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腹泻病的病因与防冶方法

近年来,通过对徐州地区养牛户腹泻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腹泻病是牛的多发病,发病率达总发病率5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所致。对此,应不断加强饲养管理,采用综合性防控措施。

腹泻是圈养牛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排粪次数增加和粪便不成型。据资料统计显示:腹泻病的病例数占总发病数50%以上,急性腹泻多见,危害最突出。因此,要切实做好腹泻病的防控。为了有效防治本病,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针对牛腹泻病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1病因

1.1采食不良、饮水不洁

采食不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采食霉败的干草,冷冻腐烂的草根、青草和青贮,或采食受农药或化学物质污染的草料,或采食夹有多量泥土、砂石的饲料等。冬季青草缺乏,需要投喂干草补充,而干草硬,过度使用易引起消化不良,如过度采食苜蓿草(蛋白质含量高)会引起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目前大多数农村养牛户,缺乏科学的饮水设备,牛使用石槽和水泥槽盛水让牛自由饮用饮水时常常将头甚至腿伸进水中,黏有大小便的牛蹄污染了水源。

1.2使用药物不当

长期使用一种药,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在用药过程中,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多数是口服抗生素所致。目前常用药物主要有利福平、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沙星类药物等。

1.3细菌、病毒继发感染

各种常见传染病均易继发感染。近年来,徐州地区养牛户由于防疫工作到位,除偶见条件性致病菌引起的腹泻外,通常不发生恶性传染病。但每当气候骤变、牛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经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菌混合感染引起发病,具体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拉水样稀粪、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该病对牛造成的危害很大,应当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和养牛户的高度重视。

1.4寄生虫性因素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圈养条件下,主要是由于牛采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虫卵的饲料而感染,引起牛腹泻的寄生虫种类较多,临床症状上表现为消瘦,贫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能有血液和炎性分泌物,有时还混有寄生虫虫体和虫卵。

1.5其他应激因素

气候骤变、环境变差、长途运输等因素均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牛功能性腹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稀,粪便没有血液和黏液、呈水样。

2防控措施

2.1预防

在饲养管理中,要坚持预防为主,要切实把好防疫关。坚持定期对圈舍环境、器具等进行消毒,保证圈舍内通风透光、环境整洁卫生,饲料、饮水清洁安全。对于新购买的牛要隔离检疫,确保牛健康方可与其他牛混养。发现牛发病后,要及时隔离治疗,做好圈舍内外环境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并无害化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要加强牛的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建立健全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注射疫苗。

2.2治疗

不同品种牛的腹泻治疗方法是基本相同的,即了解病史、病因,对症与对因治疗相结合。一旦发热、粪便带有黏液或血液,先考虑运用抗生素治疗,用药前做药敏试验,以静脉注射为主,尽量不口服,以避免损伤胃肠道微生物。腹泻严重的病牛,要及时补液。如单纯腹泻,不急于用抗生素,可使用助消化的药物和微生物制剂,以重建肠道有益菌群。

3小结与体会

3.1引起牛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

对腹泻情况要综合分析,不滥用抗生素。当前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现象,致使耐药菌株增多,引发继发性肠炎等。所以说,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基层兽医面临的首要问题。

3.2诊断和治疗设备不完善

相对于圈养牛而言,散养牛在发病初期往往是难于观察的,再加上乡村兽医诊断设备简陋、缺少快速诊断法,兽医仅凭从医经验作出诊断,然而一些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非常相似,很难进行鉴别诊断,易造成误诊,从而贻误治疗时机,有待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改善,从而提高诊疗水平。

3.3混合感染严重

近年来,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腹泻病例数呈现上升趋势,流行规律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往往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养牛户应注重混合感染的防治,尤其是散养户。

3.4综合防治为主

疫苗注射是有效预防腹泻病的好办法。目前徐州乃至全国各地还没有大面积实施注射疫苗防治措施,因此应推广免疫措施,坚持综合防治。

相关知识

土元大肚病、裂皮病、曲霉病的病因和防冶方法


土元大肚病:

