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疫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闫晓明

(山西省临汾市蒲县畜牧兽医局,山西临汾0412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只饲养量逐年上升,猪场流行的疾病也逐渐增多,给饲养者带来经济损失。猪肺疫属于传播速度快的传染病,所以在临床生产中应该做好预防工作,避免产生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猪肺疫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供参考。

1诊断方法

生前诊断:流行性猪肺疫的诊断并不困难,此病骤然发生,颈部咽喉区高热红肿,呼吸困难而急迫。重病猪的口鼻流出泡沫,死亡很快,是此病的特征症状。最急性的猪瘟和猪丹毒一般症状的发展,不太急剧,更无颈下红肿现象,呼吸症状也不剧烈。虽不常见,但如遇有此种可疑情形,可以将肿胀部皮肤剪毛、洗刷和消毒,以灭菌小刀切开皮层约lcm,取渗出液体涂片,染色镜检,则易于分辨系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还是炭疽杆菌。同时也可无菌地将液体接种于培养基,以备进一步检查。此外,还可以自耳静脉采血lcm以上,培养后,再划线于平板,均能获得可靠结果。

死后剖检:猪肺疫与猪瘟鉴别主要特点是猪肺疫病猪的尸体周身普遍出血,皮下组织广泛的弥漫性点状出血。猪瘟不明显,猪肺疫病猪的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全呈红色。猪瘟的淋巴结切面多为边缘性出血。猪瘟的肠道黏膜有环纹状黄色而带血的溃疡,即所谓的扣状溃疡,这与猪肺疫的肠黏膜遍布出血斑点不同。败血性猪丹毒可能不一定有皮肤斑疹或胸腹皮肤成片发红,但是颈部咽喉区并不肿胀,一般猪丹毒的脾脏明显肿大,而流行性猪肺疫的脾脏大小正常。

细菌检查:猪肺疫由菌血症发展至败血症,在生前以至死后,都可以从较多量的血液中培养出巴氏杆菌。死后的各种器官组织很易培养出病原菌,而以胸液或腹液涂片则比用血片更易于发现。生前除垂死时外,镜检血片很不易发现本菌,因菌数既少,菌体又小,易与染色异物相混淆,不易分辨。但以喉肿部切口的渗出液做涂片镜检,菌数较多,易于检出。这样结合症状加以判断,即可确诊。

2.防治措施

防重于治是防治疫病的基本方针,最彻底的预防是消灭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低,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以此推断,离体后只能暂短地存活于外界环境中,不能长期附着于外物,更不能作为一般的死物寄生。气候不良的季节有流行性猪肺疫出现,平时常为散发性。两者交互转变的情况,一方面可由机体的抵抗力消长来说明,另一方面也可由菌的类型和毒力强弱的互变加以推断。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病体带菌和其他动物带菌,都可构成延续传染的锁链。可是目前尚未找出弱毒与强毒类型互相转变的因素,所以目前还未能把寄主与寄生物拮抗关系搞清楚。因此平时除了要注意清洁卫生,以消除传染来源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供给优质足量的饲料,充足的空气、日光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二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

气温骤变常为本病的诱因。或因湿度大、气温高、降低呼吸和排泄机能。或阴湿冷风吹袭,使体温失调。营养缺乏或比例不当,而引起食欲和消化机能衰退以及疲劳过度、精力亏损,都足以降低整个正常生理机能、降低抵抗力。内源感染的猪肺疫可能由于寄主与寄生物的均势失去平衡,因此发生疾病。寄生物也可能由于尚未查出的因素增强毒力,以致寄主发病,进而散布传染。所以保持温度均衡,注意通风而避免冷风与贼风侵袭,营养适当,不过分疲劳,以保持健康而增加抵抗力是很必要的。

