苗。
(4)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家兔患病后,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或诱发了其他疾病,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临床上单纯的兔瘟很少,往往是几种疾病同时发生。
(5)疫苗不合格。厂家生产水平、存放条件不达标,超过了保质期和反复冻融等都会造成疫苗质量不合格,这样的疫苗免疫后不能使兔体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较少,均不能有效预防兔瘟。
(6)兔体状况不良。营养不良,应激状态以及患有肺炎、鼻炎、肠炎、寄生虫等疾病,都会造成免疫效果不佳。
(7)药物使用不规范。没有规范用药会影响免疫效果,如使用磺胺类药物等。
(8)操作不规范。免疫时注射剂量不够、注射部位不当、药液外溢等都会造成免疫失败。
(9)免疫日期太灵活。兔场免疫程序制定的是40日龄接种兔瘟疫苗,有的可能提前到35日龄,有的可能会推迟到50日龄,这样极不利于兔瘟的预防,易造成非典型性兔瘟的发生。
4.发病特征
(1)发病早龄化。很多兔场在40日龄左右发生兔瘟,30日龄以内发病的未见报道。
(2)发病全年化。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
(3)症状非典型化。临床上很难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呈现非典型性症状。
(4)病变多样化。有的病例病理变化明显,有的不明显,常见气管环出血、肺部充血瘀血、皮下肌肉出血和肛门处有黏液包裹的硬小粪球等症状。
(5)免疫期内发病。有些兔场在免疫后不久就发生大批兔死亡,又可能很少怀疑是兔瘟,未能在短期内及时控制,损失相当严重。
(6)混合感染复杂化。混合感染时导致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复杂化,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小的挑战。
5.传染区域性
兔瘟传染源是病死兔和带病毒兔,它们不断向外界排毒,通过排泄物、分泌物、死兔的内脏器官、血液、兔毛等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笼具、空气,引起易感兔发病流行。人、鼠、其他畜禽等机械性传播病毒可使该病在区域内快速扩散。
兔瘟是容易通过人员和器具传染的疫病,笔者每年都会遇到由于人员的传播而引发兔瘟的病例。兔场卖兔后,一定要严格消毒3天,再观察5天,没有异常死亡情况发生才能确定安全。养殖者购买种兔及到其他兔场后也要注意消毒,引进的种兔要隔离饲养,并重新注射兔瘟疫苗,观察10天没有异常后才能进场饲养。

二、兔瘟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兔瘟最有效的措施,紧急接种是发病后最有效的措施,所以要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
1.确保疫苗质量
(1)购买正规疫苗。养殖者要从正规经营场所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兔瘟疫苗,看清疫苗保质期,超出保质期的疫苗不要使用。离生产日期越近,疫苗质量越有保证。
(2)检查疫苗外观。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瓶口是否破裂、瓶内是否有霉斑异物和凝结物。如出现以上情况,则不能再使用。
(3)注意保存条件。一些养兔场(户)利用冷库或冰冻保存的兔瘟疫苗给兔免疫后不久就暴发了兔瘟,查其原因是不了解兔瘟疫苗的保存条件,误认为保存温度越低越好,结果疫苗结冰导致效力大大降低甚至失效。因此,提醒各地养兔单位吸取教训,不要冷冻兔瘟疫苗,应保存在0~8℃阴凉避光处。
2.确保免疫效果
不同兔场的免疫情况不同,抗体水平不一,因此很难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各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免疫程序。
(1)一般免疫程序。仔兔首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到30天)。仔兔断奶一般在30~35日龄,断奶后5~7天首次免疫接种效果较好,接种15~20天再加强免疫1次,直至出栏商品兔可不再免疫。
(2)免疫间隔期。兔瘟疫苗的免疫期为6个月,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只能维持3~5个月,所以兔瘟疫苗一年要免疫3~4次。有条件的可以检测兔体内抗体水平,根据抗体的水平确认免疫时间最好。
(3)提高母兔抗体水平。为确保仔兔获得较好的母源抗体,应保持母兔较高的抗体水平,视具体情况可在母兔怀孕前接种1次疫苗,母兔怀孕后期尽量不要注射兔瘟疫苗,以防引起流产。
(4)单苗效果最好。根据笔者调研和实践经验,兔瘟的免疫最好用单苗,尽量少用联苗,家兔其他细菌性疾病都与环境控制有关。
(5)一兔一针头。免疫时要求一兔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可把针头集中用热水煮沸消毒。
(6)疫苗的用量。免疫剂量可比说明量多10%~20%,以防由于疫苗瓶和注射器壁上残存导致免疫剂量不足。
(7)操作要正规。兔瘟疫苗可皮下或肌内注射,严格按规程操作,以确保免疫效果。不可穿透组织注射到体腔内或体外,也不能有针头堵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8)紧急接种时疫苗的选择。紧急免疫接种要遵循免疫“五注意”和疫苗“三不用”原则。一要注意加倍剂量,确保充足的剂量,以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二要注意更换疫苗,即疫苗“三不用”,上次免疫剩余的疫苗不用、上次免疫疫苗厂家的兔瘟疫苗不用和上次疫苗销售单位的疫苗不用。三要注意用单苗,不用联苗。四要注意当天接种完,不要过夜。五要注意使用正规疫苗,要求生产批号、GMP认证、标识齐全。
3.紧急接种
发生兔瘟后,可使用兔瘟高免血清治疗,每只皮下注射2~4毫升,10天后再注射兔瘟疫苗,一般3天后产生抗体,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在无兔瘟血清的情况下,可加倍使用兔瘟疫苗,使兔体较快较好地产生抗体,从而形成坚固的保护,以抵御兔瘟病毒的攻击。与此同时,配合使用黄芪多糖、维生素等,能提高兔体的抵抗力。


