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季节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控制方法介绍


罗非鱼链球菌病近年来颇为流行,因无特效药物治疗。20xx年仅在广东造成数千万公斤罗非鱼的死亡(中央电视台报道)。病鱼游动缓慢,或头上尾下悬垂水面,或间断狂游。病鱼体色发黑,鳃贫血,眼球充血、肿大、突出。肝脏肿大,胃肠积水,肠壁等处充血,腹腔常有积水,死亡量很大。

根据我们的实践,可以用以下方法防治:

一、池水较肥、透明度较小、氨氮、亚硝氮偏高时,每10-15天施用好水好渔,每次1-1.5kg/亩米,保持水质,能防止鱼病的发生。

二、发生鱼病时及早治疗,对症用药:内服:渔多星+三友强肝散+三友止血灵,拌料投喂5-7天。一定要按鱼的体重计算药量(若采食量为体重的5%,即每40kg饲料用渔多星320g,强肝散160g,止血灵80g。)

三、外用家佳得消毒,每套按3亩米使用,病重时间隔一天再消毒一次。

按以上方法,基本可以控制病情。
病鱼眼球突出
病鱼眼球突出
病鱼鳃盖内侧充血
显微镜下的链球菌染色标本



相关知识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方法介绍




文/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张公茂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为热带内陆性鱼类,我国自从引入罗非鱼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养殖技术、产量、出口贸易等发面,在全球罗非鱼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些年,在我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区域(广东、广西及海南等地),罗非鱼的病害已经日趋严重,不仅给养殖罗非鱼的从业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行业的发展。罗非鱼病害中最为棘手的就是链球菌病,该病不仅死亡率高,且死亡速度极快,治疗起来极其困难,已然成为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恶魔”。

1、病原及病因

1.1病原

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无乳链球菌。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罗非鱼链球菌病是由于多种细菌共同感染的一种病,其中包括无乳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

1.2病因

此病在水质恶化,有机物质浓度过高的池塘发病较多。或者由于长期投喂劣质饲料、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导致鱼类的抗病能力低下,从而让病原菌更易感染鱼类,导致发病。

2、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南方罗非鱼养殖区域都有发病案例,主要流行时间为5-10月的高温阶段,高峰期在7-9月,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该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罗非鱼,但近些年发现100g以下的鱼苗都常有此病发生。

3、主要症状

3.1外部特征

感染该病的罗非鱼体表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充血;病鱼食欲减退,游动不稳定,在水面打转等现象,无惊恐反应常呈昏睡状;患该病的罗非鱼都有眼睛发白浑浊、眼球肿大突出等现象,正由于罗非鱼患有链球菌病时常有眼球突出的情况,因此很多养殖户多称此病为“突眼”病。

3.2内部特征

患有该病的罗非鱼都会伴有腹水、肛门红肿、肛门外突的现象;解剖可见胃肠道内空无食物,肠道有轻度发炎和充血,内部积有大量黄色或水样粘液;肝脏肿大充血,颜色不均,比较脆弱;胆囊肿大,充满蓝黑色的胆汁。

4、链球菌的预防

4.1改善水体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在养殖过程中,随着鱼类排泄物、饲料残饵等有机物日益累加,从而导致水质极易恶化,使鱼类食欲下降,有毒有害物质还可使器官受损,功能紊乱,会使鱼类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差等状况,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视水质的情况不同,可通过使用生物或化学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水体恶化严重时可通过换水或加入新水,来改善水体环境。

4.2科学投喂

饲料投喂一定要做到“四定”(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同时根据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及天气的变化的因素,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及投喂量,从而进行科学投喂,不可盲目追求利益,投喂劣质的饲料或大量投喂等。

4.3定期进行保健

目前的罗非鱼养殖多为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一方面给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同时也导致鱼类生理机能低下,要减少疾病的发生,还必须做到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如定期使用“底垢净”、“洁水灵”、“底毒消”等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应激宁+板黄散”等药物进行鱼体保健,提高鱼体的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

4.4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质管理、投喂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是养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要减少病害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其有效的方式之一。

