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幼蛙期的饲养管理

1. 幼蛙的收集和放养

(1)幼蛙的收集 待蝌蚪长出后腿之后,用尼龙布做成捞子将幼蛙捞出,放入幼蛙池或驯化池,此时收集幼蛙最为有利。 第一,刚刚完成变态的幼蛙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可以密集放在幼蛙池或驯化池中暂养而不需投饵。 第二,由于这时幼蛙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活动不很灵活,容易捞起收集。在幼蛙池或驯化池的幼蛙密度,每平方米可放养100~500只,池中水深10~15厘米,幼蛙后腿不能着底,迫使幼蛙集中在饵料台上休息,为以后的驯化作准备。 (2)幼蛙放养在幼蛙放养之前,要对幼蛙池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新建的水泥池应进行脱碱处理,已使用过的塘池应进行清塘处理,清塘消毒后要待毒性消失后方能注水放蛙。 幼蛙放入幼蛙池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正常时才可进行大批放养。在进行幼蛙放养时应注意按幼蛙的个体大小分池放养并注意适宜的放养密度。其放养密度的大小应根据幼蛙的大小而确定,一般刚变态的幼蛙以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只为宜;30日龄后的幼蛙,体重达25~50克,每平方米放养80~100只;体重60~100克,每平方米放养60~80只;体重100~150克,每平方米放养40~50只;体重150~250克,每平方米放养30~40只。在确定放养密度时还应考虑气候、饵料、水质等情况。如炎热季节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较为凉爽的季节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饵料来源不足可适当降低放养密度,充足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水质不佳应降低放养密度,水质良好可增加放养密度。 将牛蛙按大小级别分养,合理调节放养密度,给以充足的饵料,可以快速育成商品蛙。反之,同一池内幼蛙个体大小悬殊,密度太大,饵料缺乏,必然造成牛蛙相互残杀和影响其生长。在幼蛙放养时应注意幼蛙的前期培育。 2. 幼蛙的饵料 (1)饵料种类 刚变态的幼蛀投饵以蝇蛆、黄粉虫幼虫、蚯蚓、小鱼苗、小虾类等活的小动物为宜,注意投喂蝇蛆时以用动物内脏所培养的蝇蛆为好。当幼蛙长到15~20克时,便可投喂小杂鱼、虾和个体较大的其他活动物。从幼蛙的摄食习性而言,只能捕食活动着的食物,而对死食不进行摄取,但经过人为训练后的幼蛙可采食处于静止状态的死食。 昆虫是幼蛙的理想饵料,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利用昆虫的某些习性将其诱集到幼蛙生活的场所,供幼蛙捕食。如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在牛蛙池内牛蛙的栖息地附近设置灯光以诱集昆虫;也可利用昆虫对鱼腥味、糖和酒味等特殊气味的趋向性,在饵料台等处设置盛方糖、酒、杂鱼和水混合液的小盆诱集昆虫以供牛蛙食用。在利用灯光诱集昆虫时,为了取得良好的诱虫效果,可设置上、下双层黑光灯(黑光灯的诱虫效果优于白炽灯和煤油灯等)进行诱集,上层灯挂在2米左右的高度,下层灯挂在距水面30厘米的高度。这样通过上层灯能诱集到远处昆虫,再由下层灯将昆虫诱集到饵料台供牛蛙捕食。下层灯必须设防护罩以免牛蛙在捕食时碰到灯。如不用双层灯而仅用单层灯诱集昆虫时,应注意诱虫灯悬挂的高度。挂低了,远处的昆虫因见不到灯光而不能被吸引;挂高了,虽能吸引远处昆虫,但牛蛙捕食不到。若条件许可最好采用双层灯光诱虫。对于少量或半野生方式养殖牛蛙,诱集昆虫可作为牛蛙的主要饵料来源。而在进行大量养殖时,诱虫则仅作为牛蛙饵料来源的一个补充途径,主要途径必须依靠人工投饵。 (2)投饵 人工投饵的饵料来源有两种途径和方式。 一是人工养殖牛蛙喜食的各种活饵料。二是训练牛蛙采食静态死食,改变其采食活食的习性(在前面的章节也详细说明了此种方法)。 幼蛙的饵料投喂一般使用饵料台。饵料台的框架用木板,底部用窗纱制成。每个饵料台大小多为1平方米,每个幼蛙池中饵料台的多少可根据幼蛙池的大小及所养幼蛙的多少来确定,一般来说,饵料台所占的面积为幼蛙池面积的10%~20%。投放一些活动物饵料如蚯蚓等,也可以投放于池边,最好在池边上铺设一块塑料布以供投放,防止蚯蚓等所投放的动物钻入土内。 不论是鲜活的小动物饵料或是人工配合饵料,在给幼蛙进行投喂时,都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 ①定时 幼蛙的投饵一般每天l~2次,投饵的时间应相对固定。每日1次投饵多为下午4点时投放,每日2次投饵多为上午9点、下午4点时各投喂1次。一般认为分2次投喂比每天1次投喂的效果好,这样可避免采食不均现象,更利于牛蛙的生长发育。投饵时还应注意不要使饵料成堆,要均匀撒开。以便于牛蛙摄食。 ②定位 饵料的投喂多是投放在定位的饵料台上,以使幼蛙养成定点摄食的习性。同时,用饵料台投料可节省饵料,并便于清除剩余的残饵,防止饵料对水质的污染和掌握食饵量。这一点对于夏季投喂死饵时更为重要。饵料台应固定安放在蛙池中,使饵料台底部浸入水中3~6厘米。浸水太深,不便于幼蛙摄食,太浅则小鱼虾等小动物易死。饵料台也可固定安放在蛙池的岸边陆地上,以供投喂怕水的小动物时使用。 ③定质 给牛蛙投喂的饵料必须新鲜适口,大小适中,其大小以一口吞下为宜。腐败变质的饵料不能投喂,饵料种类的变化应逐渐进行,避免突然改变。 ④定量 投喂饵料时应按一定的采食量投喂,水可忽多忽少。其具体投饵量的多少应依幼蛙的大小、温度的高低、饵料的种类等而定,整体原则为所投的饵料能吃完为宜。一般来说,每日的投饵量(以鲜活饵料计)为牛蛙体重的10%左右,不宜超过15%。通常气温在20~26℃时牛蛙摄食最多,18℃以下及28℃以上摄食量会减少。在实际养殖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酌情增减。 3. 幼蛙的饲养管理 (1)及时分类、分池管理 每养殖一段时间就要用分蛙器,依个体大小对幼蛙进行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每平方米100~15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每平方米20~100只。 (2)幼蛙池的水温和水质调节 ①水温 幼蛙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水温为23~30℃。在自然温度条件下,春、秋两季是其生长发育的良好季节。夏季应注意给牛蛙池水降温,如在蛙池周围栽种植物,给蛙池遮阴,或在幼蛙池上方加盖凉棚,防止水温过高,也可以采取换水的方法降温。在天气寒冷的冬季,为利于幼蛙顺利安全越冬,对水温过低时应及时处理,具体方法将在越冬管理中详述。 ②水质 幼蛙对水质的要求与蝌蚪的基本相同,可参照蝌蚪期的水质管理进行对幼蛙池水质的控制。但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要比蝌蚪的池容易得多,因为不需培肥幼蛙池的水体来增加饵料来源,同时幼蛙主要用肺呼吸,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远不如蝌蚪期严格。但是对幼蛙池的水质管理仍不容忽视,要经常清除剩余饲料,捞出死蛙以及腐烂的动、植物等异物,同时要做到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良好,为幼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如发现水质已变坏或污染,要及时处理、换水,并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消毒。 (3)幼蛙池的换水及水位控制 在幼蛙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季节、水质变化等具体情况而进行换水以及水位控制。换水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水质和水温,保持水的清洁,换水时应选择晴朗天气。换水时间一般在上午太阳刚出来时,即7~8点进行,或在下午3~4点,太阳偏西时进行。上午换水水的温差小,换水后幼蛙受日照的时间长,易适应新的水体。换水量一般为池水总量的1/5~1/3。换水后,幼蛙食量可能减少,投食也要相应减少些。换水的水温,春、夏、秋三季新水宜比原池水温低0.5~1℃,冬季应高0.5~1℃。春、秋每周换水1次,夏季4~5天1次,高温季节每2天1次,冬季水温低,水质不易变坏,可15~30天换水1次。这些水位的控制可由30~40厘米逐渐加深到50~80厘米。 (4)控制湿度 幼蛙池中有1/3~1/2的陆地面积。这些地方是幼蛙登陆栖息的环境。该环境应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和陆地的湿润状态,如栽种植物或建棚遮荫等,以利于幼蛙的生长发育。 (5)幼蛙养殖期的巡池和日常管理要经常检查四周围墙和门有无缝隙和漏洞,发现后立即修补,以防止幼蛙逃跑和敌害侵入。一旦发现蛇、鼠等敌害,要及时驱除。建立定时巡查制度和做好日常记录。每天应在早晨、中午、傍晚各巡池1次。巡池时应检查围墙、门的封闭情况;注意观察幼蛙的摄食状态,有无患病迹象,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在每天投饵时,要注意观察蛙的摄食和活动情况,若发现有蛙离群独居,或腹部鼓起浮于水面,或垂头伏于池底,都表示已经患病,要及时捞起,诊断病情,对症下药。巡池时应认真、细致。同时,要对放蛙、投食、采食、发病、治病、水温、气温等情况逐一详细记录,以便积累养殖资料,完善养殖技术。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相关推荐

