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牛蛙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

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将使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的牛蛙更换栖息地,为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迁移,若能在附近找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不再远迁,否则会继续迁移。

牛蛙的食量也随季节和温度的升降而增减,9月份水温在21-30℃时活动力最强,摄食量最大;水温在14-20度时食量减少;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水温12℃以下时,停止摄食。

(二)湿度

由于牛蛙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很低,故防止水分蒸发的能力较弱,同时皮肤又兼有呼吸的功能,因而环境湿度对牛蛙生存的影响很大。

牛蛙蝌蚪必须在水中生存.完成变态后才能在陆地上栖息,成蛙虽然能长时间栖息于陆地,但也需要依靠持久的高湿度生存。环境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大,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牛蛙抵御干燥的方法:一是通过提高其淋巴和血液中的盐离子浓度,增加渗透压而减少失水;二是钻人深土层中休眠。牛蛙的繁殖活动必须在水中完成,因而水是牛蛙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光照

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行为和生活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但趋向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白天潜伏于温暖的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四处觅食。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牛蛙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行为,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的成熟发育中断,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相关阅读

霉变的饲料对养殖小鸡生长发育影响


霉菌一直危害着鸡苗的健康发育,文章简要介绍雏鸡霉菌病的发病过程以及各实质脏器的病理变化。所需材料:5-7日龄小鸡,琼脂平板培养基,显微镜,切片机,天平,温度计,湿度计,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霉变饲料,全价饲料。

研究方法:2013年10月16日买回5-7日龄小鸡,先饲养2天确定健康后再分组,分5组,每组3只.于20日早上将霉变饲料分别按分量添加10%,15%,40%、60%,到全价饲料中去喂服,观察小鸡是否发病。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颈呆立或闭目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常有下痢,粪便呈灰褐色,时有小量绿色,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粪便,特征症状是呼吸短促,伸颈昂头、接着就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喘气。

亚急性者可见病禽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喜卧伏,拒食。病程稍长,可见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冠和肉髯颜色暗红或发紫,食欲显著减少或不食,饮欲增加,常有严重下痢。结膜充血、肿眼,内有干酪样物。有的有神经症状、痉挛、双翅麻痹,小腿或爪部有出血斑点或变形等。

一、体重变化(g)

二、实质器官的平均体重(g)

病理变化:

肝表面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斑,被膜纤维化,肺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软化,右心室明显扩张,心内淤积大量血液,血液凝固不良;肾脏肿大;腺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肌胃角质层坏死溃疡,肠系膜及肠粘膜广泛淤血、水肿。

亚急性中毒:肝脏充血、肿大、出血及坏死,色淡呈黄白色,胆囊充盈。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变成空泡状,肝小叶周围胆管上皮增生形成条索状,肾苍白肿大。胸部皮下、胸肌,腿肌部位肌肉有出血斑,十二指肠出血,回肠盲肠端有出血点。

慢性中毒:常见肝硬变,体积缩小,颜色发黄,并呈白色点状或结节状病灶,肝细胞大部分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和胆管增生,伴有腹水,心包积水。胃和嗉囊有溃疡,肠道充血、出血。

镜检:

取病鸡的肝、脾涂片、固定、染色,镜检,未发现其它致病菌;取病死鸡的肺组织,压碎后盖玻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霉菌菌丝体.

饲料检验:取饲喂病鸡的饲料检验,发现饲料有暗绿色云雾状霉变、有霉味;

病料培养:

取肺组织典型病料,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36h后,菌落中心带呈烟绿色,凸起,周边呈散射纤毛样无色结构,背面为奶油色,有霉味

病理切片:

a.实验用品:

器材:切片刀,切片机,恒温箱,蜡杯,酒精灯,展片台,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培养皿,吸管,镊子,单面刀片,台木,洒精灯,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树胶,显微镜,水浴锅。

