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技术介绍

<M.yz023.COmbr>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为热带内陆性鱼类,我国自引入罗非鱼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养殖技术、产量、出口贸易等方面,在全球罗非鱼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在我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区域(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罗非鱼的病害日趋严重,不仅给罗非鱼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罗非鱼病害中最为棘手的就是链球菌病,该病不仅死亡率高,且死亡速度极快,治疗起来极其困难,已然成为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恶魔”。

【病原】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无乳链球菌。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罗非鱼链球菌病是由于多种细菌共同感染的一种病,其中包括无乳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

【病因】此病在水质恶化,有机物质浓度过高的池塘发病较多。或者由于长期投喂劣质饲料、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导致鱼类的抗病能力低下,从而让病原菌更易感染鱼类,导致发病。

【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南方罗非鱼养殖区域都有发病案例,主要流行时间为5~10月的高温阶段,高峰期在7~9月,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该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罗非鱼,但近年来发现100g以下的鱼苗也常有此病发生。

【病症】
外部特征:鱼全身性充血,食欲减退,游动不稳定,在水面打转,无惊恐反应常呈昏睡状;另患该病的罗非鱼都有眼睛发白浑浊、眼球肿大突出现象,正由于罗非鱼患有链球菌病时常有眼球突出的情况,因此很多养殖户多称此病为“突眼”病。
内部特征:伴有腹水、肛门红肿外突现象;解剖可见胃肠道内空无食物,肠道有轻度发炎和充血,内部积有大量黄色或水样粘液;肝脏肿大充血,颜色不均,比较脆弱;胆囊肿大,充满蓝黑色的胆汁。

【防控】
预防:该病重在预防。加强日常的水质和底质养护、投喂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减少病害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是极其有效的方式。对此应定期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并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或黑金神)养护水质和底质,用降解灵+离子对钙防抗应激,如有条件可通过换水或加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视天气、水质、鱼的生理状况科学投喂,不可投喂劣质饲料或大量投喂等。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清源、活性蒜宝、本草大康、健长灵等强健体质,提高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
控制:先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全池泼洒,进行水体解毒,晚上酌情用降解灵+离子对钙着重泼洒在污染重区及鱼聚集区,为病鱼提供舒适的水体环境,有利于病鱼体能的恢复。同时停止投料。鱼稳定下来后,最好选择较为温和的消毒药(如绿康露)全池泼洒,如果水体较为混浊或有机物悬浮颗粒较多可选用百安威泼洒。晚上酌情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着重泼洒在污染重区及鱼聚集区,增强水体通透性,有助于病鱼恢复。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大康、活性蒜宝、福泰、金多维各5克,连用7~10天。

相关知识

高温季节须防罗非鱼链球菌病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细菌病,属革兰氏阳性菌,20xx年发生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一种鱼类疾病。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和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流行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达80%以上,每年造成罗非鱼养殖损失很大,但是部分养殖户于对此病的认识很少,难以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在江苏地区时有发生此病。

患病的罗非鱼一般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或者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死鱼眼球外突、肛门红肿等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肌肉坏死等现象,其他部位如腹鳍、胸鳍、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与出血病症状较为相似。

预防措施:
1、鱼塘进水前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进行塘底消毒,50公斤/亩;。

2、放养密度要合理,密度不能过大。

3、池塘水位高度保持在2-2.5米左右。

4、投放水浮萍,覆盖鱼塘水面的一半,浮萍既是罗非鱼的饵料,又能挡住太阳强光,起到降低池塘水温的作用。

5、加强日常监控力度,定时检查的鱼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一旦发现病鱼要及时防治。

6、注意水质变化,养殖中后期要适当换水或进行底改,确保池塘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治疗措施:

1、发病期间,减少投喂,尽量切断病原菌传播;加强水质管理,如增氧、调水等。

2、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2天。

3、内服抗生素类药物。

4、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或用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高温季节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控制方法介绍



罗非鱼链球菌病近年来颇为流行,因无特效药物治疗。20xx年仅在广东造成数千万公斤罗非鱼的死亡(中央电视台报道)。病鱼游动缓慢,或头上尾下悬垂水面,或间断狂游。病鱼体色发黑,鳃贫血,眼球充血、肿大、突出。肝脏肿大,胃肠积水,肠壁等处充血,腹腔常有积水,死亡量很大。