大肚子病又叫腹胀病、肠胃病,为生理性病害。

病因:

池内过潮,饲料含水量较大,土元暴食脂肪性饲料后,体内水分及营养积累过多而引起。

防治方法:

发现土元患此病,立即拣出病虫进行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降低饲养土湿度;

二是取出表层湿饲养土,更换新土;

三是停喂青料,投喂干料;

四是药物治疗。按每0.5kg饲料和氯霉素粉49、酵母片6片(研末)的比例搅拌均匀,连续投喂3~4次。

土元卵块曲霉病:

因缸(钵)内高湿、高温,促使曲霉菌大量繁殖,造成卵和若虫死亡。

防治方法:

保持池土干燥,湿度不超过20%,卵块隔7天收一次,用3%的漂白粉1份加石灰粉9份混合后,撒在卵块上消毒。出虫后,每隔3天筛出幼虫,放人幼虫池内饲养。孵化期不投食。

土元裂皮病:

病因:

土元代谢失调,蜕皮时饲养土干燥或饲料含水量过低。

症状:

土元不蜕皮或半蜕皮,不吃食物,逐渐消瘦。病虫必死。

防治方法:

一是饲料营养要全面,保证虫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促使虫体顺利蜕皮;二是合理控制饲养土的湿度和饲料的含水量,增加虫体内水分;三是土元将要蜕皮时不要筛虫,以免损伤虫体。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引起成年蜂中肠上皮细胞病变为特征的原虫病。其生活史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

在巢脾上可存活3个月至2年。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孢子虫在直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病初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裂。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故又称黑尾病。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取10只病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用苏丹Ⅲ染色液处理,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致富经//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染。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5.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②严格消毒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③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2)药物治疗:

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肉鸡腹泻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非传染因素。饲料中含有过高水平的蛋白质,特别是高含量的粕类饲料,导致机体无法完全吸收而对肠道造成不良刺激,促进代谢,使机体排出发黄的稀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变质豆饼、玉米中含有过多的霉菌毒素,如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等,摄取这些毒素会导致机体肝脏发生损伤,且如果摄取量过大还会导致中毒,引起严重的下痢。部分养鸡户没有查明病因就随意用药,长时间使用药物,有些甚至在整个饲养期内持续用药、大剂量用药等,都容易导致机体肠道菌群被破坏,肠黏膜发生脱落,引起慢性药物中毒,对饲料消化吸收造成影响,排出变黄的粪便。饲养环境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小或者积聚大量的氨气会导致肉鸡大量饮水.容易排出稀便。肉鸡采食量和饮水量不合理,即采食量较少,大量饮水,水料比超过5:1,导致饮人的大多数水通过泌尿系统进入泄殖腔而随着粪便排出,从而使其排出稀薄如水粪便。饲料品质恶劣或者更换饲料没有合理过渡都会导致肠道环境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使其容易出现应激,导致饲料中所含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受到影响,从而使其排出变稀、变黄的粪便。

传染性因素。感染某些细菌疾病,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鸡坏死性肠炎、禽巴氏杆菌病、霉菌病、传染性滑膜炎、鸡绿脓杆菌病、鸡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鸡奇异变形杆菌病、鸡衣原体病、空肠弯杆菌、鸡弧菌性肝炎等;感染某些病毒疾病,如禽流感、鸡新城疫、轮状病毒病、传染性喉气管炎、鸡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贫血、白血病、鸡病毒性关节炎、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症、鸡包涵体肝炎等;感染某些寄生虫病,如鸡绦虫病、鸡盲肠虫、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鸡球虫病、鸡蛔虫病、鸡胃虫病等,都能够导致鸡只发生腹泻。