1.流行特点
兔瘟毛用兔的易感性高于皮用兔和肉用兔;青壮年兔、成年兔的易感性高于幼年兔;哺乳兔和2月龄以下的仔兔一般不感染,月龄越小发病越少。感染途径是易感兔与病兔或带毒兔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兔毛、空气及饲养人员等媒介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主要症状
潜伏期2~3天。根据病程长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病型。
最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短暂兴奋后突然倒地,抽搐,尖叫,死亡。死亡时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或血液。
急性型病兔表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便秘或腹泻,体温升高至40.5~41℃以上;死后呈角弓反张,病程数小时至2天。
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兔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迅速消瘦,衰弱死亡。病程3天以上。残存者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长期带毒。
3.防治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兔及产品,必须引进种兔时应做到现场检疫,引进后隔离观察2~3周。
(2)加强饲养管理各类兔要分开饲养,成年兔,尤其是公兔应单独笼养。饲料要勤添少喂,定时定量。定时打扫兔舍,及时清除粪尿和剩料。
(3)严格消毒工作兔场应设立消毒池。定期对饲槽、饮水用具和兔笼刷洗消毒。兔舍在定期清除污物的基础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干燥后用2%烧碱或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
(4)预防免疫接种无论疫区或非疫区,均应实施免疫接种。每只兔定期皮下注射兔瘟疫苗1毫升,每年注射两次。

兔类鼻疽(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类鼻疽(Melioidosis)

本病是由伪鼻疽单胞菌(PseudomonaspseudomaIlel)引起兔、啮齿类等多种动物的一种疾病。以各组织的千酪样小结节及出现鼻、眼分泌物、呼吸困难甚至死亡为主要特征。

病原

本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形成由粗糙到粘稠以及呈奶油色至橙黄色的菌落。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条端鞭毛、与铜绿色假单胞菌十分相似,有时呈二极染色。本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应用DNA杂交试验表明,伪鼻痘假单胞菌与鼻疽假单胞菌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

本菌对啮齿类、猫、狗、猪、山羊、绵羊、马和人类有致病力,兔和豚鼠对本菌高度易感。本病自然发生于啮齿动物和兔,通过跳蚤等昆虫的叮咬而在这些动物中传播。有人认为本菌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它存在于土壤和水中,属于正常栖居菌。当家免感染本菌后,由于外部和内部环境改变,从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造成本病的爆发。

症状

当家兔感染本菌发病后,鼻腔内流出大量分泌物,鼻粘膜潮红。在眼角也出现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兔表现呼吸急促,甚至由于窒息而死亡。另外,病兔体温升高、颈部和腋窝淋巴结肿大,公兔睾丸红肿、发热。母兔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的症状或造成孕兔流产。

病变

本菌进入机体后以菌血症形式经淋巴系统扩撤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细菌扩撤到肺脏和鼻粘膜后,在鼻粘膜处形成结节,这些结节可能破溃形成溃疡。肺脏出现结节或弥散性斑点,在慢性病例可见肺脏的突变。腹腔和胸腔的浆膜上有许多点状坏死灶。睾丸和附睾组织有千酪样坏死区域.在全身的淋巴结,特别是颈部和腋窝淋巴结内有千酪样的小结节。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而不能只靠临床检查或血清学试验。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傲为家兔活动性或近期感染本菌的一个判断指标。

治疗

联合应用二甲比林、磺胺二甲恶唑与新生霉素、四环素可治疗本病。

河蟹脱壳不遂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脱壳不遂:又称顶壳拉脚带帽,是影响螃蟹每年成活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出现脱壳不遂时,一定要找明原因,不要随意下药,因为此时螃蟹正处于大量脱壳,诊断不准确乱用药,往往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流行情况:脱壳不遂往往伴随着养殖全程,流行于螃蟹的一壳、二壳的时候。
发病原因:一是水体环境恶劣。水草覆盖面小,水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偏低。二是气候突变。由于早春气候不稳定,对于螃蟹的应激致使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三是营养元素缺乏。保水性差的塘口,钙、磷、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饲料中没有补充矿物质元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都会使河蟹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脱壳障碍。四是病敌害侵袭。带病带伤的河蟹极易发生脱壳不遂。五:池塘毒素较重,每年大面积清塘药物的使用,导致池塘池塘底泥毒素较重,养殖密集区外水源的毒素.
图片一:顶壳
图片二:脱壳不遂(带帽)
症状: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蟹有“抬壳”现象,甲壳与腹部交界处有裂缝,但不能脱壳,或者壳脱下后不久就死亡;有的无“抬壳”现象,揭开甲壳可见新壳皮已形成,但附在外壳上,多因不能脱壳而致死。
防治方法:1.一壳前期一定注重解毒(解毒灵),保证池水的肥活爽,只有水质好,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溶氧,才能保证脱壳顺利。2.内服营养套餐60斤每袋。保证螃蟹自身体质。3.发现脱壳后三天开用应激硬壳灵+黄金多糖一组3亩,一星期后再使用一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5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