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猪群健康度的因素和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的方法

1、影响猪群健康度的因素

环境因素。猪场环境的好坏对猪群整个的健康度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猪舍的朝向、排污系统、夏季的防暑降温、冬季的御寒保暖、舍内的温湿度、新鲜空气的流通、采光等,这些都影响着猪群的健康。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于猪群健康以生产水平都有利。饲养环境恶劣会导致猪发生应激,使猪只患病,对各生长阶段和生理阶段的猪都有影响,从而打破了猪场的稳定生产水平,最终影响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品种。健康高产的种猪品种对于养猪业来说非常重要,选择好的品种可以降低料肉比,使猪场维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对于向外引种的猪场,种猪的健康关系到整个猪群的健康,所以在引种时,首先要了解种猪场的疾病情况,并且在引种后要注意隔离饲养,以免对整个猪群造成不利的影响。

营养因素。饲料营养是保证猪只体质的根本,不同的品种以及处不不同年龄阶段、生理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求不同,如母猪营养不良会导致发情异常,影响配种,使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最终被淘汰;如果哺乳母猪发生营养不良,真接对泌乳造成影响,从而使仔猪吃不到充足的乳汁而造成生长发育受阻,还会导致仔猪体质变弱,易患疾病,进而影响了后期的育肥效果;如果育肥猪的营养不良会使育肥时间延长,影响出栏。饲料的品质对猪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如果给猪群饲喂发霉、变质或受污染的饲料,会导致猪群出现中毒现象。另外,猪场水的质量是决定猪群健康的重要因素。

防疫和保健。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和定期进行药物的驱虫保健工作是保证猪场健康生产的有力保障,定期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可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进行疫苗接种是为猪群构建特异性的免疫力,保健则是提高这些免疫力,两都相结合,可以有力地保证猪群的健康。

2、提高猪群健康度的方法

猪群的健康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养管理是否到位,为了提高整猪群的健康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环境。猪场的选址应注意地势高、通风良好,并且向阳,在养猪场的周围3km内没有其他养殖场,并且要保证有干净的水源。做好猪绿化隔离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污系统。注重日常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保证舍内的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定期进行消毒,即使在冬季也要注意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减少有害气体的浓度,当舍内有害气体超标时,会引起猪患呼吸道疾病,使猪群更易感染其他疾病,因此要加强猪场环境的管理,为猪群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品种。选择优良并且健康的种猪品种,实行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是要注意事先了解引种场以及周边地区疾病的流行情况,做好引种的准备工作,引种后要将新引入种猪与本场猪群进行隔离饲养,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则是要便于观察猪群的动态,以确认无病菌感染。

营养。保证各生长阶段以及生理阶段猪群的营养供给以及营养均衡,同时要保证饲料的质量,预混料要购于正规的厂家,而对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等则要注意日常的贮存,避免发生霉变或遭虫鼠的破坏而受到污染。如果饲喂猪群发生霉变的饲料,不但会造成猪只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导致妊娠母猪流产、仔猪腹泻等症状,还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使PSE肉增多,使猪群机体的免疫下降,导致猪群易感染疾病。为了避免生产上霉变饲料对猪群造成的伤害,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等饲料添加剂,可以起到防霉脱霉的作用。

做好免疫接种以及药物保健工作。要本场以及当地周边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以及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抗体水平,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免疫程序,并要求猪场严格地按照所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的接种工作,尤其是病毒性的疾病,会导致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免疫抑制,易感染多种疾病,疫苗要从正规的厂家购买,并按照说明进行接种,用量不足起不到效果,如果过量,不但会造成浪费,还会导致猪群发生不良反应。在进行免疫接种后,要定期对猪群抽取血样进行抗体水平的监测,对于抗体水平达不到保护猪体健康水平的,要及时的补注,以加强免疫。在免疫接种的同时,要对猪群进行药物的保健工作,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包括用药物驱除体内体外的寄生虫,对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猪群适当的用药,以起到增加免疫力、促生长,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的目的,如可以在母猪的产前产后、仔猪断奶后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主谱抗菌药,如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等。

夏季减轻热应激对猪群带来的危害。发生热应激时,猪的采食量、抗病能力以及生长速度都会下降,还会影响公猪精子的生成以及活力,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使得发情排卵异常,所以在夏季就做好降温工作,可以采取喷雾降温或滴水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热应激类药物,以增强猪群的抗应激能力,降低热应激带来的危害,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度。

作者简介:李胜杰(1979-),男,黑龙江绥化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李胜杰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乡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000)

相关推荐

影响肉鸡均匀度的原因 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肉鸡的均匀度是评定整个鸡群是否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有多种,要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肉鸡的均匀度,从而提高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现简单介绍影响肉鸡均匀度的原因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1、肉鸡均匀度差的原因

