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猪群驱虫效果

驱虫是提高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采用正确的驱虫方法。

一、科学选用驱虫药

目前,对猪场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主要有疥螨、鞭虫、蛔虫、圆线虫等。在猪场使用效果较好的驱虫药主要有多拉菌素、伊维菌素、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及新型的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复方驱虫药等。

猪场应选用新型、广谱、高效、安全,且可以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虫药物。单纯的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驱除疥螨等寄生虫效果较好,而对在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幼虫、毛首线虫等效果较差。芬苯达唑、阿苯达唑对线虫、吸虫、球虫及其移行期的幼虫、绦虫都有较强的驱杀作用,对虫卵的孵化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如果发现猪囊虫,可选用吡喹酮或用槟榔进行驱虫。应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咪唑、敌百虫等容易引起猪群中毒的驱虫药物,注意药量不能过量或者不足,以免影响效果。

二、适宜的时间

仔猪在42~56日龄时进行第1次驱虫效果比较好,如使用全虫驱,按350克/吨饲料混饲,连用5~7日。由于疥螨从虫卵到幼虫的发育时间约为12天,用药后可将成虫、幼虫和若虫杀死,但虫卵没死,药效过后虫卵孵化发育成若虫、幼虫或成虫,会造成再次感染。因此,应在第1次用药结束后的7~10天,再投药1次,连用5~7日。

仔猪感染寄生虫的主要来源为母猪以及其接触的环境。在母猪产前驱虫,可以切断母猪和仔猪间的寄生虫传播环节。怀孕母猪可在产前2个星期驱虫,按700克/吨的比例拌料,自由采食,连用5~7天。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母猪饲料中同时使用安全性能较高的驱虫药物和抗生素进行驱虫和预防疾病。在潮湿天气(如春、夏季节)比较容易发生疥螨病,应提前加以预防。育成猪也应驱虫,可在4月龄时,应按上述要求重复驱虫1次。

三、用药方法

喂驱虫药前应先停喂一餐,使拌有药物的饲料能让猪1次全部吃完,以节省药物和提高疗效。对20日龄以下的猪最好暂不使用驱虫药。

四、消毒

驱虫后应将粪便清扫干净堆积起来进行发酵,或焚烧或深埋,以防排出的虫体和虫卵被猪吃了而重新感染。

五、观察驱虫效果

驱虫药物对疥螨的药效并非立即起作用,一般须在投药后2周才可见到较明显的效果。给猪驱虫时,应仔细观察。若出现中毒如呕吐、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将猪赶出栏舍,让其自由活动,缓解中毒症状;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品解救。

六、严禁饲养

搞好猪群及猪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做好灭鼠、灭蝇、灭蟑、灭虫等工作。消灭中间宿主,尽量减少猪场寄生虫病发生儿率。●

葛士华河南清丰县农技推广仙庄区域站457311

相关阅读

怎样提高猪场通风效果


猪舍通风好坏不仅影响猪舍空气质量,而且关系到猪舍温湿度的调控,因此搞好猪舍通风管理是规模化猪场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提高猪舍通风效果的意义

1.良好的通风是满足生猪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猪在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消耗能量。生猪是依赖摄入糖、脂类和蛋白质的氧化而获得能量的,而氧是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因此,良好的通风是保证氧气供给,进而满足生猪生长、发育、繁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

2.良好的通风是改善舍内空气质量的需要

生猪在各种生命活动中会排出大量排泄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这些有害气体在猪舍内蓄积会对生猪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如在低浓度氨的长期作用下,猪体质变弱,采食量、日增重、生殖能力都会下降;较高浓度氨能刺激黏膜,引起黏膜充血、喉头水肿、支气管炎,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出血;氨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等。通风是改善猪舍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措施。

3.良好的通风是降低猪舍内温度的主要手段

生猪在各生长发育阶段所需温度不同,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生猪繁殖、生长,甚至导致生猪患病。如高温会使种公猪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还会使妊娠母猪受胎率、胚胎存活率下降等。猪舍降温是离不开通风的。

4.良好的通风是调控猪舍高湿的需要

猪舍内相对湿度过高,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加剧高温的危害,减缓猪的增重,还会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舍内设备的寿命。良好的通风能够很好地降低相对湿度,从而保证生猪健康生长。

5.良好的通风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猪场发生传染病后,良好的通风可以迅速降低猪舍内外病原微生物数量,不仅可以防止其他猪群发病,而且可能会使其他猪群获得一定的特异免疫力。

6.良好的通风是现代猪场生产的必然要求

现代猪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饲养密度大,这样势必造成猪舍内空气不良、湿度过大、夏季温度过高,因此,只有提高猪舍通风效果,才能排出舍内污浊空气和水分,改善舍内空气质量。通风还会使猪体感到舒适,缓和高温、高湿对生猪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通风管理,提高通风效果

1.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

①合理选择场址。理想的猪场场址应背靠西北山,这样既可以防止冬季冷风对猪舍的不良影响,夏季还可充分利用东南风。若在空旷地带建猪场,虽通风理想,但冬季保温难度大。另外,选址时尽量选择南北长、东西短的地形,这样猪场通风效果会更佳。

②科学进行猪舍布局。理想的猪舍排列方向应该为东西走向,即猪舍长轴为东西向,这样既有利于猪舍采光,又能保证猪场内通风畅通无阻。猪舍的横向间距应大于10米,纵向间距应在5米以上;连体猪舍应将东西走向的猪舍横面(即南、北墙)连在一起,各个连体之间距离应大一些,保持在30~50米。

③搞好绿化。绿化可以防止阳光直射,降低舍外温度,增加舍内外温差,但绿化时除隔离带外,猪场栽植树木不宜过密,宜种植大量草坪,栽植少量较矮树木,否则易阻挡风力,影响整个猪场通风。紧靠猪舍可以栽植泡桐等高大阔叶树木,其顶端会对猪舍形成良好遮阴,下端则保证良好的通风。

2.采用利于通风的设施设备

①猪床和猪栏(/)。漏风猪床通风条件比较好,如果再辅以猪床下通风口和天窗,可以产生良好的通风效果。钢管猪栏非常有利于猪床水平通风,而实地面和砖砌猪栏则不利于通风,应避免在实地面上建造砖砌猪栏。

②完善通风设施。通风设施主要包括排气孔、窗和换气扇。理想的猪舍应该有3层空气流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方位通风。第一层是地面通风口,它对排出长期滞留在地面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至关重要;第二层是窗户,它既是采光通道,又是通风主要通道;第三层是天窗,它对排出氨气等有害气体至关重要。换气扇是实行强制通风的常用设施,不管采用正压或负压通风方式,在安装时换气扇的风力方向应与暖季主风向一致。对于传统实地面猪床,笔者建议应在靠近地面的位置加装排气扇,以加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湿气的排放。

③供暖和降温设施。冬季通风易造成猪舍内温度下降,因此,要保证冬季合理通风,必须配备热风炉、地热管、热水散热片、电地暖等供暖设施,以保持猪舍内温度的稳定;夏季为了提高通风降温效果,可以配备水帘等降温设施。