青蛙幼蛙的饲养管理 青蛙幼蛙的饲养方法


青蛙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市场需求量大,由于野生青蛙的禁止捕捉,人工养殖青蛙还是有利可图,青蛙在我国的养殖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青蛙都是由蝌蚪进化而来的,因此青蛙的蝌蚪和幼娃最后生长成为成蛙的时候,它每个阶段都需要的生长环境都是不同的。青蛙幼蛙的饲养管理青蛙幼蛙的饲养方法。

青蛙幼蛙的饲养管理
1、强化驯养:用高密度集中圈养可按每平方米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2、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10天后增加到80%“活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死饵”是指蚕蛹干、动物
3、内脏及配合饲料等:以动带静,“死饵”活化,最后过度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投料时间,春、秋季在中午前后,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时左右
4、幼蛙吃完: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体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5、筛选分级与分养:幼蛙驯养20~30天时,应放干池水,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只密度转入成蛙池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原池驯养。采用饲饵、室内立体、多层箱笼密集养殖,是养殖青蛙的一种新方法。将青蛙养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进行小型养殖产量极高,每平方米可养殖数百只,一般从孵化到成蛙,只需5个月时间。
青蛙的种蛙选择
1、种蛙选择:种蛙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青蛙,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
2、放养密度:经过选择后的种蛙按1只雄蛙2-3只雌蛙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产,一般20平方米的产卵池可放种蛙1400-2000只。
3、卵池管理:种蛙产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种水莲花,其数量约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须种丝瓜或葡萄之类搭架遮荫,周围尽量避免强烈的声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产卵池,产卵池内设产卵筐,产卵筐上口直径30厘米,下口直径70厘米,高40厘米,每个产卵筐放20-30组的种蛙。经常观察,如发现有卵块就捞出放到孵化池里,然后放走已产卵的雌蛙,使雄蛙继续抱对。

蝌蚪吃什么食物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也会成群啃食。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
青蛙爱吃小昆虫,善于发现动着的小型昆虫,通常青蛙趴在一个小土坑里,后腿蜷着跪在地上,前腿支撑,张着嘴巴仰着脸,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着什么,一只蚊子飞过来,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蹿,舌头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见了,它又原样坐好,等待着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青蛙的孵化管理
1、产卵时间: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是最适的产卵温度。
2、人工催产:性成熟的种蛙并非每只都能产卵,如环境不适合、发育不良、体质较差、气候恶劣等会影响其产卵,为了使青蛙产卵及孵化整齐一致,必须进行人工催产。通常用脑下垂体注射法,将一只青蛙的头上顶壳打开,将大脑除去,在在脑之下有约半个粒粒大小的白色物体,即是脑下垂体。将脑下垂体放入沉淀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盐水溶解后,用经过消毒的注射筒,给雌蛙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两次即可使雌蛙产卵。
3、抱对产卵:在产卵季节将到时雄蛙不断地鸣叫吸引着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发情,雌蛙未发情时拒绝抱对,已发情则常徘徊于浅水中或岸上依恋在雄蛙的周围,肚皮比平时膨胀,性冲动,食量忽减。青蛙没有交尾器,不能进行体内受精,而是通过雄性拥抱着雌蛙完成受精过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肉垫,称婚垫。婚垫上富有腺体和角质刺,其分泌物和角质刺将加固拥抱的作用。当雌蛙成熟发情时,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将前肢搂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挤压雌蛙腹部,同时摆动两后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将卵排出体外,雄蛙即射精于卵上。