5、链球菌的治疗

罗非鱼链球菌在业内被很多人认为是鱼类的“H1N1”,发病后很难进行药物治疗。但任何病在科学的指导下,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控制的。下面是华扬药业在长期养殖摸索中得出的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5.1调水、解毒

经过走访大量终端养殖鱼塘发现,发病鱼塘一般水体氨氮、亚硝酸盐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偏高问题,同时大多养殖户病急乱投医而使用各种药物,导致水体环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有毒有害物质累积,加之大量死鱼在水中腐烂,以致于水质很差。因此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如使用华扬“底垢净”、“净水解毒剂”或“水质保护解毒剂”等,同时停止喂料。

5.2消毒

发病鱼塘的水体一般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所以对水体进行消毒是必须步骤。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类的体质都较弱,不宜采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用“复合碘”、“沐菌消+出血宁(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经过反复实践证明,当水体中有机物较少即水质较瘦时,使用“复合碘”效果较好;而水体中有机物较多即水质较肥时,使用“沐菌消+出血宁(苯扎溴铵溶液)”效果较佳。

5.3内服治疗

发生链球菌的病鱼肠道、肝脏等体内器官一般也会有病变,因此必须内服药物,进行治疗。内服可选用“鱼康宝—罗非鱼专用”,可有效对体内发生病变的器官进行消炎、杀菌,改善和修复体内器官的病变,同时可以提高鱼类的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可使病鱼更好更快的康复。实践证明,按疗程及标准用量使用,3-5天即可见死亡量下降,7-10天会有明显效果。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控技术介绍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为热带内陆性鱼类,我国自引入罗非鱼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养殖技术、产量、出口贸易等方面,在全球罗非鱼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在我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区域(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罗非鱼的病害日趋严重,不仅给罗非鱼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制约了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罗非鱼病害中最为棘手的就是链球菌病,该病不仅死亡率高,且死亡速度极快,治疗起来极其困难,已然成为罗非鱼养殖过程中的“恶魔”。

【病原】经过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无乳链球菌。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罗非鱼链球菌病是由于多种细菌共同感染的一种病,其中包括无乳链球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

【病因】此病在水质恶化,有机物质浓度过高的池塘发病较多。或者由于长期投喂劣质饲料、饲料投喂不科学以及乱用滥用药物,导致鱼类的抗病能力低下,从而让病原菌更易感染鱼类,导致发病。

【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南方罗非鱼养殖区域都有发病案例,主要流行时间为5~10月的高温阶段,高峰期在7~9月,流行水温25~37℃,发病率达20~30%,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100%,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该病主要威胁100g以上的罗非鱼,但近年来发现100g以下的鱼苗也常有此病发生。

【病症】
外部特征:鱼全身性充血,食欲减退,游动不稳定,在水面打转,无惊恐反应常呈昏睡状;另患该病的罗非鱼都有眼睛发白浑浊、眼球肿大突出现象,正由于罗非鱼患有链球菌病时常有眼球突出的情况,因此很多养殖户多称此病为“突眼”病。
内部特征:伴有腹水、肛门红肿外突现象;解剖可见胃肠道内空无食物,肠道有轻度发炎和充血,内部积有大量黄色或水样粘液;肝脏肿大充血,颜色不均,比较脆弱;胆囊肿大,充满蓝黑色的胆汁。

【防控】
预防:该病重在预防。加强日常的水质和底质养护、投喂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减少病害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防患于未然是极其有效的方式。对此应定期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并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王(或黑金神)养护水质和底质,用降解灵+离子对钙防抗应激,如有条件可通过换水或加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视天气、水质、鱼的生理状况科学投喂,不可投喂劣质饲料或大量投喂等。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清源、活性蒜宝、本草大康、健长灵等强健体质,提高代谢能力及抗病能力。
控制:先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全池泼洒,进行水体解毒,晚上酌情用降解灵+离子对钙着重泼洒在污染重区及鱼聚集区,为病鱼提供舒适的水体环境,有利于病鱼体能的恢复。同时停止投料。鱼稳定下来后,最好选择较为温和的消毒药(如绿康露)全池泼洒,如果水体较为混浊或有机物悬浮颗粒较多可选用百安威泼洒。晚上酌情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着重泼洒在污染重区及鱼聚集区,增强水体通透性,有助于病鱼恢复。每公斤饲料添加清源、本草大康、活性蒜宝、福泰、金多维各5克,连用7~10天。

