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的池塘养殖

1.亲鱼池套养

这种方式套养的鳜以池中的野杂鱼为饵,既可控制池塘中的野杂鱼,利于亲鱼培育;又可增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主养鱼类不同而分为两种

以草鱼、青鱼为主的池塘生态条件较适宜鳜生长,适合初学养殖者选择。一般在人工繁殖结束后放养夏花鳜鱼种,放养密度为每亩50-100尾。池中的野杂鱼数量若不足,需投喂一定数量的家鱼鱼种做饵料鱼。

以鲢、鳙为主的池塘,水质要肥一些,套养鳜应注意防止缺氧浮头。

与吃食性鱼类混养的最适面积为10^-20亩。水深2-3 m,具备进排水设施。放养1龄鳜鱼种的同时可混养部分鲤、鲫鱼种,至 3-4月份再补放一些越冬小规格罗非鱼作为,鱼种的饵料鱼。

与滤食性鱼类混养的适宜面积10-15亩,水深2.5-3.0m 该方式的关键是防止缺氧浮头,需经常加注新水和增氧。其中夏花鱼种放养密度比在主养吃食性鱼类池塘中的要小一些,其它管理与主养吃食性鱼池塘鳜鱼种的混养相同。

2.鱼种池套养

鱼种池套养夏花鳜鱼种家鱼鱼种和套养的鳜鱼种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不同的主养品种有所区别,不同类型套养的产量和效益也各不相同。

3.池塘单养

池塘以中小型为主,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第一阶段面积1.0-1.5亩,第二阶段面积稍大,2-5亩,水深2-3 m,放养前可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

池塘单养因限于条件,以往不太多,但应是今后鳜养殖的发展方向。鳜的投放时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早些,以增加其生长期。夏花鱼种应在6月上旬之前投放,当年大规格鱼种应在7月上旬之前投放,1龄鳜应在3月上旬之前投放。单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夏花鱼种养到大规格鱼种;第二阶段由大规格鱼种养成成鳜。

第一阶段,鳜养殖池及配套的饵料鱼苗种池面积比约为 1:1。投放夏花鳜鱼种前,应先投放20倍于鳜的基础饵料鱼苗,规格约为2 cm,苗种投放前均应消毒。饵料鱼苗的投喂要点及水质管理要求与其它方式养殖相同。在收获鳜鱼种的同时还可收获部分大规格家鱼种。

第二阶段,与其它投放夏花鳜鱼种当年养殖成鳜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收获成鳜的同时,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大规格家鱼鱼种。

相关推荐

鳜的箱养殖


网箱养殖鳜,主要有单养、混养和鱼种套养几种方式,今后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1.网箱鱼种套养

这种方法要点是选择浮游动物丰富的水体设置网箱,在网箱内一次性放足适当规格的鳜鱼种和饵料鱼种,饵料鱼种摄食水体中的浮游动物I -W鱼种则摄食饵料鱼种。充分利用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形成合理的食物链结构,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网箱面积25-50m,高约2 m.网箱封闭式或敞口型均可,后者要高出水面约30 cm.网目尺寸2 cm,乙纶网线。

鱼种的放养时间是大规格鱼种应早于7月上旬放养,1龄鱼种应在3月份放养。

饵料鱼种的规格和密度应与鳜鱼种的规格相配合。大规格鳜鱼种配套放养体长5. 5 cm或体重5-7g的饵料鱼种,放养密度每平方米800-1 000尾;I龄鳜鱼种配套放养体重30-60 g的饵料鱼种,放养密度每平力一米600--800尾。

养殖期间的管理,包括每天应巡箱1次;为预防疾病,每15天清洗网箱一次,箱内的鱼每l5-30天用3%^4%的食盐水浸洗一次,每次约5 min;保持箱内水质清新,水流通畅,防止网破逃鱼;洪水季节,根据天气预报在洪水和暴风雨之前将网箱转移到安全水体中。