药品:卡诺氏固定液、酒精、二甲苯、石蜡、埃利希苏木精染液,1%伊红酒精溶液,1%盐酸酒精溶液,郝普特氏粘片剂,中性树胶。1%番红,1%固绿材料:小鸡肝、肾、心肌、骨骼肌或其他组织。

b.实验步骤:1.取材.2.固定.3.洗涤4.脱水5.透明6.透蜡7.包埋.8.修蜡片9.贴片10.脱蜡复水11.染色12.水洗13.分化14.漂洗15.脱水16.复染17.脱水18.透明19.封藏

c.病理组织学检查:

肺霉菌的病变,肉芽肿形成,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异嗜细胞浸润灶.在肺和肝可见到菌丝和孢子,粗细不一,染色不均!肺组织切面可见到大小不等坏死灶,霉菌菌丝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有的呈竹节,有的圆圈样,坏死中心有大量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周围形成袖套。

小结: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人类健康和安全.因此,养殖业应将霉菌毒素的防治工作纳入畜禽管理系统中,重视饲料原料和产品的防霉工作.做好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不同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蜈蚣养殖饲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室内加温饲养可以用缸养、池养、架养等各种形式,饲养密度以容器面积计算,一般为600-1000条/米2。根据这一密度规划饲养规模。加温饲养室温度经常保持在15-25℃,生长发育的最好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15%-20%,饲养土的湿度应保持在10%-15%。要准备好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饲料。

蜈蚣室内加温饲养技术已普遍使用,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开展加温饲养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总结出高教饲养的技术来。

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螟蚣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低时,蜈蚣的体温也低;环境温度高时,蜈蚣的体温也随着升高。体温低时,螟蚣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吃食量减少,生长缓慢;体温高时,新胨代谢旺盛,食欲强,生长发育就快。所以,螟蚣的生长发育,严格受温度的限制。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所有龄期的蜈蚣都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到一2℃以下时就容易被冻死。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离开母体的幼小螟蚣及成年蜈蚣均开始生长发育。当环境气温升至25℃时,蜈蚣则进入生长发育高峰。当气温升至40℃以上时,幼小的蜈蚣和老龄蜈蚣不耐热,能被热死。壮年螟蚣能耐热。但温度达到40℃以上,所有龄期的蜈蚣均停止发育。

湿度,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湿度。湿度的变化,影响蜈蚣体表的情况,也影响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反应,给其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雌蜈蚣在怀卵期间,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即要求土壤湿度在10%-15%。低于4%-5%,则影响卵在母体内的发育,并可能导致母蜈蚣的死亡。但湿度高于20%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刚离开母体的幼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是10%-17%,过高则易发生湿热,影响成活,过低则固体内水分容易散失而影响生长。1-3龄的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15%。低于5%-6%则发育迟缓.但高于25%则发生疾病,并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但是,蜈蚣要求空气相对温度较大,可以在85%-95%.

牛蛙养殖对环境的危害


养殖牛蛙产生的病死蛙体、污水以及其他污染物,给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使附近的耕地、水体、土壤和林地受到严重的破坏,食品安全也存在隐患。由于牛蛙属于外来的入侵物种,有些地方已经禁止新建、扩建和改建牛蛙养殖场。

1、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养殖牛蛙的水体营养化比较严重,直接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尾水会对水域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

2、河道生态遭到破坏。病死的牛蛙随意丢弃处置,没有经过合理的处理,导致河道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3、食品安全。一些养殖户为了增加高密度下养殖牛蛙的成活率,会大量使用抗生素,在食品方面得不到保证,出现了安全隐患。

4、破坏耕地。牛蛙是外来的入侵物种,大量养殖会破坏耕地。

牛蛙的食性

1、牛蛙比较贪婪,在其生长的季节食量尤其大,如果用饵料盘子喂食的话,将会成群的争抢食物,一些体型小,体质弱的牛蛙往往会被挤出去。牛蛙主要以动物性的饲料为主,同时也喜欢吃一些活饵。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牛蛙的食性也会发生变化。

蝌蚪阶段可以喂食血粉、角粉、蛋黄等动物性饲料,也可以喂食麸皮、面粉、豆浆等植物性饲料。幼蛙和成蛙阶段可以喂食软体动物比如螺、蚌,环节动物比如蚯蚓,或者是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的幼体以及哺乳类的内脏等等。

