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小袋纤毛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断奶仔猪小袋纤毛虫病,是断奶仔猪的一种大肠寄生虫病。其特征为腹泻、便血、衰弱和消瘦,结肠和盲肠呈溃疡性肠炎病变,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冬、春季多发,当饲料管理不善、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时可诱发本病。

1.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农场10队,李某的养猪场饲养有65~75日龄的仔猪148头,2011年12月10日发现有仔猪发生腹泻,遂用土霉素拌料、阿莫西林饮水,并注射猪用干扰素等药物,均未见效。仔猪病情逐渐加重,先后有52头仔猪发病,死亡9头。

2.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无光泽,常常卧地不起,容易扎堆,一般体温正常,有的稍高,在40.5℃左右。患猪先排出灰白色的粪便,呈泥状,具有恶臭味,混有黏液、血液以及黏膜碎片,而后排出水样血痢。重症者排便失禁、脱水,表现身体无力,行走摇摆,3~4天后衰竭而死。

3.剖检病变

共剖检5头病死仔猪,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的病变,一般肠壁变薄,可见到肠内有充血、出血和溃疡病灶。肠内容物充盈,呈灰白色糊状物,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见肠内容物中混有大量的血液,肠道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且湿润。

4.实验室检查

①粪便检查。从死亡断奶仔猪的结肠、盲肠和直肠内分别刮取少量新鲜粪便和肠黏膜,用10倍量温热生理盐水稀释,搅拌均匀后过滤,取过滤液备用。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可见大量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纤毛、旋转运动的滋养体,以及少量球形或椭圆形、不能运动的包囊。

②细菌分离与培养。无菌采取死亡仔猪的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黏膜分泌物,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小时,未见细菌生长。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断奶仔猪小袋纤毛虫病。

6.防治措施

①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严防被人、猪的粪便污染。搞好猪场的环境卫生,定期用2%氢氧化钠消毒猪舍。

②及时清理猪舍粪便,每天打扫1次,并用0.2%过氧乙酸、0.3%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粪便要运往猪场下风向500米以外的地方,进行发酵无害化处理。

③全群仔猪饮用口服补液盐,以增强体质,防止脱水,减少损失。对发病的仔猪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蔓延。

④全群仔猪用二甲硝咪唑(达美素)20毫克/千克体重+磺胺二甲嘧啶钠1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投喂,第一天用药量加倍,连用5天(1个疗程),停药3天,再喂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对腹泻严重者,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2~3毫升/头,并给予清洁、充足的饮用水;也可用0.2%甲硝唑100毫升,静脉滴注。同时,腹腔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0.1%维生素C,把药液加温到37℃左右,缓慢注射。

⑤结合用中药进行治疗,方剂为常山、诃子、大黄、木香各10克,干姜、附子各5克(体重20~30千克仔猪的用量),上药共研细末,加蜂蜜100克,用开水冲调,空腹灌服,每天1剂,连服3~5剂即可。

经上述综合防治,第三天病情得到控制,没有出现新的病例和死亡,第五天患猪采食量有所增加,第七天患猪痊愈。

7.小结

①该猪场饲养管理条件粗放,环境卫生不达标,粪便到处堆放,导致了小袋纤毛虫病的发生。此外,冬季气温低,猪体抵抗力下降,加剧了疾病的发生。

②猪小袋纤毛虫生活在猪的结肠、盲肠和直肠中,以肠内容物为主要食物,一般对大肠黏膜无任何损伤,但若肠黏膜受到损伤,它会破坏组织形成溃疡,引起仔猪腹泻、出现血便。在溃疡的深部可查到虫体。

③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猪霉菌毒素中毒、密螺旋体病、球虫病、猪痢疾、增生性肠炎等相区别,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查以确诊。该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饲养管理人员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和防护,以免感染此病。

相关推荐

秋蟹须防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
1.主要症状
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当大量纤毛虫寄生时,可堵塞出水孔,鳃部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河蟹呼吸,导致河蟹无力脱壳而死亡。

