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冶方法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是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集约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呈迅速上升且混合感染趋势,危害日趋严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一、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5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APP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感染猪的鼻液、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小型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也可能传播本病。m.yZ023.coM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此外,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兴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现以下新的流行特点:

1.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增高。以往虽然仔猪发病率较高,但病情一般不太严重,死亡率也较低,现在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不少中小型养殖场,断奶后刚转入保育舍的仔猪,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在气候突变、分群、变换饲料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常常造成大批仔猪死亡。

2.规模猪场发病率增高,隐性感染成为疾病再次暴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异地引种交易和长途运输频繁,造成许多携带病原的隐性感染猪(如种猪)带菌异地传播,导致该病在一些猪场大面积流行;同时,由于规模猪场饲养密度较大,隐性感染严重存在。病愈猪或隐性感染猪会成为带菌者,是疾病再次暴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

3.混合感染居多,防治难度加大,造成巨大损失。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温度,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最容易诱发该病。而呼吸系统疾病一般都有易发难治,且极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特点。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临床上有70%左右的病例经常与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引起严重的高热综合征或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突然发病,个别猪只无任何先兆而急速死亡,随后疾病在敏感猪群中快速传播。一般病初体温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心率加快,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使病猪的鼻、眼、耳和后躯皮肤发绀,随后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犬卧姿势;临死前体温下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液体。病猪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后24~36小时内死亡,死亡率80%~100%。

急性病例,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许多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病猪多卧地不起(/),常呈犬卧或犬坐姿势;由于心衰血流不畅而致耳、鼻、四肢末端发绀,有时口流泡沫,有时鼻腔流血,通常于发病后2~4天内死亡。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4~5天,症状逐渐消退,常可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病程可持续较长时间。

亚急性或慢性病例,多在急性期后出现,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或低剂量感染病菌也可呈现亚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不高或略高,食欲不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若环境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经过数日可耐过,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带菌者。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亚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展为急性病例,使临床症状明显加剧。

三、病理特征

剖检可见病猪全身多淤血,呈暗红色或有大面积的淤斑,病变以双侧性胸膜肺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

最急性病例,眼观患猪流有血色鼻液,气管和支气管腔内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性分泌物;肺炎病变多发生于肺的前下部,而不规则的周界清晰的出血性实变区或坏死灶则常见于肺的后上部,特别是靠近肺门的主支气管周围;肺泡与间质水肿,淋巴管扩张,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急性病例,可见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切面见大理石样的花纹;间质充满血色胶冻样液体,胸膜和肺炎区表面有纤维素样物附着,胸腔有混浊的血色液体。

亚急性病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膈叶常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周围有较厚的结缔组织包绕,肺的表面多与胸壁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四、综合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严格实施引种检疫,杜绝病原传入。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一批猪出舍后,要彻底清扫冲洗猪舍,反复消毒3次,空舍2天后再进下一批新猪,这样有利于阻断交叉感染和连续性感染,防止疫病的持续发生;引种应来自于非疫区无病猪场,并严格实施引种检疫,引入后须隔离观察,补注疫苗,经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以杜绝病原传入。对已污染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预防方案,逐步建立健康猪群。2.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减少应激反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密度,注意通风换气,搞好温湿度控制,强化日常卫生消毒工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对预防该病十分关键。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温差变化,切实加强防寒保暖,经常保持圈舍空气流通,对圈舍、环境、用具等实施严格消毒;平时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防发生应激反应而诱发该病。

3.坚持预防为主,定期免疫接种,针对性开展药物预防。免疫和药物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场上已有商品化的灭活苗可定期实施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如能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或新的基因缺失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此外,还要注意预防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以降低猪群对APP的易感性。在进行免疫接种的同时,针对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的猪场,可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发病季节、季节交替和断奶时期适当提高饲料的营养标准,并添加保健药物进行预防,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常用的药物预防方案有以下3种,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方案一,在饲料中添加咳喘迪抗(主要成分白皮、麻黄、泰妙菌素、嗅已新等中西合剂)100克/100千克+爱猪强(主要成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等)200克/100千克+黄芪多糖l00克/100千克,连续饲喂10~15天。方案二,在饲料中添加爱乐新(主要成分万乐霉素)25克/100千克+咳喘迪抗100克/100千克+爱猪强200克/100千克+胺维舒(主要成分多维和氨基酸)50克/100千克,连续饲喂1~2周。方案三,在饲料中添加呼罢(主要成分林可霉素、大观霉素)100克/150千克+止咳肺疫清(主要成分麻黄、杏仁、石膏、桔梗、知母、金银花等)100克/100千克+维他激肽(主要成分多维)100克/100千克,连续饲喂10~15天,或用药7天、停药7天,再用药7天。

4.立即隔离病猪,选择敏感性药物及早治疗。一旦发生本病,首先按照个体大小、病情严重程度隔离治疗;同时交替使用广谱消毒药对猪舍、猪栏、周围环境以及运输工具、衣服、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对尸体、排泄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为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应有计划地定期轮换用药,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具体药物。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先锋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多西环素等较为敏感,应对症选用,及时、及早、足量、足疗程治疗,以提高疗效和控制病死率,降低经济损失。

