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又叫红脖子病、红底斑病。
1.病原: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及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症状:病鳖的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充血、出血,口及鼻孔流血水,全身肿胀,有的颈部不能缩入,眼失明,腹腔内有腹水。
3.流行情况: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尤以温室养鳖为严重,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死亡率高。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免疫学诊断。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
6.治疗方法:外泼含氯消毒药1~3次,每次间隔1~2天,每千克饲料中加鳖治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已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可在体表病灶处涂鳖治灵1号,同时在后腿肌肉或腹腔注射鳖治灵2号,每千克鳖注射3毫升并隔离饲养。严重的病鳖在注射3天后尚未痊愈的,可再注射一次。治愈后隔2天洒一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和玉垒菌。

相关推荐

鳙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1、病原体

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

2、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流行病。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

3、症状

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

4、防治方法

(1)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2)用生石灰干法彻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公顷用0.75~1.125吨,8天后放鱼入池,每公顷水深1米的水体用1.875~2.25吨带水清塘,15天后放鱼入池。

(3)综合治疗:第1天杀灭鱼体表寄生虫(用药应有针对性,可采用敌百虫或硫酸铜等),第2~6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体重用氟苯尼考2~4克),第3~5天,每立方水体用含氯制剂(三氯异氢尿酸或二溴海因等)0.3~0.5克全池遍洒,第10天左右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遍洒一次。


鲢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1.病原体: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

2.症状: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

3.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为害鲢、鳙、鲤、鲫、鳊、草鱼等,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

4.防治方法:

①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②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干法彻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公顷用0.75~1.125吨,8天后放鱼入池,每公顷水深1米的水体用1.875~2.25吨带水清塘,15天后放鱼入池。

③综合治疗。第1天杀灭鱼体表寄生虫(用药应有针对性,可采用敌百虫或硫酸铜等),第2~6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体重用氧氟沙星或氟本尼考2~4克),第3~5天,每立方水体用含氯制剂(三氯异氢尿酸或二溴海因等)0.3~0.5克全池遍洒,第10天左右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遍洒一次。


