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促进奶牛行业发展的若干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和乳制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国家政策也大力鼓励和扶持奶牛生产,奶牛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各大乳业集团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拉动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奶业产业化链条,为中国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目前乳业集团发展的形势来看,奶牛养殖业已成为一个日益壮大的行业。下面一起来看看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及促进奶牛行业发展的若干方法。

促进奶牛行业发展的若干方法

1、中国奶牛行业需要相关咨询机构

咨询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技能,是兽医服务的高级形式,比单纯的治疗病牛更有价值。据报道,欧美开发了CowSignals,ConsulttheCow,ConsultingServices等培训,并已开始商业化运作,我国侧重于牧场现场方面的培训很少。培养和形成这种技能需要专业的培训、长期的训练。

2、奶牛行业的发展需要更新理念

过去兽医认为,只要把所有的病牛都治好了,整个牛群就健康了,于是每天忙于临床型疾病的治疗。牧场里如果听到说某位兽医水平高,即说明其手术水平高,一年内做了几百例真胃变位手术.成功率非常高。牧场兽医业向着治疗和手术方面发展,疲于应付治疗病牛。过去25年来欧美奶牛兽医研究最大的进展是,奶牛兽医操作规范从治疗临床型疾病转化为预防亚临床型疾病,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引起疾病的因素也被视为疾病的一部分,清除致病因子也属于疾病预防的范畴。因此,现在兽医业认为,把所有引起疾病的致病因子清除掉,把传染病根除了,所有的亚临床型疾病得到预防,整个牛群就健康了;牧场兽医业向着预防兽医、营养代谢性疾病防治及牧场咨询的方向发展。例如,围产期是奶牛疾病高发的阶段,数据显示有75%的疾病都发生在这一阶段,25%的淘汰发生在产后2个月内,因此做好围产期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监控,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尽管畜牧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直到最近10年人们才发现,理解和满足牛的行为和环境需要非常重要,不能满足牛的需求也被视为疾病的一部分。

3、规模化牧场的管理者需要相关培训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越来越高,不断涌现出超大规模的牧场,截至2013年底建成投产的万头牧场已经超过30个。万头牛场作为新生事物,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很多方面都缺乏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更需要去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利拉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能管理大型牧场的管理者有150名左右,而国内则寥寥无几。这也迫切地需要相应的培训,特别是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模化牧场的管理者更需要亲临现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一些牧场管理者总是端坐办公室,即使是到生产区只是走马观花,或者是陪同领导,大加宣扬自己的好处,对牧场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以色列丹尼尔在分析中国和以色列牛场管理者的区别时说:中国的牛场场长更像是公司的白领,多数时间呆在办公室内,生活舒适,办公条件优越;而以色列的牛场管理者都在生产第一线指挥,通过牛场管理软件分析生产数据,然后第一时间去解决。

4、规模化牧场的技术员需要相关技术

实际上,牧场内的员工是最了解生产现况的人。但一方面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每个人仅仅从事自己的岗位,缺乏协同和全面的观察、了解和分析。我国牧场兽医与国外的兽医存在巨大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历、培训和技能、工作内容。

资格教育和专业技能。我国牛场兽医几乎没有门槛。笔者对规模化牧场进行了一项统计显示,80%以上的牧场技术员(兽医、配种员、饲养员)为中专以下学历,缺乏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的培训。

国外普遍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在美国,参加4年的学习并通过国家兽医学位考试(DVM)才能成为兽医师,只有经过美国兽医协会教育委员会认证的兽医学院才能颁发DVM学位,目前美国有27家大学的兽医学院经过认证,每年毕业约2100名学生;DVM要成为开业兽医,则必须通过州政府考试,获得执照后才能行医。