浅谈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一)罗非鱼链球菌病概述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以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为病原,主要危害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的50克以上的幼鱼以及各种规格的成鱼。该病常流行于夏秋季的高温季节,流行高峰在5~10月份,发病鱼塘水温一般在28℃以上。在水温32℃,PH较低的水体中极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低则达20%~30%,严重时甚至达到80%以上。
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和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今年广东地区罗非鱼链球菌病出现了发病时间早,死亡率高,症状不明显等特征。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初期,死亡量较小,几条至几十条不等,外观症状不明显,偶有眼球外凸(图1),眼眶肿胀。经解剖,鱼体腹腔积水,肠道“套肠”(图2),无食物,充满黄色液体;胆囊肿大,胆汁呈深墨绿色(图3);肝脏颜色呈“花肝、白肝、绿肝”等。
图1鱼体眼球外凸
图2肠道“套肠”
图3胆囊肿大,胆汁呈深墨绿色

(二)罗非鱼链球菌预防方法:

1、清除过多淤泥,对塘底进行暴晒(翻动底泥效果更佳);
2、使用每亩100—150KG生石灰彻底消毒;
3、合理养殖密度,充分搭配套养鱼类;
4、选择无病原携带的健康、优质种苗;
5、选择质量稳定、优质的饲料进行合理投喂(日投饲率3%为宜);
6、坚持每月进行2-3次调水工作,使水体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
7、每10天在饲料中添加Vc和三黄粉、板蓝根等中草药,提高鱼体免疫力;
8、保持充足溶氧,当水温过高时,加注新水,提高水深至3米以上。

(三)罗非鱼链球菌治疗方案:

1、调节PH值到8-8.5,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指标;
2、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泼洒2-3次,隔天一次;
3、内服恩诺沙星+多维+三黄散+板蓝根+黄芪多糖,拌料7-10天(视病情情况,适当增加投喂天数,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不要立即停药,建议再拌料3-5天巩固疗效)。

此病发病前无明显前兆,但是死亡率极有可能在3-5天内达到80%。因此,一发现有死亡现象发生,要引起重视,立即采取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否则一旦发病,治愈几率极低。综上所述,在鱼塘日常管理中要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定期调水、加注(换)新水、加强巡塘等,以减小发病几率。对于疾病,预防重于防治。



高温季节罗非鱼链球菌的防治建议



一、预防

1、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1)乳酸菌2包+红糖3斤+米糠20斤+水100公斤,密封发酵3-5天(高温季节),得到发酵液,发酵液每亩每米3-5斤,3-5天一次,首次使用加倍;同时用发酵液拌料2斤每25公斤饲料。
2)有条件养殖户可加深养殖水位,增加增氧机开启时间。

2、定期杀菌预防
使用具有杀灭革兰氏阳性菌的苯扎溴铵+戊二醛(按说明书使用),半月一次,杀菌后3-4天,注意调水,补充有益菌。

3、提高自身免疫力
定期内服免疫增强剂或护肝药(护肝利担保),每半月3-4天,每天2餐,增强罗非鱼自身免疫力。

二、发病后处理

1、减少投喂量,拌料内服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护肝药,每天2餐,连续5-7天,有优质水源客户同时加高池塘水位(较浅池塘不要急于换水,有优质水源除外);

2、内服抗生素第3天或4天,鱼类自身免疫增强后,使用苯扎溴铵+戊二醛消毒(有水质问题在此前调好水质),水深超过2米的池塘,用“底立安”或高铁酸钾片配合底部消毒;

3、病情控制后,不要突然加料,切勿投喂药饵1-2天控制病情就停止用药。

专家详解罗非鱼链球菌病


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受灾各地都在积极找寻治疗方法,期望将损失减至最少。

肝胆病和链球菌病,孰先孰后?

