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 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的应激综合征是猪体受到外界刺激而表现各种特异症状的综合征,健康猪因环境的突然变化易发生该征而出现全身颤抖、呼吸困难、肌肉僵硬、下痢、水肿病等综合病症。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症状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给大家了解一下以降低该征给养猪户带来的损失。

1、表现形式及发病症状

急性应激。这是最严重的一种应激表现形式,少数对应激敏感的猪在进行抓捕、注射或者受到惊吓时就会突然发生死亡,部分种公猪在配种过程会由于极度兴奋而发生死亡,部分会在车船运输过程中突然发生死亡。猪心性急死也叫做急性心衰竭、致死性昏厥,育肥猪和仔猪都能够发生。病猪主要特点是快速发生死亡,心肌以及全身横纹肌发生变性,一般在气候炎热的季节突然发生死亡,没有表现出任何先驱症状。应激性肌病主要是育肥猪容易发生,典型特征是宰后肌肉发生炎症、水肿、变性以及坏死。肉眼观察,发现颜色较淡,质地松弛,存在渗出液。通常可分成三种类型,即PSE猪肉也叫做水猪肉;肌肉坏死,主要是背肌发生坏死,也叫做背肌坏死;腿肌坏死,主要是腿部肌肉发生炎症坏死的疾病。

猪急性高热症。通常是待宰的育肥猪容易发生,是由于使用某些全身麻醉药物而引起的一些应激综合征,如胆碱、氟烷等,但与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没有关系。病猪前期表现尾巴发抖和肌肉颤抖,接着出现呼吸困难,体表发生充血,出现紫斑,体温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3℃左右,心跳亢进,后肢持续痉挛、收缩。症状严重时,随着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会引起全身无力、肌肉僵硬,最终发生死亡。

慢性应激。该类型应激不会导致病猪出现特殊的病理变化,往往是存在心脏明显肥大,尤其是中隔及右心非常明显,肾上腺发生肥大,并存在胃肠溃疡等病变。这可能是由于应激原刺激强度较小,经常间断,再加上作用方式和临床症状比较不明显,往往会被饲养员忽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控制,也会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饥饿、冷应激、噪音等是比较容易形成慢性应激的因素,其都可能造成不良因素的累积,导致机体生产性能降低,抵抗力减弱。暗猪肉通常是由于猪长时间受到较小强度的应激原作用,消耗较多的肌糖,储存的糖原明显减少,体内生产较少的乳酸,且与呼吸性碱中毒生成的碱发生中和反应.从而形成暗猪肉。主要特征是猪肉颜色较暗,具有较差的保水能力,切割时不会渗出液体,切面干燥,且质地粗硬。

2、临床诊断

该病可根据应激原类型、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应激原,即检查猪饲养环境是否发生改变,是否侵入寒风,是否存在日射、热射导致的热应激,以及是否存在运输、配种、拥挤、惊吓、免疫等应激原,尤其要注意检查是否存在弱应激原。然后根据病猪发生慢性应激综合征、急性应激综合征以及猝死性应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通常猪发生应激后会表现出恐惧、逃跑以及经常作防卫或者攻击姿势,对声音、人非常敏感,食欲明显降低,被毛逆立,心跳亢进,尾巴和肌肉震颤。剖检疑似发生应激而死亡的病猪,要注意观察肌肉是否形成DFD猪肉或者PSE猪肉,是否存在肌肉僵硬及踝关节僵直的现象。另外,还要注意对慢性死亡病猪的脏器变化进行观察,心脏是否肥大、内脏明显胀满、肺脏发生水肿以及细支气管含有大量泡沫等。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根据发病轻重程度采取对症治疗,如果猪已经受到应激原刺激,要立即进行单独饲养,并采取治疗。如果病猪症状较轻,可让其进行充足休息,并补充适量的营养,促使其自行康复。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按体重口服或者肌肉注射1~3mg/kg氯丙嗪,或者按体重使用50mg/kg催眠灵或者50~60mg/kg苯巴比妥,或者静脉注射40~120mL5%碳酸氢钠溶液。另外,病猪也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5~1mg/kg3.5%静松灵注射液,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55~1mg/kg安定注射液,也可选择使用片剂,按体重口服2~5mg/kg。为避免病猪出现变态反应性炎症和过敏性休克,可静脉注射适量的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或者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加强饲养管理。先是改善饲养管理,确保合理组群,禁止任意混群,避免出现噪音和受到骚扰,保持舍内安静。夏季要加强防暑降温,冬季要加强防寒保温,避免舍内温度急剧升高或者降低。猪群进行运输或者出栏前,要供给充足的饮水,最好饮用适量的口服补液盐,即在1000mL水中添加20g葡萄糖、3.5g氯化钠、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如果有需要可在猪上船或者装车前,每头按体重肌肉注射1~3mg/kg盐酸氯丙嗪,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

药物预防。在养猪生产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抗应激药物进行预防,这也是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一般来说,常选择使用的药物是镇静剂(如安定、利血平、氯丙嗪等),缓解中毒的药物(如小苏打等)、参与三羧酸循环的物质(如苹果酸、琥珀酸类)、激素类(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类(如复合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如硒)等。