2.防治措施。
(1)蟹池放养前,应清除过多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杀菌。
(2)幼蟹放养时,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蟹池中移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
(4)生长旺季每2天~3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40厘米,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长期保持池水肥、活、爽。
(5)对发病蟹池,全池泼洒1ppm硫酸锌或1ppm甲壳净。

3.注意事项。纤毛虫病易与着毛病、水霉病相混淆。其主要区别为,患纤毛虫病的河蟹体表在清水中可见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着毛病为蟹体表附着绿色水绵丝状物质;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茵丝,茵丝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体。治疗时,着毛病可全池泼洒0.7ppm硫酸铜,次日换水。水霉病可全池泼洒4%~5%食盐水。

河蟹固着类纤毛虫病


疾病名称河蟹固着类纤毛虫病

为害对象 河蟹
疾病概述
本病为河蟹养殖中常见寄生虫病,主要影响商品价值。

病原
主要是累枝虫,还可有钟形虫、聚缩虫等。

症状
病情初起时,河蟹体表、螯、肢上附有一层绒状物,离开水面即不明显,手触有滑腻感。病情严重时,蟹体上似披上绒衣,色灰白,此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1.累枝虫病初起时,河蟹体上绒毛状附着情况(谭德清) 2固着类纤毛虫严重寄生时,病蟹体上犹如披上绒衣(谭德清)

发病规律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对蟹的幼体为害较大,影响发育,特别是影响蜕壳而致死亡。

防治方法
用5%的新洁尔灭原液稀释到0.67%的药液,将发病蟹浸浴于此溶液中,水温23-25℃,药浴30-40分钟,低于20℃,则需60-90分钟,可杀灭大部分此类纤毛虫。

鱼苗固着类纤毛虫病


疾病名称固着类纤毛虫病

为害对象 鱼苗和夏花鱼种
疾病概述
固着类纤毛虫通常对宿主组织无直接破坏作用,但在鱼苗和夏花鱼种上,大量附着在体表或鳃上,造成游泳、摄食或呼吸困难,因而导致死亡。

病原
为多种固着类纤毛虫,如杯体虫、累枝虫(Epistylis)。杯体虫中最常见的是筒形杯体虫(Apiosoma cylindriformis)。虫体高酒杯形,前端为一圆形口围盘,其周缘围绕着3层纤毛缘膜,内为一螺旋状口沟,身体后端有1个吸盘状固着器。虫体固着在鱼体上时,可不断收缩、伸展。

症状
下塘1周后的鱼苗大量寄生杯体虫时,身上似有一层毛状物,游动缓慢靠边,停止摄食,最终衰竭而死。需在显微镜下检查诊断。


发病规律
本病主要为害幼鱼,故以6-7月最为常见,水质较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鱼苗池容易发生,鱼苗培育中,机体较弱的鱼也易患此病。

甲鱼养殖常见病纤毛虫的防治方法



纤毛虫如聚缩虫、钟形虫等容易在水质偏瘦、透明度大的水体寄生,尤其是水泥池越冬水环境更适宜纤毛虫大量繁殖。稚甲鱼皮肤娇嫩,被纤毛虫附着上和水中有机质结合后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附着层,不易脱落。
由原生动物的纤毛虫类吊钟虫属的纤毛虫的滋生而引起的疾病。虽然因这种纤毛虫的滋生原因而窒息的现象几乎没有,但是甲鱼摄食率恶化了。
外部症状:在四肢、甲壳和颈部好像附着绵状水霉。更严重的病情可以看到周身变白则是主要特征。饲育水呈“青粉”状态的时候,纤毛虫的内缩胞和柄染上了绿色,也有每每可以看到甲鱼周身呈绿色状态。
治疗方法:用敌百0.5ppm进行药浴或者漂白粉10ppm进行药浴24小时,但使用后病情容易出现反复,可以尝试降低池塘水位使用高猛酸钾进行药浴24h,隔天后使用20%戊二醛与5%苯扎溴铵混合溶液。所以作为种苗的移入时预防措施,有必要用高锰酸钾40ppm进行药浴。若在2-2.5%的食盐水中进行3O秒钟的药浴也同样有效。
预防措施:
1、投苗前,减少甲鱼体表的划伤,需做好甲鱼的体表消毒。
2、甲鱼外塘越冬前,做好病害防治,保证无病越冬。
3、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忌讳出现清水的情况,可通过添加新水体或泼洒氨基酸肥水膏等营养剂的方式调控水色。
4、越冬管理阶段注意甲鱼爬坡现象,及时收集爬坡甲鱼并医治。
5、越冬阶段注意采取水体消毒及开塘后的水池底改工作。

