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猪

陆川猪饲养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因原产于广西东南部的陆川县而得名,现主要分布在玉林、钦州、梧州等地。陆川猪是中国八大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具有繁殖力高、母性好、抗逆性强、肉嫩味鲜、体型紧凑、遗传力稳定等优点。

【体型外貌】

陆川猪体型特点为体躯矮、短、肥、宽。头较短小,耳小而薄向外平伸,额有横行皱纹,背腰宽而下凹,腹大下垂,臀短倾斜,四肢粗短,乳头多为6对。全身被毛稀短,毛色为黑白花。除头、背、腰、臀部为黑色外,肩甲、腹部与四肢均为白色。陆川猪体小、早熟、易肥。肉质好、营养丰富。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力稳定,杂交优势明显。初生重0.6公斤,2月龄断奶重9.6公斤。陆川猪屠宰适期为8月龄、体重70公斤左右,屠宰率为69%。成年公猪体重87公斤,母猪79公斤左右。

【饲养繁殖性能】

陆川猪母猪繁殖力高,母性好,平均窝产仔12头以上。传统方法饲养生长速度慢,饲养报酬低。一般饲养条件下,陆川猪生长期平均日增重为321克,饲养报酬为4.13∶1(陆川猪耗料高,主要原因是陆川猪生长慢、饲养水平低)。成年猪平均屠宰率为76.3%。用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喂精料,只喂洗米水、米糠、红薯藤、剩菜剩饭,6月龄公猪2头平均体重为24.95公斤,母猪10头平均体重为42.22公斤;12月龄公猪平均体重为87.3公斤,母猪平均体重为79公斤。按规模养猪,生长发育明显加快。皮薄肉嫩、肉的味道好,胴体瘦肉率为36.7%。可饲喂一定比例的玉米粉、米糠、麸皮、花生饼。

【营养价值】

每100克陆川猪肉(瘦)所含营养素:蛋白质20.30克、脂肪6.20克、碳水化合物1.50克、维生素A44.00微克、硫胺素0.54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5.30毫克、维生素E0.34毫克、钙6.00毫克、磷189.00毫克、钠57.50毫克、镁25.00毫克、铁3.00毫克、锌2.99毫克、硒9.50微克、铜0.11毫克、锰0.03毫克、钾305.00毫克、胆固醇81.00毫克。(广西刘韵升)

相关阅读

湖川山地猪


湖川山地猪(HuchuanMountainpig)因产于湖北省、四川省、湖南省、重庆市交界处,四川盆地东边所属的大巴山、巫山、大娄山、武当山、荆山及乌蒙山一带而得名。

1980年在湖北、四川、湖南三个省地方猪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经《中国猪品种志》编写组和有关省对资料的整理分析,鉴于湖北的鄂西黑猪、四川的盆周山地猪和与湖南西部接壤地区的猪种,所处生态条件类似、猪种主要特征特性较一致,历史上猪种间有一定的交往,将其归并,统一命名为湖川山地猪。2007年重庆市在猪种资源调查时,在该市合川县发现了合川黑猪,在潼南县发现了罗盘山猪,在丰都县发现了渠溪猪,经分析,这些猪种的生态条件和湖川山地猪类似,分布范围也在湖川山地猪范围之内,应是湖川山地猪中的几个类群。四川的丫杈猪是盆周山地猪中的一个类群。

产区多为山地,地势较高,山峦起伏,溪谷深切,海拔多在8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800~1500mm。农作物多一年两熟,以玉米、薯类、水稻、小麦和豆类为主。米糠、麦麸等农副产品数量多,红三叶、各种野菜、野草和树叶来源广,饲料资源丰富。山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大,多靠养猪积肥。当地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养猪除自食以外,还以出售仔猪、火腿、腌熏肉等增加收入,使养猪成为主要家庭副业。