引起猪应激综合征的病因有:

1、多因受到饲养管理中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时,产生应激反应以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常见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感染、创伤、中毒、高温、噪声、运输、饥饿、缺氧、重新分群、运输、交配、产仔等,这些应激原刺激机体,导致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特异性障碍与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

2、与遗传因素有关该病最常发生于瘦肉型、肌肉丰满、腿短股圆而身体结实的猪,如皮特兰猪、波中猪、兰德瑞斯某些品系猪,红细胞抗原为H系统血型的猪也多为应激易感猪。易感猪较容易受惊,难以管教,常表现肌肉和尾部发抖。

临床症状

根据应激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猪应激综合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猝死性(或突毙)应激综合征多发生于运输、预防注射、配种、产仔等受到强应激原的刺激时,并无任何临诊病征而突然死亡。死后病变不明显。

2、恶性高热综合征体温过高,皮肤潮红,有的呈现紫斑,黏膜发绀,全身颤抖,肌肉僵硬,呼吸困难,心搏过速,过速性心律不齐直至死亡。死后出现尸僵,尸体腐败比正常快;内脏呈现充血,心包积液,肺充血、水肿。此类型病征多发于拥挤和炎热的季节,此时,死亡更为严重。

3、急性背肌坏死征多发生于兰德瑞斯猪,在遭受应激之后,急性综合征持续约2周左右时,病猪背肌肿胀和疼痛,棘突拱起或向侧方弯曲,不愿移动位置。当肿胀和疼痛消退后,病肌萎缩,而脊椎棘突凸出,几个月后,可出现某种程度的再生现象。

4、白猪肉型(即PSE猪肉)病猪最初表现尾部快速的颤抖,全身强拘而伴有肌肉僵硬,皮肤出现形状不规则苍白区和红斑区,然后转为发绀。呼吸困难,甚至张口呼吸,体温升高,虚脱而死。死后很快尸僵,关节不能屈伸,剖检可见某些肌肉苍白、柔软、水分渗出的特点。死后45min肌肉温度仍在40℃,pH低于6,而正常猪肉pH应高于6。这与死后糖原过度分解和乳酸产生有关,肉pH迅速下降,色素脱失与水的结合力降低所致。此种肉不易保存,烹调加工质量低劣。有的猪肉颜色变得比正常的更加暗红,称为“黑硬干猪肉”(即DFD猪肉)。此种情况多见于长途运输而挨饿的猪。

5、胃溃疡型猪受应激作用引起胃泌素分泌旺盛,形成自体消化,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急性病例,外表发育良好,易呕吐,胃内容物带血,粪呈煤焦油状。有的胃内大出血,体温下降,黏膜和体表皮肤苍白,突然死亡。慢性病例,食欲不振,体弱,行动迟钝,有时腹痛,弓背伏地,排出暗褐色粪便。若胃壁穿孔,继发腹膜炎死亡。有的猪只在屠宰时才发现胃溃疡。

6、急性肠炎水肿型临诊上常见的仔猪下痢、猪水肿病等,多为大肠杆菌引起,与应激反应有关。因为在应激过程中,机体防卫机能降低,大肠杆菌即成条件致病因素,导致非特异性炎性病理过程。

7、慢性应激综合征由于应激原强度不大,持续或间断反复引起的反应轻微,易被忽视。实际上它们在猪体内已经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致使其生产性能降低,防卫机能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其生前的血液生化变化,为血清乳酸升高,pH下降,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

诊断鉴别

可根据有应激的病史、临诊表现、氟烷检测结果和剖检所见而做出诊断。

防治措施

治疗M.yz023.COm

治疗原则就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首先转移到非应激环境内,用凉水喷洒皮肤。症状轻微的猪可自行恢复,但皮肤发紫、肌肉僵硬的猪则必须使用镇静剂、皮质激素和抗应激药物。如选用盐酸氯丙嗪作为镇静剂,剂量为1~2mg/艇体重。一次肌肉注射,或安定1~7mg/kg体重,一次肌肉注射。也可选用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盐酸苯海拉明、水杨酸钠等。使用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可静脉注射5%的碳酸氢钠溶液防止酸中毒。

预防

1、应加强遗传育种选育繁殖工作,通过氟烷试验或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检测和血型鉴定,逐步淘汰应激易感猪。

2、尽量减少饲养管理等各方面的应激因素对猪产生压迫感而致病。如改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噪音,避免过冷或过热、潮湿、拥挤,减少驱赶、抓捕、麻醉等各种刺激。运输时避免拥挤、过热,屠宰前避免驱赶和用电棒刺激猪。在可能发生应激之前,使用镇静剂氯丙嗪、安定等并补充硒和维生素E,从而降低应激所致的死亡率。