引起肉鸡均匀度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疾病因素。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会阻碍肉鸡的生长发育,造成生长发育不均匀的现象发生,如在提供饮水时,水位不足,水线的高度不适宜,供水不合理,水质较差,在喂料时,料位不足或者过多,饲料的分配不均匀、喂料的时间不固定、料线的高度不适宜等,在免疫接种时,出现漏免、接种剂量不足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肉鸡均匀度较差。育雏阶段的管理工作对于肉鸡今后均匀度的影响非常大,在育雏时如果环境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或群体内的温度不均匀,舍内湿度过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光照不合理等也是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疾病因素是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肉鸡患球虫病或其他肠道疾病,会影响肉鸡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导致肉鸡的体质变差,随之受到影响的就是肉鸡的均匀度。另外,免疫程度不合理,鸡场内无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会导致肉鸡易感染传染性疾病而使均匀度变差。

2、肉鸡均匀度的提高措施

肉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个肉鸡群是否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影响着肉鸡的健康以及生产性能,对于整个肉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施来提高肉鸡的均匀度。

仔细挑选雏鸡。要从育雏阶段就加强肉鸡均匀度的管理工作,在挑选雏鸡时要仔细认真,挑选出健康、活力强、大小均匀的雏鸡。并且要将不同周龄的雏鸡分开饲养,以避免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相互间争食、争水、打斗的现象。雏鸡在人舍饲养后要给其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并在育雏的过程中要将那些采食能力较差、体质较弱、个体较小的鸡挑选出来单独饲养,挑选的时间在每次的接种、称重、扩群时,按照大小来分组饲养,这样可提高雏鸡整体的均匀度。

做好饲喂丁作。尽早的训练雏鸡采食饲料和饮水,使雏鸡形成良好的食欲,可以促进肉鸡的生长发育,提高均匀度。因此,在雏鸡育雏前就要提前将饮水设施以及饲料准备好,使雏鸡尽早的开水和开食。在饲喂时要控制好饲喂量,从1日龄开始少量的饲喂,并让其自由采食,并使每一栏的肉鸡每天在相同的时间采食等量的饲料,并结合实际的生长增重情况,及时调整饲喂量以及饲料的结构,以缩小体重的差异,这样使其在雏鸡阶段就有良好的开端,这对于提高全群的均匀度极其有利。在雏鸡进舍后要随时检查料盘和饮水器是否充足,并且要注意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逐渐的过渡到料线和水线。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鸡群的采食、饮水的竞争力加强,均匀度较难维持,此时更要加强料线和水线的管理,并要及时调整各栏的饲喂量,控制好鸡群的增长速度,使鸡群的生长发育均匀。肉鸡在育成期的喂料量较低,料线中的饲料分布不匀极易导致均匀度变差,因此,要对不同周龄的肉鸡采取不同的限饲方式,以保证肉鸡充足的采食时间,这对于提高均匀度十分有帮助。在产蛋期要及时将病弱残鸡淘汰,并且及时减去相应的料位和水位,避免造成个体差异过大。

定期称重,及时调整均匀度。对肉鸡定期称重,充分了解肉鸡的增重情况,便于整体均匀度的调整,称重前要确定合理的体重范围,称重时要按照大、中、小鸡分群。对于体重较轻的群体可以提高蛋白质饲料的饲喂量以加快增重,对于体重偏大的群体则要减慢加料速度,使其在2~3周内达到标准。肉鸡10周龄后就不必再进行全群称重。

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肉鸡时要及时的分群,以获得良好的骨骼和骨架发育,雏鸡最佳的分群日龄为21~28日龄,分群的依据是按照体重将鸡群分成大、中、小三个群体。要经常的检查全群肉鸡的体况和均匀度,以确定下次分群的时间,使全群的均匀度达到80%以上。在分群时不必逐一称重,以减少鸡群应激。要正确评估鸡群的均匀度,鸡群的均匀度除了要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外,还要保持良好的骨架发育情况以及性成熟和体成熟。评估方法为通过鸡窝主翼羽的更换情况,就可知道肉鸡是否达到了性成熟。在称重时可通过触摸鸡身体上的脂肪对鸡进行体型的评定,并做好记录,再进行鸡群丰满度的调控。鸡生性敏感,因此在肉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认真的执行饲养管理程序,保证鸡群的健康,为提高鸡群的健康度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要给不同日龄的鸡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做好舍内的卫生清洁与消毒_丁作。

加强防疫,预防疾病。做好鸡群的疾病预防工作是提高整体均匀度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对鸡舍定期的进行清理和消毒,可以在鸡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添加预防性饲料添加剂,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及时的淘汰不健康鸡只,并将死淘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育雏期
首先应根据孵化厅给出的标识,按雏鸡的大小进行分栏,尽可能的把来源批次相同或周龄相同的雏鸡放在一块,并做到公母完全分栏分饲,且保证存栏准确。在此期间应有意识的对雏鸡进行“调鸡”工作,既把各栏中的小鸡挑出并集中到一栏,给予特护,并适当的增加料量;此时对于大栏中的小栏(以每个保温伞为单位)最好晚些并栏,但最晚不超过10天,这样对于控制鸡群体重及料量有利,使得各栏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的缩小。制定出一套最佳的断喙标准及操作要求,认真做好断喙工作,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鸡只的采食及生长,一般的先断公鸡,后断母机,并且此样工作必须由专人操作。

