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套养黄颡鱼的技术

在藕塘中养殖黄颡鱼是荷藕和黄颡鱼相互利用、互相补充、同塘共生的一种生态套养模式。它是利用藕塘的自然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栽植荷藕又放养黄颡鱼,使藕塘内的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生物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被黄颡鱼所利用,荷叶遮阴挡光,还为黄颡鱼在弱光下摄食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黄颡鱼的残饵和排泄物为荷藕增加了有机肥,鱼类的活动还可松动塘底,为荷藕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塘条件
藕塘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电力配套,交通便利,无污染源,阳光充足,且不受暴雨和洪水影响的地方。塘形呈长方形,东西向,面积以10亩左右为宜,水深为0.8-1.2米,埂宽为1-1.5米,塘底较平坦,淤泥厚度为30-4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利于荷藕的生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一个比四周低20-30厘米、面积为50-60平方米的洼坑,以便于成鱼捕捞。
二、荷藕栽植
1.投施基肥。植藕前15-20天,向池底投施经发酵后的畜禽粪肥,用量为1500-2000千克/亩,方法是全塘撒洒,一次施足,然后深耕塘底20~30厘米。
2.藕种栽植。荷藕的栽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初,考虑到套养黄颡鱼的因素,藕种选择稀栽,一般株距为0.5~0.8米,行距为2-2.5米,每亩栽植600~700株。藕种栽植完毕,向塘内注水10厘米。
三、鱼种放养
1.黄颡鱼种放养。待藕长出第一片藕叶后,将藕塘水位抬高至30厘米,便可投放鱼种。一般放养规格为30克/尾左右,密度为300-400尾/亩,放养时间为4月中、下旬。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可搭配放养部分花白鲢鱼种,放养规格为5-10尾/千克,密度为50-80尾/亩,放养时间在5月上旬。
2.鱼种消毒。上述鱼种在放养前均需用3%-5%的盐水浸洗3-5分钟(),以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
四、技术管理
1.投喂管理。饲料为黄颡鱼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40%左右。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鱼种入池3天后,即可投喂,日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塘内黄颡鱼总体重的3%-4%,分别于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喂量的60%。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藕塘水温和黄颡鱼的吃食强度等灵活掌控。
2.水质管理。藕塘内的水质较好,主要是要调控好水位。水位的调控既要满足黄颡鱼的生长需求,又要服从荷藕的生长需要。早期保持20厘米浅水位,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逐步加深水位至40厘米左右;夏季水位达到最大,一般在80厘米左右(洪涝季节,应加强水位的调控,保持荷叶在水位线以上);天气转凉后逐渐降低水位,上般在30-40厘米;越冬期间保持浅水位,一般在5-10厘米。
3.病害防治。荷藕栽植初期,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氟虫腈(锐劲特)防治地蛆,此时水位浅,防治效果较好。也可在藕塘内放养部分黄鳝和泥鳅,黄鳝和泥鳅专爱吃藕塘里的地蛆。荷藕容易生褐斑病,该病由真菌侵害所引起。首先清除荷藕的病、残、枯叶,集中烧毁,然后加施磷、钾、钙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黄颡鱼本身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加之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里,鱼、藕之间生态优势共生互补,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好水质,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出现病情。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可增强黄颡鱼体质,提高肌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的忍受力不及有鳞的鲤科鱼类,因此,一旦黄颡鱼发病,要对症治疗,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黄颡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4.加强巡塘。每天要有专人巡塘,观察水质、荷藕长势、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1600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唐玉华