产区养猪历史悠久,据对四川巫山县大溪乡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的家猪左下颌骨和陶制猪头的考证,该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饲养家猪,至今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产区养猪形成一定的自然分工,山区野生青绿饲料多,群众多养母猪和架子猪;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农作物产量较高,粮食较多,人口密集,猪肉销路好,群众喜购架子猪催肥。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地区形成了母猪较集中的母猪窝子,并有职业猪贩子长途运销,致使猪种产区间存在一定的交往。此外,历史上因灾荒、战乱等,曾几度引起人、畜的大规模流动,据《竹山县》、《施南府志》等记载,明、清时代荆州、四川、湖南曾移民产地,带来了外地猪,这些因素对湖川山地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湖川山地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据记载20世纪80年代时湖川山地猪分布于40多个县,主产区约有繁殖母猪20万头(不包括合川黑猪、罗盘山猪和渠溪猪)。近年来,由于该地区引入外国猪种,湖川山地猪的饲养量有所减少。原有的类群之间也较少发生猪种交流,某些类群的猪只有在交通较闭塞的山村中才能找到,数量也已不多。2006年调查,有恩施黑猪(鄂西黑猪)母猪约9.2万头,盆周山地猪母猪约5.28万头,合川黑猪母猪约12.78万头,罗盘山猪母猪约0.08万头,渠溪猪母猪约0.5万头。2005年调查,四川泸州市有丫权猪母猪约1.3万头。

四川藏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藏猪(SichuanTibetanpig)主产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高山区、半高山区和河谷区。主要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水、马尔康、小金、金川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乡城、稻城、雅江、新龙、德格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2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气候严寒,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7~12℃,昼夜温差大,多在12℃以上;无霜期110~120天。年降水量660~680mm,空气干燥,日照多。农作物多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青稞、小麦为主;其次有蚕豆、玉米、马铃薯及莞根等,畜牧业以羊、牛、马为主,其次是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四川藏猪系高原放牧猪种,终年随牛、羊混群或单群放牧。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寒气候和低劣饲养条件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形成许多适合高原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头长、嘴尖,适宜拱土取食;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耳郭面积小;体躯窄,后躯较长、略高;四肢结实、紧凑,利于爬坡,奔走;被毛下着生大量绒毛,保温性能好;心、肺器官发达;沉脂力特强。

四川藏猪视觉发达,听觉、嗅觉灵敏,反应迅速。由于藏猪产地分散,历史上交通不便、极为闭塞,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自繁自养,形成比较稳定的闭锁群体,因而有的群体间在毛色、耳型等性状上存在一些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2006年调查,共存栏藏猪约1.4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41万头、种公猪533头。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86年四川省存栏四川藏猪繁殖母猪2万多头。由于产区内曾先后引入内江猪、荣昌猪、长白猪、中约克夏猪等与藏猪进行杂交,纯种藏猪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公路沿线和养猪较集中的河谷坝区,纯种藏猪已很少见,且数量日趋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藏猪体型微小,被毛多为黑色,少数为棕色,也可见四肢、额部有少许白色者,少数仔猪被毛有黄色纵行条纹,但随年龄增加逐渐消失。鬃毛长而密,冬季被毛下有绒毛。额面窄,皱纹少,嘴长而直、呈锥形;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狭,体躯短,背腰平直或微凹,腹线较平,后躯较前躯高,尻部倾斜。四肢结实,趾关节韧带坚实而有力。乳头多为5对。

2.体重和体尺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场内测量了四川藏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3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观察四川藏猪的繁殖性能,母猪发情周期17~33天,发情持续期3~7天,妊娠期110~124天;公猪2~3月龄时出现爬跨行为。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20082009年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藏猪资源保护场内,随机选择8头阉公猪,从2月龄断奶开始测定其育肥性能,其结束体重为(59.680.41)kg,日增重(269.356.93)g,料重比4.300.10,平均(260.176.37)日龄达60kg体重。

