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臂骨骨折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动物突然摔倒,臂部肿胀。兽医检查时,一手按肿胀部,一手握肘部左右活动(卧倒时作上下活动),可感知有明显的骨质摩擦音,患畜有疼痛反应。患畜站立时病肢不负重,蹄尖着地,强制驱赶行进则呈三脚跳状态行进。严重时肿胀更大,反而听不到摩擦音,肢下垂变长,病畜起立困难。

2.诊断要点

动物摔倒后臂部肿胀,他动时可感有骨质摩擦音,患肢不能负重,蹄尖着地。强制行进三脚跳,病畜起立时很困难。

3类症鉴别

与肩胛骨骨折的鉴别诊断。类似处:患畜患肢悬垂,不能负重。驻立时蹄尖着地,强制行走呈三脚踩。不同处:患畜肩胛骨横颈折断,病肢缩短,肩关节外形歪扭,关节屈曲,伸展时有剧痛.手按肩关节活动时可感到骨质摩擦音。

与牛气肿疽的鉴别诊断。类似处:患畜臂部突发肿胀,按压有痛感,有“吱吱”音,跛行。不同处:有传染性,患畜体温高达40~41℃,绝食,不需他动仅按压即有捻发音,一般发病24h死亡。

与臂二头肌转位的鉴别诊断。类似处:患畜臂部肿胀、疼痛,出现悬跛。不同处:患畜肩关节角度变小,臂骨上端有肿胀和轻度疼痛。

与肘关节脱位的鉴别诊断。类似处:患畜蹄尖着地,患肢不能负重,强制行走不能向前迈进。不同处:患畜患肢显短,肩下沉,鹰嘴突起明显,握住肘关节可左右移动。肱骨部位无肿胀。

与臂三头肌断裂的鉴别诊断。类似处:患畜患肢不负重,蹄尖着地,不愿行进。不同处:常发生在肘突附近,该处先凹陷后肿痛,运动时患肢屈曲,拖曳前进。

4防治措施

为动物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要防止家畜脱缰狂奔,有转弯处不能大声呵斥病畜致摔倒的风险增加。臂骨骨折因臂部有丰厚的肌肉群,能使已骨折的肱骨固定于原位而不致有较大的错位,这与其他部位的骨折相比有较好的条件,只要能使患肢得到稳定的休息,减少其活动,即能在1月左右基本痊愈。

①做一个三栏保定装置(前两柱,后一柱),将麻袋用绳拴四角兜着腹部,吊于柱栏横梁上,使患肢减轻负重,减少活动。②用12mm的钢筋依据病畜体高、肢长和肩部大小焊1个适合于前肢至髫甲、肩部形态的钢架。钢架的内侧钢柱内地面至胸下,下方与蹄板焊接(蹄板稍大于蹄,前方圆弧形,板面焊一截圆弧形钢筋,以阻止蹄滑出蹄板,蹄板后端去掉棱角,以免碰伤对侧肢体)。上方焊一宽5cm、长10N12cm、厚3mm的钢托板。钢托板的前后各焊1个圆铁环(环孔4~5cm)。托板上面用纱布包裹1块海绵垫,以免摩伤胸下皮肤。外侧钢柱下焊于蹄板的外侧,上端于臂部接焊1个不正菱形钢框(钢筋直径6v8mm),前上方的钢筋自髻甲至肩端,前下方的钢筋自肩端至外侧钢柱上端,后上方钢筋自髫甲至肘,后下方钢筋自肘至外侧钢柱上端。再在钢框由前至后横焊四根稍作穹度的横杆,以适应肩部的形态。再在钢框的髫甲、肩端、肘部各焊1个铁圆环(孔径3~4cm)。在肋后下方用1个半圆形连接杆焊于内外侧钢柱上。③可用0.5kg的棉花自肘至蹄包裹患肢,再用纱布包裹并用线缝好,并在肩部铺垫棉花和覆盖纱布,以免钢架在固定后摩擦皮肤。④将钢架(为免钢框对身体的摩擦,用绷带缠绕)套在患肢上,先由蹄部开始用3~4cm宽的棉布绷带端拴于外侧钢柱的最下端,平绕至内侧钢柱绕一下再将绷带放平缠绕外侧钢柱,反复逐步向上至肘部,肢体前方和后方的绷带均平放,不能扭成绳,这样对患肢皮肤压力小,不使皮肤因压迫发生坏死。⑤再用绷带自髫甲铁环固定,经对侧肩部至肩端铁环反复绕3~4次,再从肩前铁环至内侧钢柱上端钢柱托板前的铁环用绷带来回缠绕3N4次。再从髫甲铁环至内侧钢柱托板后的铁环用绷带来回缠绕3~4次,再从托板后铁环至肘部铁环反复缠绕绷带3~4次。这样固定前躯和患肢,可使肩臂的活动范围减少到最小限度,有利于骨痂的形成。

除了上述方式,还可用乳酸钙50g,鱼肝油丸10~15丸,每天1次,连续使用10~15天。应用中药方剂:当归、花粉各15~20g,穿山甲、红花、桃仁、陈皮、防风、甘草各lOg,柴胡、赤芍、乳香、没药、白芷各15g,共研为末,以黄酒为引一次服。如肿胀严重再加麻黄lOg以活血祛淤,每天1剂,用3—4剂,有良好疗效。

相关知识

牛、马螨病的临床症状 牛、马螨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牛螨虫病分布遍及我国各地,在冬、春季节,凡牛舍阴暗、拥挤、饲养管理差的牧场,不论水牛、黄牛均可发病,尤以犊牛受害最为严重。螨病是由螨虫所引起的寄生虫性皮肤病,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以剧痒和湿疹样皮类为特征。螨病可分为疥螨病和痒螨病,马、牛和其他家畜均可发生。螨虫寄生于家畜皮肤内,靠吸食血液营养为食物,产生毒素,使得患畜瘙痒难忍,影响采食和休息,对生产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马螨病的临床症状牛、马螨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病原体生活史和流行病学

疥螨:虫体在畜体表皮挖凿隧道,并在其中发育繁殖,雌虫在隧道内产卵(一生产40—50枚),孵化的幼虫爬到皮肤表面,在毛间皮肤挖凿小穴,并在里面蜕化为若虫,若虫钻入皮肤浅穴,在里面蜕化为成虫。疥螨发育过程平均15天。

痒螨:马痒螨多寄生在颈、背、尾根处,牛和水牛寄生在颈、肩和尾根,寄生皮肤表面,不挖隧道。畜体瘦弱,抵抗力差时易感染。该病属接触传染,如饮水、食槽等均能传染。

2、临床症状

疥螨:马由头、颈、体侧开始,随后延及肩背以及全身。牛多发生于头、颈,严重感染时也发生于其他部位。最初出现小结节,继为水疱,病变部瘙痒,夜间温度高时瘙痒增剧。因经常啃咬和摩擦,使皮肤损伤破裂,流出淋巴液,表面角质脱落形成痂皮,痂皮下湿润,有脓性分泌物时有臭味。患部皮肤渐光秃并起皱褶,尤其是颈部。患畜日渐消瘦,严重时引起死亡。足螨:又称为吮吸疥螨病。马多发生于四肢下端,尤其是飞节以下(幼畜也可全身感染发病),瘙痒、脱毛、结痂,皮肤增厚,形成龟裂。冬季发生,夏季康复。牛多发生于尾根下面,球节、系部也可发病,并延及四肢、乳房、会阴等部,皮肤湿疹样病变,瘙痒。