相关知识

螃蟹池塘套养江黄颡鱼技术要点


一、池塘条件
加强池塘改造,培育移植水草,营造适合江黄颡鱼与河蟹栖息、摄食、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主要措施: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特别要求临近没有污染源;2、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在冬季整收好池塘,每亩池塘用生石灰150公斤进行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病菌与野杂鱼、虾;3、设置隐蔽物,沿池塘四周种植水花,5米左右种植一块,并根据生长情况,适当施肥与修割,保持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20%左右。水草不足时,则要加强施肥,培植水草;水草超过30%的覆盖面时,则要及时进行修割,以保持良好的水体空间和溶解氧。4、以黄颡鱼养殖为主的池塘,每只池塘配套叶轮式增氧机1台,以防黄颡鱼缺氧浮头。
二、合理放养种苗河蟹塘混养江黄颡鱼,规格为40-50尾/公斤江黄颡鱼种,亩放200-250尾左右;3-4厘米左右的江黄颡鱼夏花,亩放500-1000尾。亩放扣蟹800-1200只,规格为150-200只/公斤,同时也可搭养少量鲢鳙鱼种。
三、科学投喂饲料饲料投喂做到“四定”原则,具体做法:1、定时:每天投饲1—2次,一般上午为8—10时,下午为4—5时进行;
2、定量:投饲量一般占载鱼量的2—5%投喂,具体根据吃食情况而定;
3、定质:饲料可自已配方并加工而成,主要原料有鱼粉、蚕蛹、蚌肉、豆粕、菜饼、四号粉等,做成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35%,绝不投喂变质饲料;
4、定位:沿池塘四周均匀定点投喂。同时还坚持“四看”,即看鱼蟹吃食情况、看鱼蟹活动情况、看季节变化和看天气状况,灵活掌握,及时适当调整投饲量。
四、加强日常管理 
1、定期加注新水。放养时,将池水灌至80厘米左右,以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5厘米左右,到高温季节来临之前,把池水灌至最满。到养殖生长旺季,则在加注新水的同时,每隔30天使用1次生物制剂——EM原露,以调活、调好水质与水色。
2、定期预防病害。放养时将鱼体用食盐水进行浸洗消毒,防止鱼体擦伤后发生水绵病和赤皮病。平时在预防病害时,一般以生石灰为主进行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每米水深10—15公斤。但在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则使用高效低毒的水产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如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用量根据使用说明书要求使用。
3、加强巡塘管理。每天2—3次巡塘,注要观察养殖品种的活动情况,病害情况,水质变化情况,吃食情况和防逃设施等,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和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 

黄颡鱼


中文名称黄颡鱼

拉丁名称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英文名称yellowheaded catfish

异名嘎牙子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拟鲿属

拉丁属名Pseudobagrus Bleeker,185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国各水系。

形态特征
体长11.2-15.8厘米时测定:背鳍6-7,臀鳍20-21,鳃耙13-16。

头长为体长的26%-29.5%,体高为体长的23%-27%,尾柄长为体长的9.5%-10.8%,尾柄高为体长的9.1%-11.5%,吻长为头长的29.5%-35.6%,眼径为头长的15%-19.6%。

体长,腹部平坦,后部稍侧扁。头大、宽平。眼小。口裂大,下位。触须四对,上颌须最长,超过胸鳍基部,鼻须只达眼后缘,颐须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长。裸露无鳞。

背鳍硬刺具有锯齿。胸鳍硬刺强大,两缘均有锯齿,前缘锯齿细密,后缘锯齿粗大。胸鳍大,呈扇状。背鳍后有一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较深。

背部和体侧黄色,有断续的黑色斑纹数条,腹部淡黄色或白色。鳍均灰黑。

生活习性
黄[鱼桑]是底层鱼类,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适应能力很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生存。白天潜栖于河底,夜间活跃,上浮水面捕食。黄[鱼桑]虽为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里,它捕食鱼的出现率较低,大多数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小蚌和螺等为食。有时出现植物碎屑。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生殖期间,雌雄鱼有区别,雄鱼肛门后有生殖突,雌鱼无此物。产卵虽与水位关系不大,但产卵期较晚,一般在6月底开始。怀卵量为4 000-9 000粒。成熟卵径1.7毫米左右,桔黄色。黄[鱼桑]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挖坑筑穴,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烈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于鱼卵发育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

黄颡鱼科学养殖方法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就是黄骨鱼,有利尿消肿的功效。黄颡鱼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现在有很多的渔民都在养黄颡鱼,因为黄颡鱼在市场上很受大家的喜欢,可是在养黄颡鱼的道路上有的渔民赚到了钱,有的渔民却与成功失之交臂,黄颡鱼科学养殖方法黄颡鱼的养殖技术,具体来了解一下:

黄颡鱼怎么养殖?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常见的黄颡鱼疾病有哪些
1、车轮虫病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黄颡鱼的鳃、体表皮肤及鳞等处,少量寄生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病鱼的鳃和皮肤分泌大量黏液,鱼体消瘦,体色加深,常浮于鱼池下风处或绕池打转。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时,极易发病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2、肠炎
病鱼离群独游,食欲下降,行动迟缓,容易捕捉,体表泛黄,黏液增多,腹部常有红斑并胀大,手感柔软,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黄色黏液外流,肠管发炎呈浅红色,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有红色块状淤血。由点状单胞杆菌侵入鱼体腹腔而发生,或饲料腐败变质而诱发,鱼种或成鱼均有可能受害。
3、水霉病
水霉菌似白色的棉花,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瘦弱死亡。鱼体受伤、鱼群拥挤、水质污染时,容易感染,致病水温15℃左右时,3-5天就可以长成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此病一年四季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
4、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胨状物质,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此病在鱼种阶段较为流行,常于盛夏及冬季爆发。
黄颡鱼疾病的预防
对待黄颡鱼的疾病,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防治难度也就更大,即使已有特效药治疗,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是难免的。提倡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
此外,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比有鳞鱼更为敏感,用药浓度一定要谨慎把握,使用量必须低于常规用量,且在用药后须有专人观察鱼情,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毒害。
黄颡鱼的养殖回报
黄颡鱼养殖要想赚钱,那么必须得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得合理降低养殖密度。黄颡鱼一般来说会分为高密度养殖和低密度养殖,不过一般来说这高密度养殖会比低密度养殖利润更高。
第二、适当减少养殖周期。在黄颡鱼的养殖中,会提到一个叫做是新口和老口模式,这里的新口和老口主要指的还是黄颡鱼的养殖周期长短和炮头大小。
第三、是苗种选择很重要。苗种其实关乎着养殖是否能够成功,以前多数是选择本地苗种,但是这种苗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患病,而且品质是层次不齐。所以后来市场就多用一种叫做杂交苗种的黄颡鱼,一般来说就是用本地的黄颡鱼雌鱼和江黄颡鱼杂交。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中间黄颡鱼


中文名称中间黄颡鱼

拉丁名称Pelteobagrus intermedius (Nichols et Pope)

英文名称blotched catfish

异名黄牯、黄[鱼央]、大头黄[鱼央]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鲇形目

拉丁目名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鲿科

拉丁科名Bagridae

中文属名黄颡鱼属

拉丁属名Pelteobaggrus Bleeker,186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淮河、珠江水系,及海南。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18-20;胸鳍Ⅰ-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14-16。脊椎骨5+37-39。

体长为体高的3.0-4.4(3.9)倍,为头长的3.1-3.9(3.5)倍,为前背长的2.3-2.7(2.5)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2.9)倍,为眼径的5.0-7.0(5.7)倍,为眼间距的2.0-3.3(2.6)倍,为上颌须长的1.3-1.9(1.5)倍,为尾柄长的1.6-2.3(1.9)倍,为尾柄高的2.4-3.7(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8(1.5)倍。

体长形,略粗壮,后部侧扁。头略大,尤以前部为平扁,背面大部裸露,枕突接于背鳍前板。吻部背视略圆截。口大,下位,新月形,颌齿与跨齿均细尖绒毛状,排状排列。眼较小,侧上位;眼间略平。须较细弱,鼻领几达眼后缘,上颌须多不达胸鳍基部。

背鳍位前,起点约在体前部五分之二处;硬刺强,后缘有弱锯齿。胸鳍位低;硬刺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着细小。脂鳍短小,位于臀鳍上方,后缘游离。腹鳍达臀鳍。尾鳍深叉形。

背部红褐或暗褐色,腹部淡色。项部有一淡色鞍状斑纹,体中部和后部各有淡色横带纹,体侧在背鳍下方和臀鳍上方各形成一个大的暗色斑块。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光泽黄颡鱼


中文名称 光泽黄颡鱼
拉丁名称 Pelteobaggrus nitidus(Sauvage et Dabry)
英文名称 shining catfishh
地方名称 于耳朵、白肚儿(四川)、尖嘴黄颡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黄颡鱼属
拉丁属名 Pelteobaggrus Bleeker,186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 7;臀鳍条22~25;鳃耙外侧9~11;脊椎骨38~39。体长为体高的4.9~5.7倍,为头长的4.0~4.5倍,为尾柄长的5.4~6.4倍,为见柄高的12.1~15.8倍,为背鳍起点至吻端距的2.8~2.9倍,为脂鳍基长的4.3~5.9倍。头长为吻长的2.7~3.3倍,为眼径的4.5~5.7倍,为眼间距的2.1~3.2倍,为胸鳍刺长的1.2~1.5倍,为背鳍刺长的1.2~1.4倍。体长,尾部侧扁,头顶后背部裸露,口下位,微弧形,上、下颌均具有绒毛状细齿。吻稍尖,上颌长于下颌。须4对,较短小。鼻孔末端只达眼的中点,上颌须末端在胸鳍基部之前,颐须较上颌须短,前后鼻孔分离,鳃孔大,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位于胸鳍上方。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其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腹鳍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其相对。尾鳍深叉形。肛门近臀鳍起点。鳔1室,腹腔膜灰色或灰褐色。体黄色,略带紫红色,体侧有明显的黑色斑块,各鳍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底栖性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小虾

