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前胃迟缓的发病原因以及中西医疗法

收稿日期:2016-01-25

奶牛前胃迟缓也是临床中常说的胃虚弱,属于舍饲奶牛群中常见并且多发的消化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性疾病,主要是由许多种因素引起的。

1、奶牛前胃迟缓的病因分析

第一,饲料粗硬劣质,长期给奶牛饲喂这种低劣粗硬、具有强刺激性、并且有泥沙混杂、发霉变质或者冰冻难以消化的饲料会引起发病;饲料成分单一,奶牛长期采食高含量的粗纤维、营养成分低的麦秸和稻草,会对奶牛胃黏膜神经感受器产生的刺激不足或者缺乏。第二,不正确的饲养措施。饲喂奶牛没有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精草料比例失调,饲料转换突然,都会将奶牛的消化程序扰乱;如果奶牛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及维生素,或者采取大规模舍饲形式而使奶牛运动不足,日光照射不够充足,导致奶牛的神经反应性能下降,使其消化道处于弛缓的状态。第三,应激刺激,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奶牛饥饿或者疲劳、断乳、离群、恐惧、感染以及中毒等很多因素都会对奶牛造成刺激,手术、创伤、剧烈疼痛也同样会影响奶牛,带来应激刺激过度,普遍都会发生前胃弛缓。

继发性的前胃弛缓通常被认为是临床的综合征,拥有比较复杂的发病原因,一般是因为口炎、舌炎、齿病等引起奶牛患病。

医源性前胃弛缓是因为给奶牛用药失误,长期应用大量的抗菌药物,破坏了奶牛瘤胃内的菌群共生关系,因此出现消化不良症状而引起的。拥有特别复杂的病因,每个饲养场的自然条件和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所以在临床生产中,应该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结合病例的发病情况对病因加以分析。磺胺类或者抗生素药物长时间或大剂量给奶牛内服,会将瘤胃内正常的微生物菌群破坏,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通常不可以给成年奶牛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特别是土霉素类药物。

2、奶牛前胃迟缓的中西医疗法

原发性前胃弛缓患牛的发病早期,给病牛禁食1~2天之后,再给其适量饲喂易消化,而且营养物质全面的干草,或者对患羊采取放牧,能够增强其消化能力。采取皮下注射的药物可以选用1~2mg的氨甲酰胆碱、10~20mg的新斯的明或30~50mg的毛果芸香碱。为避免奶牛虚脱和流产,不可以把以上药物给危急病例、心脏衰弱、妊娠母牛使用。

促进奶牛瘤胃内容物的运转和排除,可以采用防腐止酵药剂,1次内服稀盐酸15~30mL、酒精100mL,煤酚皂溶液10~20mL、常水500mL或者用鱼石脂15~20g、酒精50mL、常水1000mL,每天用1次药。奶牛患病初期适合1次内服硫酸钠,还可以1次内服硫酸镁300~500g、鱼石脂10~20g、温水600~1000mL,或液体石蜡1000mL,苦味酊20~30mL。

奶牛瘤胃内容物的pH值可以通过采用缓冲剂加以调节,将微生物群系的活性及其共生关系恢复,促进前胃的消化能力。如果奶牛瘤胃内容物的pH值降低的时候,可以一次内服氧化镁200~400g配成水乳剂,同时用碳酸氢钠50g。相反,如果瘤胃内pH值升高的时候,适合用稀醋酸20~400mL或者用适量的常醋内服,对于缓解前胃迟缓能够发挥较好的功效。有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奶牛经口灌服接种健康牛瘤胃液4~8L,可以非常有效的更新微生物群系,对于纤毛虫的存活率也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中兽医对于前胃迟缓的治疗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于脾胃虚弱、水草迟细且消化不良的病牛,治疗的重点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比较适用的内服药剂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00g、白术75g、茯苓75g、炙甘草5g、陈皮40g、黄芪50g、当归50g、大枣200g水煎去渣,每天服用1剂,连续用2~3剂。

如果患牛长期虚弱,气血双亏,应遵循补中益气、养气益血的原则,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八珍散”加味内服:党参50g、白术50g、茯苓4g、甘草25g、当归50g、熟地50g、白芍40g、川芎40g、黄芪50g、升麻25g、山药50g、陈皮50g、干姜25g、大枣200g。水煎去渣,每天服用1剂,连续服用数剂。