根据我们的实践,可以用以下方法防治:

一、池水较肥、透明度较小、氨氮、亚硝氮偏高时,每10-15天施用好水好渔,每次1-1.5kg/亩米,保持水质,能防止鱼病的发生。

二、发生鱼病时及早治疗,对症用药:内服:渔多星+三友强肝散+三友止血灵,拌料投喂5-7天。一定要按鱼的体重计算药量(若采食量为体重的5%,即每40kg饲料用渔多星320g,强肝散160g,止血灵80g。)

三、外用家佳得消毒,每套按3亩米使用,病重时间隔一天再消毒一次。

按以上方法,基本可以控制病情。
病鱼眼球突出
病鱼眼球突出
病鱼鳃盖内侧充血
显微镜下的链球菌染色标本



专家详解罗非鱼链球菌病


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受灾各地都在积极找寻治疗方法,期望将损失减至最少。

肝胆病和链球菌病,孰先孰后?

据业内初步预测,导致今年罗非鱼大面积发生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今年多数罗非鱼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综合征,容易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链球菌伺机入侵机体;链球菌病出现由慢性发作转变为急性发作的可能;近期来华南地区高温少雨,水温比往年偏高,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有加重和频繁趋势;与较密集的放养密度相关。其中,第一个因素为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罗非鱼面临的两大病害肝胆病和链球菌病,部分人认为链球菌病可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一部分人则认为肝胆综合症可引发链球菌病。总的来说,就是有许多人根据经验把二者当作继发性感染,就以上争议和观点看法,笔者采访了大连海事学院鱼类疾病防治专家杜佳垠教授。杜教授介绍:肝胆综合征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链球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两者概念不同。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后,会表现出肝损害、脑神经受损及肾脏受损三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是肝呈土黄色,眼球突出甚至脱落,鱼在水里打转,肾脏变成血糊状等。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菌直接进入罗非鱼头部,损害其神经,所以病发初期不会出现大量同时死亡,但会持续很长时间。整个养殖过程死亡过程中,发病率可逐渐提高,由0.1%提高到1%。虽然比例较低,但当养殖产量足够多时,死亡数量相应提升也是骇人的,特别是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每网箱死亡率每天2条~3条上升到每天30条~50条;池塘养殖其死亡率由当初每天10条上升到每天100条~200条。罗非鱼肝胆综合症与饲料的构成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与饲料里B2的缺乏以及环境的恶劣有关,一般情况下肝胆病等营养性疾病不会引起养殖鱼类较大的死亡率,只有传染性疾病才会蔓延如此迅速。准确地说,患上链球病菌的罗非鱼会表现出肝胆病的症状,但不能肯定链球菌病一定由肝胆病引起。因此,将肝胆综合征和链球病菌分个前因后果不科学。当然鱼类疾病的发生和水体环境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罗非鱼养殖的初期都不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因为初期养殖规模较小,密度也不大,水体环境较好,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密度的改变,环境保护难度加大,罗非鱼就极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

疫苗能否担当罗非鱼救世主?

笔者还注意到,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信息也被炒得沸沸扬扬,部分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池幸免遇难,但也在到处找寻链球病菌的疫苗。

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谓疫苗即作为防治之用,主要用于预防,对于已经罹患链球菌病的罗非鱼来说,没有效果。其次现在链球菌病还在控制试验中,目前使用国标鱼药里的抗菌药物几乎效果甚微。有关单位目前正研究使用抗菌药+抗菌肽+溶菌酶复方进行应用试验,效果还在期待中。当然,疫苗的生产是方向,日本及欧美等地都研发生产了疫苗用于链球病菌的预防,但如今疫苗的短期出现不太现实。无论是从研发及实施上来说,疫苗研发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谈开发需要时间,单讲病原体的研究,难度就比较大。链球病菌在多年的发展以后,病原体不再是海豚链球菌等常规病原体,迄今,已发展为8种,分别是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副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海豹链球菌、格式链球菌、鱼乳链球菌和沙氏链球菌。疫苗开发除确认致病原外,还要确认使用是否有效果的,必须做抗体的检测试验(具体操作通常在使用疫苗10天后,在血液里就应形成抗体,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据广东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负责链球病菌研究项目的李兴安教授认为,目前危害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是海豚链球病菌,该所目前的疫苗研究也是主要针对海豚链球病菌,然而疫苗的完整开发肯定是要囊括所有致病原,各个击破。再者,鱼类疫苗的接种分为注射、浸泡和口服,罗非鱼是典型的密集养殖,注射和口服所花的人力和财力都比较大,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鱼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浸泡相对理想,不过开发难度更大,效力也较难保证。

