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

强光照条件下,池水温度高,养殖动物摄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水质变坏,造成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养殖动物,导致病害的滋生和蔓延。高温时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一、改善水体环境
水产养殖动物离不开水,水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养殖动物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养殖者必须在当地渔业规划区内从事水产养殖,深入了解周边水源、水质及污染情况,以规避可能带来的养殖风险。
1.栽植复合型水草。河蟹、龙虾养殖池内应栽植复合型水草,主要品种有: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黄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若水草生长过盛,则应用拖刀人工割除;若数量不足,则以水花生、水浮萍进行补充。水草能吸收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控制病害的作用。
2.注换新鲜水。在确定外来水源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应定期注换新鲜水。一般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对于水质较瘦、水位较低、有青苔出现的养殖池塘,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应采取施肥措施,使池水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保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
3.使用生物制剂。生物制剂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生态环保等优点。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类底质改良剂等,可分解水中和池底的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环境的稳定,提高养殖动物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
4.科学使用增氧机。适时开启增氧设施(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不仅能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打破水体分层,补偿氧债,减少鱼池中溶氧的昼夜变化和水层分布的差异,增加和平衡养殖池水中的溶氧量,稳定酸碱度,而且还能有效排出水体中的氨、氮、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促使养殖池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细菌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氧在最佳状态,为养殖动物创造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二、适当降低投饵量
高温季节,水温常达30℃左右,既是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期,又是病害蔓延季节,在此期间投饵量大,残饵增多,极易造成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故应适当降低投饵量,减少残饵和污物,以降低对病原细菌的营养供给,并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养殖动物摄食过量,易患肠炎病。因此,在高温季节投喂以八成饱为宜,每次投喂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控。一般天气晴朗多喂,阴雨天少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喂;水质肥爽正常喂,水色淡增加喂,水色浓减少喂并加注新水;争食激烈正常喂,吃食群体减少则少喂;发病治疗期间少喂。
三、病害防治措施
高温季节为养殖动物疾病高发期,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将导致大面积流行。因此,必须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切实加强病害防治管理。
1.食场消毒。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挂袋(篓),形成一个消毒特区,利用养殖动物集群到食场摄食的机遇,达到预防病害之目的。
2.定期杀虫。每月杀虫1次,主要药物品种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敌百虫等。单养塘或鱼、虾、蟹混养塘杀虫药物品种的选择及使用应根据养殖生产实际并按照生产厂家的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
3.定期消毒。采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药物(蟹、虾养殖塘口一般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害的发生。
4.投喂药饵。经常投喂用维生素C、大蒜素、免疫多糖、病毒灵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5.对症用药。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准确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选择,合理使用,防止因用药过量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渔政监督大队李广军唐玉华

相关知识

夏季高温季节河蟹常见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高温季节来临,河蟹病害进入高发季节。针对当前河蟹池塘的水质调控和常见的腐壳、烂肢、黑鳃、肠炎、肝胰腺坏死等几个病害给大家做一些分析和交流。
1.水质调控
池塘水色的一般变化规律是“水质清瘦→①水质浑浊→②水肥→③水质清瘦”来进行循环。
①缺少有益藻类和菌类等微生物;
②通过香连溶液净水和施肥;
③浮游动物和甲克类大量摄食藻类等。
2.疾病的发生原因分析
水质、底质恶化容易引起黑鳃、烂鳃、肠炎、纤毛虫,不及时治疗引发水肿、腹水、肝胰腺坏死等疾病;投喂不洁饲料容易引发肠炎,水肿、腹水等疾病;投喂过量蛋白质饵料导致蜕壳不遂,引发黑鳃、烂鳃、肠炎、纤毛虫、水肿、腹水、肝胰腺坏死等疾病;水体营养缺乏导致软壳(主要是有效钙等);饲料营养缺乏(大多是维生素),易引发甲壳溃疡,并使河蟹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黑鳃、烂鳃、肠炎、水肿、腹水、肝胰腺坏死等疾病。
针对这些因素,建议大家使用“普洁净”(颗粒型)改底,“香连溶液”+“哈雷”净水消毒(高温季节忌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通过“百乐得”来解除水体中的藻毒素等各种毒素,内服或外泼“果根素”清除体内毒素,保护肝胰脏。

黄鳝病害的防治技术


问:我们养殖黄鳝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虫害问题,请问:究竟怎么防和治?