2、牛蛙的胃容量非常大,最大的胃容量是空胃容量的数10倍。摄食旺季为6-8月,这个时候每只牛蛙每个月平均能吃160克的人工饲料,蛋每天5克最为适应。牛蛙非常凶残,经常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情况,因此在养殖的时候为了避免它们互相残害,需要将大蛙和小蛙分开养。

在食物非常缺乏的时候,牛蛙的新陈代谢就会慢慢的降低,在温度低的冬眠时期,牛蛙可以承受4-12个月的饥饿,因此体重也会大幅度的减轻。

母猪不同阶断的生长发育受到饲料营养因素的影响


1对后备母猪的影响

饲料中的能量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对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当后备母猪体重达到90~100kg时,要根据其体况对饲料进行调整,避免母猪过肥或过瘦。当后备母猪太肥时,母猪体内生殖器官的脂肪沉积过多,会导致发情不正常或者发情不明显,产仔后影响哺乳性能,并且在断奶后出现发情困难的现象;当后备母猪过瘦时,会导致母猪的营养不良,而出现不发情或者延缓发情的现象,后备母猪产仔后乳汁的分泌情况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母猪在断奶后体质太差,影响再次发情,情况严重时会影响终身的繁殖性能,最终被淘汰。

后备母猪的饲喂要求:对于前期的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要求高,主要用于后备母猪的生长发育,而在后期的饲料营养相对较低。一般后备母猪的体重在达到90~100kg以前,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进行饲喂,以保证母猪有足够采食量,在达到90~100kg以后,则应采用限制饲喂的方式,以防止母猪过肥或过瘦;后备母猪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饲料中的钙、磷含量要充足,饲喂后备母猪含钙、磷的全价饲料,可以延长母猪的繁殖寿命。在配种前3周要增加每日的饲喂量,可以增加排卵数。

2对空怀母猪的影响

空怀母猪是指处于断奶后、配种前的母猪,一般饲料中的营养水平对空怀母猪的影响表现在能否使断奶后母猪正常发情这一方面上。母猪在哺乳期体重损失较快,如果母猪太瘦,体内脂肪的沉积量不够,自身的维持都满足不了,对断奶后发情会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母猪的使用年限缩短,所以要根据断奶后母猪的体况额外的补料,空怀母猪在配种前可以饲喂足够的哺乳母猪料,以使其能够尽快的恢复体况,不影响再次发情。

3对妊娠母猪的影响

妊娠母猪摄入的营养不但要维持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胚胎期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营养的需要量要比空怀母猪高,在妊娠初期,胚胎对营养的需求很少,所以在饲喂时要注意饲喂量不易太大,否则会导致母猪过肥,而增加难产的机率,所产仔猪体弱,乳汁质量差等。在妊娠后期,可以饲喂母猪一定量的青绿多汁饲料,起到提高妊娠母猪食欲、防止母猪发生便秘,还可以促进胎儿的发育,提高产仔率。

饲喂妊娠母猪时,要根据母猪实际的体况来确定饲喂量,对于妊娠期太瘦的母猪,要增加喂料量,否则会导致所产仔猪的死亡率高,断奶后出现发情异常,配种受胎也会降低。妊娠期过肥的母猪要适当的减料,以减少难产的机率。

一般给妊娠母猪饲喂过高的蛋白质饲料,对妊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过低又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对于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要保持适中,一般在14%左右即可。妊娠母猪的日粮中要保证充足的钙、磷水平,并且要注意钙、磷的比例。日粮中缺钙会导致母猪患骨质疏松症,使母猪在产前或产后发生瘫痪,还会降低产后的泌乳量,对于胚胎及胎儿的影响,尤其是后期的胎儿,如果缺钙,会影响胎儿骨骼的发育,引起软骨病。当日粮中缺磷时,会导致母猪流产。饲喂妊娠母猪的日粮中的钙、磷比要求为1.5∶1。日粮中的维生素水平要适量,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母猪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当长期缺乏维生素A时,会导致仔猪体质虚弱,严重时会引起眼盲和小眼症,母猪则表现为繁殖性能下降。