对于发病较轻,尚有较强食欲的病猪,可群体混饲或饮水给药。具体方案是: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克/1000千克,连续饲喂7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2周;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头孢噻呋100克/1000千克,连续饲喂5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2周。对于哺乳仔猪和不食病猪,可饮水给药,在100升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多西环素15克,连续饮用5~7天。对病情较轻的病例,在病情好转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用量为600克/1000千克,连用1周,以巩固疗效。

对于严重病例,必须联合给药治疗,用氟苯尼考20毫克/千克体重+头孢噻呋钠5毫克/千克体重(或盐酸多西环素2.5毫克/千克体重),分别肌注,每天1次,连用3~5天。有饮欲后,可在饮用水中添加多维和板蓝根注射液。

对于存在混感趋向,或高热不退,或低温不食,或呼吸、循环障碍严重的病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可对症加用金蟾克喘素(双黄连)、黄芪多糖,以控制病情,提高猪体免疫力。另外,为减少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和提高疗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促进疾病康复和预后效果更好。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邮编:048100)

相关知识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1病原体及流行特点

该病是由于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而引起,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是一种小球杆菌,部分呈纤细杆状或者呈丝状,存在多形态性,且两极浓染。该病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尤其是不耐干燥,其对普通的消毒药都比较敏感。病菌在60℃温度条件下经过30min就能够被杀死,在4℃温度下也只能够生存7~10天。病菌具有一定抵抗壮观霉素、杆菌肽、结晶紫、林肯霉素的能力,而对泰乐菌素、头孢类药物以及四环素族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隐性感染的带菌猪,尤其是亚临床型母猪是主要贮存病原的宿主,能够持续传播病菌。尽管该病无法经由垂直传播导致后代仔猪发生感染,但能够经由直接接触以呼吸道的方式传播,从而危害仔猪。另外,该病还能够经由空气进行传播,从而可从一个发病猪舍传播到另一个猪舍。也能够经由接触污染有病菌的车辆、器械、工具以及饲养人员流动等造成间接感染。任何性别、年龄的猪只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通常是6~16周龄的猪只比较容易发病,尤其是3月龄的猪指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能够达到80%~100%,死亡率通常在50%左右。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明显升高,通常可达到41~42℃,精神萎靡,体质消瘦,眼角形成泪斑,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尿液呈黄色,发生便秘,或者出现短暂性的腹泻或者呕吐,初期会出现不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就会发现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咳喘,腹式呼吸,呈犬坐姿势,跛行,拒绝运动,少数病情严重的会导致耳部、四肢内侧和胸部皮肤发紫、发红,死前发现有血性泡沫样分泌物从鼻、口流出。

3预防措施

合理免疫预防。为了预防发生该病,要加强日常检疫,禁止从非安全场引进带菌猪只。对于其他没有发病的猪只可免疫接种本场发病猪病料制成的灭活苗。另外,仔猪获得母源抗体能够使其直到5~9周龄不会感染发病,因此一般仔猪在2月龄进行首免,经过2星期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或者仔猪在15日龄接种多价灭活疫苗,然后在40日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对于妊娠母猪,可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免疫。对于种公猪,可每6个月进行1次免疫。对于引进的后备种猪,要求在隔离期间进行1次免疫,经过3星期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已确定的就有15种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间无法采取有效的交叉保护,加之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也存在差异,要求免疫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免疫接种与流行疫区流行菌株相同血清型的单菌或者多型联菌。

药物预防。一般来说,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泰乐菌素、头孢类药物以及四环素族抗生素等比较敏感。对没有出现发病的猪群,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药物,初期添加治疗剂量,经过数天改成添加预防剂量,数星期或者数月就能够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但通过多年实践发现,病菌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且不同的菌株会形成不同的耐药性。因此,使用药物防治在该病的过程中,要定期轮换使用不同药物,且最好提前进行药敏试验。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将猪舍内的粪尿等污物清除干净,要确保清洁卫生,防止蓄积过多有害气体而刺激和损伤猪只的呼吸道黏膜。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尤其是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要注意加强防寒保温,但也要保持适当通风,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控制饲养密度适宜,供给足够全价营养饲料和清洁饮水,促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4治疗措施

应急处理。发生疫病后,要对猪群进行严格体温测量,通过这种方式对病猪和假定健康猪进行区分,之后采取分栏饲养,停止购猪补栏。饲槽及其他饲养用具使用1:150稀释的三氯异氰尿酸钠溶液进行消毒,圈舍和环境使用1:100稀释复合酚溶液进行消毒,每天3次。病死猪尸体要与生石灰混合后进行深埋,清除的污物、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处理。

