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开:打造一个台湾泥鳅王国带出大效益

大泥鳅带出大效益

台湾泥鳅个大体长

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厂

蔡济开是雷州市客路镇达富村人,1996年从南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经过几年打拼,开办了一间家具厂,年纯收入达几十万元。从熟悉的家具行业转行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泥鳅养殖领域,蔡济开说是缘于一个偶然机会。

一次,他回到家乡与村民聊天时,了解到青年人全部出去打工了,留守的老人只是种植一些低效益的传统作物,村里不少土地丢荒,非常可惜。多年来,一直热心村中公益事业的他留了一个心眼。恰好的是,他的朋友当中,不少人是搞水产养殖的。并且,从前两年开始,很多人养起了台湾泥鳅。于是,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调研市场。台湾泥鳅产量高,容易养,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经过几年调查研究,他认为湛江气候得天独厚,非常适合养殖台湾泥鳅。

蔡济开正给台湾泥鳅投食

经过钻研和积累,蔡济开全面掌握了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和销售途径。2013年,他回到家乡准备开始大展身手时,家人和朋友劝他:何必放弃每年轻松赚一百几十万元的事业,而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农业领域,不值得去冒险。蔡济开说,家乡大有作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才是人生乐事。

他的雄心首先在老家被泼了一瓢冷水,遭到一些村民嘲笑:有老板不当,回来做农,是不是破产了?经过多番努力,他在老家租下30多亩的丢荒地,引进种苗,办起了我市首家台湾泥鳅孵化场。

创业路并不平坦。面对一条条比本地泥鳅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台湾泥鳅,当地群众好像看外星人一样,感到诧异,因为从没有人养殖过,群众怎么都不接受。后来,经过耐心劝说,一些群众抱着试试的心态,同意养殖。为了增强群众信心,蔡济开与养殖户口签订协议,从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到销售途径实行一条龙服务,特别是为了解决群众销售的后顾之忧,蔡济开以高于市场价统购包销。对一些困难户,还实行种苗赊帐,到收成时再还钱。去年,经过四个月的养殖,第一批台湾泥鳅上市,每亩纯收三四万元。很多群众笑不拢嘴,纷纷上门要求养殖。为了带动更多群众养殖台湾泥鳅,()今年,蔡济开与朋友合股在唐家镇办起一个400多亩的台湾泥鳅养殖基地。

200多户农民加入他的泥鳅王国

大泥鳅长达30厘米。

聊起台湾泥鳅,蔡济开如数家珍,台湾泥鳅生长适应0至32度水温,长得快,个头大,抵抗力强,病害较少,自从前几年进入大陆后,由于肉多,口感好,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四川、重庆、贵州和东北更受欢迎。湛江由于气候条件,一年可养殖两造,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只可一年一造。目前,整个市场是供不应求,每斤平均收购价十四五元,加上每亩产量一般有3000斤,一年一亩收入七八万元是正常的。

记者来到白沙镇雷祖祠附近一片鱼塘,养殖户邓兴俊正在给台湾泥鳅投料喂食。他高兴说,他是附城镇河北村人,去年他听朋友介绍后,半信半疑试着养了三四亩的台湾泥鳅,种苗和技术都由蔡济开提供。四个月后,收入达到10多万元。今年他已将养殖场扩展到40亩。此外,邓兴俊还介绍了20多个朋友到蔡济开的合作社订购鱼苗。

效益是最好的宣传,尝到甜头的群众口口相传。去年,台湾泥鳅养殖面积只有500多亩,今年发展到200多户,面积3000多亩,预计今年产值超过2亿元。

从一个西装革履的私企老板到天天挽裤穿拖鞋的农民,两年来,蔡济开的目标更加清晰了:与千家万户结缘,打造一个台湾泥鳅王国。他希望政府和职能部门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加强扶持力度,使丢荒的土地充分利用,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相关阅读

