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变的饲料对养殖小鸡生长发育影响

霉菌一直危害着鸡苗的健康发育,文章简要介绍雏鸡霉菌病的发病过程以及各实质脏器的病理变化。所需材料:5-7日龄小鸡,琼脂平板培养基,显微镜,切片机,天平,温度计,湿度计,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霉变饲料,全价饲料。

研究方法:2013年10月16日买回5-7日龄小鸡,先饲养2天确定健康后再分组,分5组,每组3只.于20日早上将霉变饲料分别按分量添加10%,15%,40%、60%,到全价饲料中去喂服,观察小鸡是否发病。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两翅下垂,缩颈呆立或闭目昏睡;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常有下痢,粪便呈灰褐色,时有小量绿色,泄殖腔周围羽毛污染粪便,特征症状是呼吸短促,伸颈昂头、接着就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喘气。

亚急性者可见病禽精神萎顿,羽毛松乱。喜卧伏,拒食。病程稍长,可见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冠和肉髯颜色暗红或发紫,食欲显著减少或不食,饮欲增加,常有严重下痢。结膜充血、肿眼,内有干酪样物。有的有神经症状、痉挛、双翅麻痹,小腿或爪部有出血斑点或变形等。

一、体重变化(g)

二、实质器官的平均体重(g)

病理变化:

肝表面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斑,被膜纤维化,肺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软化,右心室明显扩张,心内淤积大量血液,血液凝固不良;肾脏肿大;腺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肌胃角质层坏死溃疡,肠系膜及肠粘膜广泛淤血、水肿。

亚急性中毒:肝脏充血、肿大、出血及坏死,色淡呈黄白色,胆囊充盈。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变成空泡状,肝小叶周围胆管上皮增生形成条索状,肾苍白肿大。胸部皮下、胸肌,腿肌部位肌肉有出血斑,十二指肠出血,回肠盲肠端有出血点。

慢性中毒:常见肝硬变,体积缩小,颜色发黄,并呈白色点状或结节状病灶,肝细胞大部分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和胆管增生,伴有腹水,心包积水。胃和嗉囊有溃疡,肠道充血、出血。

镜检:

取病鸡的肝、脾涂片、固定、染色,镜检,未发现其它致病菌;取病死鸡的肺组织,压碎后盖玻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霉菌菌丝体.

饲料检验:取饲喂病鸡的饲料检验,发现饲料有暗绿色云雾状霉变、有霉味;

病料培养:

取肺组织典型病料,接种于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7℃培养36h后,菌落中心带呈烟绿色,凸起,周边呈散射纤毛样无色结构,背面为奶油色,有霉味

病理切片:

a.实验用品:

器材:切片刀,切片机,恒温箱,蜡杯,酒精灯,展片台,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培养皿,吸管,镊子,单面刀片,台木,洒精灯,染色缸,盖玻片,载玻片,树胶,显微镜,水浴锅。

药品:卡诺氏固定液、酒精、二甲苯、石蜡、埃利希苏木精染液,1%伊红酒精溶液,1%盐酸酒精溶液,郝普特氏粘片剂,中性树胶。1%番红,1%固绿材料:小鸡肝、肾、心肌、骨骼肌或其他组织。

b.实验步骤:1.取材.2.固定.3.洗涤4.脱水5.透明6.透蜡7.包埋.8.修蜡片9.贴片10.脱蜡复水11.染色12.水洗13.分化14.漂洗15.脱水16.复染17.脱水18.透明19.封藏

c.病理组织学检查:

肺霉菌的病变,肉芽肿形成,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异嗜细胞浸润灶.在肺和肝可见到菌丝和孢子,粗细不一,染色不均!肺组织切面可见到大小不等坏死灶,霉菌菌丝长短不一,粗细不等,有的呈竹节,有的圆圈样,坏死中心有大量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周围形成袖套。

小结: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人类健康和安全.因此,养殖业应将霉菌毒素的防治工作纳入畜禽管理系统中,重视饲料原料和产品的防霉工作.做好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关知识

不同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蜈蚣养殖饲养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室内加温饲养可以用缸养、池养、架养等各种形式,饲养密度以容器面积计算,一般为600-1000条/米2。根据这一密度规划饲养规模。加温饲养室温度经常保持在15-25℃,生长发育的最好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15%-20%,饲养土的湿度应保持在10%-15%。要准备好饲料,特别是动物性饲料。

蜈蚣室内加温饲养技术已普遍使用,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开展加温饲养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总结出高教饲养的技术来。