合理治疗。病猪要结合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头孢噻呋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按每1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2.5mL咳喘1号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10~20mg替米考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O.lmL冰蟾熊胆注射液,注射1次后,间隔1天再注射1次即可。病猪还可按每2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ImL30%氟苯尼考注射液,间隔1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ImL庆增安注射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mg麻保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5mL齐鲁制菌磺注射液,注射1次后间隔2天再注射1次。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冶方法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鸡对本病最易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增强。育成鸡、产蛋鸡最易感,本病多发生在成年鸡。寒冷季节多发,一般秋末和冬季是本病多发期。病鸡、慢性病鸡、康复鸡是本病病原的携带者。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饮水与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在同一个鸡场不同日龄的鸡混养在一起,或新购人的大日龄鸡与老鸡饲养一起,易造成本病的暴发。该病发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低死亡率、高发病率为特征。本病在鸡场某鸡舍发生后,其他适龄鸡群几乎无一幸免。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在鸡群中传播快,几天之内可席卷全群。病鸡明显的变化是颜面肿胀,鼻腔有浆性粘性分泌物。其次可见结膜炎和窦炎。成年鸡可见肉垂水肿,常见一侧水肿,间或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初期病鸡有一定食欲,随鸡群中发病数量增多,食欲明显减少。产蛋鸡发病后5~6天,产蛋量明显下降,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鸡群产蛋下降更加明显。产蛋下降的幅度与病后采取的治疗措施有一定关系。治疗及时可较快控制病情,缩短病程。康复后鸡群产蛋量低于或接近原有水平。育成鸡发病及时治疗可迅速恢复。

病理剖检:

致死鸡常见慢性呼吸道的病变。本病的典型病例仅引起鼻腔和眶下窦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及面部皮下和肉垂的水肿。早期死亡病例可见肺炎、气囊炎。

实验室诊断:根据细菌分离鉴定和凝集试验可确诊本病。

防治方法:

鸡场在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舍通风条件,做好鸡舍内外的兽医卫生工作。鸡场内应做到全进全出,禁止不同日龄的鸡混养。清舍之后要彻底消毒,空舍一定时间经消毒后方可让新鸡群进入。本病菌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药即可消灭之。

副鸡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它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可较快地控制本病传播,缩短病程,对整个鸡群的康复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治疗中注意投服磺胺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天左右为宜。或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均能取得较明显效果。投喂磺胺类药物在发病初期效果更为明显,发病初期鸡群食欲尚未明显降低,正是给药的好时机。如若鸡群食欲下降,经饲料给药血中达不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差。此时可用抗生素采取注射同样可取得满意效果。链霉素或红霉素也是常用治疗药物。

康复后的鸡群仍可带菌,是传染源,对其他新鸡群是一个威胁。因此,鸡场对患过本病康复的鸡群应按时淘汰,严禁在群中挑选尚能下蛋的鸡并入其他鸡群。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鸡传染性鼻炎油佐剂灭活苗,经实验和现场应用,对本病流行严重地区的鸡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冶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其特征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关节炎。本病发病率、死亡率高,易发难治,是当前国内外造成养鸭业重大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1.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7日龄~40日龄鸭,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7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可带菌而不显临床症状。本病以北京鸭、樱桃谷鸭、杂交肉麻鸭和番鸭多发;雏鹅、鸡、火鸡、雉鸡等也可感染,但很少发病。该病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5%~75%;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秋末和冬春季节多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和营养不良都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潜伏期一般为1天~3天,有时可长达7天。急性病例突然发病,不表现任何症状而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咳嗽和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头颈扭转,全身发抖,跛行,运动失调;少数病鸭表现跛行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一二月龄的雏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断呜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有时后退,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解剖病变

急性病例的病变为全身脱水,肝脾肿大。病程稍长者,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明显大于正常,呈土黄色或灰褐色,质地较脆,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容易剥脱,出现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腹部气囊后部出现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有的出现输卵管炎和关节炎。//致富经//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育雏室的通风换气、干燥防寒、适宜饲养密度、清洁卫生等是控制和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有效措施。本病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对本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鸭疫巴氏杆菌易产生抗药性,用药前最好能做药敏实验,筛选高敏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交替使用。近年来,鸭传染性浆膜炎常与鸭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并发或继发,所以在治疗时应兼顾这2种常见疫病的合并或预防性治疗,以求最佳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该病有较确切效果的药物一般有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利福平,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克林霉素等,治疗时可任选一种(组)。原来常用的氟哌酸、恩诺沙星、新诺明等在多处病例中已表现明显耐药性,应停用。

由于很多养殖户从10日龄起就将鸭群敞放在沟渠、池塘、水库。湖泊边,饮水给药已不可能,拌料给药又会造成健康鸭多吃药、病鸭少吃药、重病鸭因不吃料吃不到药的现象,所以要选用长效组方大剂量肌肉注射1次,待病鸭恢复食欲后,再行拌料给药。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脑膜炎的防治


