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黑鱼的人工催产方法

人工催产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鲤、鳙、鳊的脑垂体进行注射。

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采用鲤、鳙、鳊脑垂体作催产剂,每0.5公斤体重的剂量是:雌鱼用鳙、鳊垂体7个(1个鲤垂体相当于2.7~3个鳙、鳊垂体),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2个,隔12小时后注射5个。在水温23~25℃下第二次注射后约18小时产卵。雄鱼用鳙、鳊垂体1~2个,一般不作第二次注射。注射时,将激素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直接溶解。使用脑垂体,要将垂体放在研钵中研成粉末,再加生理盐水或蒸馏水,调和均匀后再使用,每尾注射1毫升。注射用的针头,以6号针头为好,针刺深度为1厘米左右。注射时,将针头向鱼体前呈45度角,刺入胸鳍基部无鳞处。操作时手要稳,动作要快。注射完后拔出针头,用手指压住注射处,防止药液顺针头流出。乌鳢对产卵池条件要求不严,注射后的亲鱼可放入面积为1平方米、水深0.6~1米的水泥池或土池,甚至放入较大的水缸、木盆等容器里也能产卵。每只产卵池(或容器)可放亲鱼一对(1雌1雄)。产卵池或容器上面要加盖网,以防止亲鱼跳出,水面上再放些水草,以遮挡阳光,或将容器放在阴暗处,并保持环境安静。这样在适宜的水温下,亲鱼便能自行产卵、受精,无须人工授精。产过第一批卵的亲鱼,饲养1个月左右后,下一批又能成熟,还可以再次进行催产。卵产出后,起初沉于水底,吸水后浮于水面,可用瓢或盘将其捞出,放在小水泥池或直径约l米的塑料大盆中进行孵化。产卵前一天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孵化池。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放1~2万粒。孵化池上搭荫棚,以避免阳光直射。孵化期间要保持一定水位和恒定的水温,以不相差2℃为宜。要随时拣去死卵(白色、不透明)和捞去卵膜,以防恶化水质,并及时适量地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一般2~3天就可孵出鱼苗。刚孵出的鱼苗形似小蝌蚪,身体灰黑色,以本身卵黄囊为营养。4~5天后卵黄囊被吸收完毕,需及时投喂活水蚤。水蚤的投放量依鱼苗吃食量多少为准,以少量多次为宜。喂养5~6天,鱼苗体色变黄,全长1厘米左右,即可移到小池塘里培育。

小编推荐

细鳞鱼的人工催产技术(4) 【细鳞鲳养殖】


【常见问题】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细鳞鱼的人工催产技术吗?

【专家解答】 三、孵化

受精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破膜而出,变成鱼苗,这就是胚胎发育过程。生产上所讲的孵化,实际上包括了鱼苗下塘前的整个时期。细鳞鱼的受精卵孵化,在流水中进行。

(一)胚胎发育

受精卵的孵化,当水温为2528℃时,破膜时间为1620小时;当水温为29℃时,破膜时间为13小时。刚出膜的鱼的长度为56毫米。

1.受精卵细鳞鱼卵粒呈青灰色,无黏性,卵膜薄而透明,属漂浮性鱼卵。刚产出的卵粒,直径为1.11.2毫米。每克重的卵,含卵9001000粒。受精卵吸水30分钟后,膨胀到56毫米。

2.胚胎发育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巴西新品种课题组科研人员,1999年对细鳞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测量。

孵化出膜的鱼苗,再经过45天的孵化,鱼苗的腰点明显,卵黄囊即将被吸收完毕,消化道贯通,此时鱼苗即可准备下塘,进入鱼苗培育阶段。

(二)孵化设备

细鳞鱼人工繁殖常用的孵化设备有:孵化缸、孵化桶和孵化环道等。

1.孵化桶(缸)孵化桶一般由镀锌铁皮焊接而成,呈漏斗状,由桶体、过滤罩、支架和进出水管等部分组成。水经缸底流入把卵冲起,使卵不停地上下翻滚,呈悬浮状态,孵化水则由过滤罩过滤流出,通过出水口流走。孵化缸一般用水缸改制而成,进水则通过缸中间的导管,由导管上部进水至底部泛起,使卵不停翻滚,水再经滤罩流出。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受精卵80万120万粒。

2.孵化环道适宜大规模生产的大型孵化设备,多为砖砌水泥砂浆抹面结构的孵化环道,小型的也有用塑料或白铁皮制成,一般环道为23环,也有单环或3环以上的。进水管设在环道底部,水在环道中环流,然后以内溢或外溢的方式经排水管排出,进排水各成系统,均由设在环道外的闸阀控制。为了防止水流出现死角,放卵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以放卵100万120万粒为宜。

(三)孵化管理

1.选择孵化用水在选择孵化用水时,要求水质清新,无毒、无污染、无敌害生物,含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酸碱度适中,pH6.57.5。

2.预防敌害生物由于初出膜的鱼苗十分娇嫩,器官发育不全,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差,易被生物敌害残杀,故进水时应先用120目的尼龙筛绢过滤,防止水中的剑水蚤、水蚤、水生昆虫的成虫和幼虫对鱼卵、鱼苗造成危害。

