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与其他鼻腔菌丛细菌混合感染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萎缩性鼻炎,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轻微或者中等程度的鼻甲骨萎缩,鼻腔却没有明显变化;另一种是由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其他如毛滴虫、支原体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严重的进行性萎缩性鼻炎。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其防治。

1、流行病学特点

引起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主要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源性菌株(Pm)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Bb)。目前,已经研究表明单独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I相菌无法出现渐进性病猪,但会破坏猪鼻黏膜的完整性。但是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毒素源性菌株能够非常容易定植在被破坏的鼻黏膜上,并进行繁殖和生长,同时分泌皮肤坏死毒素(DNT),导致鼻腔黏液腺萎缩、黏膜上皮增生以及软骨溶解,并促使间质细胞增生,损伤成骨细胞,从而导致猪只表现出临床症状,并阻碍生长发育。

该病的传播主要是经由带菌猪和病猪进行,但其他带菌动物也能够作为传染源。该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能够经由唾液和鼻液不断传播,但该病通常是由于母猪带菌而导致后代仔猪被感染。一般来说,2~5个月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较大年龄发病后通常具有较轻的症状,成年猪只发病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往往变成带菌猪。该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猪只的饲养环境有关,如果猪群饲喂缺少某些营养成分的饲料,如缺乏赖氨酸、维生素、钙磷矿物质等,或者忽视对饲料的管理时,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往往会减弱,此时如果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者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就会引起发病。另外,猪圈环境过于潮湿,通风较差,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加速该病的蔓延。

2、临床症状

仔猪患病后通常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喷鼻息的症状,并伴有程度不同的卡他性鼻炎,流出不同量的黏液性或者浆液性鼻分泌物,最早可在1周龄出现发病,在6~8周龄症状最明显。然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随处拱地,持续奔跑,接着病情不断加重,持续超过3周就会导致鼻甲骨开始出现萎缩。症状严重时,病猪在打喷嚏过程中还会导致鼻黏膜的血管发生损伤,从而有鼻血流出,但一般是单侧发生,从而在猪背部或者舍内墙壁上形成血迹。另外,病猪在严重打喷嚏后,有黏液性、脓性物质从鼻孔喷出,有时甚至喷出鼻甲骨碎片。鼻甲骨通常在发病经过3~4星期开始逐渐萎缩,导致鼻腔发生阻塞,使呼吸急促、困难,且脸部发生明显变形,如上腭、上颌骨逐渐变短而导致脸部“上撅”,同时鼻背上皮肤和皮下组织还会形成皱褶。有时病猪的嘴巴还会朝向一侧偏斜。进入育成期生长发育速度缓慢,延长肥育期等。

3、预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是由带病母猪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给仔猪,使仔猪感染发病。在串圈和混群情况下,再次扩大传染范围。作为种猪时,通过引种传播到其他猪场。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我国出入境猪的卫生检疫工作,防止从国外传入。根据大量案例研究表明,我国有些地区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就是一些猪场从国外引进种猪时带入国内导致发病和流行。因此在检验检疫工作的基础上,对于病猪和带菌猪进行严格的淘汰和净化处理。
2.没有发生该病的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执行必要的兽医卫生措施。在引进种猪时,从非发病区进行购买。购入后分群饲养2~3个月,观察确认无病后合群饲养。
3.在出现此病后,要严格淘汰病猪并且更新猪群。对于检出率较低,症状不明显的,最稳妥和彻底的办法是全部育肥淘汰,绝不为下一次发病和感染以可乘之机。
4.对于与病猪或者可疑病猪接触过的猪只进行隔离饲养,并观察为期3~6个月时间,母猪产下的仔猪后不与其他猪接触,仔猪在断奶后要隔离饲养1~2月,然后挑选无病症的仔猪留作种用,从而培育新的健康猪群。相比于剖腹取胎,隔离饲养仔猪等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难以长期坚持的方法,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5.对于猪只饲养环境进行改善。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拥挤,使猪有运动空间;改善猪舍的通风条件,及时排除猪舍中的有害气体;做好猪舍日常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干燥,严格执行消毒卫生防疫制度;注意猪舍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该病的各种应激因素发生。
6.免疫预防时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苗。母猪、仔猪和种公猪都有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和用量参照说明和使用方法。