2.临床症状

整个鸡群表现出精神不振,缩头,双翅下垂,闭目呆立,羽毛蓬松杂乱且失去光泽,挤成一堆,走动缓慢,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但增加饮水,并排出水样稀便,部分还会伴有呼吸困难,部分在初期排出稀便,后期排出褐色、白色或者水样稀便,症状严重时还会排出红色或者咖啡色粪便,少数有血丝混杂在稀便中。另外,病鸡还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病后期,病鸡的肠道发生严重损伤,食道发生膨大,含有大量液体,翅膀出现轻瘫,体质逐步消瘦,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很快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免疫预防。1日龄主要是免疫预防鸡马立克氏病,通常使用液氮苗或者冻干苗,添加适量的专用稀释液进行稀释,每只肌肉注射1~1.5头份。7日龄主要是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首免),选择使用冻干苗,添加0.5%~1.O%脱脂奶进行稀释,每只使用1.5头份,可采取饮水或者滴嘴免疫。10日龄主要是免疫鸡新城疫和支气管炎(首免),选择使用ND油苗,每只颈部皮下注射0.3mL。17~19日龄再次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即二免),也选择使用冻干苗。22~25日龄主要是再次免疫鸡新城疫或传染性支气管炎(即二免),每只以气雾或者点眼的方式免疫接种1头份新支二联苗。

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并含有适量的添加剂,尤其是补充维生素时,要注意确保不同维生素之间保持平衡,禁止过少或者过多,合理配比。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和复合维生素B,能够对肠道上皮细胞进行保护,调整肠道呈现一定的酸性环境,促使肠道菌群保持平衡,减少肠道内毒素。另外,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保持舍内温度、湿度适宜,这是由于当舍内高温高湿时,会导致各种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发生腹泻。定期进行带鸡消毒,也就是使用适当的消毒药液对空间环境和鸡体进行喷洒消毒。在饮水中经常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并长时间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微生态制剂,促进机体更好的吸收营养物质,完善肠道环境。鸡群每年春秋两季都必须进行1次驱虫,一般选择在60日龄进行第一次驱虫,每只服用1片左旋咪唑,120日龄进行第二次驱虫,每只服用2片左旋咪唑;或者每次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40kgl%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驱虫。

对症治疗。病鸡由于感染细菌而发生水样腹泻,治疗前要先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尽可能不选择使用具有相同作用的多种药物进行配合治疗,防止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由于感染病毒而发生水样腹泻,要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可选择直接接种疫苗或者卵黄、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由于感染寄生虫尤其是球虫而发生水样腹泻,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添加适量的用于治疗坏死性肠炎的药物,如恩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如果病鸡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没有效果,可停止使用抗生素,改用微生态类制剂(如促菌生、益生素等)对肠道微生态环境以及pH值环境进行调整,促使机体菌群恢复平衡而起到治疗的目的。

牛巴士杆菌病的病因、症状 牛巴士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巴士杆菌病的病因、症状牛巴士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该菌抵抗力弱,干燥和直射阳光很快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迅速杀死,对磺胺、土霉素类敏感。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牛、猪发病较多,绵羊、家禽、兔也易感。病畜和带菌畜为传染来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上呼吸道和扁桃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在不卫生的环境中,由于感受风寒、过度疲劳、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2、症状表现

败血型,有的呈最急性经过,没有看到明显症状突然倒地死亡。大部分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中混杂有黏液或血液,具有恶臭味。有时鼻孔和尿中有血。腹泻开始后,体温随之下降,迅速死亡。一般病程为12--24h。

浮肿型,除呈现上述全身症状外,咽喉部、颈部及胸前皮下出现炎性水肿,初有热痛,后逐渐变凉,疼痛减轻。病牛高度呼吸困难,流涎,流泪,并出现急性结膜炎,往往窒息而死,病程12~36h。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有浊音区,有疼痛反应。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音,波及胸膜时有胸膜磨擦音。有的病牛,尤其是犊牛会出现严重腹泻,粪便带有黏液和血块。病程一般为3~7d。本病的病死率可达80%,病愈牛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败血型主要呈内脏器官充血,黏膜、浆膜、肺脏、舌及皮下组织和肌肉有出血点,淋巴结水肿,肝脏、肾脏实质变性,胸腔有大量渗出液。浮肿型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颌下、咽背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肺炎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景象。随病变发展,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灰黄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周围还可见到结缔组织形成的包囊。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可采心血、肝、脾、淋巴结、乳汁、渗出液等涂片染色,还可进行分离培养。

