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陆猪

滇陆猪(Dianlupig)是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陆良县畜牧局和陆良县种猪场共同参与培育的培育猪种。2009年1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一、产地和分布

滇陆猪育种核心场为陆良县种猪场,主要分布在陆良县的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芳华、小百户等坝区乡镇,2006年存栏滇陆猪母猪10300头(未在农村推广公猪),种猪场有核心群、扩繁群公、母猪468头,其中有6个血缘18头公猪。经逐步推广,滇陆猪分布面逐渐扩大,数量逐渐增加。此外,曲靖市的部分县市区、普洱市的思茅、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保山市的腾冲和贵州省的盘县也曾引种滇陆猪,有极少量分布。

二、培育过程

(一)育种素材

滇陆猪是从云南陆良县选定的24个杂交组合类型中筛选27个家系约乌(陆良县三岔河猪)的二元杂交母猪67头作为基础群母本,从江苏农业科学院引入D1系三世代八个血缘公猪12头作为基础群父本,自1993年开始通过杂交和横交固定,经15年十个世代培育形成的,其含太湖猪(二花脸猪)血统25%,乌金猪(本地)血统25%,长白猪血统25%,约克夏猪血统25%。

(二)技术路线

1992年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主持,陆良县畜牧局和陆良县种猪场参与,在陆良开展猪的杂交配套系选育研究,1992年的选育目标为产仔数初产母猪8头,经产母猪10头;育肥猪达90kg体重日龄240天,料重比3.5;瘦肉率48%,肌内脂肪6%。1996年又调整为产仔数初产母猪9头,经产母猪11头;育肥猪达90kg体重日龄200天,料重比3.5;瘦肉率50%,肌内脂肪5%,后腿比例28%。主要性状的遗传性能基本稳定,体型外貌趋于一致,全身被毛白色。父本猪和母本猪杂交,获得理想型零世代后,通过五个世代的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形成。1999年通过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

自1999年鉴定验收后,仍然坚持选育,公猪6个血缘,每个血缘初选6头,终选3头,确保生产公猪18头;母猪6个血缘,每个血缘初选20头,终选15头,确保生产母猪90头。核心群繁育的世代间隔有所拉长,过去一年一个世代,后改为两年一个世代,扩繁群实行间断性扩繁,非扩繁期组织杂交生产,提供商品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滇陆猪全身被毛、鬃毛及皮肤均为白色。头较轻而长,额窄,嘴较长、粗细中等,耳前倾、稍下垂,面部有浅倒八字纹路,称倒八卦。头、颈、躯体各部位结合良好,体型中等大,体躯较长(有肋骨15对),结构紧凑、结实。背腰大多平直,少数微凹。腹部稍大、微下垂、不拖地。有效乳头6对以上,排列均匀、整齐、对称,无瞎乳头。后躯较发达,但臀部欠丰满,尻斜,尾长35cm左右。四肢粗细适中,较高而强健,肢势多外展,蹄质坚实。公猪睾丸发育良好、均匀对称,母猪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2.体重和体尺2007年在陆良县种猪场选育核心群内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成年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滇陆猪性成熟稍晚,公猪7月龄才有性行为,母猪6月龄初次发情。公猪9月龄、母猪8月龄初配。公猪进入配种年龄后,利用年限为3年左右;母猪进入配种年龄后,常年均可发情,发情周期19~23天,发情持续期3~4天,妊娠期112~116天,开始繁殖以后可利用4~5年。

初产母猪窝产仔数9.5头,窝产活仔数8.5头,初生窝重10kg左右。2007年对陆良县种猪场45头经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11.440.44)头,窝产活仔数(10.490.40)头,初生窝重(13.080.46)kg。平均36日龄断奶,断奶成活仔猪(9.620.33)头,断奶成活率91.72%,断奶个体重(7.390.06)kg,母猪泌乳力(40.881.19)kg。

2.育肥性能据陆良县种猪场对45头六世代猪的育肥性能测定,从80日龄起育肥至体重90kg,为(182.50.79)日龄,育肥期间日增重(634.55.32)g。另据陆良种猪场育肥试验,从体重17.17kg阶段开始育肥120天,体重达100.0kg结束,全期平均日增重690.25g,料重比3.23。

2007年云南省家畜改良站和云南省种猪性能测定站从陆良县种猪场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育肥的阉公猪20头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平均(199.05+1.66)日龄屠宰,宰前活重(100.552.09)kg,胴体重(69.551.63)kg,见表2。

四、品种推广与利用研究

陆良县种猪场建于1985年,该场作为选育核心场主要开展滇陆猪的持续选育和保护工作。

滇陆猪主要作为母本推广,生产中用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长白猪为父本与之杂交效果均较好,以大约克夏猪与之杂交效果最好,据约滇陆、杜滇陆、长滇陆三种组合的育肥对比试验,达100kg体重日龄分别为164.5天、171.7天和173天,瘦肉率分别为57.61%、56.63%和57.01%。约滇陆杂种猪在全价配合饲料喂养的情况下,日增重可达836g以上,料重比3.2。

五、品种评价

滇陆猪具备抗逆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泌乳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但其体型外貌还不尽一致。今后应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其抗逆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泌乳性能好、瘦肉率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和试验确定的约滇陆组合模式,推广生产商品猪;二是要继续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特别要在个体整齐度和体型外貌一致性上下工夫。

相关阅读

滇华鲮


中文名称滇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lemassoni (Pellegrin et Chevey)

异名Bangana lemassoni (Pellegrin Chevey, 1936)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元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直到越南红河水系。