相关阅读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在我国养猪模式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下,猪场发生疾病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所以防控疾病的主要并且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给仔猪实行早期断奶。与此同时要求猪场的饲养管理和技术水平比较好,能够跟得上断奶的要求,否则会导致仔猪在实行断奶后出现绝食、消瘦的表现,经验不足的饲养者通常会错误的判断为仔猪患病,然后随意进行注射用药,将最佳的治疗时间错失导致仔猪最终因为饥饿而发生死亡,直接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即使给仔猪实施早期断奶也可见大多有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情况发生。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1、临床表现

仔猪实行早期断奶后,在前两天会表现狂燥不安并且不停的叫唤寻母,此后又会转为安静,腹肷部凹陷,几天之后可见仔猪的皮毛松且乱,眼神呆立,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喜欢躺卧而不愿战立,表现出怕冷,其体温通常没有异常表现或着只是稍低些.空嚼,食欲降低甚至废绝,有的仔猪常常口渴且饮欲增强,可见其不断的拱吮其他猪的腹部。还可以发现有的患猪表现为腹泻,机体消瘦严重直至最后衰竭而出现死亡的情况。但是大多的患病仔猪在断奶后会有绝食的表现。

2、主要原因

首先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原因就是未能给仔猪成功的补料。其次如果仔猪在断奶的时候还没有学会采食饲料也会发生应激综合征。目前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可见的断奶应激主要包括营养应激、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三种形式,生产中应该加以注意。

3、断奶仔猪绝食的对策

3.1教槽补料

给仔猪断奶成功与否是由教槽补料的成败而决定的。①养殖户在仔猪5口龄开始用拇指、食指、中指抓起少量的教槽料放在补料槽内,每天进行5次,如果仔猪能够全部吃完,就可以逐渐过度用四指、五指抓教槽料而一直到用手掌拿料饲喂为止。在给仔猪进行添料的时候应该彻底将上次剩下的料清理干净,以保证料槽的清洁。②在仔猪3日龄的时候开始在保温箱的垫板上撒少许人工乳料,可将仔猪学采食饲料的速度提高,根据猪只喜欢拱地的特点,让其在拱玩的时候无意就可以采食到饲料并且熟悉此种味道,这样做具有诱食的效果。③在仔猪5日龄左右,可以开始尝试在仔猪嘴里抹人工乳料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的料,同时在补料槽和垫板上放入少量混合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引起仔猪对人工乳料和教槽料的兴趣,能够加速诱食并且提高补料的成功率。④生产中还可以采取干湿补料法,即在饲养栏内放置两个小槽,分别添加教槽料和奶水,对于母乳采食不足,满足弱仔的需求很有效吴。如果仔猪不会吮奶应该采取人工喂服的方式让其吮奶。但是奶水应该新鲜,添加方式应该采取由少到多的方式进行,奶粉采用低于40℃的水进行冲调。如果母猪的奶水比较好,可以在仔猪断奶的前3天再进行人工饲喂奶水以缓解断奶时仔猪过分的依赖母乳,以确保仔猪的断奶过程顺利,避免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⑤仔猪如果习惯了饮用人工奶水并且表现强烈的条件反射时,可以采取少量的教槽料放入奶水槽中,然后再将奶水倒人其中,这样可以吸引仔猪前来抢食,等到同窝的所有仔猪都能够自己采食饲料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部采用教槽料进行饲喂。这样对于患有各类综合症且体质比较瘦弱的仔猪都能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2尽量将仔猪断奶应激减少

①仔猪在断奶之后还应该保持在原栏生活1个星期,如果能够继续生活2个星期则更好,栏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保证留栏时间不少于3天,这样主要是为了缓解仔猪受到环境应激刺激,否则会导致仔猪的采食量严重降低,甚至会因为应激而发生绝食。仔猪在断奶后如果立刻就转入了保育舍饲养就会明显的增加绝食仔猪的数量。②饲养者在实际的养猪生产过程中设计保育舍的时候转群应该以一窝一栏比较合适,这样能够减轻断奶仔猪转群再混群而受到的应激刺激。③仔猪断奶前3天采用适量的水将人工乳粉稀释后放到补料槽内任仔猪自由的进行饮食,与此同时适当减少母猪的喂料量以减少母猪的喂奶次数,目的是缓解仔猪对母奶依赖性。④仔猪在断奶前应该习惯饮用人工奶水并且能够熟练的采用饮水器进行饮水,会采食教槽料,如果每头仔猪都能采食饲料50~80g就可以给其采取断奶措施,否则仔猪会表现出下痢和绝食的情况。仔猪进行断奶和转群之后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更换饲料。而且在仔猪转群之前就要在槽内添加原来的教槽料,冬天寒冷气温低所以要打开保温设备。⑤如果个别猪场的条件有限,要求仔猪断奶后必须马上就进行混群饲养,在转入保育舍后将仔猪按照大小强弱进行分群。引诱仔猪采食饲料并且尽快的熟悉新环境,避免个别仔猪因为采食料不足或者不会采食饲料而出现绝食的情况。