河蟹纤毛虫该如何应对?



秋风送爽,正是稻熟蟹肥之时。古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所以有美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然而在这个收获的时期,随着卖螃蟹的热潮,纤毛虫也伴着秋风增多,给养殖后期带来了困扰。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纤毛虫的危害,引起纤毛虫病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防治纤毛虫。
一、纤毛虫对河蟹有哪些危害?
1、导致河蟹体质下降,易趴塘死亡纤毛虫寄生在河蟹身上,不断吸收蟹体营养,导致蟹体质下降;水体环境差,加重蟹体负担,螃蟹越来越瘦弱,严重的会趴边死亡。
2、蟹体脏,卖相差,影响销售感染纤毛虫病的螃蟹腹部有较多黏液,体表会有棕色或黄绿色绒毛,卖相差,难销售。
3、掉膘,有体格但没重量纤毛虫不停吸收蟹体营养,导致螃蟹越来越清瘦。在打规格的时候,明明体格大,却没有重量。
二、引起纤毛虫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底层环境差,易滋生纤毛虫等虫害。有些池塘后期饲料、冰鱼投喂量大,河蟹吃不完便会在塘中腐烂,变成有机质,导致水体浑浊;外加平时改底频率低,导致底质差,利于纤毛虫生长繁殖。
2、天气变化大,阴雨天多,导致池塘浮游藻类、水草(伊乐藻、水韭菜)活力下降,净化水体的能力下降;变天后,易出现藻类大量死亡,水体发浑等现象,导致纤毛虫暴发。
三、如何防治纤毛虫?
1、定期(3-5天)使用“底居安”改底抑虫,改善底质,避免底质恶化耗氧,减轻后期池塘管理负担;同时底层环境好,溶氧高,可防止纤毛虫生长繁殖。
2、雨后和蜕壳期及时用蛭弧菌“消毒”,安全无刺激,防止细菌滋生和纤毛虫繁殖。
3、九月中旬开始使用改底驱虫类产品“底虫净”2-3次,能有效消灭底层中的虫、卵,抑制纤毛虫繁殖,避免后期大量使用重金属药物杀纤毛虫造成药物残留。另外,“底虫净”可以高效分解底层有害物质,减轻污染,预防亚硝酸盐升高;坚持使用,能有效防止河蟹黑、黄底板。
总之,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后期的重大隐患之一,为提高河蟹品质,增加产量,在最后收获的关键时期,养殖朋友们切勿掉以轻心。

鱼肠炎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由点状产气孢杆菌引起,鱼的肠壁充血发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为短小杆状,大小为0.4-0.51.0-1.3微米,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革兰氏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天后,菌落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适宜生长温度25℃,60℃以上可以杀死。

病症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5)每50公斤鱼每天用痢特灵1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