临床生产中表现口色淡白、耳鼻俱冷、口流清涎、水泻的患牛,用药原则遵循温中散寒、补脾燥湿,适宜给病牛内服“厚朴温中汤”加味:厚朴50g、甘草25g、陈皮50g、茯苓50g、草豆蔻40g、广木香25g、干姜40g、桂心40g、苍术40g、当归50g、茴香50g、砂仁25g。水煎去渣,每天给1剂,可以连续服用数剂。除此之外,还可以开水冲服红糖250g、生姜200g(捣碎),对于和脾暖胃、温中散寒具有一定的功效。

作者简介:杨旭(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兽医师,长期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

杨旭,白彦维

相关推荐

奶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疗法


奶牛放线菌病属于亚急性、慢性增生性传染病之一,是由于感染放线菌属的牛放线菌而引起.该病的特征是病牛的面骨和颌骨组织明显增生,形成一种特殊的肉芽肿,即放线菌肿.骨骼被病菌侵害后,表现出骨质疏松性骨质炎,出现化脓,甚至是坏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放线菌病的临床症状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疗法。

1、流行病学

奶牛感染的主要菌种为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一般在土壤、水、饲料以及禾本科植物的穗芒上。该菌是一种寄生菌,一般在奶牛鼻腔、口腔和气管内寄生。当奶牛食入芒刺而损伤口腔和齿龈黏膜时,就会导致寄生的放线菌侵入体内,并大量繁殖而导致发病。该病主要是侵害奶牛,一般是2-5岁比较容易感染,尤其是在低湿地区放牧的奶牛更容易发生。

放线菌通过奶牛损伤的皮肤或者黏膜侵入组织后,会导致局部发生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初期肉眼即可见灰白色的小灶不断增大,同时会逐渐产生脓汁。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积聚在肉芽肿内部的中性粒细胞四周存在一些成纤维细胞、少量多核巨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最外面通常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中往往浸润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如果白色小灶明显增大且软化时,病变处就会发生脓肿,并流出大量脓汁,形成“硫黄颗粒”,随即就会发生放线菌病。

2、临床症状

感染初期,病牛的下颌骨或者上颌骨出现肿、增温、痛的现象。肿胀是由水肿及其下面的下颌骨肿胀构成,往往具有清晰的界限,且无法移动,此时非常容易误认为是外伤。肿胀一般进展比较缓慢,在几周之后才会出现更加明显的骨肿胀,但水肿不明显。病牛会表现出大量流涎,且严重影响采食或者咀嚼。个别病牛的肿大处会进展快速,只需要非常短的时间就能够扩散至整个头骨。病牛症状严重时,会由于牙齿松动、变形、咬合不齐或者牙齿脱落而使其很难继续采食,机体营养状况变差,很快消瘦。部分肿块还会发生坏死、化脓,从而出现脓肿。当脓肿发生破溃,就会有脓汁流出,有时还能够穿透皮肤而形成瘘管,并有含“硫磺颗粒”的黄绿色黏稠脓汁从瘘管流出,治疗长时间之后依旧无法痊愈。另外,病牛头、颈部组织一般也会出现硬结,但触之没有热痛感。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病牛按压出现波动的部位使用无菌注射器进行穿刺,缓慢转动针头后抽出,快速进行抹片、压片,经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中心菌体呈紫色,且四周有红色的辐射状菌丝,从而判断为放线菌。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混杂小颗粒的脓液置于乳钵内,通过研碎在血清LB肉汤和血清LB琼脂中间汇总,分别进行37℃、10%二氧化碳的厌氧以及需氧培养,经过24h二者都有细菌长出,但厌氧条件下长势相对较好。琼脂平板的深部会长出较难挑出的圆形细小菌落,呈灰色,边缘稍微透明、黏稠。肉汤中会变得浑浊,且在试管底部形成绒球样絮状的细小沉淀物。分别进行涂片、染色和纯培养后,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菌,且具有细分支菌丝及菌丝的断片。

生化鉴定结果。病菌能够使蔗糖、果糖、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发酵,能够产生酸,但不会产生气体,且能够生成硫化氢,吲哚试验和MR试验都为阳性。

