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感染蠕虫的发病机理 牛羊感染蠕虫的临诊症状及防治策略

牛羊蠕虫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复杂多变,患病牛羊常常合并出现病毒性疾病和其他细菌性疾病,对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另外,随着抗蠕虫药物的大量应用,寄生虫不断变异产生特殊抗药性,耐药谱不断扩大,加剧了药物在牛羊体内的残留,造成了恶性循环,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危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羊感染蠕虫的发病机理牛羊感染蠕虫的临诊症状及防治策略。

1、蠕虫种类及特点

1.1消化道吸虫

肝片形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肝脏的胆管、胆囊中,棕红色,体长20~35mm,宽5~13mm,头锥连接较宽的肩部而后变窄,虫体呈榆树叶状。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位其后,生殖孔位于二者之间。胰阔盘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胰脏的胰管中,虫体扁平略厚,呈长卵圆形,棕红色,体长8~16mm,宽5~5.8mm,口吸盘大于腹吸盘。前后盘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瘤胃和胆管壁上,种类较多,多呈粉红色,梨子形、圆锥形,一般长5—13mm,宽2~5mm。口吸盘在体前端,腹吸盘在体后端。东毕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肠系膜静脉和肝门静脉分支中。虫体呈线状,雄虫长4.5mm,乳白色,前端略扁平,后体向腹面弯曲形成“抱雌沟”。雌虫细小呈暗褐色,长4mm,雌雄常合抱在一起。

肝片形吸虫、胰阔盘吸虫、前后盘吸虫,雌雄同体,成虫于寄生部位自体受精后产卵,东毕吸虫雄雌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毛蚴。毛蚴钻入到各中间宿主小土窝螺、枝小丽螺、扁卷螺、折叠萝卜螺的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产生若干个子性后代,生成胞蚴、雷蚴、仔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附着于水草和水面,形成囊蚴。胰阔盘吸虫的尾蚴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螽斯的体内形成囊蚴。以上的囊蚴、螽斯被牛、羊等反刍动物吞食即感染。

1.2肠道绦虫

肠道绦虫绦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小肠中,是一类扁形、分布而呈长带状的蠕虫,分为头节、颈节、幼节(未成熟体节)、成熟节片、孕卵节片。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体长1~0.6m,最大宽度16-26mm。盖氏曲子宫绦虫体长2m,宽12mm。

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盖氏曲子宫绦虫,以地螨为中间宿主,寄生于小肠中的绦虫成虫不时地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节片破裂虫卵散失污染环境。虫卵被地螨吞食后,卵内的六钩蚴发育为似囊尾蚴,经60天以上成熟而具有感染力。当年羊采食带有似囊尾蚴的地螨时,似囊尾蚴便以其吸盘吸着于小肠黏膜上,经过2个月发育为成虫。根据观察,放牧的牛羊于6~8月既可出现绦虫的感染高峰期。

1.3胃肠道线虫

指形长刺线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真胃中,淡红色,雄虫长25~31mm,雌虫长30~45mm,卵巢围绕肠管。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真胃中,也称捻转胃虫,呈毛发状,淡红色,雄虫长15—19mm,雌虫长27~30mm。本虫由于白色生殖器官与红色的肠管环绕相间而得名。食道口线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结肠中,幼虫可在肠壁上造成结节,又称结节虫。羊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雄虫长14~15.2mm,雌虫长14.7~18mm。牛辐射食道口线虫,雄虫长14~15mm,雌虫长15—18mm。

2、发病机理

2..1消化道吸虫

消化道吸虫的致病性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肝片形吸虫幼虫期可引起宿主的急性肝炎、腹膜炎,寄生后以血液和细胞为营养,虫体刺激,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的毒害作用,可引起慢性肝炎、胆管炎、贫血、黄疸,成虫寄生期3~5年或更长。当感染强度牛250条、羊为50条时就可引起明显症状以至死亡。

胰阔盘吸虫的致病性,在虫体的刺激和毒素作用,引起胰管炎症和功能降低,消化障碍,下痢,消瘦、贫血、水肿,严重时死亡。

前后盘吸虫的致病性在于严重感染宿主消化障碍,虫体直接吸血,营养大量丧失,畜体消瘦、贫血,颌下及其他部位水肿,常死于慢性消耗。

东毕吸虫幼虫在畜体内移行引起组织损伤,出血和炎症。成虫的毒素和损伤亦较严重。宿主因肝硬化而导致腹水,黄染,颌下与腹下水肿,腹围增大,母畜不孕或流产。

2..2肠道绦虫

绦虫虫体长大,感染强度大时,引起肠卡他、肠阻塞、肠破裂。绦虫生长的很快,每天约可增长8cm,微绒毛吸收营养的方式,极大的产卵能力都将夺取宿主大量营养。加之虫体分泌毒素及新陈代谢产物的毒害作用都将造成畜体的极度衰竭,病情恶化。

