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黑牛

(一)产地与分布

郏县红牛原产于河南省郏县,毛色多量红色,故而得名。现主要分布于郏县、宝丰、鲁山三个县和毗邻各县以及洛阳、开封等地区部分县境。据1982年统计,约有郏县红牛3万余头。

(二)品种形成

产区地处南暖温带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60mm,无霜期长达210~220d。河流纵横,水草丰盛,天然牧草种类繁多,除大部为禾本科外,尚有野苜蓿、野豌豆等豆科牧草,为养牛提供了良好的放牧条件。农业生产较发达,作物种类多,饲料来源广,加之采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使牛只长期得到丰富的营养与良好的锻炼。这是形成郏县红牛体质结实,肌肉发达,结构匀称,后躯发育较好的主要条件。

产区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饲养管理方法,积累了事富的经验,如定时定量,少给勤添、花草花料,四角拌到以及冬喂盐,夏喂硝,二八月里喂石膏等。在选种选配方面,严格选择种公、母牛,群众的经验是:红牛头如罐,眼如蛋,耳如扇,龙门角真好看,叫唤一声能听二里半,前胸放下斗,后裆放下手,老虎脖子石磙腰,木偶蹄子白尾梢等。在选优去劣中,注意到对非种甩公牛的去势,并定时举行种牛评比会。

产地地势复杂,土质不一,砾质土和黄粘土地带耕作负担量大,工具笨重,这就需要体大力强的役牛,因之,群众有选留大牛、壮牛的习惯。当地群众特别喜欢红牛,因红牛体格较大,役力较强,且毛色纯一而有光泽,外形美观,从而促进了红牛的形成。

(三)体型外貌

郏县红牛外貌比较一致,体格中等,体质结实,骨胳粗壮,体躯较长,从侧面看呈长方形,具有役肉兼用体型。垂皮较发达,肩峰稍隆起,尻稍斜,四肢粗壮,蹄圆大结实。公牛鬐甲宽厚;母牛乳房发育较好,腹部充实。

毛色有红、浅红及紫红三种。红色占48.51%,浅红占24.26%,紫红占27.23%。红色和浅红色牛有暗红色背线及色泽较深的尾帚,部分牛的尾帚中央有白毛。

郏县红牛由于未经系统选育,故角形很不一致,以向前上方弯曲和向两侧平伸者居多,而向前下方弯曲者,在母牛中亦不少见。角偏短、质细密、富光泽,色泽以红色和蜡黄色,角尖呈紫红者为多。

根据河南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报告,成年牛的体尺、体重和体尺指数见表1、表2。由表2可以看出,郏县红牛前后躯发育良好,缺点是体长不足。

(四)生产性能

1.役用性能

双套大型阉牛拉胶轮大车,载重2000kg,在柏油路上每小时行走:4km,日行30km。双套中型阉牛日耕地3N4亩,双套成年母牛日耕地2.5~3亩。据测定,郏县红牛的最大挽力,公牛平均为405.6Kg母牛鞠2.9kg,分别为体重的91.7%和91.8%(详见表3)。

2.产肉性能

郏县红牛具有较好的早熟性,2岁时的主要体尺即达成年时的90为以上,公牛体重已达成年体重的79.18%,母牛达83.47%。

据1981年对6头未经肥育的成年牛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1.4%,净肉率为40.8%,眼肌面积69.0cm2,骨肉比1:5.1。

(五)繁殖性能

郏县红牛的性成熟期,公牛为12月龄,母牛10月龄。公牛1.5~2岁开始配种,配种年限为8~10岁。母牛2岁开始配种,终生可产犊8~10头,繁殖年限为12~13岁。母牛性周期为18~20d,持续9~3d,妊娠期280~300d,产后2~3个月再次发情。

(六)评价与展望

郏县红牛属河南地方优良品种,虽未经系统选育,但外貌比较一致,后躯发育较好,结构匀称,遗传性稳定,役用能力强,肉用性能较好,并具早熟、繁殖力高等特点。1958年曾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展出。但少数牛胸部较窄,背腰结合不良,尻较短,数量还比较少。