如果猪肺疫已经在一个猪群中发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体温正常的猪迅速移至他处隔离并应急注射菌苗。同栏的猪,如果体温正常,也可在隔离条件下每天检查体温2次,如果仍有体温升高的,应将同栏的正常猪注射免疫血清,以备预防。体温高的施行治疗。在未治疗前,应采耳静脉血培养,如果发现菌落为Fg型,则传染性很大。但猪在感染Fg型菌之后,发病很快,一般只需3天或5天,所以隔离1周以上如再无病猪出现。又无新的病猪转入,就可以脱离危险,并且可注射菌苗,以期获得长时间的主动免疫。如果发现菌落为Fo型,也应进行隔离。同栏的猪如体温正常,仍以注射预防量的免疫血清为宜,因为散发性猪肺疫的潜伏期可能较长。3星期后注射菌苗,以免抗体干扰。不同栏的猪即可注射菌苗。Fo型菌毒力不如Fg型强大,传染性小。但自然感染病例的症状显著时,病变往往已经很重,治疗常不易收效。如果治疗不见效,以急宰为宜。无病变部位的肉可以加工利用。所有病猪栏的墙壁、地面、用具都应彻底消毒。褥草应焚烧,剩余的饲料,绝不可取出喂其他家畜。可于煮熟后喂同栏的猪,或拌上消毒药液后深埋或焚烧。饲养人员所着衣鞋,出入时都应更换,进入猪栏所着胶鞋必须消毒。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兽医的监督下,对急宰的猪进行加工利用。

如果发现猪肺疫而无隔离条件,并且传染迅速,则全部猪只都应注射免疫血清预防。病猪加以治疗,恢复1周后再行注射菌苗。如无免疫血清,又无大的地方隔离多数健康猪,只有将病猪移开,对栏、地、壁、器物、垫草和饲料彻底清除和消毒,其他猪只逐日检查体温。病猪可以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为使用确切有效药物,应对分离到的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查有无抗药菌株存在,选用抑菌强的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

相关知识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 猪肺疫的防治措施


猪肺疫又称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锁喉风。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或表现为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本病分布很广,发病率不高,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呈散发性发生。为了更有效的防治该类疫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现将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猪肺疫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流行病学

病原体。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小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存在荚膜,没有鞭毛,没有芽孢。取血液、组织以及新分离培养物进行染色,发现两极浓染,呈革兰氏阴性。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24h培养,长出露滴样的半透明灰白色小菌落,且不具有溶血性。接种在血清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放在45℃折射光线下进行观察,且根据菌落的荧光往往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即无荧光型、橘红色荧光型、蓝绿色荧光型。

流行特点。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不仅猪能够感染发病,还能够导致其他多种动物和人类感染发病,但不同动物之间基本不会互相传染。正常情况下,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内就存在该菌,但数量较少,只能够产生较多的毒力,但如果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冷热交替、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圈舍潮湿,缺乏营养,经过长途运输,感染寄生虫病等,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病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产生较强的毒力,并通过淋巴循环侵入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猪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将大量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圈舍、饲养用具、饮用水以及饲料发生污染,如果健康猪接触或者食入就会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猪发病时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2℃左右,食欲明显减退,呼吸困难,且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并在耳鼻、胸腹等皮肤存在明显的出血性红斑。临死前往往呈犬坐状姿势,并发出痛苦低沉的喘鸣声,且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急性型。病猪主要呈现纤维性胸膜炎症状,体温升高,出现气喘,且有大量鼻液流出,还形成脓性眼屎,后期皮肤逐渐出现红紫色病斑。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5天,如果没有发生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该类型病猪的主要是出现慢性胃肠炎和肺炎症状,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长时间咳嗽等,有时甚至会导致关节发生肿胀。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半个月,容易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猪流感。二者相似之处是发病急,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并伴有痉挛性咳嗽等,且通过剖检都能够看到纤维素块。二者区别猪流感通常只会导致猪出现发病,而其他动物较少发生,且往往在冬季容易出现流行,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且不会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犬坐姿势等症状。

猪瘟。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都明显升高,食欲废绝,且在皮肤形成血斑。区别是猪瘟不会导致病猪出现咽喉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症状,且通过剖检发现主要是发生出血,主要在淋巴结及肾脏处发生败血症病变,脾脏呈黑色,且发生梗死,慢性型能够在回肠末端、盲肠、结肠等处形成溃疡或者发生特征型坏死。