3.实行合理的通风模式

通风模式主要包括3种:一是自然通风,通过门、窗等自然通风口进行空气和热量交换,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小、存栏密度低和生猪日龄小的猪舍,是冬、春气温较低季节常用的通风模式;二是强制通风,借助风机通过正压或负压作用进行空气和热量交换,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大、存栏密度高和生猪日龄大的猪舍,是一年四季通风常用模式;三是降温水帘+强制通风,通过负压通风交换空气和促使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从而达到降温作用,主要适应于猪舍面积大、存栏密度高和生猪日龄大的猪舍,是夏季通风降温的较好模式。

4.统筹兼顾,规范操作

一到冬季,猪舍的通风、保温就非常矛盾,通风不足,舍内空气质量达不到要求;通风过度,舍内温度过低。因此,在进行通风时,首要完善供暖设施,保证暖气供应,最好配备气体测定仪和温度计,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调整,既要保证有害气体低于临界值(猪舍内氨浓度应控制在0.003%以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0.15%,硫化氨浓度不应超过0.001%),又要保证猪舍温度尽量达到适宜温度。一般哺乳仔猪舍的适宜温度为28~35℃,保育仔猪舍适宜温度为22~28℃,其他猪舍适宜温度为16~22℃。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陕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邮编:472100)

给猪驱虫注意事项


猪群无论是感染蛔虫、鞭虫、类圆线虫、结节虫和后圆线虫等体内寄生虫,还是感染疥螨、蜱和虱等体外寄生虫,都会造成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养猪不能忽视驱虫工作,且要讲究方法。
1.驱虫时间与次数
①仔猪。断奶仔猪转群前喷雾驱除体外寄生虫1次。
②育肥猪。120日龄驱体内、外寄生虫1次。
③后备公、母猪。120日龄和配种前各驱除体内、外寄生虫1次。
④成年公、母猪。公猪每年春、秋季各驱除体内寄生虫1次,每季度喷雾驱除体外寄生虫1次;母猪每季度驱体内、外寄生虫1次,临产前两周喷雾驱除体外寄生虫1次。
2.用药原则
一是大环内酯类(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和苯并咪唑类(阿苯达唑、芬苯哒唑等)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二是内用(内服或注射)药物与外用药物联合使用;三是苯并咪唑类药物慎用于公、()母猪;四是左旋咪唑和敌百虫禁用于妊娠母猪。
3.注意事项
一是驱虫药用量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准确计算,拌料时要由少到多逐渐加料混合均匀;二是使用新的驱虫药最好先小群试验,安全后再大群应用;三是用药后注意观察猪群,一旦出现呕吐、流涎、腹痛、瞳孔缩小、呼吸困难、肌肉痉挛和步态踉跄等中毒症状,及时用阿托品等药物解毒;四是最好早上给药,头一天晚上适当减少喂量,保证猪食入足量的加药饲料,以利药效的发挥;五是驱虫后做好记录,及时清除粪便,彻底清洁环境。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二经街50号邮编:118000)

提高仔猪免疫效果的几项方法 三点提高仔猪的免疫效果


生猪生产一直是部分农民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山区,是增收的重点产业。如何有效搞好生猪防疫工作,事关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的稳定。笔者在乡镇工作多年,结合上级工作要求,组织开展生猪防疫工作,对生猪防疫工作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提高仔猪免疫效果的几项方法三点提高仔猪的免疫效果。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病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量也越来越大,有的还会发生多重的感染而使疾病变得复杂而难以治疗。因此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消毒,做好药物的预防外,进行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免疫接种工作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

1、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包括猪的自身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如果猪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差,即使有再好的疫苗都难以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而猪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又与营养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给仔猪提供适宜的营养,加强管理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应激能力;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方式对免疫的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的养殖场从不正规的厂家购买疫苗,或者对疫苗的认识不够,盲目的选择价格昂贵的疫苗,不但会使养殖成本增加,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接种方式,如果接种不当必然会影响到免疫的效果。如伪狂疫苗滴鼻的效果最好,气喘疫苗肺内注射效果最好等。另外,如果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注射的先后顺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免疫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和疫苗的注射位置,不可将两种疫苗混注;如果接种时机不当,这里所说的接种时机主要是指天气情况和饲喂管理情况是否适宜,其根本足防止在猪群产生应激时免疫接种,而可使仔猪产生应激的条件较多,不良的天气条件、不当的饲养管理、不良的环境都易使仔猪产生应激。在做免疫的前后也不可进行消毒和使用药物,否则会影响到免疫的效果。还有一个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因素,如果在仔猪患病阶段注射疫苗不但起不到免疫效果,反而会加剧病情。

2、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的措施

为了提高仔猪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要从多方面人手,除了要合理的饲喂,加强仔猪日常的饲养管理,还要选择适宜的疫苗,科学合理的免疫,以使猪获得较强的免疫力,提高整个群体的健康水平,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免疫程序是免疫接种的主要依据。在制定免疫程序时要注意本地区以及本场的疫情发生情况,同时要定期对仔猪进行免疫检测,并根据免疫检测结果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

保证疫苗的质量,选择合适的接种方式。疫苗要购自正规的厂家或者使用政府发放的疫苗,在采购疫苗是并不是越贵越好,合适最好。在接种时要注意按照说明书严格的操作,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疫苗的接种方式有滴鼻、注射等,要根据所不同的疫苗免疫方式不同,如伪狂疫苗用滴鼻的方式、链球菌和口蹄疫等为肌肉注射。另外,在选择肌肉注射时还要注意注射的位置,以使其作用到有效位置,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使用两种苗同时免疫时要注意两种苗的属性必须不同,否则两种苗会在机体内竞争而相互削弱,起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在注射时两种苗要注射在不同的位置。

选择合适的时机接种。在接种疫苗前要根据猪的体质以及群体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接种时间,同时还要掌握近期的天气变化情况,防止因天气变化而使仔猪产生应激或者患病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在稳定的天气接种可提高整个群体的免疫应答率。另外在免疫接种的前后3~7天不可进行消毒操作,如果使用药物保健或治疗也要至少提前停药1周后再免疫。

合理的使用免疫增强剂。在接种的当天或第二天可在仔猪的饮水中添加多维和食盐,同时增加营养以促进抗体的形成,在接种后要准备好肾上腺素等抗过敏类药物,以防止个别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在抗体的形成过程中避免使用影响免疫反应的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体质和抗应激能力。给仔猪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的全价饲料,保证其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等充足且配比合理,以使仔猪获得全面的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要保证仔猪饮用充足、洁净的饮水。加强饲料质量的控制,禁止饲喂仔猪发生霉变的饲料。加强仔猪的管理工作,因仔猪对外界的适应力较差,在断奶、转群、换料、抓猪等工作时易产生应激反应,而使生理功能发生损伤,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抗病能力下降等,因此要加强仔猪的管理工作,提供适宜的环境,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改善舍内的设施等来减少猪群发生应激。另外,在仔猪的饲养管理过程可使用一些措施,如使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来提高仔猪的体质,防止仔猪发生贫血,一般在仔猪出生7天内就要注意补铁,如果发现仔猪贫血要尽快补血。

