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作引领有机农业新模式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的区别

稻鸭共作是在稻田周边围网,将鸭子放入稻田圈养,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达到中耕浑水的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稻鸭共作与传统稻田养鸭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稻田养鸭是将鸭子早放晚归,流动放养,种稻与养鸭两个环节分离,未能充分发挥鸭子的功能,水稻的种植仍主要依靠化肥、农药、人工和机械等进行;稻鸭共作则是鸭与稻 全天侯同生共长、互利共作,种稻与养鸭完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鸭子的役用功能,生产过程不施化肥、农药。稻鸭共作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在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稻鸭共作技术的优点

稻鸭共作的有机稻田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采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稻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各种生物得以滋生,稻田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蛙类等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鸭子生产迅速,肉质鲜美。鸭子不仅起到松土、清除害虫、清除杂草的作用,其排出的粪便还是稻田的有机肥料。稻鸭共作生产出的有机稻米口感好,品质佳,市场销路好,价格是普通稻米的34倍,其鸭子售价也比圈养鸭高出l/3以上。稻鸭共作技术是农牧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发展高效有机农业的新途径。

稻鸭共作的应用效果

稻鸭共作是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稻田为鸭子提供了良好的养殖场所,还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动植物等天然活性蛋白质。同时,天生杂食性的鸭子,在觅食和游动时,能起到除草、除虫、培肥、中耕浑水、促进稻株分蘖和生长的作用。

1.除草效果。鸭子不停地在稻田里活动采食,能除去稻田中的杂草和绿萍,完全可以代替有机稻田人工拔草。在江苏省镇江市延陵镇稻鸭共作试验区,水稻田杂草控制率在99.4%以上,鸭子进不去的浑水区杂草控制率在 76.3%,明显减轻了稻田优势杂草的发生与为害。

2.除虫效果。鸭非常喜欢吃昆虫类和水生小动物,能有效降低稻田里的稻飞虱、纵卷叶螟等害虫。在延陵镇试验区,稻鸭共作对稻飞虱防除效果达 79.9%,稻纵卷叶螟为23.8%,几乎无纹枯病发生。

3.培肥效果。稻鸭共作期内,1只鸭子在稻田中生活60天,排泄的粪便约为15千克,每667平方米(1亩)放养鸭子15只,相当于施用尿素5.4千克、普钙17.5千克、氯化钾2.8千克,基本可以满足稻田的追肥。

4.浅淘松土。鸭子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起到浅淘疏松土壤及浑水效果,使稻田土壤松、均、透、熟,能显著降低土层体积质量,显著增加土壤非毛管孑L隙度。鸭子对水的搅拌使空气中的氧更易溶解于水中,促进水稻生长。搅拌泥土产生浑水,能有效抑制杂草发芽。

5.提升稻米和鸭肉产品品质。由于有机水稻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使用除草剂,各种昆虫和嫩草比普通稻田多,鸭群在水稻田里,捕食各种昆虫,采食田间幼嫩杂草和浮萍,饮用优质无污染的水源,有利于提高鸭肉品质,养殖效益增加。鸭子在稻田里所排的粪便作为有机稻田的有机肥料,所产稻米品质好,口感佳。

6.促进稻株发育。鸭子在稻株间不停活动,鸭嘴不断在水稻植株上寻找食物,这种刺激能促进植株开张和分蘖,促使水稻植株发育成矮而壮的扇形株型,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穗形大,抗风及抗病能力强。

7.经济效益显著。稻鸭共作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情况下,其产量与常规使用农药、化肥的稻产量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降低,节本效果明显,稻米、鸭肉质量品质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大幅提升。

稻鸭共作的配套技术措施

1.水稻品种及栽植密度。水稻品种宜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成穗率高、熟期适中的大穗型品种,以优质早熟晚粳或晚熟中粳为好;种植密度都比常规种植适当加大,既利于鸭子在株间穿行,也利于水稻高产。整个田面都要保留水层,深度以鸭脚刚好能触到泥土为宜,并随着鸭子长大,水深逐步增加。