3.水温要求细鳞鱼受精卵孵化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其胚胎发育的速度也不同。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孵化时间将缩短。当孵化水温低于或高于所需水温或水温骤变,都会造成胚胎发育停滞,或畸形胚胎增多,影响孵化出苗率。细鳞鱼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水温为2528℃。

4.溶解氧胚胎发育需要氧气供应,且随着发育进程需氧量逐渐增加。在生产上要求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同时还要求保证卵或苗不堆积,否则即使在高溶氧量的水中也会出现缺氧窒息而死亡。

5.流水流水孵化时,流速大小决定水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和受精卵的分布密度。流速过缓,卵会沉积窒息死亡。过快,会使卵膜过早破裂,胚胎死亡。所以,在孵化过程中,水流调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水的流速可根据水的交换情况进行调节,一般以15分钟交换一次为快,以3040分钟交换一次为慢。放卵时,要求卵能随水逐流,保证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随着胚胎的发育,胚胎对氧气的需要量也将越来越大,必须逐步增大流速。出膜时,则应适当减缓流速,以提高孵化酶的浓度。出膜后鱼苗活力弱,大部分时间在水体下层,为避免鱼苗堆积水底而窒息死亡,流速要适当增加,以利于鱼苗的漂浮和均匀分布。

(四)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

1.受精率一般在胚胎发育至原肠中、晚期计算受精率。随机抽取鱼卵200500粒,放于培养皿中,数出总卵数和正常的受精卵数(重复计数几次),计算出正常发育的好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即为鱼卵的受精率。

受精率=(受精卵数总卵数)100%

2.孵化率为了提高孵化管理水平,必须计算孵化率。

孵化率=(孵出鱼苗数受精卵总数)l00%

3.出苗率生产上真正的孵化率难以计算,生产上主要是计算出苗率。出苗率即出苗数占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

出苗率=(出苗数受精卵总数)100%。小编汤姆为探索细鳞鲳鱼的你整理了《细鳞鱼的人工催产技术(4)【细鳞鲳养殖】》一文。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资源量年变动极大,有时多得来不及加工处理、任其躺在海滩上,有时却无影无踪无觅处。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放苗时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分钟)后再放入池中。

最好将苗直接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以防伤苗。

养殖管理

海蜇养殖基本上采用的是不投饵的方法,因此换水(补充水体的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非常重要。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条件正常,7天之内不需换水,7天之后可少量换水(每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换水,应该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进、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伞径长到5厘米之前。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10,超过这个数量不能换水。

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饵料生物的数量。

在海蜇的池塘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但到了养殖后期,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应进行肥水。进行肥水主要采用3种方法:一是鸡粪挂袋肥水,用发酵好的鸡粪10kg/袋,挂袋150个/㎡。当水透明度达到40cm时,立即取出鸡粪袋,以免池塘内的水质过肥;二是氮肥肥水,氮肥按照22.5kg/h㎡比例投放到水中;三是磷肥肥水,按30kg/h㎡的比例投放磷肥于水中。此外,也可采用人工投放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等,进行活体投喂。在海蜇养殖密度较大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投喂磨碎的鱼糜,为海蜇提供饵料。但该方法必须沿着池塘四周跟踪海蜇投喂,并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

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海蜇时,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改善池塘环境,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保持水体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发现,海蜇沉底死亡时的溶解氧小于3mg/L,氨氮值大于374.45Lg/L,此值可认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阈值[。只有当水温在18~28e、盐度18~28j、pH值7.5~8.5、溶氧\1.5mg/L时,海蜇活跃,摄食量增大,生长迅猛。因此,要注意调节水体的理化因子在适当的范围内。当水温温差不超过3e、pH值稳定在7.5~8.5、氨氮值小于0.2mg/L升时,即可放苗。

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研究发现,海蜇养殖过程中,水体的初级生产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响外,还受光照、盐度和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成正比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要通过注入淡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cm,以保证有充足的初级生产力,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

苗种培育

准备工作

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任何坚硬无毒的物质皆可,规模生产最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最好有专用的水泥池。加温及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产环境都可达到要求。

亲蜇的来源

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区,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种蜇,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相对于种蜇质量来说,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后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来看,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表现为个体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产卵与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经3~5小时解体;受精卵经一段时间开始卵裂,然后发育为早期浮浪幼虫。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处理:种蜇进池前将水池刷洗干净,注入新海水,作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来络合重金属离子,有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为佳。亲蜇密度适宜,有利于雌雄个体之间相互诱导性产物排放。

抽样镜检:移入亲蜇后,应不断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产卵,是否出现卵裂。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抽样观察一次,直到发现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为止。

孵化胚胎全部变为浮浪幼虫后,使用体积法定量。正常情况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管理

浮浪幼虫左旋自转,经过一段时间变态为螅状体。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柄端具粘性细胞,接触附着基时易于附着。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体后,绝大多数附着于波纹板下侧。在螅状体附着后应适时添加新鲜海水。

幼体培育池加满水后,一般采取以下四条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秋未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后,室内应有保暖设施,以维持池水温度在5~10℃为好,春季当室内水温上升至适宜温度时,螅状幼体开始出现横裂生殖,随后释放蝶体幼体;第三、适时投饵,以轮虫、挠足类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及摄食状况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浅黄色,饥饿时呈苍白色,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体体色深浅酌情增减,主要以镜检为准;第四、适时换水,螅状幼体个体小,少动,耗氧量低,代谢产物较少。在20℃以下,水温低,代谢慢,没有必要频频换水。换水时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螅状体的体侧长出一条匍匐茎,以其末端附着,形成新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从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足囊并萌发出一代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培育