猪丹毒。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停止采食,皮肤发生变色,最急性型都能够使其突然发生死亡,慢性型往往会出现关节炎等。区别是猪丹毒不会导致病猪咽喉发生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通常剖检发现脾脏呈樱桃红色,心瓣膜间形成菜花状血栓。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主要选择使用青霉素80~160万IU、链霉素0.5~1.0g进行治疗。病猪可根据实际体重确定合理用量,一般肌肉注射2~3万IU/kg青霉素和20mg/kg链霉素,每天2次,直到机体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为止。病猪也可选择使用土霉素进行治疗,一般肌肉注射40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再选择适宜方式进行治疗。病猪也可使用10mg/kg地塞米松和2g/kg维生素,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能够具有效果。

中药治疗。取连翘、桔梗、知母各5g,大青叶、黄岑以、白药子各10g,用鸡蛋作为药引,一般每次使用2个鸡蛋,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然后取药液给病猪喂服,每天2剂,连续使用4天,但该药方只对早期猪肺疫具有疗效。取杏仁、知母、牛蒡子各5g,射干、甘草、桔梗各5g,贝母3g,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4天。

免疫预防。猪场每年在春秋分别使用猪肺疫疫苗对公猪、母猪、育肥猪进行1次疫苗免疫,每头皮下或者肌肉注射1mL(即1头份),或者也可直接口服冻干猪肺疫弱毒菌苗,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确定,添加适量凉开水稀释,然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后饲喂。猪群也可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进行免疫预防,按剂量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不论大小每头都皮下注射1mL(即1头份)。

1、猪肺疫概述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体温明显升高(42.2℃),食欲废绝,呼吸极度困难,持续性咳嗽,可视黏膜发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耳根、腹侧、四肢内侧出现红斑,死亡率高达50%。该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1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杆菌或短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常单在。用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时,菌体多呈卵圆形,两极着色深,似两个并列的球菌。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血清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称为Fg型,菌落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或有乳白色带,称为F0型;不带荧光的菌落为Nf型。本菌对直射日光、干燥、热和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均不强,但在腐败的尸体中可生存1~3个月。
1.2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小猪和中猪的发病率较高。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肺脏病灶及各器官,存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及肠管中,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传染。带菌猪受寒、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当,使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自体内源性传染。猪肺疫常为散发,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粘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1.3主要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1~5天,一般为2天左右。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3.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40~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结膜充血、发绀。耳根、颈部、腹侧及下腹部等处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不全褪色。最特征症状是咽喉红、肿、热、痛,急性炎症,严重者局部肿胀可扩展到耳根及颈部。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血样泡沫,多经l~2天窒息而死。
1.3.2急性型:为常见病型。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常做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转为慢性。
1.3.3慢性型: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关节肿胀。时发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1.4病理变化
1.4.1最急性型: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最突出的病变是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出血性浆液性炎症,切开皮肤时,有大量胶胨样淡黄色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以咽喉部淋巴结最显著。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肺充血、水肿。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脾不肿大。
1.4.2急性型:有肺肝变、水肿、气肿和出血等病变特征,主要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病程稍长者,肝变区内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有浆液浸润,肺炎部切面常呈大理石状。肺肝变部的表面有纤维素絮片,并常与胸膜粘连。胸腔及心包腔积液。胸部淋巴结肿大,切面发红、多汁。支气管、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黏液,气管黏膜有炎症变化。
1.4.3慢性型:肺有较大坏死灶,有结缔组织包囊,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心包和胸腔内液体增多,胸膜增厚、粗糙,上有纤维絮片与病肺粘连。无全身败血病变。