4、防治措施

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增强抵抗力。加强牛场清洁卫生和定期消毒。每年春秋两季定期预防注射牛出败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体重在lOOkg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mL,lOOkg以上者6mlL,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并进行消毒。

早期应用血清、抗生素或抗菌药治疗效果好。血清和抗生素或抗菌药同时应用效果更佳。血清可用猪、牛出败二价或牛、猪、绵羊三价血清,作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小牛20~40mL,大牛60~lOOmL,必要时重复2~3次,病愈牛全血500mL静注也可。抗生素常用土霉素8~15g,溶解在5%葡萄糖1000~2000ml),静脉注射,每日2次,10%磺胺嘧啶纳注射液200~300mL,40%乌洛托品注射液50ml_,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注射,每日2次,普鲁卡因青霉素300—600万IU、链霉素300,400万IU,肌肉注射,每日1~2次,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mg,加入葡萄糖内静脉注射,每日2次。对症治疗对疾病恢复很重要,强心用lOmL或樟脑磺酸钠注射液20~30mL或安钠咖注射液20mL,每日肌肉注射2次,如喉部狭窄,呼吸高度困难时,应迅速进行气管切开术。

巴士杆菌病的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状短杆菌,多散在、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或瑞氏染血片或脏器涂片,呈两极浓染,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抵抗力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阳光直射下数分钟死亡,高温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对磺胺、土霉素敏感。
流行特点
本菌为条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饲养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该菌乘虚侵入体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其次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家畜,亦有经皮肤伤口或蚊蝇叮咬而感染的。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
症状
潜伏期2—5天。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
急性败血型:病牛初期体温可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呼吸、脉搏加快,眼结膜潮红,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病牛表现为腹痛,常回头观腹,粪便初为粥样,后呈液状,并混杂粘液或血液且具恶臭。一般病程为12—36小时。
浮肿型:除表现全身症状外,特征症状是颌下、喉部肿胀,有时水肿蔓延到垂肉、胸腹部、四肢等处。眼红肿、流泪,有急性结膜炎。呼吸困难,皮肤和粘膜发绀、呈紫色至青紫色,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而死。
肺炎型: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痛苦干咳,有泡沫状鼻汁,后呈脓性。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感。肺部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眼结膜潮红,流泪。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本病型最为常见,病程一般为3—7天。
病理变化
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内脏器官出血,在浆膜与粘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和肌肉出血。浮肿型主要表现为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手按时出现明显压痕;有时舌体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肠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颌下、咽背与纵隔淋巴结呈急性浆液出血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肺组织颜色从暗红、炭红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渗出液。此外,还常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败血型常见多发性出血,浮肿型常见咽喉部水肿,肺炎型主要表现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
病料采取: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直接镜检: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37℃培养24小时,此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平板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鉴别诊断:对于急性死亡的病牛,应注意与炭疽、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的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炭疽: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
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肿胀部的肌肉内有暗红色的坏死病灶。由于气体的形成,肌纤维的肌膜之间形成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实验室检验,气肿疽梭菌菌体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在我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防治
预防牛出败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预防注射可使用血清抗体,用法:100千克以下的牛,皮下或肌肉注射4毫升,100千克以上的牛注射6毫升,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发病后对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病牛注射,如氧氟沙星,肌肉注射,3—5mg/㎏体重,连用2—3天;恩诺沙星,肌肉注射,2.5mg/㎏体重,连用2—3天。消毒圈舍,每日2—3次。未发病牛紧急注射牛出败疫苗

鱼肠炎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由点状产气孢杆菌引起,鱼的肠壁充血发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为短小杆状,大小为0.4-0.51.0-1.3微米,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革兰氏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天后,菌落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适宜生长温度25℃,60℃以上可以杀死。

病症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5)每50公斤鱼每天用痢特灵1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