2.网箱单养

鳜的网箱单养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高于套养,应成为今后鳜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养殖方法与网箱套养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网箱多为敞口式,便于投喂饵料鱼,面积5-15m。大规格鱼种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25尾;1龄鱼种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尾。饵料鱼的投喂同其它方式的鳜养殖。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年终前者每平方米可产成7-10 kg,后者每平方米可产成鳜10-15 kg。

3.网箱成鱼混养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网箱设置在野杂鱼丰富的水域,在网箱内鳜与鲤、鲫、鲂、草鱼等吃食性鱼类混养,不给鳜单独投饵,利用投喂给吃食性鱼类的饵料吸引网箱外的野杂鱼进箱,作为鳜的饵料鱼。

网箱材料为乙纶网线,网目3 cm。面积50 - 100 m',高2.5 m,设置为浮式网箱,箱体高出水面约50 cm。

网箱可混养体长约10 cm的大规格鳜鱼种和体重-100 g 的1龄鱼种。放养密度视水体野杂鱼数量而定,前者每箱15^25 尾,后者每箱5-10尾。

家鱼的放养规格应比鳜稍大或与鳜相当,密度约为每平方米40尾,50 m2的网箱可放家鱼鱼种2 000尾左右。

饲养管理以家鱼为主,再加强一些引诱野杂鱼的措施即可,如每天投喂饵料3次以上,早晚必须投喂,以引诱较多的野杂鱼进入网箱,保证鳜有足够的饵料鱼。

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年底除收获家鱼外,每个投放大规格鳜种的网箱可产出100-150g的鳜1.0-1.5 kg,成活率70%-80%;投放1龄鱼种的网箱可产出400 - 600 g的成鳜2.5- 5.0kg,成活率80%-90%。

大眼鳜


[学名]: Siniperca kneri Garman
[资源名称]: 大眼鳜
[外文名]: bigeye mandarinfish
[别名]: 桂鱼、桂花鱼、嘴爪
 
[形态特征]:
  体椭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圆凸,尾柄较高,头大,吻长;眼大,上侧位,偏于头前部;眼间隔平坦,项部隆起。每侧的前、后鼻孔相互靠近,都为长圆形;前鼻孔有瓣膜,后鼻孔周缘平整。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宽阔,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齿绒毛状,下颌两侧齿常扩大为犬齿,单个着生排成1列,偶而也有2个并生的;上颌缝合部有犬齿;犁骨及腭骨表面绒毛齿密集成群。前腮盖骨后缘有锯齿12枚以上,远隅角处一枚最大;腹缘无锯齿,有棘状骨突2个,棘端均指向前方。鳃盖骨后端及后上方各有扁棘1根。间鳃骨及下鳃盖骨腹缘光滑。鳃耙短,梳齿状,排列稀疏。 躯干部鳞片狭长,颊部上方、鳃盖及前腹部也都有小圆鳞覆盖,侧线沿体上方1/3处后行,至尾柄部顺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12根鳍棘,第五或第六棘最长,各棘间有鳍膜相连,鳍膜边缘呈波形缺刻;鳍条部边缘圆凸,最长鳍条长于最长鳍棘。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第二棘最长且粗壮,压倒后超过第三棘,胸鳍靠近鳃孔,扇形,后缘弧形。腹鳍起点在胸鳍下方稍后;有1根棘,5根鳍条;棘长小于鳍条长的1/2。尾鳍发达,后缘微圆。肛门靠近臀鳍。 体长为体高的2.9~3.4倍,为头长的2.4~3.0倍,为尾柄长的6.2~7.7倍,为尾柄高的9.1~10.7倍。头长为吻长的2.9~3.7倍,为眼径的4.3~5.6倍,为眼间距的6.1~7.1倍。%576%