当开始对鸡群限饲后,由于此时鸡只较小,过早的采用料线不太妥,6周以前最好采用料桶或料盘,同时满足每个料桶供给16-18只鸡使用,在育雏后期对于公鸡应考虑降低此比例;做到黑灯人工饲喂或黑灯升降料桶饲喂方式,让鸡群在短时间内同时吃到饲料,再鸡群吃完饲料后的短时间备好次日的饲料,并让料桶有一定的高度,防止鸡只飞入;同时确保饲料的准确性,防止饲料的浪费及撒料。

育成期
育成期入舍密度母鸡在7只每平方米,公鸡4.2只每平方米,并在分栏是有意识的把小鸡放在水帘位置处或靠近料箱位置处,当然如果在顺季育成且进风口有时在水帘处则最好忽将小鸡放于此处;同时还应做好鸡舍的堵漏光,水及垫料的管理工作。

此段时间的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对于育成期均匀度不好的鸡群更为重要,但如果在加光是鸡群的均匀度仍不好的话,到时再想弥补就不太容易了。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饲喂控制及控制鸡群体重和调鸡上,当然防疫仍是重点。
首先,应根据前期分栏及选留体重的结果,同时参考季节的变化制定出一套适宜的限饲方案,一般在7-13周使用四三限饲;在14-18周采用五二限饲;在19-22周采用六一限饲,最后用每日饲喂方式。经验表明在加光照后最好对鸡群采用每日饲喂方式有教大益处,尤其对在冬季饲养的鸡群更为有利,这样做对鸡群应激较小,利于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应适当调整饲养方案。

其次,控制好喂料方法:一是根据入舍鸡只数来确定各栏密度及料位;我们都希望给小鸡栏创造一个更好的饲喂条件,总以为料位越多越好,但实际结果却是小鸡栏越多其均匀度越差,因此我们在安排料位时一般按大鸡栏为12-13厘米,小鸡栏为13-14厘米,如果料位仍有富裕,则宁可将其封上。二是保证鸡群有一个同等的采食机会及一个相对稳定的饲喂环境:这要求做到黑灯喂料及教快的转料的速度,并最好采用自动转料方式;对于大荷兰料线则考虑添加副料箱,并且使副料箱等份料线;一般的要求是在150秒内料能接上较为理想,同时保证主料箱和副料箱出料口一致,并根据饲料量及饲喂方式的改变来适当调整出料口的大小和转料时间。此外确保饲喂设备的正常运转,着要求必须做好日常的检查及维修工作,尤其是在清理鸡舍时必须注重对各种设备的爱护,检修及保养工作,三是确保备料的准确性及均匀性,防止可能由于主观上造成的失误。

第三,由于育成期给料的主要依据就是鸡群的体重,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的称重工作。一是在限饲日称重,称重时间及称重地点必须保证相对固定,并为以后产蛋期称重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二是鸡只称重比例至少在10%以上;三是确保称重器具准确,这要求在称重前必须对称重器具进行校准,并保证读数及称重数量准确。如果可能的话,要求称重是有技术人员在场,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称重的可靠性,并及时计算出称重的结果。

第四:根据称重结果确定出调鸡体重的上下限及所需调鸡的数量。一般的均匀度是按鸡群平均体重的正负10%来计算,然后根据在次范围的鸡只比例来确定各栏所需调鸡的数量,对于那些体重距离下限体重较多的鸡只(一般为200克以上)可以考虑淘汰;调鸡工作应从9周开始,同时必须确保调鸡的数量达到既定计划:如果调鸡过程中调鸡数量达不到所应调鸡的的鸡只数,而鸡群均匀度有较差,则可考虑降低小鸡栏里的大鸡的体重或大鸡栏里小鸡的体重,并使调鸡完成后各栏存栏不变;调鸡工作必须保证在每周称重日完成,并且在13-15周之间做一次全面的调鸡。对于公鸡也应适当的调鸡。

