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肠炎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肠炎病又叫烂肠瘟,是由点状产气孢杆菌引起,鱼的肠壁充血发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病原:

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为短小杆状,大小为0.4-0.51.0-1.3微米,两端圆形,单个或几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能力。革兰氏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天后,菌落产生褐色色素、半透明。适宜生长温度25℃,60℃以上可以杀死。

病症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腹部膨大,体色变黑,特别是头部显得更黑,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呈红褐色。肠粘膜大量坏死脱落。肠内没有食物,只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如不及时治疗,病鱼会很快死去。

流行情况:

此病是目前饲养鱼类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病。死亡率很高,一般可达50%左右。在一年中,此病有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水用1克漂白粉全池遍洒。

(2)喂大蒜头:把大蒜头捣烂,制成每0.5千克含大蒜100克的药饵,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3天。

(3)磺胺胍: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2.5克,制成药面投喂,每天喂1次,连续喂6天。

(4)每100千克鱼,每天用鱼复康A型25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

(5)每50公斤鱼每天用痢特灵1克拌料投喂,连用3天。

相关知识

鱼鲩内变形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变形虫病是由鲩内变形虫寄生于草鱼直肠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病原:

本虫的生活史分为营养体期和胞囊期。营养体淡灰色,运动活泼,胞质分内外两层,内质比较浓密,具细小空泡,外质透明,能不断伸出叶状伪足,使虫体向前推进。细胞核透明、圆形。当环境不良时,伪足消失,体积变小,不活动也不摄食,分泌一层薄膜把身体包围,形成胞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被鱼吞食而感染。

症状:

鲩内变形虫寄生在肠内,常聚集在离肛门6-9厘米的直肠附近。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rǔ黄色粘液,最后形成溃疡。因此与细菌性肠炎病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的其他症状。本病原常与六鞭毛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形成并发症。

流行情况

鲩内变形虫主要寄生在2龄以上草鱼的后肠,长江中下游和西江流域各养鱼地区都有分布,但以两广地区流行最普遍,6-9月为流行季节,且常与细菌性肠炎病同时暴发。

诊断

取后肠粘液在镜下观察发现大量变形虫为确诊依据。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鱼池的卫生管理,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或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入池中。

鱼头槽绦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病原:

主要致病虫种有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肠道内,马口头槽绦虫主要寄生于青鱼、团头鲂、赤眼鳟等鱼肠道内。头槽绦虫为扁带形,由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每个体节片内均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成熟节片内充满虫卵。虫卵随着粪落入水中,孵出钩球蚴为中间宿主水蚤吞食后,在其体内发育成尾蚴,带尾蚴的水蚤为鱼误食后,即在鱼肠道中发育为裂头蚴,并陆续长出节片发育成成虫。

症状:

病鱼黑色素增加,口常张开,但食量剧减,故又称干口病。严重的病鱼,腹部膨胀,剖开鱼腹,可见肠道形成胃囊状扩张,破肠后,即可见到白色带状虫体聚集在一起。

流行情况:

此病主要危害草鱼种。越冬草鱼种死亡率达90%,是主要鱼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杀灭剑水鳋。

(2)用含90%的晶体敌百虫50克和面粉500克混合做成药饵,按鱼定量投喂,每天1次,连喂6天。

(3)每千克鱼用48毫克吡喹酮拌饲料投喂1次,隔4天用同样剂量再投喂1次。

鱼赤皮病症状和防冶方法


赤皮病又叫赤皮瘟、出血性腐败病,是由荧光假单孢菌感染引起的以鱼体两侧充血发炎、鳞片脱落为特征的传染病。

病原:

萤光假单孢菌,革兰氏阴性,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长为,0.7~0.75微米,宽为0.4~0.4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有运动力,极端有1~3根鞭毛,无芽孢。此菌好气,适宜温度为25~30℃,在40℃的水温尚能生存。

病症:

此病是草、青、鲤鱼等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呈现块状红斑,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发炎充血。