泥鳅养殖效益


一亩泥鳅的养殖效益约为15800元/年。养一亩泥鳅的成本投入包括饲料成本约9600元,正常防疫消毒及调水用品约500元,水电维护等约需500元。泥鳅一般亩产2000斤以上,扣除养殖总成本,一亩泥鳅大约可以赚7900元,而且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养殖两季。

一、养一亩泥鳅的成本

泥鳅的养殖投入主要是苗种和饲料,新手养殖泥鳅大多会选择寸苗(3~5厘米规格的泥鳅苗),目前养泥鳅寸苗一亩田需要约3500元投入。饲料主要选择蛋白含量在36%以上浮性鱼饲料,根据现在的养殖水平养殖一斤泥鳅的饲料成本是4.8元,泥鳅的亩产量一般在2000斤以上,饲料成本需要9600元。正常防疫消毒及调水用品约需500元,水电维护等约需500元。养一亩泥鳅的总共成本投入约为14100元。

二、养一亩泥鳅的收入

泥鳅一般亩产2000斤以上,按2000斤计算,市场价格以目前的批发均价11元算,可收入22000元。扣除养殖总成本,一亩泥鳅可以赚7900元。泥鳅寸苗的养殖周期约100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养殖两季,因此养一亩泥鳅一年能赚15800元。同时,随着养殖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现在自繁自养或购买水花苗养殖的也越来越多,养殖泥鳅水花苗投入将会更少,养殖效益将会更高。

甘肃平凉: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清晨7点,天蒙蒙亮,干冷的微风中,郜军珠打开牛棚大门,给37头牛添喂草料。5年前还是“北漂”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家乡知名的养牛大户。

郜军珠是甘肃省庄浪县石阳村人。庄浪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地区,黄土高原的山大沟深、酥脆的土层以及干旱多灾的恶劣气候,曾经让当地人一直在温饱线上下挣扎。经过这些年的扶贫,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记者入住农家,夜探扶贫经。

颠覆贫困县印象

等高线,沿山转,甫进庄浪县境,盘陀路走得人头晕。

听说石阳村曾是贫困村,记者下意识就想到:破败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满脸“沟壑”的老人愁眉苦脸……

到达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颠覆了贫困县的传统印象:村里的硬化路面干净宽敞,路旁每隔十几米就有太阳能路灯;村头是几百平方米的综合广场,一侧是幼儿园,一侧是文化舞台。

这些会不会是面子工程?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郜军珠家——来之前听说他家靠养牛脱了贫。

一进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正赶上吃饭时间,荞麦面的香味扑鼻而来。郜军珠的妻子石冠军打开正屋的吸顶灯,大伙坐在沙发上,边吃边聊。记者一时恍惚了,这哪儿是贫困县啊?

去卫生间洗漱,灯光一亮,嗬!抽水马桶、明净的化妆台,显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实。头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温度足足有97摄氏度,还好淋浴器可调节水温。“热水器是政府给免费装的。过去我们自来水都喝不上,现在洗洗涮涮能用热水,方便得很。”石冠军说。

大门边的一间小屋,堆着半屋子晒干作为燃料的牛粪。婆婆王喜琴正在铲牛粪,以备晚上烧炕。上炕睡觉时,屋子里烟味有点大。“平时不会有这么大的烟,今天婆婆见来了客人,估计牛粪烧多了。”石冠军说。

炕太暖和了,记者只得把腿伸出被子,心里寻思着:这户养牛人家条件挺牛的,经历过什么样的蜕变呢?

曾经北漂卖早点

熄灯之后,躺在炕上,石冠军和记者聊起了养牛经。

养牛并不轻松,“前几天有头母牛要下崽,大牛小、小牛大,我俩特紧张,夜里能惊醒五六次。后来是叫了9个人一起把小牛给拽出来的。接生折腾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是牛的羊水,还得先确认小牛能吃上奶,才能去把衣服换了。”说到这,石冠军翻了翻身子,“不过能看到小牛平安出生,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不少。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村里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啥不懂的随时都能问。”石冠军说,尽管去年牛肉行情不太好,家里还是能有3万多元的纯利润。