4、治疗
对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要根据猪发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刚发病的猪,可以采用抗菌素和增效磺胺进行治疗;病猪鼻黏膜肿胀影响呼吸时用5%麻黄素和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使用或用0.1%肾上腺素向鼻孔注入,100万链霉素加注射用水25毫升溶解滴鼻或冲洗鼻腔;病猪出血时,用中草药旱莲草汁滴鼻;用大蒜1份、75%酒精5份,浸泡10天,配制为7.5%酒精溶液对乳猪连续注射一月,后五天一次至断乳。在治疗病猪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切忌盲目用药。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疾病,在主要养猪发达地区都有发生。而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猪场,每次发病均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对该病进行攻坚,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相关推荐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其防控


摘要: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也叫猪慢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细菌性传染病,往往大面积流行。尤其是哺乳仔猪群发病后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发生鼻炎,鼻甲骨出现变形、萎缩,且生长发育缓慢。该病还会导致成年猪只增加饲料消耗,日增重减轻,延迟出栏,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1危害

该病首先是会对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直接对其健康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该病其中一个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导致病猪的鼻甲骨发生萎缩,甚至彻底消失,使机体用于过滤有害物质和空气的屏蔽系统被破坏,从而明显增加机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这是由于鼻甲骨被破坏后会促使肺脏直接接触没有经过滤处理的空气。如果空气温度、湿度不适宜或者含有有害物质,就非常容易损害猪只的肺脏。另外,猪只患病后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据报道,病猪通常进行长时间的饲养依旧无法达到上市体重。一般来说,该病会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大约30%,就会对机体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规模养猪的饲养成本,严重减少经济效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断续性喷嚏,烦躁不安,如频繁拱地、摇头、摩擦鼻部等。接着病猪表现出严重的吸气困难,如鼻塞,有时还会发出鼾声,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眼结膜出发炎,不停流泪,并在眼下角形成月牙状黑斑。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会导致鼻甲骨明显萎缩,造成鼻面部发生变形,如果两侧鼻甲骨同时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缩短,从而变成短鼻猪;如果只有一侧鼻甲骨严重发生萎缩,就会导致鼻腔朝向一侧严重弯曲,从而变成歪鼻猪。少数病猪还会伴有肺部感染,表现出持续咳嗽,呼吸极度困难等。

3鉴别诊断

传染性坏死性鼻炎:该病主要是鼻部发生外伤而感染坏死杆菌导致发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腔的软骨、软组织以及骨出现坏死,形成屡管,并有坏死性分泌物流出,且散发腐败的恶臭味,而不会出现鼻甲骨萎缩或者消失的症状。

软骨病:病猪主要表现出鼻部发生肿大、变形,颜面骨明显疏松,呼吸困难,类似于萎缩性鼻炎引起的症状。但骨软病不会出现打喷嚏,无法形成泪斑,鼻甲骨也不会发生萎缩。

传染性鼻炎:主要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发病,病猪具有出血性化脓性鼻炎的症状。临床上,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剖检病死猪,能够看到鼻窦、鼻腔的骨膜、嗅神经以及视神经鞘,甚至脑膜存在出血。而患有萎缩性鼻炎的猪不会出现该病变。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妊振母猪接种疫苗后,可是后代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从而得到被动保护。如果妊娠母猪没有接种疫苗,其所产后代仔猪可在1周龄以及3~4周龄分别皮下注射0.2mL和0.4mL油佐剂苗,能够快速清除存在于鼻腔内的细菌,同时配合进行滴鼻接种,能够明显增强鼻腔的抗感染能力。另外,可采取母仔结合免疫的方式,即将以上2种方法相互结合。母仔结合免疫时,选择使用油佐剂苗会导致初乳中所含的抗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仔猪的主动抗体应答能力,但对仔猪的清菌能力和抗感染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被动免疫期一般可持续到2月龄或者更长,且产生的主动免疫力不会因初乳中含有抗体而受到明显干扰。

药物防治:为避免该病通过母乳造传播,可在妊娠最后一个月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在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400g土霉素或者lOOg磺胺二甲嘧啶,混合均匀后饲喂。仔猪出生3星期内,注射3~4次敏感抗生素,或者在鼻内进行喷雾,每次1~2mL,每星期1~2次,直到断奶。治疗病猪时,可选择使用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盐酸环丙沙星、土霉素等。病猪可使用5~lOmL10%磺胺嘧啶,添加3~5mL蒸溜水,混合均匀后肌肉注射。也可每头病猪肌肉注射25万~8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mg盐酸环丙沙星或者在饮水中添加0.025%自由饮用,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还可每次在鼻腔内喷雾2mL25%硫酸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肺部发生感染,出现呼吸极度困难和咳嗽的症状,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0.2mL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按每千克体重配合肌肉注射0.2mL20%复方制菌磺,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病猪出现明显的鼻塞症状,且吸气严重困难,在采取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配合使用卡那霉素进行滴鼻,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增强治疗效果。