甲鱼养殖技术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方法



鳖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温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及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鳖全身充血、出血,各器官组织都发生严重病变的败血症。由于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故又称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因此很多单位都在进行研究,病名也就较多,有甲鱼红脖子病、鳖嗜水气单胞菌病、鳖赤斑病、甲鱼出血性败血症、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中华鳖红底板病、中华鳖溶血性腹水病等。
(一)病原
主要是嗜温气单胞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林禹等(1995)报道,幼鳖的败血症由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引起,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氧化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不发酵甘露醇、乳糖;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生硫化氢;在DHL琼脂上菌落透明,中央有黑心,直径0.5-1毫米。
蔡完其等(1997)报道,引起鳖败血症的病原是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动力,无芽孢,有荚膜,产生淡黄色脂溶性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阳性;在0/F葡萄糖培养基上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但不产酸;阿拉伯糖、纤维二糖、海藻糖、乳糖、蔗糖及水杨苷不产酸;麦芽糖产酸;水解七叶苷,不水解淀粉;液化明胶;乙醇阴性。
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鳖分离到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温和气单胞菌,及从患红底板病鳖分离到的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美人鱼弧菌分别腹腔注射、或灌胃,或肌肉注射,均出现以败血症为主的红底板,而无白底板症状。
(二)流行情况
带菌的水、动物、饲料和工具是主要的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株可引起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全身性败血症或局部感染,常致动物大量死亡。对鳖来说,自刚出壳的幼鳖直至成鳖都可感染而患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越冬后天气转暖及热天,常引起病鳖大批死亡。
(三)症状
疾病早期,鳖的食欲减退,反应迟钝,腹甲轻度充血。疾病后期,鳖完全停止进食,常爬上岸,钻入泥沙中,见人也不逃避;颈部充血、肿胀;腹甲及四肢均严重充血,甚至出血、溃烂;口腔、舌尖、鼻腔充血,严重时口鼻流血水;有的眼睛失明,全身肿胀。解剖可见,食管、胃、肠的黏膜明显充血、出血、肝脏、肾脏、脾脏肿大,有充血、出血以及坏死病灶;后期鳖贫血,肝色变淡呈花斑状。有的在腹腔内积有腹水。病鳖的症状表现为多样性,有些超急性感染的病鳖,在濒临死亡时,肉眼仍看不出体表有明显症状。这是由于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鳖体的抵抗力差等原因引起。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如果是由嗜温气单胞菌(也称运动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以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温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他们运用选择培养基(TSA或RS培养基)、生化反应及免疫学方法,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温气单胞菌。因嗜温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l.养鳖场地、水体、工具、食台都要进行清扫、消毒。池底需先清除过多淤泥。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洒多福可乐、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将鳖养得健壮。
5.注射灭活菌苗及基因工程疫苗进行预防。
(l)杨臣(1990)报道,每只甲鱼肌肉注射1毫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含湿菌86毫克),14天后产生免疫力,用20倍半致死菌量攻毒,100%得到保护(对照组全部发病死亡),免疫期9个月,灭活菌苗在4℃保存,至少3个月效力不减。现场使用,保护率达98%。
(2)沈锦王等(2000)报道,将从患肠道出血性败血症、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斑病及腐皮病的鳖上分离到的4株温和气单胞菌,在3.5%福尔马林溶液中24小时全部灭活,每分钟6000转离心30分钟,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加氢氧化铝胶,制成总含菌量为6×109/毫升的四价菌苗,每只体重100-150克的鳖,于鳖后肢肌肉注射0.5毫升疫苗,1个月后,再分别用4株菌以5倍半致死量(9×l06个菌/毫升)攻击,免疫保护率为100%,对4株菌均有保护作用。同时开展鳖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饲养4个多月、7个月、8个月三组试验,鳖成活率有较大提高,免疫池鳖发病死亡率平均下降50%。
(3)李春枝等(2000)报道,针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自行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体重300-400克的鳖,每只鳖在后肢基腋肌肉注射疫苗0.3毫升,隔60天、150天后,每只鳖肌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5.08×109进行攻毒试验,保护率均为100%。体重135克的鳖每只注射0.2毫升基因工程疫苗,分别饲养190天和216天,存活率分别比对照组葛12.1%和19.2%。但基因工程疫苗对已发病的鳖没有治疗作用。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泼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l号6-10拌匀,后投喂,连喂5天,或在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可在饲料中加入一些粉碎的新鲜动物的肝脏,以提高诱食效果;如能再添加些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
(3)病情较重的鳖往往食欲很差,甚至拒食,对于这样的鳖应采取强迫用药的办法治疗。做法是在病鳖的后腿基部肌肉活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针剂。注射量是每千克鳖注射3毫升。如在3天内尚未治愈,可以再注射1次。在体表溃烂和充血、出血处,可以用治鳖灵1号涂抹。经过注射和涂药的病鳖可在已消过毒的地方进行暂时隔离饲养,以便随时观察和再次用药。
(4)疾病治愈后2天,应全池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和玉垒菌,同时继续做好防病工作。

花白鲢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为暴发性出血病,花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体与致病机理已非常清楚,从流行情况与防治结果看,高温养殖期的暴发性出血病呈现出治愈后容易反复的特点,低水温期的暴发性出血病呈现出难以控制的特点。

病原体: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体有多种,有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C、水体有机质过多时,病愈后全池泼洒“活力六六+磷肥”或干洒“双效粒立底改素”;D、频繁施用畜禽粪便的养殖水体,病愈后全池泼洒“活力58+磷肥”或“酵素+磷肥”
④口服药物的方法。用粉状料如油糠等拌“精品出血克星+新肝宝+酶合电解多维”口服3~5天。

使用的药物确定后,用药顺序为先全池泼洒杀虫药,然后再泼洒杀菌药,在使用杀虫、杀菌药的同时口服药物,治愈后再使用水质改良剂调水。

特别提示:①用药期间最好是连续三天晴好天气;②治疗暴发性出血病期间严禁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严禁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粪肥及氮肥),严禁对池水进行大排大灌;③数次用药未治愈或死亡量过大或水质过肥时应首先使用“解毒调水宝”等改良水质后再行用药;④快速治疗时,也可采用全池泼洒“鱼雷(或鱼血平)+止血烂鳃停”的方法;⑤治疗因环境突变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时,不得使用杀虫、杀菌药物,可使用氧化类或非氧化类及微生态制剂、磷肥等改良与调节水质;⑥预防拉网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时,可在拉网前全池泼洒“正离子铜”,或拉网后全池泼洒“康乐”或“拉网宝”。