主要工作内容。我国的兽医在牧场往往只是机械的执行和操作总部制定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或者听从师傅制定的治疗方案,天天机械地忙于治疗临床型疾病,忽视疾病的预防,很少关注亚临床型疾病的防治,甚至没有对牧场历史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防治经验。国外的兽医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治疗临床疾病转化为提供牧场保健方案,预防亚临床型疾病,发现制约生产性能的因素,关注清除引起疾病的致病因子,不断的提供咨询和改进服务,从而提高牛群的健康水平和牧场的生产水平。

浅谈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形势我国奶牛业的养殖模式原本是散养、家庭牧场、适度规模化牧场长期共存。由于受到三鹿事件影响,乳品企业对一些散养户的牛奶质量不好掌控,于是普遍抬高了牛奶的收购门槛,逼迫取缔散养,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如目前伊利、蒙牛对200公里以外的奶站,要求必须日产鲜奶3吨多才收购,一家一户的奶就不收了,目前奶牛家庭养殖正在一些省份逐渐消失。而奶牛自身的生理和生物学特性以及较高的投资决定了奶牛养殖业是低风险的产业。由于奶牛的世代间隔长,繁殖率低,单胎以及投资大的特点,经济能力不强的家庭不敢发展奶牛,所以根据奶牛自然增长率低、投资大的特点,近五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一直是稳步发展的势头。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业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转型期,由以前的散养逐步向着集约化、规模化迈进,而要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标准,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能迎合市场发展态势的养殖模式诞生。
虽然我国奶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困扰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二是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原料奶中细菌数超标、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奶牛业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的亏损面扩大;四是产业化程度低,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奶农养殖效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的提高。
我国奶牛养殖业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即大城市郊区、东北内蒙古奶业产区、中原奶业产区、西部奶业产区和南方奶业产区。存栏量大省是黑龙江、内蒙古和河北,发展潜势很足的是中原奶业区,西北的奶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两个自治区,南方的奶源主要集中在四川,迫于环保压力和饲料运输费用的上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郊区的存栏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牛奶总产量和单产陆续增加。
二、我省奶牛养殖业的特点近年来,我省各级党政十分重视奶业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鼓励奶牛养殖,引进加工企业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奶业的迅速发展,全省奶牛数量成倍增长,牛奶产量大幅增加,乳品加工能力大幅提高。我省奶牛养殖业有如下几个特点:1、奶牛数量发展迅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2、奶牛养殖相对集中,小区规模饲养发展较快;3、乳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乳品加工快速发展。我省奶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过剩、养殖水平低、企业与奶农关系不协调、原料乳供应不稳定、市场竞争无序、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我省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障碍:1、奶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2、奶业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3、奶牛生产水平较低;4、加工企业品种单一。
三、加速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措施针对目前奶业发展现状,奶牛养殖发展的思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普及推广良种高产奶牛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适当提高源奶价格,还效益于奶农。
(一)要牢固树立奶牛养殖的主导地位
1.把奶牛养殖作为引领农村养殖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来对待,建设规范的奶牛养殖场或养殖小区,普及推广良种高产奶牛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发展高效益的奶牛产业。从奶品市场看,我国的奶牛业发展仍较落后,奶品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数量的1/4,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因此奶业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以政策为引导,调动奶农的积极性。一是合理规划奶牛场、奶牛小区,提供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收购等多项服务。二是从良种引进上给予扶持,政府要有计划地引进良种奶牛,推广优良冻精等品种资源(可采取免费和补贴政策),引导奶牛场(户)合理淘汰老、弱、残、次、病牛和产奶量低的牛。三是继续执行奶牛补贴政策,即按国家政策每头牛给予适当经济补贴。四是从种植饲草料土地上给予扶持,提供适当土地给企业或养殖户种植牧草和青贮饲料,解决草料来源缺乏的困难。
3.提高源奶价格,促进奶牛养殖稳定发展。在目前加工企业垄断奶价的情况下,应从现在牛奶成本价着手,采取措施使牛奶收购价达到成本价,必要时可以成本价作为奶农的最低保护价。
(二)推进良种奶牛繁育体系建设,提高奶牛养殖单位效益
当前正处于奶牛养殖的低谷期,要加快良种奶牛繁育体系建设.:
1.通过补贴推广良种奶牛。同时要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各级奶牛养殖技术支撑机构的技术推广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基层良种推广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奶牛养殖企业可抓住这一机遇,选优劣汰。推广良种奶牛,最大限度地发挥进口良种奶牛的遗传力,全面提升高产核心奶牛群的生产性能,提高奶牛质量、奶牛单产量和单位效益。
2.提高科技含量,科学饲养,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是扩大奶源基地、提高奶牛养殖效益的根本保障。要推广玉米青贮、苜蓿或其他青干草饲草饲料全价搭配饲喂奶牛技术;采用绿色营养专用全价饲料配方科学喂养奶牛;加强管理,冬暖圈、饮温水、铺褥草、晒太阳,夏遮阳、常饮水;坚持每天刷拭牛体,保持牛群适当运动、定期修蹄;按奶牛产量分群饲养,分阶段采用全价日粮标准饲喂。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奶牛产奶量,增加养殖效益。
四、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坚定奶牛养殖信心;2、调整牛群结构,饲养高产奶牛;3、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奶牛良种化进程;4、积极推广全株青贮玉米技术;5、精心呵护奶牛,有病及时冶疗;6、适度发展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7、努力协调龙头企业、奶站、奶户关系,确保三方利益共享;8、政府继续加大对乳业支持力度,为乳业产业化做强做大提供保障。
另外,要注意奶牛养殖的标准化: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标准化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标准化可使国家资源合理地利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标准化是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等的桥梁;标准化可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维护我国的商品信誉和人民的权益。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最近研究成果,用科技武装起规模化奶牛场,指导现代化、规模化的奶牛生产,必定能够提高整个牛群的养殖水平、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级主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加强对奶牛场、奶牛小区、奶站和乳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必能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乳品的检测和抽查,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树立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必能促进奶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早日实现温家宝总理“让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并且是安全的、优质的奶制品。
总体来说,现代奶牛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虽然数量较多,但其产品在整个畜牧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发展任务艰巨。但是,我国拥有丰富的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各级政府对养牛业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家和农民养牛的热情与积极性,这预示我国养牛业存在着远大的发展前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打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养牛业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关推荐