对于已发生病患的养殖塘来说,及时找寻专业人士,因地制宜地调查水质和环境,查询缘由,配合使用专业药物,才是解决之道。

罗非鱼养殖链球菌病的防治


在山西新绛县各养鱼池饲的罗非鱼,每到农历九至十月份,都要发生一种以眼球突出和腹部臌大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高达20%左右。经济损失残重。最近,笔者应邀帮助诊治该病,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症状:眼球突出,腹部臌大,肛门红肿,采食减少或绝食,精神衰弱而死亡。
二、剖解:检查皮肤、鳞片、鳍、鳃部不见异常。眼红肿、高度突出,有的眼球脱落。腹部明显臌大。剖开腹腔,流出大量灰血色液体,肝脏肿大,胆囊肿大且充满胆汁。肠管红肿。
三、镜检:用病鱼的腹水、肝脏涂片,姬姆萨染色,1000倍镜下观察,均见有大量的、单个、成对、或不同长短的键状球菌(因条件所限,未进行分离培养鉴定)。
四、诊治: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剖解所见及镜检结果,初步诊断为鱼键球菌病。
为了防治该病:①对发病鱼池用漂白粉进行常规拨洒消毒;②每日每公斤体重用5%的硫氰酸红霉素水溶剂500毫克,做成一日量的鱼饵,分次投入鱼池,供鱼采食。连用五天。五日后,鱼病得到控制,采食增加,死亡明显减少,再未发现新的病鱼出现。

浅谈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一)罗非鱼链球菌病概述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以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为病原,主要危害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的50克以上的幼鱼以及各种规格的成鱼。该病常流行于夏秋季的高温季节,流行高峰在5~10月份,发病鱼塘水温一般在28℃以上。在水温32℃,PH较低的水体中极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低则达20%~30%,严重时甚至达到80%以上。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和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年广东地区罗非鱼链球菌病出现了发病时间早,死亡率高,症状不明显等特征。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初期,死亡量较小,几条至几十条不等,外观症状不明显,偶有眼球外凸(图1),眼眶肿胀。经解剖,鱼体腹腔积水,肠道“套肠”(图2),无食物,充满黄色液体;胆囊肿大,胆汁呈深墨绿色(图3);肝脏颜色呈“花肝、白肝、绿肝”等。
图1鱼体眼球外凸
图2肠道“套肠”
图3胆囊肿大,胆汁呈深墨绿色

(二)罗非鱼链球菌预防方法:

1、清除过多淤泥,对塘底进行暴晒(翻动底泥效果更佳);
2、使用每亩100—150KG生石灰彻底消毒;
3、合理养殖密度,充分搭配套养鱼类;
4、选择无病原携带的健康、优质种苗;
5、选择质量稳定、优质的饲料进行合理投喂(日投饲率3%为宜);
6、坚持每月进行2-3次调水工作,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
7、每10天在饲料中添加Vc和三黄粉、板蓝根等中草药,提高鱼体免疫力;
8、保持充足溶氧,当水温过高时,加注新水,提高水深至3米以上。

(三)罗非鱼链球菌治疗方案:

1、调节PH值到8-8.5,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指标;
2、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泼洒2-3次,隔天一次;
3、内服恩诺沙星+多维+三黄散+板蓝根+黄芪多糖,拌料7-10天(视病情情况,适当增加投喂天数,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不要立即停药,建议再拌料3-5天巩固疗效)。

此病发病前无明显前兆,但是死亡率极有可能在3-5天内达到80%。因此,一发现有死亡现象发生,要引起重视,立即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否则一旦发病,治愈几率极低。综上所述,在鱼塘日常管理中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定期调水、加注(换)新水、加强巡塘等,以减小发病几率。对于疾病,预防重于防治。