改善饲养管理:猪场要采取白繁白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如需引进种猪则必须通过相关机构检疫,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养。种猪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坚决淘汰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猪只,建立健康的种猪群。根据猪只实际情况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充足、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饲料多样化,禁止长时间饲喂单一饲料,并满足机体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如果当地已经发生该病,则可在猪只日粮中添加适量的蛋白质、钙以及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发生该病。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


1流行病学

传染源。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尤其是其头部、胴体和蹄部含有大量病毒。病猪可通过该口腔和鼻腔排出病毒,能够持续大约10天,还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毒,可持续6~12天,在病毒血症阶段,所有脏器都含有病毒。

易感动物。该病唯一的自然宿主是猪,且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其中仔猪相比于成猪要敏感。其他动物,如黄牛、水牛、奶牛、野鸡、山羊、绵羊、马以及驴等都不会发生该病,而人类在一定程度能够感染。

传播途径。病毒主要是经由损伤的皮肤直接侵入到猪只的蹄部、口腔上皮组织和鼻腔,并形成典型的水疱,也能够直接经由口腔感染,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并随着血液循环侵入到机体的敏感部位,从而形成水疱。一般来说,该病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或者采食含有病毒但没有经过消毒的屠宰的下脚料和泔水而造成传播。病猪排出的尿液、粪便以及污染的运输车辆、饲养工具或者接触过病猪的工作人员都能够造成传播。另外,病死猪如果埋葬在浅层土壤中,其中的蚯蚓体内、体外都会存在病毒,也能够导致该病的发生。

流行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在气候寒冷且潮湿的季节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往往呈地方性流行,但流行速度比较缓慢,传染力度相对较弱。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即不同饲养环境具有不同的发病率,一般在10%~100%范围内变化。当环境过于潮湿、猪群饲养密度过高以及频繁调运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在70%~80%,但具有较低的死亡率。猪只在散养条件下,基本不会暴发该病。

2.临床症状

猪只感染病毒后,主要是在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趾间形成水疱和溃疡,通常是在口腔内的舌面、上膛硬腭以及趾间和蹄冠出现水疱。发病开始时,往往容易被忽视,之后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3℃,行走不稳,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且蹄部明显肿痛,形成水疱,初期疱内为淡黄色或者无色透明的溶液,后期逐渐变得浑浊,发生破裂后会凝结形成棕色的痂,将痂皮剥去后能够看到鲜红的溃烂面。蹄冠存在水疱时,严重时会导致蹄壳发生脱落。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0.3mL高免血清、0.ImL环球之星注射液、0.1~0.2mL黄芪多糖注射液,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mL克毒先和2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混合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当病猪的水疱破裂后,对于没有发生破裂的水疱可使用经过消毒的针挑破,接着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2%明矾水清洗干净,最后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甘油,每天2次,直到彻底痊愈。

中药治疗。取18g连翘、20g生地黄、18g茯苓、20g水牛角、lOg川连、18g竹叶、lOg栀子、18g赤芍、18g玄参、lOg黄芩、18g丹皮、lOg桔梗、60g生石膏,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症状加减,确保治疗效果明显。病猪具有典型症状的可增加川连、生地黄、生石膏、水牛角等四味药的用量,分别为20g、30g、120g、60g,除去竹叶,再添加30g青叶、60g薏米仁;具有温和型的可增加30g青叶、20g茯苓;呈隐性型的要除去栀子、知母,桔梗、竹叶,添加30g苦参、30g猪苓。中药混合后放人锅中,添加4000mL清水,煎煮至剩余lOOOmL药液,给病猪直接灌服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以上药量适合大约10只体重在25kg的病猪使用,具体还要根据其数量和体重按比例进行增减。同时,取lOg儿茶、20g黄连、lOg硼砂、lOg苦参、30g黄柏、30g青黛、50g蜂蜜,将中药全部粉碎,使用六号筛过滤,混合均匀后装入瓶中备用。用药前,先在患处使用消毒药进行清洗,并根据形成病灶的大小取相应的药末,添加适量蜂蜜调和均匀后涂敷在患处,每天1次。持续使用外用药,直到病灶恢复,且颜色正常后停止。