未来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


养殖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

搞好养殖业生产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出口物资,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养殖业的条件是:自然条件适宜,即光、热、水、土适合各类牧草和牲畜的生长发育,草场面积较大,质量较好,类型较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生产潜力很大,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广大农民具有从事养殖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等。养殖业的类型很多,其中按饲料种类、畜种构成、经营方式,可分为牧区养殖业、农区养殖业和城郊养殖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殖行业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集约化、科学化、自动化种种新奇元素的注入,使得这个行业更加的朝气蓬勃。凭着多年的经验,猪倌巴巴预计未来的养殖业将逐渐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如果你不想被时代淘汰的话,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薄利化

随着大量资金流入养殖行业,许多超大规模的养殖场开始成为中国养殖行业的中坚力量。畜牧产品的供应量达到了时代的顶峰,由此必然伴随着利润的下降。尽量节约成本,走规模化的经营道路越来越成为养殖行业的主流。

二、自动化

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力成本也开始日复一日的提高。过高的薪资负担已经成为制约养殖场利润的重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走自动化养殖的道路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资源的负担。因此,未来的养猪场可能更多地依靠机器设备,人工养殖将逐渐被淘汰。

三、节能化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土地面积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各种资源一应俱全,但资源这种东西终归有用完耗尽的那一天。走节能花的养殖道路可谓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四、环保化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生产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与此同时,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同样不容小觑(农村的污染源头主要便来自于养殖业)。为了保护环境,养殖环保化、绿色化可谓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五、集约化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养殖行业可以利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少。如何以更少的土地资源,创造更高的养殖效益已经是养殖行业的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走集约化养殖道路,在单位面积上创造更高的产值,才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科学大道。