痒螨:马在夏秋毛稀时病轻些,冬春绒毛未退病重些。常在鬃部、鬣部、尾根、颌间、股内侧及鼠蹊部的皮肤上发生。乘、挽马放鞍部位,患部毛易脱落,出现不整形秃毛斑,患部盖有浅黄色脂肪样柔软痂皮。容易剥脱,邻近皮肤也迅速脱毛。以后的经过与患疥螨时相似。牛的病变开始于颈部、角基、尾根,渐延至垂皮及肩侧,严重时蔓延全身。皮肤损伤,渗出液形成痂皮,皮肤增厚,失去弹性,天暖时减轻,入冬又重。病畜严重时,精神萎靡,食欲大减,卧地不起,以致死亡。水牛的寄生部位、症状与牛痒螨相似,但寄生部位的皮肤呈现一种起泡样的病变,表皮角质层细胞成片脱落。

3、诊断要点

疥螨:马、牛从头颈开始,再向其他部位发展,初为小结节,继为水疱,瘙痒,夜间加重,咬啃摩擦破皮,表皮脱落结痂,痂下湿润。足螨:马多发于四肢下端,瘙痒、脱毛、结痂、龟裂。冬季发生,夏季康复。牛多发于尾根下面,球节、系部也可发生、瘙痒。

痒螨:马在鬃鬣、尾根、内股,牛在颈、角基、尾根。马擦痒后结软痂脱毛,牛皮肤增厚,天暖减轻、入冬加重。水牛与牛相似,皮肤呈起泡样病变,成片脱落。

用凸刃刀在酒精灯上消毒后,刀刃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将刮下的干燥皮屑放在培养皿内或黑纸上,在日光暴晒或在皿底、黑纸上,以热水或炉火(40~50℃)加温30~40min,可见白色虫体在黑纸上移动。

4、类症鉴别

湿疹(慢性)。类似处:瘙痒、皮肤增厚,长毛处积皮屑,结节、水疱,易复发。不同处:病变部结痂即痊愈,病情春季加重,不表现消瘦、镜检无螨虫。

毛癣菌病。类似处:局部脱毛、水疱、结痂、皮肤增厚,有瘙痒(牛)。不同处:多呈局限性脱毛斑,毛多折断,马无痒感,牛有痂块,厚度可达2~7mm,痂皮脱落成秃斑,逐渐长新毛。能很快扩大传染,刮取皮屑镜检不见螨虫。

牛羊虱病。类似处:瘙痒、摩擦,不安。不同处:多寄生于额、耳根、颈肩、尾根,逆向拨毛可见有芝麻大小的黑色或色淡的虱在爬动。

5、防治措施

畜舍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如发现有啃咬、摩擦、脱毛的家畜,应立即检查有无螨虫。对从螨区引进的家畜,应先隔离饲养,检查无螨后再合群。发现病畜,隔离治疗,以免扩大传染范围。

病畜的用具及畜舍应消毒灭螨。方法l:用2%敌百虫液于患处涂擦(浓度不要超过2%,以免皮肤硬结坏死)。方法2:用硫磺粉10g、凡土林或猪油100g调成软膏,在局部洗净擦干后涂布。方法3:用石灰硫磺合剂(硫黄5份、生石灰6份、加水300份),先将硫黄、石灰分别研成粉末再混合在一起,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放在锅里煮沸,边煮边加完所需的水量,边煮边搅拌,约经2h药液成橙红色即可。每天清洗患部。方法4:用松焦油1份、硫黄(硫蒸汽冷凝形成的结晶)l份、软肥皂2份、酒精2份,按顺序混合后涂擦患部。方法5:如病部面积过大,注意每次涂药不可超过体表面积的1/4。方法6:杀螨药能杀死螨,不能杀死虫卵,根据螨的发育规律,隔5~7天再使用1次(最低限度)。方法7:接触患畜的人员,须彻底消毒,更换衣物后才能接触其他的畜禽。

1、牛螨虫病的病原
1.1疥螨疥螨寄生于皮肤角化层下,并不断在皮内挖凿隧道,虫体即在隧道内不断发育和繁殖。疥螨的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小,长0.2~0.5毫米,肉眼不易看见;体呈圆形,浅黄色,体表生有大量小刺;前端口器呈蹄铁形;虫体腹面前部和后部各有两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不突出于体后缘之外。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一对足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一条长杆,第三、四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雌虫第一、二对足及雄虫第一、二、四对足的末端具有与不分节柄连接的钟形吸盘,无吸盘足的末端则生有长刚毛。
1.2痒螨寄生在皮肤表面。虫体呈长圆形,较大,长0.5~0.9毫米,肉眼可见。口器长,呈圆锥形。4对足细长,尤其前两对更为发达。雌虫第一、二、四对足和雄虫前足有细长的柄和吸盘,柄分3节。雌虫第三对足上有两根长刚毛;雄虫第四对足短且无吸盘和刚毛,尾端有两个尾突,在尾突前方腹面上有两个性吸盘。
2、牛螨虫病的流行特点
疥螨寄生于牛的表皮深层,吸食组织和淋巴液。痒螨寄生于牛的皮肤表面,以口器刺吸淋巴液。这两种螨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牛体上进行。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各种牛对螨均易感,但犊牛比成牛最易感。感染牛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牛接触病牛,或螨虫污染牛舍及运动场中的栏杆、用具、圈舍等而感染;本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如果牛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极差,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牛螨虫病的牛病临床症状
临床上牛的疥螨和痒螨大多呈混合感染。初期多在头、颈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病变,病牛剧痒,使劲磨蹭患部,使患部落屑、脱毛、光滑,甚至出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鳞屑、污物、被毛和渗出物粘在一起,形成痂垢。病变部逐渐扩大,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由于剧痒,病牛长期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从而使消化吸收功能及营养状况日渐下降而急骤消瘦。如继发感染,则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的病牛因消瘦和恶病质而死亡。
4、牛螨虫病的诊断方法
在患部刮取痂皮检查虫体。方法是选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新鲜病灶,用消毒凸刃小刀先刮去干燥皮屑,然后轻轻用力刮取湿润皮肤数处,深部以见有血印为止,刮过的局部用碘酊消毒,病料放在试管或平皿中备用。检查方法可用直接检虫法、活虫检查法、沉淀法。
5、牛螨虫病的类症鉴别
5.1湿疹类似处是瘙痒,皮肤变得粗厚,长毛处积皮屑,结节、水疱,易复发。不同处是湿疹主要发生于夏季,发生部位茬前额、尾根、背腰、后肢等凹部,病初红斑,然后形成水疱、脓疱。局部热、痛。
5.2虱病类似处是瘙痒,使劲磨蹭患部,使局部皮肤出现脱毛。不同处是多寄生于皮肤较薄、较隐蔽的地方,如耳根、腹股沟、尾根下、耳壳内侧、腹下肘窝。
5.3毛癣菌病类似处是瘙痒、脱毛、脱屑、结痂、皮肤增厚。不同处是多数为疣毛癣菌、须毛癣菌、马毛癣菌等侵害。常见于眼眶、口角、面部、肛门等处。病牛皮肤有痂块,多呈局限性脱毛斑,上残留短毛,严重时全身融合成大片。
6、防治
6.1预防牛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经常清扫,定期消毒。对患病牛及时隔离治疗。治愈牛应继续观察20天,如未再发,再一次用杀虫药处理后方可合群。引入牛时,要隔离观察,确认无螨病后再并入牛群中。
6.2牛螨虫病的治疗
(1)西药疗法局部涂擦和药浴疗法。用药前剪去患部被毛,用温肥皂水或温碱水洗掉患部的污物、痂皮和皮屑,晾干后涂药。若患部面积较大,必须分片治疗,以防中毒。
①涂药疗法局部剪毛清洗后反复涂药。敌百虫溶液(来苏儿5份,溶于温水100份中,加入敌百虫5份)涂擦患部,或用敌百虫0.5%~1%的水溶液喷洒,或螨净0.5%溶液喷洒。
②药浴疗法可采用水泥药浴池或机械化药浴池,常用0.05%辛硫磷等。药浴后要防止牛舔食药液。
③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200微克皮下注射,严重病例,间隔7~10天重复用药1次。
(2)牛螨虫病的中药疗法
①灭疥灵百部、大枫子、马钱子、苦参;白芷各10克,狼毒、苦楝根、紫草、当归各15克,黄蜡30~60克,植物油500毫升。除黄蜡外,各药入油内炸至药赤色,滤去药渣,趁热加入黄蜡,冷却后呈膏状。用时将药膏抹于患部。隔5~7天重复使用1次。如果受损面积较大,应分片涂抹。一般用药7~14天,即可见新毛长出,皮肤光润而痊愈。
②单方硫磺粉500克与棉籽油1千克共熬成软膏,涂擦患部。乳香15克,枯矾、硫磺各60克,海螵蛸90克,研细末过80目筛。根据患部大小,按植物油2份、药1份的比例,先将油加热,入药稍熬即可。用时涂擦患部,1周1次。