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是指仔猪断奶时因各种应激因素导致仔猪严重腹泻、掉膘、成活率降低,饲料利用率差,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现象,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1.1病原性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这主要是因为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侵袭细胞,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肠绒毛,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加重了腹泻。1.2生理性因素
1.2.1胃酸分泌不足仔猪断奶后,乳酸来源终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猪胃内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影响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消化不良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表现出应激综合征。
1.2.2胃肠消化酶少仔猪4~5周龄时,消化系统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消化酶含量减少、活性降低。断奶仔猪从吃母乳为主转到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两种营养源截然不同,加上又给以高能高蛋白饲料,终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3免疫能力较弱断奶后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较差,这也是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
1.3饲料性因素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若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过高,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过高,很容易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饲料中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仔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大豆蛋白内的抗原蛋白可引起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出现绒毛萎缩、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最终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具体表现出腹泻症状。
1.4环境因素当舍内温度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可导致腹泻率上升25%~30%,湿度过大也可使腹泻发生率升高。

2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处理
2.1疫苗接种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d及15d各接种一次;母猪产前45d及15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mL/头。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还要根据仔猪体内实际抗体水平,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mL/头。另外,各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免疫计划。
2.2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消除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要想办法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加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体)能力。饲粮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可以提高仔猪免疫力,减少发病。
2.3减少换料性营养应激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在断奶前1~5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断奶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2.4加强环境控制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度,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度,湿度保持在60%~80%。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可以明显减少仔猪的应激及腹泻。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仔猪舍在进猪前5~7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一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2.5调理肠道,改善内环境平衡对发生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猪群,要注意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预防腹泻。可用抗生素+杜仲叶提取物+益生菌自由组合,杀灭病原,吸附毒素,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提高猪群生长速度。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母猪无乳综合症,又称母猪泌乳失败。是母猪产后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症,该病会导致后代仔猪不能够吮食足够的母乳,过度饥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且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而使其更容易出现发病和死亡,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母猪无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1、发生原因

疾病因素。母猪如果患有传染病或者全身性疾病,往往会伴有无乳综合征。对于初产母猪,如果发生难产,分娩所需时间过长,人工助产操作不当,导致子宫内滞留有胎衣碎片或者产后分娩过多的恶露,往往会继发感染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进而引起无乳综合征。另外,母猪低血钙或者缺乏维生素E和硒时也能够引起该病。

选种及年龄因素。作为种用母猪的母本泌乳性能较差,或者乳房发育不良;年龄过老,体质虚弱,胎次过多;配种过早,乳腺还没有完全发育、8胎以上的体质虚弱或者过于消瘦的老年母猪,都会导致乳腺功能变差,从而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母猪饲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在分娩期间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比较容易发生。

饲养管理不当。母猪饲喂单一饲料或者品质较差的饲料,突然更换饲料,营养水平较低,发生霉变或者频繁调整饲料配方,导致泌乳料中含有过少的氨基酸,饲喂不合理而导致妊娠母猪体况过瘦或者过肥,妊娠期间缺乏运动或者受到惊吓、粗暴驱赶、过大噪音,产后营养不良或者饲喂较少的精料、青绿饲料,缺乏维生素,机体发生自身中毒、应激,舍内光照不足,通风较差,空气污浊等,都可能导致其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通常是初产母猪、年老体弱和体况过肥的母猪容易发生该病,主要是在产后3-4天内出现发病,且病猪在生产时往往会由于无力分娩,导致分娩所需时间过长,胎衣排出缓慢。一般来说,患病母猪从开始分娩到分娩后的1~2天内能够正常泌乳,从而能够正常哺乳仔猪。但产后经过大约24~48h就会出现泌乳量减少或者停止泌乳。乳头及乳房明显缩小并逐渐干瘪,乳房过于松弛或者肥厚肿胀,但无法挤出乳汁。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通常可达到39.5~41.5°C,呼吸加速,心跳加快。

后代仔猪由于吮乳时间变长,会开始频繁用头撞击母猪乳房,并用嘴用力拉扯乳头。如果吸吮乳头发现无乳后就会立即争抢吸吮其他乳头,并伴发刺耳的尖叫声。另外,仔猪还会过度饥饿,营养不足,体质逐渐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鼻吻干燥,排出少量且质地干硬的粒状粪便,严重时甚至停止排泄粪尿,明显嗜睡,部分被饿死,部分由于在母猪周围休息而被压死或者踩死,少数能够存活的也会体质虚弱,生长发育缓慢。

3、治疗措施

催乳治疗。如果患病母猪乳房比较饱满,但无法分泌乳汁,可以静脉注射由100mL10%葡萄糖、20万~30万IU催产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l~2次;或者皮下注射30万~40万IU催产素,每天3~4次,连续使用2天。同时,配合对乳房使用热毛巾温敷和按摩。如果患病母猪乳房比较松驰,但无法分泌乳汁,可肌肉注射由20万IU催产素、5~10mg黄体酮、10~20mg苯甲酸雌二醇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用3~5天,治疗效果较好。治疗过程中,后期仔猪可自由饮用按1:5倍稀释的代母乳,或者装入奶瓶供其吮吸。

