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白斑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
问:甲鱼白斑病的症状是什么?
答:甲鱼的背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部位的皮肤出现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变白、坏死、逐渐脱落或出现溃疡,严重时犹如棉絮般覆盖鳖体。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或网片上停留。诊断此病,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
问:白斑病主要在什么阶段发病?
答:一般发生在稚甲阶段,确切地说是在放养后3~60天内均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每年的4~6月份及10~11月份阶段的稚甲最为严重。
问:白斑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答:真菌和细菌的联合感染为其发病的直接原因,但促使真菌和细菌快速繁殖导致甲鱼发病的间接原因有水温偏低或温差变化大,再者水体偏瘦等。
问:温室甲鱼白斑病的防治办法是什么?
答:提高水体温度至30摄氏度(±0.5摄氏度),并保持稳定,适当调节pH值至7.5~8.2;
水体先泼洒抑制真菌的药物,1至2小时后再泼洒抑菌消炎的药物;
一天后泼洒黑旋风15克/立方米防止复发,并能达到肥水的目的;
内服: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有助于甲鱼皮肤愈合的金鲨乳10克和水产复合B粉5克,可以长期使用。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初期白斑病的防治技术



白斑病为幼鳖时期易发病害,病发初期难发现,爆发速度快,死亡率较高。至白斑病发时,毛菌菌丝基本已深入甲鱼机体,治疗方法应内外结合,预防该疾病应做好预防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病原:病原为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故此病又称为毛霉病。
发病原因:鳖苗进池前不慎受伤,鳖体消毒不严,鳖的放养密度过大等,容易造成病原体对鳖体的感染。此外,室内气温较低,甲鱼池控温效果差,池水清瘦,水质恶化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诊断方法:只要将病鳖放入水盆中,使水淹及鳖体,可见鳖背部有一块块白斑。发病初期,仅在裙边部分,后逐渐发展至背部、四肢、颈部、腹部等,白斑处表皮渐坏死、崩解,甚至出血,继发细菌感染,并发腐皮病。当霉菌寄生到鳖的咽喉部时,鳖因呼吸困难而渐死亡,濒死鳖呆滞,在食台或池坡上不肯下水。镜检,可见白色菌丝体。较易与纤毛虫疾病混淆,做好疾病鉴别工作。纤毛虫病发甲鱼,至清水中时,甲鱼体表,甲鱼脖颈处极易出现白色或黄色毛状附着物。附作物于清水中,可观察到不规则的蠕动,该特点区别与白斑病。
预防措施:①清塘消毒工作做到位;②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苗时做好消毒药浴工作;③培肥水质,尤其在新池新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可结合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水质调控剂;④慎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⑤pH值保持7.5~8.5。
治疗措施:中药“五倍子”不但有收敛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治疗白斑病有一定的效果。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如果水质清瘦,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30~40克;如果水质较混,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20克即可。假如使用“五倍子”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则可考虑再泼洒“戊二醛”进行治疗,每立方水体使用“戊二醛”4克左右。有时甲鱼爆发白斑病的同时,会伴随着白点病的发生,此时除了使用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还应往养殖水体中加泼“盐酸土霉素”或“强力霉素”,杀灭白点病的病原菌。
此外,须特别提醒养殖户,白斑病与白点病两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颇相似,但其病原菌却截然不同,白点病的病原菌属于细菌类,而白斑病则为真菌类,在养鳖生产过程中,应辨别清楚,不可盲目用药。笔者曾经遇到过养殖户把白斑病误认为白点病,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甲鱼病情恶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甲鱼疥疮(穿孔)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厦门星鲨动物保健品厂
鱼疥疮病又叫穿孔病,内陆地区也有叫打印病。
症状:背甲、腹甲、裙边、四肢表面形成芝麻至蚕豆大小的白色圆形状病变,周围有出血。疥疮在前期多表现白色点状,中后期点状增大,并伴有脓血,挑开疥痂,有空洞并伴有出血,挤压可见血液流出。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会因为长期出血导致甲鱼白底板,严重时可见和腐皮并发。
病因: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等致病菌引起,在以下两种条件下,极易发病:一是养殖环境上,多因水体低温或温差过大,特别是在分池以后极易发生;外塘一般5~7月(气候不稳定,温差大)是发病高峰期,温室发病高峰期在10~2月,尤其是靠近温室门口的几个池子;二是甲鱼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肝脏及肠道预防工作做不到位也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与危害:疥疮病主要发病在幼鳖及成鳖阶段(稚鳖体现症状为白点病),该病病程较长,从发病到死亡可以可以维持到15天以上,在发病后期,甲鱼会出现肝灰色、脾肿大、肺黑褐色、胆汁浓稠发发黑,死亡率可在30%以上。
防治方法:
温室防治:做好保温,并将水温尽量维持在30℃~32℃高温。
1、外用:普力灭或戊二醛2克+氟苯尼考5克/立方水,一般连续泼洒2次;
2、内服:氟苯尼考2~3克+好肝胆5克
病例分析:本病在通过水体消毒可以有效的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所内服的氟苯尼考是一种氯霉素类的抗生素,其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有害菌功能,但同时氟苯尼考及其他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产(如氟哌酸)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毒害。好肝胆含有高活性的保肝利胆成分,并强化多种维生素,具有维护肝脏两大机能:一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鳖体的抗病免疫力;二是增强肝脏分泌胆汁机能,从而促进鱼油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星鲨佳得康,含有牛磺酸、天然抗菌肽、果寡糖、十八种氨基酸、十四种维生素等。佳得康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消除胁迫,使甲鱼在用药和应激后快速恢复体力和活力。二是可以缓解药物的毒副作用。三是调理肠道内环境,促进肠道蠕动,诱食开胃,帮助消化吸收。四是促进甲鱼组织修复、伤口愈合起到很好的作用。【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甲鱼养殖疥疮(穿孔)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甲鱼疥疮病又叫穿孔病,内陆地区也有叫打印病。
症状:背甲、腹甲、裙边、四肢表面形成芝麻至蚕豆大小的白色圆形状病变,周围有出血。疥疮在前期多表现白色点状,中后期点状增大,并伴有脓血,挑开疥痂,有空洞并伴有出血,挤压可见血液流出。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久治不愈会因为长期出血导致甲鱼白底板,严重时可见和腐皮并发。
病因:该病由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等致病菌引起,在以下两种条件下,极易发病:一是养殖环境上,多因水体低温或温差过大,特别是在分池以后极易发生;外塘一般在5-7月(气候不稳定,温差大)是发病高峰期,温室发病高峰期在10-2月,尤其是靠近温室门口的几个池子;二是甲鱼自身免疫能力低下,肝脏及肠道预防工作做不到位也容易发生该病。
流行与危害:疥疮病主要发病在幼鳖及成鳖阶段(稚鳖体现症状为白点病),该病病程较长,从发病到死亡可以可以维持到15天以上,在发病后期,甲鱼会出现肝灰色、脾肿大、肺黑褐色、胆汁浓稠发发黑,死亡率可在30%以上。
防治方法:
温室防治:做好保温,并将水温尽量维持在30-32℃高温。
1、外用:泡泡清3克(或菌毒清1.5克)+氟苯尼考5克/立方水,一般连续泼洒2次;
2、内服:氟苯尼考2-3克+保肝胆5克+水产复合B粉5-10克/公斤饲料,连续使用7-10天。
外塘治疗:
1、水体泼洒泡泡清2克+增氧剂3克/立方水,24小时后再泼洒一次;
2、内服:同温室治疗。
病例分析:本病在通过水体消毒可以有效的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所内服的氟苯尼考是一种氯霉素类的抗生素,其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有害菌功能,但同时氟苯尼考及其他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产(如氟哌酸)会对肝脏造成很大的毒害。保肝胆含有高活性的保肝利胆成分,具有维护肝脏两大机能:一是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鳖体的抗病免疫力;二是增强肝脏分泌胆汁机能,还可促进鱼油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水产复合B粉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含有VB1、VB2、VB6、VB12、烟酸、泛酸钙、生物素等。B族维生素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在代谢方面,其具有溶解于水,不溶解于脂肪的特点,即其在甲鱼每天的摄取中,必须都有补充,过多的B族维生素不会储存在甲鱼体内,即会随着粪尿等代谢物排出体外。二是在生理功能方面,其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是肌体组织代谢和修复的必须营养素。在甲鱼发生疥疮、腐皮、烂头烂爪子的时候,增加补充B族维生素,会对甲鱼疾病恢复,促进皮肤愈合起到很好的作用,犹如人发生口腔溃疡或脚气病的时候,补充B族维生素能够快速愈合。

