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鲭(东海西部种群)洄游

东海西部种群日本鲭的越冬场主要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该越冬鱼群受黑潮暖流及其西分支台湾暖流所控制,每年3~6月,性腺发育成熟,并随水温回升,暖流势力增强,进入闽东、浙江近海产卵,产卵盛期4~5月;在闽东、浙江中南部海域形成产卵群体,部分性腺迟成熟的日本鲭继续北上,进入黄、渤海产卵,也有部分产过卵及性未成熟的日本鲭分布在浙江海域索饵。当年生的幼鱼,6~7月分布在浙江沿岸及岛屿周围海域索饵成长。8~10月,随着个体逐渐长大,移向外侧海域索饵。10月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水温下降,暖流向南退缩,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鲐鱼移向东海中南部海域越冬。从黄渤海域南下的日本鲭,10~12月经济洲岛西部海域,返回中南部外海越冬。

相关知识

大黄鱼的种群及分布洄游


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黄鱼种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分布区和资源数量上都有明显差 异。分布于雷州半岛以东的 洲族的寿命最短,雌性约9龄、雄性约8龄,数量最小,种群结构也最简 单。分布于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沿海的 巨族,包括吕四、 大目、猫头洋的生殖鱼群寿命最长, 雌性约19~30龄、雄性约15~25龄,数量最多,种群结构也最复杂。分布于闽、粤沿海的闽-粤东族, 包括官井洋、南澳、汕尾的主要生殖鱼群则介于两者之间。

产卵结束后,就近分散于岛屿、河口及产卵场外围,8~10月除少数秋宗大黄鱼产卵外,大部分鱼 群已处于索饵阶段,没有明显的 游路线,直到冬季,分别进入各越冬场越冬。 南海大黄鱼的分布面较广,但仅在雷州半岛以东、湛江口外一带,相对比较集中,洄游路线不明 显,仅随季节变化作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移动。春季产卵期在2~4月,冬季产卵期在10~11月。

越冬场处于冷、暖水交汇处,水温9~11度,盐度33左右;产卵场偏靠大陆,水深不超过20 米,水色混浊、潮流较急的海区,春宗产卵的鱼群处于海水升温过程中,秋宗产卵鱼群则处于降温过程 中,以 巨洋春季产卵场为例,产卵水温为16~24度,盐度13~17,流速2~4海里/时,最高可达6海里/时。

蓝点马鲛(黄、渤海种群)洄游


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沙外和江外渔场,从越冬场经大沙渔场,四月下旬由东南抵达3300~3430N、12200~12300E范围的江苏射阳河口东部海域后,一路鱼群游向西北,进入海州湾和山东半岛南岸各产卵场,产卵期在5~6月。主群则沿12230N北上,首批鱼群四月底越过山东高角,向西进入烟威近海产卵场以及渤海的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及滦河口等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5~6月。在山东高角处主群的另一支继续北上,抵达黄海北部的又一重要产卵场海洋岛渔场,产卵期为5月中到6月初。每年9月上旬前后,鱼群开始陆续游离渤海,9月中旬黄海索饵群体主要集中在烟威、海洋岛及连青石渔场,10月上、中旬,主群向东南移动经海州湾外围海域,汇同海州湾内索饵鱼群在11月上旬迅速向东南洄游,经大沙渔场的西北部返回沙外及江外渔场越冬。东海及南黄海种群:东海及南黄海蓝点马鲛1~3月在东海外海海域越冬,越冬场范围相当广泛,南起2800N、北至3300N、西自禁渔区线附近海域,东迄120米等深线附近海区,其中从舟山渔场东部至舟外渔场西部海区是其主要越冬场。4月份在近海越冬的鱼群先期进入沿海产卵,在外海越冬的鱼群陆续向西或西北方向洄游,相继到达浙江、上海市和江苏南部沿海河口、港湾、海岛周围海区产卵,主要产卵场分布在禁渔区线以内海区,产卵期福建南部沿海较早,为3~6月,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盛期,浙江至江苏南部沿海稍迟,为4~6月,以5月为盛期,产卵期间形成沿海马鲛春汛。产卵后的亲体一部分留在产卵场附近海区与当年生幼鱼一起索饵,另部分亲体向北洄游索饵,敖江口、三门湾、象山港、舟山群岛周围海区、长江口、吕泗渔场和大沙渔场西南部海区是重要的索饵场,形成秋汛捕捞马鲛的良好季节。秋末,索饵鱼群先后离开索饵场向东或东南方向洄游,12~1月相继回到越冬场越冬。

鯕鲭


中文名称鯕鲭

拉丁名称Luvarus imperialis Rafinesqu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鯕鲭科

