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突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冶疗案例

副猪嗜血杆菌病即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在仔猪断奶、饲料突然改变或长途运输、气候突变、气温低等应激情况下,猪抗病力降低,易诱发该病。若诊疗不及时或诊断不准确而延误治疗,会因继发或混合感染引起死亡,故应引起养猪户的高度重视。

1.发病情况

我乡红心村养猪户李某饲养有两头重约30千克的仔猪,其中1头于2013年3月5日早上发病而求诊。畜主诉这两头仔猪是2月27日从毕节地区黔西县贩运而来,再加上这几天气候异常,阴雨连绵,气温偏低,遂导致发病。

2.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表现为突然站立不稳,不愿走动,全身肌肉震颤,呈角弓反张状,卧地不起,颈部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四肢关节肿大并失去平衡,两后肢表现得最为明显,食欲略有下降。患猪体温为41.8℃。

3.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但应注意与败血性(II型)猪链球菌病相区别。猪患链球菌病时,虽表现关节肿大,但全身皮肤淤血发紫,特别是猪体腹侧部尤其明显,败血症状更加严重;另外同一圈舍饲养的猪均会发病(该病例同圈饲养的另一头仔猪未见发病),且治疗效果不佳,转归多不良,以死亡居多。

4.治疗

选用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氨苄西林0.5克、复方氨基比林柴胡注射液20毫升,混合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升,混合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两次。为缓解肌肉痉挛症状,一次性静脉注射硫酸镁注射液30毫升。1周后回访患猪痊愈。

5.体会

副猪嗜血杆菌因常存在于猪的鼻腔中,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对猪只危害较大,因此,养猪户应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一是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少从外地购买仔猪饲养;二是引进仔猪后应加强饲养管理,将仔猪饲养在温暖、舒适并垫有稻草的圈舍中,添加饲喂一些电解多维、葡萄糖等。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农业服务中心邮编:563112)

相关知识

猪流感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防治对策


冬春季节,随着气温降低和天气忽冷忽热,部分散养猪户饲养的猪出现了以采食量突然下降、咳嗽、发烧、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病例,通过对病史调查、临床表现观察、病变剖检、细菌学与病毒学的诊断检查得到确诊。采取加强对猪只的饲养管理力度,适当的隔离感染的病猪,合理控制发热病猪的同时做好猪舍通风,进行杀虫、驱虫,以稀释的戊二醛与瑞洁清对猪舍活动范围进行消毒。下面我们来看看:猪流感与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治疗对策。

l、病史概述

某一地区养殖户共饲养60头母猪,77头仔猪,110头育肥猪。2015年九月中旬时期,怀孕猪开始发病,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高热、呼吸困难、咳嗽等,大多数猪还出现无法站立、腹式呼吸、跛行、高热等临床表现,针对此种情况,养殖户用柴胡、黄芪多糖、阿莫西林对其进行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满意,且部分猪的病情开始呈加重趋势,上述临床症状开始发生于母猪、育肥猪身上,导致3头猪发病死亡。

2.、临床表现

因为此病发生于九月中旬,季节温度开始下降,养殖户针对猪群实施了保暖对策,但通风效果欠佳,使得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水平降低,舍内气体较为刺鼻。全部猪食欲不振、精神较差,大多数猪可发生高热,其体温在40-42℃左右,部分猪可见较为明显的疼痛感,与猪接触,可使猪发生尖叫,其呼吸方式表现为腹式呼吸,表现喘气、呼吸较为困难,可见其关节发生明显肿大现象,站立困难,不愿意行走,鼻子与眼睛经发现有黏性分泌液。少数母猪开始发生流产现象。

3、病变剖检

经过剖检发现猪气管、猪喉头等位置有明显的黏液,呈气泡状,少数猪的液体呈明显的血色,猪呼吸道黏膜肿胀且显著充血,肺部间质增宽十分明显,心脏、胸腹以及肝脏等较为重要的部分,其症状表现为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液体呈较为明显的黄色,脾脏肥厚明显。