消除炎症。如果患病母猪伴有阴道炎、子宫炎或者产褥热,可先肌肉注射适量的己烯雌酚,促使子宫颈口张开,接着向子宫内灌入20~30mL氧氟沙星。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再静脉滴注以上药物,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如果症状较轻,可每天肌肉注射20mL2.5%氧氟沙星、30mL鱼腥草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配合每天注射30万IU催产素,促使机体尽快排出炎性分泌物。如果病猪发热,可肌肉注射10~20mL氨基比林。如果由于患有产褥热而导致败血症,还要另外加注100~200mL5%碳酸氢钠。在治疗乳房炎时,要立即将其与仔猪分离,先将患病乳房的乳汁全部挤掉,接着在乳房基底部位注射400万IU青霉素、100ml_0.1%的普鲁卡因进行封闭,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并在乳房上涂擦适量的30%的鱼石脂软膏。

中药治疗。如果母猪由于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该病,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进行治疗,即取路路通、王不留行、漏芦、木通各10g,青皮、陈皮、皂角刺、生栀子、黄芩、柴胡各8g,金银花、花粉、牛蒡子、连翘各10g。乳房存在肿块时可添加赤芍、当归各10g;恶露无法排净时可添加20g益母草、10g当归、10g川芎。发髻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剂,直至康复。如果母猪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该病,可用“下乳涌泉散”加减进行治疗,即取30g王不留行,甘草、漏芦、木通、通草、川芎、白芷各10g,花粉、生地、白芍、柴胡各15g,20g当归,15g青皮,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剂,通常连续使用3剂就能够康复。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此病以夏季发病较多,其它季节也有发生,经产母猪的发病率高于初产母猪,管理状况不同的猪场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场发病率高达50%,有的场却很少见到。在患病的母猪中有一部分虽经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泌乳功能得到改善,但仍赶不上正常母猪的泌乳成绩。
发病病因
据报导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可分为应激因素、内分泌失调、传染性因素以及营养和管理几个方面。
(1)应激因素:在现代养猪条件下,许多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引起母猪的应激反应,如转群时的强行驱赶、惊吓、躁声等等。
(2)内分泌失调也是造成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综合原因之一。有的母猪发生无乳综合症时其体内循环的激素量浓度较低,如促乳素。
(3)营养和管理因素:如分娩前后的饲料突然改变,或者饲料单一,营养不足;在管理方面如产房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高等都可能导致母猪患无乳综合症。
(4)传染性因素:如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萄等引起的乳房炎,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猪的兰耳病以及子宫炎也可能引起母猪的无乳综合症。
临床症状
母猪的无乳综合症常常在分娩后13天发生乳汁减少或停止。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粪便干、少,对仔猪表情淡漠,甚至仔猪哺乳。有些母猪虽然允许仔猪哺乳,但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吃不到多少乳汁。那些因乳房炎造成泌乳失败的母猪可见乳房肿大,触诊疼痛。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泌乳失败除母猪表现无乳以外,其它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
母猪无乳综合症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一般不难诊断。即使乳房无炎症表现,也可以通过仔猪饥饿、脱水消瘦等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预防
1、激素疗法:肌肉注射乙烯雌酚45毫升,一日两次;或肌肉注射缩宫素5-6毫升,每日两次。
2、药物疗法:
(1)肌肉注射常量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清除炎症。
(2)中药治疗口服以五不留行、穿山甲为主的中药催乳散。
3、也可通过对母猪乳房按摩、仔猪吮乳促进母猪乳房消炎、消肿和排乳。
4、对初生小猪可采取寄养的方法,以免饿死。
治疗
应激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引起母猪泌乳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应激。除必要的兽医防疫措施之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环境的管理,如控制好产房中的温度、湿度,降低噪音,避免粗暴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供给全价的饲料等等。

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是指仔猪断奶时因各种应激因素导致仔猪严重腹泻、掉膘、成活率降低,饲料利用率差,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现象,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一起来看看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方法。

1、断奶仔猪发生应激的原因

生理因素。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功能的发育还不健全,尤其是消化功能,胃酸分泌不足,在断奶后,乳酸的来源终止,而胃酸的分泌量仍较少,这就会导致胃内酸度不足而使胃蛋白酶的形成减少,使蛋白质饲料难以被消化,而引起消化不良,无法消化的饲料为小肠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以及其他的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使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仔猪发生腹泻;仔猪消化酶的分泌量不足,断奶会导致消化酶的分泌更少,活性降低,外加饲料变为难以消化的植物性饲料,仔猪会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另外,仔猪的免疫力较差,断奶后母源抗体的来源被切断,而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的还不健全,机体抗体水平降低,抗病能力差,极易感染疾病,这也是仔猪发生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

饲料因素。由于仔猪的胃酸分泌少、消化酶的种类少、活性低,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会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过高时,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含量过高也易引起腹泻。另外,饲料中的一些抗性因子也会影响仔猪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最终均会表现为断奶应激,主要的表现即为腹泻。

