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仔猪黄痢病是乳猪以拉黄色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发病率极高,死亡率也高。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率极少。该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危害仔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发病机理仔猪黄痢的治疗方法。

1、流行病学

猪的易感性。该病常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仔猪,大于5日龄的仔猪很少患病。仔猪对该病的易感性与年龄有关,与母猪也有密切关系。曾有人将某窝初生数头仔猪至于另一窝中寄养,原窝仔猪虽全窝发病,而带入的仔猪仍然无病。人工接种试验发现,已经吃初乳的仔猪,有时能抵抗人工感染,而未吃初乳的仔猪复制该病,则往往很容易成功。可见黄痢的发生与母猪初乳内抗体的有无及浓度有直接关系。在天然情况下,母猪在不断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抗原后,由于初乳中含有一定浓度的分泌型抗体,而使仔猪免于感染发病。仔猪的易感性随仔猪日龄的增长而递减,出生后24h以内发病者,其死亡率常为100%。大于5日龄的仔猪即使发病也能免于死亡。

死亡率。仔猪的死亡率因发病日龄的大小而不同,出生后24h左右,即发病的仔猪如不予治疗,其死亡率往往接近100%;病程超过3~4天者,有的虽可能耐过,但多发育不良或转成白痢。

传染。该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早已存在于猪舍周围环境中和母猪肠道内,当仔猪产出时,可能立即被感染。在母猪的皮毛及阴道内可发现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仔猪在经产道时即由口吞入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原来没有黄痢的某猪场调查发现,该场黄痢之所以能突然发生,与新引进一批母猪有关。因此,在一个猪场内,仔猪黄痢的突然暴发一般与新的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的传入有直接关系。

2、发病机理

仔猪黄痢基本上是一种肠道感染,肠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腔及绒毛上皮表面大量繁殖,但很少侵入黏膜深层或血液。病猪所表现的水泻和脱水性病变主要是由病原菌产生的肠毒素刺激肠上皮大量分泌液体所致。由于上皮分泌液体的量远超出肠上皮的吸收能力,才引起剧烈的水泻和严重的脱水,最后导致仔猪衰竭死亡。在仔猪的结扎肠襻试验中,可以看到产肠毒素的菌株能使结扎肠襻显著积液鼓胀。另一方面,病原菌的表面黏着素也显著增强了肠毒素的致病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肠腔中繁殖的细菌,一面繁殖一面也在肠蠕动的作用下随肠内容物向后排空,因此普通大肠杆菌在小肠肠腔中的数量有限。黄痢病原性大肠杆菌则能依靠菌体表面的黏着素牢固地附在小肠绒毛上皮表面,这样细菌就能抵抗肠蠕动的排空作用,而在大肠中大量定居。由于病原菌在肠腔中的含量显著增加,也就大大提高了肠毒素的浓度。而且由于病原菌在黏膜上皮表面大量黏着,贴近肠黏膜的细菌浓度也比肠腔内容物中的浓度大,这也使肠毒素在肠上皮周围的局部浓度更为显著提高,这都有力的增加了肠毒素的致泻作用。而且大量细菌覆盖在肠上皮的表面,这本身也会严重干扰上皮细胞的正常吸收功能。因此,一方面是肠毒素刺激肠液分泌增强,一方面又出现吸收障碍,就使患病仔猪很快由于水和电解质的大量脱失而虚脱死亡。

3、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学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由于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抗原多种多样,给病原性大肠杆菌的鉴定带来很大困难。

组织切片法是确诊仔猪黄痢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鉴于不论病原菌属于哪种抗原型,也不论其黏着素K抗原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可用死亡猪的小肠做组织切片来给予证明。在患黄痢病猪小肠的组织切片中,均可见到肠黏膜绒毛上皮表面,黏附着不等数量的一层或数层大肠杆菌。

小肠内容物用生理盐水冲洗,10cm长的肠管用100mL的盐水洗净后,剪开肠管,刮取黏膜制成涂片,并用姬姆萨液染色后以油镜镜检。如为黄痢患猪,在涂片可见大量形态一致的大肠杆菌样群体,在肠上皮细胞周围尤为簇集,有时还能发现大肠杆菌在绒毛碎片上典型的黏着现象。但在非黄痢病猪标本中,视野内很少见有细菌。若能多查几头猪的肠黏膜涂片标本,则不难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可在1h内得出结果。其与组织切片法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平行的,在现场应用时也可代替组织切片法。