三点提高仔猪的免疫效果
一、猪只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再好的疫苗,再完美的防疫程序,再牛拉拉的做防措施,猪只没有良好的体质和承受(抗应激)能力,都是浮云。所以,对需要做疫苗的猪仔,可以参考如下操作。
1.动用一切手段,开胃健脾,保肝护肾,补血补铁,补维增抗,不管是中药西药或中西与调养结合,只要能让猪仔大口吃料,精神抖擞不贫血,抗病抗菌能力增强,一切手段都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具体上,多维和食盐饮水,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食盐开胃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营养代谢。益生菌先混水(利于伴料均匀)再伴成湿料而非稀料,此能增强肠道吸收功能也便于消化吸收。有必要时可加入黄氏,大蒜之类,西药抗生素居多,不到万不得已不加。
2.注意观察每头猪仔,重点看是否有贫血者,如发现尽快补之,别被抢食的表象掩盖了病状!要有好的血液功能才有良好的体质,同时能将所作疫苗更好地传到各机体而产生良好应答。
3.增强外部抗应激能力。喂食前后或巡查时,时不时地弄点小意外(比如声响),追赶追赶小猪等,使其不会对圈舍的一些小异常而产生惊乱!

二、疫苗质量和接种方式
好的疫苗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好的方式才能让效果更理想。
1.疫苗质量。这东西跟价钱的关系似有似无的,一般好质量都贵一些,可不要钱的政府苗也很不错,毕竟政府不会在这点上玩忽悠,这会让全世界笑话的,况且都是拿到圣旨的大厂所产。有些地方不好,不是疫苗本身不好,而是被一群狗屁不懂的操蛋的家伙暴殄天物了。当然了,根据经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接种方式。比如伪狂滴鼻效果最好,能随呼吸直接入肺,传胃流腹二联必须后海穴,气喘活苗必须肺内注射,口蹄O死苗后海效果最好等等。另外,两种苗同做时,注意两点:一是两种苗必须属性不同,即一死一活,不能同为死苗或同为活苗,否则会在机体内竞争抢占位置而相互削弱。二是不能混注且注射部位离的越远越好,比如同为肌注,可在耳后注一种,后腿内侧注一种,或一个肌注另一个可皮下,以延长疫苗相遇的时间。还有就是疫苗选择上,能用死苗的尽量不用活苗,因为死苗注射后一段时间内,如猪有感冒发热之类时,抗菌药退烧药对其影响较小!

三、接种时机选择
这里所说时机与出生、体重之类无关,主要是说天气及日常饲喂管理。
1.根据猪只体质及群状况,判断是否可以做疫苗。
2.掌握近期天气状况,看天气是否稳定。稳定的天气有利于猪群在接种后一周左右里,不因天气变化而应激或生病,提高整个群体免疫应答率。
3.做疫苗前后。接种前三到后七的时间不能消毒,因此在确定要做疫苗前几天消好,同时如有喂药的至少提一周停药,接种当天及之后一段时间里,饮水为多维葡萄糖加食盐,增加能量和促进循环,促进抗体形成。接种后备好肾上腺素、地米等抗过敏药物,以防个别应激。同时在抗体形成期内,尽量不用能影响免疫反应的药物,能拖一天是一天(比如发热,短期内不超41度一般没多大事)。如果非得用药,作好标记,择时补防!

正确认识猪腹泻病努力提高诊疗效果


一、对腹泻的概念不清

腹泻只是一个病理特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包括营养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等。另外,养殖户对一些疾病的认识不够,往往望文生义,如流行性腹泻,它是一种病毒性腹泻,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但有的养殖人员往往把传染性的腹泻归结为是流行性腹泻。

二、对混合感染的认识不够

对腹泻病的复杂多样认识不够,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归结为一两种病原。很多时候,腹泻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这就给腹泻的诊治带来误导,贻误了最佳诊治时间,同时对疫病的防治也不能够有的放矢。近年来,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因此,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防疫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三、类症鉴别

猪腹泻在实际生产中比较多见,但不易区别,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引起腹泻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临床特征为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同时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生素对症治疗。

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临床上以排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其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临床上不易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区别,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一般治疗原则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同。

3.猪轮状病毒病。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一般多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成年猪多为隐性传染。患病仔猪主要症状为厌食、呕吐、下痢,目前该病无特效药物,发病后应停止哺乳,立即内服葡萄糖盐水、复方葡萄糖溶液,并对症治疗。

4.仔猪黄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初生仔猪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如果在猪群内发现该病,应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5.仔猪白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季节不明显,病死率不高。该病一般疗效较好,治疗方法也较多。①抗生素及磺胺类疗法。常用药为磺胺脒、土霉素、多西环素、诺氟沙星等配合碱式硝酸铋、胃蛋白酶等。②呋喃类疗法。常用药为呋喃唑酮。③中药疗法。如仔猪白痢散、白龙散等。

6.仔猪红痢。仔猪红痢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3日龄内以新生仔猪发病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周以上的猪很少发病)。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有条件的地方使用仔猪红痢菌苗免疫接种。另外,在仔猪出生3日内服青霉素或链霉素效果较好,预防量为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治疗量为10万单位,每天2次。

7.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猪。该病无明显季节性,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等治疗该病效果不佳,常用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8.猪痢疾。猪痢疾是由猪痢疾蜜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常见于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发病少),发生季节不明显,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可长期危害猪群。该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初期体温略高,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常呈胶冻状。该病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停药后易复发,较难根治。防治该病的药物较多,常用的有痢菌净、黄连素、痢立清、泰乐菌素、呋喃唑酮、杆菌肽、林可霉素、喹乙醇、四环素类等。●

薛玉霞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新风种养协会131311

提高獭兔繁殖技术 提高獭兔繁殖效果的方法


獭兔,学名力克斯兔,是一种典型的皮用型兔。因其皮毛绒密柔软,酷似水獭,故在我国通称为獭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增强,獭兔皮成为取代野生兽皮的高档裘皮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提高獭兔繁殖技术提高獭兔繁殖效果的方法。

提高獭兔繁殖技术
1、提高繁殖密度
一般养兔场仔兔多数在一个半月断奶,然后獭母兔进行再次配种。所以,1年只能繁殖3-4胎,繁殖速度很慢。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可实行频密繁殖或半频密繁殖,以提高其繁殖密度。应当指出的是,獭母兔血配后,由于哺乳和妊娠同时进行,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很大,在饲料数量和质量上一定要满足獭母兔本身及泌乳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对獭母兔必须定期称重,如发现体重明显减轻时,就要停止进行下一次血配。由于采用频密繁殖之后,种兔的利用年缩短,一般不超过1.5-2年,自然淘汰率较高。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新繁殖獭母兔群,对留种的幼兔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2、性诱催情
对长期不发情或拒绝交配的獭母兔,可以采用性诱催情法。将獭母兔放人公獭兔笼内,通过追逐、爬跨等刺激后,仍将獭母兔送回原笼,经过2-3次后,就能诱发獭母兔分泌性激素,促使发情、排卵。一般在早上催情,傍晚配种。
3、采用人工催情
有些獭母兔因长期不发情或拒绝交配而影响繁殖,尤其是秋季和冬季。为使獭母兔发情配种,除改善饲养管理外,还可采人工催情的方法。
4、激素催情
促使獭母兔发情排卵的激素,主要有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及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等。据试验,肌注促卵泡生成素,静脉注射促黄体生成素,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一般都可使獭母兔的发情率达到70%-90%,受胎率达到65%-70%,平均每胎产仔数为4~6只。