2、类症鉴别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2.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2.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不同肝变期肺炎灶,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2.4细菌学检查
2.4.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
工程统计源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4.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2.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2.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牛肺疫的临床症状 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肺炎。牛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可分为两种形式,常在地区多呈散发的慢性经过;新暴发地区,则多呈迅速流行的急性经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肺疫的临床症状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临床发现有肺炎症状时,即可怀疑有该病存在。在确知牛肺疫已经发生的地方,根据呼吸器官的特征性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痛性弱力咳等。听诊时的胸膜摩擦音、支气管呼吸音、健侧肺部代偿性呼吸所引起的肺泡音增强,通常可以将急性或亚急性病牛辨认出来。至于慢性病牛的诊断只能依靠临床检查,则往往不易准确,因此应与其他诊断方法配合进行。

2、病理学诊断

只有肺部肝变的大理石样变化,还不能确定为该病,因为肺脏切面的大理石样纹理并非该病的特征性变化。只有浆液性浸润的肺小叶间结缔组织,特别是淋巴管的扩张,血管的栓塞和淋巴管的凝塞或有结缔组织包围的特征性坏死块,才是该病的独特病象,可以进行可靠的诊断。但对初期和治愈病例,上述特征性病变不明显,需要综合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判定。

具有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的犊牛,如在关节腔内积有黄色浆液及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时,则应将此渗出物以无菌手续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证实该病。病牛的材料组织学检查,在诊断上也有一定意义,必要时要配合进行。

3、血清学诊断

3.1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在实践中应用很广,是该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主要方法。使用的抗原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感染发生胸膜炎的牛的胸腔渗出液,经用生理盐水稀释测定有效滴度后供用;另一种是用一般培养方法所获得的死菌体悬液。前一种抗原在我国广泛应用,对防治该病起到一定作用。有人曾用此抗原对269头患牛做了反复采血检验,并以多批抗原做比较实验的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反应与剖检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2%-98%。在补体结合反应成疑似反应的牛中,剖检证实有60%的阳性。各批抗原的补体结合反应实验与剖检结果相对照也有少数不相一致的。这种误差有时与抗原性能有关,有的是血清中补体结合物质的出现和存留时间不一定与病理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二者不相符的例子,其中不全治愈的病例,补体结合反应往往呈阴性。

在对该病已被控制或无病地区的牛进行补体结合反应检验时,可能有1%-2%的非特异性反应。接种牛肺疫菌苗的牛群,有一部分会出现阳性或疑似反应,一般能持续3个月左右。所以对接种菌苗的牛群作补体结合反应检验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诊断意义。如上所述,在该病检疫过程中,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等综合分析控制,必要时复检,可收良效。

3.2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操作虽简便,但因凝集素在病牛体内持续时间短,所以不如补体结合反应准确。在该病发生地区,也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玻片凝集反应,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用。

4、细菌学诊断

用无菌手续采取病变材料,包括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及淋巴结等,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马丁肉汤和马丁琼脂(pH值7.6-8.o),在37℃温箱中5-7天可获取病原体的纯培养。若为污染病料,可在培养基中加入o.05%醋酸铊,以抑制某些杂菌的生长。

经培养获得的纯净病原体,可涂片染色做显微镜检查。涂片要自然干燥或放入温箱内干燥,不能用火焰固定。最好用姬姆萨或瑞氏液染色,因一般染色剂不但染色差,而且有残渣沉着于玻片上不易辨认。

5、生物学诊断

为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真伪,可用纯净的胸腔渗出液或培养物,接种于犊牛皮下,如为牛肺疫病原体时,则接种犊牛发生特征性皮下蜂窝织炎或关节炎。总之,在牛肺疫的诊断中,应以综合诊断为原则,分析各方面的检查结果,然后进行最后判断,而不应该依据一部分的材料作出全面的结论。特别是只在血清检验发现阳性反应时,或对单纯有明显呼吸器病状的病牛进行诊断时,或对临床检查和剖检结果都有可疑而又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等时,则综合以流行病学、临床、血清学、病理、细菌和生物学等方面材料进行判定。

牛肺疫的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讲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粘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分钟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团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5-8天。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使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①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②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③浆液纤维素牲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
防制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及防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
本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牛肺疫是牛的一种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咳嗽,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急促,喉部及前胸、四肢关节发生水肿.