为发展养羊业,提高饲养户经济效益,2012年底,石河子垦区143团从南疆引进了具有多胎性能的多浪羊。引进后多浪羊陆续出现高热、咳嗽、纤维素蛋白渗出性肺炎和脑膜炎症状。2013年2月,多浪羊所产羔羊出现体温升高,大部分伴有神经症状,部分有咳嗽症状。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支原体引起的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脑膜炎。
一、发病情况
2012年底,143团从南疆引进多浪羊655只(其中母羊633只,多数已怀孕),分成5个群。引进后第四天发现1只公羊流浆液性鼻涕、咳嗽、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经常反复。第十七天时,有部分母羊体温升高、不食,发病母羊逐渐增加到216只,其中8只流产、1只死亡,发病率达32.98%。后经紧急治疗,大多数痊愈。
从2013年2月起,1~1.5月龄羔羊开始发病,有神经症状,截至2月底,342只羔羊中有115头发病,发病率为33.6%,死亡83只,死亡率为24.27%。
二、临床症状
患病母羊表现为食欲下降,呆立懒动,精神沉郁,除少部分体温无变化外,大多数体温升高,最高达41.5℃,继而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液性鼻液。2~3天后,咳嗽变为干而痛咳,鼻液转为黏液性或脓性并呈铁锈色,黏附于鼻孔和上唇,形成棕色痂垢。在胸腔一侧叩诊多有实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摩擦音,按压胸壁表现敏感、疼痛。高热稽留不退,食欲锐减,呼吸困难,部分羊只痛苦呻吟,眼睑肿胀,流泪,有黏液性或脓性眼屎。部分孕羊发生流产。
患病羔羊表现为食欲降低,呼吸困难、精神委顿,部分目光呆滞,少数有转圈现象。病情发展很快,患羊卧地不起,部分口流泡沫状唾液,有的四肢划动,有的四肢伸直,极少数有角弓反张现象,呻吟哀鸣,最后均侧卧倒地,极度衰弱,形如死羊,触动时有轻微反应。死亡率高,病程多在7天内,少数羊没有出现明显症状就很快死亡。
三、病理变化
对病死成年羊进行剖检,可见心耳有轻度水肿,心包和胸腔积液,肺有淤血,肺脏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的有明显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有的肺脏与胸膜粘连,肺门淋巴结水肿,有的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有灰白色细小坏死点。胸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剖开脑实质,少数羊可见出血点。
对病死羔羊进行剖检,除少数羔羊脑实质充血外,其他未见眼观病理变化。
四、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患病成年羊和羔羊的心、肝、脾、肺、淋巴和脑组织,低温保存,送石河子大学病理教研室检验。
1.组织涂片镜检。取心、肝、脾、肺、淋巴结、脑组织涂片,分别用革兰氏液和姬姆萨液染色后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的肺、脑、淋巴结组织内有支原体,但着色均不好,在1只患羊肺、()淋巴结组织涂片中还发现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姬姆萨染色的所有肺、淋巴、脑组织内均发现有支原体。
2.细菌培养。无菌采取患羊的心、肝、脾、淋巴结、肺、脑等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支原体专用培养基上。①普通琼脂平板。未见细菌生长。②麦康凯琼脂平板。未发现有细菌生长。③血液琼脂平板。只有1只患羊的肺、淋巴结组织形成大头针帽大小、湿润、黏稠、边缘整齐隆起、半透明的露滴状菌落,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培养物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不能分解鼠李糖、山梨醇,确定为链球菌。④支原体专用培养基。肺、脑组织接种于支原体专用培养基上,24小时后培养基均由橘红色变成橙黄色,染色后镜检可见大量的支原体。⑤改进的Hayflick固体培养基。肺、气管分泌物、脑组织接种于改进的Hayflick固体培养基上,在5%二氧化碳的湿润环境下,37℃培养72小时,培养基颜色由橘红色变为粉红色,并长出细小、湿润光滑的菌落,无菌操作挑取菌落涂片,经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支原体。
3.血清学试验。17份患羊血清,平板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阳性,间接血凝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血清效价都在1∶20以上。采集同群母羊血30份,支原体平板凝集试验,26份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为86.67%。
五、治疗
1.支原净(泰妙菌素),按10毫克/千克体重的量肌内注射,1次/天,连用5~7天。
2.磺胺嘧啶钠,按0.07毫克/千克体重的量给药,2次/天,连用5~7天。
六、讨论
1.据文献记载,羊感染支原体后一般表现为胸膜肺炎,国外有山羊感染支原体后出现脑炎的报道,国内目前没有报道。该病例除表现有胸膜肺炎、肝炎外,都有脑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在送检的1只羊的病料中分离出链球菌,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3.成年羊临床发病率为32.98%,但经血清学普查,约有80%成年羊感染或曾经感染过,是此次发病的传染源。1~1.5月龄的羔羊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理学变化不明显。
4.羊患支原体病后易继发感染链球菌病等,应联合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寒冷潮湿和羊群过分拥挤。
2.对患羊、疑似感染羊经血清学检测后要分群隔离饲养和治疗。
3.对污染的羊舍、场地等和羊尸要进行彻底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4.每年对羊群注射1次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进行防疫。在无疫苗的情况下,出现类似情况可对羔羊采取阶段性投药的办法进行预防,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联系地址: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143团畜牧兽医工作站邮编:83202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冶方法


本病是RNA病毒引起的主要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其中以3-6周龄鸡最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但以4-6月间为本病发病季节。本病主要通过被病鸡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本病。雏鸡感染本病后对新城疫等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有很大影响,往往造成免疫失败。

症状:

鸡群突然发病,发病后第3天开始死亡,5-7天达到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而康复。病鸡出现减食或拒食、萎顿、羽毛蓬乱,体温升高到43摄氏度以上,排出黄白色水样稀粪。病鸡严重脱水呈现眼窝凹陷,脚爪干枯,个别鸡自啄肛门。

死亡率一般为3%-30%,有的高达50%-60%。

病变:

主要特征是法氏囊受损、肿大2倍以上,后期可萎缩成正常的1/3,颜色由正常的白色变为黄色或黑紫色,浆膜呈胶冻样水肿;腺胃和肌胃处有出血等。

诊断:

本病根据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并结合法氏囊、肌肉、肾脏和腺胃等器官的特征性病变,对典型病例不难作出诊断。对于亚临诊型病例可进行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确诊。本病在雏鸡阶段与新城废容易混淆,注意区别。新城疫病程较长,多发生在大龄鸡,有呼吸和神经症状,也没有肾脏和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防治:

(1)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可参考以下免疫程序。

种鸡:1日龄种雏来自没有经过法氏囊病灭活苗免疫的种母鸡,首免一般多在10-14日龄进行(如果种雏来自注射过法氏囊灭活苗的种母鸡,首免一般多在20-24日龄进行)。二免在首免后3周进行。然后在20周龄和38周龄再用油乳剂灭活苗各肌肉注射1次,从而保证后代雏鸡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商品蛋鸡:首免在15-18日龄进行,二免在首免后3周进行。

肉用仔鸡:雏鸡3-4周龄时用弱毒苗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如果仔鸡在本病高发区饲养,并且超过60日龄出售。应在免疫后的3周进行二免。

(2)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由于法氏囊病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一旦环境被污染,将长期存在。因此。对环境、鸡合、笼具、用具、地面、种蛋等要彻底清洁消毒。严格限制人员进出鸡合、并进行消毒。

(3)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鸡场一旦暴发本病,要隔离病鸡,用福尔马林、强碱或酚类制剂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给鸡群充足的饮水,饮水中加糖、0.1%的盐和适量的抗生素。对发病初期的病鸡和假定健康的鸡,全部使用接氏囊病高免血清,每只鸡肌肉注射0.4-0.6毫升或者注射1-2毫升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治疗后10天用两倍量的中等毒力活疫苗进行接种。

山羊传染性胸膜炎的临床症状及冶疗方法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山羊支原体肺炎,临床上以高热、咳嗽、肺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性炎症为特点,传播快,呈急性或慢性经过,发病率及病死率很高。2004年7月以来,我镇高坡、大兆、贝塘等村养羊户的山羊陆续发生该病,现将一例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7年2月23日,我镇大兆村民委一养殖户的98只山羊有16只发病,死亡5只。高热,病初体温高达41~42℃,呈现间歇热或稽留热;病羊精神沉郁,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常呆立一隅或躺卧于僻静之处;食欲下降或废绝,但渴欲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增强,饮水增多;呼吸困难,有时呻吟,湿咳,初期流浆液性鼻液,1周后变为粘性、脓性或铁锈色;按压胸壁疼痛表现敏感,听诊肺脏有湿性罗音,肺泡音减弱,脉搏细弱且快。随着病程的发展,大多出现胃肠炎,腹泻,尾部和后肢被粪便严重污染。

2剖检变化

打开胸腹腔,可闻到异样的气味或腐败臭味;胸腔内有淡黄色的积液,常混有腐败的组织,暴露在空气中积液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多见一侧肺发生明显的浸润和肝样病变,呈红灰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肺小叶间质增宽,界限明显;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肿大;胆囊充盈;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胸膜变厚,表面粗糙不平,有的与胸壁发生粘连,有的病例肋膜、胸膜和心包三者发生粘连。

3实验室检验

无菌取胸腔渗出液接种在血清琼脂平板上,放置在37℃培养箱中,经86小时生长出透明、露珠状、中央有乳头状突起呈草帽状的典型菌落。刮取此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阴性的多形病原体。

根据实验室检验,再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确诊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4防治

(1)健康羊和病羊隔离饲养,健康羊异地放牧,羊舍、食槽及周围环境用20%石灰乳每天消毒。对假定健康羊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进行紧急接种。(2)氟苯尼考0.2ml/kg,青霉素5万IU/kg,地塞米松0.5mg/kg,氨茶碱0.25g/只(/),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3)患羊治愈后,全群用土霉素拌料(或用盐酸环丙沙星兑水)饲喂1周,巩固疗效。对16只病羊经以上措施治疗,3天后咳嗽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状态良好,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巩固治疗后患羊无反复。

5小结

合理安排羊只密度,冬季注意圈舍保温,夏季注意圈舍通风。发生该病后,种用羊全部淘汰。新引进的羊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才能混入大群饲养和放牧,防止引入病羊和带菌羊。山羊传染性胸膜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同群中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发生难以彻底根除,因此防疫接种是预防该病关键而有效的措施。

鸭传染性鼻炎的冶疗方法


(一)鸭传染性鼻炎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鸭采食量下降,有部分鸭出现流泪,眼眶积聚泪泡,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甩鼻。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鼻腔内流出浆液状或黏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出现呼吸困难,病鸭常摇头,用瓜搔抓鼻部。病鸭颜面肿胀,眼结膜发炎,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可造成失明,鼻、口腔有带血的泡沫。病鸭体重明显减轻,产蛋鸭的产蛋量下降,产出畸形蛋、小蛋,打破鸭蛋可看到蛋清稀薄、无浓蛋白。

(二)鸭传染性鼻炎防治措施:

平时对环境每周用3%的氢氧化钠消毒1次,鸭舍每天要清扫,清除粪便、垃圾和污物,可用0.3%过氧乙酸或0.5%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用2%的氢氧化钠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

(三)鸭传染性鼻炎治疗方法:

(1)当鸭群食欲尚好时,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公斤+碳酸氢钠0.2克/公斤+三甲氧苄氨嘧啶0.04克/公斤拌在饲料中饲喂,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左旋氧氟沙星0.1克/升水,连用3~4天。

(2)对于没有食欲不能采食的病鸭,可用链霉素注射,100~200毫克/只,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用阿莫西林进行肌肉注射,10毫克/公斤,每天2次,连用3~4天。

(3)如果病鸭转为慢性,病程较长时,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白芷、防风、乌梅、泽泻、诃子、猪苓各150克,黄芩、桔梗、半夏、生姜、辛荑、葶苈、甘草各100克,粉碎成细末,混在饲料中喂给。上方为500只鸭1天的药量(按每只鸭子体重平均为40克计算),连用7天,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猪肺疫,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和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其中急性病猪通常会发生死亡,慢性病猪往往能够耐过,但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在当前生猪养殖产业化、规模化的大环境下,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该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能够自行运动,无法形成芽饱,具有多种形态,具有荚膜,且能够分泌毒素。存在于病料中的菌体经过染色呈两极着色,经过24~96h的人工培养能够形成丝状菌。该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能够在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长出黏液状的菌落。细菌培养基中需要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因子,接种在巧克力琼脂上进行24~48h培养,能够长出直径1~2mm的不透明菌落。接种在牛、羊血液琼脂上,一般会发生溶血。该菌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大多数消毒药都能够将其杀灭,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壮观霉素、林肯霉素等。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主要是猪间的直接接触以及排泄污染物等途径进行传播。病猪主要是在鼻液、支气管以及肺脏存在病菌,通常是从鼻腔排出后,以飞沫的形式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在通风较差和拥挤环境能够使其快速传播。

发病特点。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4~5月份和9~11月份发生。在发生应激,如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环境突然发生改变、通风较差以及长途运输等,都能够引发该病,因此也可叫做“运输病”。另外,该病在临床上往往会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地方性肺炎等,促使病情加重。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大约41.5℃,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鼻、耳、腹部皮肤发绀,呆立不动或者呈犬坐姿势,尿液呈黄色,病程后期发生便秘,临死前有大量混杂血色泡沫的液体从口、鼻中流出。部分病猪呈慢性经过,此时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稍微升高,食欲减退,间歇性或者频繁咳嗽,呈腹式呼吸,体质进行性消瘦,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剖检病死猪,发现双侧性发生肺炎,肺脏呈暗红色,存在水肿、出血,炎症病灶区色泽较暗,质地变脆,肺间质内存在粉红色的血样液体,肺门淋巴结发生肿胀、出血,鼻腔、喉头、气管以及支气管中存在大量的血样泡沫状渗出物,病程持续稍长时会发生纤维素性肺炎,并与胸壁间发生严重的黏连。

3、实验室诊断

显微镜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血液、肺脏以及鼻腔、气管分泌物等进行触片或者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

细菌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血液、心脏、肺脏、肝脏、肾脏以及脾脏组织,接种到牛血清(含有10%灭能)和马丁肉汤(每毫升含有100μg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培养基中,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接着再使用以上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将其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经过3次划线分离培养就能够得到分离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也能够看到呈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且菌体形态、大小相似,但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没有长出未见细菌生长。

培养特性试验。取分离菌株在鲜血琼脂平皿上接种,再以划线的方式在平皿中央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观察发现在葡萄球菌接种线边缘长出半透明、圆形、针尖大小的菌落,但远离接种线的地方不会呈现这种现象,如同“卫星现象”。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母猪经过免疫接种后能够经由初乳使后代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并使其在5~9周内避免发生感染,因此仔猪要安排在6~8周龄之后进行首免,然后经过2周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种猪通常在6月龄或者引入时进行免疫,经过3周再进行1次免疫,每次接种2~4mL疫苗。猪接种后经过4~6周体内抗体水平达到高峰,能够抑制死亡,避免流行,并能够持续保护几个月。推荐免疫程序:妊娠母猪,可在产前20~30天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多价灭活苗;种公猪,每6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仔猪,在4~8周龄进行1次免疫接种,经过2周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后备猪,在隔离阶段进行1次免疫,经过3周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

西药治疗。如果病猪症状明显,体温升高超过40℃,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盐酸环丙沙星;每头每次肌肉注射2~5g氨苄西林钠、10mL复方氨基比林以及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B12,每天2次,连用3天。如果病猪体温正常,即低于40℃,可继续使用相同剂量的药物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5天。如果病猪体温偏低且伴有咳嗽症状,不仅要使用相同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还要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05mL盐酸麻黄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