答:黄鳝由于在水里面,有的甚至在水下的土里面生活,发了病不易觉察,更不易治疗,即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黄鳝病与其它水产动物一样,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如何防病,我们一般总结为“三消毒”;第一为养殖环境消毒:分放养前消毒和放养后的日常消毒。在放养前一定要进行环境清理消毒,坑塘、水泥池及插入网箱的池塘、稻田和湖汊,都要消毒,一般用生石灰化水泼洒,每平方米150-200克,并搅拌于土里(稻田结合春耕)。新建的水泥池用漂白粉化水泼洒,每立方米用药4-6克。另外放养后在发病的季节,每半月要对养殖环境消毒,用生石灰每平方米14-20克;若用漂白粉每平方米0.4-0.5克,均化水泼洒。第二为黄鳝身体消毒,在放养前鳝体要用碘盐3-5%化水浸泡10分钟;然后检查,主要看黄鳝的肛门是否红肿,一般鳝都有不同程度的红肿,体内有寄生虫,要杀虫消炎(具体做法见后面的治病部分)。不能把细菌和寄生虫带入养殖环境。第三为饵料消毒,黄鳝喜食活饵及动物性鲜饵,往往会带有病原体,若是每天都投入,很容易导致发病。因此黄鳝的活饵和动物性鲜饵在病发季节,一般用碘盐3-5%化水泡10分钟,既消毒又调味,还增加微量元素。

养殖鲈鱼的病害防治


鲈鱼能补肝肾、健脾胃、化痰止咳,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可以治胎动不安、产后少乳等症。

养殖鲈鱼的病害防治

1.眼球白烛症

症状:多见于春夏鱼种阶段。眼球出现白点,逐渐扩大遮盖整个眼球,严重者眼球突出脱落。此病可由饵料不新鲜、维生素缺乏而引起。

防治:更新养殖水体,投喂新鲜饵料、饵料中添加维生素(尤其添加B)。

2.水霉病

症状:鱼体出现絮状细菌,病鱼浮上水面慢游,食欲不振,消瘦死亡,多数为鱼体受伤后感染所致。

防治:更换新水,保持良好水质,以610-6的孔雀石绿药溶5~10min。

3.皮肤溃烂病

症状:以高温季节多见。鱼体局部脱鳞,充血溃烂。多因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感染所致,病鱼食欲不振,上浮慢游,消瘦死亡。

防治:以2010-6加氯霉素(或呋喃西林)药浴4~5h。

4.肠炎病

症状:病鱼腹胀肛门红肿、有黄色粘液流出,鱼消瘦、食欲不振、重症者死亡。由饵料变质和饵料食脂高引起。

防治:以0.1%的添加量配制呋喃唑酮药饵,连续投喂5~7天。

5.鱼虱病

症状:鱼体寄生鱼虱,病鱼犯游不安,靠池壁摩擦,重者鱼体消瘦死亡。

防治: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含药量达0.2510-6~0.310-6,隔3天再施药一次,一般两次用药可治愈,也可用纯淡水浸浴2~3分钟,鱼虱也可自行脱落。

6、黑体病

病原:不明。

症状:病鱼身体黑瘦,不摄食,反应迟钝,常游离于水体表面。

流行情况:发病季节4~6月份,体长1Ocm以下的苗种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尚无有效防治方法。应加强苗种检疫,病鱼及时隔离、销毁。

河蟹养殖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而在人工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则容易发生病害。因其生活在水中,发病不易觉察,一经发现往往到了较严重的程度。此时河蟹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给药困难,体外用药也只能杀灭体外病原体。因此,养蟹必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蟹病发生。
一、清塘消毒
清塘最好在冬季进行,方法是先排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修补漏洞,消除杂草,让池底经冰冻日晒数日后注水30厘米左右,然后用药物消毒,以杀灭细菌、寄生虫和有害生物。每亩水面用生石灰75~100公斤,或五氯酸钠2~3公斤全池泼洒。
二、选择优良苗种 选择优质苗种是预防蟹病的首要环节。蟹种有天然苗和人工繁殖苗之分,还有长江水系、鸥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之别。目前最好的是天然长江水系苗培育的蟹种,但数量极少。较多的是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殖苗培育的蟹种,选购时要注意识别,防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最好是自育蟹种或购买本地健康蟹种,确保蟹种质量,避免长途调运外地来路不清的蟹种,坚决杜绝从发病地区购买“带病”的蟹种养殖。优质的长江蟹苗应在盐度0.3%以下淡化5~6日,用手捞起少量蟹苗,轻握成团,放手后能迅速散开,并且无死苗、无杂物、无附着物。优质蟹种背甲青绿色,有光泽,腹部银白色,新鲜活泼,个体大,附肢无折断。
三、营造良好环境 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河蟹栖息、蜕壳、生长和防病十分有利。因此,养殖池要建在开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水源要充足、清洁。养殖池内要移栽占总水面1/3左右的水草,如绿萍、水花生等,既为河蟹创造一个隐蔽的生态环境,又能净化水质,降低水中氨、氮含量,增加溶氧。河蟹有打洞穴居的生态习性,可人工设置蟹窝,在池四周用瓦片交错层叠6~7层,高约0.2~0.3米,瓦片间距0.15米,也可设置蟹岛,在蟹池中设置若干个淹没于水中的土堆,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4~1/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8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