4对哺乳母猪的影响

哺乳母猪在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哺乳母猪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母猪断奶后的发情情况,影响着母猪的繁殖性能。哺乳母猪饲养得当,其乳汁的分泌状况良好,仔猪的体质较强,断奶重相对较高,在转入保育舍后易于饲养,为后期的育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饲喂不好,母猪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下一次的发情,使发情延缓,延长空怀期,影响了母猪的利用率,哺乳母猪的泌乳状况不佳,仔猪则表现为体弱,育成率较低,会影响生猪养殖的整条生产线。

母猪在分娩当天不喂料,第二天逐渐增加饲喂量,1周后每天达到4~5kg,一直到断奶为止。哺乳母猪料要保证一定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能量太低时,在满足哺乳母猪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后,则不够泌乳所需,这时哺乳母猪就会动用体脂,消耗自身的体能来满足泌乳,从而导致过分失重,影响了断奶后的再次发情。饲喂哺乳母猪的日粮中要保证高水平的蛋白质水平,因为当蛋白质的含量高时,可以促进母猪乳汁的分泌,减少母猪失重,不但会保持住母猪的繁殖性能,还可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在夏季高温季节,母猪常表现为食欲不佳,另外,乳汁中大部分的成分为水分,所以饲喂哺乳母猪的饲料最好是湿拌料,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并且要保证母猪饮用充足的水分,在饲喂母猪全价料的同时,适当的喂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作者简介:张景洲(1965-),男,黑龙江肇东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张景洲

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


摘要: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的影响、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影响、噪音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其生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需提供一个舒适的饲养环境。

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不但受到饲养品种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饲养环境的影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相对湿度、温度、噪音以及空气质量。

1光照

光照是蛋鸡稳定、高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蛋鸡对光照的要求较为严格,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以及光色的种类对产鸡的生产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光照时间。蛋鸡对光照时间表现的较为敏感。增加光照时间可以刺激蛋鸡分泌性激素,使产蛋量增加,反之则会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使产蛋量减少,但是光照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增加鸡蛋的破损率。一般在产蛋前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6h,产蛋后期为16.5h。光照时间的变化对蛋鸡的性成熟起着重要的影响,递增的光照下蛋鸡的性成熟较早。恒定的光照时间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也较为重要,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不稳定会使产蛋率下降,增加产双黄蛋和无黄蛋的机率。

光照强度。产蛋鸡的光照强度范围为0.1~5lx之间,在此范围内,蛋鸡的产蛋量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长而增长的。一般蛋鸡在0.1lx就可以正常产蛋,在2lx的产蛋量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当超过5lx后,产蛋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光照强度过大不但不会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反而会对蛋鸡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的现象,使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都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蛋鸡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光照强度以5lx为最佳,即鸡舍内每平方米以3~4W为宜。

光照颜色。光照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光照的颜色不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其中红光的效果最好,白光次之,紫光几乎对产蛋性能不产生作用。

2.温度

温度对蛋鸡的产蛋量、鸡蛋的品质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2~23℃时,蛋鸡即可以保持较高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舍内的温度较高,且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蛋量和蛋壳的质量下降越明显。研究表明,舍温在24℃时,每升高0.5℃,蛋重下降0.5%,每升高1℃,采食量会减少2%,产蛋量也随着下降。当温度高于35℃后,就会有部分蛋鸡中暑死亡。蛋鸡比较耐寒,但是温度过低而会导致蛋鸡的活动迟缓,饲料损耗,生产性能下降,当舍内的温度降到9℃以下,蛋鸡就很难维持正常的体温和产蛋高峰期。如果温度继续降低,产蛋率会继续下降,甚至停止。因此,在蛋鸡养殖过程中要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应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鸡舍内适宜的环境温度,做好夏季防暑,冬季御寒的工作。