牛、马恶性水肿和皮肤炭疽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恶性水肿是由梭茵引起多种家畜感染的一种创伤性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局部发生急剧炎症、气性水肿,并伴有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有的在皮肤发生炎性水肿,进而发生坏死形成溃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马恶性水肿和皮肤炭疽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病原菌为腐败梭菌,其他水肿梭菌、魏氏梭菌及溶组织梭菌也可致病。该病以马、羊多发,羊较易发生。动物的年龄、性别、品种与发病无关。在手术时感染本菌即发病,一般为散发。

2、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12~72h。马、牛病初减食,体温达40~41℃,高热稽留,在伤口周围发生炎性水肿,迅速弥散扩大,尤其在皮下组织疏松处更为明显。病变部初坚实、灼热、疼痛,后变无热、无痛,手压柔软,肌间结缔组织内有多量黄色或红褐色浸润和流出。呼吸困难,心跳增速,眼结膜发绀,偶有腹泻,多在1~3天死亡。如分娩时感染,在产后3~5天内阴道流出不洁的红色恶臭液体。阴道黏膜红肿、增温,会阴水肿,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股部。如去势时感染,多在手术后2~5天内发病,阴囊、腹下发生弥漫性炎性水肿,疼痛,腹壁过敏,也伴有全身症状。

病理变化。病畜局部弥漫性水肿,皮下有污黄色液体浸润,含有腐败酸臭味的气泡,肌肉呈灰白色或红褐色,多含有气泡。脾脏和淋巴结肿大,偶有气泡。肝脏、肾脏浑浊、肿胀,有灰黄色病灶。腹腔和心包积有多量液体。

诊断要点。在创口周围发生坚实肿胀,无热无痛,按压有轻度捻发音。病畜体温可达40~41℃,呈稽留热。分娩感染,阴道红肿,流不洁红色恶臭液体,会阴水肿并延及腹下。去势感染,阴囊、腹下弥漫气性水肿,疼痛,也伴有全身症状。用病变组织触片染色,镜检可见长链的腐败梭菌。

类症鉴别。①牛气肿疽:类似处:有传染性。局部肿胀,初热痛,后冷软无痛,按压有捻发音,体温高(41~42℃),绝食,呼吸困难。不同处:仅黄牛多发,马、骡不感染,多发生在四肢上部多肌肉部,叩之鼓音,捻发音明显,切口流出酸臭液,有跛行。胸腔液培养后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极为细小的多形性菌体。②巴氏杆菌病(浮肿型):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1~42℃),肿胀初热痛,后变冷,痛减轻,呼吸困难。不同处:肿胀部无捻发音,肿胀多在咽喉、胸前。血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防治措施。平时如发现外伤应立即消毒。针灸、注射、分娩助产、去势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该病。发病后,因病程短,必须早治疗,以免延误。局部及全身同时用药。①早期用青霉素、链霉素各200万IU,在病灶周围注射,每天1次。②同时用四环素1~1.5g、含葡萄糖氯化钠溶液1000mL、25%维生素C8~10mL、樟脑磺酸钠20mL静注,12小时1次。③剪毛消毒后,切开肿胀部,取出异物和坏死组织,再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撒布碘仿。

3、皮肤炭疽

临床症状。牛多发生在咽喉、颈、胸、腰、外阴部;马在颈部、胸前、腹下、外阴等处多发。患畜皮肤肿胀,初硬固有热痛,后变冷无痛觉,进而坏死形成溃疡,体温为40~41℃,眼结膜充血或发绀,废食,心跳、呼吸增数,精神沉郁。炭疽痈也可发生于牛直肠和马肠道(发生疝痛)。

诊断要点。病畜体温高(40~41℃),在胸前、肩、颈、咽喉、腹下发生肿胀,初期硬固热痛,然后变冷无痛,眼结膜发生充血或发绀,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心跳增数。血检可见炭疽杆菌。

类症鉴别。①蜂窝织炎:类似处:体温高(39~40℃),肿胀有热痛。不同处:无传染性。体温比炭疽低,肿胀扩大迅速,全身症状不如炭疽重。②胸前浮肿:类似处:胸前肿胀。不同处:肿胀无热无痛,按压呈捏粉样留凹痕。体温不高,并有各自不同的原发症状。③胸前肿瘤:类似处:胸前肿胀,较硬,无热无痛。不同处:体温不高,肿块可随皮肤滑动。④巴氏杆菌病(浮肿型):类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以上),牛在颈、胸前、咽喉部肿胀(马头、颈、肩前),初有热痛,后变冷痛。不同处:牛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流泪、流涎,常窒息死亡。马头部肿胀如河马头,体温均比炭疽低。血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防治措施。皮肤炭疽比急性败血性炭疽的病程较长,如能及时治疗,治愈率较高。但因是一种危害大的人畜共患病,所以在治疗时不仅要将病畜隔离,还应把与病畜接触的物品严密消毒,以免扩大传染。①用青霉素200万IU肌注,12小时1次,连用3天。②因绝食,用25%葡萄糖500mL、25%维生素C6~8mL、樟脑磺酸钠20mL静注。为加强制菌作用,也可在静注时加10%磺胺嘧啶钠100~120mL(12小时1次)。