甲鱼白点病病原症状及防治措施



白点病是温室稚鳖培育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其命名是根据外部病症而定,又有花斑病、毛霉病之称。该病发病时间早、传染速度快,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死亡率在几天内就会提高到60%,有时甚至全军覆灭。其危害之大,影响之深,在养殖业中切不可忽视。
一、流行情况
水温25~30℃时流行,主要发生于稚幼甲鱼,感染对象多数是50克以下的稚鳖。疾病潜伏期一般3~7天,严重时食台上出现病鳖,并开始出现死亡。病程一般7~25天,死亡率10%~50%,严重的达100%。
二、病原与症状
白点病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其病原多为产气单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斑点,以腹部最多,病灶略向外突出,用手挑压可将白点去除,留下一小眼。严重时白点扩大,边缘不齐,有溃烂现象。临近死亡的鳖体表及膜脱落,常浮于水面,颈半伸半缩,游泳缓慢,很快死亡。
三、致病原因
机体损伤是被病原体感染的主要原因,此外温室养殖中大多数是用锅炉加温,由于空中的雾气过浓,削弱了光照强度,为病原体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再加上换水频繁,水温不稳定,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更易引发白点病。
四、防治措施
1、在放鳖前池水经过严格的消毒,水源用50ppm的超醛净化。
2、在运输、放养、分池等操作中应仔细小心避免稚鳖受伤,入池前用欧来诺10ppm药浴,时间为10~15min。
3、发病时外用新威特3ppm全池泼洒,内服每公斤饲料添加欧来诺10克+强康生10,连续使用3天。【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甲鱼养殖常见病肺炎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