螅状体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时,开始出现横裂个体。数目与螅状体的大小密切相关,一般在1个~7个左右。初生碟状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4毫米。经7~10天的生长,伞径达10毫米,为中期蝶状体或稚蛰,经15~20天的生长,伞径达20毫米左右,成为幼蜇。

碟状体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时、定量投饵:碟状体在饱食以后一般要用3~4小时才能将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同时根据肉眼观察与镜检作少量调整。

换水:碟状体培育阶段温度高,摄食量大,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很容易败坏水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换水,换水量在碟状体培育初期为每天半量,分两次完成。在中、后期全量换水(水质不好时可以每天换全池水两次),换一次全池水不可将池水一次排干,应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气:初生碟状体的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浮游能力很弱,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一般采取微充气的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人工控制条件下,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85%以上。

出售

当幼蜇生长到2厘米以上时,即达到售出规格,应以体积法定量后出售。

我们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蜇立体生态养殖试验,采取接种肥水定向培育基础饵料,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等手段,优化养殖环境。同时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既充分利用水体,又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

材料与方法

①池塘选择:利用池塘500亩,平均水深达2m以上。进排水畅通,池四周有拦网设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③进水:用80目筛绢网进水30cm,并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⁶消毒。

④放苗:投放伞径1.5cm以上苗种。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结合进行暂养。暂养期间投喂优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枝角类等。

⑤海蜇收获:第1茬海蜇商品规格达到3kg/个左右时,用大扣网捕获;第2茬海蜇根据市场行情可养至4~5kg/个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这样不会影响贝类收获。

怎样帮助鳡鱼人工催产


在人工养殖鳡鱼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帮助鳡鱼进行人工催产。鳡鱼虽然生长繁殖能力强,但是在实际养殖中,需要进行人工催产。那么,怎样帮助鳡鱼人工催产?鳡鱼人工催产技术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鳡鱼的人工催产技术

1、催产池:催产池为半径2米的圆形水泥池,池深为1.5米左右,水深1.2米,水体可见度50厘米以上。每个催产池可以放5~6条亲鱼,一般2条雌鱼搭配3条同龄的雄鱼,如果雄鱼龄数小,可以适当多搭配一些雄鱼。

2、催产剂:每种鱼都有适合自己的催产剂,对鳡鱼来说配制出合适的催产剂是保证鳡鱼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鳡鱼催产剂由三种药物配制而成,分别是鲤鱼垂体、注射用促黄体释放激素A2、注射用绒促性素。鲤鱼垂体用量为2~3毫克,注射用促黄体释放激素A2用量为200微克,注射用绒促性素用量为10万单位。

3、催产:雌鱼为体重千克数乘以0.3(毫升),雄鱼为体重千克数乘以0.3并减半(毫升)。假如雌鱼体重为15千克,注射剂量为15乘以0.3,也就是4.5毫升。如果是15千克的雄鱼,注射剂量应为2.25毫升。在催产后,要不断往催产池注水,排水口打开,用循环流动的水对亲鱼进行刺激,保证亲鱼按时产卵。

4、受精:把亲鱼固定好后,要尽快将卵挤入盆中,多挤几次,确保鱼卵全部产出。挤完卵后,要及时将雄鱼精液挤入盆中。整个操作过程,要不断摇动盆,让精卵充分融合,提高受精率。授精操作完毕后,用手搅拌几下,然后往盆里撩入一些水,使卵充分吸水,并及时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环道,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80~120万粒鱼卵。

5、孵化:鳡鱼孵化期间水深保持在1.3米左右,水流速度应根据环道的大小来控制,半小时左右能更换一次池水为最好。孵化水温以22~28摄氏度之间为宜,每天多次清刷过滤网,防止网孔被卵膜或杂物阻塞影响水流交换。受精卵在水温22~23摄氏度时约35小时左右就可以孵出仔鱼。

以上就是关于鳡鱼的人工催产技术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在催产后,要不断往催产池注水,排水口打开,用循环流动的水对亲鱼进行刺激,保证亲鱼按时产卵。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养殖海湾扇贝的人工育苗


海湾扇贝的室内人工育苗包括以下几个程序:亲贝选择和育肥海湾扇贝选用的亲贝一般壳高在5厘米以上,要求性腺发育饱满,如未达到成熟饱满则进行暂养育肥。亲贝育肥的饵料种类一般为扁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金藻等,也可用配合饲料。80年代我国对海湾扇贝已可人工控温育苗。亲贝在控温下提前蓄养育肥,从而提早获得稚贝,延长养殖上的生长周期。海湾扇贝一般控温在20-24摄氏度。水温的日提升度数为1-2摄氏度。饵料日投喂量为:扁藻6万-10万个细胞/毫升;硅藻、金藻15万-40万个细胞/毫升。育肥时,其他适宜理化因子为:pH值7.9-8.2;盐度25-28;总氨态氧量不超过300豪克/米3;光照不大于500勒;化学耗氧量不高于2.3毫升/升。经过20-25天蓄养可获得成熟精和卵。