这样的收入放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3年,为了赚钱养家,石冠军告别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随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北漂的日子里,石冠军卖过早点,干过印刷,还在兽药公司打过工。到了2011年,因为挂念家中老人的身体,再加上孩子在京读书不方便,夫妻俩决定回家。

“刚回家就赶上农闲,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石冠军说,恰好政府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当地有名的良种牛——平凉红牛。

2012年,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简称双联)工作铺展开来,40多万干部结对帮扶67万贫困户。庄浪是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联系点,确定了“牛果富民”即饲养红牛、种植苹果的产业扶贫思路。石冠军家的日子、整个石阳村的面貌也从那一年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扶贫的驻村干部来家里问要不要养牛。”听说政府有各种优惠政策,不用愁资金、技术有人教,石冠军和丈夫觉得,“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就要贷款几十万,很多人选择了观望。石冠军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报名养牛的积极分子。

欲把牛经唱到底

村东就是石阳村的肉牛养殖小区了,8座标准化养牛大棚,不算大,但生活区、草料房、粪便处理区一应俱全。“其中4个牛棚是我们承包的,我俩平时就住在这里。”石冠军说。

迈入牛棚,一股草料土腥味混合着牛粪味扑面而来。正中间的水泥道把100多平方米的牛棚一分两边,堆着厚厚一层已经发酵的草料。几头刚出生的小牛,拴在后侧的牛床,一听到有人进来就哞哞地叫起来。

养牛场是政府投资230万元建的。为了让从来没养过牛的农户上手并有钱投入,2012年,政府和当地的西开牧业集团协商,企业提供担保,养牛户从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获得贷款。郜军珠当初借到了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在政府协调下,西开牧业集团还要负责“三包”:包进牛、包技术、包销售。“我们从西开那里引进53头架子牛。育肥的时候,企业派技术员来指导,等牛长壮实了,西开公司派人过来收购,就按市场价走。”石冠军说,一年下来,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建了新房,还有了信心继续把养牛事业做下去。

最关键的是,夫妻俩熟悉了养殖的运营流程,掌握了饲养技术。现在他们计划把规模扩大到150头牛。“我打算到时候把牛承包给其他村民,饲料和喂养由他们来管,我教技术、搞管理。等牛下了小崽,我再按市场价收购回来,这样就能长期发展了。”作为带头人,郜军珠还要申办本村的养牛产业协会,“这样大伙一起进牛、卖牛,议价能力就强了。”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郜军珠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不干光等哪会行?”

一个河蟹池塘浓绿色水的处理案例



湖北:养殖户张老板
塘口面积:20亩
水质指标:
PH:9.3
氨氮:0.4ml/L
亚硝酸盐:0.05mg/L
池塘情况:
老塘口,底泥较厚,深黑色发臭。水色发浓,呈浓绿色,透明度极低,下风口有一股腥臭味。前期使用过三次粪肥(有机肥),晚上部分螃蟹上草、上岸,三天前使用过一次氨基酸和EM菌。
情况分析:
此种情况是典型的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量繁殖,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容易滋生蓝藻。一旦遇阴雨天气极易引发倒藻,造成缺氧和中毒。晚上藻类的大量呼吸作用使得螃蟹容易缺氧上岸。
建议处理:
1.换水6-8公分,加注新鲜水源。
2.泼洒3倍解毒应激精华液(7亩/瓶)解毒缓解换水应激。
3.全池泼洒FS活力菌(2亩/袋),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4.使用卫底(2亩/瓶)改善底质,氧化过多有机污染物。
总结:
浓绿水的处理建议要从源头上控制,经常性改底,控制饵料投喂等,减少有机物的蓄积。在处理的时候不推荐使用“消—杀”模式减少藻类,对水体和虾蟹副作用大。一旦出现水质过浓,建议使用生物制剂来吸收水中过多的营养素,配合改底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前期肥水尽量少用有机肥、化肥,多用藻类易于吸收的生物肥(AA绿源等),避免造成营养过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0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