专家指导罗非鱼防治链球菌病



链球菌———罗非鱼世界的H1N120xx年的罗非鱼在遭遇价格滑铁卢的同时,又面临着大规模的暴发性疾病———链球菌的威胁。被广大养殖户、众多媒体称为“绝症”的链球菌病,作为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最早出现在1957年日本淡水养殖虹鳟病例中,距今已有50年的历史,国内最早的链球菌病发生于1982年,距今也有20年的时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深刻详尽地研究,然而作为细菌性疾病,链球菌病病原体种类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水产养殖的严重威胁。

今年以来,整个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海南、广西三地,遭遇史上严重罗非鱼链球菌病,损失重大,所有主养区域无一幸免,密度大、水质差的水体罗非鱼死亡率较高,不同品种中生长速度快的、同品种中规格大的死亡率较高,发病水体普遍死亡率在20%~40%,最高死亡率甚至达到60%。其实在20xx年,就有来自罗非鱼主产区的消息称,出现链球菌病,但当时该病只是局部出现。目前从各地养殖户的情况看,对该病暂无固定的有效医治方法,而少数养殖户病急乱投医,鱼病发生后使用大量兽用或者违禁抗生素现象频繁,如土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磺胺嘧啶、阿莫西林、甚至头孢类药物等。由于鱼一旦发病,基本不会进食,所以口服药物的效果往往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又常常延长喂药时间或增加用药量,这样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更强的菌株。

在此介绍专家综合防治思路,通过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提高水位,稳定水温,减少投料等方式缓解应激因子,然后对水体进行适当消毒(以不影响水质为前提),同时内服抗菌药、保肝护肝药和营养保健品,最终达到根治的目的,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水质处理方案。换水条件好的地方可适当换掉部分池塘底层水;藻类生长不佳,pH值低于7.5,混浊的水体,先使用净水类产品净水,3小时后使用有机酸或腐植酸钠解毒;若水体不混浊,藻类生长良好,直接使用有机酸或腐植酸钠解毒即可;第二天天气晴好时,用“肥爽+先得纯芽胞杆菌”或“调水王2号+肥水灵”肥水调水;两天后藻类生长良好,水色发亮时,再用二氧化氯或苯扎溴氨溶液消毒水体。

抗菌内服方案。上午内服“强力霉素+复方三黄粉+维生素K3粉”或“氟本尼考+复方护肝药+维生素K3粉”,下午内服“高稳维C+加酶多糖”或“水产多维+加酶多糖”,连喂5~7天。

切记不可乱用疫苗!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两年内难应市据悉,广东、广西某些科研单位正在研发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目前已经开展了小范围的养殖生产实验,效果明显。由于疫苗产品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先向管理部门申请进行中试,而目前链球菌病疫苗还未正式进入中试阶段,所以链球菌病疫苗距离正式推向市场尚有较长时间。

9月4日,广州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负责链球菌病疫苗研究项目的李安兴教授表示,通过分析从病鱼体内采集的细菌,可以确认,当前危害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致病病原是海豚链球菌。课题组从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罗非鱼养殖场采样,分离出了不同的海豚链球菌菌株,经过对比筛选后,选取适合的菌株灭活后制成了疫苗。

根据实验室数据,用体重46克的尼罗罗非鱼在接种疫苗以后,通过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可以达到95%~100%的相对保护率。李教授透露,经过一系列筛选,目前疫苗的配方已经确定下来,并且在茂名等地的外塘罗非鱼养殖场,进行了小范围生产试验(免疫对象为50~100克尼罗罗非鱼),相对保护率在85%~90%之间,使用成本约为每尾5分钱,保护期可达6个~8个月,效果明显。

除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也开展了相似的疫苗研发。据该研究所在7月~8月份,于广西某水库罗非鱼网箱养殖基地的实验报告显示,为1300尾200克~400克规格的鱼注射免疫15天后,经过两个月时间,相对保护率达到97%,效果同样明显。该研究所研究人员陈明称,该疫苗也采用灭活菌株制作,在南宁、北海地区进行过小规模生产实验,既有网箱养殖也有土塘养殖,从多个数据分析,平均相对保护率可达到90%,注射疫苗成本每尾3分~4分钱,效果最好的试验点,注射免疫成本仅每尾1分钱。