4、治疗

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通常都是用两种抗生素进行合并给药,目前可选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呋喃类药物及新霉素。另外,根据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与菌群调整疗法的原理,选用一株需氧芽孢杆菌,其制剂称为“促菌生”,来消耗肠道中过量的氧,制造厌氧环境,促使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厌气菌生长繁殖,以恢复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来治疗腹泻,收到良好的效果。用生物制剂治疗,无毒性,不产生耐药性,疗效不低于抗生素,可以使用。另外还可采用主动免疫法,即给妊娠到一定时间的母猪接种,分娩后仔猪从母体分泌的初乳中得到特异抗体,达到预防的作用。

1概况
青海省格怀头他拉镇东滩村一养殖户饲养的20头猪,其中有3头母猪。一头母猪在2014年3月16日产下9头仔猪,第二天有两头仔猪开始发病,死亡1头,第三天全窝仔猪均发病,死亡3头,第四天死亡4头,第五天全部死亡。16d后第二头母猪产下了13头仔猪,产后第二天有2头仔猪发病,死亡1头,随即到镇兽医站诊治,通过诊断与治疗,2头症状较重的仔猪死亡,其他仔猪全部恢复健康。4月底,第三头母猪又产期13头仔猪,因提前药物预防,这窝未发病。
2病原学
仔猪黄痢的病原是大肠埃希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有的有荚膜,大小为(2~3μm)×0.6μm,一般有周鞭毛,大多数菌株具有运动性。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极多。例如,有文献表明,菌体抗原(O)141个、荚膜抗原(K)89个、鞭毛抗原(H)49个;另一文献则认为,O抗原146个、K抗原91个和H抗原49个。两者均认为禽类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02和078。

3流行特点
该病在世界各地流行,一般没有季节性,潮湿多雨季节易发,主要侵害初生至5日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未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可使多窝仔猪发病,发病率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4症状
潜伏期短,一般在24h左右,长的也仅有1~3d,个别病例到7日龄左右发病。仔猪出生时正常,窝内发生第一头病猪,1~2d内同窝猪相继发病。最初为突然腹泻,排出稀薄如水样黄色至灰黄色粪便,混有小气泡并带腥臭,随后腹泻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泻一次。病猪口渴、脱水,但无呕吐现象,最后昏迷死亡。
5病理变化
病猪脱水而显干瘦,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口腔黏膜苍白,肛门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胃膨胀,内部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黄白色稀薄内容物。

6诊断
6.1初步诊断
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为进一步确诊还需要进行生化试验。
6.1.1病样采集无菌采取肠内容物和新鲜粪便。对败血症病例可无菌操作采取其病变内脏组织直接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化线分离培养。对幼畜腹泻及仔猪水肿病例应采取其各段小肠内容物或黏膜刮取物及各段肠系膜淋巴结,在血琼脂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
7小结
(1)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诊断,诊断为仔猪黄痢。
(2)经了解本养殖场母猪产仔后未接种过黄痢菌苗,因此母猪产仔前,应提前搞好卫生消毒,在新生仔猪产生后未吸乳前,就给予口服抗菌药物,同时给母猪注射抗菌药物或口服一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的中药,通过乳汁被仔猪利用,可起早期预防该病的作用,因此才使第三头母猪所产仔猪未发生仔猪黄痢。
(3)仔猪患病后,要及早诊断治疗,在用药时应注意交替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在应用药物治疗时,应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并用,同时配合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燥湿止痢。
(4)仔猪黄痢一般在秋季发病较多,由于该季节气候多变,圈舍潮湿,易诱发该病。因此,在该季节母猪产仔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使仔猪生长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并对仔猪及早应用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推荐

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仔猪黄痢多发病于封闭式的规模养猪场,并在出生1周龄的新生猪多发,其中以1~3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个猪场一旦感染该病常会连窝经消化道传染至其他猪群。饲养管理、饲养卫生条件、气温骤变,防疫意识淡薄等外在条件极易导致该病的暴发。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仔猪黄痢的流行特点仔猪黄痢的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流行特点

