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裂口线虫病的病因及病状和防治

病状

鹅裂口线虫是一种肌胃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鹅的肌胃或肌胃角质层下面。这种线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排出的虫卵随鹅粪便排出体外,在23度适宜温度下经一昼夜,在一般适宜条件下经5-6天,发育成侵袭性幼虫,粘在牧草上,鹅食入而被感染。感染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障碍,精神萎顿,生长发育受阻,体弱,贫血,下痢等症状。

防治

(1)将大、小鹅分群饲养,防止雏鹅感染裂口线虫。虫卵在冬季孵出的幼虫很快死亡,所以只要牧场休闲1-1.5个月,在休闲期间,搞好鹅舍卫生,加强消毒,可以在1.5-2个月内消除病原体。

(2)从雏鹅放牧的第一天开始,经17-22天后,进行第一次驱虫,并根据情况在3-4月龄进行第二次。要在隔离鹅舍内进行,投药3天内彻底清除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药物可选择丙硫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mg给药。M.Yz023.Com

(3)治疗本病可用四氯化碳,20-30日龄每只1ml 1-2 月龄每只2ml; 2-3月龄每只3ml; 3-4月龄每只5ml;成鹅每只5-10ml,肌肉注射。

相关知识

禽裂口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裂口线虫对雏鹅、雏鸭危害严重。寄生于肌胃角质膜下,引起肌胃出血。患禽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病原体为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anseris,图),属裂口科(Amidostomatidae),寄生于鹅、鸭和野鸭肌胃角质膜下,偶见于腺胃。虫体细长线状,体表具有细横纹。口囊杯状,底部伸出3个长三角形尖齿。雄虫长9.8~14.0mm。交合伞发达,侧叶长于背叶。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末端分两支。雌虫长15~18mm。尾部呈指状,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8~80)m(45~52)m。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第3期感染性幼虫,易感的禽类因吞食了受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遭感染。禽类受感染后,幼虫侵入腺胃进行第3次蜕皮,第4期幼虫从腺胃沿肌层移行到肌胃,并发育成熟。

虫体钻入腺胃和肌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吸取血液并引起炎症和溃疡,角质膜易于剥落。患禽食欲减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有黑色溃疡病变,在病变部位可发现虫体潜于坏死灶内。

可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剖检时在肌胃见有溃疡病变,于角质膜下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用左咪唑或甲苯咪唑等药驱虫。预防可参阅蛔虫病。

猪毛首线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毛首线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毛首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当猪只感染毛首线虫而引起发病,其属于毛首科、毛首线虫属,主要在盲肠内寄生,主要症状是引起猪只发生生长停滞、贫血、腹泻。如果猪场卫生条件较差相对比较容易发生该病,尤其是严重危害仔猪,如果病情严重时甚至能够导致猪大批死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毛首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猪毛首线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大多数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出现间歇性腹泻,食欲不振,并伴有轻度贫血。个别病猪会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萎靡,被毛粗乱,体质消瘦,贫血,结膜呈苍白色,顽固性下痢,排出混杂红色血丝的粪便或者带血的棕红色粪便。随着下痢的出现,病猪体质瘦弱无力,行走不稳,弓腰吊腹,停止采食,但大量饮水,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2、病理变化

对症状严重的病猪或者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可视黏膜明显发白,而肝脏、心脏、肾脏、脾脏、肺脏、胃等器官没有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但有大量乳白色的虫体存在于结肠和盲肠内。虫体长度为20~50mm,头部长且细,尾部短且粗,有些虫体尾部笔直,末端为圆形,而有些虫体尾端呈螺旋状卷曲。虫体头端钻入到肠黏膜下层甚至是肌层,即时用刀也不容易刮下,导致结肠、盲肠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肉眼观察肠黏膜,可见其发生充血、肿胀、水肿、出血以及坏死等,感染严重时结肠和盲肠黏膜会发生水肿、出血性坏死以及溃疡。

3、诊断要点

虫体鉴定。虫体呈鞭状、乳白色,前部为细长的丝状,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2/3,其外面有一串单细胞围绕着,后部为体部,比较短粗,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1/3,里面存在肠管及生殖器官。雌虫长度为39~53mm,虫体后端呈钝圆状,粗细部交界处即为阴门;雄虫长度为20~55mm,虫体后端呈卷曲状,尾端具有泄殖腔,并有l根交合刺。

虫卵检查。这也是诊断该病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取适量病猪排出的新鲜粪便进行涂片,或者添加适量的饱和食盐水溶液及饱和硝酸钠水溶液进行漂浮,然后进行镜检。虫卵具有比较特殊的形态,即腰鼓形,呈棕黄色,卵壳光滑且较厚,两端存在两个类似瓶塞的结节。虫卵大小为(52~61)ym×(27~30)μm,里面存在没有发育的卵细胞。根据虫卵比较特殊的形状、颜色,比较容易被识别,从而能够确诊。