为了加速郏县红牛的选育进程,在产区郏县及备山县建立了郏县红牛繁育场,进行本品种选育,并在郏县开展了群众性的选种选配和淘汰去势劣种牛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今后应继续采用本品种选育的方法,使之由目前的役肉兼用逐步向肉役兼用以至肉用方向过渡。

相关阅读

地方良种:渤海黑牛


渤海黑牛原称“抓地虎牛”,是独特的地方优良品种,它是经过长期选种、选配,逐渐培育而成的优良中型役肉兼用品种牛,其耐粗饲,抗病力、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渤海黑牛性情温顺,易调教,易育肥,是我国罕见的黑毛黄牛品种。下面具体来认识一下:地方良种:渤海黑牛。

一、产区概况
无棣县属山东省滨州市,是渤海黑牛的主要产区,位于山东省最北部,地处沿海,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具有夏热多雨,冬季长,春季多风、干燥,秋季凉爽的特点。全县年平均气温12℃左右,降水量564.8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632小时,年平均地面温度14.7℃,最大冻土深度一般50厘米左右,无霜期205天左右。
无棣县境内河流众多,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殖。当地经过长期自然、人工选择培育出了渤海黑牛这一优良地方品种。
二、品种特征
体型:渤海黑牛低身广躯,结构匀称,身形呈长方形,头呈矩形,头颈长度基本相等,渤海黑牛后躯发达,体格健壮,形似雄狮。
毛色:渤海黑牛具有五黑的特点,它的毛、蹄、角、鼻镜和舌面都是黑色的,这是渤海黑牛特有的品种特征。
角和蹄:渤海黑牛头角较小(多为龙门角),其角短、质致密,蹄呈木碗状,蹄质坚实,四肢病及蹄病极少。
生产性能:渤海黑牛公牛10~12月龄性成熟,母牛8~10月龄性成熟,母牛多在1.5岁初配,一年一胎。
三、利用价值
渤海黑牛肉质细嫩,育肥后的渤海黑牛肉质大理石纹明显,其色泽鲜红,肉品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总量达95.11%。渤海黑牛具有作为绿色食品、黑色食品的开发价值。
渤海黑牛虽有诸多优良特性,但也存在体重较小,个体间体尺、体重差异较大,后躯尻部发育较差,日增重较小等缺点。针对这些缺点,为提高品种质量,渤海黑牛今后的主要选育方向:保证体高、增加体长、增大胸围;改善后躯、提高体重,使渤海黑牛逐步向肉役方向发展;培育体长系、肉用系,丰富品种结构。

品种特性
渤海黑牛为中国罕见的黑毛牛品种,中国良种牛育种委员会将该牛列为中国八大名牛之一。属于黄牛科,是世界上三大黑毛黄牛品种之一,因为它全身被黑,传统上一直叫它渤海黑牛,是山东省环渤海县经过长期驯化和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渤海黑牛全身镜呈黑色,低身广躯,后躯发达,体质健壮,形似雄狮,当地称为“抓地虎”,港澳誉为“黑金刚”。渤海黑牛成年公牛、阉牛体高133厘米左右,体重460公斤左右,母牛体高一般120厘米左右,体重360公斤。渤海黑牛平均屠宰率53.13%,净肉率44.72%,胴体产肉率84.18%,胴体骨肉比1:5.09。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黑金刚”。
生产情况
为保障渤海黑牛的产量与质量,无棣县华兴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渤海黑牛原产地优势,依托无棣县渤海黑牛繁育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管理模式,定时将养殖课件送到养殖户手中,并对养殖户集中培训养殖知识。公司还与养殖户达成“预付收购定金500元,提供60元的冷配费用,每公斤高出市场价8元收购。”的惠农协议,积极引导成员进行渤海黑牛繁育与育肥。2011年,无棣县华兴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已与县内42个养牛大户和1022户社员签订渤海黑牛繁育及育肥合同,合同养殖量达1万多头,成员人均增收近2000元。
品种保护
20世纪的黄牛改良和肉牛改良,给渤海黑牛这一品种带来很大的冲击,中心产区存养量急剧下降,分布范围日渐缩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渤海黑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日趋淡化,再加上养殖成本的增加,农户不再从事渤海黑牛的养殖繁育工作,致使渤海黑牛濒临绝种。
为抢救性保护渤海黑牛种质资源,无棣县规划建设渤海黑牛良种繁育基地来进行渤海黑牛育种核心群的建设,由无棣华兴畜牧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2010年6月,无棣县华兴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10月,承担着国家级渤海黑牛保种区的山东省渤海黑牛原种场迁址无棣县华兴渤海黑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养殖场内。2011年,该公司已有纯种渤海黑牛种公牛50头,母牛380头。国家级渤海黑牛保种区内的渤海黑牛保护群由该公司负责提供纯种渤海黑牛冻精进行纯繁。