提高獭兔繁殖效果的方法
一、合理利用繁殖年限
一般种用獭兔的繁殖年限为3~4年。如果种兔体质好,生产性能优良,可适当延长使用年限,但不宜过长。一般种公兔以6~7年为限,母兔以4~5年为限。经后裔鉴定品质较差的种兔应及时淘汰。
二、制订繁殖计划
獭兔的繁殖一定要有计划,以便集中配种、集中产仔,方便饲养管理。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兔场,更需计划好,不可盲目进行。在制订计划时要根据市场需求、笼舍条件、饲料条件等来安排。皮用獭兔年产4胎为宜,一般计划在1月1日、3月20日、8月1日、10月20日配种。商品兔场以年产5胎为宜,如果市场需求量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年产5胎以上也是可行的。美国獭兔配种比较顺利的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翌年6月份。
三、促进母兔发情的技术措施
人工诱导母兔同步发情(同期发情),在生产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技术可以合理地组织母兔群集中配种、受胎,集中产仔。可节省时间和人力,有效地利用生产设备,便于经营管理,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母兔的发情周期不十分明显,故人工诱导母兔同步发情要比马、牛、羊等家畜容易得多。方法主要有药物刺激法和各种物理性刺激法等,以便使母兔在2~3天内发情。
方法一:拍阴催情。在交配前,用左手提起母兔的尾巴,右手快速高频率轻拍其外阴部,使母兔产生交配感,当母兔自愿举臀时即放人公兔笼内,这样很容易配上。
方法二:按摩催情。先将未发情的母兔慢慢抓起,抚摸几遍,使其安静下来,再用手指轻轻地按摩其外阴部,1~2分钟后,如母兔外阴部出现发情征兆,即可放对配种,这样很容易受配。
方法三:挑逗催情。母兔未发情而拒配时,可先让公兔与其追逐、挑逗、爬跨,纠缠多时后,将母兔送回原笼,经过8小时以后,如母兔阴部变红,呈发情症状,这时放对,就较容易受配。一般可以早上催情,傍晚再放对。用于挑逗的公兔最好是经过输精管结扎过的公兔,以便充分利用种公兔,且有利于配种记录。

方法四:群体催情。将10只左右未发情的母兔,放人面积约为6平方米的活动场内,然后放入健康、性欲强的公兔(最好也是结扎兔),让其追逐母兔,次日清晨根据母兔的发情情况,再分别放对。公、母兔放入运动场之前必须喂饱。
方法五:信息催情。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信息,獭兔也不例外。将未发情或放对后拒配的母兔放在公兔笼内一昼夜(公兔取出后即放人母兔),由于母兔接受到了公兔笼内的公兔性信息,从而诱发母兔的发情。次日放对后再经公兔追逐,就较容易达成交配,且受胎率较高。但母兔留在公兔笼内的时间不应少于20小时,而且笼子应是长期饲养成年种公兔的。
方法六:药物催情。用2%的稀碘酊涂于阴唇上,可以刺激母兔发情,此法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
方法七:激素催情。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对长期不发情的母兔具有催情作用,此激素注射后2~3天,即可发情、放对。促卵泡素、促黄体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均有催情作用,但利用激素催情要特别注意使用剂量,否则会出现不良后果。
四、提高公兔配种能力的技术措施
公兔的配种能力主要决定于性欲的强弱和精液品质的好坏。要提高公兔的配种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选择健壮的公兔留种。选取那些性欲强、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睾丸大而匀称、精子活力好且密度大的公兔留作种用,及时淘汰单睾、隐睾或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公兔。
2.选择繁殖性能遗传稳定的公兔留种。在鉴定种公兔时,除对公兔本身的繁殖性能进行鉴定外,还要根据种兔卡评定三代以内的繁殖性能。对多次配种不孕或累计受孕率低于50%的公兔,不宜留作种用。
3.合理安排配种次数。一般壮年公兔每天可配种2~3次,青年公兔1~2次,但连配2~3天后应休息1天。种公兔的使用年限应为3~4年,每年必须选留1/3以上的后备种兔。整个种公兔群应以青、壮年公兔为主。
4.供给全价营养的饲料。要保持种公兔的良好种用体况,必须供给全价营养的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应充足。在配种季节来临前15~20天就应调整日粮,逐渐增加蛋白质饲料和无机盐、维生素的含量。
5.避免近亲繁殖。在獭兔生产中切忌近亲交配,近亲繁殖容易产生死胎、畸形仔兔和后代生活力降低等问题。种兔场应严格建立种兔档案制度,即使是养兔专业户也应做好配种繁殖记录,定期更新种公兔。

提高鳖卵孵化效果的要点



1.选择适宜的孵化设施:农家庭院养鳖,在选择孵化场所时,如无条件购置恒温电孵箱,可因陋就简,搭设临时塑料棚温室(也可利用闲置的农家养蚕共育室充当)或在普通房屋内设置简易孵化箱。载卵盘(或盛卵框)容积视孵化场所的空间大小、欲孵鳖卵的数量而定。为了便于操作,载卵盘深度(长宽尺寸不限)以8~10厘米为宜,并要求载卵盘的底面及四壁有若干分布均匀的小孔(透气、滤水,孔径约5毫米)。在受精鳖卵进盘入室(箱)前,用新鲜的生石灰水或福尔马林把载卵盘、温室(孵化箱)等设施消毒好备用。
2.适时采卵:在鳖产卵季节,注意观察产卵场内鳖产卵印痕,一般在卵产出12~24小时出现动、植物极(卵内羊膜形成,胚胎完全固定)后及时采卵。采卵过早会破坏胚胎的固定,采卵过迟则会影响孵化进程。产出12~24小时后的正常受精卵,整体圆滑光亮呈乳白色(或粉红色),一端有白色亮点(即动物极),否则一般(少数受精鳖卵产出48小时才出现动物极)视为未受精卵,予以剔除。
3.正确放卵:先在载卵盘底面垫一层0.5厘米厚的薄海绵(减震、保湿),再在海绵上铺盖处理过的细沙(粒径0.5~0.6毫米)1~2厘米,做成卵床。然后把采集的受精卵均匀地排列在载卵盘内,卵的横间距为1.0厘米,卵的纵间距为1.5~2.0厘米,卵与卵之间的空隙用细黄沙嵌补。
4.控温保湿:鳖卵孵化期的平均积温为36000℃,鳖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36℃。在孵化过程中可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如白炽灯、电炉、煤炉、电热褥、取暖器、炕道等)加温,结合洒水、通风,将孵化室(箱)内温度控制在31~32℃。由于鳖卵抗低湿度能力较强,而抗高湿度能力较弱,孵化室(箱)内的相对湿度应稳定在70%~80%,即保持载卵盘内细沙含水7%~8%。在具体操作上,沙湿度以手捏成团、手松团散为宜。定期扒开载卵盘内细沙,观察沙层湿度情况,需要时用喷雾器向沙面适量喷水。
5.通风换气:孵化室(箱)每日坚持通风1~2小时,保证鳖胚胎发育过程中正常呼吸所需氧气。尤其在使用燃煤炉、炕道加温孵化中,通风换气更为重要,它可减轻泄漏的废气、废烟对鳖卵的毒害。
6.其它注意事项
⑴一般每只载卵盘放卵不超过3层,过多会使控温、保湿操作难度增大,且不利于底层卵中稚鳖顺利出壳,影响孵化效果。
⑵由于卵的大小不同和胚胎发育所处时期的不同对温度要求不一致;因此同一批孵化的卵,其产出时间差异不宜超过1周,卵的规格悬殊也不宜过大。
⑶从采卵至稚鳖出壳整个孵化过程(特别是在卵进床后的1个月内,胚胎尚未发育完全),动作要轻,避免剧烈震动或摇晃受精卵而导致胚胎发育不良(甚至胎死壳中)。
⑷孵化期间要严防蚂蚁、老鼠等敌害对鳖卵(稚鳖)的侵害,并注意经常疏通载卵盘底面的滤水孔,以防滤水孔堵塞而积水淹卵。