2.役用鸭品种与放养密度。稻鸭共作所养的鸭子是能在稻田里干活 的,又称役用鸭。应选择中小体型、活动灵活、食性杂、野外生存能力强的蛋肉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品种,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福建的麻鸭等。不宜选用体型较大、行动迟钝、适应性差的鸭品种。放养密度以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并能较好地除草、除虫即可,每667平方米15只左右。过多,对水稻秧苗会造成较大损害;过少,达不到最佳除草除虫效果。

3.稻鸭的时间衔接。根据水稻和鸭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放鸭时段。稻鸭共作的整个过程中,在鸭子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是分开进行的。一旦鸭子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互生共利的整体,稻鸭共生的时间有70天左右。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 710天才能活棵,秧苗活棵后将脱温雏鸭(7~14日龄)全天24小时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后让鸭出田。

稻鸭共作役用鸭的饲养管理

1.雏鸭驯水。一是早驯水,二是驯好水。15日龄开始对雏鸭进行下水调教,每次雏鸭下水、出水及喂食时,都要呼唤形成条件反射。

2.大田围网。水稻插秧后,在稻田的四周用2厘米2厘米网眼的尼龙网围起,网高约80厘米,防止黄鼠狼、野猫等天敌袭击和方便鸭群管理。

3.鸭子下田。秧苗活棵后即可放入经驯水的雏鸭。鸭子下田时间宜在晴天上午9~10点。

4.人工饲喂。每天定时、定点呼唤喂料2次。前期以全价饲料为主,中后期以饲喂有机农场生产的小麦为主。饲料量根据稻田内杂草、水生小动物的数量来判断,如鸭大草少,则适当增加喂食次数。

5.防雷电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修建 1个简易鸭舍,在雷电和暴雨来临前将鸭子引到鸭舍。

6.及时收回鸭群。稻鸭有效共生期约70天,在水稻扬花前收回鸭群,鸭子换羽前集中填饲,育肥上市。

7.疫病防控。重点做好雏鸭肝炎、禽流感、鸭瘟和大肠杆菌病等的防疫,饲养全程采用中药防治并定期驱虫。及时清除田中死禽(包括鸭子、鸟等),防止鸭子食用死禽腐肉及其蛆虫。

结语

近年来,在稻鸭共作基础上,我国各地还应用了一些新模式,如绿肥+ 稻鸭共作、稻鸭萍共作、秧田防虫网+大田稻鸭共作、设施园艺+稻鸭共作、稻鸭共作+观光农业等。这些模式使这项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关推荐

稻鸭共作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比较的思考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是稻作区主要复合种养模式。稻田养鸭密度方式对稻田水层和土壤中温室效应气体分子含量和释放过程有明显的影响。稻鸭共作生态过程中发生的水层和土壤的温室效应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碳、甲烷、溶解氧含量最终将决定稻鸭共作模式下田间小气候的性质和温室效应减量化目标的实现。201 12012年笔者对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稻鸭共作生态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进行比较,提出了崇明长江农场稻鸭共作规程,低碳化特征,为推广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丰富稻田养殖生态学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1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研究现状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主要探讨的是在单元稻田里围网,圈养一定数量的鸭子,在稻田露天养殖的理论。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稻鸭共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模式,鸭与稻全天侯同生共长、互利共作,生产过程不施化肥、农药。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传统稻田养鸭生产过程将鸭子早放晚归于稻田,流动放养;同时,水稻的种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人工和机械等进行生产。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和传统稻田养鸭区别为现状不同。

(1)生产理念与目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充分利用空间与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以稻田养鸭,以鸭子种稻、以鸭子疫力代替人工和化学能的投入;传统稻田养鸭利用稻田解决鸭子的饲料、追求水稻高产、不重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2)实际功效: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种稻与养鸭完全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鸭子的役用功能、基本代替化肥、农药、除草剂、机械、人工等的投入、对环境无污染;另一种传统稻田养鸭,利用鸭子早出晚归、种稻与养鸭两个环节分离、未能充分发挥鸭子的功能、仍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3)产品质量:稻鸭共
作生态模式,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利用传统稻田养鸭,不一定为健康食品。