鳖肺炎病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疾病,其蔓延速度快,发病后迅速出现大量死亡,但其外观症状不明显,发病前征兆不易观察,所以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大量损失。在江浙一带,养殖户通常称此病为“肺气肿”或“肺结节”病,顾名思义,此病是由肺部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的疾病。
病原:肺炎杆菌和气单孢菌。在病鳖肺部提取优势菌,药敏试验后,利福平、头孢拉定、罗红霉素等几种抗菌药物对其最为敏感。
发病症状:肺炎病鳖四肢无力,反应呆滞,在水面上或池底缓慢游动,用手可轻易捕获。肺炎病鳖的皮肤外观无任何异常病灶,个别病鳖在挤压之后,其口腔或鼻腔有少量的出血。解剖后可见病鳖肺部肿大、充血,肺腔内有大量白色结节状物质,镜检肺部结节状物质,呈豆腐渣粒状。病鳖肝脏充血肿大、肾脏呈淡黄色、脾脏肿大。多数病鳖肠道无异常现象,个别鳖肠道内还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由此可判断病鳖是突然死亡的。
流行情况:较常见于浙江一带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另外全生态和塑料大棚养鳖模式也时有发生。发病鳖规格通常小于200克,50克以下的鳖最易发生此病。生态养殖模式,肺炎病高发季节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全封闭式养鳖模式在其它时间也时有发生。肺炎病一旦发病后,病情蔓延速度很快,呈急性死亡。此病发病初期,鳖能正常吃料,平时较难察觉。
预防措施:
①温室养鳖模式,注意室温的控制,室温过高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②合理增氧,经常给温室通风,保持温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尽量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差变化;
③保持良好的水质;
④及时清除走道或池壁霉变的饲料,养殖场要做好环境卫生;
⑤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预防,如金银花、夏桑菊或板蓝根冲剂。
参考治疗方案:
发病后全温室的池子泼洒二氧化氯3mg/L,每天泼洒一次,连用2-3天;同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常规抗菌类药物、电解多维3克、维生素C3克以及板蓝根冲剂(或鱼腥草、金银花冲剂),连用5-6天。

中华鳖白斑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又称“毛霉病”,是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附生在鳖皮肤所致,受到损伤的皮肤最易感染。染上白斑病的鳖,体表发生白斑状或白云状的病变;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一般在幼鳖冬眠苏醒后的早春4~6月份和在温室里喂养约20~60天的稚鳖发病率最高,染病稚鳖死亡率在某些养鳖场一般达40%~50%,重者甚至高达90%以上。该病在气温低、水温变化大的室内加温养殖池极易发生,且不容易控制。
1诊断
肉眼观察可见,病鳖的四肢、裙边等外表发生白斑状的病变,把病鳖放在干净水中浸泡、观察,白斑症状更加明显可辨;观察发病鳖池时可以看到,患病的稚、幼鳖在水中显得烦躁不安,重病鳖瘫软地匍匐在食台和露出水面的池埂上,失去应激能力,用手极易抓着;进一步确诊需借助显微镜鉴别附生的毛霉。
2防治
①白斑病在室外某些流水或新鲜清澈的水池中发病率有偏高的倾向,而在浮游生物较丰富的绿色水体发病率反而较低,因此,保持水池成嫩绿色状态,形成一定的肥度可防此病;②在放养、捕捉和运输操作过程中,尽量细心,勿使鳖体受伤,受伤的鳖要及时用药物浸浴或涂抹处理,避免继发性感染;③为稚鳖创造良好的“晒背”场所,温室养鳖也应如此;④每立方米用10克漂白粉或400克食盐加400克小苏打合剂浸泡病鳖1~2小时,有防病效果;⑤发生白斑病,忌用抗生素类药物;⑥治疗采用每立方米4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4小时后彻底换新水,再用每立方米5克的土霉素全池泼洒;配合用复方硫胺甲恶唑片拌饲料投喂,有一定效果。

家兔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乳房炎是母兔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少数见于母兔妊娠阶段。多因饲料营养不合理、仔兔护理不当、管理不善等引起,以母兔乳房红肿热痛、化脓、少乳和拒绝哺乳为特征。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母兔败血病而死亡。

一、发病原因

1.饲喂不合理。母兔临产前没有及时适当减少精料,产后泌乳过多、乳汁过浓,仔兔吃不完,过多的乳汁滞留于乳房内引发感染;或母兔体况较差,产后饲料喂量过少,营养不足,乳汁不足,仔兔饥饿咬伤乳头造成感染。