最后,根据体重的涨幅来确定鸡群的给料量:一般的先依据鸡群选留体重确定处始料量,然后根据以后的称重结果进行给料,通常须注意增重的滞后性及不同季节带来的影响,另外还必须考虑鸡群生长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13-14周,17-18周及加光照后。此时我们应更多注意鸡群的每周增重,控制鸡群周增重与标准一致或接近,保证鸡群体重在加光照时与标准体重接近。对于小鸡栏应给其补适宜手工料,此料量可以从母鸡总料中取出:料量的多少应以每周体重为参考,但必须保证在加光照前小鸡体重追上或接近平均体重,在18周左右更好;并且在加光照后3周内还应保证一定的手工料。如果加光照后鸡群均匀度仍较差,此时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重新挑出小鸡,并给予较高的料,使其在加光照后2-3周内体重得到较多的提高并接近平均体重,当然此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他
1.换料:在各个阶段的换料过程中,往往由于换料不均或换料时间过短而对鸡群产生应激,并影响部分鸡群的生长发育。
2.水的管理:保证水位充足,普拉松饮水器按80-100只鸡计算,乳头式饮水器每个乳头按10-12只计算,同时水又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鸡舍垫料潮湿,鸡舍氨味浓。
3.垫料的管理:防止垫料结快,最好在加光照前换一次垫料。
4.绝对禁止串栏现象的发生。
5.温度的管理:鸡群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0-25摄氏度。下限不应低于19摄氏度,上限不应低于29摄氏度。

猪群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群疾病成为影响养殖户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治猪群疾病,需要做好猪群疾病的分析与流行病分析,并且做好消毒工作,从而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保证猪群健康。

一、前言

猪群在生长过程汇总会发生一些疾病,相关的疾病会对生猪的生长、健康造成影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猪群疾病严重影响养殖户的收入,但是当前一些养殖户只重视如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生产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对于混合感染交叉的疾病预防研究较少,比如猪气喘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猪的生长率,从而引发潜在的经济损失。为了对猪群疾病进行及时防治,应该采取果断措施,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消除疾病根源,从而提升猪群疾病的免疫力,保证猪群健康生长。

二、猪群疾病的影响因素

1.猪群越庞大,控制疾病越困难

猪群疾病需要易感宿主作为病原的载体,在防控的过程中,如果猪群数量较多,则防控越困难。因为被感染的猪只会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产生病原颗粒,从而污染猪群环境。当具有强感染性的病原菌进入猪群时,会造成猪群疾病的爆发,从而影响猪群的生长;而且猪群越庞大,受影响的猪只越多,会导致相关的疾病爆发期延长,从而影响猪群的生长。因此需要及时做好防控措施,并且需要采用依次分娩或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管理。

2.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当前的猪群疾病呈现出交叉感染、多病原菌的特点,而且很多病原菌以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相关的疾病难以防治。病原体越多,比如寄生虫、细菌等会造成猪群疾病的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相关疾病更加严重。比如猪气喘病会引发猪的食欲下降,从而影响生猪生长发育,如果巴氏杆菌感染患有气喘病的生猪,易引发较为严重的肺炎;患有蓝耳病的生猪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而且会引发疫病,影响猪群生长,导致死亡率变大。病原菌以及病原体越多,会导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从而影响猪群生长,因此针对猪群疾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病情复杂化。

3.病原存活力越强,其疾病越难控制

一些病原菌在体外的存活能力较长,所以较难控制,比如轮状病沙门氏菌等微生物不易消除。相应的感染源主要来自于其他猪群,为了应对这些病原,需要科学饲养,将猪群进行年龄划分,并且减少猪场工人活动,防止造成病菌四处传播。

4.频繁引种,易带入新的病原

为了扩大猪群,当前的养殖户频繁引种,但是对于病原菌的控制不足,导致引种带来新的病原、为了对病原进行控制,应该从管理较为严格的种猪场购买种猪。因为猪场的疾病防治不同,因此不同的猪场有不同的疾病,而且随着引进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容易对猪群疫病造成影响,使猪场疾病复杂化,因此为了做好猪群疾病防治,需要严格控制种猪来源并且做好疫病管理。

三、猪群疾病防治措施

为了做好猪群防疫,应该做好综合防治,从而避免病原菌的感染,尤其是防治交叉感染,从而保证猪群健康。

1.科学饲养

为了保证主群健康,首要的应该做好猪群营养,保证猪群能够健康生长。为了维持均衡的营养,应该对猪群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严格执行饲养标准,并且集合温度变化、猪群胃口变化而科学配粮。稳定而健康的饲养对于猪群的生长以及免疫功能十分重要。喂养的饲料必须保持新鲜,防止饲料感染病原菌,做好饲料储存与管理,避免因为喂养发霉变质的饲料而造成的病原菌感染。保障粮食安全是促进猪群机体免疫的重要措施,为了做好饲料健康,应该及时清除猪槽内剩余饲料,防治霉变变质;而且因为环境变化而造成的猪群胃口变化,应该做好饲料配方,保障猪群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保障猪群健康摄入饲料,应该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从而提升饲料的爽口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应激。