流行病学/炭疽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四)流行特征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一般为1~5日,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
皮肤炭疽
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斑疹或丘疹,次日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胀。第3~4日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四周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即炭疽痈)。焦痂坏死区直径大小有等,其周围皮肤浸润及水肿范围较大。由于局部末梢神经受压而疼痛不著,稍有痒感,无脓肿形成,这是炭疽的特点。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逐渐愈合成疤。起病时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大块状水肿(即恶性水肿),其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多见于眼睑、颈、大腿及手等组织疏松处。全身症状严重,若贻误治疗,预后不良。
肺炭疽
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可急性起病,轻者有胸闷、胸痛、全身不适、发热、咳嗽、咯粘液痰带血。重者以寒战、高热起病,由于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并压迫支气管造成呼吸窘迫、气急喘鸣、咳嗽、紫绀、血样痰等。肺部仅可闻及散在的细小湿罗音或有胸膜炎体征。肺部体征与病情常不相符。X线见纵膈增宽、胸水及肺部炎症。
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急性肠炎型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相继发病,似食物中毒。症状轻重不一,发病时突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急腹症型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性呕吐及腹泻,排血水样便,腹胀、腹痛,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死亡。
脑膜炭疽
多为继发性。起病急骤,有剧烈头痛、呕吐、昏迷、抽搐,明显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多呈血性,少数为黄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病情发展迅猛,常因误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在1万~2万/mm3,少数可高达6万~8万/mm3,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涂片检查
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先加1∶1000升汞固定,以破坏芽胞,染色后可发现有荚膜的典型竹节状大杆菌。
培养
检材应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检材明显污染者可先加热65℃30分钟以消灭杂菌,并于肉汤内增菌4小时后接种于平板。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
动物接种
取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h出现典型水肿、出血者为阳性反应,动物大多于36~48小时内死亡,在动物内脏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分离出的可疑炭疽杆菌应用鉴定试验。
鉴定试验
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2培养法、青霉素G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上述各种检查宜在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内进行。
免疫学试验
有间接血凝法,ELISA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供追溯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Ascoli沉淀试验主要用以检验动物脏器、皮、毛等是否染菌,但本法常出现假阳性,对其结果判断应慎重。

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
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

二、临床表现
(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2)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常见胸腔积液。
(4)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临床表现”中(1)~(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5)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临床表现”中(1)~(3)各型,也可能直接发生。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在循环血液中可检出大量炭疽芽孢杆菌。

三、实验室检查结果
(1)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获炭疽芽孢杆菌。
(3)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诊断
一、疑似诊断
具有典型皮肤损害,或具有流行病学线索,并具有“临床表现”中(2)~(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二、临床诊断
具有皮肤损害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或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显微镜检查发现炭疽芽孢杆菌及“临床表现”中(1)~(5)的临床表现之一者。
三、确定诊断
获得“实验定检查结果”中或(2)~(5)任何一项实验结果。

预防方法
管理传染源
病人应隔离和治疗。对病人的用具、被服、分泌物、排泄物及病人用过的敷料等均应严格消毒或烧毁,尸体火化。对可疑病畜、死畜必须应焚毁或加大量生石灰深埋在地面2m以下。禁止食用或剥皮。病人应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或症状消失,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阴性(相隔5日)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对可疑污染的皮毛原料应消毒后再加工。牧畜收购、调运、屠宰加工要有兽医检疫。防止水源污染,加强饮食、饮水监督。必要时封锁疫区。对病人的衣服、用具、废敷料、分泌物、排泄物等分别采取煮沸、漂白粉、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高压蒸气等消毒灭菌措施。用Ascoli沉淀试验检验皮毛、骨粉等样品,对染菌及可疑染菌者应予严格消毒。畜产品加工厂须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设施,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
保护易感者
1、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防止皮肤受伤,如有皮肤破损,立即涂搽3%~5%碘酒,以免感染。
2、健畜和病畜宜分开放牧,对接触病畜的畜群进行减毒活疫苗接种。
3、对从事畜牧业、畜产品收购、加工、屠宰业等工作人员和疫区人群,每年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1次。目前采用皮上划痕法,每次用菌苗0.1ml,滴于上臂外侧皮肤,划一“井”字即可。四联菌苗(炭疽杆菌、土拉杆菌、鼠疫杆菌和布氏杆菌)也已证明有效。
国外采用保护性抗原作预防接种,第一年肌注3次,各相隔3周,6个月后接种第4次,继每年加强注射1次,每次均为0.5ml。
密切接触者应留验8日,必要时早期应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对疑似患者可采取同一措施。

牛不发情、性异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牛过肥,导致不易排卵。牛过瘦,营养不良。是牛体内缺乏雌性激素,建议可以注射催情激素,如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不发情、性异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1、微量元素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锌缺乏症、锰缺乏症是牛常发生的疾病,牛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A,必须由饲料供给,放牧牛易吃到嫩绿青草,有较多的维生素A。但对舍饲为主,以青贮及稻草为主要饲料的牛则容易缺乏维生素A。当母牛维生素A缺乏时最显著的症状是返情和所生犊牛出现神经症状,甚至失明。直肠检查卵巢上有永久性黄体。锌缺乏症的症状与维生素A缺乏类似,如返情、流产、胎儿畸形等。直肠检查卵巢呈现囊泡样变性。锌缺乏母牛尚有掉毛、皮屑增多、皮肤增厚现象。犊牛则表现皮肤角质化,检查饲料组成,当饲料中供给不足,低于17mg/kg或因饲料中钙供给太多引起。饲料中锌供给量应达到50~80mg/kg,才能保证牛的最大生长速度和最佳产奶性能。锰对于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繁殖都十分重要,母牛缺锰现象较多见,最明显的症状是不发情、无性欲、不孕,即使妊娠,其妊娠期延长,所生犊牛出现骨短粗、滑腱、前肢呈八字形或罗圈腿,平衡失调等现象。

2、消瘦、肥胖和管理失误等

消瘦、肥胖、管理失误、生产利用过度等,大多属人为因素引起。过瘦、过胖引起的不育易于诊断。不论是奶牛还是肉用牛,如机体太瘦、营养不良,当卵泡发育至一定时候就会萎缩,甚至形成持久黄体,引起不孕。牛肥胖多因营养过度,大量脂肪沉着在卵巢周围,影响卵泡发育,导致不育,应适当减少精饲料饲喂量。管理失误造成滑跌,圈舍卫生太差,高产奶牛因生乳素大量分泌,抑制卵泡发育及雌激素分泌,导致不孕等现象,应引起管理者高度重视。应从改善饲养管理着手,高产奶牛一般不得人为降低产奶量,需待产奶高峰期基本过去时,使用氯前列烯醇溶解黄体,方可继续发情、受孕。消瘦、肥胖、生产利用过度引起的不孕都与卵巢上产生持久黄体有关。临床上多采用消黄剂,如氯前列烯醇、地塞米松、卵泡刺激素、孕马血清和雌激素等,都可促使黄体溶解,病牛可重新发情受孕。