受精、孵化扇贝的精、卵在净化的海水中搅动受精、孵化。各种扇贝的受精卵及幼虫的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发育时间略有差别。受精卵经过多细胞期、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幼虫发育分担轮虫、直线铰合幼虫、壳顶初期幼虫、壳顶后期幼虫、出现眼点后为眼点幼虫期,足能爬行,面盘开始退化消失,进入匍匐期,附着变态出现次生壳后变为稚贝。

幼虫培育孵化后的直线铰合幼虫经选优,按每毫升水体放养8-12个幼虫的密度,分池培育。培育应控制的适宜环境因子:水温为22-24摄氏度,氨态不超过200豪克/米3;光照在500勒以下;连续或间断充气,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pH值7.9-8.2;COD不高于2毫克/升。开口饵料为三角袍褐指藻、金藻、角刺藻。3天后投喂以扁藻为主的混合饵料。投喂量视幼虫胃内含物多少而确定。每天换水两次,换水时温差不宜超过2摄氏度。在幼虫培育过程中,为防止水质污染和微生物、细菌的感染,应进行2-3次换池和池底排污等管理工作。在必要时投放抗生素或螯合剂以净化水质。

出现眼点后应及时投放附着基。进行中间培育。出池前应逐渐降温,每天降2摄氏度左右,降到接近自然海水水温时,再下海暂养。用双网袋、塑料筒或网箱保苗,也可在大型对虾养殖池暂养保苗。经25-30天中间培育,壳高达0.5厘米即可作商品苗出售。80年代末中国扇贝人工育苗技术已达到工厂化水平,每立方米水体可生产10万-50万粒商品苗种,最高可达98.8万粒。

刺猬怎么养 刺猬的人工养殖


【常见问题】刺猬怎么养?

【专家解答】刺猬养殖在养殖业也并不少见,刺猬的养殖,能够给养殖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刺猬的皮是名贵的中药,刺猬的心、胆、肝也可入药。肉可食,是含有高蛋白的上品佳肴。刺猬人工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脱贫致富措施,种源不用购买,可捕捉野生刺猬做种源繁殖,那么刺猬在呢么养殖。现在就由第一农经来说说刺猬的养殖技术。

刺猬体肥矮小,长20~25厘米,头宽嘴尖,背部有粗硬针刺。喜栖息在丘陵、山地和荒草地里,平原地带也有,扒洞营巢窝居。喜安静,怕阳光和响声,夜间出来寻食。嗅觉灵敏,一旦遇到敌害时便缩成一团,用针刺来保护自己。

刺猬的饲养场地一般每10平方米可饲养30~50只,要根据现养只数或繁殖后的只数来确定饲养场地。场地周围要有1米左右的围墙,地面下要有1米左右深的基础墙,以防夜间打洞外逃。墙内搭小屋或挖洞穴均可,屋和穴内铺放些干草或树叶,供刺猬做窝用,要经常更换,每个小屋放一对成年种刺猬饲养。屋内四周及上盖要严密,屋外顶部可适当设置一些遮光物,使屋内白天也处于无光亮的黑暗状态,以免刺猬在地下打洞,也有利于刺猬在小屋内安静休息。小屋外空闲地面要种植杂草和灌木,有条件可堆些土堆和假山,供刺猬夜晚觅食或栖息。场地设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尽量避开人为的干扰。刺猬属于杂食性小动物,食量不大,夜晚一次性投喂即可。其主要食物可分3大类:

蜈蚣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


蜈蚣是一种非常慎人的节肢动物,也叫做百脚虫,因为它们的身体有多少节就有多少对腿。蜈蚣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是一种具有毒腺能够分泌毒液的物种,但是它也是可以入药的,近年来人工养殖的数量变多了。下面一起来看看蜈蚣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

一、蜈蚣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介绍

要点一:保持养殖环境的安静

人工养殖蜈蚣的话对于饲养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蜈蚣在产卵、孵化等环节必须保持安静,如果收到惊扰的话活吃掉自己产的卵或者幼年蜈蚣。因为蜈蚣产卵的时间是有区别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抢食卵等现象。所以在雌蜈蚣产卵之前就要分开饲养。不能分开的话也可以将其用没有底的玻璃杯进行隔离开来。

在蜈蚣的孵化期间,不要喝水、不要进食,靠着自身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在蜈蚣产卵之前就要积蓄大量食物才能供给这个时期的营养。要加强产前的食量,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促进雌蜈蚣多进食才能应对后续的生产工作。

在蜈蚣孵化的时候一定不要强光照射,提前安装好红灯,然后用帘子遮住窗户。一旦开始产卵了就不要随意移动孵化缸了。

要点二:注意蜈蚣的饲养密度

人工饲养蜈蚣的话要注意蜈蚣后续身体长度的变化,要适度的分群、分池子养殖,所以我们要考虑到这些容器的购置。

要点三:喂食要点

喂养蜈蚣的话一定要保持饲料池的卫生,不要喂被污染的饵料,这样的话容易出现蜈蚣误食死掉。平时也要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不能太脏乱了。平时要注意观察蜈蚣的生长情况,发现有病的蜈蚣要及时剔除掉,以免传播疾病。

二、养殖蜈蚣赚钱吗?