2.仔兔护理不当。母兔产仔过多时未将部分仔兔进行寄养或人工哺乳,过度刺激母兔的乳房引起咬伤感染。此外,突然给仔兔断奶易诱发乳房炎。

3.管理方法不善。兔笼设计不合理,运动场内有玻璃碎片、铁丝等尖锐物,都会导致母兔乳房外伤,进而感染发炎。

二、临床表现

母兔乳房炎多于产后5~20天内发生。发病初期,食欲基本正常,体温升高到40℃,常伏卧不动,精神委靡,乳房红肿,乳头焦干,发热,乳房皮肤发亮,触之有热感、疼痛,拒绝哺乳。发病中期则表现精神沉郁,步行困难,乳汁呈淡黄色、有纤维状物,乳房肿胀加剧,触摸有硬结节,皮肤呈暗红色至蓝紫色,肿胀破溃流出豆渣样脓汁,有的愈合后又形成新的脓肿。发病后期以败血症为主,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体温41℃以上,长时伏卧不动,便秘,排鼠粪样粪便,有的带有黏液;乳房皮肤呈紫色,逐渐变为黑色,蔓延至整个腹部,触摸乳房肿胀部位变得柔软成化脓状,如刺破患部则流出褐色的血水,严重的在2~3天内死亡。

三、预防措施

1.科学饲喂母兔。母兔分娩前、后5天内,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适当减少精饲料的用量,增喂青绿饲料,保证母兔泌乳量合理和乳汁浓度适中,以后逐渐恢复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和精饲料的用量。如果母兔体况瘦弱,泌乳不足则要增加精饲料的用量,保证家兔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利正常的乳汁分泌。

2.加强仔兔护理。母兔乳汁供给不足时,需将部分仔兔实行寄养或人工哺乳,防止仔兔咬伤乳头。仔兔要分批断奶,这样既能保证仔兔的成活率,又有利于母兔逐渐减少乳汁分泌量,降低乳房炎发病率。

3.重视日常管理。母兔产前3~4天,要全面清洗产仔箱和各种用具,并进行严格消毒。产房要保持安静,清除污染的垫草,保持清洁卫生,加强防寒保暖。及时清除兔笼内的铁钉、木块等尖锐物,防止损伤母兔的皮肤和乳房,避免病菌感染而发生疾病。加强日常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做好药物预防。在母兔分娩前、后2~3天,给母兔喂服磺胺嘧啶片1~2片或复方新诺明1片,每天1次,连用5~7天,可以极大地降低乳房炎发病率。母兔分娩后喂给母兔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钱草、野菊花等青饲料,对预防乳房炎有较好的效果。

四、治疗方法

1.毛巾冷敷法。适用于病症较轻,发病24小时以内的母兔。用冷水或2%硼酸溶液浸湿毛巾后对母兔乳房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次;也可以用冰块直接冷敷。同时,每千克体重用磺胺噻***0.1克,土霉素和酵母片各1片的量给药,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3~5天。

2.毛巾热敷法。适用于发病24小时以后,病症较轻,乳房内没有硬结块,也未发生化脓的母兔。方法是先用手挤出母兔乳房内的乳汁,再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浸38℃左右5%硫酸镁溶液对乳房患部进行热敷,约5分钟后挤出纱布内的水分,再浸药液热敷,每次20~25分钟,每天2次。每次热敷后患部涂上鱼石脂软膏,同时内服复方新诺明,0.1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3~5天。

3.花椒洗浴法。适用于发病较早,病症比较轻的母兔。取花椒50克,加水3升,煎煮取药汁,待药汁冷却到40℃时对母兔乳房进行洗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同时,取青霉素80万单位、痢菌净注射液10毫升和地塞米松1毫升分2次肌内注射,早、晚各1次,连用3天病症可消除。

4.封闭治疗法。主要适用于母兔乳房发生肿胀但没有出现化脓的病例。取0.25%~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青霉素5万~10万国际单位,氟美松注射液2毫升,注射用水10毫升,混合均匀后注射于乳房基部。每隔2天1次,连用2~3次;并用5%硫酸镁溶液局部温敷患部,每天1~2次。此外,可取鲜蒲公英6克,鲜薄荷3克,芦根6克,水煎取汁内服,每天1剂,连用3~4天。

5.手术治疗法。适用于破溃流脓或脓肿成熟未破溃的病例。方法:将患病母兔仰卧固定,剪去患部四周的兔毛,用5%碘酊消毒后在脓包的两端各切1个小口,轻轻挤压将脓汁排出,再用1%新洁尔灭或3%双氧水冲洗(致富经:/),然后将80万单位青霉素粉撒入脓腔内。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2次,连续3~5天。

6.全身药物治疗。发病后为防止母兔继发全身感染而造成败血症,应及时进行全身治疗。患病母兔每千克体重用青霉素5万单位、链霉素2万单位、安痛定注射液0.5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或每千克体重用庆大霉素1万单位、维生素1注射液0.5毫升、安痛定注射液0.5毫升、大青叶注射液0.5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

7.中药治疗法。金银花、连翘各9克,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水煎取汁内服,每天2次,每只每次15~20毫升。