免疫预防。在受疫病威胁区和疫区可接种疫苗来预防发生该病。猪只通常使用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疫苗,机体肌肉注射疫苗经过4--8天就能够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能够达到80%左右,且至少能够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猪只也可使用仓鼠组织灭活苗和细胞培养灭活苗,也具有非常好的免疫效果。

切断传播途径。病猪污染的垫料、饲料要立即进行消毒或者采取销毁处理,定期对猪舍、饲养工具进行消毒,最好禁止不同猪舍同时使用一个排水系统,尤其是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场地内的污物及粪便要每天进行清除,确保清洁、干燥。供给清洁且温度适宜的饮水,禁止饮用冰冻水和污水。加强食欲安全意识。经常清除场内存在的废弃物,如塑料纺织物、铁丝.铁钉、塑料袋等。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病,是由于感染副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脸部发生肿胀,眼、眶下窦、鼻腔出现发炎,流鼻液,不停打喷嚏。该病能够快速传播,任何日龄的蛋鸡都能够感染,特别是鸡群初次感染往往出现暴发流行,导致产蛋率降低10%~40%,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控。

1、病原与流行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病原是鸡副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性,易形成丝状小杆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发病率较高,可高达70%。任何年龄的鸡都可感染此病。雏鸡患病后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蛋鸡感染后产蛋率下降,鸡蛋的品质下降。该病可以通过受到污染的饲料、饮水、工具以及空气传播。病鸡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季节的发病率最高,一般秋末、冬季以及早春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由于鸡舍的温度不稳定,舍内垫料过于潮湿,通风换气的力度不够,饲养密度过大等造成的。

2、临床症状

病鸡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仅可见稀薄的清水从鼻子流出,偶有打啧嚏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逐渐的加重,病鸡的鼻腔内会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伴随有难闻的气味,病鸡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严重时会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病鸡的面部有发炎的现象,导致面部肿胀,一侧或者双侧的眼周组织肿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另外,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减少,对冠及肉髯肿胀,颜色变暗。病鸡逐渐的消瘦,有脱水的现象,羽毛蓬乱无光泽。幼龄鸡在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成年蛋鸡患此病后产蛋率降低,一般在发病后的5-6天,产蛋数量明显的减少,并且蛋壳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蛋重变小,畸形蛋的数量增加。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患病后,产蛋量的下降更为明显,可降低至20%-30%,病鸡有腹泻的现象,粪便稀薄,颜色不正常。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鼻腔、窦、喉头以及气管黏膜。会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肿胀、充血,在表现附着大量的黏液或者炎性渗出物凝块,窦内有干酪样的坏死物,病鸡的眼结膜内蓄积有干酪样的坏死物,导致蛋鸡的眼睑肿胀,向外突出,严重病例还会发生眼球萎缩,最终失明。当病情发展到气管及气囊时,剖检可见病死鸡的气管黏膜有炎症,气囊分泌物增多,气囊膜浑浊,肺部充血、出血。蛋鸡的输卵管也会发生病变,其中有黄色干酷样的分泌物,卵泡变得松软、血肿且易破裂,病死鸡有的还有腹膜炎的症状。

4、诊断方法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病理变化,以及产蛋鸡群的产蛋率明显下降,蛋的质量下降,蛋壳的颜色发生改变,沙皮蛋、薄壳蛋、软壳蛋以及畸形蛋的数量明显增多,可诊断为疑似鸡传染性鼻炎。

要想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直接镜检法,取病死鸡的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鸡的病料或者分泌物,与葡萄球菌一起接种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葡萄球菌菌落周围长出透明、柔嫩的露滴状小菌落,不溶血,呈卫星状。挑取部分菌落入在载玻片上滴1滴30%的过氧化氢,未产生气泡,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阴性,可确诊为该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可见,该菌对泰乐菌素、红霉素敏感。

5、防控措施

对该病预防需加强环境的管理,以改善鸡舍的环境,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力度,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鸡舍的保温工作,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尤其是温差较大的季节要做控制好鸡舍的温度,保持舍温相对恒定。对鸡舍、用具等进行定期的消毒,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为了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需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选择接种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三联苗。一般建议在21-28天时进行首免,在产蛋前1周加强免疫。