2.根据猪群的生态环境考虑猪群福利

为了做好猪群的喂养,应该做好猪群的福利,包括:(1)猪群布局需要做到良好通风,并且采光良好,保证猪舍内清洁、安静;(2)在喂养中必须保证猪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而且需要将室内休息与室外活动结合起来,控制猪群的密度;(3)做好猪舍的环境调控,在猪群的生长过程中,环境的冷热变化对于猪群的生长以及疫病的感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猪舍的环境控制过程汇总,应该做好夏季防暑措施,并且为了改善猪群生长环境,应该增加场内的绿地面积,并且需要做好猪舍内的通风管理,及时清理杂草,避免杂草中带有病原菌,做好猪舍的降温处理,利用喷雾、喷淋等方式进行降温;(4)冬季应该做好保温措施,做好猪群外围结构的保护,并且有效的避免冷风灌入,增添杂草以及启动供暖设备进行供暖,增加食物的密度,保证猪群生长。

3.灵活控制猪群规模,正确引进猪只

猪群疾病的爆发与控制和猪群规模具有密切的联系,大规模的养猪场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应该做好猪场的规模控制,而且做好猪场之间的隔离,避免相互来往,以不超过500头母猪的猪场养殖为宜。

猪只是外来病原菌的重要方式,为了做好猪群疾病的防治,应该保证猪只引入的健康,做好定期的防疫以及免疫接种。为了避免新猪只带来的混合感染,因此最好选择同一来源的猪源,从而将猪群疫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做好猪只的防疫工作,结合流行病情况,做好猪只的防疫,需要对引进的猪只进行彻底检查,避免选购具有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痢疾、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猪疥癣、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猪只,其中狂犬病潜伏期长,应该做好彻底检查。

4.有效的控制措施

外来人员以及不同猪舍间相互来往是造成猪群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猪群养殖中,应该做好猪群的控制措施。对于内部养殖人员,应该穿规定的工作服,并且做好消毒管理,猪场工人不得串岗,避免带肉食进入猪场,而且做好个人卫生与定期消毒,按照猪场管理手册进行防治。

四、结语

为了做好猪群疾病的防治,应该做好科学饲养,采取封闭式管理,对于外来人员以及猪场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引进猪只健康,做好猪场免疫防治。

猪场环境条件对猪养殖健康的影响


猪群的健康情况与很多因素都具有密切联系,其中猪场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特别是夏季这个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为使健康风险得到降低,必须保持清洁环境。但在实际的生产中,有些养殖户并不注重对环境条件的管理和建设,长时间后,猪群就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其生产力和自我的免疫能力都有所下降,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本文主要对猪场环境进行讨论和研究。

猪舍中落后的降温设施以及不良的通风,会导致猪舍的湿度和温度较高,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会使病原微生物得到迅速增长,而且这种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使猪出现严重应激,会影响其正常代谢,因此导致免疫力的下降,种种因素都会使猪容易患有感染疫病。而且要保存好相关饲料,尤其那些使用浓缩料和预混料的猪场,若原料发霉,而猪群长期食用发霉的磁疗,也会导致健康问题。由于各方面的问题,必须对猪场给予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并尽量良好的管理。

一、猪场管理对猪群影响

对猪场加强管理,并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需要在管理中加入新内容,并在猪场中给予管理程序和制度的良好制定,从而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针对地方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相关规定标准,采取消毒免疫的制度,防止猪群受到疫病侵袭。包括猪舍内外、猪场中的各种用具,粪污池、周围环境、下水道等,要给予定期的清理和消毒。而且要选择较好的消毒剂,保证无残留、无刺激,而且不会腐蚀设备。在日常管理中,保证场内不可有过多种类动物的仪器养殖,并分开使用料道和粪道,每天给予定时的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给猪群饮用清洁卫生的水,维护好水井,不得在周围进行垃圾、污水的倾倒。每天要保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湿度。而且管理人员不可在猪场内大声喧哗,以及各种音响设备的放置,噪音不可高于85分贝,防止应激反应的出现。在夏季因为温度较高,而且昼长夜短,会降低饲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管理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所以猪场的场长要对工作时间进行调整,可在早晨提早上班,或者晚上延长下班,既可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较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场长也要进行积极的巡视,一旦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在夏季饲料容易发霉,尤其对于玉米湿度,正常应在14%以下,并给予定期检查,若有没变情况,立即停止食用。并将袋装的饲料放到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暴晒。猪场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措施的变化,夏季进行积极防暑,冬季给予防寒。若有车辆人员要进入到猪场,则体腔进行消毒,外来人员和非生产的人员不可私自进入到生产区,若必须进入,在需进行彻底消毒。对于新引进的猪,要给予健康观察以及检查,确定健康后才可进入到猪场。对于病猪,则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上报疑似的传染病猪,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猪进行适当用药,及时将粪污送到贮存处理的场所,给予无害化的处理,避免任意堆放,污染环境。