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菌(原名胸膜肺炎嗜血杆菌,亦称副溶血嗜血杆菌),为小到中等大小的球杆状到杆状,具有显著的多形性。菌体有荚膜,不运动,革兰氏阴性。为兼性厌氧菌,其生长需要血中的生长因子,特别是V因子,但不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可在葡萄球菌周围形成卫星菌落,因此,初次分离本菌时,一定要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划一条葡萄球菌划线,37℃培养24小时后,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的菌落大小为0.5~1毫米并呈β溶血。在巧克力琼脂(鲜血琼脂加热80~90℃5~15分钟而制成)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48小时后,长成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灰白半透明小菌落。在普通琼脂上不生长。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及细菌脂多糖(LPS)进行血清定型,本菌已发现12个血清型,其中5型又分为2个亚型,不同的血清型对猪的毒力不同。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的情况下易于死亡,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一般60℃5~20分钟内死亡,4℃下通常存活7~10天。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pleuropneumoniae)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球杆状菌或纤细的小杆菌,有的呈丝状,并可表现为多形态性和两极着色性。有荚膜,无芽孢,无运动性,有的菌株具有周身性纤细的菌毛。本菌包括两个生物型,生物Ⅰ型为NAD依赖型,生物Ⅱ型为NAD非依赖型,但需要有特定的吡啶核苷酸或其前体,用于NAD的合成。生物Ⅰ型菌株毒力强,危害大。生物Ⅱ型可引起慢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从猪体内分离到的常为Ⅱ生物型。生物Ⅱ型菌体形态为杆状,比生物Ⅰ型菌株大。根据细菌荚膜多糖和细菌脂多糖对血清的反应,生物Ⅰ型分为14个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进一步分为5A和5B两个亚型。但有些血清型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或相同的LPSO链,这可能是造成有些血清型间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如血清8型与血清3型和6型,血清1型与9型间存在有血清学交叉反应。不同血清型间的毒力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流行的主要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4、5、10型。

研究表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荚膜、脂多糖、外膜蛋白、黏附素和Apx毒素等。其中,Apx毒素是APP最主要的毒力因子,已知APP至少分泌4种Apx毒素,除了新发现的ApxⅣ毒素在所有血清型中都存在外,其他3种只被某些血清型合成并分泌,血清型7只分泌ApxⅡ。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需添加V因子才能生长。在10%CO2条件下,可生成黏液状菌落,巧克力琼脂上培养24~48h,形成不透明淡灰色的菌落,直径l~2mm。可形成两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圆形,坚硬的“蜡状型”,有黏性;另一种为扁平、柔软的闪光型菌落;有荚膜的菌株在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带彩虹的菌落。在牛或羊血琼脂平板上通常产生β溶血环。本菌产生的溶血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毒素具有协同作用,即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增强本菌的溶血作用,CAMP反应呈现阳性。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剂和温度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杀灭,在60℃下5~20min内可被杀死,4℃下通常存活7~10天。不耐干燥,排出到环境中的病原菌生存能力非常弱,而在黏液和有机物中的病原菌可存活数天。对结晶紫、杆菌肽、林肯霉素、壮观霉素有一定抵抗力。对土霉素等四环素族抗生素、青霉素、泰乐菌素、磺胺嘧啶、头孢类等药物较敏感。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100%。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猪在传播本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PP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感染猪的鼻汁、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而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也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由于初乳中母源抗体的存在,本病最常发生于育成猪和成年猪(出栏猪)。急性期死亡率很高,与毒力及环境因素有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还与其他疾病的存在有关,如伪狂犬病及PRRS。另外,转群频繁的大猪群比单独饲养的小猪群更易发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污染排泄物或人员传播。猪群的转移或混养,拥挤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气温突然改变、潮湿以及通风不畅)均会加速该病的传播和增加发病的危险。急性:突然发病,个别病猪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病猪体温达到41.5℃,倦怠、厌食,并可能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脉搏增加,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血性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猪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36小时内死亡。急性: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41℃,皮肤发红,精神沉郁,不愿站立,厌食,不爱饮水。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极度痛苦,上述症状在发病初的24小时内表现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l~2天内因窒息死亡。亚急性和慢性:亚急性和慢性多在急性期后出现。病程长约15~20天,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肉料比降低。病猪不爱活动,驱赶猪群时常常掉队,仅在喂食时勉强爬起。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无其他疾病并发,一般能自行恢复。同一猪群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猪。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猪的潜伏期约为1~7天或更长。由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数量的差异,临诊上发病猪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废食,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h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精神沉郁。由于饲养管理及其他应激条件的差异,病程长短不定,所以在同一猪群中可能会出现病程不同的病猪,如亚急性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最急性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发病24小时以上的病猪。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物质附于表面,肺出血、间质增宽、有肝变。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喉头充满血性液体,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粘连。常伴发心包炎,肝、脾肿大,色变暗。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硬实肺炎区,病灶硬化或坏死。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最急性型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2.急性型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3.亚急性型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4.慢性型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在发病早期可见肺脏坏死、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激活,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等组织病理学变化。肺脏大面积水肿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急性期后则主要以巨噬细胞浸润、坏死灶周围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及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

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架子猪以及天气变化等诱因的存在,比较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诊。确诊要对可疑的病例进行细菌检查。鉴别诊断在病的最急性期和急性期,应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做鉴别诊断。慢性病例应与猪喘气病区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但以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突然死亡,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常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气候骤变等应激因素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临诊症状和病理学诊断急性病猪出现高热、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拒食、死亡突然,死亡率高。死后剖检病变主要局限于胸腔,可见肺脏和胸膜有特征性的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出血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

3.实验室诊断包括直接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诊断。

(1)直接镜检从鼻、支气管分泌物和肺脏病变部位采取病料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如见到多形态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或纤细杆菌,可进一步鉴定。