3湿度

舍内环境的相对温度在高于85%或低于35%时,会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并且湿度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常伴随着不适宜的舍内温度。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鸡舍内的湿度为40%~80%。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大,会导致蛋鸡的羽毛污秽,空气中的灰尘、碎屑、饲料飞沫会形成微粒刺激鸡的消化道黏膜,而使鸡患咳嗽和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湿度再大,会吸附一部分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如果高湿伴随着高温,会导致鸡体散热困难,不但会影响生产性能,还对健康不利。高湿低温时,鸡会失热过多,容易受凉感冒。如果舍内的相对湿度过低,舍内过于干燥,当低于17%时,会导致蛋鸡皮肤干燥,出现脱毛现象,还会使舍内粉尘和灰尘增多,导致呼吸器官发生病变。

4噪音

当蛋鸡生活的环境的噪音在90~100分贝时会引起蛋鸡产蛋性能暂时性的下降,如果蛋鸡继续生活在此噪音下会慢慢适应,但是如果长时间生活在高于这一强度的噪音的环境下,会导致生产性能进一步的减少。当高于130分贝后,会导致蛋鸡体重下降,甚至发生死亡。研究表明,在低强度的轻音乐下,鸡群较为安静、惊群的发生机率减少,还可以促进蛋鸡的性成熟,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5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空气质量可能使蛋鸡维持较为稳定的产蛋量。如果舍内的有害气体超标,会对蛋鸡的健康、产蛋量、蛋壳的质量以及饲料的利用率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鸡舍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其中氨气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硫化氢会刺激蛋鸡的呼吸道黏膜,还会引起眼结膜炎,使蛋鸡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二氧化碳本身对机体没有毒性,但是会造成蛋鸡缺氧,使食欲减退,严重者会发生窒息死亡,因此,要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鸡舍内的空气质量。

影响河蟹池塘水草生长的五个因素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由此可见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在蟹塘中种植水草,不但有利于河蟹的蜕壳,同时在盛夏酷暑季节可为河蟹提供庇阴避敌的场所,而且可以起到为河蟹生长提供植物性饵料,净化水质,缓解高温应激等作用。如何养殖一池好水草是所有养殖户都关心的问题。在中后期高温的时候,水草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水草生长的限制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以下是几点影响水草生长的主要因素:

1、用药不当,影响水草生长:目前有些养殖户大量使用杀虫、杀青苔等药物,用过后又没有及时解毒,结果造成水草停止生长,使水草发黄、烂根、烂头等现象。

2、池塘环境条件差,影响水草生长:许多养殖户在前期肥水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肥料、化肥,造成水质过肥,透明度低,使水草光照不足,新陈代谢速度放慢、营养不良,生长受阻。同时滋生大量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等),大量耗氧且产生亚硝酸盐。

3、有害物质增多,影响水草生长。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池底残饵、排泄物不断蓄积,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如不及时改底调水,底质便会发臭,水质分层氧气低,通气性能差,容易造成水草根茎发黑、枯萎、腐烂。
4、病虫害的增多,影响水草生长。春夏季节是各种病虫害的繁殖季节,许多飞虫将在水草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会大量吃掉水草,致使水草难于生长。
另外:在高温季节,水草生长迅速也会影响自身的光照,造成因光照条件差而引起水草死亡后腐烂。总之,水草的生长跟池塘底质、水质、光照等相关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保持着生态平衡,如果哪一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水草的生长。

影响母猪乳腺发育泌乳减少的5个因素


1、乳腺发育

乳腺在母猪的胎儿期就开始生长,主要是生长阶段在出生后,而最大程度的生长发育则是在母猪的妊娠后期。新生仔猪乳腺的输乳管发育不够完善,主要由基质组织组成,输乳管系统则是在仔猪3月龄后开始发育,此时的乳腺以及其中的DNA增长速度迅速,可达到4~6倍,一直持续到初配。后备母猪的发情对乳腺的生长发育起到刺激作用。研究表明,与同龄未发情的母猪相比,发情后母猪乳腺组织的质量增加了51%。