牛蛙幼蛙的饲养方法与技术要点
1、幼蛙的饲养:主要关键技术是及时分级饲养和食性训化。幼蛙池的构造:幼蛙池面积20—50平方米,池深60—80公分,有坡度。水陆面积比为1:1,供幼蛙休息和觅食。池的四周要设1.5m的墙。蛙池要多设,以便今后按大小分养,避免大的吞食小的。
2、放养密度:蝌蚪变态后应及时转入幼蛙池饲养。-般刚变态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80-100只。变态30天后,体重达25—50g的幼蛙每平方米可放30—50只。为防止残食,根据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3、饵料投喂:幼蛙和成蛙的食性完全相同,习惯吃动物性活饵,经驯化后会吃死饵。幼蛙喜食的活食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小虾、蜻蜓、蚕蛾、蝗虫、蚱蜢、甲虫等各种昆虫。人エ养殖刚变态的幼蛙,-开始就着手驯食,驯食开始时,先投放活饵,以后逐渐混入死饵喂。①吊青蛙发动死饵。②死饵中加泥鳅或小杂鱼。开始投喂时,按体重的5%。当气温升至20—26时幼蛙摄食量最大,按10%投喂。当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下或28摄氏度以上,幼蛙摄食减少,按5%投喂。每天投饵1—2次,分别上午9:00和下午16:00。
4、水质管理:幼蛙池水深保持在60-80③m之间,视水质变化情况不定期冲注新鲜水,保持水质清新。水面可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是可遮荫,另外可净化水质。
5、日常管理:①池上搭棚遮荫。②池边打-些蛙洞,供幼蛙栖息。③大小要分级,避免残杀。④雨后夜晚加强巡视,防止幼蛙爬墙逃走。⑤防止敌害侵袭。
6、幼蛙的生长:幼蛙的四月若能做到饵料充足、密度适当、驱除敌害,其存活率是很高的。变态后的幼蛙经过半年生长,体重可增加250g左右,体长约12公分。再过半年可达500g。
7、幼蛙的越冬:幼蛙的冬眠受季节支配,主要由温度决定,-般当气温和水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幼蛙便开始冬眠,到笫ニ年春暖环境有利,气温和水面温度升到10摄氏度以上时,冬眠结束。人エ养殖时要设置适宜的越冬场所,让幼蛙安全过冬,同时越冬前应投足饵料,使蛙体积累足够的营养,维持冬眠期间新陈代谢的消耗。

牛蛙幼蛙的驯食


(1)前期培育。幼蛙在驯食之前,需经一段时间的前期培育。这是因为幼蛙在变态阶段,基本上不摄食,完全依靠吸收自己的尾巴来供给体内的消耗,故体质较差。前期培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它们能够均匀地获得一定的饵料,使之身体强壮和有一定的营养积累。个体稍大并能适应新的摄食方式之后再予以驯化,这样就可避免在驯食的开始阶段由于不能保证每只幼蛙都能得到食物而引起一些幼蛙的营养不良和死亡。前期培育用蛆和小杂鱼等活饵投喂,幼蛙前期培育7-10d,就可开始训食。

(2)幼蛙的驯食。牛蛙从蝌蚪变态成蛙后,就只摄食活动饵料,对静态饵料视而不见,如能将静态饵料活化,则牛蛙也可摄食。我们把改变牛蛙摄食习性的过程称为食性驯化。

驯化方法有以下4种:①以小杂鱼为引诱物。在幼蛙的前期培育时期,首先选择长条形的小杂鱼投喂,投喂一段时间后,将体形较宽的杂鱼剪成长条形,或将长条形的杂鱼从中剪断混在活鱼中投喂,以后活鱼的比例逐渐减少,死鱼的比例逐渐增多,当死鱼占绝大部分时,逐渐加进颗粒饵料,一直到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饵料。②以蛆做引诱物质。将蛆放在饵料台!几,蛆的蠕动也能引诱幼蛙前来摄食,由于蛆的蠕动幅度不大,更适合于刚变态的幼蛙摄食。驯化时活的蛆中不需另外加人死蛆,原因是蛙在摄食过程中,总会踩死不少蛆,所以幼蛙每次摄取的食物总包含有不少死蛆。这样喂蛆7d后,就可在蛆中掺入大小适度的颗粒饵料,以后逐步过渡到全部投喂颗粒饵料3颗粒饵料直摄投喂法。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使颗粒饵料在饵料台上下跳动,幼蛙误认为是活饵而前来摄食④用已驯化的幼蛙摄食来激和带动未驯化的幼蛙摄食。将驯化池中个别较大的蛙移向其它池饲养,留下个体较小但已习惯摄食颗粒饵料的幼蛙,已驯化的幼蛙摄食可刺激和带动未驯化的幼蛙的摄食,这样可以缩短幼蛙的驯化时间。应注意留下的已驯化的幼蛙最好不要少于驯化蛙的1/5。

(3)进行牛蛙驯食应注意如下事项:①驯化的幼蛙要大小分开,以免大蛙吃小蛙。②驯化池不宜过大。一般为3一5m的水泥池或土池,池底有一定坡度,无任何隐蔽物。③放养要有一定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00-500只,数量太少,摄食竞争不明显不能互相刺激和影响,影响驯化效果。

幼蛙的饲养管理幼蛙经过驯食以后,就可转入正式的饲养。幼蛙的饲养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及时分类,分池管理。幼蛙生长发育快,个体差异大,为了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蛙吃小蛙,每养殖一段时间就要用分蛙器依个体大小对幼蛙进行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的幼蛙,每平方米100-150只,40日龄以后的幼蛙每平方米20-100只。

(2)控制水温牛蛙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 - 28 度,如水温高于30 度,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冬季幼蛙不耐低温,则应注意保温,如在幼蛙池上加盖塑料大棚或加深水位,若遇到雨、雪、冰冻,则可在塑料棚上加盖稻草并经常注人一些新水,以保持水温在10℃以上。

(3)控制水质幼蛙最适宜的pH值为6--8,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的植物、浮膜等异物。如水质污染,则要换水或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室内养殖要坚持每天换水和清洗食台,室外养殖虽不需每天换水,但要注意水质不能太肥,甚至发臭,要注意经常加注新水。

(4)控制湿度。经常保持陆地潮湿,应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免强光直射。

(5)定时定量投饵。在适温期,每天可投喂两三次,投饵量占蛙重的3%-5%。在投喂配合饵料的同时,也可以添加一些新鲜的小杂鱼、虾、蚯蚓等。

牛蛙变态幼蛙的收集


待蝌蚪生出后腿之后,就可以用网从蝌蚪池中捞起,适当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前腿长出后和尾巴消失之前,用尼龙布或纱布作成的捞子将幼蛙捞出,放人幼蛙池或驯化池。此时收集幼蛙最为有利,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不再像蝌蚪那样在水中摄食,也还没有像真正的蛙那样捕食活的食物,而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新陈代谢,因此可以密集在幼蛙池或驯化池中暂养而不需投饵;另外,由于这时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活动没有真正的蛙那样灵活,容易用捞子捞起,若待尾巴完全吸收,则反应灵敏,逃避速度很快,故不容易收集。如果是发育基本一致的蝌蚪放养在幼蛙池或驯化池,则不需要转池,任其变态后在原池饲养,只需在池中置一饲料台,让变态后的幼蛙有休息场所。