影响肉牛育肥效果的因素 提高肉牛育肥效果的方法


影响肉牛育肥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先天性因素,如品种、年龄、性别等;后天因素,如饲养管理水平、营养供应情况、饲养方式、饲养环境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这些因素,科学的饲养肉牛,才可获得最佳的肉牛养殖经效益。下面一起来看看:影响肉牛育肥效果的因素和提高肉牛育肥效果的方法。

1、影响肉牛育肥效果的因素

品种。不同品种的肉牛产肉率不同,因此即使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育肥效果也不尽相同。通常大型品种达到理想膘情的时间相对于小型品种所需的时间要短,这是由于大型品种的肉牛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重速度要高。但是大型晚熟品种的出栏时间较长一些,而小型早熟品种的肉牛因沉积脂肪的时间较早,出栏也就更早。另外,肉用型的品种要比乳肉兼用型品种牛的增重速度快,肉质也要好得多。

年龄。选择不同年龄的肉牛进行育肥,其育肥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通常,低龄肉牛在育肥初期的增重主要是肌肉和各组织器官及骨骼的增长,因此生长增重速度较快,所以在选择育成牛育肥时最好选择18月龄以下的肉牛。

性别。公牛的瘦肉率高,而母牛的脂肪比例较高,在相同的饲养水平下,公牛的生长速度最快,而母牛的生长增重速度最慢,但是肉质更好,而阉牛则介于公牛与母牛之间。养殖户要根据所生产牛肉的类型合理的安排不同性别牛的比例,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营养水平。营养水平会可直接影响肉牛的育肥效果。如果给肉牛提供高质量、营养全面、配比合理、适口性好的饲料,并且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则可以使肉牛的增重速度更快,肉质也更好,而相反,如果饲料的营养水平低,不但会影响增重,还会导致肉牛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还会使体质变弱,易患疾病。但是也并不单纯指营养水平高就好,要根据育肥目标合理的安排饲料的营养水平。

饲养环境。环境因素对肉牛的充肥效果影响较大,适宜的饲养环境会提高肉牛的舒适度,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加快增重速度。通常在清洁、干燥、温度适宜、光照合理的饲养条件下,肉牛的生长发育、增重良好,因此,要给肉牛提高适宜的环境,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合理的控制环境条件。

目前,肉牛养殖的主要方式是放牧和舍饲,虽然放牧饲养成本较低,但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另外,目前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牧逐渐的被舍饲代替。舍饲养殖正逐步成为当下肉牛养殖的主要饲养方式。虽然舍饲饲养的养殖成本较高,饲养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较高,但是从总的经济效益上来说,舍饲饲养的育肥效果更好。

2、提高肉牛育肥效果的方法

为了提高肉牛养殖的育肥效果,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就要充分了解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在肉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重点分析,科学合理的安排饲养管理技术,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获得更高的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首先要做好进牛关,选择优良的肉牛品种,目前生产上良好的肉牛品种主要是夏洛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国外引进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低,或者是我国地方的优良品种。通常适宜育肥的肉牛年龄一般为1.5~2.5岁、体重在300kg以上,最好选择公牛育肥,因处于这个阶段的牛已过生长停滞期,增重速度快,生产性能高。在体型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体型大且瘦、胸部深宽、体躯呈圆桶型、皮肤柔软有弹性、头大、蹄大、鼻镜湿润干净、双眼明亮有神的牛。

在选择好架子牛后要进行半个月左右的观察适应期,以确保牛的健康,同时消除运输带来的应激反应,让牛尽快的适应育肥环境。做好育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牛舍、用具、草料的准备。在育肥前对牛进行彻底的?肖毒,并进行免疫接种、驱虫、健胃后,即可按照体重、体型、性别等进行分群育肥。

提供适宜的营养。要根据架子牛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分阶段的育肥,以使其在育肥期达到饲料消耗少、增重速度快的目的。此时可分三个阶段,即过渡期,快速育肥前期和快速育肥后期。要根据每一时期肉牛的增重特点提供适宜的营养。育肥牛的日粮组成主要为粗饲料、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要保证育肥期的饲料营养全面、配比均衡,以满足肉牛快速增重的需求,注意粗饲料的搭配要合理,不同阶段的精粗比例不同,要合理的饲喂。一般每天饲喂2~3次,要做到定时饲喂,先喂粗料,后喂精料。

加强环境的控制。保持牛舍的环境卫生,每天清扫的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消毒。包括牛栏、地面、用具和工具的消毒。注意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做好夏季防暑,冬季防寒的工作,另外还保持牛舍干燥,空气新鲜。

做好日常的管理,要限制运动,但要保持适量的运动,可提高食欲,增加采食量,但是要注意不可过度运动,否则会增加饲料的消耗,不利于增重。每天都要坚持刷拭牛体2次,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以便及时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要适时出栏,当肉牛的体重达到500kg,增重速度明显减慢,此时要及时出售,以免浪费饲料。