4、诊断检查

细菌学检查。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采集病死猪脾组织、猪肺的涂片,予以革兰氏染色镜进行诊断检查,与此同时,无菌收集死亡猪的心包膜液体、猪肺脏、腹腔积液以及关节液,并将所收集的样品与TSB培养液进行接种培养,培养温度设定37℃,持续不断的培养2天,而后将其化线与TSA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设定培养温度为37℃,培养基持续不断培养1天,直到可清晰看见透明、无色、与针尖大小一样、湿润、光滑的菌落。将所得到的菌落进行抹片,予以革兰氏染色镜进行诊断检查,结果发现,培养之后的菌落抹片与直接进行抹片的样品,可见细小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且呈革兰氏阴性。

病毒学诊断。予以RT-PCR诊断检查,采用HINI猪流感甲型病毒,采用RT-PCR试剂盒进行病毒学诊断,结果发现存在目标片段。

5、预防与治疗对策

预防对策。重点加强对猪只的饲养管理力度,适当隔离感染的病猪,合理控制发高热的病猪,同时需做好猪舍通风工作,特别是秋冬高发时期,若雨水较多,空气就容易潮湿,并且这个时候疫病的发生率特别高,会导致饲料霉变,病毒微生物的传播以及繁殖率也比较高,基于此,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猪进行杀虫、驱虫,重视饲料储存的环境,坚决不用发生霉变的饲料。确保生猪防疫防控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予以稀释的戊二醛与瑞洁清对猪舍活动范围进行清洁,但需注意的是,在使用消毒液予以消毒时,需加以一定的温水,避免因为水温低而对猪体产生较大的刺激。

治疗对策。针对出现混合感染的病猪,需采用药物控制其病毒,防止加重,如菌必妥、七清败毒颗粒以及加立舒,在每日猪群每日饮水中,混合放入,与此同时,还可在猪群每日所饮用的水当中,放人一定适量的葡萄糖、维生素C以及其他不同种类的维生素药剂等。除此之外,可将氟苯尼考放人猪饲料之中搅拌均匀予以喂养,按照此种治疗对策,持续不间断的喂养8~10天。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猪,可采用妙手大败毒、迪新相结合治疗的方式,以肌肉注射给药,每天1次,持续肌肉注射治疗3天。

6、结果

经过治疗以及预防之后,随访发现,大多数的病猪精神状态恢复良好,且食欲也明显有所好转,并未再发现有死亡的病猪,应用药物治疗以后的1周,再次予以随访发现,病猪都基本得到了康复,其治疗成效十分满意。

7、结论

一旦发现猪流感,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加重疾病,进而引起其他继发性细菌病,导致猪发生病死。基于此,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及时发现之后予以及时有效的对策进行治疗,方可良好控制疾病进展趋势,与此同时,还需着重选择治疗所需的药物。

蛋鸡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方法


摘要:蛋鸡副嗜血杆菌病也叫做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是由于感染副鸡嗜血杆菌而导致。通常在秋、冬寒冷季节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病鸡鼻黏膜发炎,打喷嚏、流鼻涕,且脸部发生肿胀。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发病率相对较高,会导致病鸡生长发育缓慢或者停滞,减少产蛋,应加强防治。

1流行特点

易感日龄:蛋鸡在任何日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4周龄以上的育成鸡以及产蛋鸡的敏感性较高,而1周龄以下的雏鸡通常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带菌鸡,且通过其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物进行传播,如其排出的病原菌会经由空气、尘埃、饲料、饮水等进行传播。鸡群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饮用污染有病原菌的饮水。

发病季节:尽管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每年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比较容易发生,特别是12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会出现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户通常在寒冷季节只重视保温,而忽视通风换气,导致舍内空气过于污浊而发生该病。