1.1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技术的实施步骤

稻鸭在时间上的衔接是稻鸭共作生态方法的关键,是结构的主体。根据上海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水稻和鸭子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放鸭时段。从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鸭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期是分开进行的。一旦小鸭(约8 Et龄)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互生共利、互利共作的整体,稻鸭共作的时间6090d。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lOd左右才能活蔸,秧苗活蔸后将雏鸭(7~17El龄)全天24h放人稻田,直至水稻灌浆后赶鸭上岸,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见图1 )

1.2 鸭子数目和水稻品种的筛选
鸭的品种选择双轨鸭,2011年7月15日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水田水层水检测:稻田最适宜的放鸭只数为300只/hm 土壤中溶解氧增加,促进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氧化(放养密度300只/hm ,溶解氧4.6mg/L放养密度100只/hm ,溶解氧4.3mg/L放养密度200只/hm ,溶解氧3.8mg/L。lhm 放养密度300只鸭一氧化二氮(N 0)、二氧化碳(CO2)、甲烷(CH )分别为0.70、0.035%、1.80lhm 放养密度100只鸭一氧化二氮(N:O)、二氧化碳(CO:)、甲烷(CH )分别为0.68、0.024%、1.33lhm 放养密度200只鸭一氧化二氮(N 0)、二氧化碳(CO2)、甲烷(CH )分别为0.64、0.026%、1.48 [4-5]。201 1年8月14日谱尼测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秸杆还田溶解氧高于非结杆还田1.3mg/L。同一放养密度,在7月17~24日放养,甲烷气最高,放养过早或过晚甲烷气较低。7月10日放养,二氧化碳释放最低,7月17日以后放养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到0.021%左右,并保持恒定。秸秆还田对土壤耕层甲烷气影响较明显,秸秆还田后甲烷气释放量下降0.85mg/m 。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略有下降,分别下降0.02mg/m 、0.03mg/m 。

水稻品种的选择银香18,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品质优、成穗率高、抗性强品种。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强调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效应、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问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各种昆虫、土壤生物和水生生物功能较强的役用鸭。

1.3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的创新

自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取得成效以来,稻一鸭一萍一鱼模式、稻一鸭一蟹模式、稻一鸭一蛙模式、稻一鸭一生物模式等生态种养模式也相应地被提出。稻一鸭一生物模式是在稻鸭共作生态的基础上构成生态环保型的稻鸭共作生态体系,形成稻护鸭、鸭吃生物、鸭粪肥田的稻田生态食物链,不仅丰富了稻田物种结构,而且通过鸭群日夜不停的啄食和搅动,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

鸭在稻间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产品优质、无公害,每667m 净节支增收200元以上,成鸭价值30~40元/kg,约每只鸭35元。稻鸭米4~6元/kg,产375kg/667m ,收入6 000元/667m 左右,扣出稻鸭每667m 稻种14元,购鸭6元/只,人5E90元,不打1次农药。传统稻每667m 种子14元,化肥120元,农药100元,人工90元,机械损耗、水电总计450元左右。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2稻鸭共作生态对系统生态学的影响

2.1稻鸭共作生态对水稻和鸭的影响
童泽霞、李彦利研究报道,稻田养鸭能充分发挥鸭好动,勤觅食、啄食、践踏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稻鸭共作生态技术由于不施农药,不施除草剂,化肥施用较少,显著提高了稻米的品质,降低穗颈稻瘟病害发生。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为鸭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双轨鸭放养稻间具有穿行活动灵活、觅食力、消化力强、合群、喜水、敏感、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等特点。稻田则为其提供了随时觅食水体饲料的自然环境、稻株为其创造了避免烈日暴晒和风雨龚击的栖身环境。

2.2稻鸭共作生态对水稻有害生物群落影响

稻鸭共作生态对稻田有害生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2011年上海交大在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稻鸭33.3hm 示范区,不喷农药,减少化肥,可控病虫草危害,尤以对农田杂草和稻飞虱控制效果最好。不喷农药完全可以控制杂草和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鸭子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98.8%,对稻飞虱的控制率其次,对二化螟和纹枯病控制率在50%左右。稻鸭共作区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纵卷叶螟的除虫效果明显好于常规化防治区。