发现鸡群患病,要及时诊断,并进行隔离饲养,对于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后要对全群饮用红霉素,使用剂量为75g溶于150kg水中,让其自由饮用。饮完药液后,让鸡补充多维和微量元素,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饮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连用3天。对病鸡同时肌注硫酸阿米卡星15mg,每天1次,连用3天,然后再使用强力霉素按每千克水10mg的剂量,与100g维生素C和盐酸多西环素溶于150kg水中,连用3-4天。可有效的控制病情。对于眼部肿胀的病鸡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滴眼。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大消毒的力度,以控制疾病的传播。

1、流行情况调查
调查范围及对象:乌苏市周围来就诊的发生鸡传染性鼻炎的鸡群。
2、临床诊断
期间前来就诊鸡传染性鼻炎6例,以其中1例为内容做以下说明:
2.1活体外观观察
鸡群共900只鸡,120日龄,没做过终免;鸡只缩脖闭眼,伴有呼噜、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黄、白稀便,食欲基本正常;产蛋量约为30%~40%;脸部肿胀(见图示1,箭头所示);发现肿胀部只是从一个角落出现,很快感染全群。
2.2剖检症状检查
剖检可见:肝脏有条状淤血,胆汁浓稠;腺胃基本正常,打开肠道可见有轻微的出血性炎症,盲肠扁桃体有轻微的出血;卵泡变形、充血;喉头出血,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大量黏液渗出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浮肿下颌皮下有浆液浸润,可见支气管肺炎和气囊
炎;眼底黏膜出血,脸部肿胀,有干酪样渗出物。
3、材料与方法
3.1病料采集
取10只有典型症状的病鸡,用灭菌棉拭子蘸取气管黏液,浸入适量MG液体培养基(含青霉素1000IU/ml和1∶4000的醋酸铊)中,备用。同时剪开病鸡眶下窦,用灭菌棉试子蘸取其内黏液,浸入盛有适量无菌0.01MpH7.4的PBS液的西林瓶内,备用。
3.2方法
3.2.1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将蘸有病鸡眶下窦黏液的棉拭子在PBS中快速搅动数次后,用接种环钩取悬液划线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置烛缸中于37℃培养24~48h,钩取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待进一步检查。取纯化培养物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上,观察生长情况。
3.2.2药敏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细菌纯培养后,用无菌肉汤水洗下后混匀,取0.2ml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充分铺匀后将待试验各药敏纸片按一定距离放入,完成后在平皿上记好菌株编号,置37℃环境下培养24h,观察结果并测量抑菌大小。
4、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4.1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4.1.1药物预防
各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和缩短病程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消灭病原菌,根除本病。饲料中添加0.5%磺胺噻唑、饮水加0.05%磺胺甲基嘧啶,肌肉注射或口服链霉素,或在饮水中加入土霉素和红霉素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
4.1.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4.1.3免疫接种
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对本病预防有一定效果。使用较广泛的是福尔马林或硫柳汞灭活苗,免疫期可达3~4个月,80%左右的免疫鸡能产生保护力。以A型和C型菌株为菌种的双价油乳剂灭活苗效果也很好,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4.2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鸡群当中只发现有肿头肿脸的,经剖检诊断疑似鸡传染性鼻炎时,及时用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以及饮水消毒,以防感染全群。同时使用一些效果明显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平喘的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若全群有3%~5%以上的鸡只出现肿脸现象时,就应该注射鼻炎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然后再参考下述治疗方法:
针对个别鸡只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用消毒剂对鸡舍进行彻底的带鸡消毒,而且针对肿脸的鸡要用装有消毒剂的喷壶进行个别消毒。全天的饮水当中加入适量的消毒剂,隔断水槽和料槽,目的是防止病原的传播(如果是乳头饮水器可以不用隔断)。同时应用抗生素和平喘药治疗。一般4~5d一个疗程,通常情况下,一个疗程即可痊愈,但消毒剂连用7~10d,为了防止再次复发感染。