鉴别诊断。仔猪缺铁性贫血,通常是8~9日龄的哺乳仔猪容易发生贫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贫血症状不断加重,主要表现出被毛粗乱,可视黏膜及皮肤淡染,甚至呈苍白色,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独自离群卧地,呼吸急促,体质消瘦,生长发育不均匀。容易继发引起下痢,或与便秘交替发生,腹部蜷缩,异嗜,体质衰竭,血液稀薄且色淡,凝固不良。剖检后发现肝脏有所肿大,脂肪发生变性且呈淡灰色,而肌肉呈淡红色。猪增生性肠炎,哺乳猪至成年猪都能够发生,尤其是2~5月龄的猪容易发生,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剧烈腹泻,生长发育停滞,被毛粗乱,体重减轻,如果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会排出混杂血液的黑色焦油样粪便,之后逐渐变淡,典型特征是对食物好奇,但不会采食。胃肠卡他,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咀嚼缓慢,体温通常没有发生变化,往往伴有呕吐,大量饮水,之后发生呕吐,粪便干燥,眼结膜发生黄染,口臭。接着肠音增强,开始排出稀粪,且往往混杂黏液和血丝,有时甚至直肠发生脱出,肛门、尾部以及后股黏附稀粪。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0.1g/kg敌百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食欲严重减退可将其隔离后进行灌服。还可按体重口服10mg/kg左旋咪唑片,经过1周再用药1次。如果病猪食欲不振,可肌肉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或者皮下注射虫克星(1%阿维菌素)。一般按体重使用10mg/kg左旋咪唑注射液,或者按体重使用0.03mL/kg虫克星,都采取间隔1天重复注射1次。猪舍粪便要及时进行清理,确保饲养环境干燥、清洁。为防止出现继发感染,病猪可肌肉注射适量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间隔1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4次。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每头每次口服30~50mL补液盐,每天2次,并按体重肌肉注射10mg/kg阿莫西林,每天1次,还要每头肌肉注射3~4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以上治疗药物中,由于敌百虫发挥药效较快且效果明显而作为首选药物,但要重视其安全性,即药物拌料要确保均匀,并根据病猪个体采食量不同等确定用量,防止引起中毒。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仔猪发生毛首线虫病的重要措施是对圈舍定期进行消毒,防止发生传人性感染。如果需要从外地引进猪只时,要经过虫卵检查,并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确认健康无病后才能够进入猪舍。对于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可经常更换猪舍周围的表层投入或者使用生石灰进行全面消毒。猪舍要确保干燥、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潮湿、阴暗以及过于拥挤。供给清洁的饮水和饲料,减少发生感染。

猪毛首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而且是一种感染性极强的寄生虫病,常在仔猪中发生,毛首线虫的整体外形比较像鞭子,前部细,像鞭梢,后部粗,像鞭杆,所以又被称作为鞭虫,该病严重时可引发仔猪死亡,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猪毛首线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史、流行病学及症状。

1、病原体

猪毛首线虫的雄虫长20-52mm,雌虫长39-53mm,食道占虫体全长的2/3,呈乳白色,前为食道部,细长,后为体部,短粗,内有肠和生殖器官。雄虫后部弯曲,雌虫后端钝圆,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厚,两端有卵塞。

2、生活史

猪毛首线虫的雌虫在盲肠产卵,随粪便排出,虫卵在加有木炭末的猪粪中发育至感染阶段所需的时间是33-37℃时需18-22天,22-24℃时需54天,感染性虫卵内为第一期幼虫,既不蜕皮,亦不孵化。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第一期幼虫在小肠后部孵出,钻人肠绒毛间发育,到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内,固着于肠黏膜上。感染后30-40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为4-5个月。

3、流行病学

仔猪寄生较多,1个半月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猪,虫卵数和感染率均急剧增高,以后减少。由于卵壳厚,抵抗力强,感染性虫卵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在清洁卫生的猪场,多为夏季放牧感染,秋、冬季出现临床症状,在饲养管理条件差的猪舍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但夏季感染率最高。

4、症状

轻度感染时,有间歇性腹泻,轻度贫血,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感染时,食欲减退,消瘦,贫血,腹泻,排水样血色粪便,并有黏液。


鳗居线虫病


疾病名称鳗居线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幼鳗
疾病概述 我国不少养鳗场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幼鳗,影响幼鳗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知,欧洲鳗的发病率高于日本鳗。

病原
为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和粗厚鳗居线虫(A.crassa)。虫体粗短,呈圆筒形,通常透明无色,但吸血后呈乌黑色,头部膨大呈球形,食道前段膨大呈球形或瓶形,肠粗大,无直肠和肛门。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大,卵胎生。

症状
病鳗体色发黑瘦弱,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重病鱼腹部有硬块状肿大。剖腹后,可见鳔外壁充血,鳔增大。剪开鳔时,感觉鳔壁增厚,内壁充血,肉眼可见半透明或黑色的线虫。部分病鱼线虫较多时,可使鳔壁破裂,线虫进入体胶,可从肛门爬出体外。

发病规律
线虫在宿主鳔中成熟产出幼虫或含胚卵,从鳔进入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幼虫被剑水蚤类吞食后,在其血腔中发育,幼鳗吞食蚤类后,幼虫通过肠壁、体腔,最后到达鳔内发育成成虫。从幼虫侵入鳗体到发育成熟大约需1年左右。夏、秋季病鱼容易死亡。

防治方法
病鱼无治疗方法,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4毫克/升,杀灭水中剑水蚤和幼虫,能较好地控制此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05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