二、猪场地址对猪群健康的影响

猪群要想得到健康的生长,猪场地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若猪场的地址环境较差,则会影响猪的健康。环境条件主要有空气、地势、水质、土壤等,所以猪场在选择地址时,要充分注意这几方面,如果地理位置不好,如空气受到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污染,水源和土壤中有寄生虫、病原微生物、腐败产物、矿物性的毒物,或者有铅含量、坤含量等微量元素的超标,也会伤害猪的健康状况。所以在猪场建设前,一定要对地理位置进行充分的考察。有养殖户选择河道、低洼处、以及池塘边建厂,但因为空气和土壤常年都潮湿,会有蹄病或者皮肤病的出现。如果选择在居民点或者公路边的公共场合,因为车辆行人较多,且灰尘飞扬等情况,很容易使猪受到噪音或者病原物的侵袭,还有人会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工矿企业周边建立猪场,会对猪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危害。北方地区很多养殖户,也会在北风口的地方建立猪场,但在冬季,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温设备和措施,使猪在寒冷的环境中成长,也会有健康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立猪场时,要根据相关固定和标准,选择向阳、地势高、排水通风的地方,而且要保证水质、空气和土壤都没有受到污染,附近不要有屠宰场、皮革肉类的加工厂以及工矿企业。

三、布局对猪群的影响

如果不能将猪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进行良好的分离和管理,则不仅不利于生产管理,还会容易有疫病的出现。要设立病猪的隔离舍,避免病菌扩散,使其他健康猪传染该疾病;要设立新引进猪健康的观察舍,防止直接使其进入到生产区,将病原菌带入到生产区中。并设立粪污贮存的处理设施,可以对粪污良好处理,避免因随意堆放,而使场内外环境受到污染。并在猪场中设置良好的通风口,可随时将有害气体排出舍外。所以在布局和设施方面,要根据防疫灭菌和生物学的特点给予猪场环境的良好布局,保持方便连续和界限分明的格局。同时门口要有消毒室和消毒池。猪舍的地面要留有排粪沟和适宜坡度。并保证通风、光照和排污的要求。

结束语

良好的猪场环境会有利于猪群的健康成长,避免疫病发生。因此要对猪场的环境条件给予严格的管理和设计。要挑选空气、土壤、水质等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建设猪场,并对猪场给予严格管理,以及合理的布局,防止生活和生产混合在一起,并在夏季和冬季给予相关防护措施,防止更多问题的出现。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可明显提高猪场的环境条件。

酷暑期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


l气候因素

酷暑期气候变化无常,突出表现:一是高温高湿,二是风雨雷电频繁,三是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和陡然降温的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的直接结果如下:第一,高温高湿促进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第二,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的高温和高湿使猪群处于热应激状态。第三,陡然的大幅度降温使得猪群在适应高温环境后突然处于低温应急状态。在北方夏季高温季节,可能会出现突然降温,甚至更极端天气,这种气象的变化迫使猪体从适应高温环境的条件发生急剧改变,频繁的高温、低温交替打击,使猪体的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使得孕期母猪、哺乳期母猪、仔猪、断奶幼猪、待出栏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第三,频繁出现的风雨雷电天气使得猪群处于惊恐状态,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得暴风雨和雷电天气之后对湿热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2.管理因素

条件简陋,防暑条件差,缺少防蚊蝇设施,位置不佳,通风不良的猪场,是酷暑季节疫病危害的重灾区和首发区。防蚊蝇设施的缺位,直接导致通过蚊蝇传播的疫病,如乙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的发生。由于酷暑天气的影响,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倦怠,一些措施落实不到位,也为疫病的暴发提供了客观条件。常见的现象及其危害如下:第一,饮水供应不及时和污染;第二,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导致猪群发生黄曲霉中毒;第三,消毒次数的减少和喷淋消毒次数的增加,前者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后者因猪舍湿度的上升,使得猪体散热更加困难;第四,暴雨后消毒池被稀释或冲刷掉,若不及时更换消毒液,则导致人、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失败,引发防疫隐患。

3猪群自身因素

现阶段的规模饲养猪群,多数存在密度过高的问题。一是表现为同一圈舍内密度过高,二是由于圈舍之间间隔距离不够,形成了养猪区域内密度过高。在酷暑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中,密度过高除了不利于猪体散热,也由于猪只之间的被动接触,尤其是同染疫猪的接触,加大了感染的机会。由于高温的影响,猪的食欲下降,进而导致采食量的下降或拒绝采食。长期摄人营养不足,使得猪体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久而久之,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导致体质的下降,抗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降低,不利于疫病防控。

高温季节蚊蝇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猪群休息。经常性睡眠不足又导致猪的下丘脑分泌激素功能的下降,给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带来负面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着体内腺体、淋巴器官的功能状态。内分泌功能的严重失调,不仅影响采食、消化功能,还影响发情、排卵、受精等繁殖功能。尤其是淋巴器官和组织分泌功能的下降,对抗逆性、抗病力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某些猪群由于引种或选配不当,导致近交系数上升或品种的纯化,导致猪体抵御高温高湿能力和耐粗饲能力的下降,也是酷暑季节猪群疫病多发不可忽视的因素。如脾脏的畸形,胸腺、肝脏的异常。