蜜蜂螺旋体病的防冶方法


1.蜜蜂螺旋体病的病原

蜜蜂螺旋体是一种呈螺旋状,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菌体直径0.17微米。

2.症状

患病蜜蜂爬出箱外,在地面上蹦跳、爬行,失去飞翔能力,三五只蜜蜂集聚在一起,行动缓慢,不久死亡。死蜂大多双翅展开,吻伸出,发病严重时,不仅青壮年蜂死亡,而且刚出房不久的幼年蜂也爬出箱外死亡,蜂群群势下降很快。患病蜜蜂消化道变化不尽相同、有的中肠膨大呈灰白色,有的缩小呈褐色,后肠有的充满稀黄色粪便,有的充满混浊水状液。

3.诊断方法

显微镜诊断,取病蜂10只加蒸馏水10毫升,研磨,制备病蜂悬浮液,5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少许涂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1500倍即可观察到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状态,若发现晃动的小亮点并拖有一条丝状体,即为蜜蜂螺旋体,从而可确诊此病。

4.流行特点

蜜蜂螺旋体病分布较为广泛。转地放蜂的蜂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而定地饲养的蜂场,发病率低,病情较轻。

该病原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蜂体引起发病的。在蜂群内,被污染的饲料和蜂具是该病的传染源。

本病常与其他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等混合发生,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蜂群群势下降严重。因此,在防治时,应采用综合措施。

5.防治方法

蜜蜂螺旋体对抗生素类药物敏感,但由于该病通常与孢子虫病、病毒病混合感染,因此单用抗生素防治效果较差,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①药物防治

春季在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时,加入保蜂健、抗病毒一号和磺胺类药物预防。发病初期,根据有否混合感染而应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单一感染可用青霉素糖水饲喂数次,或青霉素、链霉素各300万单位溶于糖水中饲喂数天。

②加强饲养管理

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饲料贮备,越冬饲料要求优质、量足。春季注意对蜂群保温并做到通气良好,以防止巢内湿度过大,秋季对巢脾和蜂具进行消毒(4%甲醛溶液消毒)或5%漂白粉浸泡蜂箱消毒。

③选育抗病蜂种淘汰抗病力差的蜂种,选育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新蜂王,保持蜂群群势,增强抗病力,更换陈旧巢脾和老弱蜂王。

蜜蜂囊状幼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

1.病原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本病死亡率高,常在春、夏两季流行。此病多危害中蜂,引进的西蜂有较强的抵抗力。

2.症状

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潜伏期4-7天,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患病幼虫多在8-9天封盖时死亡。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3.诊断方法

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检查幼虫和封盖子脾,是否死亡幼虫比健康幼虫多,且出现虫卵相间的所谓花子脾现象。从幼虫的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如需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用电镜观察。

4.流行特点

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给健康蜂群。

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现在4~5月和10~11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出现在5~6月。不同蜂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抗病性强的种群开展抗病育种和选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5.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营养物质、花粉、维生素等,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断子清巢是控制该病发展的有效措施。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

②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③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第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50克。

第二,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

将药放入容器内加适量水,一般以淹没药为宜,煎煮后,过滤,取滤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喂蜂,上述每一剂量可喂10~15框蜂。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对意蜂囊状幼虫病具有同样疗效。试验证明,应用抗病毒862结合巢脾消毒和更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羊痘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或者治愈的病羊,其排出的病毒会对周围环境、饮水、饲料等造成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隔离预防,使健康羊只与病羊混群放牧,彼此接触,同食同饮,吸入污染病毒的空气,都非常容易感染该病。羊舍过于狭窄,饲养密度过大,通风较差,没有及时清除粪污,从而引起发病。季节因素:在我国大多数四季分明的地区,随着季节不同会具有不同的发病率。由于羊痘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干燥和寒冷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气候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疫苗因素:贮存疫苗没有完全符合规定,即羊痘疫苗必须储存在低于0℃环境中,但如果储存温度过高,就容易使其失效,不具有免疫效果,从而导致即使采取免疫接种也能够感染该病。寄生虫因素:寄生虫也能够携带该病毒,如果羊场没有及时进行驱虫或者加强灭虫,就会导致羊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该病。人为因素:防疫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合理接种疫苗,注射前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没有选择在合适的部位注射或者注射方法不当等,都会影响接种预防效果,导致该病快速扩散。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6~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大约41℃,精神沉郁,脉搏和呼吸加速,食欲不振,拱背呆立,先是从眼角流出眼泪,之后逐渐流出脓性分泌物,流出的鼻液也从浆性变成脓性,母羊患病后泌乳量下降或者停止,有些病羊还会伴有轻度咳喘症状。体表皮肤先是出现丘疹,之后形成单个或者相互融合的水泡,叫做痘疹,最终形成褐色痂块。通过肉眼观察,能够在嘴唇、眼睑、四肢内侧、尾巴下面以及乳房发现痘疹,如果用手对体表各部位触摸,都能够触摸到痘疹。痘疹能够快速蔓延,病程持续大约半个月,痘疹结痂干燥脱落后机体逐渐康复。对于恶性病羊,往往在2~3星期内发生死亡。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发生流产,羔羊患病后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3治疗措施