8.民间验方法。①蒲公英鲜全草25克,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于患处,每天换药1次,5天可痊愈。②金钱草100~150克炒熟,捣烂后加白酒50~100毫升拌匀,趁热敷患处,并用纱布固定好,每天1次,连用3天。

9.仙人掌治疗法。仙人掌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之功效,对家兔乳房炎有很好防效。方法:先将患处的兔毛剪掉,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并用碘酒棉球对患部皮肤彻底消毒,用消毒的大号缝衣针平刺乳房四周红肿有硬块处(针刺深度以0.5厘米为宜),刺入后用手轻轻挤压患部,使脓汁全部排出,再用酒精棉球擦净,然后将适量的仙人掌去刺剥皮捣碎成糊状或对适量白酒(或95%酒精)调匀,涂抹于患处,每天1次,一般3~4天可痊愈。对于病情严重的,结合口服消炎药物或肌内注射抗菌消炎药物,效果更佳。

(作者联系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坝凤仙路99号周家中学邮编:404040)

肉鸡腿病的发病原因 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肉鸡腿病是目前制约肉鸡养殖生产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当肉鸡患此病后会出现跛行、瘫痪,严重影响了肉鸡的运动和采食,从而使得肉鸡的生长速度变慢,增重缓慢,降低了肉鸡养殖经济效益。现主要分析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针对肉鸡腿病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研究表明肉鸡软骨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状,通常由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仔公鸡的发病率要高于母鸡,并且多发生在3~8周龄的鸡。发病率与肉鸡的发病日龄、品种存在一定的关系。

日粮因素。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不足或者缺乏是导致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不适宜时会引起代谢障碍而引起肉鸡发生腿病。当饲喂肉鸡高能高蛋白饲料时,尿酸盐会大量的沉积在关节处而形成关节。型痛风,使该病的发病率提高;当肉鸡饲料中缺乏钙磷,或者钙磷的比例不适宜时就会导致肉鸡患软骨症或者骨质疏松,而引发腿病;日粮中微量元素锰、锌、铜、硒等与鸡腿病有关,例如当肉鸡缺锰时会引起胫骨关节增大,胫骨远端和趾骨近端扭转或弯曲,行走困难。当缺锌时,病鸡会出现运动失调,跗关节肿大,严重时会发生坏死性皮炎。肉鸡缺铜时会表现为骨折,骨骼处软骨增厚,出现痉挛性麻痹;当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时会患有佝偻病、软骨症,当维生素E缺乏时会出现脑软化,共济失调;维生素B。缺乏会引起外周神经麻痹而表现出观星状;烟酸缺乏时会出现关节肿大,腿骨弯曲;日粮中的电解平衡失调会增加腿病的发病率,而增加日粮中的正离子则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管理因素。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当也是引起肉鸡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肉鸡发生机械性骨折,或者扭伤时而引发炎症,就会发生腿病,这一现象主要在抓鸡环节中出现;当鸡舍内环境不适宜,如肉鸡长期生活在高温、缺氧的环境下会出现骨骼变形、强度变弱、发生中毒等而引发腿病,光照不合理,也会引发该病发生;另外,当对患病肉鸡使用药物治疗时,如果用药不合理,如药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等会使肉鸡发生常规药物中毒而引起腿病发生。

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导致肉鸡发生腿病的主要因素,当肉仔鸡患病时,其主要症状就是在腿部发生病变。例如,当肉鸡患有非典型新城疫后,病鸡多表现为步态不稳,跛行或双腿麻痹;当患有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后,由于病毒会侵害肉鸡的坐骨神经丛,而使病鸡一侧或者双侧的腿发生麻痹,而出现劈叉的姿势;当肉鸡患有传染性滑膜炎后,其跗关节和脚垫处发生病变,表现为跛行,病腿不能伸张,负重无力而不能行走;当肉鸡患有禽霍乱时,如果是骨骼受到侵害则会表现为一侧跛行、关节内结核而引起瘫痪;葡萄球菌病多因外伤感染而引起,病鸡会出现关节肿大,跛行、不能站立,严重时还会发生股骨头坏死,易发生骨折;另外,当肉鸡发生寄生虫病后,有时会导致肉鸡运动困难,趾骨坏死。

2、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为肉鸡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鸡舍各环境指标的调控工作,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程序、饲养密度等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季节做好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工作,在夏季要防止鸡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要加强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以降低舍温,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和潮气,保持鸡舍空气新鲜。保持鸡舍卫生、干燥,要勤换垫料,防止潮湿的垫料滋生大量的细菌,对鸡群不利;冬季则要做好保温御寒的工作,尤其是育雏舍,更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冬季要合理的通风,并做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

进行合理的光照程度,让鸡在特定的模式下休息和活动,不可采用连续光照,要让鸡有一定时间的黑暗时间,以减少肉鸡的活动量,这对肉鸡骨骼的发育和腿部健康有益。调整好鸡群的饲养密度,在鸡群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肉鸡在3~4周龄时每平方米不宜超过12只。另外,在日常的管理如称重抓鸡时要轻抓轻放,以减少腿部受伤和避免发生应激。