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流行,且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多雨潮湿的季节容易发生,主要是新生至5日龄阶段容易感染,其中1~3日龄最容易发病,大于7日龄基本不会出现发病,而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会感染该病。在产仔季节,有时会出现多窝仔猪一起发病的现象,发病率能够高达100%,尤其是初产母猪所产的后代仔猪最容易感染发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仔猪通常在出生大约24h出现发病,开始时1窝仔猪中有1~3头患病。新生仔猪发病后,最急性型通常没有表现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经过数小时就突然发生死亡。急性型,病猪表现出精神沉郁,体质衰弱,部分仔猪甚至在感染后会具有几小时的潜伏期。接着会排出白色或者黄色水样粪便,其中混杂小气泡或者乳状凝块,且散发腥臭味;肛门失禁,出现明显的脱水现象,机体快速消瘦,主要是由于严重脱水而流失过多的电解质,导致其在短时时间内发生死亡。另外,仔猪还会具有腹部皮肤变紫、双眼凹陷的症状。此外,该病能够从一窝患病仔猪快速蔓延至另一窝仔猪。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在患病仔猪的小肠前部用无菌接种环取适量内容物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通过观察,挑取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再次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进行两次分离纯化。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不透明的白色圆形菌落,直径为2~3mm,边缘整齐,表面闪光,略微突起;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成β-溶血环。

涂片、镜检。挑取培养基上的单个菌落进行涂片,接着通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接近球杆状的红色细菌,菌体两端钝圆,初步判断是大肠杆菌。

生化试验。分离得到的菌落分别接种在三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分别含有麦芽糖、乳糖、葡萄糖,发现都会产气产酸;但在含有木糖、甘露醇的试管中接种却不会产生发酵。吲哚试验和MR试验都呈阳性,VP试验呈阴性。挑取乳糖发酵菌落分别使用多价OK抗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发现0141抗血清凝集明显。

4、防治措施

疫苗免疫。目前,免疫接种疫苗时防控仔猪黄痢的有效措施,主要选择使用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灭活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注射剂量较大,且需要多次注射,从而容易使猪群发生应激反应,为此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研发出基因工程疫苗,其具有免疫针对性强、安全性好、效价高等优点,如大肠杆菌K99基因工程疫苗。一般来说,妊娠母猪要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适量疫苗,从而使后代仔猪经由吮食母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加强仔猪管理。对于新生仔猪,要在距离肚脐3~4cm处剪短脐带,接着使用5%碘酊进行消毒。仔猪要及时吮食初乳,如有需要可人为帮助仔猪找寻乳头。另外,仔猪出生后的第2天,可每头补充2mL铁制剂,避免发生缺铁性贫血,提高机体抵抗力。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新生仔猪最好放人保温箱内,且使用灯泡加热,确保温度达到28~32℃;当环境闷热时,要及时将风扇打开,促使空气流通,尽量避免滋生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排出的粪便要立即进行清理,并冲洗干净,确保栏内卫生良好。

药物疗法。硫酸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庆大霉素,病猪按体重口服4~11mg/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4—7mg/kg,每天1次。卡那霉素,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5~15mg/kg,每天2次。乙基环丙沙星,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2.5~10.Omg/kg,每天2次。病猪内服80mg硫酸链霉素和8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还可按体重口服0.2mL/kg庆增安注射液,每天2次。另外,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取2g黄柏、lg秦皮、lg黄连、lg丹皮、2g白头翁,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猪口服,连续使用3天。哺乳母猪也要口服中药,即取20g黄芩、10g黄连、10g神曲、20g金银花、20g黄柏、20g乌梅、10g山楂、20g白头翁、5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分成2次喂服,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天。

微生态制剂疗法。仔猪可在吮乳前2~3h喂服促菌生,其中含有3亿活菌,之后每天1次,连续使用3次,如果配合喂服药用酵母,能够增强疗效;也可在出生后喂服乳康生,每头每次用量为0.5g,每天早晚都使用1次,连续使用2天,之后每间隔1周喂服1次;也可使用调痢生,按体重喂服0.10~0.15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需要注意的是,仔猪服用微生态制剂过程中不允许服用抗菌药物。

仔猪黄痢的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最为多见,一周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育肥猪、肥猪、成年公母猪不见发病;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每窝仔猪发病率最高可达100%;以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2、临诊症状仔猪出生时还健康,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后肢被粪液沾污;从肛门冒出稀粪。病仔猪不愿吃奶、很快消瘦、脱水,最后因衰竭而死亡。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色,病仔猪精。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3、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胃肠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粘膜肿胀、充血或出血;胃粘膜红肿;肠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
4、细菌分离与鉴定取新鲜死猪小肠前段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培养基上,挑取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试验,或用大肠杆菌因子血清鉴定血清型。
防治方法
1、开始发病时,立即对全窝仔猪给药,常用药物有氯霉素、痢特灵、金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最好先分离出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最敏感的治疗药品用于治疗,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2、平时做好圈舍及环境的卫生及消毒工作;做好产房及母猪的清洁卫生和护理工作。
3、常发地区,可用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菌苗,或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给产前一个月怀孕母猪注射,以通过母乳获得被动保护,防止发病.
4、国内有的猪场,在仔猪出生后即全窝用抗菌药物口服,连用3天,以防止发病;也有采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据称有一定效果。
5、抗生素和磺胺药物疗法:庆大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头8万单位,1天2次,连用3天。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天2次,连用3天。对仔猪排出水样的严重的黄痢病,可用“腹泻康”与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肌肉注射,一次量3—5毫升,并喂服葡萄糖液(添加少量精盐),或应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稀释于5%的糖盐水中,20毫升腹腔注射,1天2次,连用2天。