5、结果
5.1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临床实践的这几个月当中,蛋鸡较肉鸡多发,主要发病日龄多在105~130日龄(开产前后),发病集中于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月份。
5.2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初步定为鸡传染性鼻炎。
5.3分离培养及形态观察
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的10份样品均生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的细小露珠状菌落。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略深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没有运动性。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5.4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鸡嗜血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副鸡嗜血杆菌对红霉素、氟苯尼考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0%,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替米考星较为敏感。
5.5鸡传染性鼻炎的预防
临床上应用“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的治疗方案,来就诊的病例,通过1个疗程的治疗(一般都一个疗程,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达两个疗程),康复率达到95%以上,且产蛋率很快提升。
5.6鸡传染性鼻炎的治疗
在使用1个疗程药物以后,再继续使用消毒剂7~10d,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6、讨论
6.1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快的季节鸡传染性鼻炎多发
此时,鸡舍小环境保温不好,很容易造成鸡群的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进入机体,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6.2如何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效果更好
传统治疗鸡传染性鼻炎的方法是大剂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这种方法不仅容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根据对就诊病例的治疗得出一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广谱抗生素+中药止咳平喘药+消毒剂,应用本方案不仅可以避免药物中毒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防止长时间用药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而且消毒剂在其中既起到治疗的效果,又起到防止复发感染的作用,还为养殖户节省了用药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6.3如何控制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
6.3.1药物预防
一些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一些药物对生产性能有影响,所以用药时要慎重。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因素可影响药物预防效果,因此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管理,保持鸡舍良好的卫生和通风条件。
用药途径:通常认为药物饮水效果好于拌料。选择敏感性的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用药时最好选用2~3种有效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治疗效果。如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五甲氧嘧啶及庆大霉素敏感、大环内酯类在呼吸系统药物浓度高、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吸收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联合使用对本病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药物防治最好连续5d,给予足够的剂量,保证给药次数及呼吸道足够的药物浓度,避免中途断药。
紧急疫苗接种:对于有不同产蛋日龄的大型鸡场,尤其是种鸡场,在用药前可注射相应的灭活疫苗,最好是水苗(铝胶),这样可以很快产生坚强保护力。
6.3.2严格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针。在此基础上,加强鸡舍通风,避免鸡群过分拥挤,确保营养,合理控制舍内环境小气候,防止寒冷和潮湿,避免引进带菌鸡,隔离或淘汰发病及康复带菌鸡,以及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6.3.3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副鸡嗜血杆菌苗在3~5周龄和开产之前分两次对本病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有一定效果。