江黄颡鱼


亲鱼有天然有养殖;2冬龄以上, 体质肥壮、鱼体无伤痕,各鳍鳍条完整,个体大,活动物能力强,体色呈黄褐色者为佳,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采用蜂巢式孵化器, 筛绢网做鱼巢,
水温22--27℃, 孵化日常管理上可采取:勤巡视,勤洗刷过滤筛绢网; 抖除未受精卵,测算受精率; 分阶段控制流量; 在附着阶段要为仔鱼提供安静环境; 当鱼苗鳔充气,肠道通,鱼苗开始从单纯卵黄营养转为卵黄与摄食小型枝角类的混合营养阶段此时,可将鱼苗放出。仔、稚鱼从孵化出膜到器官分化完善,外形与成鱼体形相似。其食性分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三个阶段。其食物组成依次为卵黄在吸收卵黄的同时,摄食小型枝角类(兼食轮虫、桡足类、无节幼虫、藻类等浮游生物)大型枝角类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寡毛类)以底栖生物为主并开始摄食人工饲料。江黄颡鱼苗从内源营养到混合营养,从浮游动物到底栖动物这二食性转化,鱼苗最容易死亡;因此对这两个食性转化时期,根据其发育的生物学规律,投喂量多质好的适口饵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还有池塘,放养密度,水质, 人工鱼窝, 分阶段精养细喂,日常管理工作, 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及时防治等条件。

混养黄颡鱼的技术 黄颡鱼的五种混养模式介绍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混养黄颡鱼的技术黄颡鱼的五种混养模式介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黄颡鱼的五种混养模式介绍
1、成鱼池混养。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鱼的品种没有严格要求。鱼池面积20-30亩,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每亩放体长3~4厘米的黄颡鱼苗种40~50尾,每亩增收黄颡鱼2.5~4公斤。
2、亲鱼池混养。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与亲鱼争食耗氧的野杂鱼。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体长2-3厘米的黄颡鱼苗种40-60尾,每亩增收黄颡鱼3~5公斤。
3、蟹池混养。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饲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每亩放体长3-5厘米的黄颡鱼苗种30-50尾,每亩增收黄颡鱼2.5~5公斤。
4、河沟混养。河沟中低值野杂鱼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饲料。一般每亩放体长2~4厘米的黄颡鱼苗种40~60尾,每亩增收黄颡鱼3~6公斤。
5、大水面混养。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喂饲料。一般每亩放体长3~4厘米的黄颡鱼苗种40-60尾,每亩增收黄颡鱼4-6公斤。
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1)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
(2)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一般每亩混养30~60尾为宜,黄颡鱼苗种体长3-4厘米,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3)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宜再混养其它肉食性鱼。
(4)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饲料生物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黄颡鱼专用饲料。
(5)蟹池混养黄颡鱼,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饲料生物。
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