4、中西医疗法

西药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牛,必须要坚持长时间用药治疗,通常至少要连续用药2周。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是链霉素或者联合使用青霉素、链霉素,还能够选择使用红霉素。病牛外部肿胀部位的四周可每次注射2支用青霉素(160万IU)和2mL普鲁卡因,一般分成四点注射,对局部进行封闭,每天2次,1个疗程为2周,往往要经过3-4个疗程的治疗。对于针孔可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进行清理,接着将适量的青霉素钠粉填塞在孔内,每3-4天更换药物。

中药治疗法。发病前期主要采取凉血消肿、清热解毒,常用消黄散加减(主要成分是芒硝、黄药子、黄连、大黄、贝母、射干、连召、玉金、白药子、山豆根、桅子、知母、甘草等)治疗。方中芒硝起泻火热且使其走大肠;大黄、黄连起凉血、清热燥湿之效;连召、贝母、知母起消肿、清心肺上焦热之效;玉金、白药子、黄药子起清热凉血、利咽喉之效;山豆根、射干起消肿、清热解毒及利咽喉之效;桅子起清三焦火之效。发病中期主要采取活血散癖、消肿散结,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主要成分是陈皮、皂刺、防风、花粉、当归、乳香、没药、白芷、贝母、双花、炮甲珠、甘草等)。方中陈皮起理气消肿之效;花粉、贝母起清热散结之效;皂刺、山甲起消肿软坚、解毒透络之效;白芷、防风起消肿疏风散结之效;乳香、没药、当归、赤芍起活血散癖止痛之效;双花起清热解毒且持续消散疮肿之效;甘草起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效。发病后期主要采取理气消肿、益气活血,常用四君子汤,并配合添加消肿、理气、活血药物,主要成分为乳香、川芍、白术、积壳、云荃、党参、皂刺、没药、青皮、黄芪、当归等。方中没药,乳香起散癖活血之效;党参、白术、黄芪、云荃起益气消肿之效;皂刺起消肿散结之效;积壳、青皮起理气消肿之效;川芍、当归起活血和血之效。

奶牛放线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1、病历资料
1.1病牛简介
2015年1月我场兽医于娟姗奶牛群中发现数头下颌肿大病症的奶牛,经一段时间的临床观察,这些奶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肿胀部位逐渐增大,触诊时初期有骨硬感,其后逐渐变软。病牛患病初期采食量正常其后逐渐减少,采食量少、咀嚼吞咽困难,机体消瘦直至卧地不起。
1.2既往病史据调查统计我场自投产以来并未出现类似症状。
1.3临床症状
经临床观察记录。病牛多在颌骨部有一硬肿隆起,界限不明显,不可移动。有一例在下颌骨外侧肿大,蔓延到整个颈部,外形增大,明显变形。有的是侵害下颌骨内侧,周围组织肿胀,蔓延到下颌骨之间的颚下触诊时有疼痛,食欲和体温正常。有的因病菌侵害咽喉、颌骨等处发生肿胀的同时,舌苔肿胀,口张开,舌伸出口外,从口中流出透明、粘稠、黄色液体,带有腐臭味。侵害咽喉,咽喉部发硬,出现咳嗽,呼吸变粗,体温升高,口鼻有粘液流出,食团不易下咽。当病变部位发展到一定时期,肿胀部化脓破溃,流出浓汁,形成瘘管,有血色浓汁和血液伴发流出,迁延不愈。慢性病牛虽有食欲,由于吃草困难,常处于饥饿状态。日渐消瘦,经长期慢性消耗,病程长期不愈。

2、实验室诊断
2.1显微镜镜检
除临床症状表现外,取病牛肿胀部位病料镜检。取病变部位的血液或浓汁定量,用氯化钠溶液稀释约5倍,用力摇晃2min,静置是指沉淀后倾去上清液,再重复以上操作2次。然后取淡黄色小颗粒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15%氢氧化钠溶液,覆盖拨片,将颗粒稍压扁后,放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2.2镜检结果在视野内发现放射状曲光性较强放射形棍状提结构。
2.3诊断结果
经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诊断结果得出,该场奶牛所患病症为奶牛放线菌病。