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近几年来,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鸡场已经成为养殖业的主流,在整个养殖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现代化鸡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鸡舍内小气候全部靠机械来调控,对养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像传染性鼻炎等条件性疾病在现代化鸡场中的发病率仍比较高,一旦发病,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笔者总结了近几年传染性鼻炎在现代化鸡场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1流行特点
(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往主要发生在季节交替时,如2013年夏季有很多鸡场都发生了传染性鼻炎。
(2)传播速度快。一个鸡舍发病就会迅速传遍全场。
(3)持续发生该病常在鸡场内持续发生,很难清除。
(4)容易复发。有的鸡群反复发作3~4次,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大,死亡率高。
2临床症状
(1)传播迅速,3~5d即可波及全群。病鸡最初的症状是发热、食欲减退、流稀薄鼻汁。发病2~3d后,鼻汁黏度增加,在鼻孔形成黄色结痂,出现呼噜声和奇怪的咳声,常有甩头动作。部分鸡的头插在翅膀下,精神委靡不振。
(2)发病1~3d后,出现以眼下部为中心的颜面浮肿并流泪现象,颜面的浮肿大多为一侧性。
(3)发病3~5d后,有少数病鸡肉垂、下颌肿胀;个别鸡冠出现水肿;产蛋鸡产蛋下降,一般下降幅度为5%~30%。
3发病原因
(1)现代化鸡场主要依靠机械调节舍内气候,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尽善尽美,通风和温度始终是个矛盾,特别是在外界气候变化频繁的季节,鸡舍小气候更难调控。多数鸡场在鸡舍环境控制方面以温度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往往以牺牲通风来保温,通风不良可能是传染性鼻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2)夏季普遍采用现代化鸡场,有些鸡舍密闭性差或建造不合理,常靠增加风扇数量和增加风速来达到通风和降温的效果,这往往导致进风口和出风口处风速较大、温度较低,引起这些位置的鸡群受凉,这也是导致夏季鸡舍两头发生传染性鼻炎的主要原因。
(3)现代化鸡场没有采用全进全出制,易感鸡和带菌鸡共存,导致传染性鼻炎在鸡场内循环传播。
4防治措施
4.1做好鸡舍保温和通风的协调是控制传染性鼻炎的关键
夏季开湿帘时应避免风直接吹到鸡身上,可在靠近进风口处鸡群部位放置遮挡物,让风从鸡舍上方通过,这样可以避免鸡群受凉。当通风和保温有冲突时,要适当通风,()完全牺牲通风来保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4.2在蛋鸡舍内增加加温设施
目前,多数鸡场仅仅在育雏舍安装了取暖设施,青年鸡舍和产蛋舍无加热设施,主要依靠鸡群自身的产热和散热来调节。当外界温度较低且考虑通风时,温度很难达到鸡群的要求,这就造成了牺牲通风换温度的现象。经大量临床调查发现,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慢性呼吸道疾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与鸡舍通风不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蛋鸡舍内安装加热设施对解决通风和保温的矛盾、降低传染性鼻炎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部分养殖公司对原有鸡舍进行了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4.3保证鸡群有较好的体质
体重是衡量体质好坏的重要标志,要定期称重,保证鸡群体重达标。
4.4确保粪便干燥
粪便潮湿,往往散发较多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造成鸡群抵抗力下降和呼吸道黏膜损伤,这也是诱发传染性鼻炎的原因之一,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加强水线的维修,防止跑水和漏水。(2)预防鸡群肠道疾病引起的腹泻;确保饲料质量,特别是防止饲料霉变;定期对水线冲洗、消毒;定期添加预防性药物,如土霉素、新霉素等药物。
4.5定期接种疫苗
(1)经调查,临床上接种了疫苗的鸡群有时也发生传染性鼻炎,但发病率低、容易治疗、复发率低。没有接种鼻炎疫苗的鸡群发病后不仅治疗成本较高,而且容易复发,部分鸡群能反复3~4次,治疗成本接近0.5元/只。以下是发生鼻炎鸡群的免疫情况与治疗情况调查表。
(2)免疫程序:35~45日龄的,使用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0.25ml/只;80~100日龄的,使用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0.25ml/只。
(3)青岛易邦浓缩鸡传染性鼻炎油苗与其他厂家疫苗的比较。
5治疗措施
治疗应本着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1)治疗效果最好的是磺胺类药物,但应选择毒性低、无药物残留的产品,或根据国家的政策对治疗期间所产的畜产品做无公害处理。
(2)不产蛋鸡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泰灭净、磺胺间甲氧嘧啶。
(3)对个别严重病鸡,可用链霉素注射,根据体重大小注射5万~15万IU/只。但要注意的是,鸡对链霉素较敏感,注射过量易引起中毒死亡。
(4)在使用磺胺药过程中,应注意几个方面:①要采用高中低的用药程序,加倍剂量用2d,再治疗用量用2d,预防量用2d。②磺胺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用药时一定搅拌均匀,以防止中毒,同时添加维生素K3和小苏打。③鼻炎易复发,所以间隔2~3d要重复1个疗程。鼻炎易继发或并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所以在治疗鼻炎的同时可添加强力霉素、红霉素,泰乐菌素等预防。
作者简介:
李广超,盐城市盐都区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站长
王群义,青岛易邦技术部专员

鸭传染性鼻炎的冶疗方法


(一)鸭传染性鼻炎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鸭采食量下降,有部分鸭出现流泪,眼眶积聚泪泡,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甩鼻。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鼻腔内流出浆液状或黏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出现呼吸困难,病鸭常摇头,用瓜搔抓鼻部。病鸭颜面肿胀,眼结膜发炎,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可造成失明,鼻、口腔有带血的泡沫。病鸭体重明显减轻,产蛋鸭的产蛋量下降,产出畸形蛋、小蛋,打破鸭蛋可看到蛋清稀薄、无浓蛋白。

(二)鸭传染性鼻炎防治措施:

平时对环境每周用3%的氢氧化钠消毒1次,鸭舍每天要清扫,清除粪便、垃圾和污物,可用0.3%过氧乙酸或0.5%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用2%的氢氧化钠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

(三)鸭传染性鼻炎治疗方法:

(1)当鸭群食欲尚好时,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公斤+碳酸氢钠0.2克/公斤+三甲氧苄氨嘧啶0.04克/公斤拌在饲料中饲喂,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左旋氧氟沙星0.1克/升水,连用3~4天。

(2)对于没有食欲不能采食的病鸭,可用链霉素注射,100~200毫克/只,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用阿莫西林进行肌肉注射,10毫克/公斤,每天2次,连用3~4天。