2..3胃肠道线虫

捻转血矛线虫直接吸血作为营养,寄生期为一年。研究者认为每条线虫日吸血0.015ml_,而寄生数以千计线虫的动物每天将耗血数十毫升,病畜血液循环失调和营养障碍,黏膜苍白,颌下及腹下水肿,衰竭死亡。指形长刺线虫的致病性同于捻转血矛线虫。

辐射食道口线虫的幼虫所造成的结节病变,可遍及牛的所有肠段,结节破溃导致腹膜炎、化脓性结肠炎,肠管黏连。慢性化后肠壁增厚,肠蠕动及各种功能受到影响。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幼虫引起羊大肠肠壁的结节病变,能长期影响肠的消化吸收功能。1岁羊寄生80~90条,成羊寄生200-300条时即可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该两种线虫以肠道炎性产物为食,虫体的毒素可造成贫血。患畜呈现持续性腹泻、腹痛而经常卧地,放牧掉队,最终因脱水、体液失衡而死亡

3、临诊症状

一般性症状。病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反刍无力,排粥样粪便,肛门周围、后肢、尾巴都受到污染。不愿运动,明显消瘦,体质衰弱,放牧掉队。

示病性症状。病畜颌下水肿,初期常随运动而消失,夜间再度发生,此后变为持续性水肿,重者腹部水肿。体质衰竭,瘫卧不起,随粪便排除米粒大的绦虫节片。测查畜群粪样,检出吸虫卵、绦虫卵、线虫卵,参考临诊症状,剖检查出蠕虫虫体并进行虫种鉴定,综合感染情况而作出诊断。

4、防治策略

驱虫。针对构成牛、羊疾病的优势蠕虫,在感染高峰期首选驱虫药和时间。

饲养管理。放牧的牛、羊宜与沼等自然水面保持相当距离,养成饮用井水的习惯。放牧期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制剂,以减少群体异嗜现象发生。畜舍及运动场粪便要及时清除,适当消毒,夏季畜舍地面要喷洒灭蝇药,粪堆设在场内偏僻处。驱虫后1周左右粪便要集中发酵,有助于利用生物热杀死驱除的虫体、节片和虫卵。

相关推荐

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 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措施


鸡败血支原体感染(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鸡败血支原体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鸡表现为气管炎和气囊炎,以气喘、呼吸哕音、咳嗽和鼻漏为特征。火鸡表现为气囊炎及鼻窦炎。该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蛋鸡败血支原体感染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病学

该病的病原是禽败血支原体,属革兰氏阴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需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火鸡和鸡为易感动物,各日龄的鸡都可感染,但是以4~8周龄的雏鸡最易感,其病死率和生长抑制的程度也要比成年鸡显著。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病程较长,多呈慢性经过。该病的传染源为病鸡以及带菌鸡,可通过直接与间接接触传染。当传染源与易感的健康鸡接触后,病原可通过飞沫、尘埃等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经消化道传染。另外,该病还可通过卵垂直传播给下一代,还可以通过交配发生传染。环境卫生较差、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免疫、温度不适宜等都可促使该病的发生和加剧,而使死亡率上升。

2、临床症状

当蛋鸡感染败血支原体时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雏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鼻孔中有浆液性或黏液性的鼻涕流出,鼻孑L周围常被分泌物沾污。病鸡有咳嗽、打喷嚏、甩鼻的症状,并伴有急促的呼吸音,当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时则表现为气喘、气管内呼吸有哕音,并且夜间比白天明显,严重者哕音大如青蛙叫。病鸡的精神沉郁,双眼紧闭,低头缩颈站立。当继发鼻炎、窦炎和结膜炎时鼻腔以及眶下窦则会蓄积大量的渗出物,会导致病鸡的眼睛流泪,眼睑肿胀,眼部突出似金鱼眼,严重时双眼无法睁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球受到压迫后发生萎缩和失明。成年鸡常为隐性感染,产蛋率会下降,并且产软壳蛋、无壳蛋的比例增大,种蛋的孵化率也明显的降低,孵出的弱雏率也增加。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病毒或者细菌病,则死亡率较低。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的病变位置发生在鼻腔、气管和支气管。表现为出现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增厚、变红。其中含有较多的灰白色黏稠分泌物。在发病早期气囊壁增厚,表现附着珠状的小点,内含有干酪样物质,有轻度混浊、水肿,可见结节性的病灶,随着病程的延长,气囊增厚,囊腔内有干酪样的渗出物,气囊黏连,有时可见肺炎病变。严重的病例可见纤维素性或者纤维脓性肝周炎和心包炎,有的病例还会m现输卵管炎的病变。有结膜炎的病例可见结膜红肿,眼球萎缩或者破坏,结膜可挤出灰黄色的干酪样物质。