郏县红牛:优点、特征及生产性能


郏县红牛主产于郏县,因而得名郏县红牛。郏县红牛经当地农民长期选育培育,而成为优良的役肉兼用牛,位列全国八大良种黄牛之―,1983年被列入河南优良畜禽品种志。

多年来,该品种经过精心的选优淘劣,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工作,生产性能大大提高,品种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中心产区也由原来的鲁、宝、郏三县发展到鲁、宝、郏、汝四县市。据统计,郏县红牛九七年底存栏28.跖4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2.6095万头,种公牛1100头,未成年及哺rǔ的公犊4.O万头,母犊10.35万头。在能繁母牛中用于黄改肉的26900头,用于配种的公牛600头。

主产区数量及分布:

产地(或分布):郏县红牛分布于河南省郏县、宝丰鲁山、汝州四县市等地。现存栏总数为28.064万头。主要分布于郏县的大李庄、王集、白庙、渣元等乡镇,存栏10.4万头;宝丰沿汝河两岸的石桥、赵庄、闹店、李庄、周庄、商酒务等乡镇,存栏4.6万头;鲁山县主要以辛集、张官营、滚子营、马楼、让河等乡红牛分布最集中,现存栏5.2方头。汝州市与郏县接壤的纸坊,尚庄、小屯、焦村、骑岭等红牛饲养比较集中,量多质优,总存栏数1.56万头。

主要特征:

郏县红牛体格中等大小,结构匀称,体质强健,骨骼坚实,肌肉发达。后躯发育较好,侧观呈长方形,具有役肉兼用牛的体型,头方正,顿宽,嘴齐,眼大有神,耳大且灵敏,鼻孔大,鼻镜肉红色,角短质细,角型不一。被毛细短,富有光泽,分紫红、红、浅红三种毛色。公牛颈稍短,背腰平直,结合良好。四肢粗壮,尻寅长稍斜,皋丸对称,发育良好。母牛头部清秀,体型偏低,腹大而不下垂,膏甲较低且略薄,rǔ腺发育良好,肩长而斜。

郏县红牛垂皮发达,肩峰稍隆起,尻稍斜,四肢粗壮,蹄圆大结实。公牛鬐甲宽厚,母牛rǔ房发育较好,腹部充实。成年公牛体高为126.1厘米,体重为425千克,母牛分别为121.2厘米和364.6千克。最大挽力公牛为405.6千克,母牛为322.9千克。未经肥育成年牛屠宰率为51.5%,净肉率为40.9%,眼肌面积为69平方厘米,骨肉比1:5.1。公牛1岁达到性成熟,母2岁开始配种,繁殖年限为12~13年。

主要性能:

1)役用性能:郏县红牛体格大,肌肉发达,骨骼粗壮,健壮有力,役用能力较强。目前,仍是山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据测定,阉牛的最大挽力为421.6公斤,公牛为409公斤,母牛为317.4公斤;一对中型成年阉牛一天可耕地3-4亩,挽车速度每小时4公里,载重2000公斤,日行30公里。

2)肉用性能:郏县红牛肉质细嫩,肉的大理石纹明显,色泽鲜虹。据测定,其熟肉率为59.5%(范围56.2-64.8%)。据对10头20-23月龄阉牛,肥育后屠宰测定,平均胴体重为176.75公斤,平均屠宰率为57.57%,平均净肉重136.6公斤,净肉率44.82%。