未来养殖业趋势科学绿色环保

依靠先进的养殖新技术,使养殖动物少得病,减少用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良性生长。总之用一句话概括:不依靠激素,让动物自主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且动物生产的产品必须是绿色无公害。

养鹅业的产业发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于是健康食品也就成了热门话题。鹅是以食草为主的水禽,生活力、抗病力比较强.疾病少,用药少.药残少。而且鹅肉蛋自质含量比较高.脂肪含量比较低.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所以鹅肉作为21世纪人类的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长兴不衰。

鹅以食草为主,耗粮较少,又适于人工饲养管理方式.发展养鹅业.符合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饲粮不足且农作物秸秆丰富又没有充分利用的国情。符合国家的稳定猪、鸡.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产业政策.养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少。工资高一般不养鹅。所以,我国发展养鹅业在国外没有竟争对手,国内没有进口的压力.是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省心的产业。

鹅的生理特点是繁殖率比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不容易出现产品过剩问题市场风险比较小。随着鹅肉市场由南方向北方迅速转移,专家预测。鹅肉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将会保持很长时间

养鹅业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饲养家鹅较早的国家之一。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小电村西北,发现了殷王武丁配偶墓,该墓葬出土文物中有3件玉鹅。其中一块玉鹅的造型与今日的鹅相仿。殷王武丁生卒于公元前1324-1266年。由此推断。中国驯养家鹅的时间距今至少有3300多年历史了。

我国很多古书上都有关于鹅的记载。《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牧业技术专著。在这本著作中,对鹅的饲养管理、配种、繁殖和孵化等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说明我国的养鹅技术当时已有较高水平。

中国种鹅质量优良,早就被国外引种。据日本古籍记城,在日本雄略天皇时代(距今约1500年)就从中国引进唐鹅。美国在公元1788年即芙国成立初期,就引进中国鹅(1874年承认其为标准品种)。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派》(1859)一书中,记有欧洲人利用中国鹅与本地鹅杂交,以及印度各地大量繁殖和成群佣养这种杂交鹅的情况。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养鹅、爱鹅和食鹅的习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样,根据对鹅的利用目的和选择方法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遗传性和生产性能的地方品种。我国人民有食用消费鹅肉的习惯,南方民间曾有 无鹅不成席,之说。鹅肉、鹅肥肝等风味鲜美、氨基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人体、易消化。市场上比较若名的鹅产品如南京烤鹅、盐水鹅和扒鹅等,都是餐桌上的关味佳肴。另外,鹅肉还可加工罐头、香肠和鹅火腿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结构的重新认识及烹调技术的传播,鹅肉产品在国内外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为养鹅生产带来广阔发展机遇。

我国养鸭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我国畜牧业从20世纪后20年连续高速发展进入到结构调整期,家禽业本身也存在内部结构的调整。2001 年,禽蛋年总产量已达336. 7万吨,人均18.32千克,其中鸡蛋占80%以上。近几年已出现滞销和负增长现象,而据专家估计水禽中鸭肉和鸭蛋还会有一定的增长。

一、肉鸭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鸭肉在禽肉中的比例还偏低,预计到2010年禽肉总产量为1 600万吨左右,按鸭肉占禽肉的20%计算.鸭肉产量应达 320万吨,还有120万吨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已有一批肉鸭业的龙头企业,但规模和数量还不够大,以广东省为例,2002年出栏了1. 39亿只肉鸭,全省只有2家企业年出栏500万只.而 2000只以上的小户有1700多家,利用江、河、湖泊和鱼塘等水面和养鸭相结合的模式仍然是肉鸭业的主要方式。国家已推出的 3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鸭业只有河南华英、山东乐港等少数几家,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养鸭为龙头的企业会有所增加。

二、工厂化生产是蛋鸭业的发展趋势

蛋鸭业始终未能形成,仍以鱼塘放养和散养形式为主。蛋鸭在较差的饲养条件下,产蛋水平不比蛋鸡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用白壳1号绍鸭在黑龙江省进行平养和笼养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72周龄平均每只鸭产蛋304.06枚,总蛋重21. 79千克(表1一2)。通过工艺改进,克服鸭的胆小、敏感等易应激因素,是今后增加鸭蛋生产的重要途径。