4、诊断方法

初步诊断可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对该病进行确诊则必须要进行实验室检查进行病原体分离或者血清学检查。

病原分离鉴定法是指取病鸡的气管、气囊渗出液等病料,制成悬液,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也可以将病料直接的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鸡红细胞吸附试验,主要是根据败血支原体具有吸附鸡红细胞的特性,对该病进行鉴定,方法是取鸡抗血凝血5mL,加2~3倍量的生理盐水稀释后,离心后弃上清液制成红细胞悬液。取红细胞悬液15-20mL,加入已形成菌落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15~20min,弃去细胞液,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培养基表面2~3次,镜检可见败血支原体形成的菌落表面吸附红细胞。在25℃下,在清洁的玻璃板上滴2滴染色抗原,然后用注射器吸1滴新鲜血液滴入抗原中,充分混合,1~2min后如果出现蓝色凝块则可判定为阳性。快速血清平板凝集反应,是实验室诊断的一种快速方法,如果配合使用全血凝集反应可更加准确的对该病进行诊断。

5、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加强环境的控制,降低饲养密度,注意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清新,保持舍温适宜,做好日常鸡舍的清理和定期的消毒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加强消毒意识,防止病菌入侵。进行免疫接种,可使用灭活苗对7~15日龄的雏鸡进行皮下注射0.2mL,成年鸡颈部注射0.5mL,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一般在注射15天后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为5个月。

治疗。对发病鸡使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发病初期的蛋鸡以及临床症状轻微的病鸡效果更加明显,因此,要及时对病鸡进行诊断并治疗,一旦病程加重则会发生器质性病变,治疗效果不佳。可使用喹诺酮类的抗菌药恩诺沙星,还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按0.008%~0.01%的量饮水。还可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药方为贝母、厚朴、金荞麦根、牛蒡子、麻黄、杏仁、石膏、连翘、金银花、桂枝、黄芪、桔梗、黄芩、防风、穿心连和甘草,研成细末,拌饲料喂服,每次每只0.5~1.0g,连喂5天。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改善养殖环境,以达到最佳疗效。

简介
本病是由鸡败血性枝原体引起的鸡接触性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病,它只感染鸡与火鸡。发病慢、病程长。
本病主要发生于1-2月龄雏鸡,在饲养量大、密度高的鸡场更容易发生流行。
发病后病鸡先流出浆液性或粘性鼻液,打喷涕,炎症继续发展时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可听到呼吸罗音,到后期鼻腔和眶下窦蓄积多量渗出物,并出现眼脸肿胀,眼部突出。
剖检时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和气囊中含有粘液性渗出物,特征性病变是全身气囊特别是胸部气囊有不同程度混浊、增厚、水肿,随着病程发展气囊上有大量大小不等干酪样增生性结节,外观呈念珠状,少数大至鸡蛋,有的出现肺部病变。在慢性病例中可见病鸡眼部有黄色渗出物,结膜内有灰黄色似豆腐渣样物质。
1-5天苗鸡用倍力欣饮水预防,7-10天用药物饮水预防。发病时可用链霉素、泰乐菌素、北里霉素等治疗可减轻发病症状。
病因慢性呼吸道疾病
(1)病原特性鸡败血支原体用姬姆萨染色效果良好,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一般为球形。培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牛肉浸液为基础,加有10%~15%鸡血清或猪血清或马血清,含1%酵母浸膏,加酪蛋白的胰酶水解物和葡萄糖。在这些血清琼脂培养基上于37℃潮湿环境下培养5—6天后可出现光滑、圆形、透明细小的菌落,具有一个致密的、突起的中心点。
本支原体也能在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生长繁殖,通常在5~7天内死亡。经多次传代后,病变出现更为典型和规律,表现胚体萎缩,全身水肿,皮肤、尿囊膜及卵黄膜出血,肝肿大。在鸡胚死后不久的卵黄囊和绒毛尿囊膜上的病原浓度最高。
本支原体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卫矛醇或水杨苷。能溶解马红细胞及凝集鸡、火鸡的红细胞。鸡败血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离体后迅即失去活力,但在2013鸡粪中能存活3天。在低温条件下能长期保存。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将本菌杀死。
(2)病料的采取无菌采取病、死鸡的气管或气囊渗出物、鼻甲骨、鼻窦的渗出物或肺组织等作为病料。
(3)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将病料制备成混悬液,加人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2000国际单位处理后,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3712培养5~7天,若在培养基中加有酚红指示剂,待培养基由红变黄后,然后移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37℃非常潮湿的环境中培养3~5天,即可得到典型的支原体菌落。而后可做鸡红细胞吸附试验进行鉴定。
①镜检取培养物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卵圆形或小球状的病原体,常呈丝状。
②鸡红细胞吸附试验取15~20毫升0.25%鸡红细胞悬液于培养好的支原体平皿中,室温放置15~20分钟,弃去红细胞液,用生理盐水冲洗培养基表面2—3次,低倍镜检查,致病性菌落表面吸满红细胞,而非致病性菌不能吸附红细胞。
鸡传染性滑膜炎
(1)病原特性滑膜支原体与败血支原体在许多特性上是相似的,在姬姆萨染色片中表现为多形态的球状体,直径约0.2微米,它需要辅酶作为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7天后,可见生长为圆形隆起略似花格状有中心或无中心的菌落。本支原体发酵葡萄糖及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卫矛醇、水杨苷。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与败血支原体相似,对39℃以上温度敏感,低温下可保存数年。一般常用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病料的采取无菌采取病鸡的关节液和肝、脾、胸部水泡作病料。
(3)病原分离和鉴定将病料用营养肉汤作1:5稀释,然后接种于5~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接种后4~10天鸡胚死亡,收获其尿囊液,同时检查胚体有无水肿、出血等病变,再将收获的尿囊液接种于琼脂平板进行培养,做进一步鉴定。
此外,可用病料混悬液或收获的鸡胚尿囊液做鸡足底接种试验;也可用菌落压印或接触菌落进行荧光抗体检查作鉴定。