3、治疗
根据不同牛的病程长短与肿胀部位的软硬程度给出以下治疗方法。
3.1治疗方法
3.1.1抗生素疗法:一般病牛用青霉素240万单位和链霉素200万单位,注于肿胀周围,每天1次,连用5~7天为一个疗程,视病情轻重继续给药。另于肿胀部位局部涂10%磺酊每日2次。
3.1.2手术疗法:对于病灶部位化脓破溃,有脓汁流出的。应先手术,后用药。具体方法如下:患畜保定,患部剪毛和消毒。切开患部皮肤排脓,然后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创腔。切掉创腔内形成的脓性组织和瘘管。根据创腔的大小选择适当长度的纱布,将纱布展开对折,对其下层撒布高锰酸钾粉,盖上上层纱布,送入创腔内,注意在创口外留1~2cm以便引流。
3.1.3碘制剂疗法:
在下颌部硬肿处周围用2%碘酊在硬肿组织深部间隔点注15~20ml,注后局部充分按摩3~5min,使药液在组织中扩散,3日后复注一次。同时患畜每日服碘化钾10g,连服5d,停5d后再服3~5d。
3.2注意事项
3.2.1掌握治疗时机
选择患牛病变部位成熟软化时治疗为宜。如遇肿块发硬,可外涂鱼石脂软膏,促使肿胀部成熟。
3.2.2药量适宜
高锰酸钾粉不宜使用太多,否则易腐蚀创腔,影响伤口愈合;使用碘制剂过量出现中毒现象,如减食、流涎、黏膜卡他、眼结膜发炎、流泪、咳嗽、皮肤发疹、脱毛、皮屑增多等现象时,应暂停用药一段时间或减少药的用量。
3.2.3术后观察注意手术后的观察治疗,必要时可进行第2次手术,直至痊愈;注意创部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当新的肉芽组织长出时,方可去除引流药条。
4、体会
根据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分析牛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该病可引起牛面部、下颌部、颈部、皮肤、口腔内器官组织等发生病变。
由于牛放线菌病均为散发,潜伏期比较长,病程一般也较长。而在发病早期不见采食量下降和明显临床症状,因而大多容易被忽略。一旦患牛病变部位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由于肿胀部位肿的很大,采食量跟不上,机体长期处于营养匮乏的状态,机体免疫力下降。常常并发出其他疾病,这时一边奶牛场会根据该牛有无饲养价值或直接淘汰,因此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故加深对本病病例初期的检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使用抗生素、碘制剂治疗停药后,病牛肿胀部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肿胀状态,并且肿胀部的大小未见明显缩小;而采用手术疗法,只需使肿胀部自然成熟变软然后做排脓术即可。相比之下抗生素、碘制剂疗法治疗时间较长见效慢适宜对发病初期的患牛进行对症治疗,且不会对病牛机体造成太大的破坏。手术疗法对发病到中后期的病牛进行治疗,此方法见效快,能够使病牛的状态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及中西医防治


摘要:随着近些年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增大,奶牛饲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到奶牛的饲养行列中,因为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同,所以奶牛场经常可见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产科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其中胎衣不下非常常见,对奶牛的不良影响很大,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现主要分析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介绍临床中的诊断方法,从而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奶牛胎衣不下也通常称为胎衣停滞,主要是奶牛产后的一定时间段,胎衣滞留在子宫中不能够脱落。据统计,临床生产中奶牛产后胎衣脱落时间在10h内的能够超过95%,所以,超过10h胎衣仍旧没有排出的即可认为胎衣不下。发生胎衣不下的奶牛非常容易是继发子宫内膜炎,同时胎衣不下奶牛也会导致不孕症,对其繁殖力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患牛的产奶量降低,患病严重的乳房和全身都会发生严重的感染,进一步恶化会导致败血症,患病奶牛的体温升高、精神萎靡并且食欲降低,从而对产奶量造成影响,最后恶化可能会危及其生命。