对平均宰前活重59.68kg(8头)阉公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2001年四川甘孜州稻城县确定邓波乡和木拉乡为藏猪保护区,禁止引入外种杂交,开展藏猪的保护工作。2003年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从甘孜州稻城县藏猪自然保护区引进10个血缘的纯种藏猪50头,其中公猪12头、母猪38头;2009年再次从四川藏区引进2个血缘纯种藏猪15头,其中公猪4头、母猪11头,进行异地活体保种选育,现已形成10个血缘的藏猪群体128头,其中公猪18头、母猪110头的保种规模,建立了四川藏猪资源保护场。

研究筛选出的杜洛克猪与藏猪杂交组合,生长较快、肉质优良,耐紫外线辐射,是藏区养猪生产的优良杂交组合。

五、品种评价

藏猪体型微小,生长发育缓慢,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环境条件,其肌纤维细、肌内脂肪含量高、肉质优良,可作为优质猪育种的良好材料。藏猪抗逆性强,心血管发达,其不同月龄的内脏器官大小与人不同年龄时段的内脏器官相对应,是培养实验动物的理想素材。今后应在保种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达到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统一。

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育成的白色獭兔R新品系,2002年6月通过了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批准命名为“四川白獭兔”并公告。白色獭兔R新品系选育研究成果获2002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下面具体来认识一下:川白獭兔。

“川白獭兔”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26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填补了我国无培育獭兔品种的空白,是我国家兔产业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这将对四川乃至全国獭兔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
川白獭兔是以德系獭兔和美系獭兔杂交选育的四川白獭兔为育种材料,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连续五个世代定向选育而成。经国内同行专家性能测试和综合评价,其毛皮品质、生长发育、繁殖性能、适应性等性状均优于国内现有饲养的其他獭兔品种,特别是优级皮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獭兔品种。

目前,川白獭兔选育核心群基础母兔已达444只,公兔76只,种群规模5000余只。已在四川省仪陇县、江油市、罗江县等20余个市县和重庆市、云南省、山西省等10余个省市推广,累计推广种兔11.30万只,改良獭兔27万只,建立川白獭兔良种扩繁场13个,存栏基础母兔7000余只,发展了一批规模养殖场(户)和合作社,大幅度提升了四川省獭兔产业的整体水平。

川南山地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川南山地牛产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山区,主产于筠连、珙县、古蔺、叙永等县,分布于兴文、天全、荥经、宝兴、汉源等县。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川南山地牛产区群山环绕,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海拔320~2000m,山多、坝少,田块小、坡度大,耕作条件较差。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5~17.5℃,无霜期243~306天;年降水量1042~1250mm,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日照时数943~1297h,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境内有大渡河、赤水河等河流贯穿全境,水源丰富,无污染,水质好。农户对土地的耕作一般利用当地黄牛,对土地实行深耕和翻耕,一般冬春两季种植。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油菜、水果、香桂等。由于山高路陡、田块狭小,牛只长期于这种条件下使役,形成体格较小、体质结实、行动灵活、体躯前宽后窄的特点。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川南山地牛的形成时间无史料可查。川南地区是汉苗民族杂居的地方,养牛历史悠久。据《叙府县志》记载:苗族风俗为爱牛,耕牧兼用。苗人生产恃畜,苗俗以牛多为富,婚姻交际多以牛酒唯农家喜喂托牛,历来畅销泸、贡和黔边。1948年6月续修的《筠连县志》原称筠连山牛,并日:山牛黄色,种山,即为耕地。川南山地牛正是为适应丘陵和山区耕作,经勤劳的山区人民长期选育形成的适合山地类型的地方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对泸州、宜宾和雅安3市、20个县的统计,川南山地牛总头数27.7万头,其中公牛12万头,母牛15.6万头、繁殖母牛9.5万头。