(3)如果病鸭转为慢性,病程较长时,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白芷、防风、乌梅、泽泻、诃子、猪苓各150克,黄芩、桔梗、半夏、生姜、辛荑、葶苈、甘草各100克,粉碎成细末,混在饲料中喂给。上方为500只鸭1天的药量(按每只鸭子体重平均为40克计算),连用7天,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猪传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其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具有突然发病,较快传播,大面积流行,流行持续时间较长,且往往呈地方流行性的特点,有时即使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规模化猪场也能够发生该病。有时猪群接种注射病毒性腹泻多联灭活疫苗与活疫苗后,再次发生该病的几率甚至能够超过90%,部分发病程度较轻,部分非常严重,特别是养殖场饲养较多的后备母猪比较容易发生,但具有不同的死亡率。猪群饲养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严格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免疫接种存在某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严重发病,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特征

仔猪患病后的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呕吐,接着快速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淡绿色或者黄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发病后期,病猪排出的粪便如水,且肛门出现失禁,稀粪严重污染尾部、臀部以及后肢,排尿量减少且较黄,精神萎靡,停止采食,拒绝行动,行走不稳,卧地颤抖,快速发生脱水,被毛粗乱,眼球下陷,体质消瘦,体温降低,通常2~3天就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一般来说,小于7日龄的仔猪会由于严重脱水.再加上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导致死亡率达到50%~100%,而10~20日龄仔猪患病的死亡率只有5%~lO%,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断奶后仔猪患病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食欲不振,能够饮用清水,接着发生腹泻,排出稀薄粪便,呈黄酱样,且往往混杂没有完全消化的饲料。精神沉郁,体质快速消瘦,眼窝明显下陷,往往卧地拒绝走动,体温通常没有升高。发病后期,病猪的耳端、四肢末端以及尾尖处发凉。如果病猪能够及时采取治疗,大多数能够痊愈,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一般在3%~5%。

架子猪、育肥猪以及成年公、母猪患病后会表现出较轻的症状,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排出褐色或者黄绿色的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气泡。通常经过7—10天能够康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但如果机体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会发生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接种。猪只可在每年进行常规免疫,即分别在1月、5月、9月对全群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进行后海穴接种。对于母猪,要在后备进行1次首免,在初产前1个月左右还要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之后每胎产前1个月左右都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在交巢穴注射4mL。仔猪可在断奶1星期后进行首免,体重在5~25kg每头接种ImL,体重超过25kg每头接种2ml_。另外,猪场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并根据曾经的疫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灭活苗或者弱毒苗,通常猪场疫情稳定选择免疫接种灭活苗,而疫情不稳定或者受疫情威胁则选择免疫接种弱毒疫苗。

严格落实消毒措施。规模养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消毒灭源,粪污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批育肥猪出栏后,空置的猪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用20%的生石灰上清液、1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2%的氢氧化钠溶液对猪舍内外进行喷洒消毒,且经过3~5天才能够再次转入新的猪群。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舍内应具有适宜的温、湿度,供给品质优良且卫生的饲料和饮水。仔猪开始断奶时不要饲喂过饱.饲喂量要从少喂勤添逐渐转变成自由采食。

加强母猪的管理。母猪妊娠期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机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正常进行分娩和泌乳,从而有效避免产出弱胎,促使仔猪健康,同时还能够确保仔猪的初生重及健康整齐度良好,也就是实现母康仔健,增强猪群整体的抗病能力。母猪妊娠期及哺乳期要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搭配饲料,并适时调整喂料方式、方法,促使机体健康,尤其是要注意加强产前和产后1星期的控料以及保健。妊娠母猪一般在临床前1星期转入产房,注意进入产房前必须经过驱虫、药物保健,且用温水对全身进行彻底冲洗,还要进行严格消毒。产床在转入母猪前1星期也要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并确保干燥,从而将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效杀灭,避免猪体接触感染病原微生物。

及时治疗。病猪可采取全身疗法,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盐酸吗啉胍混饲,通常成年母猪每次使用0.3~0.5g,每天3次;15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每次使用0.1~0.2g,每天3次;育肥猪每次使用0.2~0.3g,每天3次。一般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投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还要使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水,即在1000N1500ml.温水添加20~50g葡萄糖、3~5g氯化钠、1—2g氯化钾和2~4g碳酸氢钠,完全溶解后任病猪自由饮用,每天2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31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