甲鱼养殖之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病原]鳖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甲鱼红脖子病、鳖赤斑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甲鱼喜欢爬上靠近水面的岸边,人走进即遁;其腹甲出现点状或线状红晕。中期,病灶处扩大成红斑,流黄水。晚期,鳖反应迟钝,浮在水面或岸边不肯下水;脖子充血、肿胀、发炎,不能正常伸缩,腹甲出现红斑,且逐渐溃烂,舌尖、口、鼻出血,双眼失明。剖解可见,死鳖口腔、食管、胃、肠黏膜有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状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面呈土黄色或灰黄色,胆囊内充满脓汁,脾肿大。
[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各养鳖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雌性成鳖及亲鳖,死亡率一般在20%~30%,雄性成鳖也有发生,幼鳖则很少发生。该病一般发生在冬眠苏醒时。
[防治方法]预防
1.放鳖前,每立方米水体泼洒3千克生石灰;或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0.15毫克/千克,彻底清塘。
2.鳖种下池前用浓度为1%~3%的盐水,或5~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精,或10~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3.活饵料洗净后用5%盐水浸洗5分钟,或用浓度为20毫克/千克的痢特灵浸泡15分钟。食场定期泼洒漂白粉进行消毒。
4.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次浓度为0.4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并内服下列治疗药“治鳖灵1号”或“治鳖灵2号”3天,药量减半。
治疗
1.每隔1~2天,全池遍洒浓度为0.3~0.5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共洒1~3次。
2.每100千克鳖用15克“治鳖灵1号”,或20克土霉素,或20克青霉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
3.按每千克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肌注链霉素后,放入浓度为0.75%的土霉素水溶液中浸洗30分钟;或腹腔注射同样剂量后,放入浓度为0.003%的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洗40分钟,治愈率达96%~100%。
4.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在体表病灶处涂“治鳖灵1号”,同时后退肌肉或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

鲟鱼养殖技术之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后,吃食急剧下降,摄食量从发病前的每千克鱼摄食22g下降到8~10g(干重)。体外检查,病鱼腹部、嘴四周、眼睛、硬鳞基部出血,个别病鱼尾柄硬鳞基部有突出体外的充血泡;肛门红肿:鳃颜色较淡,呈花斑状。剖检腹腔内有淡红色混浊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剖面有肉眼可见的油珠,个别病鱼肝有灰白色点状弥散坏死病灶;肠膜、脂肪组织、生殖腺及腹壁有出血斑点;肠内多无食物,肠壁及中肠以后部位螺旋瓣充血,后肠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2、病因:对鲟鱼养殖条件认识不足,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低所造成。如水源较差,不能经常换水,且经常更换饲料等,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差,以至抗病力下降而染病。

3、防治方法:由于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和鱼的感染都比较严重,采取换水消毒和内服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换水消毒无论病情严重与否,均先用“克暴灵”全池泼洒消毒,剂量为水深1m每亩用药25mg,同时消毒蓄水池,然后排水、注水。24小时后全场所有水体用0.1mg/L呋喃唑酮消毒。3日后再消毒1次。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天为1个疗程。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


疾病名称细菌性败血症

为害对象 主要危害苗种、成鱼也可患病
疾病概述 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在水面作圆形游动,有时头向下做旋转或翻滚运动

病原 与淡水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相似。主要病原菌有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弧菌。

症状 病鱼体表充血、出血(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以下颌、胸鳍基部、腹部(常表现为两侧充血呈桃红色)和尾柄最明显。剥去皮肤可见肌肉也有出血现象。鳃丝颜色变淡、粘液增多。病鱼腹部略肿胀,肛门红肿。剖开腹腔,可见腹腔内充满暗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充血、出血、颜色变淡,肝脏浊白,肾脏暗红。部分病鱼的肠道。脂肪组织及性腺也表现为充血、出血。病鱼消化道内无食物,胃内偶尔可见气泡,胃和肠中常有粘液栓。

发病规律 流行于4-10月,尤以7-8月为甚。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改善池塘底质、调节池水PH值。

(2)合理放养,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每月用2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全池遍洒1-2次,调整池水pH值使保持在6.8-7.8。

(3)苗种放养、运输、拉网时尽量避免损伤鱼体,放养时用1%-3%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

(4)药物防治,参照大口鲶出血病进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