蜈蚣的药用价值比较高,特别是炮制过的蜈蚣价格卖得会更高一些。根据相关市场上的蜈蚣价格,在十二厘米以上的大蜈蚣能够卖到两元一条左右。如果是稍微短一点的基本在一块五一条。当然,还有更小的价格就是几毛钱一条了。

除了泡制的蜈蚣,现在油炸蜈蚣也非常流行,人们也能够接受了,基本上是五块钱才能卖两条。因为野生的蜈蚣越来越少了,不仅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污染,也是因为人工的捕捉,所以人工养殖发展起来,如果各方面做足了准备的话应该是赚钱的。

养殖山鸡的人工孵化技术


山鸡的种蛋应随产随孵。如蛋的数量少,可用家鸡代孵。种蛋多,就要用孵化器孵化。山鸡种蛋的孵化程序与家鸡一样,只是孵化期和温湿度的控制有所差异。采取人工孵化,要做好以下工作。

1.设备的配备应配备装有自动控温的孵化器及出雏器,也可用家鸡孵化器,但要改其蛋盘规格。此外,还要有照蛋器、贮蛋盘等。最好另备一台发电机。

2.孵化前的准备工作

(1)检查设备。孵化设备安装好后,检查发电机、继电器、批示灯、超温警报器、风扇和各零件运转是否正常。要求这些设备的反应灵敏,牢固可靠,性能良好。同时,用严格校对过的温度计测定孵化器内不同位置的温度是否均匀。如器内温差超过0.5℃、湿度相差5%以上,就应调整。试机2天后,如一切正常,才能消毒孵蛋。易损件要有配件,发电机要状态良好,一旦需要就能供电。

(2)选蛋。种蛋要及时收集,当天产的应当天收,以免被细菌污染。种蛋必须选大小适中、形状符合规格、蛋壳颜色协调一致的蛋。蛋重低于标准重、畸形、斑驳奇色、不规则、有裂纹的蛋应剔除。种蛋要逐个称重、登记。钝头向上放在蛋盘上。放入孵化器后与孵化器一起消毒。

(3)贮蛋。所有种蛋要登记标号,放于12-18℃阴凉通风处。种蛋贮存一般不能超过7天,最多10天,否则会影响孵化率。

(4)消毒。孵化器底层放一瓷盘,按每立方米5.5克的高锰酸钾和11毫升的甲醛溶液混合,迅速封闭消毒30分钟。然后开动鼓风机,尽快将甲醛气体驱除,即可开器孵化。此法可同时消毒种蛋及孵化器,方法简单,效果显著。选择其他消毒法亦可。

3.孵化(1)翻蛋。在孵化过程中,种蛋应每隔2小时翻一次,上下翻转45角。如孵化器内温差0.5-1℃,每天要调盘一次。(2)凉蛋。每12小时开启孵化器的门,凉蛋10-20分钟。孵化早期凉蛋时间可短些,后期因胚胎自产温增强,可适当多凉一些时间。分批进蛋可防止超温。(3)照蛋。在孵化第7天、18天各照蛋一次,并称重,除去无精蛋和死胎蛋。

4.孵化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孵化出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子,一定要严格掌握好。孵化的第1-20天,温度为37.5-37.8℃,湿度为65%-70%;第23-24天,温度可降至37℃,而湿度应提高到70%-75%。第21天时将胚蛋由孵化器移到出雏器内继续孵化。孵化率最高可达90.1%,孵化期24天。温、湿度的不同,孵化率有显著差异。1-20天孵化温度37.8℃,湿度65%-70%,临近出雏时温度降到37℃,相对湿度提高到75%,出壳整齐,集中在第24天。

雏鸡脐部收缩良好,活泼健壮,绒毛丰满光泽,受精蛋的孵化率达90.1%,孵化效果最佳。孵化温度较低,胚胎发育迟缓,出雏不齐,孵化期延长,最长达26天。雏鸡身体弱小,站立不稳,雏鸡成活率降低。温度高,湿度低,孵化后期死胎多,破壳的喙和胎毛多与蛋膜粘连,不能出壳而死。也有的喙壳部出血或卡壳而死。这时如适时加以助产,能使孵化率有所提高。温、湿度这两者哪个因子最关键。我们比较了温度相同、湿度不同的条件下胚胎死亡率的情况。结果表明,湿度的变动影响较少(12.9%-20.9%),显然温度更为重要。温度的轻微变化对胚胎死亡率的影响大。

另外,孵化过程中常会遇到停电或孵化器调温失灵等意外情况。因此,多备一台孵化器和备用发电机可保证孵化的成功。否则,遇到意外情况,即使采取电有效的土办法,也难以获得好的结果。在孵化初期,温度应高些(37.8℃)以促进胚胎发育;孵化后期胚胎日趋成熟,产生自温较多,这时应略降温度。提高湿度有助于雏鸡破壳。

养殖锦鲤的人工繁殖经验


1.人工催产锦鲤人工催产时间一般选在水温25℃左右。可以采用二次性胸鳍注射法,催情的有效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地欧酮等。