4传染病因素

猪瘟病毒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由于猪瘟病毒的普遍存在,若免疫保护不当,一旦遇到应激因素,很快表现临床症状。当遇到高温高湿、蚊蝇叮咬、睡眠不足、饲料霉变等不良刺激时,发病成为可能。只是由于猪群进行了有效的免疫,使得疫病在猪群中处于零星散发状态而不表现为流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非典型性猪瘟。

目前猪群免疫抑制疾病受到疫病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经常发生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助推器。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猪病包括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黄曲霉中毒,或直接将这四种病简称为免疫抑制病。也有学者认为猪瘟自身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还有学者认为口蹄疫也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笔者认为,这些疫病只是可能而非必然导致免疫抑制,在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三种传染病和黄曲霉中毒四种病中的两种以上混合感染病例中,免疫抑制发生的概率很高;单独感染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两种时,有时会因猪体内病毒较少,或感染的时间较短,而不发生免疫抑制。但是,只要感染了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数种,与黄曲霉中毒组合在一起的个体,必然发生免疫抑制。在夏季酷热期,因为高温高温环境的客观存在,饲料或饲料原料霉变非常容易发生。例如,当玉米收获期遇到了连阴雨,玉米在田间已经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则猪群黄曲霉中毒发病率将较高,黄曲霉中毒同免疫抑制呈高度正相关。

怎样提高仔猪均匀度


仔猪的成活率、初生重、断奶重以及健康度一直以来都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仔猪生长的均匀度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断奶仔猪的均匀度与育肥猪的均匀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仔猪群体的均匀度差会对生猪养殖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打乱了全进全出的生产节奏,影响了栏舍的使用率,导致养殖经济效益受损,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提高猪群的均匀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从母猪配种前就要加强饲养管理,以保证母猪正常的受胎,在分娩时获得较高出生重的仔猪。并在分娩后做好仔猪的饲养与管理工作,以提高断奶仔猪的均匀度,进而提高育肥猪的均匀度,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1、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的出生重影响着仔猪的断奶重,而仔猪的断奶重对后期的育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仔猪的初生重非常重要,母猪在分娩前的饲养管理工作可以确保母猪产出体重均匀,并且健壮的仔猪,可以确保母猪在哺乳期正常的分泌乳汁,以保证仔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初乳和常乳。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分为母猪配前的饲养管理和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配种前的饲养管理。仔猪的初生重不但跟母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有关,配种前1周的母猪的体况也对仔猪的初生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仔猪初生重取决于母猪的排卵、受精以及受精卵的着床。只有母猪在断奶后恢复好适宜的体况,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来保证卵子的良好发育,并且保证足够多的排卵数量,使得受精卵能够同时在子宫内着床。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母猪的配种受胎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配种前1周加强母猪的饲喂量以及营养,对母猪的排卵以及配种的成功率方面都有所帮助。一般,由于激素的影响,母猪在发情时的食欲会减退,采食量有所下降,从发情到配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阶段如果采食量下降会对母猪能量的摄入产生影响,从而对断奶后母猪卵子的发育以及正常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在日粮是额外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同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可以使母猪断奶后的发情天数、所产仔猪的数量以及初产仔猪的均匀度起着良好的效果。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母猪配种后,在妊娠前期胚胎的生长发育缓慢,母猪获得的营养大部分都用于维持自身所需,用于胚胎生长发育的很少,当胚胎发育到80d时,开始迅速的生长,此时,母猪的营养需要量增加,营养的摄入除了要满足自身的维持所需外,还要满足胚胎的快速生长发育。如果此时母猪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胚胎因营养的供应不足而出现胚胎早期死亡形成木乃伊胎,即使存活下来的仔猪也会因营养不足成形成弱仔。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机械地对所有妊娠母猪采用通一的饲养管理,要视每头母猪的膘情来确定饲喂量,以避免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2、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仔猪的均匀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段时期的饲养管理重点在固定奶头、寄养、补料以及预防腹泻等工作上。

固定奶头。固定奶头是提高仔猪均匀度的重点所在,因为母猪不同部位乳头的泌乳量不同,一般靠前的3对乳头的泌乳量较高,而后2对乳头的泌乳量最少,因此,仔猪吃奶的位置决定了仔猪的增重情况,固定奶头的基本原则先按照仔猪的意愿,再进行人工调整。在实际的生产中,个体较大的仔猪会首先争抢乳头,所以要先将个体大的仔猪固定好适宜的位置,再安排其他仔猪。避免仔猪间因争抢乳头而出现打斗的现象。如果出现产仔数少,而乳头多的情况,可以训练个体较大的仔猪吃后部的两个乳头,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仔猪的生长所需,还可以增加有效乳头的个数,以提高弱仔固定奶头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这一窝仔猪的均匀度。