3、内分泌疾病

动物繁殖性能直接受内分泌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紊乱,如雌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衰老、卵巢机能不全、卵巢硬结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繁殖机能,造成不育。牛的内分泌功能检查,可直肠检查卵巢是否有发育的卵泡,每2~3天进行1次直肠检查,始终未发现卵泡时,应考虑是因雌激素分泌不足或卵巢机能不全所致,如卵巢缩小,质地较硬或卵巢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硬结灶时,应作为雌激素分泌不足来治疗。除需改善饲养管理外,可适当使用卵泡刺激素、孕马血清、黄体酮等交替注射。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病情发展缓慢,常不引起养殖户的注意,应查明其发病原因。如碘供给不足,还是因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甲状腺,使腺泡破坏所致。在牛确切诊断甲状腺功能减退比较难,也比较复杂。生产上这类病牛难以确诊,即使诊断明确也治疗乏力。因此,一旦诊断或作补碘治疗无效时,大多选择淘汰。

4、慢性子宫迟缓

慢性子宫弛缓经多次直肠检查发现子宫始终位于腹腔并下垂,因而在配种时应将子宫从直肠内托起固定,输精时将精子注入子宫角及角间沟,方可使母牛受孕。病毒性腹泻牛的卵巢敏感或萎缩,病牛除腹泻、流产、屡配不孕外,有的牛可出现足趾间糜烂,导致跛行。病牛体温不高,血液学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即使所产犊牛存活,也可能出现畸形或因小脑发育不全,而无法站立,甚至双目失明的情况。

5、吸虫病

患严重肝片吸虫病、东毕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的牛,也会出现不发情、无性欲和不孕的现象。这类疾病大多发生于耕牛,奶牛极少发生。大多发生于河流、池塘较多的地带。肝片吸虫病严重的病牛可出现水泻、消瘦、卵泡发育中途即停止,卵巢上可出现持久性黄体,与消瘦病类似。因有特征性水泻、消瘦,可搜集粪便,检查粪便中虫卵及死亡动物的胆管内有红色柳叶状的吸虫时,可作出诊断。东毕吸虫、日本血吸虫都是生活在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内的吸虫。血吸虫病仅在一定区域内发生,东毕吸虫多发生于大水泛滥之后,两者严重时,病牛有可能出现腹水、贫血、黄疸等现象。搜集粪便中虫卵,37℃下孵化后观察毛蚴是最可靠诊断方法。

仔猪腹泻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1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近几年猪传染性腹泻病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造成猪场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猪病毒性腹泻中,临床上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感染,各年龄猪只均可感染,其中对仔猪危害最严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必须重视的是,同样是腹泻,但由于病原不同,因此临床表现和防控方法亦不同。所以,亟须对该病进行研究,以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仔猪的数量不断扩大,市场对其健康营养状况要求更加严格。但由于仔猪的生理特点、断奶应激因素及病原微生物感染,仔猪腹泻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成为兽医界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仔猪腹泻病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一大难题,尽管对该病的研究在防治、营养、管理和遗传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仔猪腹泻仍然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给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提高猪群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是养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疾病,如不能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并及时合理地治疗,则会导致猪场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高和养殖成本增加。因此,开展对仔猪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的诊治课题研究,及早确诊本病,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保证我市养猪业的发展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2流行病学
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景德镇市地区仔猪腹泻60日龄内发病率达61.5%,死亡率为22.9%,仔猪死亡数占猪总死亡数的79.2%,其中,因腹泻死亡的仔猪占仔猪总死亡数的81.7%,占猪总死亡数的65.4%。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春秋两季,夏季最低;仔猪2~8日龄和28~41日龄为两个发病高峰期;母猪的营养状况、胎次、初乳、补饲、断乳方法、来源、设施等均影响发病。仔猪腹泻病因有传染性(70.1%)和非传染性(29.9%)两种因子,传染性因子主要有大肠埃希氏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沙门氏菌、胃肠道寄生虫等;非传染性因子主要有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等。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与疫(菌)苗的有机结合应用,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发生。
3仔猪腹泻的鉴别分述
3.1非传染性腹泻
3.1.1生理性腹泻
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均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也会导致腹泻;仔猪消化系统机能不健全,饲喂高蛋白、高钙饲料会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3.1.2营养性腹泻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哺乳期母猪营养不良,母乳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等)缺乏,可致仔猪抵抗力下降,以上均可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3.2传染性腹泻
3.2.1传染性肠胃炎
各年龄的猪均易感,以2周龄以下的仔猪多发,且死亡率较高。仔猪吮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后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色粪便,常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剖检病死猪可见乳糜管中无脂肪,肠内有黄色液体和气体,肠血管充血,小肠壁薄,胃壁出血,胃内容物为是绿色黏液,空肠、回肠绒毛严重萎缩。
3.2.2猪流行性腹泻
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以11月至翌年3月多发,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恶臭稀便。剖检病死猪可见小肠肠管胀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3.2.3轮状病毒感染
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病毒经口进入机体内,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则更严重,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仔猪胃壁迟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小肠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或灰黑色。
3.3细菌性腹泻
3.3.1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黏液。随着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呈灰色或黄色。