温度、湿度对蜈蚣生长发育的影响

螟蚣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低时,蜈蚣的体温也低;环境温度高时,蜈蚣的体温也随着升高。体温低时,螟蚣体内新陈代谢水平低,吃食量减少,生长缓慢;体温高时,新胨代谢旺盛,食欲强,生长发育就快。所以,螟蚣的生长发育,严格受温度的限制。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所有龄期的蜈蚣都蛰伏冬眠,停止生长发育,到一2℃以下时就容易被冻死。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离开母体的幼小螟蚣及成年蜈蚣均开始生长发育。当环境气温升至25℃时,蜈蚣则进入生长发育高峰。当气温升至40℃以上时,幼小的蜈蚣和老龄蜈蚣不耐热,能被热死。壮年螟蚣能耐热。但温度达到40℃以上,所有龄期的蜈蚣均停止发育。

湿度,包括空气相对湿度及土壤湿度。湿度的变化,影响蜈蚣体表的情况,也影响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各种各样的生理生化反应,给其生长发育带来影响。

雌蜈蚣在怀卵期间,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即要求土壤湿度在10%-15%。低于4%-5%,则影响卵在母体内的发育,并可能导致母蜈蚣的死亡。但湿度高于20%也会带来不良影响。

刚离开母体的幼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是10%-17%,过高则易发生湿热,影响成活,过低则固体内水分容易散失而影响生长。1-3龄的蜈蚣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15%。低于5%-6%则发育迟缓.但高于25%则发生疾病,并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但是,蜈蚣要求空气相对温度较大,可以在85%-95%.

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 初乳的饲喂技术


肉牛养殖场犊牛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凶此规模化肉牛养殖场更要精心的饲养肉犊牛,凶此降低肉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其健康生长发育、增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T作。初乳因营养丰富,并且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镁盐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犊牛对初乳中抗体的吸收是有时效性的,因此在犊牛出生后要尽快的让其吃上充足的初乳,以使其获得被动免疫,对于增强犊牛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非常重要。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初乳的饲喂技术。

1、初乳的营养价值

初乳是母牛产犊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对犊牛的意义重大。凶初乳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是初生犊牛不可缺乏的食物。凶母牛在妊娠期无法将体内的母源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初生犊牛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白已产生抗体,凶此抗病能力较差,而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H,可增强犊牛的免疫力。另外,初生犊牛的肠胃空虚,并且第四胃和肠壁上没有黏膜覆盖,易受细菌的侵袭,而初乳可代替肠胃壁上黏液覆盖在胃肠壁上,从而阻止了细菌的侵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另外,初乳中含有一种溶菌酶可以杀死多种细菌,所含有的抗体则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初乳的酸度较高,可使胃液保持一定的酸度,不利于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犊牛的死亡率,提高了犊牛的健康水平。初乳在进入胃后可分泌大量的消化酶,激发了胃肠早期的活动机能。初乳中有较高含量的镁盐,具有轻泻的作用,可以帮助犊牛排除体内的胎粪。除此之外,初乳中还含有较为丰富且易于消化的营养物质,可为初生犊牛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犊牛健康的生长发育。

2、初乳的质量

初乳的质量对于犊牛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但直接关系到犊牛摄人营养的多少,还关系到犊牛吸收抗体的量的多少。如果初乳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且抗体的浓度高,则初生犊牛的摄人量自然就多。通常经产母牛初乳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抗体的量要高于初产母牛,抗体的含量要比初产母牛高约3%以上,并且经产母牛由于长期接触外界环境,逐渐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针对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体内所含有的抗体的种类也就相应的增多,而初产母牛所分泌的初乳的质量则是有限的。另外,母牛的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对初乳质量的好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凶此要给母牛提供充足且营养全价的日粮,并加强饲养管理,确保母牛的健康,尤其是要注意避免母牛发生乳房炎,凶患有乳房炎的母牛的初乳会受到污染,不但质量下降,还带有病菌,不适合饲喂犊牛。

3、初乳的储存

凶母牛的泌乳量不同,所以有的母牛在产犊后的乳汁分泌较多,而有的母牛则会出现无乳或者少乳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有的母牛的初乳质量较差,不适合饲喂犊牛,此时可以将刚产完犊的母牛多余的高质量的初乳挤ILIJ,进行妥当的保存,为那些产完犊后没有奶的犊牛提供初乳。初乳在保存时可将多头母牛的初乳混合后冷冻保存,保存时的冷冻规格适合每次的饲喂量即可,避免浪费,更便于随时都有高质量的初乳使用,一般初乳在冷冻的条件下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在使用前要将初乳进行解冻,先使用/15~50℃的水浴解冻,然后冉加热至体温水平后即可饲喂犊牛,加热时要注意防止湿度过高,否则会导致初乳中的抗体被破坏,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