流行病学鸡败血支原体
(1)鸡慢性呼吸道病
①流行病学诊断鸡败血支原体的自然感染发生于鸡和火鸡,尤以4~8周龄雏鸡和火鸡最易感。其病死率及生长抑制的程度都比成年鸡显著。纯种鸡比杂种鸡易感染。火鸡比鸡更易感染。相反,当成年鸡感染时,如无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则多呈隐性经过,仅表现为产蛋量、孵化率下降和增重受阻等现象。少数鹌鹑、珠鸡、孔雀、鹧鸪和鸽子也感染本病。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当病鸡与健康鸡接触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吸入而传染。此外,同一鸡舍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方式也能使本病由一个群传至另一个鸡群。但经蛋传染常是此病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在感染公鸡的精液中,也发现有病原体存在,因此配种也可能发生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冬及早春最严重,一般本病在鸡群中传播较为缓慢,但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较快。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根据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10%~30%,本病在鸡群中断续发生,时而加重,时而减轻,当鸡群同时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及能使鸡抵抗力降低的多种因素作用时,如气雾免疫、卫生不良、拥挤、营养不良、气候突变及寒冷时,均可促使本病的暴发和复发,加剧病的严重性并使死亡率增高。反之,当气候稳定暖和,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强鸡只的抵抗力,如通风良好及补充维生素A等,可降低其发病率,改善病程经过,减少死亡。
传染性滑膜炎
(1)流行病学诊断本菌的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人工接种时雉及鹅是易感的。兔、大家鼠、豚鼠、猪、羊对人工接种都不易感。鸡的自然感染曾见于6日龄的鸡,但急性感染一般见于4~16周龄的鸡和10~24周龄的火鸡,偶见于成年鸡,在急性感染期后出现的慢性感染可持续达5年或更长。慢性感染可见于任何年龄,在有些群慢性感染并不是先有急性感染的。
本病主要表现为直接接触而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和蛋传播,尽管蛋的感染率很低,但孵出的病雏可以在雏鸡中造成很高的感染率。此外,还可通过空气、衣服、车辆、用具机械地远距离传播。通常感染率为100%。
鸡的发病率常因感染的途径、环境等因素而不等,一般为2%~75%,最常是5%~15%,呼吸道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可有90%~100%的鸡确被感染。死亡率通常是很低的,介于1%以下到10%之间,人工感染鸡的死亡率可能界限0至100%视接种途径和接种剂量而异。火鸡的发病率低,一般为10%~20%,但由于踩踏和同类相残所引起的死亡率可能是巨大的。
病理学
慢性呼吸道疾病
(1)临床病理学病鸡的呼吸道、窦腔、气管和支气管发生卡他性炎症,渗出液增多。气囊壁增厚,不透明,囊内常有干酪样分泌物。在气囊疾病严重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肝周炎和心包炎同大量的气囊炎一道发生。(2)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感染组织的黏膜由于单核细胞浸润和黏液腺的增殖而显著增厚。在黏膜下可见到淋巴组织的局部增生。
传染性滑膜炎
(1)临床病理学病初,病鸡的腱鞘和关节的滑膜囊内有黏稠、灰色至黄色的分泌物。肝、脾肿大;肾常肿大、苍白色,呈斑驳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和腱鞘内的分泌物呈浓缩状(干酪样渗出物),同时关节面可能被染成黄色或橙黄色。(2)组织病理学关节,尤其是跖关节和跗关节的关节腔和腱鞘中可见异嗜性白细胞和纤维素浸润。滑液囊膜因绒毛形成和滑膜下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结节性浸润而增生。
症状
鸡慢性呼吸道病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21天,自然感染的难以确定,可能更长。主要呈慢性经过,病程1~4个月,有不少病例可呈轻型经过。典型症状主要发生于幼龄鸡中,若无并发症,发病初期,则为鼻腔及其邻近的黏膜发炎,病鸡出现浆液、或浆液一黏液性鼻漏,打喷嚏,窦炎,结膜炎及气囊炎。中期炎症由鼻腔蔓延到支气管,病鸡表现为咳嗽,有明显的湿性罗音。
到了后期,炎症进一步发展到眶下窦等处时,由于该处蓄积的渗出物引起眼睑肿胀,向外突出如肿瘤,视觉减退,以至失明。
在上述炎症的影响下病鸡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食欲减退,鸡体因缺乏营养而消瘦,雏鸡生长缓慢,产蛋量大大下降,一般为10%~40%,种蛋的孵化率降低10%~20%,弱雏增加10%。
鸡传染性滑膜炎
接触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是11~21天。鸡发病初期的症状是冠色苍白,病鸡步态改变,表现轻微八字步,羽毛无光蓬松,好离群,发育不良,贫血,缩头闭眼。常见含有大量尿酸或尿酸盐的绿色排泄物。由于病情发展,病鸡表现明显八字步,跛行,喜卧,羽毛逆立,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冠下塌,有些病例的冠是蓝白色的。关节周围常有肿胀可达鸽卵大,常有胸部的水泡,跗关节及足掌是主要感染部位。但有些鸡偶见全身性感染而无明显关节肿胀。病鸡表现不安,脱水和消瘦。至发病后期,由于久病而关节变形,久卧不起,甚至不能行走,无法采食,极度消瘦,虽然病已趋严重但病鸡仍可继续饮水和吃食。上述急性症状之后继以缓慢的恢复,但滑膜炎可持续5年之久。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周时可表现轻度的罗音或者是无症状。跛行是最明显的症状,呼吸道症状不常见。