3.3.2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型大肠杆菌病。本病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身上,以l~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临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委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内含凝乳小片,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粘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甚至死亡。
3.3.3仔猪白痢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身上,病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d,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3.3.4仔猪副伤寒
本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3.4寄生虫性腹泻
3.4.1猪球虫病
主要发生于8~9月份,以6~15日龄的仔猪多发,常见糊状至大量水样、黄灰色、恶臭粪便,发病率75%左右,死亡率很低,剖检可见空肠和回肠纤维素性坏死性固膜,大肠一般无病变,空肠或回肠黏膜涂片,瑞氏、姬姆萨或新甲基蓝染色,检查裂殖子。
3.4.2线虫病
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黏液性或血性下痢。
3.4.3小袋纤毛虫病
本病的病原为纤毛虫纲、小袋虫科、小袋虫属的结肠小袋纤毛虫(简称小袋虫);为纤毛虫纲惟一较为重要的致病性原生动物,普遍分布于全世界。主要寄生于猪及非人类灵长类大肠内。仔猪感染后精神沉郁,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喜躺卧,有颤抖现象,有不同程度的拉稀现象,粪便先半稀,后为水泻样,粪便中常带有黏膜碎片和血液,有恶臭。
4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4.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安全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另一方面加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内的病原微生物;实行全进全出,猪舍定期消毒,力求清洁、干燥,保持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和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减少感染的机会;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饲料霉变和高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大量饲喂,保持动物性、植物性蛋白的合适比例。同时做好仔猪补饲工作,从仔猪出生1周起至哺乳期结束,应保证每头仔猪摄入饲料量在0.75kg以上,让仔猪胃肠功能得到充分锻炼,以增加猪群自身的抵抗力。
4.2免疫预防
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1d左右注射1次猪K88、K99疫苗,仔猪出生后12h口服多价痢速清。此外,还应根据当地疫病的发生情况,选择性注射魏氏梭菌、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病等的疫苗,切实搞好防疫工作。
4.3调整胃肠功能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以1.5%~2%的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和甲酸等混合酸效果较好)、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这样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保持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加快仔猪生长发育,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仔猪腹泻。
4.4药物保健
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1d、7d、21d分别肌注第三代头孢菌素0.2ml、0.2ml、0.4ml;仔猪3日龄,每头肌注右旋糖酐铁1ml和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ml,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和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日粮中加入益生素,可促进消化机能,调节菌群平衡,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促生长,增强免疫力,改善饲养生态环境,防止各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前后3d,在饮水或日粮中加入电解多维或肌注猪用转移因子,可有效地防止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和环境应激等,避免因应激而诱发保育仔猪发生多种疫病和腹泻;保育猪未进入育肥舍之前,于每吨饲料中加2g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连续饲喂1周,间隔7d后再喂1周,驱虫1次。
4.5药物治疗
杀菌止痢:氨苄西林40mg/kg体重(加灭菌注射用水2ml溶解)、地塞米松2mg,阿托品2~4ml,深部肌内注射。
止脱补液:5%葡萄糖200~300ml、维生素C200mg、庆大霉素10万~15万IU,混合腹腔注射。
抗菌灭虫:伊维菌素2mg/kg体重,混饲,连续使用7d。
小袋纤毛虫病的特效药是甲硝唑片(灭滴灵);每次内服3~4片,每天3次,连服3d。
参考文献
史秋梅,吴建华,杨宗泽.猪病诊治大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1).
杨晓燕.现代猪病诊断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
李晓东.猪流行性腹泻研究进展.河北畜牧兽医,2005(03).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 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牛、羊在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需求量高而稳定,养殖效益客观。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牛、羊极易感染发病,危害相当之大,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牛、羊的养殖效益,因此必须要在牛、羊养殖过程当中,做好对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和学习经验,主要就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期能为养殖实践提供参考、指导,保障牛、羊健康与养殖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羊口蹄疫的诊断和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1、症状

口蹄疫疾病主要是受口蹄疫病毒的影响,而对偶蹄类动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属于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常年容易发生,秋季和冬季是高发季节。口蹄疫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受病毒致病力与动物的易感性而发生改变,患病的家畜在口腔黏膜以及蹄部会形成水疱。对于羊口蹄疫而言,这种临床症状并不是很严重,只是存在小型的水疱,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发生烂斑和溃疡等情况,进而导致羊的前胃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引起心肌炎。但是,对于新初生幼羊因心肌炎影响而死亡。如果养殖场卫生清洁工作不完善,很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使其患有败血症或是局部坏死。对于牛口蹄疫,在其患病以后,临床症状十分严重。

一般来讲,牛口蹄疫的潜伏期在7~30天,而在患病初期,其体温会随之提高,结膜潮红。在感染时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口腔病变而形成水疱。在牛感染口蹄疫以后,接近90%都患有典型的蹄部真皮炎。

2、诊断

第一,常规诊断。通常,绝大部分口蹄疫家畜都是偶蹄,这样就不必进行试验诊断可以直接确诊。然而,由于口蹄疫病毒种类很多,要想确定病毒类型,必须要将牛羊蹄部位置的水疱放置于甘油生理盐水内部,并及时将实验样本送至部门鉴定,最终确定病毒的类型。

第二,鉴别诊断。以往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口蹄疫、口炎相混淆的误诊情况。与口蹄疫相比,牛羊口炎只会出现短时间的微热,伴有小丘疹的产生。而小丘疹的具体位置就是牛羊鼻镜与鼻孔黏膜位置,具体的颜色就是深红一红一灰褐色,随后会由坏死组织覆盖。另外,还有病灶会表现成疤状。针对普通病理而言,牛羊脏器损伤并不明显,而是表现出口炎疤变。

3、防治方法

上报要及时。一旦养殖场内部出现感染病例,一定要及时上报,并且按照具体规定要求隔离患病的牛羊,进行诊治或者是消毒,或是捕杀,以保证有效减小疫情蔓延的范围。与此同时,需要尽快将病畜隔离,通过隔离治疗的方式控制疫情并划分病源区。另外.要将已经划定的疫区封锁并隔离,使用消毒试剂完成消毒工作。

日常预防工作。针对牛羊口蹄疫多发的地区,在夏季与秋季期间,一定要针对养殖场内部牛羊进行免疫注射,但是要保证牛羊分离接种。一般情况下,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是口蹄疫疫苗常见的品种。在牛1~2岁的时候,注射1mL口蹄疫疫苗,注射的方式是皮下肌肉注射。超过2岁的牛可以注射2mL口蹄疫疫苗,同样采取皮下肌肉注射的方式。对4~12月龄的羔羊,疫苗注射量应选择在0.5mL。超过1岁的成年羊应注射1mL疫苗。疫苗免疫的周期是半年。

仔细清洗患部。首先,对于口腔病变,需要使用清水、盐水以及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的稀释溶液清洗。而后使用质量分数为1%的明矾溶液涂抹,也可以使用冰硼散,将其涂撒在口腔的病变位置。其次,对于蹄部病变,应使用质量分数为3%的煤酚皂溶液,或是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患有口蹄疫疾病的牛羊蹄部。另外,可以使用消毒软膏,或是质量分数为10%的碘酒涂抹牛羊蹄部,利用绷带进行包裹。最好不要反复清洗牛羊的蹄部,如果蹄部处于潮湿的状态,会严重影响病变的区域。最后,对于乳房病变,则应当对挤奶工作加以注意。其中,主要使用质量分数为2%的硼酸水清洗乳头,随后要将消毒药膏涂抹于乳头之上。

注射治疗。如果牛羊口蹄疫的病情十分严重,必须要使用消毒唑。其中,应当充分考虑牛羊的体重,每千克使用10mL消毒唑,以皮下肌肉注射方式为主。对于继发性感染状况严重的牛羊,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其中,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并添加安钠咖溶液,同时,需要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进而对其他细菌感染予以严格控制。如果牛羊出现严重的酸中毒问题,使用质量分数是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后续的处理。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病死牛羊,可以焚烧,也可以深埋。与此同时,应当全面消毒并处理被污染的养殖圈舍。另外,要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及时上报,在疫情被控制以后,要针对整个区域消毒15天,而后开展正常养殖工作。

肉鸡腹水综合征的病因、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


1病因分析

遗传因素:长期以来,肉鸡在选育过程中通常只重视对生长性能方面加强选育,而没有增强其心肺功能,导致心肺功能无法适应机体旺盛代谢的需要,存在心肺发生衰竭的可能性,从而容易促使机体由于缺氧而发生该病。

营养因素:有些肉鸡养殖户只重视肉鸡生长速度和料肉比,选择饲喂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饲料,部分甚至会添加过多的油脂,且没有适时采取限饲,导致机体生长更加迅速,促使其消耗更多的氧气,从而造成机体出现相对缺氧的现象,进而更易发生该病。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E、硒、磷、锌、锰、铜等,也容易引发该病。