环境因素。仔猪在断奶后由产房转入保育舍,饲养环境发生着变化,因仔猪的适应力较差,当养殖环境发生改变后,仔猪无法完全适应,极易产生应激反应。另外,如果饲养环境不良,如温度不适宜,过冷、过热或温差过大、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相对湿度过大、卫生条件不佳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仔猪产生应激反应。

病原性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仔猪发生应激,主要表现为发生腹泻。其中由细菌引起的常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因仔猪在哺乳期有母源抗体的保护,抗病能力较强,另外,乳汁中含有可抑制大肠杆菌繁殖的物质,仔猪一般不发病,当断奶后母源抗体消失,自身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感染而发生腹泻。

2、断奶仔猪应激的解决方式

提高断奶仔猪的抗病能力。加强断奶仔猪的营养,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给断奶仔猪饲喂易于消化、营养丰富、优质的饲料,以使仔猪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使仔猪健康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另外,要想办法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可在仔猪的饲料或者饮水中使用一些保健药物,以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减少换料应激。为了避免或减轻仔猪的换料应激,可在仔猪出生后7日龄开始进行补饲工作,训练其采食教槽料,以锻炼仔猪的肠胃功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以使仔猪在断奶后很好的适应植物性饲料,使胃肠机能得到锻炼,从而减轻营养性应激的发生。仔猪在断奶时要逐渐的进行,不可一次性的完全断奶,完全用饲料代替母乳,要逐渐进行,让仔猪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断奶前的1周左右,要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同时增加饲喂饲料的次数,一直到完全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

加强饲养管理。断奶后为了减少环境应激,可在夜间将母猪移出产房,让仔猪在原圈舍与原群体饲养3-4天,待适应后再进行转群并栏的工作。在转群时要尽量让同一窝猪在一个群体,并且在断奶后仍要饲喂几天教槽料,并且要少喂勤添,以后逐渐更换为保育料。仔猪在转群后可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类药物和一些调理肠胃的保健类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应激,以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预防腹泻的发生,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速度,避免失重。

加强环境的控制。环境变化是导致断奶仔猪产生应激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好环境控制工作,仔猪对温度的变化表现的极为敏感,因此在转群时保育舍内的温度要适当的高一些,与产房温度一致,等转群后再逐渐降低温度,一直到适宜的温度为止。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忽高忽低,避免温差过大,做好夏季防暑、冬季保温的工作。保持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60%-80%。做好圈舍的日常清扫工作,并定期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的繁殖。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根据本地区以及本场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在接种时要注意仔猪的体况,选择合适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以使仔猪获得免疫力。

1、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1.1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这主要是因为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

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侵袭细胞,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肠绒毛,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加重了腹泻。

1.2生理性因素

1.2.1胃酸分泌不足仔猪断奶后,乳酸来源终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猪胃内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影响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消化不良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表现出应激综合征。

1.2.2胃肠消化酶少仔猪4~5周龄时,消化系统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消化酶含量减少、活性降低。断奶仔猪从吃母乳为主转到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两种营养源截然不同,加上又给以高能高蛋白饲料,终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3免疫能力较弱断奶后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较差,这也是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

1.3饲料性因素

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若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过高,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过高,很容易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饲料中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仔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大豆蛋白内的抗原蛋白可引起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出现绒毛萎缩、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最终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具体表现出腹泻症状。

1.4环境因素

当舍内温度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可导致腹泻率上升25%~30%,湿度过大也可使腹泻发生率升高。

2、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处理

2.1疫苗接种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d及15d各接种一次;母猪产前45d及15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mL/头。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还要根据仔猪体内实际抗体水平,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mL/头。另外,各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免疫计划。

2.2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消除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要想办法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加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体)能力。饲粮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可以提高仔猪免疫力,减少发病。

2.3减少换料性营养应激

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在断奶前1~5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断奶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2.4加强环境控制

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度,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度,湿度保持在60%~80%。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可以明显减少仔猪的应激及腹泻。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仔猪舍在进猪前5~7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一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2.5调理肠道,改善内环境平衡

对发生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猪群,要注意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预防腹泻。可用抗生素+杜仲叶提取物+益生菌自由组合,杀灭病原,吸附毒素,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提高猪群生长速度。

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猪群,不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致病的病原体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现仍没有找出完全解决这一病状良方,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主要讲述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措施,进而控制猪的大量传染和死亡,确保食品安全,以及确保养殖户的财产不受到损失。

前言

就现有的资料显示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病因复杂性,迅速传染性,难以控制性等多变的特点。这就给养殖专业户和兽医工作者的临床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想有效地控制这一症状就要从发病原因,发病症状,传染途径以及易感动物这四方面严格进行防治控制。本文就这四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做了总结。

一、发病原因

猪高热综合征疫情基本集中在夏季,高温雨季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雨水丰沛给细菌带来了良好的繁殖和变异条件,并且这种情况下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不仅如此在夏季蚊虫就成了这种细菌最好的传播者。同样也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