1临床症状

胎盘全部停滞:全部胎膜都停滞于子宫内,仅见淡红色脐带露在阴门外面,患病初期的奶牛通常见不到全身的患病症状,而且食欲和饮欲均没有异常表现。

胎盘部分停滞:可见奶牛的阴门外有部分大小不一样的胎儿子叶,有部分胎儿的绒毛膜一直与母体子宫阜黏连在一起,妊娠奶牛通常可见弓腰努责表现。

2.诊断

全部胎衣不下:全部的胎衣都停留在子宫中,出现此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子宫坠垂于腹腔或脐带断端过短。可见阴门外只有少量的胎膜悬垂,或者根本不见胎衣外露。给奶牛进行阴道检查,能够发现胎衣不下的情况。一般全部胎衣不下的患牛没有异常反应,偶有患牛表现举尾、弓腰、不安和轻微努责的症状。

部分胎衣不下:只见很少部分的胎盘发生黏连的情况,而大部分的胎衣会因为脱落而悬垂于阴门之外。如果脱出的胎衣在粪尿中浸渍会出现腐败的情况,炎热的天气此种情况表现更加突出。通常脱出的胎衣色呈熟肉样,散发剧烈的臭味。患病奶牛子宫颈开张,阴道内温度上升并且积有褐色、稀薄的腥腐臭分泌物。

通常胎衣不下:临床中最常见的胎衣不下不会对奶牛全身造成很大的影响,患病奶牛的食欲、精神、体温均不会表现出异常。少部分病牛会因为胎衣腐败、恶露潴留、细菌繁殖、毒素被吸收发生中毒,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严重的患病奶牛通常可见食欲彻底废绝。

3治疗方法

日常的临床生产中,如果奶牛出现产后胎衣不下的情况,工作人员要掌握进行手术剥离的合适时间,手术后胎衣还是剥离不掉的患病奶牛,应该通过子宫送药加以治疗。

剥离法:将患病奶牛的尾系到颈部上,将其外阴部和露出的胎膜清洗洗净并且进行消毒处理,进行消毒之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操作之前要戴上长臂手套,以方便采取剥离措施,并且能够起到防止感染的功能,采取5%~10%温盐水向子宫内灌入1000~1500mL。左手将露出的脐带握住,右手缓缓的伸入子宫内再用拇指及食指捏住胎儿胎盘边缘处,接着轻轻从母体胎盘上撕剥开,并且要逐渐的缓慢的进行剥离,剥离结束以后还要仔细对胎衣的完整性进行检查,然后再冲洗子宫,通常会采用高锰酸钾水溶液,子宫冲洗干净以后要继续用手对子宫进行推拉,促使随着奶牛努责而将冲洗子宫的水溶液排干净,同时向子宫内送注射用盐酸四环素3g,温10%氯化钠500mL,或者向子宫内送入洗必泰栓100~120mg,对于预防机体感染有效,还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240万IU,链霉素3~5g,一般3次即可见到效果。

子宫送药法:剪掉露于阴道外的胎膜,进行消毒,采取盐酸四环素粉3g,温浓盐水500mL,用导管送入子宫内,隔2天进行1次给药,一般患牛在用药5~7天可见胎衣自行排出。或者静脉注射10%氯化钠500mL,也具有一定的疗效。给奶牛灌服羊水1000~2000mL,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功能,平时的饲养过程中要将分娩母牛的羊水收集起来,等到母牛将胎儿产出之后,让其饮用。

中药治疗:当归9g、白术6g、益母草9g、桃仁3g、红花6g、川芎3g、陈皮3g,共研细末,开水调后内服。当患病奶牛体温升高的时候,用抗生素进行注射治疗比较合适。

4预防

处于干奶期的奶牛,平时的临床生产中应该供给充足的优质干草,让其自饮或者进行青贮。营养条件比较差的奶牛应该将精料的供给量进行适当的增加,确保钙磷处于比较适中的比例。增加待产母牛的运动量,防止其体型过于肥胖。奶牛分娩应该尽量不在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进行。对于有缺钙症状的患病奶牛或者习惯性胎衣停滞的患病奶牛,生产前的1个月,可以每个星期注射25%葡萄糖500~1000mL,氯化钙25~30g。犊牛出生后最好要让母牛将其舔干净,均能促进子宫收缩,并且能够促使其胎衣尽快脱落。