提供适宜的营养,日粮中的各营养物质要全面且配比合理,有效控制饲料的质量,以提高肉鸡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在饲喂时要注意不可使用发生霉变的饲料,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并且要随着肉鸡生长及时的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量。

做好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外源性病原菌的感染。加强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鸡群特异性免疫力。病鸡和瘫鸡应及早隔离淘汰,消灭传染源,将损失降到最低。

当肉鸡发生腿病,在诊断时不可轻易的下结论,要根据饲养管理的情况、饲养环境、饲料营养以及品种等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最终确认是何原因引起腿病的发生,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肉鸡腿病预防措施

腿部疾病是肉鸡的常见病,表现为腿无力,骨骼变形且关节囊肿等,造成跛行、瘫痪,严重影响运动和采食,制约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该病发病率约为2%~5%,目前尚无特效措施预防,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来减少发病率,减轻症状,把损失降至最低。

1、分段控制营养在饲养前期(3周龄~4周龄),要使鸡长好骨架,促进骨骼发育,防止体内脂肪堆积。为此,要加强运动,增强其体质。要控制饲料中代谢能的不平,或根据需要限量饲喂,控制脂肪堆积,可定期抽查体重,及时调整日粮水平。4周龄-5龄后,加速育肥上市。
防止日粮中钙、锰及VD、VB2缺乏,VD对骨骼的发育尤为重要。对于0周龄~3周龄的仔鸡,每公斤日粮中VA、VD的含量应保证在25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可定期少量投喂含VA、VD丰富的多汁新鲜饲料,如胡萝卜、南瓜等。
2、创造良好环境鸡舍要经常保持通风、卫生、干燥,垫料要松散防潮,定期更换。饲养的密度要适宜,3周龄~4周龄后,每平方米饲养肉鸡不超过10只。采用勤添少喂的方式投料,增加鸡啄食和运动时间。在转群、疫苗接种时应尽可能减少应激,防止惊群,尽量避免捕捉鸡只。
3、搞好疾病预防部分细菌和病毒会造成肉鸡发生腿部疾病,如葡萄球菌、病毒性关节炎等。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和预防工作。对已患腿部疾病的肉鸡要及早隔离,精心护理。

猪水肿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猪水肿病的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水肿。本病在春秋两季多发,以4~5月与9~10月多见,主要于断奶后l~2周在强壮仔猪中发生,没有规律性,发病率为30%~50%,病死率为80%~100%。病仔猪或健康母猪肠道内存在溶血性大肠杆菌,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经消化道而感染。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如突然更换饲料、环境和气温突变、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均可诱发本病。

1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是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中毒症。这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一般不致病,在适当诱因,如断乳方法不当、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天气突变、饲喂贪吃过饱、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含量过高、消化功能不健全、猪舍卫生条件差等情况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毒素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在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2临床症状

多发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以断奶后1~3周发病率最高,低营养水平少发。发病个体一般是中等偏上情况,同窝仔猪生长发育良好、体重较大的猪易突然发病。一般体温略有升高后降至常温,精神沉郁,不食,卧地不起,行走时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倒地后肌肉震颤、全身抽动、四肢划水、口吐白沫,叫声嘶哑、头面部及眼帘肿胀,全身水肿,指压留痕。本病进程很快,一般在48h内死亡或恢复,大猪病程较长,可延至5~7d或更长时间。

3剖检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胃、结肠系膜、眼帘、喉部、皮下、腹部水肿,尤其是胃壁大弯部和贲门部黏膜下层水肿最明显,胃底部弥漫性出血;切开水肿部,流出无色至黄色的渗出液(/),或呈胶冻状,位于黏膜下或黏膜肌层;全身淋巴结水肿,有的可见肺水肿、大脑水肿和直肠周围水肿;心包、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或腹水,胆囊水肿,肝脏稍有肿大,颜色变黄,质地变脆易碎,脾脏稍肿大。多数仔猪胃内充满食物,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小肠和结肠内容物较少,大肠黏膜呈卡他性肠炎现象。

4诊断

4.1镜检

取病死仔猪的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少量散在、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细茵培养

无菌操作采集病死仔猪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观察结果:血琼脂平板上均有菌落生长,为圆形、边缘整齐、微隆起、光滑、灰白色、不溶血的中等大小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为红色菌落;取单个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菌落形态与病料涂片中的细菌相同。

4.3生化试验

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能产生靛基质,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为仔猪致病性大肠杆菌。

5防治方案

可采用对症疗法,以抗过敏、消除水肿和抑制肠道致病菌协同进行,而且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期治疗,方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1)庆大霉素5~10IU、硫酸黄连素5~10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2~3d。

(2)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10ml/kg,肌肉注射,2次/d,连用2~3dl0.1%亚硒酸钠注射液3~4ml,深部肌肉注射1次,病重者隔5~6d重复注射一次。