收集进幼蛙池或驯化池的幼蛙密度,每平方米可放100- 500只,池中水深10-15厘米,幼蛙后腿不能着底,迫使幼蛙集中在饲料台上休息,为以后的驯食做好准备。

牛蛙幼蛙的营养及饵料


刚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不再像蝌蚪那样在水中摄食,也还没有像真正的蛙那样来捕食活的动物,而是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维持生命。这时它的形态结构、习性和食性都在变化、完善之中。如果在尾巴消失之后得不到充足营养,就极易死亡。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时,活动范围小,基本没有天然饵料。因此,选择适口的饵料进行前期培育,是这一阶段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前期培育主要是用活饵料,以蛆和小杂鱼最好。小杂鱼的体长不超过0.5厘米,都以活鱼投喂,每100只幼蛙每天投喂100 条小杂鱼。收集来的蛆,无沦是从粪池捞来的,还是用死鱼或动物内脏培养的,在投喂前都要用清水漂洗干净,把臭气去掉后再投在饵料台上平均每天的投饵量相当于幼蛙体重的10%- 15%,而且分2次投喂效果更好。

牛蛙从蝌蚪变态成蛙后,就只摄食活饵料,死饵则不摄食。然而,它们的这种食性限制并不很严格,可以通过驯饲使其摄取死的动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不同饵料对幼蛙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有影响,以蝇蛆、鱼苗、蓖麻蚕、泥鳅、蚯蚓等作为饵料,其饵料系数分别为:鱼苗和泥鳅4.40;蝇蛆22.7;蓖麻蚕 3.79;但蝇蛆可以作为变态初期的幼蛙饵料,刚变态的幼蛙个体小,不能吞食鱼苗,而蝇蛆个体细小,蠕动缓慢,容易被幼蛙所摄取。