蛋鸡中暑的原因及中西医防治方法


1、蛋鸡中暑的原因

鸡容易发生该病主要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所导致,其体表没有汗腺,从而无法通过出汗进行散热,只能够通过伸展翅膀和张口呼吸来散热,因此如果在烈日下曝晒,或者长时间处于闷热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饲养密度过大而严重拥挤,通风较差,且无法饮用充足的清水,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较长时间处于密闭拥挤的环境中,都能够引发该病。一般蛋鸡非常容易在中午12~16时和18~22时发生中暑,这是由于此时温度相对较高,且环境比较闷热,机体自身已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体温调节功能,从而使其体温明显升高,达到发生热休克的临界温度,进而非常容易发生该病。

2、蛋鸡中暑的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出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有些还会从喉内发出比较明显的呼噜声;张开翅膀,并下垂,羽毛杂乱,采食量减少,有些甚至停止采食,但饮水明显增加,精神沉郁,减少活动,往往在笼底俯卧;由于鸡冠不断发生充血逐渐从鲜红色变成发绀,部分还会呈苍白色;体温持续升高,后期会出现眩晕,无法稳定站立或者行走,体质虚脱,接着由于出现休克而发生死亡。另外,蛋鸡产蛋量也会明显降低,产出较小的蛋,且蛋壳变脆、变薄,表面非常粗糙,且破蛋数量明显增多。

3、蛋鸡中暑的诊断

取健康蛋鸡、病鸡的血液,进行禽流感、新城疫血凝抑制实验,发现抗体水平都保持在有效的保护范围内,从而排除患有这两种疾病的可能。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的肝脏、脾脏进行抹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未见细菌;将病料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接种,3天后也没有生长细菌。

根据蛋鸡群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向饲养户了解情况,从而给出综合诊断。

4、蛋鸡中暑的预防措施

降低舍温:舍内要适当加强通风,改善环境温度和条件。鸡舍和鸡群可在午后用深井水进行多次喷洒降温,将门窗全部打开,促使对流的形成,并安装必要的通风设施。如果鸡舍比较简易,可对房顶进行遮荫,防止阳光直射。同时,在鸡舍周围种植树木、草坪、藤蔓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等,不仅能够使水蒸汽大量蒸发增加散热,还能够使空气保持湿润,减少尘埃。另外,要注意在树木生长过程中进行修剪,使树冠比屋檐高,从而避免阳光直射。

供应充足的清洁饮水:正常情况下,鸡蛋中大约73%是水分,鸡体大约65%~70%是水分,且其饮水量会根据环境温度的不同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饮水量达到采食量的3~4倍。另外,不能够间断饮水,同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可溶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够有效的抑制体温升高,还能够促使产蛋率提高,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清凉防暑药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

及时清粪:如果舍内温度过高,容易使鸡粪通过蒸发产生大量水汽以及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导致舍内湿度明显提高,从而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球虫等疾病,同时当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因此,要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最好能够采取机械清粪,如果只能够采取手工清粪,则要在每天14~15时进行,且清粪后要立即对粪池进行喷雾消毒。

5、西药治疗

碳酸氢钠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温度过高而导致的酸中毒,从而控制死亡量,还能够使蛋壳质量有所改善。一般在饲料中添加0.3%即可,在饮水中添加0.1%即可,每天在早晚饮服,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维生素C能够增强抗应激能力,预防感染,提高产蛋水平。可在每100kg饮水中添加5~10g维生素C,每100kg饲料中添加10~20g,如果蛋鸡减少采食时,最好采取饮服的方式。另外,还要添加适量的其他维生素,也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能够提高蛋壳质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避免多饮多泻。因此,可在每500kg饲料中添加75~100g优质多维素。氯化铵能够有效避免病鸡由于过度呼吸而发生碱中毒,从而能够防止由此引发的软壳病。一般在饮水中添加0.3%,每天在早晚饮服。

6、中药治疗蛋鸡中暑的方法

如果天气干热,可使用清暑散,即取120g淡竹叶、40g甘草、140g薄荷、60g滑石、140g葛根,研制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一般成鸡每天饲喂1g,雏鸡适当酌减。如果天气潮湿闷热,可使用清暑消食散,即取白叶藤、海金砂、崩大碗、地龙、冰糖草各200g,布渣叶、岗梅、葫芦茶各30g,金钱草、铁线草、田基黄各150g,加水煎汁饮用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服用,注意以上药量适宜6000只雏鸡使用。

作者简介:陈峻(1976-),男,辽宁新民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与检疫工作。

陈峻

(辽宁省新民市新城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新民1103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15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