(2)病原的分离鉴定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在7%马血巧克力琼脂、划有表皮葡萄球菌十字线的5%绵羊血琼脂平板或加人生长因子和灭活马血清的牛心浸汁琼脂平板上,于37℃含5%~10%CO2条件下培养。如分离到的可疑细菌,可进行生化特性、CAMP试验、溶血性测定以及血清定型等检查。

(3)血清学诊断包括补体结合试验、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国际上公认的方法是改良补体结合试验,该方法可于感染后10天检查血清抗体,可靠性比较强,但操作烦琐,河南天行健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为实用。

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猪气喘病进行鉴别诊断。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常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染色的巴氏杆菌,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小球杆状的放线杆菌。猪气喘病患猪的体温不升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病灶周围无结缔组织包裹。

治疗

虽然报道许多抗生素有效,但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本病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实践中选用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支原净、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的最好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的治疗尽管在临床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并不能在猪群中消灭感染。

猪群发病时,应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并要使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和保持足够长的疗程。本病早期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而选择抗菌药物。

预防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3)对已污染本病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1~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可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预防和冶疗方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致2周龄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能引起各种日龄的猪发病,发病猪的日龄越小,病情愈重,死亡率也愈高,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0%~100%。

【临床症状】

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可达100%。该病在2~3周龄的仔猪中死亡率相对较低。断乳猪感染后2天发病,表现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有呕吐,在5~8天后腹泻停止,死亡少(/),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预防】

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在母猪产前20~30天于后海穴注射2毫升,对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毫升。定期使用神五消毒液与远征金碘交替进行环境消毒。

【治疗】

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抗病毒,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并注意对症治疗。

方法1:利特灵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普美仙,防止肠道的继发感染。

方法2:安痢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对症治疗十分重要,预防脱水及酸中毒,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也可口服补液盐;并可采用药用炭、鞣酸蛋白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畜牧良种工作站刘兴华邮编:050061)

兔传染性兔纤维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传染性兔纤维瘤(InfectionFibromaoffheRabbit)

兔纤维瘤是病毒弓l起的某些品种家兔和野兔的多发性肿瘤,呈地方性流行。新生兔易感,常造成大批死亡。

兔纤维瘤病毒属于痘病毒群的第五亚群的一个成员,在形态学、化学性质和抵抗力等方面类似于兔粘液瘤病毒。是Shope氏在1932年从白尾棕色兔的纤维瘤中发现的。它只对兔发生自然感染发病。病毒给家兔注射时,可发生巨大的纤维瘤,尤其是在皮下和睾丸内注射,常规地出现局部纤维瘤,皮内注射可延长潜伏期,静脉内注射诱发纤维瘤病。

病毒可以连续通过家兔继代保存,一日龄乳鼠脑内接种维持的病毒,保留对兔的致瘤性,但乳鼠不发生肿瘤。接种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可以存活,并且不改变其对兔的致瘤性,但不能增殖,不侵害胚胎。在胚俸以外的液体中查不到病毒。组织培养可以增殖,并产生细胞癌变。曾应用人和鼠的组织、白尾棕色兔的睾丸和豚鼠的肉瘤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在白尾棕色兔睾丸细胞中,胞浆内形成病毒包涵体。

病毒的一个变异体,在连续通过兔体时,成为各种炎症病变的原因。在灰松鼠的纤维瘤中发现一种与兔纤维瘤病毒免疫抗原相关的病毒,这种病毒可以传播给土拨鼠,然后传给兔,引起纤维瘤。

兔用沥青进行肌肉内注射,稍后再用纤维瘤病毒作皮下或真皮内接种,产生的病变像单独用病毒注射引起的早期病变一样,并且不消退。注射一次沥青,随后可产生纤维瘤;注射两次沥青,有时在注射部位产生纤维肉瘤,这种纤维肉瘤可移植到另一家兔,在被移植的宿主中,肿瘤或者消退,或者表现进行性生长,最后发生转移,但在肉瘤中查不到病毒。

兔纤维瘤病毒不是通过接触感染,也不会通过母勉的胎盘或乳汁感染后代。

本病在自然界中是通过蚊子,在家兔可能是通过臭虫等一类节肢昆虫而机械传播的。感染兔的体表病变中长期保留病毒,蚊子吃后,在其头部可保留病毒24h至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阆,兔纤维瘤病痊愈后,机体内形成阳性的病毒抗体期间,对本病可以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性不能通过胎盘、乳汁和基因传递给后代。

尸体剖检:在家兔中这种肿瘤的病理发生仅见千局部的病变,病毒接种后约一周时间,接种部位形成丘疹,经过1015d,肿瘤形成圆形隆起,然后展平,最大的肿瘤约46cm,厚2cm(图1)。再经过1420d,或更长些时间,肿瘤开始消退,最后消失,充分生长的肿瘤呈白色,质度硬或橡皮样,具有软的中心.消退时质度变软,颜色变黄。新生兔可见全身性纤维瘤病。

组织学检查:纤维瘤初期表现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发水肿和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随后转为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典型的纤维瘤特征(图2),几乎不见炎性细胞。后期肿物明显消退,带有坏死和炎症病变。覆盖肿瘤的上皮组织增生或变性。上皮细胞盛成纤维细胞内,有时可见细胞浆内包涵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