牛蛙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养殖场地的整修

(1)稻田养殖 要求稻田丘块较小,水源方便,容易围栏,便于管理。设围栏设施防逃,且在稻田一角挖坑设食台、荫棚既可。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3)池塘养殖 要求大小适宜、深浅适中、池水排灌方便,四周有围栏,也要设有食台、荫棚等。 (4)其他 如沟渠养殖、湖汊养殖、庭院养殖、阳台养殖等只要条件适宜都可以用来养殖牛蛙。 当气温降低时,池塘养殖可加盖塑料薄膜大棚保温,利用太阳照射散发的热能,使得温棚内的气温升高,可以提高养蛙的产量。温室温棚的加温方法多种多样。 2. 清池消毒 在转移蛙群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牛蛙造成影响,出现对新的环境不适应等现象,这个阶段牛蛙的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若不做好放养前池子的消毒工作,牛蛙很容易就会被病毒、细菌的感染而生病。 3. 野外粗养 牛蛙成蛙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蛙价格的高低和种蛙质量的优劣。野外粗养是投饲养殖成蛙的一种方法。条件适宜的稻田、山溪、湖汉、沟渠均可养殖。 (1)稻田养殖 凡水源充足、灌排方便、田土为黏壤土、遇渍不涝、干旱不涸、保水力强、肥力偏低的稻田均可用于养殖牛蛙。先要挖好蛙沟,蛙沟每条宽1~2米、深0.5米,长依稻田长度而定。蛙沟每隔40~50米,一般按井字形开挖。为减少牛蛙的逃逸,田埂边沟尽量不挖。蛙沟可于水稻插秧前事先挖好,也可在栽种的秧苗返青后开挖。种稻前挖好的蛙沟,沟内不再种稻;栽种秧苗返青后开挖的蛙沟,只需将沟内已栽的秧苗连土挖起移栽到蛙沟两边的稻丛间隙处即可。纵向蛙沟和横向蛙沟的交汇处可适当挖大一点,一般挖成面积4~5平方米的小坑,并在坑的上面搭设遮荫棚,以便今后在此设饲料台辅助投饲和安装黑光灯诱虫喂蛙及水稻晒田或收割时牛蛙能在坑、沟中栖息;稻田的四周田埂上还应建立防逃用的围栏设施,用玻璃纤维瓦、聚乙烯网布、尼龙网围栏防逃均可(与池塘养成蛙相同)。下端埋入土中,用竹、木架加固,以防被强风吹倒和暴雨冲垮。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建拦网,以防牛蛙逃逸。 幼蛙放养一般于稻田插秧半个月左右秧苗返青后进行。每公顷稻田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22500只。同一田块放养的幼蛙规格尽量整齐,大小一致,以免发生大蛙残食小蛙的现象。 为增加牛蛙的活饲料和消灭稻田害虫,养蛙稻田要点灯诱虫。诱虫灯一般点在稻田纵、横蛙沟的交汇处小水坑的上方,离水面30~40厘米。每个小水坑上方安装1~2盏诱虫灯。若前一天夜晚所诱昆虫较少,则应在诱虫灯下的饲料盒中补充部分蚕蛹等饲料供蛙吃食。养蛙期间,稻田的水深应保持8~10厘米。当水稻田需要搁田、烤田时,应慢慢放水,以便牛蛙进入蛙沟,继续生活和生长。因为部分化肥如碳酸氢氨等对牛蛙产生药害。养蛙稻田应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若一定要追施化肥时,应改原来的撒施为用水溶解后再均匀洒施,或制作成颗粒肥料塞在水稻基部施放。这样,既能提高肥效,又能减少对蛙的药害。牛蛙喜食水稻害虫,是水稻害虫的天敌,素有稻田卫士的美称。目前常用的农药大多会毒杀牛蛙,因此养蛙稻田最好不使用农药。一定要施农药时,应先放干田水,将蛙赶至蛙沟后再施;或者将养蛙稻田一分为二,一半今天施,另一半明天或后天施。施药时,尽量改水剂为粉剂喷洒,以减少药剂落入稻田中,减轻药害。为防止盛夏养蛙稻田水温过高,稻田最好种单季晚稻。双季稻田养蛙,早稻收获后,即应在稻田纵横蛙沟内交界处的水坑上方搭一个面积较大的遮荫棚,避免强日光暴晒,防止稻田水温过度升高。养蛙稻田的越冬工作是挖深蛙沟,使蛙沟蓄水深度达1米以上。蛙沟上方覆盖草帘或塑料膜,确保沟水不结冰。稻田中危害牛蛙的天敌较多,如蛇、鳝、鼠等,应想方设法防除。 (2)山溪养殖 养蛙场地宜选择在丘陵山区较为平坦的溪流边。山坡坡度不大于15度,整个场地具有牛蛙两栖生活的天然条件。 山溪养蛙属野外粗养。要将牛蛙圈养在选定的山溪蛙场内。蛙场四周必须建立牢固的围栏设施。山溪蛙场一般由溪流和溪边陆地组成,溪中有水部分用聚乙烯网片围栏,溪边陆地部分用玻璃纤维板围栏。拦网网目大小一般根据放养的牛蛙幼蛙的大小而确定。幼蛙个体重约50克,拦网网目不大于1.5厘米,幼蛙个体重超过50克,拦网网目以2厘米为宜。为增加牛蛙在山溪场地内的栖息场所,还应在溪边陆地上挖建一定数量的蛙池。每只蛙池面积为300~400平方米,池深40~50厘米,一般每1000平方米溪边陆地挖一个。蛙池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使之成为沼泽地,便于牛蛙栖息,每公顷山溪蛙场放养体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7500~12000只。 山溪养蛙,主要以山区天然昆虫为食。在场内每个人工挖建的蛙池上方点灯诱虫,以便牛蛙获得较多的食物。山溪养蛙,常有洪水危害。防洪措施一是围栏设施要牢固,二是围栏要高出洪水位50厘米,万一洪水淹没,不致全场牛蛙外逃。为了保蛙安全,最好在养蛙场山溪上游300~400米处修建一座简易的导洪围堰坝,将洪水导向场外,以免洪水直冲蛙场。还要注意消灭鼠蛇危害。 (3)湖汊养殖 湖汉水陆相济,芦苇丛生,水草繁茂,是养殖牛蛙的天然场所。凡无毒无害无污染侵袭,水深1~2米,湖底平坦,水生植物茂盛,岸边有一定陆地面积的湖汊均可建场养牛蛙。一般水与陆地各占一半。蛙场面积因地制宜,以0.3~0.6公顷为佳,四周建立围栏设施。湖汉蛙场的围栏一般用聚乙烯网片制作。水中围拦网片的下纲用重物压底,上纲高出水面0.5米左右,并与毛竹围墙紧紧缚牢。岸上部分的围栏先打好竹桩,架好围架,然后将网片下纲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上后再将网片上纲拉起与竹桩围架缚牢,勿使留下空洞。此外,湖汊蛙场水中的围栏也可用竹箔,造价虽高些,但围栏效果更佳,湖汊蛙场条件较为优越,养殖密度可相对提高。一般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幼蛙15000只左右。 湖汊水陆相济,昆虫繁多。可以通过灯光诱集大量的天然昆虫给牛蛙摄食。湖汊蛙场内外麦穗鱼、青虾、白虾等小鱼虾资源丰富,可利用空闲时间捕捞小鱼小虾喂牛蛙,效果较好。湖汉养蛙,水中围栏的网片较易破损,要经常检查围栏的网片,一旦发现破损即应及时修补,杜绝圈养的牛蛙外逃。湖汊蛙场内的芦苇、水草既为牛蛙遮荫,又为牛蛙提供较为丰富的饲料,是牛蛙赖以生存和生长的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应加以保护,严禁刈割。 (4)沟渠养殖 我国农村灌溉渠、排水沟,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大小水库的灌溉水渠常年流水,只要加以适当改造和修整,均可用来养殖牛蛙。凡常年有水,水流不急,无毒无害无污染水侵袭的沟、渠及其周边陆地均可用来建场养殖牛蛙。沟渠蛙场因地制宜建造,面积可大可小。野外粗养,主要是建好围栏,杜绝牛蛙外逃和天敌的侵入。围栏的建造可参照山溪和湖汉养蛙,关键是沟渠有水部分的围栏,既不妨碍沟渠流水,又要有效拦住所养的牛蛙。每公顷蛙场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牛蛙12000~15000只。幼蛙的放养规格要求规格匀称,大小一致。 点灯诱集昆虫是野外粗养牛蛙的主要方法。蛙场内的沟渠边应多种一些黄豆、绿豆等豆科植物或种植丝瓜、葡萄等瓜果植物,既为牛蛙遮荫、降温,改善生态条件,又能收获豆瓜果。还要注意消灭蛇、鼠等牛蛙的天敌。 4. 人工养殖 (1)池塘养殖 为了减少人工精养期间的病害,在幼蛙放养前的7~10天必须对成蛙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幼蛙放养密度需根据幼蛙个体大小、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灵括确定,一般每平方米精养蛙池放养体重50克左右的幼蛙20~40只。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拣大留小,调整养殖密度。经过驯食的幼蛙转养成蛙时,大多能吃蚕蛹、猪肺、人工配合的颗粒饲料等静态饲料。因此,人工精养牛蛙成蛙的饲料主要是静态饲料。有条件的蛙场,辅助投喂一些蚯蚓、泥鳅、小鱼、小虾、昆虫等活饲料,效果更佳。由于成蛙个体较大,食台的数量应适当增加。一般按70~80只成蛙搭设一只食台为宜。食台搭于饲养管理较方便、环境较安静的池边。精养池牛蛙的喂食必须严格实行定质、定时、定位、定量的喂食方法。牛蛙每日摄食量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有紧密关系。一般温度20~30℃时,日投喂量以占蛙体总量的10%为佳。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日投饲量应适当减少,约为蛙体重的5%~7%。天气闷热,下大雨时,牛蛙饲料要少喂或暂停。冬季牛蛙冬眠和夏季温度超过30℃以上时,停止喂食。 牛蛙成蛙的管理与幼蛙管理基本相同。应在蛙池内建立蛙巢,蛙巢一般建在池边水陆交界处,用石棉瓦构筑。构筑时,先用砖头或泥土堆砌成高30~40厘米的矮墩,两个矮墩的间距稍短于石棉瓦长度,然后将每张石棉瓦搁在两个矮礅上即成。人工精养蛙池的蛙巢数量一般按每50~60只成蛙搭配建一个。人工精养蛙池边要种遮阳植物,如葡萄、丝瓜等,长大后搭棚遮阴,避暑降温,还可坐收瓜果。人工精养蛙池中要切实做好控温工作。夏秋两季要遮蔽降温,冬春两季则要保温防冻。夏秋季降温主要通过遮阴、换水和洒水实现。蛙池水最好1~2天换一次,每次换水量约为全池的1/2。换进的新水宜比原池水温低2~3℃。冬初温度下降到10℃时,则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在牛蛙没有移入越冬池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在蛙巢上面,能使巢内温度提高2~3℃,以利其越冬。在下雨天或雨后的晚上,牛蛙十分活跃,最易逃跑,养蛙者要经常巡池,做好防逃工作。食台上的残饵要每天清除,食台本身要2~3天洗刷一次,并放在石灰水中浸泡消毒后再用。池内发现病蛙和死蛙及时捞除埋掉。一旦发现池水变黑发臭要立即换水。同时每隔7~10天,用0.5~1.0克/立方米浓度的石灰水进行全池泼洒消毒,以防池水污染。还要做好除灭蛇、鼠敌害和蛙病防治工作。 (2)庭院养殖 庭院养殖牛蛙面积虽小,但养殖密度高,饲养管理方便。庭院蛙池因地制宜,面积不限,土地、水泥池均可。土池建造同精养的成蛙池。水泥池用砖头水泥浆砌成,内外壁用水泥抹平。池壁高1米,蓄水10厘米。池底中心安排水管,管口罩铁筛网防逃,打开排水管阀门能排干池水和污物。蛙池上端要装进水管。无污染的河水、井水和自来水均可作为水源供水。池口罩聚乙烯网片防逃。池内一头放置1/3左右的砖头或石棉瓦,供牛蛙登陆休息。池中间放置饲料台,供牛蛙定位取食。庭院养蛙一般都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30~40只。投喂的饲料要鲜活、适口,营养全面。有条件的,最好每天投喂蚯蚓、黄粉虫、泥鳅、小鱼、小虾等饲料。若活饲料不足,也可掺杂拌喂蚕蛹、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投饲的时间要固定,一般日喂两次,早晨和傍晚各一次。饲料量要充足,一般日投喂量约为蛙体总量的15%左右。庭院养蛙,面积少,水浅,再加上养蛙密度高,粪便排泄物多,池水极易恶化。因此,必须天天换水清池,确保蛙池的清洁,减少蛙病发生。换水清洗的时间一般在傍晚所投饲料吃完后进行。开启排水管阀门放掉当天的旧水后还应将蛙池内的残饵扫除,将饲料台冲洗干净,然后关闭排水管阀门,注入新水,保持10厘米水深。 (3)阳台养殖 阳台养殖牛蛙这是近几年发展进来的一种人工精养的新方法。阳台蛙池依阳台的形状、大小灵活建造,一般建成长方形,面积大多为0.5~1.0平方米,池高70~80厘米,池底装有控制阀门的排水管,打开阀门能排干池水。池口安装自来水龙头,需水时打开龙头即可注入自来水。蛙池靠墙和靠栏栅的三面用砖头水泥浆砌成,白瓷砖贴面、贴底。剩余一面用厚为8~10毫米的平板镶嵌,并用玻璃胶揩缝,杜绝漏水。蛙池蓄水8~10厘米深。池内散放7~10张瓦背朝上的瓦片,瓦背作牛蛙出水登陆的陆地,瓦下空穴作牛蛙隐藏休息的蛙巢,池口覆盖一片防跳逃的网片。阳台养蛙,各种条件全人工控制,幼蛙放养密度可相对高一些。一般每平方米放养体重50~60克的幼蛙50~60只。 阳台养蛙采用全人工投喂饲料的方法。饲料主要是家庭的杂菜,如鸡鸭内脏、小鱼、小虾、猪、牛肉碎末、蔬菜帮叶等。喂食前,先将这些饲料冲洗干净,发软,再用刀切成长宽厚各为0.5厘米的细块,掺拌均匀后即可投喂。这样制作的蛙饲料,营养丰富,十分有利牛蛙生长。也可采用直接填饲法。阳台养蛙,一般每日投喂饲料一次,大多傍晚进行,日喂新鲜饲料约为蛙体总重的20%左右。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牛蛙幼蛙的病害与防治