[地理分布]: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和珠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与鳜鱼相似,但更喜欢栖息于流水的环境。常在浅水沿岸地区游动觅食,冬季在岩石洞穴中越冬。大眼鳜为肉食凶猛性鱼类。食物中以鱼为主,约占92%,其次为虾类,约占7%。在长江干流所获大眼鳜的食物中,以黄颗鱼、虾虎鱼为主,而在湖泊中的大眼鳜则以鳑鮍、蒙古红鮊、麦穗鱼及虾类为食,这是由于不同水体的饵料基础不同所致。

麻鳜


中文名称麻鳜

拉丁名称Siniperca fortis (Lin)

异名铁桂、麻桂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鮨科

拉丁科名Serranidae

中文属名鳜属

拉丁属名Siniperca Gill,186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都柳江(贵州省南部)及融江(广西北部)。

形态特征
背鳍Ⅷ-10-11(11为常见);胸鳍14一15;腹鳍Ⅰ-5;臀鳍Ⅲ-8。侧线鳞63-82。鳃耙4-5。

体长为体高的2.9-3.6(平均3.2)倍,为头长的2.7-3.5(2.9)倍,为尾柄长的5.4-6.8(6.2)倍,为尾柄高的8.l-10.6(8.7)倍。头长为吻长的3.2-5.0(3.7)倍,为眼径的3.6-5.4(4.6)倍,为眼间距的7.7-10.6(9.3)倍,为尾柄长的1.7-2.5(2.1)倍,为尾柄高的2.6-3.6(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l.7(1.4)倍。

体长而侧扁,略呈纺锤形。头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圆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椭圆形的后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上下颌几乎相等或下颌稍稍超过上颌。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二侧有圆锥齿一列。前鳃盖后缘有锯齿11-14枚,近隅角二枚较大;腹缘有骨棘2枚。鳃盖后部有扁平棘2枚,有时上方较小的一枚隐埋皮下。左右二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鳃盖条7枚。鳃耙4-5枚,梳齿状其长仅为鳃丝长度的1/2。

背鳍较长,基底约占体长之半,起点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有鳍棘13枚、鳍条10-11枚(11为常见)鳍棘与鳍条连续,中间有浅缺刻。背鳍棘强,第6棘最长,约为头长的1/3,但稍短于最长背鳍条。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胸鳍始于背鳍前方,扇形,有鳍条14-15枚。腹鳍稍后于胸鳍,比胸鳍略长,有二棘5鳍条。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鳍条8枚,第2臀棘较长,倒伏时等于或稍稍超过第s棘。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中线。

体复细小圆鳞,头背部裸露无鳞,颊部、鳃盖及前腹部都有鳞。

幽门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体背侧色泽较深为棕色或黑色,腹侧较浅并有密集的棕色小斑点(一般比眼球瞳孔孔径为小)。各鳍灰黑色。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深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斑鳜


[学名]: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
[资源名称]: 斑鳜
[外文名]: spotted mandarinfish
[别名]: 岩鳜、园筒 (桶)鳜、石鳜
 
[形态特征]:
  体背、腹缘浅弧形,尾柄较高。头大,眼后头部平直或稍内凹。吻尖,眼上侧位,偏于头的前半部,每侧有鼻孔2个,离眼较近,前鼻孔圆形,小而有瓣膜,后鼻孔椭圆形,略大于前鼻孔。口前位,稍斜裂;下颌突出于上颌,下颌两侧齿扩大为犬齿,多为2个并生。间鳃盖骨及下鳃盖骨腹缘有浅缺刻。鳃耙稀少,梳齿状,略短于鳃丝。吻部及头顶处无鳞,余均有鳞。侧线前段稍弯,靠近背缘向后延伸;后段较平直,接近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鳍棘发达,有12-13根鳍棘,第六鳍棘最长;鳍条部基底短,鳍条边缘圆凸。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同形,几乎相对;鳍棘都较粗壮:第一鳍棘较短,第二鳍棘最长(压倒后超过第三鳍棘),胸鳍下侧位,起点稍前于腹鳍,腹鳍起点在背鳍第三鳍棘下方,鳍长约等于胸鳍长,有1根鳍棘,短细,不及鳍条长的二分之一。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广东  [原产地区]:中国广东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广东珠江水系和韩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喜栖于静水或微流水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流中,白天一般侧卧于底部凹坑中,较少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草丛中四处游动寻觅食物。