宜宾市的筠连、珙县等8个县存栏占45.7%,泸州市的古蔺、叙永等5个县存栏占45.9%,雅安市的天全、荥经、宝兴、汉源等7个县存栏占8.4%。

从19852005年川南山地牛数量呈增长趋势,由于近亲交配原因,牛只个体逐渐变小。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川南山地牛基础毛色为黄色或黑色,据2006年对筠连和叙永两县118头牛的调查,黄色占78%,黑色占18%,红褐色和草白色各占2%。全群牛中部分牛呈白头、白背、白袜子,胁部、大腿内侧、腹下等处有局部淡化,有晕毛和黧毛,无季节性黑斑点、无沙毛。鼻镜呈粉色和褐色,眼睑和乳房呈粉色,蹄呈黑褐色,角呈蜡黄色或黑褐色。

被毛为贴身短毛,额部无长毛,颈侧、胸侧无卷毛。

体格较小,体躯紧凑结实。背腰平直,长短适中,胸较宽。头略长,额宽平,鼻梁较长而直。耳平伸,耳壳较薄。角形多样,多为短而圆、角尖向外的芋头角。公牛肩峰大,母牛肩峰较小或无。公、母牛胸垂大而有皱折。尻部较长而斜,尾长达后管下部,尾帚较小,尾梢颜色为黄色或黑色。

2.体重和体尺2006年3月和12月测量了筠连、叙永两县农户饲养的成年牛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记载,川南山地牛1岁阉牛在以青草为主、适当补饲混合精饲料的条件下,育肥6个月,体重由109.4kg增长至190kg,平均日增重448g,屠宰率50%,净肉率41.9%,肉骨比5.7,熟肉率61%。其背最长肌含水分74.8%,干物质25.2%,其中粗蛋白20.5%、粗脂肪2.8%、粗灰分1.1%。

2006年12月在筠连县屠宰场对10头川南山地牛进行取样分析(西南民族大学测定),结果见表2。

2.役用性能川南山地牛易调教、役力强。开始使役年龄一般3~4岁,全年使役80~120天,每天使役6h左右,农忙时可达10h。据《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一牛一犁,使用铁铧木犁,工作6h可耕翻板田1.5~2.5亩。公牛(荥经县)平均体重380kg,平均最大挽力346.6kg;成年母牛平均体重299kg,平均最大挽力226kg;成年阉牛平均体重379kg,平均最大挽力301kg。体重312kg的成年阉牛(古蔺县)在气温30℃的晴天,单牛驾胶轮车,载重830kg,在山区碎石公路上,6h行走30km,平均每小时行走5km。

3.繁殖性能川南山地牛性成熟年龄为12~18月龄,公牛36月龄、母牛42月龄初配。繁殖季节以春、秋两季为主。母牛发情周期18~25天,平均20天;妊娠期240~301天,平均275天。初生重公犊17kg,母犊15kg;断奶重公犊65kg,母犊58k;哺乳期日增重公犊0.27kg,母犊0.24kg;犊牛成活率93%。

四、饲养管理

以放牧为主,只在冬季少量补喂玉米秸、稻草等。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川南山地牛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制定系统选育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六、品种评价

川南山地牛适应山区放牧饲养条件,善于爬坡和小块田地耕作,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性情温驯等优点,但其存在个体小、肉用性能差的缺点。今后应在保护的基础上,以肉乳兼用品种西门塔尔牛进行杂交改良,向肉乳方向发展。

斑川鲽


中文名称斑川鲽

拉丁名称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英文名称starry flounder,long-jaw flounder,great flounder,emerywheel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川鲽属

拉丁属名Platichthys Girard,185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太平洋北部的亚洲和美洲沿岸,在亚洲从白令海至朝鲜、日本、中国一带;在美洲一直分布到加利福尼亚。我国见于图门江。