1.幼蛙的敌害与防治幼蛙阶段的主要敌害是蛇和老鼠。 晚上幼蛙多上岸活动,老鼠以突袭万式捕咬幼蛙,危害很大。防 治方法是建设拦网设施、养蛙场内消除老鼠洞穴、蛙池四周投放 鼠药,杀灭老鼠。

2.幼蛙的病害与防治

腐皮病

症状为蛙的头部两眼乙)司表皮出现一小白点,后扩大变黑,溃烂,形如撞伤,然后发展到背部,也是先由小白点,到皮肤溃烂,终至死亡。此病来势凶猛,传染迅速,几天之 内即可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病因:革兰氏阴性杆菌。
易感蛙:10-50 g小蛙,流行季节为7-9月份。

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300万Iu链霉素液浸泡病蛙浸泡15-20 min。根据蛙的病情严重程度浸泡两三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②用20mg/高锰酸钾浸泡15min左右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烂皮病

该病主要危害体重在50 g以下的幼蛙。5月份和10月份前后为发病高峰期,传染快,死亡率高。症状是体表发黑,失去光泽,瘦弱无力,眼球出现白色粒状突起,头背部表皮出现裂纹,四肢、爪部红肿,严重时皮肤脱落、腐烂、露出肌肉、骨骼;眼球全部变白、突出眼眶;病蛙伏在池边或草丛中死去。

预防方法:①饵料品种应多样化,营养成分要全面,特别在越冬前要强化喂养。②流行季节每周用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1 次,使池水浓度达0.7 mg/L。③每千克饵料中加人维生素D、维生素B6 100 mg连喂7 d.

治疗方法:①用庆大霉素液浸洗病蛙(10 kg水中加80万Iu 庆大霉素)24 h,再用紫药水涂抹烂皮处。②病蛙用30 mg/L阿司匹林或氯霉素药浴4h。③发病蛙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使池水浓度达0.02 mg/I,24h后换水。

牛蛙孵化期的饲养管理


氧要求就不高了,可不必调节水质。孵化用水的pH值以6~7之间为宜,以偏酸性为好。

第四,夏季要防高温和日光暴晒,孵化池上加遮荫棚。蛙卵通常浮在水面,孵化时阳光直射,表面水温高,影响卵子发育,因此最好设置遮荫棚。牛蛙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3℃,最适温度为28~31℃,上限是35℃,下限12℃致死。并防暴雨冲击受精卵。 第五,防止水质变坏。采卵时带入的水草腐烂或蛙卵死亡,都会使水质变坏,应尽量少带入水草,发现较多死卵应立即清除。也可通过注入新水或微流水,及时排除或降低水中有害物质。 受精卵经2~3天孵化成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游泳力很弱,待2~3天,卵黄囊消失后才能转到培育阶段。牛蛙卵及刚孵出的小蝌蚪最怕剧烈振荡,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的安静。 第六,避免防止水中着生的虱、剑水蚤等食卵水生动物,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发现有卵被水霉菌感染,可用漂白粉(每立方米用漂白粉1~3克)泼洒杀菌。 影响受精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雌、雄比例不当;二是亲蛙过于衰老,尤其是精子活力不足;三是水温过低或水质不净,水中杂质影响受精;四是水面宽或产卵场所不当,精、卵不能在有效时间内相遇,或相遇的机会较小等。备注《牛蛙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

美蛙蝌蚪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蝌蚪是美蛙的一个特殊生育阶段,其习性不同于成蛙,而与鱼类相似,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刚孵化的蝌蚪,因其身体细小、饲养不当,极易照成大量死亡,所以自然生长的蝌蚪成活率很低。我场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一套使蝌蚪成活率提高到 90%以上的经验,主要措施是:

一、蝌蚪池的建造

美蛙蝌蚪池应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无污染的地方,可以用水泥池、土池,也可在商品蛙养殖池设置网箱培育,以土池简便易行,效果好。土池面积可在20-600m2 之间,要求池壁倾斜,坡度比1:2,池底平坦,池深80-100cm,水深50-70cm,安装好进出水管,池的四周建好防逃设施(围网或围墙)。每池在池水下10cm 处搭食台或设食盒2-3 个,池内放少量水葫芦,以便于蝌蚪吸附。

二、蝌蚪放养

(1)清池消毒放养前要清池消毒,清除对蝌蚪有害的蚂蟥、泥鳅、黄鳝、鼠类及有害病原菌。消毒方法:每100㎡用生石灰20kg 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清池 5-7 天后方可将蝌蚪下池。也可干池消毒,3~5 天注入清水。