3 讨论
根据稻鸭的生长特点和规律确定放鸭时间60~80d,稻鸭放养雏鸭已300只/hm 为好。放鸭过多,过肥对秧苗损害较大,过少,达不到最佳的除草防病虫效果。7月24日放养稻鸭最佳。雏鸭选择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嗜食野生植物强,田间活动时间长的役用鸭。如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四川建昌鸭和浙江、湖南、江西的麻鸭等。水稻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品质优的大穗型品种,以优质早熟晚粳或晚熟中粳为好。稻鸭共作生态具有防除杂草、病虫、刺激水稻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甲烷排放、增加稻米和稻鸭收入等优点,稻田禾苗滚滚,鸭声阵阵新景观。

稻鸭共育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放鸭密度过大不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甲烷的释放,适当早或晚放鸭有利于减少甲烷气体的释放。

稻鸭共育田问条件下明确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释放的时间动态,秸秆还田不会增加环境中的甲烷、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释放。明确秸秆还田有利于水层中氨态的增加。

北方稻蟹共作综合种养技术



利用稻田养殖河蟹既符合国家提出的发展生态渔业要求,又可提高水稻和河蟹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朝阳产业。稻田养蟹的好处很多,河蟹能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吃掉部分害虫,促使水稻生长;而稻田又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河蟹生长。要推广稻田养蟹就要了解掌握稻田养蟹技术。
一、水稻品种的选择、种植时间及种植标准
我们选择的是适合黑龙江第三积温带的龙粳29。根据稻蟹种养特点,要在5月中旬前完成水稻播种,播种方法采用旱育稀植钵育摆栽,宽窄行的规格为30cmx12cm;水稻插秧的标准做到“八个字”早、密、浅、正、直、满、齐、扶。
二、确定与改造稻田
(一)确定稻田
养蟹的稻田要朝阳,有充足水源,水质清澈,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好,大旱不干,大水不涝。土壤以黑色壤土最好,不宜选择耕作层浅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埂要结实,高且宽,坚固不渗水;稻田面积10-15亩(1垧地)为宜,面积最好连片。要选择远离田间道路,周围环境相对安静的稻田养殖河蟹,这样有利于蟹类蜕壳和摄食。
(二)改造稻田
1、加高加宽田埂
作为养蟹的稻田,首先要加高加宽加固田埂,一般田埂宽30-40cm,高30-50cm,做到水大不漫埂不跑蟹。养蟹的田埂一定要坚固,防止雨水冲垮田埂,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开挖蟹沟
蟹沟是河蟹栖息的主要场所,蟹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三部分构成。北方养殖河蟹大多只挖环沟,这样可以减少田间工程量,在稻田的四周开挖宽0.6m、深0.4m环沟。挖环沟的土可直接用于加固田埂,一举多得。
3、设置防逃设施
稻田养蟹成败的关键措施是防逃设施。现在大多采用低成本的塑料薄膜来做防逃墙,用塑料薄膜沿田埂四周架设,围成高60cm左右防逃墙,各支撑木桩或水泥柱脚入土30cm左右,注意墙体两侧脱空,内防蟹逃跑,外御敌害进入稻田。
4、进排水系统的设立
养蟹的稻田要设置独立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口要对角设置,进水主要依靠水泵供水,注水时水泵出水口要用细纱网过滤,防止杂物及敌害进入,排水口要设置栅栏,防止排水时河蟹逃脱。
5、田块消毒
放蟹前要及时对蟹沟进行消毒,每亩稻田用60-100kg生石灰或5-10kg漂白粉,杀灭敌害生物,为河蟹生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蟹苗的放养
在放蟹苗前一周,必须停止施用农药和化肥,并将稻田水放干、晾晒一天,以达消毒洁田之作用。