流行情况

赤皮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传染源是被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

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并在牵捕、搬运、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个小时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克。

(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千克鱼种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或五倍子2~4克。

兔粘液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粘液瘤病(Myxomatosis)

本病是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上发生粘液瘤性肿胀。本病常可搪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

病原

病原是粘液瘤病毒,属于痘病毒属第5亚群,颗粒大小为28023075nm,病毒颗粒呈砖扶,负染时,病毒颗粒手表面呈半颗状,由线状或管状物质构成.该病毒的抵抗能力低于大多数其他瘟病毒。对热敏感,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环境。50℃、30min,55℃、10min,60℃以上的温度于几分钟之内可使其灭活;但病变皮肤中的病毒可在常温下存活几个月;如置于50%甘油盐水中,更可长期保持活力;在节肢动物体内可存活25d。本病毒对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胆酸盐。这是粘液瘤病毒独特的性质,而在其他痘病毒,对乙醚和去氧胆酸盐的敏感性是一致的。

本病毒具有8种以上的抗原成份,将病变组织中的病毒与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实验,出现3--5条沉淀线,且与纤维瘤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既有每个病毒特异的沉淀线,也有共同的沉淀线。患纤维瘤后康复的家兔,虽对粘液瘤病毒的攻击仍有感染性,但病情较轻,且不死亡,病毒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沉淀以及中和抗体;本病毒可与纤维瘤病毒发生非遗传性复合现象。将粘液瘤病毒置75℃加热或用乙醚处理,使其完全灭活,随后加入活的松鼠纤维瘤病毒,混合后接种家兔,因粘液瘤病毒与纤维瘤病毒整合后复活而使家兔发生典型的粘液瘤。

本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常于接种后3d左右产生痘斑样病变,或呈现融合,或为直径0.51mm的散在痘斑,病毒可在鸡胚中继代。常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痘斑计数法进行病毒滴定,也可在许多种类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包括兔、豚鼠、仓鼠、大鼠、鸡和人的组织培养细胞。常应用兔肾、兔心脏和兔皮肤等细胞培养物,因其敏感性和病毒产量均高。而在其它细胞中,仅日龄很小的大鼠细胞能够支持病毒生长,豚鼠细胞也常需要适应12代后,才能具有较高病毒产量和产生比较规律的细胞病变。子兔肾细胞培养物内感染病毒使细胞核发生空泡化,并出现嗜酸性胞浆内包含体,约在接种后56d,细胞单层上出现直径为3mm的蚀斑。

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各处的体液和脏器中,尤其眼垢和病变皮肤的渗出液中含毒量最高。

病毒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用0.5%一2.0%的福尔马林可在lh内能使之灭活。

粘液瘤病毒有许多毒株,但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每个毒株之间在毒力和抵抗性方面有差异。毒力最强的毒株,如标准实验室毒株、洛桑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可引起超过90%的死亡率。毒力最弱的毒株,如神经粘液毒株和诺丁汉毒株,所造成的死亡率不到30%,由于毒株之间的毒力不同,所产生的痘样病灶及蚀斑也不同。南美毒株引起的痘样病灶很大,蚀斑也很大,而加利福尼亚毒株产生的痘样病灶小且空斑也不明显。