母猪的乳腺在妊娠前期和中期的发育缓慢,其中妊娠前期是乳腺组织发育和DNA累积的时期,此时期内脂肪组织初乳泡组织代替,形成泌乳组织,在妊娠75d时,乳泡中没有分泌物,当达到90~105d时,乳泡中的积累了丰富的分泌物,标志着乳汁开始形成,泌乳功能已经启动。

母猪的乳腺在泌乳期会继续发育,经过仔猪吮吸的乳腺发育程度良好,乳腺重量呈线性增加,每个乳腺组织中的蛋白质、氨基酸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泌乳期的21d达到高峰。并且母猪乳头的位置不同发育的状况也存在着差异,前5对乳房乳腺的发育要比后几对乳房的发育快。所以,吮吸前5对乳头的仔猪要比吮吸其他乳头的仔猪的增重要快,并且前5对乳腺中的干、湿重以及蛋白质与DNA含量也相对更高。

2、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猪之间的遗传特性对乳腺的发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梅山猪与大白、长白猪相比,其优点是能够哺乳更多的仔数并且断奶窝重较大,生产上常将梅山猪与大白、长白进行二元杂交,但是与大白母猪相比,二元母猪的乳乳腺发育较差,实质组织、蛋白质与DNA的含量低,但是脂肪与干物质的含量高,这就说明,其泌乳性能并不是由于母猪怀孕而促使的乳腺发育,而是由于遗传特性决定的。催乳素受体对乳腺组织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白猪与大梅二元母猪相比,其催乳素受体水平更高,这都与遗传特性有关。

3、营养因素

在母猪的生长期、妊娠期、泌乳期等各阶段,营养对母猪乳腺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母猪性成熟前,营养对乳腺发育的影响很小,但当母猪达到90日龄到首次发情前,其营养对乳腺的发育存在着明显的影响,这一阶段也是母猪乳腺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因此,在这段时期为母猪提供高水平的日粮可以有效刺激母猪乳腺的发育。

在妊娠期不同的营养水平对母猪乳腺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适宜的营养水平对母猪乳腺的发育起着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蛋白质的摄入水平对乳腺的发育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能量水平对其影响很大,适宜的能量水平可以使乳腺实质组织的重量和DNA增加,RNA和蛋白质的含量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是过高的能量水平对于母猪乳腺的发育不利,会使乳腺薄壁组织减少,乳腺组织中的蛋白质比例下降。而高水平赖氨酸的摄入对乳腺的发育起着促进作用。

母猪在泌乳期的第7~10天出现乳腺快速萎缩的现象,以后的萎缩速度减慢,日粮的营养水平对乳腺的萎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泌乳期的第5天,给哺乳母猪提供高能高蛋白饲料可以减少乳腺失重。另外,母猪妊娠期和泌乳期的营养影响着仔猪乳腺的生长。研究表明,给妊娠第60天至泌乳结束的母猪饲喂10%的亚麻籽日粮,可以使仔猪的增重加快,还可以增加仔猪初情期的乳腺薄壁组织。

4、激素因素

激素在母猪乳腺的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雌激素对乳腺的发育尤为重要,母猪在90日龄后乳腺的快速发育与雌激素水平的增加有着直接的关系。母猪在妊娠期,乳泡的形成与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作用机理是雌激素增加了乳腺中催乳素受体的数目,从而刺激了催乳素的作用。催乳素发挥作用的阶段主要是在母猪的妊娠后期,如果催乳素水平降低,乳腺组织重以及DNA和RNA的水平也相应的降低,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上升,同时影响胚胎重。对于泌乳期的影响则表现在催乳素下降,泌乳量随着下降,影响了哺乳期仔猪的窝增重。由卵巢黄体分泌的松弛素与乳腺的发育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妊娠后期对乳腺的增长起着促进作用。外源的生长激素可以增加哺乳母猪的泌乳量,在妊娠后期以及泌乳期给母猪注射3次促性腺素释放因子,可以减少乳腺的薄壁组织,使乳腺的DNA量增加。