(2) 培肥水池放养前3 -5 天,每 100㎡施腐熟人类尿 25kg,培水水质。

(3) 掌握放养密度蝌蚪的放养密度应根据饲料条件及生产的目的而定。短期生产种苗可适当密放,每平方米 100-200 尾,若一次性放养直至养成商品蛙,应适当稀养,每平方米蝌蚪30-40 尾。

三、蝌蚪饲喂

(1)蝌蚪出膜后3 天,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开始从外界摄食营养。蝌蚪在开始吃食的半个月内,因身体细小而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也吃颗粒细小的蛋黄浆、豆浆、猪血、鳝鱼血等。投喂方法是:每万尾蝌蚪用一个煮熟的鸡蛋黄调成浆全池泼洒或投入水下食盆内,任蝌蚪自由取食。随着蝌蚪增长,逐渐增加豆浆、猪血、鳝鱼血用量,每日投喂1-2 次。

(2)半月龄以上的蝌蚪,摄食生长进入旺期。主要摄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人工投喂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如豆浆、豆饼、麸皮、次面粉等,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蚕蛹粉、虾粉等,一般动物性饲料占20%。较好的投喂方法是:将饲料混合后,煮熟搓成小颗粒置于食台内或池水阴凉处,让蝌蚪自由取食。投喂量,饲料为蝌蚪体重的10%左右。

(3)30 日龄以上的蝌蚪,其后肢开始伸出,正处在发育变态阶段,蛋白质需要量大,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并辅以植物性饲料。一般动物性饲料占60%,投喂量为体重的10%-15%,一天投喂2-3 次。蝌蚪前肢开始伸出后,即靠吸收尾部营养生活,不需投喂食物。

四、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前期蝌蚪池水要求清、新、活、爽,应每天捞除池内残渣剩饵,池水5-7 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后期蝌蚪池水应保持嫩绿或黄绿色。

(2)保持池水适温。美蛙最适宜生产温度为18-28℃,在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措施,如搭设遮荫棚,加深池水,投入水生植物等,使池水温度控制在35℃以下。早春时节,晴天应降低水深(保持 20-25㎝),以利升温。

(3)做到四定投饵。定时:做到每天投饵时间基本一致,如上午9 时,下午 4 时各一次;定点,将食物投放在固定场所;定质,按蝌蚪不同发育阶段所需营养投喂,以满足营养需要;定量,一般按蝌蚪体重的10%-15%投喂,随着蝌蚪的生长增重及时调整投喂量。

(4)加强蝌蚪变态期管理。美蛙的蝌蚪发育期为60-70 天,变成幼蛙后,最大变化是由水生过渡到水陆两栖,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和皮肤呼吸。管理上要适时提供陆栖条件,在陆地搭设荫棚,提供幼蛙适宜的生态环境。

(5)蝌蚪越冬。早期产卵孵化的美蛙蝌蚪,当年全部可以变态为美蛙。晚期产卵孵化的美蛙蝌蚪,因当年不能变态为美蛙,则以蝌蚪的形式越冬。蝌蚪饲养至 2g 左右,可密集养殖,少投饵料以控制其生长,使其在翌年4 月变成小蛙,这样不但可以节省饵料,更主要的是蝌蚪耐低温的能力远远高于幼蛙,在冰层下只要有水就能存活,冬季还会生长。春季变态出来的幼蛙比秋季个体大一倍以上。可避免秋末变态出幼蛙。冬季来临饵料供应困难,幼蛙不摄食,越冬后瘦弱,死亡率高。蝌蚪越冬池灌水100cm 以上,将水培肥,适当投些饵料,美蛙蝌蚪就能安全越冬,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沼泽绿牛蛙(美国青蛙)幼蛙培育


一、幼蛙池
选择安静。荫湿,水源充足,无工、农业污水的地方建池,一般池塘水、井水、河水、湖水、水库水均可养蛙。蛙池可以修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也可利用浅水塘、坑、沟渠、稻田养殖。高密度精养水泥池,一般面积35平方米,墙高1米。池的上。下方分别安装进、出水管,水管口用塑料纱布包好防逃。池底高低不平,高处供幼蛙陆栖及投饵,低处水深2~10厘米。浅水塘、稻田等水体四周可用,网片、竹箔进行围拦,拦高0.8米.面积以30~60平方米为宜,内设1~2个饲料台,池边种植瓜豆、果树,搭设荫棚,以利夏天遮荫。

幼蛙放养前,池塘要先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00克或漂白粉20克。

二、放养
幼蛙的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方式和蛙体大小而有所差异。用小面积水泥池培养,密度可大些,每平方米投放密度:则变态的幼蛙,300只;个体重1030克幼蛙,200只;个体重30~50克幼蛙,150只;个体重50克以上幼蛙,100只左右。浅水塘、稻田,则粗放些,每亩放养1000~5000只即可。

蛙种放养时,用10~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2%一3%食盐溶液浸洗10~20分钟。

三、驯食
所有饲养的蛙,都具有吃食活饵的习性,美国青蛙也不例外。采用人工配合膨化饲料饲养美国青蛙时,需经过人工驯食。现简单介绍几种驯食方法:

(一)活饵带动法
即将死饵与活饵混合在一起投喂,由于活饵的运动而带动死饵,造成蛙误以为活饵的驯食方法。驯食过程中,要逐渐减少活饵的数量,并不断增加死饵比例,循序渐进地最后完全投喂死饵。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极好,一般1一2个星期,幼蛙即能主动摄食死饵。

(二)水流促动法
饲料台用木框架和纱窗布制作,靠近水面安置。在饲料台正下方,安装2~3根水管,当扭开水龙头,水像喷泉一样由水管喷射出来,使得食台中死饵上、下不停地波动,从而被蛙吞食。

(三)食台改进法
采用专门设计的蛙类投饵机诱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通电后使饲料台转动或摇动从而引起饲料不停运动的电动投饲机;另一种是湖北当阳市实用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利用水流促使盘内饲料旋转的旋流夜光食盘。在生产实际中,养殖户还创造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用铁丝或绳索悬吊饲料台(普通食台)四角,利用蛙上、下食台之际,引起食台摆动,从而使食台内饵料产生动态假象,达到被蛙取食的目的。食台悬挂高度以其底部浸人水下2厘米为宜。

(四)直接驯食法
不使用任何引诱物,直接向养殖池投喂人工饲料的方法。该法的要点是:小面积(指池塘),高密度,每天坚持定时、定位、定人投喂。具体做法是:将幼蛙集中于1~3平方米的小池中,放养密度每平方米达到100只以上,保持池塘水位2~10厘米;先停食12天,使幼蛙产生饥饿感,然后将适口的干饲料直接投于水面上,通过蛙的活动带动水的波动,从而使浮于水面上的饲料产生动感,逐步使幼蛙接受饲料。开始时注意投喂速度要慢,待蛙上食后,可加快投饲。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几十年的人工驯化饲养,现在养殖中,驯食牛蛙、美国青蛙吃食死饵这一技术已不再像当初那样高难度,特别在一些养蛙历史较长的老场,以及由这些蛙场繁育出的苗种,其品性已变得十分温驯,不少养蛙场在饲喂幼蛙时,已根本无须特别的驯食技巧和方法,直接投食。幼蛙即已具备主动上食摄取死饵的能力。只是在幼蛙的开食之初或幼蛙转移到新环境之际,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如投喂适口饲料等引导其形成定时、定位吃食的习惯即可。因此,特别提醒养殖户,不要在活饲料上陷得太深。