(3)补液:对于腹泻时间较长或已经出现脱水症状的仔猪,可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9、氯化钾1.59、葡萄糖209,加温水lkg),同时加入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粉按10g/kg混合在一起,让猪自由饮用。

(4)50%葡萄糖30~50ml,葡萄糖酸钙20~40ml、乌洛托品10ml,混合一次静注。

(5)白术9g、木通6g,茯苓9g,陈皮6g,石斛6g,冬瓜皮9g,猪苓6g,泽泻6g,水煎分2次喂服,每日一剂,连用2剂。

(6)苍术15g,白术、酒芍、茯毛、枳壳各l0g,官桂、桂枝、麻黄、广木香各6g,陈皮9g,甘草3g,水煎灌服,每日1剂,连服2d(30g体重猪的剂量)。

(7)病愈后,为防止复发,除加强饲养管理外,可使用维丁胶性钙、三磷酸腺苷、VBl2各2ml,混合肌注,一般隔4d一次,连续2次,效果很好。

6防治体会

6.1猪水肿病主要在于预防和加强对哺乳期和断奶后的仔猪饲养管理

在仔猪出生15~20d注射仔猪水肿灭活苗能有效预防水肿病的发生;对哺乳仔猪适时补料,以提高其消化能力,切忌突然断乳和更换饲料,饲料营养要全面,蛋白质不能过高,断乳后仔猪切忌饲喂过饱。

6.2注意饲料中维生素E和硒的补充

维生素E和硒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机体缺乏会造成免疫器官遭到破坏,抗病力降低,特别是能使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机能,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创造了条件。

6.3加强在应激条件下仔猪的管理

在气候突变热或冷、疫苗接种、过早断奶、长途运输等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也能使其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大量繁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6.4饲料中的蛋白质过高引起的营养过剩导致的水肿病难于治愈

仔猪早期断奶后胃酸分泌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低,尤其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料。一般断奶后3周内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应高于19%,其中植物性蛋白不应高于15%。如果蛋白质过高,不能彻底分解,会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会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6.5控制仔猪采食量

有些养殖场采用将颗粒料放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这样容易造成抢食暴食行为,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诱发水肿病的发生。所以,要控制仔猪采食量,仔猪育肥初期要严格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血液、尿液、乳汁中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下降,泌乳量降低,间断性神经症状为典型特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奶牛酮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

1.1原发性因素

高产奶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奶牛在产后4~6周泌乳量会达到高峰,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和葡萄糖,由于奶牛在产后出现食欲下降的状况,通常在分娩后8~10周才能恢复食欲和采食量,所以能量和葡萄糖等物质的摄入量不足,且不能满足泌乳的需要,当奶牛泌乳量过高时,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使糖供给与消耗间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就造成奶牛血糖过低而引发酮病。

营养水平不足或不均衡。日粮供应不足、饲料品质低劣,日粮营养不均衡,日粮水平处于低蛋白、低能量水平,奶牛摄人的营养物质缺乏、不足,造成体内糖原储各不足,不得不动用奶牛自身储备,引发酮病。日粮搭配不合理,精饲料和粗饲料用量不平衡,精粗比过大,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导致机体生糖物质不足,引发酮病,进行放牧的奶牛酮病发生率明显低于舍饲的奶牛,可能与此有关。

产前体质过肥。由于奶牛在干奶期日粮水平过高,导致奶牛体质过肥,产犊后采食量很难恢复,机体生糖物质缺乏,产生大量酮体,引发酮病。另外,奶牛过于肥胖,多伴有肝脂肪病变,可引起肝糖贮备量降低,糖异生作用减弱,引发酮病。

1.2继发性因素

在奶牛泌乳期间,当发生某些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的疾病时,如真胃变位、前胃迟缓、子宫炎、乳房炎、生产瘫痪、寄生虫病、蹄病等,都可继发酮病的发生。继发性酮病约占酮病的30%~40%。另外,应激性因素、内分泌紊乱以及矿物质缺乏等因素也可促进酮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

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多在分娩后几日或几周内出现,病情较轻的奶牛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在尿液、乳汁中能检测到酮体。病情较重的奶牛,临床症状可分为消化型和神经型两类。消化型发病初期,患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减弱,只采食少量干草,继而异嗜、前胃迟缓,最终食欲废绝,出现便秘,粪便上可见黏液。随着病情发展,患午体温下降,尿液呈泡沫样,泌乳量和体重迅速下降,呼出气体、排出乳汁、尿液有醋酮气味。神经型病症的患牛,病初出现间断性的兴奋、狂躁不安,吼叫、转圈、摇摆以及全身紧张的症状,每次大约持续th左右,后期表现精神萎顿、发呆站立、不喜走动,反应下降,继而倒卧、头颈下弯或曲于颈侧呈昏迷状态,与生产瘫痪的症状相似。