5、饲养管理因素

母猪的生活的环境温度与母猪的带仔数对母猪的乳腺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温度在28℃时,母猪的乳腺脂肪的血流量增加,但不影响泌乳量,因为在高温状态下,流向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以用来散热。另外,哺乳母猪的还仔数量对乳腺的发育影响很大,母猪乳头是否被充分吮吸可以影响以后的泌乳水平。

作者简介:张殿军(1977-),男,黑龙江大庆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服务方面工作。

张殿军

影响仔猪生长速度的因素和提高仔猪生长速度的技术


仔猪的饲养过程中各生产环节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如果饲养管理不当会使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还会形成僵猪,因此要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产奶量,做好补料工作,科学合理的断奶,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环境,减少应激的发生。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仔猪生长速度的因素和提高仔猪生长速度的技术。

1、影响仔猪生长速度的因素

母猪乳汁分泌不足。仔猪在哺乳期主要靠吮吸乳汁来摄入营养,因此,母猪的泌乳量以及乳汁的质量对仔猪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母猪泌乳功能较差,乳汁分泌不足,乳汁的质量不佳均会导致仔猪吃不到充足的初乳和常乳,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抗病能力下降等。

补料不及时。当仔猪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后,完全的依靠乳汁不再能满足其快速的生长发育,此时就要进行补料的工作。在哺乳阶段如果补料不及时,则会导致仔猪在断奶后不能很好的采食固体饲料,断奶后没有奶水作为营养的补充很容易使仔猪生长缓慢,发育停止。另外,如果教槽料的质量不佳、不易消化会使仔猪胃肠不能很好的消化,而引起消化不良,出现腹泻,也会使仔猪的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其生长速度。

断奶不合理。仔猪断奶会经历多重应激反应,如果断奶不合理会加剧应激,而对仔猪的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从而影响仔猪的生长。有些养殖场采取一次性断奶的方法,使仔猪原有的采食方式、居住方式以及生活条件都发生突然的改变,使仔猪难以适应突然的变化而影响生长和增重。

断奶后饲料和饲喂方法不合理。仔猪在断奶后营养的来源发生了改变,由于液体的乳汁变为固体的饲料,如果饲料的质量较差,不易于消化,会使仔猪无法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另外,在断奶后饲喂方法不对,饲喂量和饲喂次数不当都会使得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受阻。仔猪在断奶后没有做好饲料的过渡工作,直接从教槽料过渡到仔猪料,仔猪的肠胃无法适应饲料的突然改变,会出现消化不良。

饲养环境变化太大。仔猪在断奶前与母猪一同生活,断奶后与母猪隔离,并且会与其他群体的猪并群饲养,饲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易产生应激反应,如果环境不适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尤其是在夏季或者冬季仔猪的采食和休息都会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多种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发生死亡。

饲养管理粗放。仔猪各项生理机能都处于发育的过程中,对不良的饲养管理表现的较为敏感,如果管理过于粗放,如卫生条件较差,饲养环境不适宜,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圈舍不经常打扫和消毒,分群不合理,没有做好调教工作,让其在固定的地点采食、排泄和休息等,都会影响到仔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另外,如果对仔猪进行去势、防疫等工作时没有找到时机,或者将多项工作一同进行,则使仔猪体重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法很好的恢复,会严重影响仔猪的正常长发育,易形成僵猪,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提高仔猪生长速度的技术要点

保证哺乳仔猪吃到充足的乳汁。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为了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使其分泌量多且优质的乳汁,为哺乳仔猪提供充足的营养,要加强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在妊娠后期胎儿的发生发育快速,为了维持母猪的自身需求、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及分娩后泌乳的需要应提高妊娠后期母猪的采食量或者营养浓度。哺乳母猪的泌乳量与采食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哺乳阶段母猪的采食量,提供适当的营养浓度,以使哺乳母猪采食到充足且营养全面的饲料,从而提高泌乳量和乳汁的质量,进而提高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为了使每一只乳猪都吃到充足的乳汁,在仔猪出生后要做好固定乳头的工作。固定乳头的原则是让相对较弱的仔猪在前几对乳头吃奶,健仔在后几对乳头吃奶,使其在习惯在固定的乳头吃奶,以提高整体的整齐度和生长速度。