环境因素:气候寒冷的季节,有些养殖户为确保舍内温度达到要求而忽略通风,造成空气中含有高水平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而减少氧气水平,形成一种缺氧的环境,而仔鸡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具有旺盛的代谢,往往会由于长时间无法吸取足够的氧气来满足机体需要,导致肺脏发生损伤,机体进一步加重缺氧而引起该病。

生物毒素因素:各种生物毒素中,造成最严重危害的是黄曲霉毒素,肉鸡食入后会导致肝脏发生严重的器质性损害,从而发生该病。肉鸡只要采食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或者铺垫污染有黄曲霉毒素的垫料,都非常容易出现发病。

其他因素:肉鸡患有某些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都能够导致机体心脏、肝脏、肺脏发生病变,从而引起该病。饲料中添加有毒性油脂或者发生食盐中毒等,机体的肝脏都会直接发生损伤,导致肝脏发生病变,从而潴留大量的腹水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个别病鸡会突然发生死亡,且发病前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通常运动、饮水、采食等都正常,往往会突然出现失控行动而大声尖叫,直接倒地死亡。大部分病鸡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精神沉郁,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杂乱,食欲不振,呼吸加速,腹部膨胀、下垂,无法稳定行走,往往呈鸭步,部分还会由于站立困难而以腹部着地,如同企鹅。病鸡腹部皮肤明显变薄,且发亮,该处的羽毛发生脱落,用手按压能够感到明显的波动感。病鸡腹水会迅速积聚,往往在发病后的1~3天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鸡脂肪肝综合征:二者相似处是发病通常是由于饲喂过多的高能量日粮而引起,且病鸡腹部膨大,软绵下垂,呈俯卧状;区别是采食过多的饲料能量而导致体况过度肥胖,穿刺膨大腹部不会流出液体,鸡冠发生褪色或者呈苍白色,成年肉鸡往往容易发生,剖检后发现有大量脂肪沉积在腹腔。

禽伤寒:二者相似处是病鸡羽毛蓬松杂乱,双翅下垂,腹部膨大,如同企鹅走动或者站立,如果卵泡破裂就会发生腹膜炎;区别是由于感染鸡沙门氏杆菌而引起禽伤寒,鸡冠皱缩,呈苍白色,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3~44℃,排}h黄绿色的稀粪,且粪便导致肛门周围被污染,剖检能够发现肝脏发生肿大,呈古铜色或者棕绿色,心脏、肝脏、肌胃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灶,取病料进行培养即可鉴定是沙门氏杆菌。

防治措施

及时治疗:病鸡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350g泽泻、150g车前子、200g猪苓、150g醋制甘遂、200g茯苓、150g大戟、50g芜花、200g白术,加水煎煮2遍,药液混合后分成5~7份,以上药量可供400~500只病鸡饮用。也可使用12号针在病鸡腹部刺人,抽出腹水后注入2万IU的青霉素,采取几次治疗就能够有效控制该病。如果药物能够引发肉鸡腹水综合征,则禁止长时间连续投喂,为此可采取交替使用不同药物的方式来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

调控日粮营养含量:肉鸡具有代谢旺盛,大量耗氧,增重速度快,容易发生该病的特点,因此3周龄前要适当的限制饲养,以控制生长速度适宜,减少耗氧量。采取早期限饲,可调低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通常在0~14日龄饲喂低能量日粮(代谢能量11.5MJ/kg),控制粗蛋白水平在20%左右;大约21日龄改饲喂高能量日粮(代谢能量12.97MJ/kg),控制粗蛋白水平在18%左右,从而对生长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饲喂粉料,少饲喂颗粒饲料。饲料中控制食盐添加在0.5%以内,磷水平至少达到0.05%,且适当增加硒和维生素E的添加量,每千克饲料中只要要含有0.5g维生素C,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

改善饲养环境:设计和改造鸡舍时,要处理好防寒保暖和通风换气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供给充足的氧气。鸡舍最好设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采取强制通风换气,促使舍内空气新鲜;供暖时应避免空气被污染。通常可采取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和恒温控制的风扇来处理温度降低和通风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

牛螨虫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螨虫病又叫疥螨、癞病。由疥螨和痒螨引起。以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特征。

牛螨虫病分布遍及我国各地,在冬、春季节,凡牛舍阴暗、拥挤、饲养管理差的牧场,不论水牛、黄牛均可发病,尤以犊牛受害最为严重。

1牛螨虫病的病原

1.1疥螨疥螨寄生于皮肤角化层下,并不断在皮内挖凿隧道,虫体即在隧道内不断发育和繁殖。疥螨的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小,长0.2~0.5毫米,肉眼不易看见;体呈圆形,浅黄色,体表生有大量小刺;前端口器呈蹄铁形;虫体腹面前部和后部各有两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不突出于体后缘之外。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一对足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一条长杆,第三、四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雌虫第一、二对足及雄虫第一、二、四对足的末端具有与不分节柄连接的钟形吸盘,无吸盘足的末端则生有长刚毛。

1.2痒螨寄生在皮肤表面。虫体呈长圆形,较大,长0.5~0.9毫米,肉眼可见。口器长,呈圆锥形。4对足细长,尤其前两对更为发达。雌虫第一、二、四对足和雄虫前足有细长的柄和吸盘,柄分3节。雌虫第三对足上有两根长刚毛;雄虫第四对足短且无吸盘和刚毛,尾端有两个尾突,在尾突前方腹面上有两个性吸盘。

2牛螨虫病的流行特点

疥螨寄生于牛的表皮深层,吸食组织和淋巴液。痒螨寄生于牛的皮肤表面,以口器刺吸淋巴液。这两种螨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牛体上进行。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各种牛对螨均易感,但犊牛比成牛最易感。感染牛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牛接触病牛,或螨虫污染牛舍及运动场中的栏杆、用具、圈舍等而感染;本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如果牛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极差,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牛螨虫病的牛病临床症状

临床上牛的疥螨和痒螨大多呈混合感染。初期多在头、颈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病变,病牛剧痒,使劲磨蹭患部,使患部落屑、脱毛、光滑,甚至出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鳞屑、污物、被毛和渗出物粘在一起,形成痂垢。病变部逐渐扩大,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由于剧痒,病牛长期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从而使消化吸收功能及营养状况日渐下降而急骤消瘦。如继发感染,则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的病牛因消瘦和恶病质而死亡。

4牛螨虫病的诊断方法

在患部刮取痂皮检查虫体。方法是选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新鲜病灶,用消毒凸刃小刀先刮去干燥皮屑,然后轻轻用力刮取湿润皮肤数处,深部以见有血印为止,刮过的局部用碘酊消毒,病料放在试管或平皿中备用。检查方法可用直接检虫法、活虫检查法、沉淀法。

5牛螨虫病的类症鉴别

5.1湿疹类似处是瘙痒,皮肤变得粗厚,长毛处积皮屑,结节、水疱,易复发。不同处是湿疹主要发生于夏季,发生部位茬前额、尾根、背腰、后肢等凹部,病初红斑,然后形成水疱、脓疱。局部热、痛。