诊断鸡败血支原体病
对鸡群感染败血支原体的监测,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全血凝集反应这是目前国内外用于诊断该病的简易方法,在20~25℃室温下进行,先滴2滴染色抗原于白瓷板或玻板上,再用针刺破翅下静脉,吸1滴新鲜血液滴人抗原中,轻轻
搅拌,充分混合,将玻板轻轻左右摇动,在1~2分钟内判断结果。在液滴中出现蓝紫色凝块者可判为阳性;仅在液滴边缘部分出现蓝紫色带,或超过2分钟仅在边缘部分出现颗粒状物时可
判定为疑似;经过2分钟,液滴无变化者为阴性。
(2)血清凝集反应本法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抗体凝集效价。首先用磷酸盐缓冲盐水将血清进行二倍系列稀释,然后取1滴抗原与1滴稀释血清混合,在1~2分钟内判定结果。能使抗原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血清的凝集效价。
平板凝集反应的优点是快速、经济、敏感性高,感染禽可早在感染后7~10天就表现阳性反应。其缺点是特异性低,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为了减少假阳性反应的出现,实验时一定要用无污染、未冻结过的新鲜血清。
(3)血凝抑制试验本法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效价或诊断本病病原。测定抗体效价的具体操作与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基本相同。反应使用的抗原是将幼龄的培养物离心,将沉淀细胞用少量磷酸盐缓冲盐水悬浮并与等体积的甘油混合,分装后于-70℃保存。使用时首先测定其对红细胞的凝集价,然后在血凝抑制试验中使用4个血凝单位,一般血凝抑制价在1:80以上判为阳性。诊断本病病原时可先测其血凝价,然后用已知效价的抗体对其做凝集抑制试验,如果两者相附或相差1—2个滴度即可
判定该病原体为本支原体。此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于平板凝集试验,一般鸡感染3周以后才能被检出阳性。
(4)琼脂扩散试验用兔制备抗支原体的特异性抗血清,主要用于各种禽支原体的血清分型,也可用于检测鸡和火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试验具有很高的特异性,而且敏感性比HI试验高许多倍。其抗体在感染后约与HI试验相同时间测得,其缺点是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改进的抗原制剂来消除。
滑膜囊支原体病
检测鸡群血清抗体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受感染的鸡一般需要2~4周才能产生抗体,所以第一次血清学检查阴性,不能得出结论,还需要间隔数日再做几次重复检查。另外,鸡败血支原体抗原与滑膜囊支原体抗原之间有交叉反应,对此情况可用HI试验进一步确认,因两者在此反应中无交叉反应。用血清学检测本病感染情况时,需要注意的是乎板凝集试验常会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反应,尤其是注射过油乳剂疫苗的鸡,有这种情况发生时,需要用琼脂扩散或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反应的特异性。
治疗
下列药物证明了对本病是有效的,但首选宜采用泰乐菌素、红霉素及恩诺沙星。
①拌料在第1周和第3周使用,全周用药。
泰乐菌素:0.1%、红霉素:0.013%~0.025%、恩诺沙星:饮水75毫克/升(前3天),50毫克/升(后3天)。北里霉素:0.033%~0.05%。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250克/吨饲料。强力霉素:0.01%~0.02%。
②饮水上述药物均可用于饮水,但是用量减半。