生活习性
海水/淡水生。

四川白鹅 四川白鹅养殖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白鹅(SichuanWhitegoose)原产地为四川省,主要分布于四川的宜宾、成都、德阳、乐山、内江等市,以及重庆的永川区、荣昌、大足等市(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引进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四川省位于北纬27o70~32o10、东经102o30~108o40,境内具有山区、丘陵、平坝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250~1000m。年平均气温16℃以上,年降水量1000~1400mm。无霜期长,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清朝康熙年间当地县志记载:鹅,谷粒及鱼虾之属,乡居间有饲者,肉卵供食,毛可制绒。境内有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水系,水库、塘堰多,饲草繁茂,为养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产区人民历来把养鹅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因而促进了四川白鹅向早期生长快、体型较大的方向发展。同时,产区素有以母鸡或人工孵化鹅蛋的习惯,形成了四川白鹅基本无就巢性、产蛋量较高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四川白鹅饲养量1985年约为199万只,1995年约为548万只,2005年约为1665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白鹅体型中等,羽毛紧密、呈白色、有光泽。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白色,喙、胫、蹼呈橘黄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粗短,体躯较长,额部有半圆形的肉瘤,颌下咽袋不明显。成年母鹅体型稍小,头清秀,肉瘤不明显,颈细长,无咽袋,腹部稍下垂,少量有腹褶。雏鹅绒羽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四川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四川白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70日龄和30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

2.蛋品质四川白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四川白鹅200~24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60~80个,高者可达110个;初产年产蛋数60~70个,第2~4个产蛋年产蛋数70~110个。在公、母鹅配比为1:4~5的情况下,种蛋受精率88%~90%,受精蛋孵化率90%~94%。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和基因库保护。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承担四川白鹅的保种任务,目前有40个多父本混合家系的保种核心群800只,每个家系4只公鹅、16只母鹅。2006年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江苏)引入保存该品种。四川白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9年11月发布了《四川白鹅》国家标准《GB/T246992009》。

(二)选育利用

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等单位从1988年开始从事四川白鹅的保种选育工作。国内多个省、直辖市引入四川白鹅作为杂交或育种的母本资源。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市种畜场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以莱茵鹅、浙东白鹅、合浦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等为父本,四川白鹅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了莱茵鹅与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与四川白鹅、合浦鹅与四川白鹅等生产性能较优的杂交组合,在养鹅生产中广泛使用。

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四川农业大学以四川白鹅为材料,育成了天府肉鹅母本品系(四川白鹅新品系),与原四川白鹅相比,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均有提高,与育成的天府肉鹅父系组成配套系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父母代在舍饲和放牧条件下,年产蛋分别为79.6个和80.5个;商品代在放牧补饲条件下,56日龄活重3394g,70日龄活重4220g,比同日龄四川白鹅多增重7189,上市日龄比达同等体重的四川白鹅提前10~14天。

五、品种评价

四川白鹅属中型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配合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在我国中型鹅种中四川白鹅以产蛋量高而著称,是一个理想的杂交利用母本品种或育种素材,可应用于我国肉鹅的杂交利用和育种工作中,如目前已经育成的天府肉鹅、扬州鹅中均有四川白鹅的血缘。

欧川鲽


中文名称欧川鲽

拉丁名称Platichthys flesus (Linnaeu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鲽形目

拉丁目名Pleuronect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鲽亚目

拉丁亚目名Pleuronectoidei

中文科名鲽科

拉丁科名Pleuronectidae

中文属名川鲽属

拉丁属名Platichthys Girard,1856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产于图门江。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而侧扁,两眼位于头部右侧,上眼近头部边缘,吻和眼球不被鳞,口较小,头长为有眼侧上颌骨长4.0-4.5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4.0倍。无眼侧上下颌及颌齿稍强,颌齿1行,侧扁,门齿状,不形成切缘,下咽骨宽,其长为宽的2.5-3.5倍,各具数行钝锥状或臼状齿,体被小骨质突起,突起之间被鳞,背鳍52-67,臀鳍36-46,二鳍鳍条全部不分支,多数被鳞,第1脉间棘突出于臀鳍前方。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鳍条分支。体被小栉镤或圆鳞。侧线近直线状或在胸鳍上方有1低平的弓状弯曲部,有颞上支,椎骨40。

