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养殖常见病爆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


【病原】为嗜水单胞菌。本病较常见,炎热季节及肥浊的塘水易发病。该病传染快,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大。

【病症】病鱼上下颚、眼睛、鱼鳍等充血,体表皮肤有红斑,肛门红肿外翻。剖检见肝肿大,又出血点,脾肾肿大,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

【防控】
预防:定期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泼洒解毒,并用黑金神、活菌王、藻健康、灵活100等养护水质,防止出现肥浊水。在发病季节,每15天泼洒一次绿康露或百安威(1瓶2~3亩);同时按1%拌喂清源、本草大康、福泰、金多维,每星期拌4天,每天1餐。
控制:水体过于混浊,污染严重,或连续使用药物的鱼塘,有条件者最好换水(少量多次换水,每次换水15~20公分),接着用净水王或解毒超爽(1瓶3亩)全池泼洒,夜间酌情按3亩用降解灵1包+离子对钙500克,目的是增强水体通透性,增加底氧。并各按1%拌喂本草大康、活性蒜宝、清源,连用7天。

相关阅读

鱼类爆发性出血病的预防和冶疗


近几年,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养殖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底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0.74万亩,产量达4.04万吨,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了沿湖水产养殖规模带,水产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解决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但是,随着鱼种放养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大量投喂配合饲料和使用渔药,养殖水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池塘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水产养殖病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细菌性败血症作为我区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困扰我区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危害极大,严重制约了我区水产事业的发展。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爆发性出血病,该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死亡率为10%~80%,如不及时治疗,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一、发病原因

1.水质恶化、由于农田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流入养殖区域以及高密度的人工养殖,投喂了大量的人工饲料;还有的养殖户不分季节盲目大量施用有机肥,致使池中残饵、粪便等腐殖质增多。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严重污染了水质,从而导致鱼病频发。

2.营养失衡、由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不足引起鱼体相关机能紊乱失衡,从而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有的养殖户出于增产增收的目的,促使鱼类快速生长,盲目加大投饲量,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投喂,使鱼类摄取的营养物质超过了正常的生理需求,鱼类生长过快。还有的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激素之类,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

3.盲目用药、在养殖过程中有的养殖户不在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药,而是滥用药物。因药物之间搭配不科学造成药物间复杂的药理反应,对鱼体各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还有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很容易造成鱼体损伤、诱发疾病。

4.管理不科学、许多连片养殖区,由于养殖的池塘分属不同的养殖户,防治鱼病时不能同时进行,没能做到统防统治,从而不能彻底阻断病菌传染源,有的养殖户随意丢弃死鱼,导致鱼病的传播、蔓延。

二、流行情况及主要症状

1.鱼病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每年6月~10月份的高温季节,死亡高峰为7、8、9月,病菌以水温25℃~30℃时感染力最强,各种鱼类均有发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鲢、鲫、鳊、鲂和少量鲤、鳙。

2.主要特征:病鱼胸鳍、背鳍、尾鳍基部及眼眶周围有明显充血现象,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拖粘液粪便。解剖鱼体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红色或淡黄色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肝、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鱼可见鳔和脂肪允血和出血。还有少数体质瘦弱的鱼无明显症状就出现死亡。

3.该病致病病原体有三种:

(1)鲁克氏耶尔林氏菌;(2)嗜水气单胞菌;(3)弧菌。其特点是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病鱼表现出细菌性败血症症状。

三、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老鱼塘必须清淤过厚的淤泥会为各种病原体、寄生虫提供滋生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因此彻底清淤是预防鱼病、改善池塘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作法是,先排干池水,采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池塘内黑色淤泥和杂草、野杂鱼,平整塘底,池塘清淤后,最好能暴晒数天,一般于12月~翌年1月间对池塘清淤,加固堤埂,整修进排水道。

(2)彻底清塘消毒

①生石灰清塘,一是干法清塘,在清塘前将池水排至5cm~10cm,然后在池底及四周挖若干个小坑,每亩用60kg~75kg生石灰(块状)倒入坑内加水溶化,趁热将石灰浆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二是在排水困难的池塘中,也可带水清塘,池水深1米每亩用250kg~300kg块状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②漂白粉清塘,可选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水深5cm~10cm时每亩10kg~15kg水深1m时每亩20kg,化水全池泼洒,清塘7天~10天后可试水放鱼。

(3)选择健壮活泼,无病无伤的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再用10ppm~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

(4)合理调控水质良好的水质是养鱼成功的保证,6月~9月高温季节注意要勤换水(每隔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cm~30cm,能有效预防鱼类爆发性出血病)、微流水、使用增氧机等措施调节水质,根据情况也可选用专用水质改良剂,如芽苞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剂改良底质,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30cm为益。

(5)鱼病高发季节每隔20天应杀虫消毒一次,并不定期在食台周围用消毒剂消毒,或挂药篓袋,同时注重营养平衡,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药物如维生素C等制成药饵投喂。

2.治疗方法

①发现并确诊鱼类发生暴发性出血病时,首先检查有无寄生虫存在,如有寄生虫寄生,应首先杀死寄生虫,一般宜选用阿维菌素之类比较温和的杀虫剂,因为此时鱼类体质较弱,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杀虫剂鱼体难以承受。

②杀灭寄生虫以后,用消毒剂消毒。消毒药的使用要根据养殖品种、养殖方法、发病时间的不同而选择用药。水温低或水质较肥时,用一些药力较强的药物,如强氯精、溴氯海因等,水温高时,一般用一些较温和的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苯扎溴铵(近几年苯扎溴铵溶液由于其成本低廉且治疗效果明显颇受我区广大养殖户特别是大水面养殖户的欢迎)等,另外应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用药,还应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池塘的水质条件适当调整用药量,为了维持药物浓度一定时间以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消毒药物一般要使用2次~3次。

③发生鱼类爆发性出血病时,在泼洒外用药物的同时,应投喂药饵,可用中草药如大青叶、板蓝根、大黄、石膏+维生素C+维生素K3粉+恩诺沙星(或甲砜霉素、氧苯尼考粉)拌饵内服,连服3天~5天不仅可以加速鱼病的好转,同时对未感染的个体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迅速控制疫病的蔓延。

④注意事项用药剂量一定要足,几乎所有的消毒剂、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水体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多次用药以后,鱼易产生抗体,对水体较肥,水质恶化的水域,用药要适当加大剂量。在治疗期间一定要作好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出死鱼、焚烧和深埋,以免重复感染。对所使用的工具要进行消毒,饲料要新鲜,并根据需要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泥鳅养殖常见病出血病如何防治



(1)病因

该病为综合因素诱发。

(2)症状及危害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腹腔积水,肝脏肿大,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呈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早春至10月份易发此病。

(3)防治方法
①改善水体与环境条件,适当换注新水;严格防止带病的鱼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内。
②用五倍子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5毫克/升,1天1次,连用2~3天。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兑水全池泼洒,或每千克泥鳅用10~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④每千克泥鳅投饲含有0.3克出血平的饲料,预防连用2天,治疗连续投喂5~7天。
⑤第1天用水质保护剂(硫代硫酸钠粉),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1.5克,全池泼洒1次;第2天用鱼虫杀星,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3~0.05克,全池泼洒1次;第3天用菌毒强杀(复合碘溶液),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0.1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出血宁(甲砜霉素粉)、渔用ABC(复合维生素)和三黄散,每千克饲料用7克、5克和5克,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4)注意事项
使用以上药物的休药期如下:土霉素30天,甲砜霉素14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24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