防治措施
支原体是最常见,也是最难根除的,因为本病可以经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的疾病,加重病情。
加强饲养管理
环境因素的好坏,决定着本病的发生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1)为了追求保温,氨气及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忽视通风,如果饲养员从外界进入鸡场而感到刺眼流泪时,表明氨气的含量至少已达5X10#+。而鸡对氨气的忍受程度是2X10#-。
(2)新城疫气雾免疫有时会诱发本病,因此要严格操作气雾免疫的接种方法,主要是雾滴大小要适当。也可以在气雾免疫时在鸡的饮水中加入抗生素,以防本病或其他细菌的继发。
种蛋的消毒
减少经蛋传播的可能。种蛋收集进贮藏库之前用甲醛蒸气消毒,孵化前再进行如下处理。
(1)浸蛋法方法是将温度为37℃的孵化蛋浸于冷的(1.7~4.4℃)的泰乐菌素或红霉素,浓度为400~1000毫克/
升溶液中,历时15~20分钟,取出晾干后孵化,由于温度的差异,使得抗生素得以通过蛋壳进入蛋内。
(2)蛋内接种方法向5~7日龄鸡胚的卵黄内注射0.2毫升泰乐菌素,含量为5毫克。
(3)将种蛋预热至45℃,保持12~14小时,恢复至正常孵化温度,可杀死种蛋内的鸡败血支原体和滑膜囊支原体,但是孵化率可能降低8%~12%。
无支原体病鸡群的建立
(1)淘汰阳性鸡采用全血玻片凝集法对鸡群检疫,间隔1~2周,连续检疫2次,淘汰阳性鸡。剩下的鸡群轮流使用抗菌药物,至鸡群达90日龄,逐只检疫,每月检疫1次,连续3次未发现阳性鸡,可以为鸡败血支原体病阴性鸡群已建立。如有1次检出阳性鸡,则该鸡群只能作为商品鸡群。
(2)鸡支原体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由于本菌可以贮存于气囊炎等的干酪样物中不被杀死而潜伏下来,一旦应激因素存在,病原又散发出来,大量繁殖而致病,因此对本病的长期用药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药物,必须轮流用药。
(3)免疫预防目前尚无令人十分满意的预防用疫苗销售。
①油乳剂灭活苗7~15日龄雏鸡颈部皮下注射0.2毫升,成年鸡皮下注射0.5毫升,平均预防效果在80%。注苗后15天开始产生免疫力。
②弱毒活苗目前使用尚不普遍。
火鸡支原体病和鸡滑液囊支原体病的治疗可参照鸡败血原体病的防治方法,但后者对红霉素有抵抗力。

猪鼻支原体感染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鼻支原体普遍存在于病猪的鼻腔、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中,传染途径主要是飞沫和直接接触,常由母猪传染给哺乳仔猪。10%左右母猪的鼻腔和鼻窦分泌物中有猪鼻支原体,约40%断奶仔猪的鼻腔分泌物中能分离到该菌,屠宰猪的病变肺脏中也常能分离到该菌。一旦猪群中有1头猪发生猪鼻支原体感染,就会迅速传播给其他猪。猪鼻支原体能引起猪发生多发性浆膜炎,一般见于3~10周龄仔猪,有时更小日龄的仔猪也偶尔发生。研究发现,通过腹腔对仔猪接种猪鼻支原体,6周龄以下的比8周龄以上的病变严重得多。严重感染情况下,成年猪也可发病。

一猪鼻支原临床实践

猪鼻支原体感染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比较相似,除非临床经验特别丰富的兽医一般很难加以区别,须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是实验室检查,然而基层兽医站因条件有限很难进行。目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诊断(仅供参考):

①发病率和病死率。副猪嗜血杆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于猪鼻支原体感染。

②体温。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体温在41℃左右或更高,猪鼻支原体感染体温正常或偏高。

③眼睑病变。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眼睑多肿胀,猪鼻支原体感染眼睑一般无变化(见图1)。