血清治疗:集中病愈后的羊只采取血液,加入烧瓶内室温下静置30min左右,用针管抽取析出的血清,给病羊进行肌肉注射,按每千克体重注射ImL,通常注射一次就能够痊愈。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天或者间隔1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3次。除少数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羊或者伴有痢疾等病的病羊,基本都能够痊愈,特别是受到威胁羊群产出的没有出现发病的羔羊,如果能够立即紧急接种病愈羊只的血清,通常不会再出现发病,也具有较好的紧急预防效果。

西药治疗:病羊形成的痘疹区要使用1%的盐水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进行清洗,接着涂擦适量的碘甘油或者由蜂胶、酒精和云南白药组成的合剂,每天2~3次,连续使用数天。如果病羊患处发生破溃,可先涂擦适量的紫药水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分别肌肉注射0.05mL康帝和0.2mL克毒金刚,或者0.2mL-针红,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羊,可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按每千克体重添加0.2mL克毒金刚),治愈率较高。

中药疗法:取地骨皮、山枝子、柴胡各25g,射干、黄连各50g,添加lOkg后煎煮至3.Skg药液,之后使用滤纸进行过滤,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羊肌肉注射,一般大羊每次用量为lOmL,中羊为5~7mL,小羊为3~5mL,每天2次,连续使用2~3次,治疗效果也较好。还可取金银花、贯众、艾叶、防风和连翘各62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对病羊痘疮局部进行擦洗,注意清洗前要先将水痘用银针刺破,使破溃处逐渐形成结痂,之后将痂皮剥掉,再涂抹适量的菜籽油;取丹参、苦参、白芷各30g,柽柳、牛蒡子各50g,60g紫草,40g金银花,全部研成粉末,再添加500g白糖,充分混合均匀,每次每只病羊用量为50g,添加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连续使用2天。

4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引进羊只时,禁止从疫区购买种羊,尽可能不要经由外地渠道引进种羊。种羊引进后,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检验,并采取隔离饲养,通常持续30天左右。在此过程中,要随时对羊只进行观察,确定患病与否,只要发现患病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疾病,则需要再次进行消毒,之后才能够混入羊群饲养。羊舍保持光照和通风良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防寒保暖,最好不要使羊群进入牧区放牧,羊舍中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定期进行消毒,抑制各种病原体的滋生,避免发生疾病。

疫苗接种:在羊只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对羊群进行普查,即要定期对机体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机体健康。羊只还要定期接种疫苗,注意要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程序,一般选择在羊只股内侧、尾根内侧下方进行注射,每只皮下注射0.5mL的羊痘疫苗。大多数情况下,羊只接种经过4~5天就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能够有效抵抗多种疾病,尤其是羊痘。

鱼毛细线虫病的防冶方法


病原: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于鱼的肠中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线状,雌虫长5-10毫米,雄虫2-4毫米,头端尖细,肉眼可见。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鱼吞食后感染。

病症;