形态特征
脊椎骨4+39。背鳍条4,11-12;胸鳍条1,18;腹鳍条1,8;臀鳍条3,5,下咽齿3行,2.4.5。鳃耙约49-55。侧线鳞44[8/(7-V)],围尾柄鳞23。

标准长为体高的2.9-3.3倍,为头长的4.7-4.8倍,为尾柄长的5.1-5.7倍,为尾柄高的5.7-6.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8-6.9倍,为眼间距的1.9-2.0倍。

体较高,吻部宽比长为大,吻部前端有2列不很整齐的显著的珠星。口下位,呈半月形。吻皮、吻侧沟以及上唇、下颌与下唇的关系与典型的种没有差异,唯上唇的边缘有一列肉质小乳突,侧端有横纹且分裂成多数小乳突,尤以大的个体为然。吻须细弱,颌须较发达,其长稍短于眼径。背鳍前鳞不整齐,且变小,但没有无鳞的狭带。

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末根不分枝鳍条长稍短于头长或相等,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前3-4个鳞片的距离。腹鳍的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向后伸稍超过肛门。胸鳍不达腹鳍,臀鳍不达尾鳍基,尾柄长比其高稍大或相等。

全体浅灰黑,腹面灰白,体侧绝大部分的鳞片有黑色外框,但基部无新月形黑条。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平陆山地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平陆山地牛主产于山西省平陆县,在夏县及运城市盐湖区也有少量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条山南麓向阳坡面,南隔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西部为高原沟壑区,东部为土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沟壑纵横,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主峰莲花台锥子山,森林茂密、山险坡陡,海拔1630m。北部与夏县交界处有清凉山,为运城至茅津渡公路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年平均气温13.8℃,1月份平均气温-1℃,7月份平均气温24.5℃;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602m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23条涧河均发源于中条山,向南注入黄河。土质为褐土,盛产苹果、桃、李、杏、枣、核桃、柿子等30多种干鲜水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豆类、薯类、谷子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平陆为夏、周时期古虞国所在地,历史悠久,是按图索骥、伯乐相马、唇亡齿寒、中流砥柱等典故的诞生地,农业文明发展较早。产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牧草茂盛,群众有打晒青干草和种植苜蓿的习惯,冬季补饲棉子及黑豆等精饲料,为牛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较好的饲料条件。当地山高坡陡,耕地块小分散,道路狭窄坎坷,需要腿短有力、蹄坚耐磨、行动灵活的牛只担任耕作和运输任务。以山地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要求牛只体格较小,易上膘、保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群众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选种标准,要求短腿、大身子、头如桶、眼如蛋、肩如伞、背如案(板),即所谓爬山虎类型的牛。由于交通不便,平原地区的牛只很难适应当地条件,牛群基本处于闭锁繁育状态。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牛群体形毛色趋向一致,形成本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近20年来,受引进的夏洛来牛杂交和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及群众养牛积极性下降的影响,平陆山地牛由1982年的1.4万头下降到2006年的5599头,其中能繁母牛3850头、公牛1075头,处于维持状态。2008年4月山西省畜牧局对10头平陆山地牛成年公牛和50头成年母牛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表1),《中国牛品种志》记载的1981年数据比较,此次测量数据明显偏高,公牛平均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增长了13.3%、23.3%、16.7%、15.7%和73%,母牛分别增长了16.3%、21.0%、21.4%、22.4%、59.7%,怀疑2008年测量牛只属杂交改良牛。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平陆山地牛的毛色有黄色、红色两种,其中以黄色为主。依其体型外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背腰较长的爬山虎,另一类是体躯较短的圪土达牛,以爬山虎类型为主。公牛头部稍短而粗,颈短而丰满,并有较多皱褶和垂皮。母牛较清秀,鼻镜多为粉色或灰色。角多为龙眉形,公牛角短而粗,母牛角稍细长。该牛体型较小,体躯较长,结构紧凑,体质结实。前胸开阔宽深,背腰长宽平,肋骨开张良好,尻部宽平,臀部圆深,肌肉发达,后裆宽,甚少斜尻或尖尻。四肢较短,端正结实,蹄圆缝紧,蹄壁较厚,蹄缝较深,光亮坚硬,结实耐磨,呈灰褐色,蹄质部有深褐色圈纹。

2.体重和体尺2008年山西省畜牧兽医局对平陆山地牛成年牛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所见资料中均引用1979年10月对5头成年牛屠宰性能的测定结果,平均宰前活重404.0kg,胴体重216.2kg,屠宰率53.5%,净肉率46.9%,眼肌面积74.7cm2。

2.役用性能平陆山地牛耐力较好,山路行走,每头牛可拉载重400~500kg的大车,行走速度中等,日行约30km。每犋(体型大的一头一犋,体型小的两头一犋)日耕地2~2.5亩。

3.繁殖性能平陆山地牛母牛初情期10~12月龄,一般在20~24月龄初配,繁殖率70%~90%。公牛12月龄性成熟,24~30月龄可开始配种利用,繁殖利用年限8~10年,一次射精量4mL,精子密度5亿/mL,原精液精子活力0.7以上。初生重公犊(241)kg,母犊(221)kg。

四、饲养管理

平陆山地牛全年放牧,严冬季节短时间舍饲,舍饲期给予一定数量青干草,每日每头补饲精饲料0.5kg左右,本品种繁殖以本交为主。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制定平陆山地牛保种计划,未建立保护区、保种场等保种体系。平陆山地牛1988年收录于《中国牛品种志》。

六、品种评价

在中原山区,平陆山地牛是体格较大、背腰较长的品种,对山区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其臀部和股部比较发达,肌肉丰满、产肉性能较好。今后应加强保种和本品种选育,促进其向肉用方向发展,非保种区可利用毛色一致的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