④体表淋巴结变化。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鼻支原体感染体表淋巴结一般变化不明显(见图2)。⑤药物治疗。头孢类药物对副猪嗜血杆菌病有效,而对猪鼻支原体感染无效。

⑥纤维素渗出物色泽。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出现的纤维素渗出物相对干燥并分层,色泽稍白,而猪鼻支原体感染出现的纤维素渗出物色泽稍黄(但不绝对)。

二、猪鼻支原临床症状

猪鼻支原体感染后第三或第四天出现被毛粗乱,第四天左右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40.6℃,其病程不规律,五六天后可能恢复,但几天内又复发。患猪食欲减少,可能会出现过度伸展动作(以试图减轻多发性浆膜炎造成的刺激),关节肿大(见图3),触诊有热、痛感和波动感。患猪负重感明显,出现行走困难、姿势异常和跛行。发病可能波及任何关节,但跗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最常发生,偶尔寰枕关节也受侵害。若发生在寰枕关节,则患猪将头转向一侧,或将头后仰,与一侧性中耳感染患猪的姿态改变相仿。患猪腹痛和喉部发病时表现身体蜷曲,呼吸困难,运动极度紧张,斜卧等。急性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发病10~14天后,急性症状开始减轻,此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跛行和关节肿胀。发病后2~3个月跛行和肿胀可能减轻,但有些猪发病6个月后仍跛行。

三、猪鼻支原病理变化

急性期的病变为浆液纤维蛋白性和脓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见图4)。亚急性病变为浆膜云雾状化,纤维素样粘连并增厚,肿胀关节内有乳白色脓液,多数胸腔和心包少量积液(/),肺脏呈现间质性肺炎病变,少数猪胸腔大量积液,肺脏与胸廓粘连,有绒毛心。滑膜充血、肿胀,滑液中有血液和血清。虽然可见到软骨腐蚀现象和关节翳形成,但病变趋向于缓和。

四、猪鼻支原体防治

1.预防。搞好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尽量减少呼吸道、肠道疾病和应激因素的影响。发现猪群中有1头猪患病后,全群投喂泰乐菌素或林可霉素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应用抗生素治疗发病猪效果不理想。

2.治疗。①林可霉素,按每千克饲料用44~77毫克的量混饲,或按每千克体重用10~20毫克的量肌内注射;②泰乐菌素按每千克饲料用0.1克的量混饲,或按每千克体重用2~10毫克的量肌内注射。

(作者联系地址: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

甲鱼养殖常见病蠕虫病防治技术



一、病原
由蠕虫寄生在鳖肠道内,引起鳖肠穿孔或肠堵塞而死亡。这类蠕虫有6种:①贝居腹盾吸虫,血红色,虫体大小(1.5~4.5)毫米×(1.16~2.57)毫米,常寄生在鳖肠壁内,造成肠壁穿孔,穿孔处用镊子一挤可挤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②东方簇盾吸虫,虫体淡红色,圆筒状,前端稍细削,后端钝圆,肉眼可见,虫体大小6.5毫米×2.5毫米;③短肠细孔吸虫;④福建细孔吸虫;⑤链蛇后穴吸虫;⑥绦虫。
二、流行情况
绦虫病在河南有发现,盾腹吸虫病在浙江、湖北、湖南均有发现。其它蠕虫引起的病在各地也有发现。它们的传播媒介是软体动物,所以投喂螺蛳的池塘多发此病,已发现因吸虫大量寄生而堵塞肠道,使肠穿孔的病例。
三、病症
寄生蠕虫的病鳖外观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拒食。解剖可见肠肿胀或穿孔,穿孔处周围组织发炎,用镊子或手可挤出虫体,剖开肠道,可见虫体完全堵塞肠道,长的虫体可达30~50厘米。
四、防治措施
1.预防办法:①不从疫病区引种;②池水放养前要彻底消毒,养殖期间要定期消毒;③入池水源要用筛绢网过滤;④池底不要留有大量螺蛳或小螺;⑤不喂鲜活螺蛳,改为煮熟投喂。
2.治疗方法:①病情严重的鳖填喂肠虫清,剂量为每次每千克鳖体重喂0.2克,共喂2次,间隔7~10天,用药后1周可见效;②发病池拌饵投喂敌百虫,每天每千克鳖体重用量为0.1克,连喂6天。

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1、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

大肠杆菌对仔猪的致病性与该菌能否固着于小肠黏膜并损害其绒毛上皮细胞有关。实验证明,用具有K88抗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经消化道感染无菌仔猪后,该菌能固着于小肠黏膜,用非致病性大肠杆菌经口感染无菌仔猪,该菌则不能固着于小肠黏膜上,而分布在整个肠腔。试验还证明用K88抗血清能抑制K88大肠杆菌固着于仔猪的小肠黏膜。仔猪随日龄的增加而加强其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超过6周龄的仔猪,其抵抗力显著增强。