2.人工授精在繁殖季节,将临产的雌雄亲鱼同放一池,投放适量鱼巢,添加部分新水,然后注意观察。当发现雄鱼激烈追逐雌鱼。表明即将产卵、排精,此时将雌雄亲鱼用脸盆连水带鱼舀起,分别放入白色搪瓷盘中轻压雌、雄亲鱼腹部,若从生殖孔中分别流出成熟卵粒或乳白色精液,说明已经成熟。雌雄亲鱼准备好后,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先取雌鱼,用毛巾或纱布擦干鱼体,一人用左手轻握其尾柄,使其不能左右摆动,用右手轻握鱼头,另一人用右手拇指由胸鳍处卵巢前端轻压雌鱼腹部,即有卵粒由生殖孔流入事先消毒洗净的白色搪瓷盆中,连续挤压数次,直至基本排空。然后用同样方法处理雄鱼,将精液迅速挤入盛卵盆中,加一定等温新水。再用干净的羽毛轻轻地把精、卵拌匀,充分混合迅速授精。3.孵化将孵化容器消毒、洗净,注入孵化用水,即无污染无敌害的江河水、井水、自来水等。待水温与产卵水温相近时放入消毒的鱼巢。一般水深25~30厘米,每平方米鱼巢6~8个;若孵出的仔鱼至幼鱼前的一阶段要在该容器内培育,放鱼巢密度要降低至3~5个。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在水温18℃时需要5~7天,在水温22℃时需3~4天,水温25%时,需2~3天。水温一般控制在最佳范围18~24℃内,孵化时间控制在3~4天,孵化率高达90%以上,孵出的仔鱼体质最佳,且优质鱼数量最多。

牛的人工授精技巧、方法有哪些?


当前,我国的牛人工受精技术已经很普及了,它对我国的黄牛、奶牛改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那牛的人工授精技巧、方法有哪些?

牛自然配种效率低,需要种牛量过多,现在一般采用人工授精,近日,记者就牛人工授精技巧问题采访了本报专家顾问团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林清教授。

1.种牛选择

每个牛场大约只需要数头种牛,种牛一般选择品种良好,性情温顺,而且要保证经常换代。种牛饲养要非常精细,喂精料、草料时要配比一定的蛋、果、糖。并且得经常给种牛做体检,保证种牛健康壮实。

2.人工采精

采精需要先将采精管清洗干净,使用生理盐水、蒸馏水、75%酒精。将橡胶套平整地套在采精管上,并清洗3次以上。采精时将采精管加热到38℃左右,将发情母牛固定在栏内,牵公牛爬跨时人工手持采精器进行采精,采精时要注意操作人的人身安全。采好精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活跃度,确定精子活跃度良好后,便可用蒸馏水进行稀释,装管封存。

3.人工授精

将封存的细管冻精,放入40℃温水中进行解冻,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授精。将戴手套的手握成锥形,在石蜡油润滑作用下伸入发情母牛直肠内帮助母牛排出宿便,将手深入直肠较深处摸到子宫角检查卵巢及子宫状况,并顺势握住子宫颈,手握子宫颈轻轻滑动,刺激母牛性兴奋。发情盛期的健康母牛会有蛋清样的黏液自阴道流出,根据黏液性状可判定有无子宫疾患,发情状况。此时需要借助输精枪等专业工具,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输精操作。

种公羊的人工取精技术方法步骤


【常见问题】有什么关于种公羊的人工取精技术方法步骤相关资料呢?

【专家解答】养羊户在种公羊采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假阴道的准备;将假阴道安装好,清洗消毒;把消毒好的集精杯安装在假阴道一端;向假阴道的夹层灌入50℃55℃的温水,水量约为外壳与内胎间容量的1/22/3;装上带活塞的气嘴,并将活塞关好;用消毒过的玻璃棒或温度计取少量凡士林,由外向内在假阴道的内胎上均匀地涂沫一层,深度以假阴道长度的1/2为宜;最后吹气加压、检温,从气嘴吹气加压,一般使涂凡士林的一端口呈三角形为宜,采精前用消毒过的温度计插入假阴道内测量温度,以采精时40℃42℃为宜,温度过高、过低可通过向内胎中加入热水或凉水来调节。

采精步骤和方法:

选择与公羊个体大小相似的发情母羊作为台羊,把种公羊牵到采精现场后,不要使它立即爬胯母羊,挡几次后再让其爬胯,使公羊性欲更旺盛。这时,采精人员用右手握住已准备好的假阴道后端,固定好集精杯,并将气嘴活塞朝下,蹲在母羊的右后侧,让假阴道靠近母羊的臀部和地面呈35度45度的夹角。当公羊爬胯到母羊的背上伸出阴茎时,采精人员应迅速将公羊的阴茎导入假阴道内使假阴道与阴茎呈一条直线,切忌用手抓碰阴茎。当公羊后躯急速向前用力一冲时,即完成射精,此时随着公羊从母羊身上跳下,顺着公羊动作向后移下假阴道,立即竖立,集精杯一端向下,然后打开活塞下的气嘴,放出空气,取下集精杯,用盖盖好送精液处理室检查处理。公羊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以后用不发情的母羊和人工台羊,都可以顺利采出精液。

【小编点评】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种公羊的人工取精技术方法步骤的你整理了《种公羊的人工取精技术方法步骤》一文。种公羊每天可采精12次。休息一天。必要时每天采34次。二次采精后让公羊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第三次采精。

人工授精技术可分两类三种方法:第一类为液态精液人工授精技术。①鲜精或1∶24低倍稀释精液人工授精技术,一只公羊一年可配母羊5001000只以上,比用公羊本交提高1020倍以上用这种方法,将采出的精液不稀释或低倍稀释,立即给母羊输精,适用于母羊季节性发情较明显,而且数量较多的地区。②精液1∶2050高倍稀释人工授精技术,一只公羊一年可配种母羊10000只以上,比本交比本交提高200倍以上。