四、日常管理
水泥池精养,由于密度高、食量大,排泄物多,所以应勤换水,及时将残渣剩饵、粪便等污物冲洗干净。幼蛙池水位不要求很深,一般在10~20厘米,即适合蛙的生长。高温季节,最好保持流水形式,既能调节池塘水温,又保持池塘清洁。池上还应搭棚遮荫,水面放养水生植物。

对于普通塘坑、稻田等,其水位要随水温的变化而增减。水温适宜时,水位可浅些,水温偏高或偏低时,均应提高水位。并可采取不定期加注新水和药物消毒方法保证水质良好;池中也可种植些水生植物,既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又可提供幼蛙良好的栖息环境。此外,还应做好防逃、防止敌害人侵和预防疾病发生等工作。

种蛙的饲养管理


种蛙的饲养管理在培育期内,保证饵料新鲜充足,营养全面,使牛蛙多取食。牛蛙的野生性很强,喜食活物,擅长猎捕小型动物,因而在培育种蛙期间,应为蛙提供一定量的鲜活动物性饵料。可用灯光诱集飞虫,去野外捕捉蝗虫 ,金龟子、蝉、蜗牛等放入蛙池内的草丛中,或人工大量培育繁殖黄粉虫、蝇蛆、蚯蚓等投喂种蛙。

投喂的饵料必须保证新鲜、清洁,腐败的食物蛙不吃,落人水中还会破坏水质,使蛙患病。投饵量应随季节、气候、水温而变化,根据亲蛙吃食情况而定,投饵量以在下次投饵之前蛙已吃完为准,既保证蛙吃饱,又不浪费若在投饵前饵料台上有剩余的食物,应先将其进行处理,并冲刷食台,然后再放新饵。夏季气温高,种蛙吃食旺盛,可适当增加投饵次数,以免食物变质。此外,还应做好如下的饲养管理工作:①在种蛙培育期间,应视天气和水质的变化,不定明换水,保持水质清新。②春季蛙池上不要有遮荫物,以便能有充足的阳光。进人繁殖期,当雄蛙开始日夜鸣叫时,立即整理好产卵池的环境,加注新水,水温为22 -28℃,保持水质清新,水面上放人适量浮莲或水草以供卵子附着,不要用力搅动水面以防卵块沉人水底憋死。

随着雄蛙叫声的渐渐频繁,1-2周后,雌蛙也开始进人发情期,不时徘徊在浅水区或在岸L依恋在雄蛙左右,食量忽减,听到雄蛙鸣叫便低声应答,向雄蛙处跳跃追随。当雌蛙未到发情期时,会屡屡甩开雄蛙的追逐。发情的雌蛙会与雄蛙拥抱数次,在后半夜至清晨,尤其是雨过天晴后,雄蛙跳到雌蛙背上,用婚垫夹住雌蛙两腋,腹部紧贴蛙背,进行抱对,抱对可持续1-2 d,甚至3d,雌蛙受到抱对的刺激开始产卵。产卵时头部沉没水中,臀部朝上露出水面,两后肢向两外侧伸展,用力后蹬,腹腔借助雄蛙的搂抱进行收缩将卵产出。通常是两个卵子并排从泄殖孔排出。

刚产出的卵子和精子都是单细胞,卵子体积较大,呈球形,卵径1.2-1.3 mm,肉眼可见,其内部含有大量卵黄,卵外包胶质膜,人水后吸收膨胀至1.3-1.6mm。卵子不能活动,在其薄薄的卵壳一端有一个卵膜孔,是精子钻人的通道。精子体积小,形似蝌蚪,肉眼看不清楚,能在水中游泳,当游至卵膜孔时,变得十分活跃,游速加快。精子的数量比卵子多许多倍,大量的精子集中于卵膜孔四周。卵膜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关闭而失去受精力。精子在卵膜孔关闭之前,钻进卵内.就能完成受精。受精卵块以白色泡沫黏附在水草卜,动物极与植物极黑白分明。刚产出时,水面上卵球黑白混杂,30-60min后,卵子自动转位,全部变为黑点朝上、白点朝下,3h后仍于不能转位者,则为非受精卵。受精卵不可在水池中存留过久,以免胶膜软化及卵子沉入水底被不时跳动的蛙踩坏。因而,饲养员应及时将卵捞出,送人孵化室。捞受精卵时,用剪子将卵块四周和下面的水草剪断,不可硬扯,用手将卵块连同水草一起移入盆、捅等光滑容器内。不可用粗糙物捞取,太大的卵块不好捞取,可用剪刀剪断胶膜,分成几块捞出。在5h以内送到孵化池浸入水中,超过5h受精卵会因缺水而死亡。

人工催产牛蛙不经催产即可自然产卵。但有时牛娃迟迟不产卵或产卵时间早晚不一相差较大,牛蛙不产卵的原因很多,如发育不良、体质较差、对气候条件不适应、环境的改变等等。为了统一产卵时间、便干管理或使蛙提早产卵,以利越冬,以及为了避免滞产或难产也可采用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就是对亲蛙注射激素或含有激素的物质促使牛蛙排卵、排精的方法。

采用腹部皮下注射或臀部肌肉注射均可。注射后按1:1的雌、雄比例将蛙放入已消毒清理布置好的干净产卵池中,在水温 20度以上条件下,2-3h便开始发情、鸣叫、追逐、拥抱。经2-3d的抱对后,即排卵排精,如超过10h还未见抱对产卵,用手挤压腹部,也未见卵子流出,可加注第2针,剂量为第1针的 50%-80%,因为药物的催产作用是累积的。催产最好在雨后进行,或在注射后向池中喷水,模拟降雨,增大湿度,有利于引起产卵或增大产卵量。

产卵后种蛙的护理亲蛙产卵排精后,体力消耗很大,体内贮藏的营养被消耗,腹部凹瘪。此时应及时投喂高蛋白、低脂肪的蛙膨化饵料或高蛋白动物性饵料,适当增喂鲜活饵料,为种蛙的迅速复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生活条件。16-20 d,种蛙性腺再次发育,应做好强化饲养,每天4次投喂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的膨化饵料或鲜活饵料,经喂1个月,再转为一般的正常管理。

种蛙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强,但繁殖后体质衰弱,容易患胃肠炎、烂皮病、水霉病及腹积水等症,要及时发现和治疗。注意经常换水,每半个月用2mg/l漂白粉或蛙健灵泼洒,杀灭病菌及害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92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