3、诊断

原发性酮病的诊断可根据奶牛的发病时期,同时出现血糖降低,酮体含量升高,呼气、尿液乳汁具有醋酮味、产奶量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间断性神经症状等特征进行初步诊断。最终确诊还需测定血液、尿液、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具体测定方法,取亚硝基铁氰化钠l份硫酸钠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进行混合研磨,取0.2g粉末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待检样品2~3滴,若立即出现紫红色,则为阳性。继发性酮病的诊断除了根据血酮水平升高,还要结合原发病具体发病症状,以及应用激素治疗是否有效而进行诊断。

4、治疗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mL,注射时要控制好滴速,3天1个疗程,为防止复发,根据疗效,可重复注射。也可向腹腔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还可给患牛喂服丙二醇或甘油,按照每天2次,每次500g的剂量,连用2天,然后减少日用量,每日饲喂250g,连用2~10天,效果显著;可给患牛肌肉注射200万~600万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促进糖皮质类固醇产生,维持体内血糖浓度;还可给患牛灌服水合氯醛,首次剂量30g,每天2次,连用3~5天,缓解病牛症状,促进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mL,用以辅助治疗;对继发性酮病可使用健胃、镇静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5、预防

控制奶牛干奶期的日粮水平,限制精料给量,增加干草量,防止奶牛体质过肥。加强奶牛泌乳期的管理,合理搭配饲料,特别是产前要增加能量的供给,并随着泌乳量的增加,相应提高精料喂量,控制好精粗比,日粮中粗蛋白含量控制在16%以内,选择碎玉米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来源,碎玉米不但易被消化,还能起到补充葡萄糖的作用。泌乳高峰阶段,要避免一切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发生,做到定时饲喂精料,并增加奶牛的运动量。泌乳高峰过后,要提供优质的干草和青贮饲料,禁止使用质量较差的青贮饲料,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碘、钴、磷等矿物质。

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
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其次,运动不足,前胃机能减退,大量泌乳,乳糖消耗,容易促进本病的发生。
主要症状
常在产后几天至几周内出现,以消化紊乱和精神症状为主。患畜食欲减退,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或喜食垫草和污物,反刍停止,最终拒食。含量升高,乳汁易形成气泡,类似初乳状。尿呈浅黄色,易形成泡沫。叩诊肝储浊音区扩大。
亚临床症状
公牛表现为进行性消瘦;母牛泌乳量下降,发情迟缓等,尿酮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某牛场调查结果通过对发病奶牛采食饲料进行调查,其基本配方大致相同,粗饲料几乎全喂的是干玉米桔杆。精饲料的配方为:玉米50%、豆饼20%、胡麻饼(有的户给葵花饼)15%、麸皮12.5%、食盐1%、石粉1.5%。根据临床症状和饲喂饲料情况调查,病牛是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料过多引起的奶牛酮病。
预防
首先应加强对病牛的护理,调整饲料,减喂油饼类等富含脂肪类饲料,如豆饼、胡麻饼、葵花饼等,增喂甜菜、胡萝卜、优质干草等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饲料,限制高能量的浓厚饲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通常按干物质计,精粗料比例以30:70为宜;按混合料计,以每日3千克-4千克,青贮15千克-20千克,干草量不限。
适当运动,对妊娠后期和产犊以后的母牛,应适当减少精料喂量。
治疗
给病牛补糖和含糖物质,促进糖源异生,解除酸中毒;调整胃肠机能。
25%-50%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00ml,地塞米松磷酸钠4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ml-1000ml,辅酶A500国际单位,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使用,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丙二醇或甘油500克,灌服每日2次,连用5天-7天,也可用乳酸钠或乳酸钙450克内服,每日1次,连用5日,还可用乳酸铵200克,灌服,连用5日,或丙酸钠120克-200克,混饲喂给或内服,每日1次,连用7天-10天。
代替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但须重复注射,否则可能复发。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效果确实。同时应用ACTH200~600单位,肌肉注射,方便易行,也不需要同时给予葡萄糖先质。此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克可的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治疗酮病效果也好,但往往伴同发生一定的泌乳量抑制。
其他治疗方法
水合氯醛早就应用于牛的醋酮血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首次剂量牛为30克,加水口服,继而再给予70克,每天2次,连用几天。
诊疗失误纠正
诊断失误
酮病主要与前胃弛缓和生产瘫痪相鉴别。前胃弛缓呼出气无酮味,尿、乳检查无大量酮体。生产瘫痪多发于产后13天,体温下降,病初多呈抑制状态,呼出气体、乳及尿中无酮体,通过补钙治疗有效,而酮病通过补钙疗效不显著。
治疗失误
补充葡萄糖和生糖物质是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措施,使用方法不当,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口服应用葡萄糖无效或效果差,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使糖发酵而成为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丙酸只是少量的,治疗意义不大。还有人提出皮下注射葡萄糖,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大剂量葡萄糖注射到皮下也是难事,并且吸收速度慢,补糖效果难以保障。静脉注射葡萄糖是最佳途径。其他生糖物质可以口服,与静脉注射葡萄糖有相同的效果。除了补糖之外,使用促进糖代谢的药物及纠正酸中毒也是十分必要的,在临床上务必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