5.2虱病类似处是瘙痒,使劲磨蹭患部,使局部皮肤出现脱毛。不同处是多寄生于皮肤较薄、较隐蔽的地方,如耳根、腹股沟、尾根下、耳壳内侧、腹下肘窝。

5.3毛癣菌病类似处是瘙痒、脱毛、脱屑、结痂、皮肤增厚。不同处是多数为疣毛癣菌、须毛癣菌、马毛癣菌等侵害。常见于眼眶、口角、面部、肛门等处。病牛皮肤有痂块,多呈局限性脱毛斑(/),上残留短毛,严重时全身融合成大片。

6防治

6.1预防牛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经常清扫,定期消毒。对患病牛及时隔离治疗。治愈牛应继续观察20天,如未再发,再一次用杀虫药处理后方可合群。引入牛时,要隔离观察,确认无螨病后再并入牛群中。

6.2牛螨虫病的治疗

(1)西药疗法局部涂擦和药浴疗法。用药前剪去患部被毛,用温肥皂水或温碱水洗掉患部的污物、痂皮和皮屑,晾干后涂药。若患部面积较大,必须分片治疗,以防中毒。

①涂药疗法局部剪毛清洗后反复涂药。敌百虫溶液(来苏儿5份,溶于温水100份中,加入敌百虫5份)涂擦患部,或用敌百虫0.5%~1%的水溶液喷洒,或螨净0.5%溶液喷洒。

②药浴疗法可采用水泥药浴池或机械化药浴池,常用0.05%辛硫磷等。药浴后要防止牛舔食药液。

③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200微克皮下注射,严重病例,间隔7~10天重复用药1次。

(2)牛螨虫病的中药疗法

①灭疥灵百部、大枫子、马钱子、苦参;白芷各10克,狼毒、苦楝根、紫草、当归各15克,黄蜡30~60克,植物油500毫升。除黄蜡外,各药入油内炸至药赤色,滤去药渣,趁热加入黄蜡,冷却后呈膏状。用时将药膏抹于患部。隔5~7天重复使用1次。如果受损面积较大,应分片涂抹。一般用药7~14天,即可见新毛长出,皮肤光润而痊愈。

②单方硫磺粉500克与棉籽油1千克共熬成软膏,涂擦患部。乳香15克,枯矾、硫磺各60克,海螵蛸90克,研细末过80目筛。根据患部大小,按植物油2份、药1份的比例,先将油加热,入药稍熬即可。用时涂擦患部,1周1次。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流行、鉴别和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犊牛主要是在20日龄以内容易发生该病,尤其是小于10日龄的犊牛更容易发生,及时吮食足够的初乳和大于2周龄的犊牛则基本不会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犊牛和带菌牛,且主要经由消化道造成感染,有时也会通过产道或者脐带进行垂直传播。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是冬、春季节容易发生,而夏、秋相对较少发生。

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大肠杆菌,能够经由母牛乳汁和其他污物侵入到犊牛胃肠道。如果新生犊牛抵抗力较弱(尤其是没有吮食足够初乳而获得一定抗体的犊牛)或者出现消化不良时,就会发生该病。如果母牛缺乏营养,运动较少,导致乳汁品质较差,再加上舍内卫生条件过差、气候急剧发生变化等不良因素或者发生应激都能够促使发生该病并造成传播。新生犊牛大部分是通过吮食初乳被动感染大肠杆菌,加之无法获取足够的免疫球蛋白,通常是由于管理不良而发生的一种疾病。新生犊牛如果感染败血型大肠杆菌,且有无法吮食免疫球蛋白浓度较高的初乳,会使其发生败血病。

2.临床症状

败血型。该类型只具有几小时的潜伏期,少数犊牛会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直接倒地死亡。病程持续略长时,会在发病初期表现出体温升高,一般达到40℃左右,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经过2~3h就会出现腹泻。开始会排出粥样的淡黄色稀粪,并散发恶臭味,之后逐渐排出水样粪便,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严重脱水和酸中毒。如果病牛没有及时进行救治,大约80%~100%会在发病1~2天内出现死亡。

腹泻型。通常是1~2周龄的犊牛容易发生该类型。病牛发病初期体温有所升高,能够达到40℃左右,经过2~3天又逐渐降低到正常体温。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初期排出黄色的粥样粪便,后期排出白色的水样粪便,且散发酸臭味。症状严重的病牛,经过2~3天就会由于脱水而发生死亡;症状较轻时能够自愈,但往往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

3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病牛的主要特征是明显发热,出现下痢,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且散发恶臭味;胃黏膜和浆膜上存在出血斑。

犊牛梭菌性肠炎。该病主要由魏氏梭菌外毒素而导致,病牛的主要特征是排出血便,主要病变是小肠黏膜发生出血、坏死。

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该病是由于感染某些病毒而引起,通常1周龄以下的犊牛容易感染轮状病毒而发病,2~3周龄的犊牛感染冠状病毒而发病,病牛的特征症状都是水泻、呕吐和脱水。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犊牛出现发病后要及时采取治疗,可每次灌服由4—8g高锰酸钾和适量水配制而成的0.5%水溶液,每天2N3次。也可进行药敏试验,选择能够抑制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抗生素,如硫酸新霉素、链霉素或者土霉素等,病牛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30~50mg,每天2~3次,连续使用3~5天,每次还要配合内服3~6g小苏打水,或者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0~30mg,每天2~5次;或者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lOmg痢特灵,分成2~3次内服,连续使用3~5天;或者每次内服10~20g磺胺脒,每天2~3次。如果病牛持续下痢,可内服5~lOg次硝酸铋或者10~20g活性炭。病牛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30g黄岑、20g砂仁、30g黄柏、20g秦皮、20g厚朴、30g白头翁、20g猪岑、25g泽泻、20g黄连、20g苍术、25g枳壳,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温水灌服。当病牛症状减轻,已有食欲时,可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灌服适量的鱼石脂乳酸溶液(由90mL蒸馏水、2g乳酸、20g鱼石脂组成),一般在一杯脱脂乳中添加一茶匙,混合均匀后灌服,每天2~3次。

加强母牛的饲养管理。结合妊娠母牛的生理特点,饲喂富含营养的日粮,尤其是妊娠后期要增加饲喂含有丰富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品质优良饲料,临产前补喂适量的青草、胡萝卜、食盐及骨粉等,如果冬、春季节缺乏青绿饲料则可补喂适量的青贮饲料或者麦芽。牛舍要定期进行消毒,确保干燥、卫生。产房要足够宽敞,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污物要及时清除并进行消毒。地面要每天使用清水进行冲洗,每星期用碱水对地面和食槽进行清洗。

加强犊牛的护理。犊牛断脐时,要注意在距离其腹部5cm处切断,并立即在10%碘配中浸泡Imin左右。犊牛产出后要及时哺喂足够的初乳,确保机体抵抗力增强,且要注意乳汁、饮水的质量和温度,并定时定量哺喂,避免过少或者过多。犊牛舍保持清洁卫生,彻底消除病原菌,加强保暖,温度适宜控制在10~25℃,避免受寒而发生感冒。粪尿要及时清除,避免犊牛舔饮污水和污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3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