据业内初步预测,导致今年罗非鱼大面积发生链球菌病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今年多数罗非鱼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胆综合征,容易引起鱼体抗病力下降,链球菌伺机入侵机体;链球菌病出现由慢性发作转变为急性发作的可能;近期来华南地区高温少雨,水温比往年偏高,水质容易变差,病害有加重和频繁趋势;与较密集的放养密度相关。其中,第一个因素为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对于罗非鱼面临的两大病害肝胆病和链球菌病,部分人认为链球菌病可引发罗非鱼肝胆综合征,一部分人则认为肝胆综合症可引发链球菌病。总的来说,就是有许多人根据经验把二者当作继发性感染,就以上争议和观点看法,笔者采访了大连海事学院鱼类疾病防治专家杜佳垠教授。杜教授介绍:肝胆综合征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链球菌病属于传染性疾病,两者概念不同。罗非鱼感染链球菌病后,会表现出肝损害、脑神经受损及肾脏受损三方面的症状,具体表现是肝呈土黄色,眼球突出甚至脱落,鱼在水里打转,肾脏变成血糊状等。由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菌直接进入罗非鱼头部,损害其神经,所以病发初期不会出现大量同时死亡,但会持续很长时间。整个养殖过程死亡过程中,发病率可逐渐提高,由0.1%提高到1%。虽然比例较低,但当养殖产量足够多时,死亡数量相应提升也是骇人的,特别是罗非鱼高密度网箱养殖时,每网箱死亡率每天2条~3条上升到每天30条~50条;池塘养殖其死亡率由当初每天10条上升到每天100条~200条。罗非鱼肝胆综合症与饲料的构成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尤其与饲料里B2的缺乏以及环境的恶劣有关,一般情况下肝胆病等营养性疾病不会引起养殖鱼类较大的死亡率,只有传染性疾病才会蔓延如此迅速。准确地说,患上链球病菌的罗非鱼会表现出肝胆病的症状,但不能肯定链球菌病一定由肝胆病引起。因此,将肝胆综合征和链球病菌分个前因后果不科学。当然鱼类疾病的发生和水体环境及自身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罗非鱼养殖的初期都不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因为初期养殖规模较小,密度也不大,水体环境较好,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养殖密度的改变,环境保护难度加大,罗非鱼就极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

疫苗能否担当罗非鱼救世主?

笔者还注意到,罗非鱼链球菌病疫苗的信息也被炒得沸沸扬扬,部分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池幸免遇难,但也在到处找寻链球病菌的疫苗。

首先要澄清的是,所谓疫苗即作为防治之用,主要用于预防,对于已经罹患链球菌病的罗非鱼来说,没有效果。其次现在链球菌病还在控制试验中,目前使用国标鱼药里的抗菌药物几乎效果甚微。有关单位目前正研究使用抗菌药+抗菌肽+溶菌酶复方进行应用试验,效果还在期待中。当然,疫苗的生产是方向,日本及欧美等地都研发生产了疫苗用于链球病菌的预防,但如今疫苗的短期出现不太现实。无论是从研发及实施上来说,疫苗研发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谈开发需要时间,单讲病原体的研究,难度就比较大。链球病菌在多年的发展以后,病原体不再是海豚链球菌等常规病原体,迄今,已发展为8种,分别是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副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海豹链球菌、格式链球菌、鱼乳链球菌和沙氏链球菌。疫苗开发除确认致病原外,还要确认使用是否有效果的,必须做抗体的检测试验(具体操作通常在使用疫苗10天后,在血液里就应形成抗体,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形成抗体就说明会对此类病原感染的鱼类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据广东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负责链球病菌研究项目的李兴安教授认为,目前危害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是海豚链球病菌,该所目前的疫苗研究也是主要针对海豚链球病菌,然而疫苗的完整开发肯定是要囊括所有致病原,各个击破。再者,鱼类疫苗的接种分为注射、浸泡和口服,罗非鱼是典型的密集养殖,注射和口服所花的人力和财力都比较大,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鱼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浸泡相对理想,不过开发难度更大,效力也较难保证。

对于已发生病患的养殖塘来说,及时找寻专业人士,因地制宜地调查水质和环境,查询缘由,配合使用专业药物,才是解决之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6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