影响肉牛直线育肥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虽然我国的土地面积只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但我们却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着约占世界人口22%的人群。中国养牛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一直以来牛以役用为主,没有在商品肉牛方面发展。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畜禽商品结构中,猪肉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在膳食营养方面开始寻求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产品。牛肉以其富含高蛋白、低胆固醇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必需氨基酸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终成为继美国和巴西之后的第三大牛肉产业大国。到2011年中国的肉牛总存栏数和牛肉产量高达6646.4万头和647.5万t,直到2012年底,牛肉价格比年前上升30%。虽然我国的肉牛行业已经走向了正轨,但在许多方面我国还没有达到牛肉大国的标准,高档牛肉短缺,我国高档牛肉产量不足牛肉产量的5%,出口牛肉产量不足国际牛肉交易的1%。为了提高我国牛肉的产量和质量,缩短肉牛的生长周期,使我国肉牛行业更加具有竞争力,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肉牛直线育肥技术。直线育肥(持续育肥)是指犊牛出生后跟随母牛,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犊牛6月龄后转入育肥牛群,在圈舍中采用栓系方式进行强度育肥。采用直线育肥技术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缩短肉牛的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改善牛肉品质,为牛肉市场提供充足的高品质牛肉。文章从营养和管理方面综述了肉牛直线育肥效果的影响因素,旨在提高肉牛的采食量、生长速度、出栏率,改善牛肉品质。

1营养

肉牛采食营养物质,首先用于自身的生命维持,然后才会进行生产和肉质的沉积。在改善牛肉品质方面,营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粮能量、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饲料添加剂等是改善肉牛肉质的基础,肉牛的出栏体重是衡量肉牛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日常饲养过程中,饲料成本是最大的消费开支之一,如何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总的生产效率是最主要的方面,蛋白质和氮在日常饲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有效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同时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可有效提高肉牛日增重。

1.1能量

能量可有效维持动物体的新陈代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日粮中能量缺乏,将造成肉牛体重减轻,贮存在机体中的营养物质将会分解,转化为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因此,在肉牛育肥期间要保持能量的供应充足。A.S.Lima等研究表明,当肉牛日粮中能量不足时,会导致肉牛体重和饲料采食量降低,同时也导致牛体身高降低。L.J.Gao等研究表明,作物秸秆经过益生菌处理后,可明显提高发酵品质,从而达到提高肉牛采食量的目的。郑爱华等对12~18月龄夏西黄公牛(始重为330.8kg)进行90d的饲喂试验(末重为419.52kg),结果表明:玉米干秸秆在经过微贮后能有效提高肉牛增重效果,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使用经过微贮后的玉米干秸秆肉牛的平均日增利润为4.81元,比普通的饲料高出将近一半。M.Blanco等通过对10月龄的杂交公牛(始重为366kg)进行饲喂的结果显示:在冬季育肥期间肉牛日粮中添加大麦与不添加大麦相比,经过118d后日粮中添加大麦的肉牛体重为491kg,不添加大麦的肉牛体重为457kg,说明添加大麦可有效提高肉牛日增重,改善屠宰体重和屠宰率。T.Ayasan等报道,对13月龄荷斯坦公牛(始重为252kg)进行育肥,在肉牛育肥阶段日粮中甜菜渣和玉米青贮分别占40%时肉牛增重效果最好,并且饲喂甜菜渣可提高肉牛日增重的8%。W.A.Griffin等通过给280kg阉公牛(试验期为91d)日粮中补充玉米酒精蛋白饲料(DDGS)发现,在夏季放牧的情况下日粮中添加干酒糟及其可溶物超过肉牛体重的0.6%时,可显著提高肉牛日增重。

1.2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物体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蛋白质在动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日粮中蛋白质供应不足会引起动物的消化机能减退、体重减轻、机体抗病力降低、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等不良反应。K.H.Jenkins等对139周龄(始重409kg)阉牛进行119d的饲喂整株青绿豌豆试验,结果表明,肉牛日粮中添加30%干物质含量的整株青绿豌豆,对肉牛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牛肉品质和风味,改善牛肉嫩度。S.L.Kronberg等对安格斯公牛(始重为399kg)进行85d饲喂亚麻籽试验,结果表明,亚麻籽补充量为体重的0.2%时效果最好,可提高日增重的25%,牛肉品质得到提升,亚麻酸和二十碳五烯酸液明显得到了改善。A.S.Sami等通过对6月龄(始重为276kg)西门塔尔犊牛进行为期278d的饲喂菜籽粕(末重为683kg)试验,结果表明,饲喂以菜籽粕为蛋白来源的饲料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牛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还可以显著提高肉牛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屠宰率。

1.3水

水是生活体存活的基础,在肉牛饲料中水是重要成分之一。动物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时候始终离不开水的参与。不同种类的饲料中含有的水分不同,一般在5%~95%范围内变动。动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来自日常饮水,其次是由饲料中的水分和饲料中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在日常饲喂过程中,饲料中的水分远远不能满足肉牛的需求,因此应保证外界水源的充足。缺水会导致肉牛食欲下降,体重增长缓慢;如果在短期内摄入过量水将会引发水分过多症,严重导致水中毒。因此,要合理控制肉牛的饮水。

1.4矿物质

矿物质对维持肉牛体组织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物质在肉牛体内很少,但却是肉牛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并且是其他营养物质无法代替的;因此,在日常饲料中应补充充足的矿物质。如果在饲喂过程中矿物质供应不足,会影响肉牛的生产水平和正常生长。G.Cozzi等对13月龄的夏洛莱肉牛(始重为434.2kg)进行210d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千克日常饲料干物质中添加0.3mg有机硒时会提高牛肉的色度和降低牛肉剪切力。T.L.Felix等报道,给始重为238kg的安格斯阉割肉牛的60%玉米酒槽日粮中添加铜,虽然没有提高肉牛的体重和肉质,但却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1.5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动物机体健康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虽然肉牛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极少,但是功能却是极大的,在肉牛机体中起着调节作用,对肉牛健康、生长和繁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由饲料中供给。当饲料中缺少某种维生素时,会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使肉牛生理功能失调,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其中必须由饲料供给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C.L.Pickworth等[18]对安格斯杂交肉牛(体重210kg)进行维生素A的饲喂(115d)研究发现,在肉牛日粮中适当饲喂维生素A会改善牛肉的质量和增加大理石花纹。

1.6添加剂

添加剂是指添加到日粮中并能起到保护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调节机体代谢功能、提高动物健康,从而改善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改进动物产品的质量的物质。H.N.Zerby等通过试验发现,在始重为300kg的三元杂交肉牛玉米基础日粮中添加3g/d曲霉提取物与添加酿酒酵母相比,可有效提高肉牛的肉料比。M.A.Galina等对瘤牛阉牛进行120d育肥试验得出,在饲料中添加缓释尿素,结果肉牛中性洗涤纤维消化速率、乙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速率均显著提高,肉牛平均日增重为708g。张文火研究表明,在376.7kg西杂阉公牛日粮中添加0.03%紫苏籽提取物,可以改善肉牛胴体重和牛肉质量,提高肉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

2管理

动物的生长、生产都有其特定的最适环境,只有在适合动物的环境条件下,动物才能健康快速的成长。给动物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同时将营养和管理相结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2.1驱虫