4、初乳的喂养

初乳的饲喂要及时,凶为犊牛对初乳中大分子抗体的吸收是具有时效性的。有研究表明,犊牛在刚出生时对大分子抗体的吸收率为20%左右,在ILIJ生后6h为10%,出生12h则为5%,而在ILIJ生36h之后犊牛则不冉具有吸收大分子抗体的能力,所以要在犊牛出生后立即的饲喂初乳,最迟也不要超过12h。在饲喂时要先将母牛乳房中的第一把奶弃掉,凶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之后可将犊牛白行吮吸,日前大多数养殖场都采用人工饲喂的方式,这样可以确保犊牛吃到充足的初乳。犊牛的初乳喂养量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通常以出生时的体重为标准,在犊牛出生的第一个6h内饲喂量为初生体重的8%,即初生体重为/IOkg的犊牛,初乳的摄入量为3.2kg以上。一般喂养的最佳时间为在犊牛在ILIJ生1h内饲喂2.25~2.5kg,过5~7h冉喂2.25~2.5kg,饲喂时可以使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者奶桶,并且在每次喂完后都要将饲喂公民能够工底的清洗,以免滋生细菌。在饲喂初乳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如果初乳的饲喂量超过了犊牛的真胃容积,就会发生倒流而引起犊牛消化紊乱,因此要根据犊牛的体重控制好饲喂量。

犊牛初乳的重要性
牛初乳是母牛产犊后5天-7天所分泌的一种浓稠的奶油状的黄色分泌物(俗称“黄奶”)。初乳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酶类、抗体、免疫体等具有轻泻作用的物质。初乳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免疫细胞等和其他未知促生长因子,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纤维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因子等。而其后290余天所分泌的乳汁为常乳,即我们日常饮用的牛奶。牛犊和婴儿一样,出生时免疫功能尚不健全,难以面对环境中千千万万病原体及毒素的侵害,牛初乳就是保护犊牛幼小生命的圣品。
初乳对犊牛生长发育的作用
初乳的特殊作用
初生犊牛由于肠胃空虚,第四胃及肠壁黏膜不很发达,对细菌的抵抗力很弱,而初乳中的特殊功能就是能代替肠黏膜的作用,初乳覆盖在肠胃壁上可阻止细菌侵入血液中,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初乳中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杀死多种致病微生物和抑制某些病原菌的活动。K-抗原凝集素能够抵抗特殊品系的大肠杆菌,喂过初乳后,可以有效地防止3周内犊牛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初乳的酸度高可使胃酸变成酸性,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的衍生,但有利于激活真胃消化酶的活性,促使肠胃功能早日完善。初乳中有较多的镁盐,有轻泻作用,可促进胎粪的排除;初乳中含有丰富易消化的养分,且可以促进第四胃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大量的消化酶可促使胃肠机能尽早形成。
提高免疫力
刚出生的犊牛自身是没有免疫能力的。而初乳中的免疫调节多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免疫物质,可促进胸腺制造T细胞,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又调节纠正免疫功能紊乱,使侵犯自身机体的免疫病毒不再出现。犊牛吃到初乳后,免疫球蛋白就以未消化的状态直接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使犊牛产生被动的免疫力。
促生长作用
初乳是一种营养物质的来源,也是生物生长活性物质的载体,它能加强哺乳动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组织的合成,改变机体内分泌状态,而乳源性多肽因子则对初生犊牛肠道生长发育起着主要作用。
初乳的饲喂技术
饲喂方法
分娩后一旦犊牛呼吸正常,出生后的犊牛应及时喂给初乳(1小时以内最好),以后24小时内饲喂5千克,保证足够的抗体蛋白量。新生小牛最适宜的外界环境是25℃。因此,应给予保温、通风、光照及良好的舍饲条件,逐步培养犊牛对外界产生应答能力。喂给犊牛初乳温度应在36℃-38℃之间,为保证奶温可用热水浴加温,直接加温奶易凝固。如果用奶桶喂初乳时,应人工予以引导,一般是人将手指伸在奶中让犊牛吸吮,不论用什么工具喂奶都不得强行灌入。体弱牛犊或经过助产的牛犊,第一次喂奶大多数反应很弱,饮量很小,应有耐心在短时间内多喂几次,以保证必要的初乳量。应在4小时-5小时后喂第二次,以后每天喂3次,饲喂时的温度保持在35℃-38℃。温度过低的初乳必须加温以防引起犊牛肠胃机能失调,导致下痢;相反,温度过高,则会因为过度刺激而发生口炎,或导致犊牛拒食初乳。在初乳期每次哺乳1小时-2小时,应饮温开水(35℃-37℃)进行补水。饲喂量
应根据小牛体重的不同,每次所需的量不同(1.25千克-2.5千克),在24小时内应喂3次-4次,每次饲喂量不能超过犊牛的胃容积(体重的5%)。
饲喂用具的消毒饲喂初奶可用清洁的奶瓶或奶桶,所有容器在使用前后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在饲养犊牛时应该注意几点:选好饲养员;给犊牛补充饮水;用于犊牛饮奶的用具,每次喂完后应认真用40℃以上开水洗净、消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4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