流行病学

本病最早在南美的乌拉圭爆发,此后不久传播到南美其他国家。1930年经墨西哥传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在美国西部各州仍有本病的地方性流行,一些国家想利用本病传染性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来消灭危害当地农牧业生产的野兔,把粘液瘤病毒放入野生家兔和野兔群中人工引起本病的流行,澳大利亚于1926年引进病毒,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后,到1950年来把病毒放入野兔群中,开始时传播较慢,后来即迅速传播,到1953年澳州大陆的兔死之严重。此后经过十年的自然选择,野兔群中出现了对粘液瘤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品系,强毒株也只能引起25%的死亡率,而没有抗病能力的兔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与此同时,粘液瘤病毒本身在自然界也发生遗传学上的变异,到第四年,显著致弱的毒株已取代强毒株,成为占优势的毒株。自然致弱的毒株引起的疾病病程较长,症状较轻,更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播,使病毒在自然界持续存在。通过病毒和宿主双方发生的自然变异,最后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都能持续生存下去。1952年法国也采取了同样方法,病毒仅在18个月内传遍了整个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荷兰,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到英国。近几年更有向亚洲扩散的趋势。据1976年世界动物卫生年鉴记载;叙利亚和巴林已发现本病。1976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本病的发生。其中以捷克和澳大利亚最为严重。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能侵害野兔科的动物,家兔、欧洲野兔、高山野兔、巴西白尾灰兔,丛林白尾炭兔和佛罗里达白尾灰兔均易感,而北美黄色野兔,某些棉尾兔以及欧洲的褐色野兔和山地野兔对本病具有完全的抵抗力。

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以及排泄物接触或污染有病毒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接触传染。在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最常见的是蚊子和跳蚤。病毒在媒介昆虫的体内并不繁殖,仅起单纯的机械性传播作用。伊蚊、库蚊、按蚊、免蚤、疥螨、虱和蚋等吸血昆虫,肉食的秃鹰和嗜食死尸的乌鸦等鸟类以及蓟类植物的刺都可以传染本病毒。在潮湿和多蚊地区,该病大量传播。在冬季蚤类是主要传播媒介,本病毒在兔蚤体内能存活105d以上。

症状

由于病毒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很大,且不同品种和品系的兔对粘液瘤病毒的易感性也各不相同,因而该病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异。下面重点介绍在南美、美国加利福尼弧、澳大利亚和欧洲发现的主要毒株在易感家兔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乌拉圭和巴西的野兔是粘液瘤病毒的储主,蚊是其传播媒介,当家兔被带毒蚊子叮吸后,病毒在被叮吸部繁殖,约在一周后出现一个局限性肿癌肿胀,然后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形成病毒血症从而到达全身的皮下组织,并产生与上述一样的粘液瘤病变,从而引起垒身性肿瘤样肿胀。最急性型,在感染后7d死亡,其主要表现是限睑水肿,临死前大脑抑制。以加利福尼亚毒株引起的最为常见.急性型:病兔大多于出现症状的7--15d内死亡,死前症状较明显。加里福尼亚毒株所致的急性型,是在感染第6--7d发生眼睑水肿,呈下垂外观。同时在肛门、外生殖器、口和鼻孔的周围常可见点性水肿,在第9或10d出现皮肤出血和死前惊厥。少数能活到10d以上的病兔,则出现脓性眼结膜炎和耳根部水肿等,常见于其它毒株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毒力很强的南美毒株在易感家兔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100%感染后34d就可出现肿瘤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首先出现眼的炎症,眼睑肿胀,由结膜流出的大量分泌物最初呈浆液性,但迅速变为脓性,病眼于12d即因肿胀而不能睁开.鼻内也有分泌物。脸和耳部出现肿胀,头部可能变形。生殖孔发炎,并流出脓性分泌物。存活两周病兔的肿块显著充血,最终发生坏死。病程长的病例还可出现鼻炎,可导致肺炎和呼吸困难。病兔在整个病程期间仍保持食欲。死前出现惊厥,死亡通常发生在感染后815d;毒力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亚毒株,所产生的症状较轻,仅有轻度水肿,少量鼻漏和限垢、界限比较明显的胂块,死亡率较低。

在欧渊流行的兔粘液瘤病,主要是以强毒的洛桑株和一些弱毒株为主。强毒株引起的死亡率达100%。临床症状与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不同。欧洲粘液瘤病的特征是迅速增生而隆起的大的肿块,7d以后通常为紫色到褐色,第10d肿瘤破溃,流出浆液性液体。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但在体部很少见到。颜面部明显水肿,使头部呈狮子头外观。从眼和鼻腔内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自然致弱的欧洲毒株,以诺丁汉毒株为代表,所引起的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肿块隆起不明显。病兔康复后,机体可出现滴度很高的抗体。