潜伏期及病程:自然感染的鸡群,通常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大约为1~3天,而人工感染的鸡群只具有18~36h的潜伏期。病程持续长短不同,由于接种培养物而发生该病后的病程能够持续6~14天。该病的死亡率一般在20%左右,如果发生并发症,会导致死亡率升高。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表现出厌食,形成浆液性鼻漏,流眼泪、咳嗽、打喷嚏,并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接着病鸡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少数停止采食,呼吸困难,且伴发出啰音,有黏性或者脓性鼻液流出,导致鼻孔周围存在污秽,持续甩头。眼结膜发红,不停流泪,角膜变得混浊,眼睑、鼻窦部组织发生炎性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眼眶周围组织会由于发生肿胀而形成肿圈,眼球会陷入肿胀的眼眶内,部分会扩散到整个头部,使其发生炎性水肿,少数还会扩散至颈部发生肿胀。鼻孔处往往会存在黄色的结痂,将痂皮除去会散发明显的腥臭味。少数病鸡甚至会眼睛失明,发生下痢,排出绿色粪便。产蛋量明显减少,往往产出表面粗糙的鸡蛋,外观如同陈旧蛋,有些会产出薄壳蛋,颜色较浅,甚至呈白色。产蛋恢复期往往会产出畸形蛋、小蛋,还可能是软皮蛋。另外,鸡群在发病初期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发病后期往往会由于出现混合感染而导致机体消瘦,死亡率明显升高。

3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我国目前往往使用含有A、C两个血清型的疫苗,且都是灭活苗,但根据使用的佐剂不同而分成蜂胶、铝胶和油乳剂灭活苗,其中普遍使用油乳剂苗。油乳剂苗具有高免疫应答,且有持续较长时间保护的优点;铝胶苗接种后会较快产生免疫力,但只能够持续较短时间保护。蛋鸡通常注射疫苗经过2星期会开始形成免疫力,经过大约5星期会出现免疫高峰,之后缓慢降低。蛋鸡免疫1次可持续保护大约4个月,而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则能够使免疫保护期持续更长。大多数地区,蛋鸡在60日龄进行首免,在120日龄进行加强免疫。在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蛋鸡在21~42日龄进行首免,在70日龄进行二免,在120日龄进行三免。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舍内加强保温、防湿、防寒,尤其要正确处理保温和通风换气间的关系,控制饲养密度适宜,提高机体抵抗力,确保饲料中含有全面的营养,尤其是在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季节,多种维生素的添加量要加倍,特别是维生素A,并根据本场或者当地的情况采取预防投药。舍内粪便要彻底清除,水槽和食槽每天进行1次清洗、消毒。加强环境消毒,坚持每天进行1次带鸡消毒,注意选择2~3种消毒药交替使用,还要结合饮水消毒。病鸡要进行隔离,并加强护理,对于病死鸡尸体要采取无害化处理。鸡场最好采取封闭式饲养管理,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参观或者不同鸡舍工作人员随意流动,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必须走专道,鞋底踏过消毒池,更换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并清洗双手,防止由于人员流动而传播病原菌。

更新鸡群: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康复带菌鸡,因此只要发生该病的鸡场要立即将病愈鸡和带菌鸡淘汰,使鸡群逐步更新。另外,鸡场引种时要确保种鸡场是否发生过该病,禁止选择病愈种鸡的后代,也不能够引进疫区内的育成鸡,且鸡场最好采取严格的全进全出制,确保种群健康。

药物防治:在鸡群饲料中按0.5%比例添加磺胺二甲嘧啶,同时按每只每天使用20万IU硫酸链霉素,溶解在饮水,连续使用3~5天,并使用2%硼酸溶液对眼眶进行冲洗,接着再滴入1~2滴青霉素油剂,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鸡症状严重,可每只肌肉注射10万~20万IU硫酸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还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呼喉喘宁粉,一般每包1000g添加在300kg饲料中,根据1天的饲喂量,集中2次投放,任其自由采食,连续使用3~5天;并在饮水中添加5%硫氢酸红霉素可溶性粉,即一般在25kg饮水中添加1包(50g),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采取以上措施经过5天,就能够控制鸡群病情,且产蛋率有所回升。