育肥期间,定期对肉牛进行驱虫,避免因寄生虫吸取肠道的营养物质而影响育肥效果;同时有些寄生虫会导致肉牛体表出现瘙痒等症状,这不仅影响肉牛的饮食和休息,影响肉牛的育肥效果,增加药物成本,严重的还可能对肉牛的肉质产生影响。汤继顺指出,肉牛患有体内外寄生虫时,严重者将导致肉牛生长缓慢,食欲不振,抵抗力降低等一系列不良症状。在肉牛转入育肥舍之前,对肉牛进行驱虫、健胃工作,一般10kg体重在皮下注射0.2mL“虫克星”,驱除肉牛体内的寄生虫,驱虫3d后饲喂健胃药。

2.2运动

每天让肉牛接受阳光,可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症的出现,运动可以增强肉牛抵抗力,增强食欲和消化能力。限制肉牛的运动,主要是为了减少肉牛的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强育肥的效果,尤其是在育肥后期,更应注意肉牛的活动量,但不要影响肉牛的正常采食和饮水。

2.3降低应激

应激是肉牛行业经常出现的问题,其中最普遍存在的是冷、热应激。在夏季牛舍的气温控制成为突出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热应激问题,目前常用的降温技术是使用喷淋结合吹风机进行人工降温[26]。在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肉牛出现冷应激,影响肉牛生长。在舍饲的过程中,不宜大幅度更换饲料种类,避免发生应激。

2.4通风

在冬季,由于将牛舍改成暖棚,肉牛生活在密闭的环境中,舍内外会有温差;再加上肉牛呼吸和体表散热,造成牛舍的湿度增大,肉牛排放的甲烷、氨、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会对牛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27]。为了保证肉牛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牛舍要经常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降低舍内湿度。

2.5卫生

在育肥期间,肉牛的卫生安全尤为重要。牛体、饲槽、饮水、草料、圈舍等要干净,给肉牛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肉牛增重效率。健康牛在日增重、胴体质量、保健费用、利润回报等多方面都强于患病的牛[28];因此,在育肥期间应保证肉牛的休息场所、饲喂环境和运动场地的卫生。

3小结

对肉牛饲料营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农户的饲养成本,缩短育肥周期,提高肉牛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改善牛肉品质,为我国牛肉市场提供高品质的高档牛肉。肉牛日粮中主要营养物质包括能量、蛋白质、水、矿物质、维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不同地区饲料来源不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原料所含营养物质的不同,在生产实际中合理地利用本地丰富的饲料资源。


猪群疾病的科学防治方法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群疾病成为影响养殖户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治猪群疾病,需要做好猪群疾病的分析与流行病分析,并且做好消毒工作,从而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保证猪群健康。

一、前言

猪群在生长过程汇总会发生一些疾病,相关的疾病会对生猪的生长、健康造成影响,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猪群疾病严重影响养殖户的收入,但是当前一些养殖户只重视如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生产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对于混合感染交叉的疾病预防研究较少,比如猪气喘病等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猪的生长率,从而引发潜在的经济损失。为了对猪群疾病进行及时防治,应该采取果断措施,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综合防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消除疾病根源,从而提升猪群疾病的免疫力,保证猪群健康生长。

二、猪群疾病的影响因素

1.猪群越庞大,控制疾病越困难

猪群疾病需要易感宿主作为病原的载体,在防控的过程中,如果猪群数量较多,则防控越困难。因为被感染的猪只会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产生病原颗粒,从而污染猪群环境。当具有强感染性的病原菌进入猪群时,会造成猪群疾病的爆发,从而影响猪群的生长;而且猪群越庞大,受影响的猪只越多,会导致相关的疾病爆发期延长,从而影响猪群的生长。因此需要及时做好防控措施,并且需要采用依次分娩或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管理。

2.病原体越多,疾病越严重

当前的猪群疾病呈现出交叉感染、多病原菌的特点,而且很多病原菌以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相关的疾病难以防治。病原体越多,比如寄生虫、细菌等会造成猪群疾病的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相关疾病更加严重。比如猪气喘病会引发猪的食欲下降,从而影响生猪生长发育,如果巴氏杆菌感染患有气喘病的生猪,易引发较为严重的肺炎;患有蓝耳病的生猪感染沙门氏菌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而且会引发疫病,影响猪群生长,导致死亡率变大。病原菌以及病原体越多,会导致病菌的交叉感染,从而影响猪群生长,因此针对猪群疾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病情复杂化。

3.病原存活力越强,其疾病越难控制

一些病原菌在体外的存活能力较长,所以较难控制,比如轮状病沙门氏菌等微生物不易消除。相应的感染源主要来自于其他猪群,为了应对这些病原,需要科学饲养,将猪群进行年龄划分,并且减少猪场工人活动,防止造成病菌四处传播。

4.频繁引种,易带入新的病原

为了扩大猪群,当前的养殖户频繁引种,但是对于病原菌的控制不足,导致引种带来新的病原、为了对病原进行控制,应该从管理较为严格的种猪场购买种猪。因为猪场的疾病防治不同,因此不同的猪场有不同的疾病,而且随着引进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容易对猪群疫病造成影响,使猪场疾病复杂化,因此为了做好猪群疾病防治,需要严格控制种猪来源并且做好疫病管理。

三、猪群疾病防治措施

为了做好猪群防疫,应该做好综合防治,从而避免病原菌的感染,尤其是防治交叉感染,从而保证猪群健康。

1.科学饲养

为了保证主群健康,首要的应该做好猪群营养,保证猪群能够健康生长。为了维持均衡的营养,应该对猪群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严格执行饲养标准,并且集合温度变化、猪群胃口变化而科学配粮。稳定而健康的饲养对于猪群的生长以及免疫功能十分重要。喂养的饲料必须保持新鲜,防止饲料感染病原菌,做好饲料储存与管理,避免因为喂养发霉变质的饲料而造成的病原菌感染。保障粮食安全是促进猪群机体免疫的重要措施,为了做好饲料健康,应该及时清除猪槽内剩余饲料,防治霉变变质;而且因为环境变化而造成的猪群胃口变化,应该做好饲料配方,保障猪群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保障猪群健康摄入饲料,应该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从而提升饲料的爽口性,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防止应激。

2.根据猪群的生态环境考虑猪群福利

为了做好猪群的喂养,应该做好猪群的福利,包括:(1)猪群布局需要做到良好通风,并且采光良好,保证猪舍内清洁、安静;(2)在喂养中必须保证猪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而且需要将室内休息与室外活动结合起来,控制猪群的密度;(3)做好猪舍的环境调控,在猪群的生长过程中,环境的冷热变化对于猪群的生长以及疫病的感染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猪舍的环境控制过程汇总,应该做好夏季防暑措施,并且为了改善猪群生长环境,应该增加场内的绿地面积,并且需要做好猪舍内的通风管理,及时清理杂草,避免杂草中带有病原菌,做好猪舍的降温处理,利用喷雾、喷淋等方式进行降温;(4)冬季应该做好保温措施,做好猪群外围结构的保护,并且有效的避免冷风灌入,增添杂草以及启动供暖设备进行供暖,增加食物的密度,保证猪群生长。