黑鱼人工繁殖的孵化管理


黑鱼在我国是一种比较常食用的鱼,它是餐桌上一道比较常见的美味,而且它的营养价值极其的丰富,黑鱼蛋白质的含量很高,多吃黑鱼对人体的伤口消炎有一定的作用,因此生活中很多女性剖腹产后都会买黑鱼食用。

黑鱼人工繁殖的孵化管理

受精率高低,水质条件好坏,能否及时清除死卵死胎和死苗,将直接影响到孵化率。因此,在生产性孵化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各点:

1、操作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卵。操作处理鱼卵时,用盆、瓢、碗等带水移动。2、保持水质清新:使水体维持嫩绿色为好,使水中含有适量的浮游植物。止水式孵化每天要换去水体的1/3~1/2,最好采取边排边进的方式,保持原来的水位。进排水速度缓慢些,防止进水过急而冲击振动受精卵而影响胚胎发育。微流水孵化同样进水速度要慢,每天坚持排污,水面污物一般采用捞海捞,底层污物用虹吸管吸。鱼苗出膜后要及时清除卵膜,防止卵膜沉积腐败而引起水质恶化。在孵化池或留在原产卵池中孵化的卵,一般每天应换水一次,排除一部分旧水,注入一部分新水,并保持原水位。值得注意的是,孵出开始后,不宜过多换水,以避免水温变动过大,使鱼苗不适应而患病。一般仔鱼孵出当天,孵化池换水量占总水量的60%~70%;第2天到第5天,换水量可占80%。3、控制水霉病发生:在鱼卵孵化期间,控制水霉菌感染是极为重要的。在最适孵化水温时,也是水霉病高发期。一般未受精的坏卵约10多小时就呈白色,必须及时用人工剔除死卵或发霉卵。在孵化过程中发生水霉病时,如感染数量少,可将病卵捞除;如发白的坏卵占多数,感染数量多,危害大时,已能向下转游。

4、防止水温突变:换水时换入的新水和池内的水温不宜温差过大,一般控制换水后孵化池的温差不超过2℃。为此,刚孵出的鱼苗池不宜换水量过大;孵化设施最好加盖遮荫棚,防止太阳直晒和阵雨注入,致使池水温差剧变以及雨点打击受精卵。5、防止缺氧:孵化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孵化用水中有机物过多,这些有机物腐败时,致使有机耗氧量大而导致缺氧。孵化用水中有机物来源于水源本身以及孵化过程中死亡卵、死亡胚胎及死亡鱼苗没有及时捞除产生腐败形成的。有时因使用缺氧的地下水未经曝气就注入孵化池。另外,由于乌鳢卵中存在油球,当这些卵由于各种原因破裂时,这些油球便会释放到水中形成孵化水表面一层薄薄油封,加上受精卵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耗氧量特别大,这样便会导致水体缺氧。

孵化水体缺氧不仅影响孵化,而且会更增加死胚,加上管理时未将这些死卵死胚及时捞除而发生腐败破裂,油滴释出,更加剧了水体因油封和有机耗氧增大的缺氧,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管理中不仅要捞除水体污染物,而且要在死卵死胚破裂前及时捞出,避免其放出油滴。同时,换水时注意轻轻换出表层中含油封的水层,操作过程要轻快,避免卵子破裂。

黑鱼的经济价值

黑鱼作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有鱼中珍品之称。其营养十分丰富,肉含大量蛋白质,比鸡肉和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都高。据测定,100克黑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灰分1.2克,钙57毫克,磷163毫克,铁0.5毫克,水分77.9克;含热量383.5千焦。其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7.36%,必需脂肪酸的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16%左右。因此,从营养学角度分析,黑鱼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黑鱼用于食用,其骨刺少,可食率为63%。月鳢可食率高达75.63%。在烹调上,黑鱼肉质爽滑,适于炒鱼片、炒鱼鳞、打边炉;而斑鳢则适合煲、炖,所煮鱼汤无腥味,味道香浓,鱼肉松化。用黑鱼烹调的财鱼片更是誉满天下的美味佳肴。

用于医药方面,黑鱼具有去淤生新和滋补的功效。外科手术或创伤后食用黑鱼,有生肌补血、收敛、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体弱病人、产妇和儿童常食黑鱼有益健康。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在广东、广西和港澳地区,黑鱼一般被视为病人和老幼体虚者的滋补佳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拔毒生肌等功效,甚为广大群众所喜食。

黑鱼的营养价值

1、黑鱼肉中含蛋白质、脂肪、18种氨基酸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

2、适用于身体虚弱,低蛋白血症、脾胃气虚、营养不良,贫血之人食用,广西一带民间常视黑鱼为珍贵补品,用以催乳、补血;

3、黑鱼有祛风治疳、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效,因此三北地区常有产妇、风湿病患者、小儿疳病者觅乌鳢鱼食之,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法。

4、黑鱼生命力指数为0,但是防病指数为6.41。

黑鱼的生活习性

黑鱼的生存水温为0-38℃,最适水温为16-30℃.春季水温回升到8℃以上时,黑鱼常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秋季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冬季水温过低时,则蛰居在水底。