牛肺疫的临床症状 牛肺疫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肺炎。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肺疫的临床症状牛肺疫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情况

本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主要侵害3~30月龄的犊牛,成年牛不易感染。饲养管理不善,牛栏潮湿、闷热、通风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及饲料霉烂变质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2~4周,最长可达4个月。按病情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病例多不见典型症状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高达40℃以上,呈稽留热,呼吸困难,精神萎顿,食欲和反刍废绝,两眼流泪,结膜潮红,口流涎沫,鼻流涕,鼻镜干燥,口温高,呈短声干咳,尤其早晨或饮水时咳嗽更为明显,叩诊胸部有痛感,不愿行走,呼吸急促,有时呻吟,脉搏增快。多数病牛头、颈部肿胀,结膜发绀,有的排稀粪或血痢。

亚急性型症状比急性型稍轻。

慢性型病牛消瘦,遇凉或偶尔发生干性短咳,叩诊胸部有的有浊音区,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

3、病理变化

病牛初期以小叶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肺炎性充血、水肿,呈鲜红色或紫红色。

中期呈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肺肿大、增重,呈灰白色。

后期肺部病灶坏死,被结缔组织包围,有的坏死组织崩解,形成脓腔或空洞,有的病灶完全瘢痕化。

4、临床诊断

病畜呈稽留热、咳嗽、肺部有啰音。

剖检时,肺膨胀、充血和出血,间质水肿,切面呈现大理石样病变,喉头黏膜出血,颈部和下颌部周围组织炎性水肿和胶样浸润,胸腔有混浊液体,多处淋巴结肿胀,肠黏膜充血、出血明显。

定性确诊可借助血清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

5、防治措施

5.1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工作。夏季避免圈舍内牛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冬季要注意圈舍保暖,同时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饲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草,定期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滋生和蔓延,可采用聚维酮碘消毒液每周消毒1~2次。

做好牛群的疫苗接种工作,在疫病发生区域和受威胁区域每年定期给牛只接种牛肺疫兔化弱毒苗,连续接种3~5年。

定期进行药物保健。用清肺止咳散500g拌料500kg,任其自由采食4天。

5.2治疗

采用保健药物倍量饮水、拌料口服的同时,用咳喘灵、瘟毒清,头孢王分别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注射2~3天即可见效。

中药疗法,以24月龄犊牛为标准,具体用量为:银花、连翘、射干、大黄、黄芩、寸冬各50g,山豆根、黄连、僵蚕、蝉蜕、桔梗、甘草各30g,木通20g,生石膏100g,水煎,每天1剂,分2次灌服,连用数天即可。

牛肺疫的病原
牛肺疫丝状霉形体,过去称星球丝菌。细小,多形,但常见球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存在于病牛之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中。日光、干燥和热力均不利于本菌的生存;对苯胺染料和青霉素具有抵抗力。但1%来苏儿、5%漂白粉、1%一2%氢氧化钠或0.2%升汞均能迅速将其杀死。十万分之一的硫柳汞,十万分之一的“九一四”或每毫升含2万一10万国际单位的链霉素,均能抑制本菌。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讲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粘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分钟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团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5-8天。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使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①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②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③浆液纤维素牲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
防制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及防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
本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牛肺疫是牛的一种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咳嗽,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急促,喉部及前胸、四肢关节发生水肿.

猪肺疫的流行病学 猪肺疫的猪肺疫的及防控措施


猪肺疫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呈败血症变化,咽喉部肿胀,高度呼吸困难。现介绍:猪肺疫的流行病学猪肺疫的猪肺疫的及防控措施,一起来了解一下:

1、流行病学

猪肺疫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健康的带菌猪,主要是中、小猪容易发生该病,而成年猪较少发生。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初秋末、气候突变、闷热、潮湿、多雨的阶段容易发生,且病猪的喉头、鼻黏膜和扁桃体内往往都存在病菌。一般来说,猪群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骤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突然更换饲料、长期缺乏营养、感染寄生虫病以及圈舍过于潮湿、闷热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或者感染某种传染病时,导致病菌趁机侵入到体内,并大量繁殖,从而发生该病,即内源性感染,这种类型往往呈散发性。病猪体内的病菌毒力明显增强,能够导致其他健康猪被感染。对于流行性猪肺疫主要是发生外源性感染,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可经由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尸体的血液、内脏等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从而经由污染的饮水、饲料以及其他器物通过消化道感染出现发病,也能够通过直接接触以及飞沫的形式经由呼吸道被传染,还能够通过皮肤或者黏膜损伤以及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猪往往伴有高热症,体温最高能够达到41℃左右,且咽喉部发生热痛性肿胀,严重感染时甚至导致颈部、耳根处都发生肿胀,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呈现张口呼吸。病猪黏膜呈蓝紫色,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症状严重时还可能混杂血丝,大部分呈犬卧姿势。发病后期,病猪躯体下部皮肤发生变色,呈深红色,大部分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有些病猪呈败血经过,快速发生死亡,病程只能够持续1-2天,病死率能够达到100%。

急性型。病猪表现出较轻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体温急剧升高,达到41℃左右,伴有短暂的干咳,呼吸严重困难,并有脓性分泌物从口鼻流出,在胸部按压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皮肤表面发生明显的红斑症,大部分在1星期时间内发生死亡。

慢性型。病猪呈现明显的慢性肺炎症状,主要表现出呼吸困难,体温忽高忽低.食欲废绝,体质渐进性消瘦。有些病猪会伴有关节疼痛,皮肤出现湿疹。另外,大部分病猪发生腹泻,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脏、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使用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大量革兰阴性杆菌;经过瑞氏染色能够看到单个散布的两极着色的小杆菌,中央微凸,没有鞭毛,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孢。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脾脏、肝脏等新鲜病料直接在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温度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在鲜血培养基上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淡灰色,表面湿润,周围没有形成溶血,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没有长出细菌。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脏、脾脏、肝脏等组织,一般以10g适宜,彻底研碎后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10%悬液。取健康无病的小白鼠8只,分成2组,每组4只。其中对照组每只腹腔注射0.2mL的生理盐水,试验组每只注射等量的上述悬液,经过48h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小鼠一切正常,而试验组在大约24h发生死亡。对死亡小白鼠进行剖检,发现肝脏、肺肝、脾脏存在出血点,黏膜发生出血;取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经过瑞氏染色使用显微镜检查,能够看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猪场可定期接种猪肺疫疫苗来预防该病,通常选择口服猪肺疫弱毒冻干菌苗,即在疫苗中添加适量的冷开水进行稀释,然后添加在少量的饮水或者饲料中喂服。任何大小的猪,全部口服1头份,操作方便,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但禁止采取注射。

疫情处理。猪场发生该病后,养殖场(户)业主要及时报告给当地兽医主管部门,而主管部门要根据病猪的数量和轻重程度等加强疫情监测。同时,养殖户要对圈舍、周围环境以及各种用具使用生石灰或者其他消毒药物进行全面消毒,并对病死猪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等。病猪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食槽、垫草以及其他物品等,要集中堆积到统一地点,然后覆盖塑料薄膜,放在阳光下暴晒,经过深度发酵来杀死病菌。

药物治疗。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将其隔离,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例如,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猪,可按体重使用30mgjkg氟苯尼考注射液,并在其中添加o.1%维生素C溶液,混合均匀后用于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病猪,可按体重使用25mgjkg氨苄青霉素,并在其中添加o.1%维生素C,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7天,通常有所好转。