2001年禽蛋总产量为2 336. 7万吨,鸭蛋400万吨。到2010 年预计禽蛋总产量为2 640万吨左右,鸭蛋占禽蛋比例上升到 20%-22%,则鸭蛋产量可达520万-600万吨,增加 120万-200万吨。

三、鸭产品加工产业将加快发展步伐

十五期间,食品加工工业是发展的重点,日前鸭肉、鸭蛋产品仍以分割小包装和传统的烤鸭、盐水鸭、皮蛋、咸蛋等形式销售,国内有识之士应在保护鸭种资源的基础上对不同鸭种的营养配方和肉、蛋品质进一步深人研究,制定不同的标准,特别是针对珍稀鸭种如建昌鸭肥肝产业化问题,福建连城白鸭滋补、味鲜问题和莆田鸭产黑色蛋的机理问题等等,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以适应工厂化生产的需求。

由于食品安全检验与动植物检疫更加严格,近两年出口港澳等地活禽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冰鲜产品却在增加。此外,各地政府为了公众食品安全利益而考虑家禽屠宰与禽肉安全控制问题。因此,今后活鸭直接进人流通市场的数量会逐步减少,加工冰鲜鸭产品逐步取而代之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样,粗、精加工鸭肉、蛋产品,肥肝产品,以及羽绒加工产品加工业将得到加快发展,鸭产品附加值大大增加,鸭业的综合效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四、鸭病防治研究和相关生药、化药制品的开发生产将得到加强

目前国内疫苗生产以猪、鸡、牛疫苗为主,鸭用疫苗的生产很少,对鸭病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的需求,今后将加大投人,及时把实验有效的疫苗和药品尽快达到SPF和GMP标准,以满足养鸭业发展的需求。

五、水禽产业模式必将进一步调整

由于今后水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水禽养殖规模化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以便提高规模化综合效益。另外,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及公共卫生防疫考虑,预计政府也将通过出台食品安全及畜禽防疫等相关政策,调整畜牧业产业模式,规模小、占地多、分布散、污染重、效益差的水禽企业和养户将逐步减少,大规模和等约化程度高的企业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也将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这将成为水禽产业调整的一种趋势,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六、生产技术将不断改进和提高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广泛开展水禽育种、繁殖、营养、疫病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也形成一批成熟的鸭的配套养殖技术,这些成果和配套养殖技术在鸭的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

随着鸭的育种、营养技术研究的深人,肉用型鸭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产蛋量等生产性能还可能提高,蛋鸭的产蛋量与饲料报酬也将有所提高。此外,各有关利一研院所正在加强对鸭的烈性传染病和新型疫病的研究,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建立和完善家禽疫病监控体系,这些工作将有效地防止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减少疫病对鸭业造成的损失,而这将有利于保持养鸭业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蜂业发展


近几年,农业部在各地蜂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支持下,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养蜂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启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养蜂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广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有力促进了养蜂业稳定发展。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广标准化养蜂。制定印发了《养蜂管理办法》,加强蜂业管理,维护养蜂者合法权益。组织实施了标准化养蜂示范项目,编印《全国蜜蜂标准化养殖规范》,在养蜂优势区域开展技术培训,扶持蜂农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养蜂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养蜂生产模式和先进技术。组织开展蜜蜂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在全国建立蜜蜂规模化饲养技术示范场 84个,示范场人均饲养蜜蜂100群以上,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