未满1月龄的仔猪,胃中酸度含量不足或缺乏以及由于胃内缺乏盐酸,胃蛋白酶的活化降低;加上仔猪黏膜血管丰富而柔软,容易遭到内外因素的损害,而黏膜的渗透性也高,这些都是容易导致仔猪胃肠机能絮乱的基本因素。此外,对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不善,影响胚胎发育,引起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现象,从而先天地影响仔猪发育和营养不良,这也可能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絮乱的另一因素。

许多调查和试验证明,白痢发生必须通过某些诱因才能引起,如没有及时给吃初乳,母乳质量不良,缺乏维生素A等。突然更换母猪饲料,饲料过于浓厚或饲料营养成分不全,母、仔猪缺乏运动,气候突变、炎热、寒冷潮湿或昼夜温差过大等都可成为仔猪白痢的诱因。

当乳汁进入仔猪消化道以后,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有害作用使食物分解不全,或出现发酵过程,这样首先在上部肠管就产生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和低级脂肪酸的积累,从而形成刺激物,促进肠管蠕动加剧而引起下痢。另一方面由于消化絮乱的结果,食糜成分的反常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以致肠道内细菌区系受到扰乱,使菌群失调,病猪肠道内的乳酸杆菌的比例大为减少,而其他微生物特别是大肠杆菌则大量发育繁殖,产生大量细菌性有毒产物,如细菌内毒素和肠毒素,刺激肠黏膜发生炎症,从而更严重妨碍了正常消化过程,这时仔猪由单纯性下痢转入到细菌性中毒性下痢,由于大肠杆菌等参与这一过程,促使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更多的产生和积累,加强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而引起肠道炎症过程,这时就成了典型大肠杆菌性下痢。其排泄物之所以呈黄白、灰白或白色是由于食糜由胃进入小肠时大量产生的脂肪酸,在小肠剧烈蠕动下排入大肠,与大肠内的碱化物(钙、镁、钾、钠)中和而皂化。成为白色小块的脂肪酸皂化物,即在临床上出现的白痢。另一方面,由于胃肠道食物异常分解的有毒产物,如酚、粪臭质、靛青质等破坏肠管屏障而进入血液,影响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营养性中毒现象。

肠黏膜上皮细胞由于受到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及大肠杆菌等所产生的有毒产物的侵害,时间愈长,受损害愈严重,此时机体抵抗力显著降低,以致不能阻止细菌侵入血液,形成败血症,这是病理过程中的另一种形式。

在发生仔猪白痢的过程中,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所以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条件性病原体也有可引起致病的作用,因而有时可发现仔猪白痢并发肺炎的病例。

2、仔猪白痢的治疗

用中西药物治疗仔猪白痢的方法有多种,常用抑菌、收敛及促进消化的药物。由于各个养猪场的环境卫生、饲养管理和护理条件不同,患病仔猪的日龄和发病时气候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病原体的并发感染,所以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也不一致。用同一种药物在不同地方治疗的效果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在同一个猪场内用同一种药物治疗,也可因时期的不同而疗效有所差异。

对单纯由于过热、受冷感冒而诱发的腹泻,或轻微的消化不良性腹泻,若及时发现,改善饲养管理,用收敛等药物稍加治疗或不用药物治疗,便可恢复健康。如果是由于细菌所引起的仔猪白痢,则应用杀菌、抑菌药物才有显著疗效。

选择治疗仔猪白痢的药物,必须要求在2~3d内达到治愈的效果。否则,疗效的延迟,必然影响仔猪以后的生长发育。一般疗效标准应在3d内痊愈为有效。

根据各地治疗仔猪白痢的报道,疗效比较稳定的是磺胺胍,每天服药2~3次,每次用0.75~1.2g,疗效平均达96%以上。当用药时,将药加水调成糊状,以小药匙引药至舌面后半部使咽下,一般经治疗3d即可痊愈。

口服药物治疗仔猪白痢,还可按体重大小选用呋喃唑酮,每次0.1~0.3g,每日2~3次;土霉素每次0.1~0.25g,每日2~3次;链霉素每次20~50mg,每日2次;黄连素片每次0.5~1g;米醋或3%的乳酸,每次2~5mL,每日2次。敌菌净及磺胺胍(按1∶5)混合,每次用药50mg/kg·w,每天1次,首次倍量。

在注射用药方面,可选用庆大霉素100~250mg,每日1~2次;磺胺嘧啶钠2~5mL,每日1~2次;黄连素2~5mL,每日2~3次;均为肌肉注射,连用2~3d。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6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