及时补料。仔猪在出生7天后就可进行补料的工作,除了进行营养的补充外,还可以训练其采食固体饲料的能力,对于促进胃肠功能的发育也十分有利。教槽料的选择要注意适口性好,易于消化。补料时要做到少量勤添,同时提供充足的饮水。

合理断奶。仔猪断奶会经历严重的应激反应,因此要采取合理的断奶方法,一般使用逐渐断奶法,即逐渐的减少哺乳的次数,同时增加喂料的次数,使仔猪逐渐的断奶。在断奶后可先将母猪赶走,让仔猪在原圈舍与原群,使用原饲料饲喂一般时间后再转入保育舍。在转舍前要先提高保育舍的温度,待仔猪适应后再逐渐的降低到标准温度。在转群后也要先饲喂原饲料几天,逐渐的过渡更换为保育料。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对于仔猪的生长发育有利。细心的管理,做好调教工作,让其在固定的地点采食、休息和排泄,这样不但便于管理,还可保持圈舍内的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在对仔猪进行去势、免疫等操作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防止发生应激反应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增重。

牛蛙繁殖与发育


牛蛙为雌、雄异体,雌、雄蛙在外形上很容易辨别,生繁方式为有性生殖,没有交配器官,行体外(水中)受精。

繁殖技术

1.种蛙的来源种蛙是已生长2-3年以上的牛蛙,是繁殖商品蛙的基础。种蛙除购进外,自己培育更为经济。一般雌蛙1 -2龄达性成熟,雄蛙性腺发育较快,一年即可达性成熟。如果饲养得当,生态环境适宜,I龄蛙体重可达300 g以上,这样的蛙一年便可产卵。当然,作为种蛙应尽量选择体长、体重较大,各方面发育较好的蛙。一般来说,蛙体越大,怀卵量越多。应选择体重在400 g以上,年龄在2年以上的青壮年蛙为佳,虽然怀卵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但老龄蛙的精子及卵子质量不及青壮年蛙。故年龄在6-7龄以上的老龄蛙不宜继续留种,应予以淘汰,做商品蛙处理。选择亲蛙的工作可在头年晚秋进行,最迟不得超过产卵前1-2个月。

2.种蛙的培育 种蛙培育得好,不仅可以促进提前产卵,增加产卵量或产卵次数,还可以提高受精率、孵化率,以及蝌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种蛙应稀放精养,以每2m放养1个为宜。雌、雄蛙的比例以1:1为宜,但种蛙群体较大时可按1:1一2:1放养,因为雄蛙排精后在短时期内又产生大量的精子,可进行第二次抱对排精。种蛙的个体大,活动不甚敏捷,白天常伏于池中水草或池边草丛中,夜间则甸旬于堤边、岸上静待飞虫,当看准目标时,猛跳起,在有效距离内捕虫可百发百中。因而应在池中设黑光灯诱集飞虫,以供亲蛙捕食。当亲蛙鸣叫、追逐、拥抱频繁时,预示着临近产卵期了。此时雌蛙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泄殖孔轻微出血潮红。

种蛙临产前不宜运输或更换新环境,至少应为临产的牛蛙留有1个多月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到达了一个新环境的种蛙人池后,会四处分散,企图寻洞逃走,胆小怕人,很少活动。4-5 d后,逐渐适应新环境,便不再企图逃走.开始摄食,并占据自己的地盘。此期应根据蛙的活动情况,做好防逃工作,并适时投饵。

种蛙培育的关键在于饵料,应提供营养丰富而全面的饵料,若种蛙是已经被驯化或摄食配合颗粒饵料的则每天以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饵料为主,并辅以鲜活饵料种蛙仁未被驯食,则需投喂活饵,并辅以动物内脏、蛹、畜禽下脚料等代饵料,利用投饵器来投喂,使其在水中游荡或浮动,诱蛙吞食投饵宜在每天上午9时,下午4时,定时定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1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林蛙的腐皮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