体长为体高的1.8-2.4倍,为头长3.1-3.8倍;眼间隔较窄,无鳞或偶有小突起,眼后有不规则的骨质突起,头长为眼侧上颌骨长3.8-4.0倍,为无眼侧上颌骨长3.5-3.8倍;两颌齿一般1行,前端偶为2行,体被骨质突起,突起之间有圆鳞,奇鳍基部有1行骨质突起,侧线孔80,在胸鳍上方有1甚低平的弓状弯曲部,具1短的颞上支。

生活习性
栖息于白海至里海的整个欧洲沿海,可以游往淡水,并常溯河上游至相当远的水域。以甲壳灯、软体类、蠕虫类和鱼类为食。

海水/淡水生。

川纹笛鲷


中文名称川纹笛鲷

拉丁名称Lutjanus sebae

异名千年笛鲷、红鱼、红鸡仔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笛鲷科

拉丁科名Lutjanidae

中文属名笛鲷属

拉丁属名Lutjan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包括我国的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幼鱼头部、体侧及尾部各具条深红褐色斜带,类似川字纹,故有川纹笛鲷之称。带纹会随着生长逐渐模糊至消失,成鱼全身赤红色。头连体背高耸,体形奇特。粗拙的深色斜纹图案与浅色底对比鲜明,令人想起大熊猫。而游动时深色条纹突现鱼儿状如飞燕般滑翔而过,情景动人。一般是幼鱼才具有鲜明美丽的体色斑纹,而成鱼虽然全身火红的颜色极为美丽,但过于巨大,只适宜大型海洋馆展示。

生活习性
该鱼成鱼体形巨大,全长可达80厘米,为拖网、钓钩作业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该鱼是暖水性鱼类,夜间活动,肉食性,以虾蟹、小鱼及岩礁小生物为食,栖息于水深5米以上的底部海沟、洞穴、岩礁错纵区及珊瑚礁区。

川西黑鳍鳈


中文名称 川西黑鳍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davidi(Sauvage)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3~14;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5。下咽齿2行,1.5~5.1或1.4~4.1。侧线鳞38~39;背鳍前鳞10~12;围尾柄鳞16。标准长为体高的3.4~3.9倍,为头长的3.8~4.2倍,为尾柄长的5.3~6.1倍,为尾柄高的7.1~7.9倍.头长为吻长的2.7~3.2倍,为眼径的3.7~4.2倍,为眼间距的2.7~3.O倍,为尾柄长的1.3~1.6倍,为尾柄高的1.8~1.9倍.体高而稍长,略侧扁,腹部圆.头短小,头的长度小于体高.吻较短,略圆钝,鼻孔前方微凹陷.口小,亚下位,呈弧形.下颌狭窄,具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侧叶较为宽厚,前伸不达下颌前缘,唇后沟中断,间隔略窄.眼小,位于头的侧上方,眼后头长远超过吻长.眼间较宽,隆起.无须.鳃耙极微小.下咽齿主行的第一、第二枚齿 略侧扁,顶端尖钩,其余各枚粗壮,外侧1行细小.鳞片中等大,侧线完全。背鳍短,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外缘平截.胸鳍短,末端稍圆,其长小于头长.腹鳍稍长,末端宽圆,略超过肛门,其起点位置在背鳍起点的稍后,与背鳍第一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与距尾鳍基相等.尾鳍短小,分叉较浅,上下叶末端略圆.肛门位置略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间的后2/5处。脊椎骨4+34.鳔2室,前室较大,椭圆形,后室稍细长,末端略尖细,其长度为前室的1.5倍左右.肠管较短,其长不及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O.9倍.腹膜白色略透明,上面有许多黑色小点。体呈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生殖期间体色鲜艳,体呈红色,背部较深,腹部浅红,颌部及鳃盖处桔黄色,体侧具若干不规则的黑斑,沿侧线有工条黑色纵纹,鳃盖后缘有黑色的垂直条纹,各鳍微黑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0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