寄养。寄养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均匀度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寄养时要保证被寄养的仔猪先吃足初乳,并且优先选择个体大的仔猪寄养,寄养仔猪与被寄养仔猪的出生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d,代养母猪要有充足的乳汁。在寄养时常出现代养母猪攻击寄养仔猪,或者原有仔猪排斥寄养仔猪的现象,要做好仔猪气味的处理工作。

补料。母猪的泌乳量在分娩后的21d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而此时的仔猪生长发育迅速,单纯吃母乳已经无法满足生长发育所需,所以要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还可以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发育。补料的时间最好选在母猪泌乳量下降前的3~5d,这段时间补料对提高仔猪的均匀度和断奶重有很好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可在7~10龄时给那些吃不饱的仔猪实施人工强制补料,可以起到很好的补饲效果。

预防仔猪腹泻。仔猪腹泻是仔猪的常患病,严重影响着仔猪的生长速度。仔猪腹泻的预防工作对于仔猪的健康度和均匀度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首先要给保证仔猪生长环境的舒适度,减少因环境不适而引起的腹泻,其次是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简介:王年有(1973-),男,辽宁大连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方面工作。

王年有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大连116200)

猪群安全度夏要注意的五个要点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湿度变大,生猪很容易发病,因此必须对猪舍内环境温度进行控制,加强防暑降温工作,确保生猪安全越夏,提高养猪效益。

1保持清洁

夏季是蚊蝇出没旺季,蚊蝇出没不但造成猪场生产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给猪场防病带来了困难。所以,要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包括栏舍、场地和用具、器械以及排水道、空气和母猪体表等进行消毒,还应注意一些卫生死角的消毒。同时,必须重视空栏消毒工作,做到彻底空栏,坚持全进全出原则,使用对环境适应范围广的消毒剂品种,如氯制剂等。夏季阳光充足,能使有些消毒剂迅速分解而失效,如聚维酮碘、络合碘等则不宜在室外使用。

2改善环境

猪场内减少水泥地面所占比例以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猪场地面绿化面积,可降低猪舍环境温度3~4℃,减轻热辐射80%。但高大树木不宜多种,以免影响通风,而且会招来野鸟,对防疫不利。

3科学饲喂

夏季应多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青绿饲料和果皮,如西瓜皮等清凉饲料。在混合料中适当添加咸味、鲜味或香味等调味剂,以提高饲料适口性,增加猪的采食量,禁止饲喂发霉饲料(/)。夏季可每日喂4次,为减少猪在最热时段的活动量,可于凌晨4时、上午10时、下午4时、晚上9时各喂1次。其次,要保持食槽内有充足的清凉饮水,每天要给猪饮1次0.5%淡盐水以调节体温。

4安全防暑

猪在气温上升到35℃以上或下降到-10~5℃时,饲料采用率低,增重慢。高温季节应根据猪的不同类别和猪的不同生理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

(1)公猪每天喂食2次,中午加喂青饲料或稀料,配种和运动均在早晚进行。每天下午1~3时给猪体、地面喷水1次,光照时间减到8~10h,如果配种次数少则应减少精料喂量,防止过肥而导致性欲差。

(2)怀孕母猪应避开高温季节配种繁殖,怀孕前期(0~84d)的母猪应以青粗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降低饲养密度,每圈养2~3头。怀孕后期和哺乳期一猪一圈,应以精料为主适当搭配青料,粗料可以不喂,每天喂3次,中间加喂稀料,料中加1%~1.5%小苏打和0.3%食盐,喷水1次。

(3)临产母猪夏天产房应选通风良好并有遮阳设施的产仔栏。临产前2~3d减少精料喂量,多喂青料,精料中麸皮比例要提高,以清肠防便秘为目的,一方面可防止难产,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产后不吃食、缺乳。产完仔后喂麸皮温盐水1次。

(4)商品大猪高温季节难养,常出现倒槽不吃食,影响生长。一般在高温季节未到之前将育肥猪出售,如果不出售,应降低饲养密度,每圈少养几头,每头猪占圈面积1~1.2m2,喷水降温,早晚喂料,中午加喂青料或稀料,料中加1.5%小苏打和0.3%盐。

(5)哺乳仔猪和小猪喜卧阴湿地面,注意天气变化以防着凉拉白痢或拉稀。保持圈面干燥,供清洁饮水,常消毒。预防可每1kg料加120mg土霉素喂几天停几天,治疗时每1kg料加土霉素200mg。

(6)中暑后:先将患猪移至凉爽通风的地方并用凉水喷淋头部和全身,剪尾剪耳朵放血,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可用以下措施:①氯丙嗪每千克体重2~3ml加安乃近2~6ml,混合后肌内注射,每日3次;②樟脑磺酸钠5~10ml,或安钠咖2~10ml一次肌内注射;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50~500ml,并用生理盐水灌肠;④昏迷的病例,可用生姜汁或大蒜汁滴鼻。

5安全防疫

除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注射外,针对高温季节的多发病,如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仔猪黄白痢、球虫病、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衣原体等病,也要做好防治工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42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