长身鳜


中文名称 长身鳜
拉丁名称 Coreosiniperca roulei(Wu)
英文名称 Slender mandarinfish
地方名称 竹筒鳜、彩鳜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属名 长身鳜属
拉丁属名 Coreosiniperca Fang et Chong,193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11;臀鳍条Ⅲ,7;侧线鳞89~99;幽门垂10。体长为体高的4.7一5.5倍,为头长的2.7一2.8倍,为尾柄长的5.9一6.1倍,为尾柄高的12.3~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9~3.0倍,为眼径的4.4~4.9倍,为眼间距的9.1~9.9倍。体延长,略呈圆柱状。头长,吻尖,上颌往后延伸至眼中部的下缘,下颌突出,大齿裸露于外,上颌前部犬齿排成多行,下颌犬齿成单行。鳞细小,仅头部及腹鳍之前的腹部不披鳞片。鳃耙退化。幽门垂数极少,约10个。体黑棕色,头顶及躯干两侧具不规则的暗色斑点。腹部白色

鳜的苗种培育


1.饵料鱼苗种培育

鳜开口饵料鱼苗主要有鲂、鲴等鱼类和家鱼等,其中团头鲂最为适宜,细鳞斜额鲴几乎可与之媲美,但来源有限,草鱼、鲢、鳙次之。开口以后,饵料鱼的种类则广泛得多,因草鱼、鲢、鳙的供应较有保证而多选用之。

饵料鱼的苗种一般用池塘培育或网箱培育。池塘培育时,池塘应与鳜苗种池邻近,便于随时供应。放养密度亦应视鳜苗种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鱼苗166万尾/亩左右,夏花鱼种60万尾/ 亩左右。不论何种方式,提供的饵料鱼苗种体长应为同期鳜苗种 体长的60%左右。网箱培育时,放养密度视水体浮游动物量而定 一般在3 000-4 000尾/m2。

2.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是鳜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鳜养殖成 效的好坏。有孵化设施培育法、网箱培育法、水泥池培育法、土池培 育法,孵化设施分别与网箱、水泥池和土池结合培育法等几种主要 方法。一般宜采用分级培育的形式,育苗前期在孵化设施中培育, 中后期再分苗到池塘中或有微流水的湖泊和水库中继续培育,但 决不可把卵黄囊刚消失不久的鱼苗直接投放到池塘中培育。以上 方法中以孵化环道结合网箱培育效果较好,下面以实例介绍。 龚世园等人的具体方法是:鳜仔鱼在环道中的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15万尾。在仔鱼即将开口前投喂团头鲂鱼苗(脱膜后12 h至缥点形成前)30-45万尾,当有鳜仔鱼开口摄食后,马上补投7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每隔 0. 5 h检查其摄食情况和饵料鱼苗的剩余情况,保证在鳜仔鱼全部开口前有约10 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鳜仔鱼全部开C1后,再改投脱膜后 12h前后的草鱼、鳞、缩等鱼苗,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6倍于鳜鱼苗的饵料鱼苗,投喂前应将其放在6 mg/1.的硫酸铜溶液和1. 5%食盐水溶液中浸洗2-3 min,以防带入病原体。为防治水霉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每天午9时或下午4时在环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泼洒15%-20%的食盐水8-10 kg, 15 min内泼洒完毕。培育4-6天,鳜仔鱼全长达8-9 cm时立即转入网箱中继续培育,入箱前亦要用3 mg/L的硫酸铜溶液或3% 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 min。网箱一般分为二级。