3)繁殖性能:在通常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牛初情期为8-10月龄,初配年龄为1.5-2岁,使用年限一般至10岁左右,繁殖率为70-90%,产后第一次发情多在2-3个月,三年可产两犊,犊牛初生重20-28千克。母牛配种不受季节限制,一般多在2、8月配种。公牛12个月龄性成熟,2岁开始配种,一头公牛可负担50-60头,最高可达150头。一次射精量3-10毫升,精于密度5亿/毫升升以上,原精子活力0.7以上,精子耐冻性良好。

黑大蜜蜂:黑蜂


黑大蜜蜂(ApislaboriosaSmith,1871)是蜜蜂属中体黑且大的一种,而且是最大的一种(图)。由于主产区在喜马拉雅周围的雪山下,岩栖,故俗名又称为喜马蜜蜂、雪山蜜蜂及岩蜂等。

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包括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等地。

工蜂体长17~18mm,体黑色;腹部第2~5节背板基部各有一条明显的银白色绒毛带;胸部、小盾片及第一腹节披黄褐色毛。前翅烟褐色。

黑大蜜蜂常栖息在海拔1,000~3,500m的悬崖下,具有随季节迁徙的习性,冬天迁至低海拔温暖地带,夏天迁至高山凉爽地带。单一巢脾附于悬岩下,离地十数米以上,敌害难以接近。常数群乃至十数群以上相邻结巢构成群落。这样,声势浩大,敌害不敢靠近。巢脾长0.8~1.5m,宽0.5~0.95m。新脾纯白,旧脾黄褐发亮,基部为蜜粉区,厚可达100mm,中、下部为繁殖区,厚为35mm。纯蜜区偏于基部上头,呈倒三角形。匡邦郁、和绍禹、李绍文报道,云南怒江峡谷傈僳族岩蜂村的山岩间有由20群黑大蜜蜂组成的群落;澜沧县竹塘区茨竹河乡拉祜族李扎米老汉几十年来拥有一处蜂岩,岩为石灰质,海拔2,000m,常年有20余群黑大蜜蜂营巢其间,都极为壮观。

日本坂上昭一博士认为,黑大蜜蜂在高山地区显示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大约海拔4100m处的花朵上可采集到,这样的高度只有熊蜂才常被发现。它们大概不可能在极高海拔的地方营巢,但可以在营巢地点上下不同海拔高度的地方采集。黑大蜜蜂能在不适合其他蜜蜂飞行的气温下飞行。

每年秋末冬初,每群可猎取蜂蜜20~40kg及一批蜂蜡,是一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野生蜜蜂资源。

黑小蜜蜂:黑蜂


黑小蜜蜂(ApisandreniformisSmith,1858)是蜜蜂属体黑且小的一种(图)。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在中国已发现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腊及临沧地区的沧原、耿马等北回归线以南的北热带地区。

体长,工蜂7~8mm;蜂王12~14mm;雄蜂10~11mm。

工蜂,体栗黑色,间或第1腹节背板端缘及第2腹节背板基部红褐色;蜂王,体黑色,间或腹部第一节背板端缘及第2~3节基部红褐色;雄蜂,体黑色。

黑小蜜蜂一般在海拔1,000m以下的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营单一巢脾的蜂巢,一般离地2.5~3.5m。巢脾固定在树枝上,近圆形,上部形成一厚的巢顶,将枝干包裹其内,下部尖突,总面积近177~334cm2,情况与小蜜蜂相似。

黑小蜜蜂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气温上升到15℃时,开始活动;20℃以上时,出勤积极。每日出勤高峰期在11~17时。

黑小蜜蜂工蜂护脾能力很强,即使在繁忙的采集之时,也从不让巢脾裸露。当暴风雨或烈日照射时,工蜂相互攀缘,层层重叠,围护巢脾。性机警凶猛,当人们接近时,巢脾下方的守卫蜂呈警戒状态,若触动其巢,则纷飞出击远达30~40m。

取蜜时用烟驱蜂,连脾割下,每群每次约产蜜0.5kg,每年视蜜源季节,可采收2~3次。黑小蜜蜂体小灵活,为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

黑魢


中文名称黑魢


拉丁名称Girella melenichthys (Richardson,1846)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魢科

拉丁科名Girellidae

中文属名魢属

拉丁属名Girella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产南日本和中国东海。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岸岩礁区海域。较黄魢为南方型且外洋性强。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7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