仔猪黄痢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方法


l病原和流行

该病的病原体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但其血清型与仔猪白痢及仔猪水肿病不尽相同。该病分泌毒素和胃肠道发酵腐败的产物一起引起仔猪肠毒血症,使仔猪发病或死亡。该病主要发生在l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1~3日龄的更多发。猪群中一旦发病,很快传播开,一窝仔猪中的发病率可达50%~90%,病死率有的可高达100%。猪场卫生条件不良,仔猪密集,互相窜动,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临床特征

最急性的病仔猪常于分娩后lOh左右突然死亡。2~3日龄仔猪感染时,病程稍长,腹泻是其主要症状。排粪次数增加,th内数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白色糊状,含有凝乳小块。病仔猪精神沉郁,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全身衰弱,终因脱水、衰竭而死。通常根据上述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特别是仔猪排出的便粪特点可进行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应采取病死猪小肠前段内容物或粪便送兽医检验部门作细菌学检验。

3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颈部、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兽医剖检可见,最显著的病变为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肠道内充满多量黄色液体内容物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有弥散性小点状出血;肝、肾常有小的坏死灶。

4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日龄、腹泻、排黄色稀粪、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急性死亡等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注意与仔猪红痢以及由轮伏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仔猪腹泻相鉴别。

5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有形态学检查、生化特性检查、血清学检查、动物试验等。近年来,DNA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己被用来进行大肠杆菌的鉴定,这两种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最特异、敏感和快速的检测方法。

病料采集:败血型个体采取血液、内脏组织;肠毒血病个体采取小肠前部黏膜或发炎的肠黏膜。

试验方法:①形态学检查。血液涂片、组织触印片,以革兰氏染色(或瑞氏、姬姆萨氏染色)后镜检。发现大量大肠杆菌时,即可作出诊断。②培养特性检查。采样作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培养基、血液琼脂平板,于37℃培养24小时。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形成直径约2.Omm、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淡灰色的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红色,部分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出现β-型溶血。挑取上述菌落作纯培养,并继续作生化特性试验,如具备下述特性,即可作出大肠埃希氏菌的诊断报告:乳糖、葡萄糖均产酸产气,ONPG阳性,M.R.阳性,V.P.阴性,不利用柠檬酸盐,不产生H2S,不分解尿素,会运动,KCN中不生长。

6预防措施

平时要搞好猪舍环境的卫生工作。母猪进入产房前,产房及临产母猪要进行彻底消毒;产前3~5天对母猪的乳房及腹部皮肤用0.1%高锰酸钾擦拭,哺乳前应再重复1次。如猪场发生过该病,在母猪产前2~3天对其应用抗菌药物,连续用至产后数天,可有效地防止仔猪发生感染。给仔猪服用细菌制剂。为防止仔猪黄痢发生,一些猪场,在仔猪吃奶前喂服调痢生或促菌生,据称效果良好。常发病地区的猪场,可用仔猪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或仔猪大肠埃希氏菌三价灭活菌,给产前1个月的怀孕母猪注射,以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防止发病。

7治疗方法

仔猪黄痢以发病急、死亡快为特征,临床上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①药物治疗。大肠杆菌对新霉素、痢特灵、磺胺甲基嘧啶、土霉素,尤其是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敏感,可以口服或注射。但最好分离出病原性菌株,作药效试验,选用抑菌作用显著的药物,则效果较为可靠。在给患病仔猪用药的同时,也给哺乳母猪注射抑菌作用显著的药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②补液补糖。由于腹泻,病猪脱水严重,应及时腹腔注射葡萄糖注射液和林格尔液,以补充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增加仔猪机体的抗病能力。③特异性治疗。在仔猪黄痢常发猪场,可自己制备抗仔猪黄痢高免血清,给仔猪口服或注射,能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④中草药处方。党参36g,黄连、黄柏、黄芩各15g,连翘、茯苓、白术、石榴皮各20g,干姜、木香各12g,白头翁40g,共研末,煎汤内服。以上为12头仔猪用量,每天服1~2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6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