3.灵活控制猪群规模,正确引进猪只

猪群疾病的爆发与控制和猪群规模具有密切的联系,大规模的养猪场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应该做好猪场的规模控制,而且做好猪场之间的隔离,避免相互来往,以不超过500头母猪的猪场养殖为宜。

猪只是外来病原菌的重要方式,为了做好猪群疾病的防治,应该保证猪只引入的健康,做好定期的防疫以及免疫接种。为了避免新猪只带来的混合感染,因此最好选择同一来源的猪源,从而将猪群疫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做好猪只的防疫工作,结合流行病情况,做好猪只的防疫,需要对引进的猪只进行彻底检查,避免选购具有猪瘟、伪狂犬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痢疾、布氏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猪疥癣、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猪只,其中狂犬病潜伏期长,应该做好彻底检查。

4.有效的控制措施

外来人员以及不同猪舍间相互来往是造成猪群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猪群养殖中,应该做好猪群的控制措施。对于内部养殖人员,应该穿规定的工作服,并且做好消毒管理,猪场工人不得串岗,避免带肉食进入猪场,而且做好个人卫生与定期消毒,按照猪场管理手册进行防治。

四、结语

为了做好猪群疾病的防治,应该做好科学饲养,采取封闭式管理,对于外来人员以及猪场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引进猪只健康,做好猪场免疫防治。

“一猪三针”免疫效果好


一猪三针免疫是指在接种猪瘟疫苗、猪口蹄疫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时在同一猪体上分3个部位一次性进行注射。这是昌宁县2012年春季在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小试、保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试基础上新推广的生猪免疫方式,与传统的免疫方式相比,该免疫方法省时省力,生猪应激次数减少,疫苗利用率得到提高,同时免疫副反应也小,生猪养殖户特别是广大农村散养户容易接受。

往年每季度每头生猪要免疫2~3次,不但防疫员工作量大,而且农户也难以接受,往往造成第一次免疫密度较高、第二次密度较低,达不到预期免疫目标。采用一猪三针免疫方式,据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测定,抗体合格率在90%以上。该免疫方式既适用于广大农村散养户,又适用于规模养殖户。

采用一猪三针免疫方式,必须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执行:一是所用器材、注射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二是所用疫苗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并严格按生物制品说明进行保存、运输和使用;三是注射时生猪必须保定,确保疫苗足量注入生猪体内;四是严禁用注射器交叉抽取疫苗,每一个注射器从始至终只能抽取和注射一种疫苗;五是病、孕、幼以及临近出栏的猪不注射疫苗;六是个别猪出现过敏反应时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七是免疫后猪减食或停食一至两餐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处理,若免疫后2~3天食欲未恢复正常,要适当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酷暑期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


l气候因素

酷暑期气候变化无常,突出表现:一是高温高湿,二是风雨雷电频繁,三是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和陡然降温的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的直接结果如下:第一,高温高湿促进病原微生物的增殖。第二,持续接近于猪正常体温的高温和高湿使猪群处于热应激状态。第三,陡然的大幅度降温使得猪群在适应高温环境后突然处于低温应急状态。在北方夏季高温季节,可能会出现突然降温,甚至更极端天气,这种气象的变化迫使猪体从适应高温环境的条件发生急剧改变,频繁的高温、低温交替打击,使猪体的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使得孕期母猪、哺乳期母猪、仔猪、断奶幼猪、待出栏肥猪发病率显著上升。第三,频繁出现的风雨雷电天气使得猪群处于惊恐状态,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使得暴风雨和雷电天气之后对湿热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2.管理因素

条件简陋,防暑条件差,缺少防蚊蝇设施,位置不佳,通风不良的猪场,是酷暑季节疫病危害的重灾区和首发区。防蚊蝇设施的缺位,直接导致通过蚊蝇传播的疫病,如乙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的发生。由于酷暑天气的影响,管理和饲养人员的倦怠,一些措施落实不到位,也为疫病的暴发提供了客观条件。常见的现象及其危害如下:第一,饮水供应不及时和污染;第二,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导致猪群发生黄曲霉中毒;第三,消毒次数的减少和喷淋消毒次数的增加,前者可导致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后者因猪舍湿度的上升,使得猪体散热更加困难;第四,暴雨后消毒池被稀释或冲刷掉,若不及时更换消毒液,则导致人、车辆、物品等的消毒失败,引发防疫隐患。

3猪群自身因素

现阶段的规模饲养猪群,多数存在密度过高的问题。一是表现为同一圈舍内密度过高,二是由于圈舍之间间隔距离不够,形成了养猪区域内密度过高。在酷暑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中,密度过高除了不利于猪体散热,也由于猪只之间的被动接触,尤其是同染疫猪的接触,加大了感染的机会。由于高温的影响,猪的食欲下降,进而导致采食量的下降或拒绝采食。长期摄人营养不足,使得猪体新陈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久而久之,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导致体质的下降,抗御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降低,不利于疫病防控。

高温季节蚊蝇活动猖獗,严重影响猪群休息。经常性睡眠不足又导致猪的下丘脑分泌激素功能的下降,给内分泌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带来负面影响。内分泌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着体内腺体、淋巴器官的功能状态。内分泌功能的严重失调,不仅影响采食、消化功能,还影响发情、排卵、受精等繁殖功能。尤其是淋巴器官和组织分泌功能的下降,对抗逆性、抗病力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某些猪群由于引种或选配不当,导致近交系数上升或品种的纯化,导致猪体抵御高温高湿能力和耐粗饲能力的下降,也是酷暑季节猪群疫病多发不可忽视的因素。如脾脏的畸形,胸腺、肝脏的异常。

4传染病因素

猪瘟病毒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原因,由于猪瘟病毒的普遍存在,若免疫保护不当,一旦遇到应激因素,很快表现临床症状。当遇到高温高湿、蚊蝇叮咬、睡眠不足、饲料霉变等不良刺激时,发病成为可能。只是由于猪群进行了有效的免疫,使得疫病在猪群中处于零星散发状态而不表现为流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非典型性猪瘟。

目前猪群免疫抑制疾病受到疫病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一般认为,经常发生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夏秋高热季节猪群疫病多发的助推器。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猪病包括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和黄曲霉中毒,或直接将这四种病简称为免疫抑制病。也有学者认为猪瘟自身也可导致免疫抑制,还有学者认为口蹄疫也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笔者认为,这些疫病只是可能而非必然导致免疫抑制,在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三种传染病和黄曲霉中毒四种病中的两种以上混合感染病例中,免疫抑制发生的概率很高;单独感染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两种时,有时会因猪体内病毒较少,或感染的时间较短,而不发生免疫抑制。但是,只要感染了三种传染病中的一种或数种,与黄曲霉中毒组合在一起的个体,必然发生免疫抑制。在夏季酷热期,因为高温高温环境的客观存在,饲料或饲料原料霉变非常容易发生。例如,当玉米收获期遇到了连阴雨,玉米在田间已经受到黄曲霉菌污染,则猪群黄曲霉中毒发病率将较高,黄曲霉中毒同免疫抑制呈高度正相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5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