病变

主要是以皮肤肿瘤以及皮下显著水肿,尤其是颜面和天然孔周围皮下水肿。患病部位的皮下组织聚集多量微黄色,清朗的胶样液体。液体中除有许多嗜酸性白细胞外,还有部分正在分裂的组织细胞,即所谓粘液肿瘤细胞。皮肤可出血。胃肠道的浆膜下有瘀点和瘀斑,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尤为常见。心内外膜下也可能发生出血。此外,某些毒株还能引起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出血。

病理组织学,皮肤病变主要是累及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全身肿胀组织有特异肿瘤构造。根据所感染的毒株不同,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增生或变性变化不等,如细胞肿块,空泡变性。皮肤肿瘤由未分化的间质细胞的原发性增长所致,这种间质细胞变为大的星形细胞,称为粘液瘤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色涵体,姬姆萨染色为紫色,维多利亚蓝染色为蓝色。色涵体内有蓝染的球菌样颗粒,全部结构很象鸡痘的鲍林格氏体,这种结构称为原生小体。粘液瘤细胞位于均一的粘蛋白性基质中,基质内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和浆液性细胞。有时血管内皮增生,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阻塞,使肿瘤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在早期,被覆在肿瘤上面的上皮细胞正常,或出现增生或变性。各种上皮细胞都可有胞浆内包涵体,但棘细胞层尤为突出。

其它器官的病理变化仅反映了粘液瘤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性质。肺泡上皮和淋巴结及脾脏的间质细胞有类似皮肤上皮的增生变化。皮肤、肾脏、淋巴结、睾丸、心脏和胃肠道可能有灶性或间质性出血。淋巴结、脾脏、肺泡和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常有变性和坏死。在淋巴结、骨髓、子宫、卵巢、睾丸常有类似于粘液瘤细胞的星形细胞。

诊断

本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流行病学可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对毒力较弱的粘液瘤病毒引起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有较高的兔疫能力,病情或病变不严重时,诊断比较困难。可采取病变组织切片作检查,寻找星状的粘液瘤细胞以吸取肿瘤组织接种敏感家兔作敏感试验。必要肘可采取病变部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随后再以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等方法鉴定。

防制

应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中进口兔和未经消毒的兔产品以防本病的传入。毗邻国家发生流行时,应立即封锁国境线。从国外进口兔和兔产品原料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港口检疫,在有本病的国家中,常用免疫接种控制传播媒介和用各种方法避开吸血昆虫,扑杀病兔,销毁尸体,彻底消毒等方法进行控制。英国用肖朴氏勉纤维瘤病毒疫苗,家兔接种后第4d产生抗体,免疫力可达一年之久,保护率在90%以上。近来有人用经过兔肾细胞人工致弱的MSD/B株制成活毒疫苗,对兔无危险,而具有很强的免疫性,比外,也可采用牯液瘤病毒鸡胚或细胞株制成灭活苗,对兔安全有效。

鹅葡萄球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皮炎、脐炎及趾瘤等。幼鹅感染本病,常呈急性败血症。成年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的关节炎及趾瘤。本病是鹅的常见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鹅发生本病,其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及趾瘤型。

1.急性败血型幼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两翅下垂,缩颈,眼半开半闭呈嗜眠状,羽毛松乱,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还可见到鹅的胸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严重者可自然破溃,流出棕红色液体,污染周围羽毛。

2.慢性关节炎型鹅只患病后表现多个关节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特别是跗、趾关节发炎肿胀,表面呈紫黑色,并结成污黑色痂,有些病例出现趾瘤、脚底肿大、变硬,有些趾尖发生坏死,呈黑紫色。发生关节炎的病鹅表现运动障碍,跛行,不愿行动,多伏卧,一般仍有饮、食欲。如果由于行动不便,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病鹅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脐炎型主要见于雏鹅(尤以1~3日龄为多)。病雏表现怕冷,翅膀下垂,腹部膨大,脐部肿大发炎,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间有分泌物,俗称大肚脐。病雏一般在出壳后2~4天死亡。