拉丁科名Luvaridae

拉丁属名Luva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均有产,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侧扁,被细小粒状鳞片,鼻孔1个,小而圆,口小,前位,上颌骨后部宽,为眶前骨所遮盖,颌齿极细小或无颌齿,某些幼鱼的腭骨和舌上具齿,前颌骨能伸出,吻短钝,鳃盖膜与峡部相连,腹鳍退化或消失,背鳍和臀鳍具许多不分支的骨质鳍条。幼鱼的背鳍起点在体前方,随着长大而往后移动,肛门在胸鳍基的下方,为呈鳞状的残留腹鳍遮盖着。尾柄具明显的肉质隆起嵴,尾鳍新月形,椎骨22,最后2节椎骨愈合。

生活习性
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洋)生。

东海鲈


中文名称东海鲈


拉丁名称Niphon spinos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28

异名赤鲑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东洋鲈属

拉丁属名Niphon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

生活习性
栖息于深海岩岸礁区。高级食用鱼。肉食性,主要摄食鱼类。

带鱼洄游


黄、渤海种群带鱼产卵场位于黄海沿岸和渤海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三个湾内。现从渤海的两个产卵场和黄海三个产卵场条件看,它们都是在水深20米左右,底层水温14~19C,盐度27.0~31.0 的河口一带,水深较浅,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的海域。春天,3-4月带鱼自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开始向产卵场作产卵前期索饵洄游和产卵洄游。经大沙渔场,游往黄海的海州湾、乳山湾、辽东半岛东岸、烟威近海和渤海的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等海区。海州湾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沙渔场经连青石渔场南部,沿20-40米水深斜坡,向沿岸游到海州湾的石臼所、岚山头外产卵。乳山湾带鱼产卵群体,经连青石渔场北部进入产卵场。以灰岛东南至苏山岛西北一带为鱼群分布的中心。黄海北部带鱼产卵群体,自成山头外海游向海洋岛、大鹿岛南、大长山岛和庄河、新金沿岸产卵。渤海带鱼的产卵群体,从烟威渔场向西游进渤海,其群体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群体进入莱州湾,产卵中心在黄河口东北、水深20米处。北部群体分别分布于渤海中部和辽东湾东西两岸,两者群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辽东湾东岸带鱼产卵群体,春汛在复县外海金州湾洄游分布,经长兴岛向北到熊岳河口为止。辽东湾西岸带鱼产卵群体自大清河口经秦皇岛、山海关、绥中等处近海到葫芦岛海区。夏、秋季,渤海南、北部产卵群体于产卵后,部分索饵群体向渤海中部和滦河口近海进行索饵,部分索饵群体游出渤海海峡到烟威渔场索饵。黄海北部带鱼索饵群体于11月在海洋岛近海汇同烟威渔场的鱼群向南移动。海州湾渔场小股索饵群体可向北游到乳山、石岛近海,饶过成山头到达烟威近海,大股索饵群体分布于海州湾渔场东部和青岛近海进行索饵。10月向东移动到青岛东南近海,同来自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各渔场的鱼群汇合。乳山渔场的索饵群体8、9月分布在石岛近海,9、10、11月先后同渤海、烟威、黄海北部和海州湾等渔场索饵群体在石岛东南和南部的陡坡和水温梯度大的海区汇合,形成非常浓密的鱼群,当鱼群移动到36N以南时,随着陡坡渐缓,水温梯度减少,逐渐分散游往大沙渔场。秋末冬初,随着水温迅速下降,11月前带鱼越冬鱼群离开渤海,12月底前后离开黄海北部、中部,从大沙渔场进入济州岛附近越冬场。在济州岛南部,3200N、12600~12700E,水深约100米,终年底层水温14~18C,底层盐度33.0~34.5,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域内越冬。东海群的越冬场,主要位于北纬度30以南的浙江中南部外海,水深60~100m海域,越冬期1~3月。东海群基本上为南北向洄游移动类型,春季的水温有所回升,分布在浙江中南部外海的越冬鱼群,其性腺开始发育,逐渐集群向近海靠拢,并陆续向北移动进行生殖洄游,5月起鱼群集聚密度增大,经鱼山进入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进行产卵活动。产卵期为5~8月,盛期在5~7月。8月起产卵鱼群数量明显减少,除部分产过卵的鱼群停留在产卵场附近海域进行索饵活动以外,其主群继续北上,8~10月分布在黄海南部一带海域索饵,分布偏北的鱼群最北可达北纬35附近,可与黄渤海群相混一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资源的衰退,其索饵场的北界明显南移,主要分布在东海的北部至吕泗、大沙渔场的南部。10月后天气转冷,沿岸水温下降,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此时的鱼群栖息于沿岸的低盐水系和外海高盐水系相交汇的混合水区,随着高盐水的消退和水温的下降,鱼群由北向南移动,其移动速度决定于高盐水和水温的变动。这时形成了著名的浙江渔场带鱼冬汛生产。随着水温的变化,鱼群逐渐进入越冬场。