二是推动蜜蜂授粉发展。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加快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蜜蜂授粉技术规程》,进一步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提高养蜂生产综合效益。实施包括蜜蜂授粉研究在内的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发挥科技创新对蜜蜂授粉产业的支撑作用。 2012年,组织蜂产业技术体系,分别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开展油菜花授粉研究,在北京平谷开展桃树、梨树授粉研究。2014年在全国建立20个示范基地,开展授粉与绿色防控增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三是加强蜜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畜禽良种工程和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在北京建立国家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在吉林、江西、湖北、黑龙江、四川等省份建立一批蜜蜂基因库、资源场保护区,为保护蜜蜂品种资源和推广优良品种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蜜蜂种质资源,开展蜜蜂良种繁育工作,蜜蜂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养蜂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广大养蜂生产者的辛苦工作,我国养蜂生产稳步回升,取得了显著成效,蜜蜂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养蜂业依然大而不强,正处在由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蜂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蜜蜂授粉技术逐步推广,养蜂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强化蜂业科技支撑。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和广大蜂业科研工作者要结合生产实践,在专用品种培育、主要蜂病防治和低残留蜂药研发等方面,加强研发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蜂业生产水平。要加快培育产品优良的高产品种,选育各类农作物专用授粉蜂种;深化蜂病病理研究,完善蜂病防治规程;研发针对性强、降解周期短的蜂药,降低蜂药使用对蜂群、产品的影响。

二要加快推广标准化规模养蜂。目前传统分散养殖在我国养蜂业中还占有较大比例,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还不稳固。养蜂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传统饲养模式向标准化规模饲养转变。要继续完善和推广标准化养蜂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蜂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切实加强疫病防控,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三要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目前世界养蜂发达国家普遍以养蜂授粉为主、取蜜为辅,而我国授粉技术推广还比较落后,全国授粉蜂群比例不高,农作物授粉增产的潜力很大。要在总结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蜂群授粉效果,推广养蜂授粉增产增效模式,促进授粉业的产业化发展。

四要加快蜂业机具研发推广。立足中国国情,针对我国蜂业规模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发挥科研院所、大型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优势,采取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研发成本低、易操作的养蜂机具。

五要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强行业自律,健全蜂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规范养蜂生产,营造促进蜂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围绕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健康养殖技术研发推广,开展成熟蜜等优质蜂产品基地试点建设,提升蜂产品国际声誉。

加快养鹅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增加投入,加快选育

鹅业产业化是禽业科技及相关技术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同时,鹅业产业化又必须依赖科技进步的推动.两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同生共长、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直接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但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在鹅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依靠科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要不断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和加工技术攻关,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为避免出现商品蛋、肉鸡生产儿乎由国外育种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国家应加大投入,加快鹅的选择力度.以便培育出生产性能优良的鹅商用新品系.

(二)改变传统副业生产的思想,加快产业化的进程

养鹅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是一大资源优势.饲养量和产品量居各国之首。鹅绒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鹅业在国内不少主产区已成为支往性产业,为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要使鹅业在我国真正崛起,必须变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走适度规模经营道理。应该加快养鹅业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这样必定给养鹅业带来突破性进展.

(三)普及科技知识,做到科技兴鹅

我国养鹅历史悠久,但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针对现阶段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加速科学普及,做到科技兴鹅。其重点是生产性能高的新品种培育、鹅营养需要和日粮标准的制定,鹅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利用、鹅肥肝品种的选育、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防治,产供销协调和规模效益研究等。大力推广科学养鹅技术,如改变育雏的方式.变自温育雏为供温育雏.改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种植优良牧草,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等.

(四)积极开发鹅体的综合利用

现代养鹅生产多数只利用其肉,而鹅肥肝、鹅绒、毛、皮等有价值的产品.由于缺乏加工条件,没有充分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优势,从而影响养鹅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速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加工深度的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进一步激发养鹅的积极性.

(五)加强社会化全程服务

多年以来.我国养鹅业一直随着出口创汇需要的变化而起伏国际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鹅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开发国内市场,加强消费引导,强化社会化全程服务功能,实行跨行业协作,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实行产供销一体化,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及系列开发,使我国的养鹅业生产能够持久稳步地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肥肝、鹅肉及羽绒消费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竟争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76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