4.趾瘤病型(脚垫肿)本病多发生于成年或重型种鹅。由于体重负担过大,脚部皮肤龟裂,感染本菌,表现趾部或脚垫发炎、增生,导致趾部及其周围肿胀、化脓,变坚硬。

5.眼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出现于败血性的后期。在临诊上表现为上下眼睑肿胀,开始时眼半开半闭,后期会由于分泌物的增多而使眼睛完全粘闭。倘若将上下眼睑强行掰开,可见有多量的分泌物。眼结膜红肿,有时还可以发现肉芽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球出现下陷,最后失明,病鹅多由于食不到料、喝不到水而饥饿或互相踩踏、衰竭而死。

6.肺型有些病鹅通过呼吸道感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而发生肺炎型的葡萄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临诊病型而异。

1.急性败血型以幼鹅为主。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或见白色坏死点。有些病例还可以见到肺呈黑红色(即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些病例可见胸部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血样渗出液,数量不等。

2.慢性关节炎型以成鹅为主,常表现关节炎,关节囊内或滑液囊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多见于趾、跗关节,表现出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则变成脓性和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多见于雏鹅,患鹅脐部肿大,呈紫黑色或紫红,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久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卵黄吸收不良,稀薄如水。

趾瘤型则见脚部有瘤肿、坏死。眼型可见与生前相应盼病状。肺型则见肺部淤血、水肿和肺部组织发生各期的肝变。

三、流行病学资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鹅群的周围环境中,鹅舍内的空气、地面、鹅体表、鹅蛋表面、鹅粪、饲料j羽毛都可分离到本病原体。

创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环境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超过鹅体所能抵抗的程度。

(2)鹅体皮肤的损伤或创伤,为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3)鹅体患有其他疾病,如痘、传染性囊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4)由于接种疫苗,不注意针头的消毒,而导致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5)孵化时葡萄球菌污染种蛋而引起胚胎死亡,同时还会使雏鹅体表污染大量病菌而致病,或通过脐孔感染,引起脐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球状菌。常由于很多球菌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可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隆起,圆形,幼龄菌落呈灰黄白色,逐步变成金黄色。禽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环,能凝固兔血浆。

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细菌之一。要在60℃30~60分钟或80℃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及1:25000的龙胆紫在5~10分钟内均可将其死亡。

(二)实验室诊断

1.采集病料采取脓灶中的脓液渗出液及肝等病料作为被检材料。

2.涂片染色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或呈短链状球菌。

3.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挑选金黄色、并具有溶血的菌落作纯培养。进一步做生化试验以确定其是否属致病性。若属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解发酵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将兔血清凝固。

4.动物接种

(1)静脉注射法于家兔的静脉接种0.1~0.5毫升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于注射后24~48小时内,家兔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肾、心脏、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有大小

不一的脓肿病变。

(2)皮下注射法于家兔皮下接种1.0毫升24小时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彻底清除鹅场内的污物、一切尖锐物体,以免刺伤鹅体的皮肤,防止感染。

2.注意做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污染。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饲料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互相啄毛而引起外伤。

4.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

5.在本病严重发生的鹅场,给鹅群注射多价葡萄球菌铝胶灭活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2个月。

二、治疗一旦发现病鹅,立即给予隔离治疗,一般可使用以下药物。

妥布霉素注射液:若病鹅不多,可用妥布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用0.5~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或5~1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饮水,按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或按0.005%~0.01%,每日饮3次,连饮3天。

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红霉素:按0.01%~0.02%药量加入饲料中喂服,连服3天。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20毫克拌料,连用5天。

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量10克对100千克水连饮3天,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喂3天。

由于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选择本地区、本鹅场少用的药物,或几种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可及时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以决定选择使用的药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474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