后期河蟹纤毛虫多的原因和处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和规模不断变大,河蟹后期纤毛虫病变得很普遍,特别是水环境差如水浓、底脏、水草少的池塘。长纤毛虫的河蟹影响销售价格,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死亡。本文介绍养殖后期纤毛虫病问题的发生条件及预防措施,为养殖朋友后期管理提供帮助。
一、什么是纤毛虫
纤毛虫是水体中一类原生动物,它以纤毛为运动器官,能够在水体中自由活动,喜欢水浓、底脏等有机质多的环境中生活繁殖,容易寄生在与水体直接接触的虾蟹体表、鳃、附肢等部位,河蟹池塘常见固着类纤毛虫有: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
二、易暴发纤毛虫的条件
1、水浓
池塘水体以蓝藻、绿藻等小型藻类为主的,在10倍目镜下镜检:一个视野藻类生物量达到20个以上的池塘纤毛虫非常容易滋生。
2、底脏
随着投喂量增加,加上后期育肥可能使用冰鲜鱼导致养殖后期塘底污染重,大量残饵粪便、死亡水草等污染物堆积、蓄积,造成池塘代谢障碍,塘底有机化严重,为纤毛虫虫卵繁殖营造条件。
3、放养密度高、混养品种多
一些河蟹放养密度超过2500只/亩的池塘,同时又混养青虾、杂鱼等品种的情况下,水中生物量易超出池塘承载能力,后期池塘水体生物量大,环境恶化,也容易造成河蟹体质弱后寄生纤毛虫。
4、水草少
一般水草面积小于50%的池塘,不良藻类易形成优势种群导致水浓,这样的池塘纤毛虫出现的概率也较高。
5、投喂不合理
一些养殖朋友后期投喂存在盲目性,把握不准很容易导致投喂过量,大量残饵也易造成池塘污染加重后出现纤毛虫。
三、纤毛虫的危害
轻微的纤毛虫对河蟹、青虾活力及生理机能影响不大,但是出售时会影响河蟹品质造成价格低,甚至无法出售;严重的会影响河蟹、青虾的活力及摄食,寄生在鳃部会影响呼吸甚至趴底死亡。
四、防控措施
纤毛虫属于环境寄生虫,它的产生和出现跟池塘环境密切相关,单纯通过药物杀纤毛虫只能治标不治本,此外杀虫药物一般具有刺激性,用量轻了没效果,用量重了破坏水质,且对河蟹易造成危害,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只有通过改善底质、调节水质,增强水体代谢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纤毛虫问题。
定期10-15天使用“新威灭”(7亩/瓶)调水爽水,降解池塘中有机质,抑制水体中纤毛虫滋生;使用防虫底改剂“底虫净”(2-3亩/包)降解池底污染物,同时抑制底部纤毛虫虫卵滋生,10天一次,连用2-3次;最后合理把握投喂量,设置食台观察吃料,以第二天投喂时吃完为宜,此外搭配保健,增强河蟹体质以减少寄生纤毛虫。

如何区分螃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



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其实它们在症状、病因和用药上都有区别。
症状上的区别
病蟹经冲冼后放在清水中即可鉴别,纤毛虫为棕色的或黄绿色的绒毛;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菌丝的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块;着毛病是较长的绿色丝状、弯曲目无规律的绒毛。
病因和病原的不同
纤毛虫病属河蟹的寄生虫病,由纤毛虫体寄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放养密度大、水质不清新、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及有纤毛虫蟹种有关;水霉病属河蟹的霉菌病,是由水霉菌的侵入而发病,它的发生与水质过肥、水质不清新、注水量少、蟹体受到外来的机械损伤和敌害的破坏有密切关系;着毛病是藻类在蟹体附着增生而发病,其病因与水质过肥、水的pH值小于7.5、池中长有青苔等藻类微生物有关。
用药不同
纤毛虫应用杀虫的药,水霉病应用灭真菌的药,着毛病应用灭藻类的药,三者之间不可通用。治纤毛虫应用硫酸锌,治水霉病应用亚甲基兰,治着毛病可用石灰提高水的pH值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在治疗以上三种疾病时,首先必须换水,改变其生态环境。以上药品毒性很强,在使用上要特别小心,要根据池塘中的实际水量用药,药的浓度:硫酸锌为0.3克/米3,亚甲基兰为2~3克/米3,石灰为20~25克/米3,硫酸铜为0.6~0.7克/米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5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