黑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其食物随着鱼体的大小而有不同。3厘米以下的幼鱼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的小鱼主食水生昆虫的幼虫、蝇蛆、小鱼、小虾及小型蝌蚪。20厘米以上的成鱼主食小野杂鱼、虾、青蛙等肉食性动物。黑鱼捕食时,并不追赶,而是隐藏在水草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密切注视周围的动静,看到有鱼虾蛙类等经过时,便迅速出击吃掉猎物。

黑鱼生长速度的快慢取决于生长环境的好坏、饵料食物的多少。在自然条件下,1冬龄鱼的体长可达19-39厘米,体重达100一750克;2冬龄的体长可达38一45厘米,体重达600一14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体重可达250克,下一年可达0.5--1.0千克。

随着现在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黑鱼的养殖业越来越广泛,但是黑鱼的养殖成本相对要高很多,但是同时它所能回报的利润也要大很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规模和投放数量。

养殖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虹鳟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种珍贵的冷水性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迅速,容易捕捞,人工繁殖简单。1959年引入我国,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我国农村有不少溪流、冷泉、水库底层排水,可因地制宜饲养虹鳟鱼。

人工繁殖

虹鳟鱼2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冬季和早春,水温在6℃―13℃之间。产卵期受水温与光照影响较大。虹鳟鱼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在10℃时需要30天左右才能孵出小鱼。其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采卵受精、孵化及幼苗培育四个环节。

1.亲鱼培育

为了获得体质健壮、生长快的后代,除避免近亲繁殖外,一般不采用第一性成熟的亲鱼,这些鱼产的孵粒小,而且后代的生命力也较弱。所以,繁殖用亲鱼从2龄鱼中挑选加以培育,体重应在1公斤以上,雌雄之比以3―5∶1为宜;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尾―2尾,雌雄混养,至繁殖前约1个月,应分池饲养,以利操作。饲养亲鱼的周年水温不应高于17℃,超过17℃,就不能成熟。同时,卵的质量与饲料的营养成分也有密切关系。饲养中要适当增加维生素,不宜多投喂脂肪饲料。亲鱼饲料中粗蛋白应高于40%,粗脂肪应低于6%,碳水化合物应低于12%。8月―9月份是亲鱼性腺发育回升点,应强化投饵,加强营养供给,投饵量约为体重的3%―5%;产卵前两个月,应相应减少投饵,产卵前2天―3天停饵。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的产前和产后,可以全部投喂新鲜的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

2.人工采卵授精

雌鱼成熟后,前腹大而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手摸腹部有卵粒分离感,轻压后腹部有卵粒从生殖孔外流。成熟的雄鱼,挤压后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此时应及时采卵、授精,否则,容易出现过熟现象,失去受精能力。在繁殖季节应每两天观察一次雄鱼成熟情况。

采卵授精应在室内进行,避免强光照射。人工授精时先把卵轻轻挤入干净脸盆中,用等渗液(氯化钠55.05克,氯化钾1.97克,氯化钙3.14克,蒸馏水配成7.5―8.0升溶液,并用重碳酸钠将PH值调至7)洗卵。滤除等渗液并迅速挤入精液,用鹅毛搅拌,使精卵均匀后再加入少量清水,再稍加搅拌,静置1分钟,再用清水洗卵2次―3次,加入清水静置2小时―3小时,待卵吸水胀足富有弹性时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3.孵化

孵时在孵化槽中进行流水孵化,孵化用水必须过滤,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每万粒卵每分钟用水2升―4升。孵化温度7℃―13℃,孵化过程中严格避光,及时清除死卵(用10%食盐水把死孵分开,死孵因比重小而上浮)。为防止水霉感染,可在每立方水中放入3克―5克孔雀石绿消毒。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指把孵化出的仔鱼培育至2.5厘米―3厘米长。刚孵出的鱼苗非常娇嫩,以脐囊为营养,怕强光照射,并要控制好水量,每10万尾鱼苗注水量为每分钟30升―50升。在水温10℃,经过23天,脐囊吸收2/3时,鱼苗转入饲养槽或水泥池中饲养。每平方米放养密度1万尾,每万尾每分钟需水20升。当仔鱼有60%―70%上浮时应投活饵料(大型水蚤、水蚯蚓),也可投熟蛋黄,鱼肉糜;饵料可用0.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筛后投喂,每天6次―8次,日投饲为鱼体重的10%―15%;水温10℃―15℃,经过20天培育,体长可达2.5厘米―3厘米,就可转入室外的鱼种池内培育。

鱼种池在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消毒、清塘,安装好2毫米―3毫米网眼闸门。鱼种入池前,要经过筛选,大小分池饲养,以防大鱼争食,影响小鱼生长。放养密度视水中溶氧、注水量、鱼种规格而定。体重3克―5克时每平方米200尾,流水量每秒10升。苗种培育前20天内以投喂小杂鱼肉糜为主,日投饵量6%―10%,日投饵4次;20天后转用配合饲料,日投饵量2%―4%,日投饵4次。为了满足鱼苗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除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外,还要投些水蚤、蝌蚪等活饵料。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注水量,经常洗刷闸门,以防闸门堵塞,缺氧死鱼,并经常清除池底污物残饵,保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鱼种生长。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养殖黑鱼的人工催产方法》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人工散养鸭”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6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