仔猪黄痢病的预防和冶疗


仔猪黄痢病是溶血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仔猪肠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出生1~7天左右的仔猪拉黄色粪便,出生20天后基本不见拉黄痢。该病发病及死亡率达30%。

发病特点:

多发于7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较高,7日龄以后发病较少。往往因一头发病,传染数头至整群。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主要症状:

腹泻突然,少有呕吐,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有腥臭味,病程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脱水、消瘦而死亡。剖检可见肠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明显。肠黏膜肿胀、充血、肠壁变薄,肠管松驰。

预防措施

1、抓好卫生和接种关。平时母猪圈内要搞好卫生,定期严格消毒,在母猪临产前20天接种大肠杆菌疫苗或仔猪黄痢二联疫苗,并在临产前10天内分两次对母猪肌注长效抗菌素。

2、临产前坚持投药。当母猪临产前7~10天内即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磺胺嘧啶或四环素等药物预防。

3、增强仔猪抵抗力。仔猪幼小,拉痢后则易脱水中毒,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仔猪出生后,给仔猪口服生物制剂赐美健按1克/10毫升/10头口服,使仔猪拉黄痢推迟到出生后15天左右。

4、注射铁剂。仔猪出生后,对仔猪颈部(七号针头,进针二分之一)肌注牺血素等铁剂5毫升,对预防仔猪黄痢病有作用。

5、预防处方:常发本病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给产前1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使仔猪通过母rǔ获得被动保护,防止发病。

处方一:仔猪腹泻大肠杆菌灭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在颈部肌肉各注射1次疫苗,每次5毫升。

处方二:仔猪大肠杆菌腹泻K88-LTB双价基因工程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口服免疫,每头份500亿活菌与2克小苏打一起拌入少量精饲料中,喂空腹母猪;肌肉注射免疫,每头份100亿活菌。两种免疫方法均在怀孕母猪临产前2~3周进行,病情严重的猪场可在产前1周再加强免疫1次,方法同处方一。

处方三:仔猪腹泻基因K88-K99双价灭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使用时每瓶疫苗加1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溶解,与20%铝胶2毫升混匀,注射于临产前21天左右的怀孕母猪的耳根皮下。仔猪通过初rǔ获得K88、K99抗体,为了确保免疫保护效果,尽量使所有仔猪吃足初rǔ。

在仔猪出生后即全窝用抗生素口服,连用3天,可以防止发病;也可用调痢生、促菌生等益生菌制剂在吃奶前喂服,以预防发病。

治疗方法和处方:

仔猪喂奶前,应将母猪体躯两侧和奶头用高锰酸钾水清洗一遍,并对拉黄痢的仔猪颈部一侧用VC,VB2,VB12,按3:2:1的比例混合,肌注3~5毫升;对仔猪颈部的另一侧用中药制剂三九克痢或372或克泻王肌注3~3.5毫升。对于仔猪拉水泻样的严重黄痢病,可用重泻康与氧氟沙星或恩诺沙星混合肌注5毫升,并立即给静脉补液或喂服葡萄糖(添加少量食盐)液剂。对脱水严重的仔猪除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外还应用痢菌净三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毫升腹腔注射,连续2天,每天2次。

处方一: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按处方配药,各药混匀后分2次喂服,每天2次直至痊愈。

处方二:磺胺脒200毫克,三甲氧苄氨嘧啶或二甲氧苄氨嘧啶40毫克。用于治疗仔猪黄痢。口服,每天2次,连服3天。

处方三:多粘菌素B硫酸盐(抗敌素)5万~10万单位。用于治疗仔猪黄痢。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

处方四:氟哌酸注射液2.5~10毫升。用于治疗仔猪黄痢。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5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