参与研发疫苗的专家表示,由于疫苗不是药,对已经感染发病的鱼是没有效果的。疫苗的有效成分是灭活的病菌,要特别注意使用方法,通过对比发现,在鱼长到50克~100克的时候进行免疫,能够使鱼发育出对链球菌有抵抗性的免疫系统,效果最佳。

从现在各产区反映的情况看,链球菌病的传染性比较强,尤其在养殖密度较高的鱼塘,以食物为主要传染途径,而且体型大的鱼更易感染发病。专家们称,正在开发中的疫苗的使用方式均为注射使用,为了养殖户使用方便,他们力图研发出使用方法为浸泡或口服的疫苗产品。由于疫苗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向管理部门申请进行中试,而目前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还未正式进入中试阶段,所以,疫苗如要正式推向市场,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

链接:链球菌病因链球菌感染引起,其显著特征是,病鱼眼球突出、充血、出血,眼角膜混浊发白、水晶体及玻璃体混浊,严重的甚至眼球脱落,同时会出现肝脏、胆囊、脾脏肿大,严重时糜烂,肠道和胃积水或积黄色粘液、下颚及两鳃盖下缘有弥漫性出血等症状。该病流行于春、夏和秋季,流行高峰期为7月~9月,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常常是因为鱼体应激而暴发,应激因素有低溶氧、氨氮或亚硝酸盐过高、养殖密度过大等,因饲料质量引起的鱼体免疫力下降亦是重要因素之一。


酵素菌技术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技术



华南三省持续发生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震动业界。9月份《养殖宝典》刊登的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案受到大家关注,现推荐一篇利用微生态技术防治链球菌的文章,供养殖户参考。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咸、淡水的一种暴发性流行病,由于其症状也有出血或充血、眼球突出,故常与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也称暴发性出血病),混称为出血病。

一、主要症状及流行

感染链球菌的病鱼体色发黑,吻端发红,体表粘液增多,禁食,或离群于水面漫游,或作旋转游泳后再沉于水底,眼球突出,其周围充血,鳃盖内侧发红、充血,有的强烈充血。有时鳍条发红、充血或溃烂,局部尤其是尾柄往往溃烂严重;剖开鱼体检查,肝脏、脾脏、肠管可见点状充血,肝脏因出血而褪色,甚至破损,肠道上皮破损引起肠炎,腹腔积水,肠道充气,胆囊胀大。

链球菌是广西、广东、海南罗非鱼养殖最为严重的流行病,死亡率高,发病之后,往往“无药可医”,养殖户只能束手观望鱼死。链球菌病是广泛流行于海、淡水的传染性鱼病,夏、秋季水温20℃以上为主要流行季节,除主要危害罗非鱼外,牙鲆、真鲷、鳗鲡等也可感染。

二、链球菌病流行的生态环境

暴发链球菌病的罗非鱼养殖塘,其生态环境一般有如下特点:

1、放养密度大。要么罗非鱼放养密度大,要么混养品种放养密度大,由于密度大,生物好氧量(BOD)大,鱼发病传染机率也增大。

2、水体污染严重。有许多养殖户为鱼猪、鱼禽立体养殖模式,由于鱼的代谢产物和畜禽粪便大量入水,增加了化学好氧量(COD),给病原菌繁殖创造了条件。由于过高的BOD值和COD值,造成鱼经常性缺氧浮头。

3、水体有害化合物经常超标。大量有机质(粪便)和无机氮化合物入水又遇经常缺氧,造成水质经常性甲烷、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

有毒有害化合物超标,加上鱼经常性缺氧浮头,一方面使鱼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殖,迅速达到致病阈值,于是鱼病的暴发就产生了。特异性的致病菌便感染特定的对象,链球菌致使罗非鱼暴发性死亡。

三、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

实践证明,罗非鱼链球菌并非不治之症,应用酵素菌技术结合药物的综合防治,可以标本兼治罗非鱼链球菌病。

(一)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

水质环境恶化是链球菌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改善水质,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前的生态调控措施有:

1、加注新水,水源必须清新无污染,否则不加。加注新水可以稀释病原体及有害化合物浓度,增加水体溶氧,其弊端是使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但利大于弊。

2、底改和增氧。水底底泥由于氧气不足往往形成还原层,是厌氧型致病菌繁殖的“温床”,用专用底改剂(如颗粒型增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对塘底进行改善。

(二)药物治疗

由于链球菌是以感染罗非鱼内脏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应内外结合。

1、外用药物。为增强杀菌效果,应以杀菌药物和增效剂结合对水体消毒,由于发病水体为污染型,所以用量要适当加大。

(1)杀菌药全池遍洒:复合酚:250毫升/亩?米,或者二溴海因(24%)300~350克/亩?米,或者溴氯海因(24%、30%)350~250克/亩?米,或者二氧化氯(8%)250克/亩?米等。

(2)增效剂全池遍洒:增效剂有专用增效剂、如百威广谱增效剂(按说明书剂量),硫酸亚铁、硫酸铜(0.3~0.5毫克/升)等。如果病情严重,上述外用药应于三天内连用二次,即第一次用药后,间隔一天再用一次,为避免浓度积累,可交替用药,外用消毒药应在晴天中午用。

2、内服药物

内服药物以中、西药结合为宜。

(1)中药:三黄粉,每百公斤鱼每日12~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

(2)西药:氟苯尼考(10%)每百公斤鱼每天10~15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喂5~7天;或者恩诺沙星(10%~15%)每百公斤鱼每天20克,每日分2次喂,连喂5~7天。

将中药、西药计算准用量后,均匀混合拌于饲料中投喂,西药为速效药,见效迅速;中药药效长久,无副作用,同时有增强鱼的免疫力的功效。在外用药的同日,便可内服投喂。

(三)酵素菌技术防治链球菌病

药物防治见效快,但是治标不治本,为防止链球菌病卷土重来,应用酵素菌技术是很好的选择。

在外用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用药后5天),便可选晴天上午施用酵素菌产品,如果水质肥,透明度小于25厘米,宜用酵素菌2号肥;如果水质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宜用酵素菌1号肥。用量为第一次8公斤/亩(不计水深),以后每次3~5公斤/亩,每月2~3次。

用肥时开启增氧机,促进溶解、扩散,用肥后3~5天内夜间多开增氧机,以保鱼不浮头为准。

应用酵素菌产品有如下作用:

1、改善水体环境,转化或分解水体中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害化作用),减少鱼的应激和中毒。

2、抑制致病菌滋生。

3、改善鱼的体内环境,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4、提高鱼对饵料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有害排放。

5、消除药物的残留。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之链球菌病防治技术介绍



链球菌病是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多发病之一,对其危害非常大。此症状主要流行时间为7~10月初。尤其是今年高温期,华南三省(广东、广西和海南)罗非鱼发生此病,导致大面积死鱼情况的发生,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1、预防措施

(1)大力提倡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要改变以前传统的养殖模式,不能发展传统性的养殖(如珠三角地区很多地方通常是鱼-猪混养,鱼-鸡、鸭混养)。因为很多病菌包括链球菌是通过鸡、鸭、猪的排泄物感染到罗非鱼体。

(2)清塘要彻底,清塘后,要曝晒池塘至龟裂,使用多年的池塘必须要翻推塘底,使有害物质得到氧化。

(3)投放鱼苗时,投放的密度要合理,建议吉富系列放到1200~1500尾/亩,奥尼系列放1200~1800尾/亩,不要过密。

(4)加强日常监控,定时检查鱼的活动、投食等部状况,发现患有链球菌病鱼时要及时防治。水质要保持良好,经常换水,定期消毒。

2、治疗措施

发现病死鱼,立即停止投喂饲料,在一两天后采取如下措施:

(1)内服:维生素C(0.2克~0.3克/公斤饲料),10%氟苯尼考(1克/公斤饲料),或者氟哌酸原粉(1克/公斤饲料),连续服用5~7天,效果更佳。

(2)同时要进行水体消毒:用8%二氧化氯粉剂进行水体消毒,2~3亩/公斤,隔天一次,连续两次。

(3)水质较差时,可多开设增氧机或用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保持水质良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2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