纺锤蛇鲭


[学名]: Promethichthys prometheus
[资源名称]: 纺锤蛇鲭
[外文名]: Roudi escolar、Purple snake mackerel、black tuna kamasu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Ⅷ,I-19,小鳍2;臀鳍Ⅰ-15,小鳍2;胸鳍13;腹鳍I。鳃耙5+1+7。 体长约为体高5.8倍,约为头长3.4倍。头长约为吻长2.4倍,约为上颌长2.0倍,约为眼径5.2倍,约为眼间距4.7倍。 体延长,侧扁,呈纺锤形。头大,背缘几呈直线状。吻钝尖。眼大,侧上位;眼间隔浅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大,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下方,下颌较上颌略突出。两颌具长三角形牙1列,排列较稀疏;上颌前端具2对犬牙;下颌前 端具1对小犬牙,均稍倒向后方。犁骨无牙,腭骨具l列小牙。鳃耙细尖而短小。 头、体被微小圆鳞。极易脱落。侧线在背鳍第四鳍棘下方急转向下,沿体近中轴处延伸至尾端,呈微波曲状。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鳃孔上角上方,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等大。胸鳍小,末端伸达背鳍第七鳍棘下方。腹鳍退化,仅留1对鳞状小棘,位于胸鳍基底前下方。尾鳍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西沙群岛海鱼、东海),日本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温热带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近海大洋性中底层洄游鱼种,一般栖息深度在300-400公尺以上之大陆棚陡坡。独游性。具有于夜间迁移至中层水域之习性。以甲壳类、头足类及各种鱼类等为食。

鳕鱼洄游


黄海鳕鱼基本上属地方性种群,不作远距离泗游,只作东西向及南北向由浅水到深水区的短距离移动。 1~3月为产卵期,主要产卵期在2月上旬,主要产卵场在石岛以东及东南部海区,少数产卵鱼群分散在海州湾外海产卵。主要产卵场水深30~50米,底质多为软泥,产卵的
适温范围为3~8℃,最适水温为4~6℃。产卵后开始进行索饵洄游。4月,低龄鱼开始北上洄游。5月,鱼群越过山东高角。5~6月,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的海洋岛以南及东南海区。部分鱼群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至鸭绿江口外海。产卵后的成鱼大部分游向石岛东南,越过2400ˊE线以东,此时我国近海很少捕到高龄鳕鱼。6月后,黄海北部的鱼群大部分开始南移,多分布于山东高角及东北海区,一部分移动至渤海海峡。10月下旬前后,主要鱼群沿12330ˊE南移,广泛分布于烟威外海东部及石岛外海。1~2月下旬又集中在石岛东及东南海区。

鲐洄游


鲐大致上分布于黑潮暖流向陆一侧的广阔水域。分布于东、黄海的鲐主要可分为东海西部群和五岛西部群两个种群,亦即黑潮的两个支系-对马暖流(包括黄海暖流)系和台湾暖流系。两个越冬群系的主要分界标志为长江口大沙滩和由此向东南伸展的江苏沿岸冷水。东海西部群:越冬群分布于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100m等深线附近的水域,每年春夏季向东海北部近海、黄海近海回游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秋冬季回越冬场越冬。五岛西部群:冬季分布于日本五岛西部至韩国的济州岛西南部,春季鱼群分成两支,一支穿过对马海峡游向日本海,另一支进入黄海产卵。分布在黄、渤海的鲐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越冬场的鲐,每年3月末至4月初,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和向北发展,水温回升,鱼群分批由南向北游向鱼山、舟山和长江口渔场。性腺已成熟的鱼即在上述海域产卵,性腺未成熟的鱼则继续向北回游进入黄海,5~6月先后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威外海产卵,小部分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在九州西部外海越冬的鲐,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o30~33o30 向西北进入黄海,时间一般迟于东海中南部越冬群。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进入黄海北部产卵,一般不进入渤海。7~9月鲐主要分散在海洋岛和石岛东南部较深水域索饵。9月以后随海区水温下降,鲐鱼群陆续沿东经124o00~125o00深水区南下越冬场回游。部分高龄鱼群直接南下,返回东海中南部越冬场,大部分低龄鱼群(包括当年生幼鱼)9~11月在大、小黑山岛西部至济洲岛西部停留、索饵,11月以后返回越冬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99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