1级箱2 mxl mxl m,规格40目,乙纶网线。设置在湖泊、水库和水泥池中均可,上下固定,保持微流水状态。鳜仔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 500尾。每天每尾鳜鱼苗投喂饵料鱼苗6^8尾分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 min后检查摄食情况,以饵料鱼苗稍有剩余为度。每次摄食0. 5 h后清洗网箱,每1-2天用 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鳜鱼苗5 min左右,1-2天换网箱1次。每隔2天更换池水一次。经6-8天的培育,鳜鱼苗全长可达1. 9 cm左右。经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3^-5 min 后,再转入d级箱中继续培育。

B级箱规格20目,其它同工级箱。鳜稚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 500尾。其它饲养管理亦与I级箱相同。培育7^10天,可长成全长3. 3 cm的夏花鱼种。

3.鱼种培育

将全长3. 3 cm的夏花鳜鱼种经过约20天的培育,长到 10 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基本有网箱单独培育、水泥池单独培育、土池单独培育和上池与饵料鱼种套养、亲鱼池与成鱼池配套培育、孵化环道单独培育等几种方法。培育中需统一注意的要点是:根据摄食情况投喂充足适量和规格适当的饵料鱼种;保持培育水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源最好经过滤和消毒;网箱和环道应定期清洗,同时用3%一。%的食盐水溶液和3-4 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种5^10 min;各类池塘应定期注水和换水,保持微流水状态;

1)网箱培育,鱼种网箱面积2-6 m,乙纶网片,网目寸0. 4-0. 5 cm,敞口,网箱网口高出水面20^-30 cm,设置在然水域或池塘中均可。

2)水泥池培育鳜鱼种水泥池面积20-30 m',具有进排系统和拦鱼设施。池水应每隔3-4天换水1次,换水同时用硫铜或食盐水浸洗5-10 min。

(3)土池培育鳜鱼种土池面积一般约1亩,深2m。放养前 10天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进水口应有拦鱼栅,以防止乌鳗等凶猛鱼类混入土池中。还可与饵料鱼苗种套养。

鱼种下塘时水位55 cm左右,以后每隔3天注水,次,每次约 25 cm,最后保持池水深1.5-1.8m适当施一些有机肥,但要控制水体肥度,以防缺氧浮头。

(4)亲鱼池或成鱼池混养鳜鱼种在主养草食性鱼类的池塘中混养为宜,以池中的野杂鱼作为鳜鱼种的饵料鱼。给主养亲鱼和成鱼投药施肥时,注意防止鳜鱼种因药物中毒和缺氧浮头死亡。

(5)环道培育鳜鱼种该法的技术关键是除保证水源和饵料鱼种外,还有疾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定期清洗环道并浸洗消毒鱼体,操作时鳜鱼种可暂养于网箱或另一环道中。

暗鳜


中文名称 暗鳜
拉丁名称 Siniperca obscura Nichols
英文名称 dusky mandarinfish
地方名称 石板鳜、茶叶片、石头鳜、梧不卷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属名 鳜属
拉丁属名 Siniperca Gill,186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Ⅷ,11;臀鳍条Ⅲ,8;侧线鳞64一7O;鳃耙外侧6一8;幽门垂10。体长为体高的3.0~3.9倍,为头长的2.8~3.1倍,为尾柄长的5.1~5.6倍,为尾柄高的8.2~9.1倍。头长为吻长的3.2~3.8倍,为眼径的4.0~5.0倍,为眼间距的5.2一6.1倍。体稍侧扁,头后微隆起,体背呈弧形。口端位,吻钝圆,且较短。上、下颌几乎等长,均具绒毛状的细齿,无明显的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11个显著的锯齿。鳃盖骨的后缘有2或3枚硬刺。鳃膜不与峡部相连。鳞片细小。侧线与背部边缘平行,向后延至尾柄中部。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上方,背鳍硬刺最长的是第5或6根。胸鳍圆形。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下方,末端伸至背鳍第10个硬刺的垂直下方。臂鳍第2根硬刺最长。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近切截形。体深暗灰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99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貉子毛贵吗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