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尽管其个体较小,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刺少无鳞,市场价格一直坚挺,不仅食用时美味鲜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稻田生态养殖黄颡鱼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一、养殖区的选择
养殖面积为65公顷,水、电等设施齐全,交通方便。
二、稻田工程建设
1.田间工程以10亩为一个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单元,在稻田坝埂内侧挖上口1.5m、底宽0.5m、深0.7m的环沟,在稻田内每隔40m处挖上口0.5m、深0.2m(耕作层)的浅沟,使浅沟与环沟相通。
2.暂养池以10亩为单元,靠近水源的稻田一端建1个池深1m、面积60平方米的暂养池,以供培育苗种之用。
三、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1.苗种选择和运输选择种质优良、个体均匀、无公害的健康苗种,放养规格为10g/尾。2004年5月12日从辽阳市购进黄颡鱼苗种,用带有增氧设备的活鱼运输车运输,到目的地后在车上水箱内用20g/立方米高锰酸钾对苗种进行消毒15分钟,然后将苗种放入暂养池。
2.苗种放养采取两级放养法,即暂养池培育和稻田养殖。购进黄颡鱼苗种规格为6g/尾,5月12日开始进行黄颡鱼苗种暂养培育,放养密度为60尾/立方米。6月27日,在稻田施肥和农药药效消失后,将暂养池内的苗种放养到稻田中养殖,放养密度为350尾/亩。
四、养殖管理
1.驯化从暂养培育开始进行投喂驯化,采取定时、定点、不定量的驯化方法,每天定点投喂2次(黄昏前18时和夜间22时),投喂前先给信号(发出响声)然后再投喂,经过3天~5天的驯化,80%以上的苗种可以集中在饲料点摄食。
2.投喂黄颡鱼发育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营养要求有所不同,我们选用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天投喂2次,并将黄颡鱼养殖投喂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饲料的合理搭配,以满足黄颡鱼苗种生长的营养需要。第一阶段为5月~6月,饲料组成全部是蛋白质含量40%的专用饲料,每次添加饲料总量2%的光合细菌,规格为6g/尾的苗种经过45天暂养培育,出池时苗种平均体重达到50g/尾,最重达85g/尾。第二阶段为7月~8月,饲料搭配以杂鱼40%、豆粕40%、糠麸20%配比制成为主,灯诱昆虫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3%的光合细菌。第三阶段为9月~10月,正是黄颡鱼育肥增重的阶段,饲料搭配以蛋白质含量40%专用饲料为主,以杂鱼为辅,每次添加饲料总量4%的光合细菌。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和适量投喂杂鱼可以提高黄颡鱼的品质。养殖期间,饵料系数为1.0。
3.灯诱昆虫5月末,随着气温升高,大量昆虫繁殖生长,此时在暂养池内饲料台上方安装1只照明灯,在稻田饲料台上方安装2只照明灯,灯诱昆虫落水后可供黄颡鱼摄食,不但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动物性营养,而且减少了水稻种植中虫害的发生。

五、鱼病预防
1.坚持换水,保持养殖黄颡鱼的稻田的有效水深。7月份以前,田面保持10cm~15cm水深;7月份以后,田面保持15cm~20cm水深。每隔5天~7天换水1次。
2.调节水质,每隔15天用0.2ppm二溴海因全田泼洒,每隔10天用8ppm~10ppm光合细菌全田泼洒,保持池水的鲜、爽、嫩。
3.青苔没有形成丝状时,在出现青苔的局部水面用硫酸铜1ppm或漂白粉2ppm泼洒,予以彻底灭杀。
六、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黄颡鱼稻田生态养殖的基本原则是与单作稻相比,在水稻产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提高稻、鱼的综合效益。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
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的水质,所以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左右,生长季节要适时添加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所以要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高密度养殖池塘应具备增氧机。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米3水。
二、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
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在养殖过程中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否则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黄桑鱼的混养
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四、疾病的防治
防治病害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并通过观察疗效确定使用的药物品种。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黄颡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渔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疾患,这就需要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1.杀虫剂。按每立方水体用0.03ppm浓度的敌杀死全池泼洒,或用硫酸酮比硫酸亚铁以0.15∶0.05ppm的浓度比例泼洒。以上杀虫剂对(指环虫、车轮虫)等杀虫较好,但两种药只能单用,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更不能超量用药。现在出来很多新药:比如轮虫净、鱼虫净等,都可视各地情况进行使用。
2.抗菌消炎剂。口服药(压成粒料在饲料中混匀)用痢特灵10克加土霉素20克拌匀,加入50千克饵料中,连续喂3天,日喂2次,也可用口服青霉素胶囊,加入料中(5克)连续喂3天,日喂2次,对鱼体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霉素粉稀释集中浸泡10分钟。以上口服药料,最好现配现喂,配一次喂三天,切忌久放。主要针对细菌感染的病鱼。三黄粉中草药可以内服治一点红。
3.对出血病的治疗。用生盐50千克/亩,全塘泼洒。治黄颡鱼鱼病应拒绝施用敌百虫药剂杀虫,否则带来不良后果。
在投放、运输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在高温季节如果发生了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氮全池泼洒2次,可以有效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