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粘膜层内,破坏肠壁组织,引起发炎,严重时可致死亡。少量寄生,不显症状,感染4条以上虫体,鱼体即消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长度1.7-6.6厘米的草、青鱼种,平均感染强度达7.5条时,能引起大量死亡。

诊断:

取出病鱼肠道剪开,刮下肠内容物和肠粘膜,置于培养皿中加入生理盐水,放在解剖镜下观察,或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毛细线虫为确诊。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种,鲢、鳙、鲮鱼也有感染。

防治方法:

(1)彻底干塘,曝晒池底至干裂。

(2)用漂白粉与生石灰合剂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

(3)发病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按每千克鱼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饼粉30克,做成药饵投喂,连喂6天,可有效地杀死肠内毛细线虫。

羊口炎的防冶方法


羊口炎是羊口腔黏膜表层和深层炎症的总称。临床上以流涎及口腔黏膜潮红、肿胀为特征。患羊表现单纯局部炎症或继发性全身反应。

【病因】

1.卡他性口炎nbsp;卡他性口炎是一种单纯性口炎,为口腔黏膜表层的轻度的炎症。由机械性、物理化学性或有毒物质以及以及传染性因素的刺激、侵害和影响所致。

其中有采食粗硬、有芒刺或刚毛的饲料或者饲料中混有玻璃、铁丝等各种尖锐异物的直接损伤(致富经:/),或因灌服过热的药液,或采食冰冻饲料或霉败饲料。此外还常继发于咽炎、唾液腺炎、前胃疾病、胃炎、肝炎以及某些维生素缺乏症。

2.水疱性口炎nbsp;口腔黏膜上生成充满透明浆液水疱为特征的炎症。由于饲养不当,羊采食了带有锈病菌、黑穗病菌的饲料,发芽的马铃薯,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3.溃疡性口炎nbsp;是一种口气黏膜溃疡、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主要是口腔不洁,被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4.继发性口炎多发生于羊患口疮、口蹄疫、羊痘、霉菌性口炎、过敏反应和羔羊营养不良等疾病。

【羊口炎临床症状】

1.病羊采食、咀嚼缓慢甚至不敢咀嚼;只采食柔软饲料,拒绝粗硬饲料;流涎,口角附白色泡沫;口腔黏膜潮红、红肿、疼痛、口温增高等共同症状。细菌感染时有口臭。

2.卡他性口炎,表现口腔黏膜发红、充血、肿胀、疼痛,特别是唇、齿龈、颊部、腭部黏膜肿胀明显;

3.水疱性口炎,黏膜上出现溃疡性病灶,口内恶臭,体温升高。

4.上述各类型可相继和交错出现。

【羊口炎诊断要点】

原发性口炎,根据病史及口腔黏膜炎症变化,可做出诊断。

【羊口炎鉴别诊断】

1.口蹄疫

2.羊痘

【羊口炎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化学、机械及尖锐的异物对口腔的损伤。

2.提高羔羊饲料品质,饲喂富含维生素的柔软饲料;不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槽应经常使用2%的碱水进行消毒

3.服用带有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时,一定按要求使用。

羊口炎治疗

1.轻度口炎可用0.1%的雷佛奴尔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口腔,亦可以用2%的明矾冲洗;发生糜烂和渗出时,用2%的明矾冲洗;口腔黏膜有溃疡时,可用碘甘油、5%碘酊、龙胆紫溶液、磺胺软膏、四环素软膏等涂擦患部;如继发细菌感染,病羊体温升高时,可用青霉素40~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也可服用或注射磺胺类药物。

2.中药可用青黛散(青黛9g,薄荷3g,黄连,黄柏、橘梗、儿茶各6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内,衔于口内,給食时取下,吃完后再噙上,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也可在蜂蜜内加冰片复方新诺明(SMZ+TMP)各5g衔于口内;也可用桂林西瓜霜喷涂口腔。

3.对于口炎并发肺炎时可用下列中药方以清肺热:花粉、黄芩、栀子、连翘各30g,黄柏、牛蒡子、木通各15g,大黄24g,芒硝60g,将前八种药物共研为末,加入芒硝,开水冲,10只羔羊分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5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