这种症状多数出现在卫生管理较差,温度控制较差的养殖场。基本就是因为管理不当才导致了后来疫情扩散影响收益。所以想要尽量避免养殖群体出现类似的情况最根本是要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讲究卫生。排泄物和垃圾做到及时清理,避免细菌,病毒有机可乘。在温度上要做到适当调节,既然病发原因有一部分是高温导致的,那么就要从温度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议养殖户每天进行合理的清理和消毒,养殖人员应注意自身卫生换洗工作服,以防感染,或感染猪群。

二、发病症状

当有的猪被传染生病以后,病猪会出现体温升高到41度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且不喜欢走动,经常出现趴在地上呼吸,进行腹式呼吸并伴有呼吸困难。皮肤发红,严重者身体出现红斑。多数猪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而且尿液呈浑浊黄色,并且面部会出现泪斑。眼窝周围会出现眼睑分泌物明显增多等症状。发病过程中,根据猪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受病毒侵害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较长的病猪身上还会出现四肢无力,被毛脏乱等现象,临死亡之前会出现抽搐等现象。这种病猪的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达到50%-100%。所以当养殖过程中发现猪出现类似情况要尽快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在发现猪出现异常时不要急于用药,滥用抗生素会加速猪的死亡,很大一部分病猪都是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导致死亡。这样是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原基本为:PRRSV+PCV2,PRRSV+CSFV等,多呈现二次感染或三次感染。针对于病猪要提取感染病原后二十天之内的血清进行检测,确定症状和找到诱发病的根源,对症下药,避免用错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传染途径

诱发猪高热的病因可以以病原分为两类:一是外界自然因素导致的,二是接种疫苗的病毒感染造成的。因此传播途径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自然因素导致猪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大雨,病毒更容易在猪群中扩散,高温时蚊虫的叮咬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第二是在接种疫苗过程中没有进行一对一的注射,造成了病原体交叉感染,让猪大面积受到病毒侵害。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就看出控制圈舍的卫生和温度管理,以及对猪群进行一对一的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在养殖的过程中,防重于养。控制猪群的生活环境卫生,进而控制蚊虫对猪群的叮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温度控制上注意在合适的温度,但是现在某些小型的养殖场做不到很有效的降低猪舍的温度,就应该经常对猪舍进行打扫,洒水,借助外力控制猪舍温度。上文中也提到了养殖人员应该注意卫生,不让自身所携带的病菌感染到猪,也不要让猪的病毒感染到自己,要尽可能的一次一换工作服,对工作服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对于注射疫苗的注射器严格把关,最大限度上做到一对一注射。这样就能在传播途径中得到良好有效的控制。

四、易感动物

猪高热综合征的易感动物顾名思义就是:猪。所以在养殖方法和喂养饲料的方式上应该有所防范。在饲养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每个养殖隔断中的养殖数量,一味的追求高产量造成养殖数量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毒的产生速度和扩散速度,这大大的提高了猪患病的可能性。在饲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在喂养过程中将饲料拌入适量的抗生素以及预防性药物也是有必要的,例如清开灵或抗菌肽等一系列不残留没有毒副作用的药剂,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综合症的发生。在猪的饮用水中适量的加入盐可以有效地控制猪体内的病菌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猪患病的机率。猪是易感动物就要提高猪自身的免疫力,加强猪自身的素质,在体内能形成良好的防御,由养殖人员所创造的外界环境为辅助,在根本上控制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和传播。

结语

根据上文中所说的四点,在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给病猪使用退烧药,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应该在饲养过程中细心观察猪的生活习惯等,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饲养环境卫生,注意细菌传染。同样在治疗病猪时也要严格把好卫生这一关,防止病菌交叉感染,并且避免人体受到病毒攻击。这样就能很好的控制这一病症的发生和蔓延,也能降低养殖户的财产损失。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2、临床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蛋鸡或者产蛋高峰期,体重较大、肌肉丰满的蛋鸡会发生突然的急性发病死亡,而没有任何的症状。有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病鸡的营养状况良好,体重一般会超过正常体重的25%,直到产蛋率下降才发现患病,产蛋率会发生急剧的下降,可由原来的85%-95%下降到30%-50%。该病多呈急性暴发,病鸡表现为不喜动,喜卧,鸡冠及肉髯的颜色变淡,严重的病例会有嗜睡的症状,瘫痪,体温升高,但是鸡冠、肉髯会变冷,病鸡的精神不佳,贫血,鸡冠项端发绀,继而会萎缩变黄。腹部膨大、柔软、下垂,用手触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其外观肥胖,在皮下、腹腔以及肠系膜沉积大量的脂肪,大多数的病死鸡在死前,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肝脏发生肿大,可达正常的2-4倍,颜色为土黄色,边缘钝圆,质地脆弱、易碎,表面为黄色油腻状,有一处或者多处的出血点,切面外翻,有脂肪滴,严重病例可见肝被膜下出现血肿,甚至会破裂出血,从而可见病死鸡的腹腔以及肝脏表面有凝血块;有的病例的心肌变性,颜色为黄白色;肾脏变黄,脾脏、心脏、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少数病例还会出现肝周炎及心周炎的病变,有的还有少量的腹水,腹腔浑浊,表现为卵黄性腹膜炎。