猪肺疫的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粘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易感,无明显季节性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潮湿,多雨发生较多,营养不良、长途运输、饲养条件改变、不良等因素促进本病发生,经常集中发病。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型。最急性型:未出现任何症状,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心跳急速,可视粘膜发绀,皮肤出现紫红斑。咽喉部和颈部发热、红肿、坚硬,严重者延至耳根、胸前。病猪呼吸极度困难,常呈犬坐姿势,伸长头颈,有时可发出喘鸣声,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有时带有血色。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病情往往迅速恶化,很快死亡。死亡率常高达100%,自然康复者少见。急性型:本型最常见。体温升高至40~41℃,初期为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有时混有血液,后变为湿咳。随病程发展,呼吸更加困难,常作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废绝,皮肤出现红斑,后期衰弱无力,卧地不起,多因窒息死亡。病程5~8天,不死者转为慢性。慢性型:主要表现为肺炎和慢性胃肠炎。时有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有少许动液性或脓性鼻液。关节肿胀,常有腹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有痂样湿疹,发育停止,极度消瘦,病程2周以上,多数发生死亡。
潜伏期1—5天。最急性型,晚间还正常吃食,次日清晨即已死亡,常看不到表现症状,病程稍长,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病程1—2日,死亡率100%。急性型(胸膜肺炎型),体温40—41℃,痉挛性干咳,排出痰液呈粘液性或脓性,呼吸困难,后成湿、痛咳,胸部疼痛,呈犬坐、犬卧,初便秘,后腹泻,在皮肤上可见淤血性出血斑。慢性型,持续有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少量粘液,有时出现关节肿胀,消瘦,腹泻,经2周以上衰竭死亡,病死率60—70%.最急性与急性猪表现为败血症与胸膜肺炎。患猪部红肿,呼吸困难,粘膜及皮肤发绀,体温41-42℃,病程1-2日。慢性型见持续咳嗽,呼吸困难,流脓性鼻液,消瘦,衰竭。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全身粘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尤以喉头及其周围组织的出血性水肿为特征。切开颈部皮肤,有大量胶胨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外膜及心包膜上有出血点。肺急性水肿。脾有出血但不肿大。皮肤有出血斑。胃肠粘膜出血性炎症。急性型:除具有最急性型的病变外,其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泡沫粘液。肺有不同程度肝变区,伴有气肿和水肿。病程长的肺肝变区内常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浆液性浸润,肺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慢性型:尸体极度消瘦、贫血。肺脏有肝变区,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面有结缔组织,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与支气管相通。心包与胸腔积液,胸腔有纤维素性沉着,肋膜肥厚,常常与病肺粘连。有时在肋间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扁桃体、关节和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急性型:除了全身粘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胸膜与肺粘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粘膜发炎有泡沫状粘液。
慢性型: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诊断方法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诊。
1、与类症鉴别:在临床检查应注意与急性猪瘟、咽型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弓形虫等病进行鉴别诊断。
2、实验室检查,取静脉血(生前),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
3、猪肺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猪瘟或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采取病料做动物试验,培养分离病源进行确诊。
防治措施
最急性病例由于发病急,常来不及治疗,病猪已死亡。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对猪肺疫都有一定疗效。抗生素与磺胺药合用,如四环素+磺胺二甲嘧啶,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则疗效更佳。914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一般急性病例注射1次即可,如有必要可隔2~3天重复用药1次。在治疗上特别要强调的是,本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有条件的应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治疗。预防:(1)预防免疫每年春秋两季定期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肺疫口服弱毒菌苗进行两次免疫接种。也可选用猪丹毒、猪肺疫氢氧化铝二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苗。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7天内,禁用抗菌药物。(2)改善饲养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早期断奶。采用全进全出制的生产程序;封闭式的猪群,减少从外面引猪;减少猪群的密度等措施可能对控制本病会有所帮助。(3)药物预防对常发病猪场,要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进行预防。
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目前生产的猪肺疫菌苗有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内蒙系弱毒菌苗、猪肺疫eo—630活菌苗、猪肺疫ta53活菌苗、猪肺疫c20活菌苗五种,使用、保存和注意事项按说明书。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
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无异常变化合群饲养。
疾病原因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大小为0.5~1微米。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菌体多呈现卵圆形,明显两极浓染,不运动,有荚膜,不产芽孢。本菌为兼性厌氧菌,通常在高营养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不溶血,不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主要生化特性有氧化酶阳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1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