1、放养时间。河蟹养殖的放养时间选择在插秧后进行投放。
先将河蟹放入暂养池暂养,等稻子扎根、返青后,再把蟹苗放入稻田。一般5月中下旬插完秧,6月上旬就可放入稻田。
2、放养密度
按照160-200只/kg规格,每亩地放养密度500-600只/亩蟹苗为宜。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三、饲养管理
1、适量施肥。稻蟹种养的地块一般肥水较足,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追肥2次就可以了,即分蘖肥和穗肥。分蘖肥每亩施有机肥500kg;抽穗肥每亩施有机肥500kg。
2、投饲方法。投饲应做到定时、定位,一般日投饵2次,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5%-10%。早上投喂量占一天总饵料的30%,傍晚投喂占70%。投喂的植物性饲料有米糠,玉米、浮萍、谷粉、水草等,投喂的动物性饲料有鲜鱼、鱼粉、动物内脏等,同时要调控稻田水质,每隔7-10天注换水1次,定期泼洒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推荐使用生物肥水宝,可有效调节水质,提供河蟹所需营养。
3、科学用药。河蟹喜食稻田害虫,可以降低稻田虫害。再加上河蟹对各类农药较为敏感,因而养蟹稻田要尽量减少施药量和次数。如必须用药,要选择一些高效低毒农药。施药时要选择晴天上午,先放干田水,也可以保留少许水,使河蟹集中沟内,然后喷药。采用喷雾方法,用药后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注水。如无异常则在当天傍晚注水。
4、水体管理。养蟹稻田的水质管理很重要,水中溶氧一般保持在5mg/L以上。pH值7.5-8.5为宜。秧苗移栽时可采用浅水插秧,水位在10cm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逐步提高水位至20厘米(也可按水稻正常管理的水层调节水位),5月份以后每隔7-10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掉田水的1/3,换水时要注意换水前后水温差不超过3℃。换水时最好不要在晚上进行,傍晚是河蟹的最佳摄食时间,以免影响进食,也不能任意增减水位或脱水烤田,并防止急水冲灌稻田,干扰河蟹正常生活。经常调节水中钙质含量,每隔20天左右,按面积计算,每亩用生石灰5-8kg改善水质,促进幼蟹蜕壳和生长。
5、病害防治。稻田养蟹疾病很少,一般以预防为主,放养前可以把蟹苗用3%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养殖期间每隔10-15天每亩用5-10kg生石灰全池泼洒蟹沟一次,并定期在饵料中拌合土霉素投喂。河蟹对化肥和农药很敏感,养蟹的稻田最好不用农药,如果要用应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使用药物时,应将水灌满稻田,将药液以喷雾方式进行泼洒,尽量减少对河蟹的危害。稻田的施肥,最好施足基肥,追肥也应以有机肥为主,使用化肥要十分慎重。北方稻田中对河蟹危害最大的敌害是水老鼠、青蛙、蟾蜍、水鸟等。可以在田边放置鼠药、安放鼠夹(应放在防逃墙外)、稻草人及人工捕杀等方法进行除害。
6、防逃防敌害。蟹苗放入稻田后,每天都要进行巡池,检查田埂和防逃设施,以防止河蟹逃跑和敌害侵害。
四、收获
由于北方养殖河蟹生长期短,在稻田放水前,八月下旬进行捕捉,具体捕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河蟹晚上上岸的习性,人工田边捕捉(趋光性晚上用灯光人工捕捞)。
2、利用河蟹逆水的习性,采用流水法捕捞。通过向稻田中灌水,边灌边排,在进水口倒装蟹笼,在出水口设置袖网捕捞,并在蟹田内的进出水口附近下埋大盆,边沿在水底与田面向平,这样的效果较好。
3、放水捕蟹,将田水放干使河蟹集聚到蟹沟中,然后用抄网捕捞,再灌水、再放水,如此反复2-3次即可将绝大多数的河蟹捕捞出来。
五、稻田养蟹效益分析
亩放蟹种500-600只,成活率为60%,秋季产蟹规格为75-125g,亩产成蟹25kg左右,销售价格70元/kg,每亩河蟹毛收入为1750元。扣除每亩蟹种费200元,设施费100元,饲料费200元,其它费用300元,每亩养蟹稻田仅销售成蟹可获纯利950元。同时养蟹稻田平均亩产为666.5kg,水稻单种稻田亩产607kg,亩增产水稻9.5kg,亩增产1.46%,亩增收近30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98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