4、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的确诊。取病鸡的肝触片后镜检,可见肝细胞索紊乱,发生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到一侧,可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对病鸡进行血液化验,结果可见血清胆固醇、血浆雌激素升高,血清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的含量降低,并且血浆磷脂、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丙二醛的值较正常鸡低。

5、防治措施

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科学的配置日粮,保证蛋鸡营养的均衡,要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需求合理的调整日粮配方,对日粮中的营养进行科学配比。对于发病鸡群要及时的调整蛋鸡的饲料配方,降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同时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可将玉米用量的10%改成麦麸,并减少10%左右的饲喂量,适当的降低体重。日粮中要保证足够的胆碱、蛋氨酸、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硫酸铜63g,胆碱55g,维生素C500g,维生素E5500万IU,维生素Bi23.3g,连续饲喂3周,可使病情得到控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群则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900g肌醇,连用2周。

一、蛋鸡脂肪肝的产生原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酸);(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包括:(1)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2)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脏。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堆积,从而产生脂肪肝。

2.营养缺乏

这里的营养缺乏主要是指饲料中胆碱(或氯化胆碱、甜菜碱)、蛋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缺乏。因为这些因子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或是脂蛋白运载脂肪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时,脂肪运出肝脏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在肝细胞内堆积,产生脂肪肝。

3.运动过少

蛋鸡最初是由会飞的鸟类驯化而来的,由于现代化规模养殖的要求,它们被关进了一个个小小的鸡笼里。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它的运动能力,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全天候地供应饲料也可能使一些关在笼里的高产蛋鸡过量地采食,从而进一步增加能量负担。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中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产生脂肪肝。

4.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5.毒素的影响

在蛋鸡饲料中添加菜籽粕会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在这里起作用的主要是菜粕中的硫葡萄糖苷毒素)。此外,黄曲霉毒素也被认为是引起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一种重要的毒素。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对肝脏的功能具有重大的损伤作用。过量的采食会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脂肪运出肝脏的能力,使脂肪在肝内沉积,最终产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

6.其他因素

有报道认为,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生还与鸡的品种有关。

上述各个方面都可引起蛋鸡的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但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脂肪肝往往不是某一单独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常见的蛋鸡的脂肪肝是长期地采食过量的能量饲料,再加上笼养鸡的必然性运动过少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这时又发生了饲料中的胆碱、蛋氨酸或维生素B12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或者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菜粕和黄曲霉毒素,这样就会加速蛋鸡脂肪肝的形成或加重蛋鸡脂肪肝的病情。

二、蛋鸡脂肪肝的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

患脂肪肝的鸡群一般表现为产蛋率上升慢,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出现。一般产蛋率上升到85%左右时就会开始下降。鸡只精神状态良好,有时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的鸡只表现为鸡冠、肉髯苍白,且一般体重偏大。

剖检病死鸡只,主要表现两大特点:一是腹腔内脂肪大量沉积,特别是腹部,以及肌胃和腺胃的外周都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存在。除此之外,心脏、肠系膜等处也有多量的脂肪分布。二是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并有油腻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肝内出血是导致患鸡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鸡只大都表现为贫血症状。肝内出血形成肝包膜下血肿,有的肝包膜破裂而形成腹腔内血凝块。有资料报道,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因肝中的血管很容易在产蛋过程中破裂,从而引起肝内大出血而死亡。因此,病死鸡只一般在输卵管内还有一枚正常形成的硬壳蛋。

取患鸡的肝脏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

三、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

1.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

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只见不明原因的产蛋率下降,严重者突然死亡。目前一般都是靠死后剖检来作出诊断,使蛋鸡生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减少这一损失,许多专业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早期诊断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研究。刘鑫、花象柏等则从血浆中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发现了早期诊断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方法。他们认为,当蛋鸡血浆中胆固醇脂含量减少时,如果胆固醇脂在胆固醇总量内所占的比例低于60%,则可认为该鸡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3.4~4.6摩尔/升下降到2.1~2.6摩尔/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5.4~5.6摩尔/升升高到6.0~10.4摩尔/升,两者之比低于50%时,预示有发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蛋中脂类的含量与对应鸡只血中脂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中胆固醇脂的含量来实现早期监测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2.蛋鸡脂肪肝的防治措施

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见效,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坚持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难以再控制。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的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又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当确诊鸡群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时,应及时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平衡饲料营养。尤其注意饲料中能量是否过高,如果是,则可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另有报道说,如果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可降低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病率。

(2)补充壮优-高效胆汁酸粉。主要是针对健康鸡群、病情轻和即将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加壮优500克,每月连喂10-15天。胆汁酸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调节肠道,可有效预防脂肪肝和治疗病情较轻的脂肪肝。

(3)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喂量。在不改变饲喂次数的情况下,将日饲喂总量降低1/4~1/5,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可相应增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1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