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猪

山猪(Shanpig)因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山猪的中心产区在南京市六合县北部丘陵山区,南京市其他县区以及镇江、扬州、滁州等市部分丘陵山区也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山猪产区地处长江下游,属于湿润地区,丘陵山地占全区面积的60%,丘陵海拔高度100~300m,丘陵周围的岗地海拔25~50m。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1100mm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1933h。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土壤为酸性红壤或棕壤,有机质不足。农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饲料作物以玉米、甘薯为主。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历史上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淮北平原地区的居民向江苏南京等丘陵山区迁移,将淮北猪带人饲养,产地青粗饲料来源丰富,养猪以青粗饲料为主。当地农民有放牧与圈养生猪的习惯,山猪还是当地人民传统的年猪,因而促使群众选育体型中等的肉脂兼用型猪,形成了体格健壮、善于奔跑、产仔数多、肉质好、早熟、抗病力强的山猪。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南京、仪征一带的山猪较多,分为马头型、狮头型、鲫鱼头型等。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有山猪种公猪15头、6个血统,种母猪600多头。

20世纪7080年代江苏大力推广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商品猪杂交一代化,山猪和其他地方品种得到大力发展,南京、扬州、镇江等市县曾有山猪母猪11.54万头,南京、扬州等市的许多县有山猪种猪场,有选育群母猪1000余头、核心群母猪200头左右,公猪30余头。90年代后,各县的山猪种猪场先后转产,山猪饲养量逐步减少。

由于六合区北部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群众有不吃白猪肉的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来猪种很难进入这一地区,纯种山猪得以保存下来。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目前山猪有两个类型,即马头型、狮头型。

马头型猪额前皱纹浅而少、呈菱形,嘴筒长而直,耳较小、下垂,背腰较窄、不丰满,臀部斜削,腹部较紧,四肢结实。乳头较细长,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密,体型紧凑。

狮头型猪头稍大,嘴筒短而宽,额部纹深明显,耳大、下垂超过下颌,背腰微凹,臀宽而方正,腹稍大,四肢粗壮、较高,系软弱。乳头粗大,多为9对。被毛黑色、较稀,皮厚、多皱褶,体型不紧凑。

2.体重和体尺南京市六合区山猪保护区以及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山猪保种中心于2006年12月进行了山猪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山猪性成熟较早。公猪平均42日龄、体重9.64kg出现爬跨现象。

据对后备母猪的发情观察,初情期为88.6日龄、体重25.8kg;(14123)日龄初配。母猪发情明显,发情周期18~21天,产后发情一般为仔猪断奶后3~5天。

群众对公、母猪利用较早,公猪120~150日龄、体重30~40kg开始配种;母猪120~140日龄、体重30~40kg或第三次发情时开始配种。利用年限,公猪3~4年,母猪8~10年、甚至达15年,其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山猪的育肥性能较好。20世纪80年代农村饲养条件下,6月龄生长育肥猪体重60kg左右,平均日增重4009左右。南京市畜禽研究所2005年对24头山猪进行肥育测定,饲养期120天,结果见表3;于2005年3月2日对6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其滴水损失1.65%,熟肉率79.87%,肌肉嫩度32.73N。对比1981年的瘦肉率,两者差异不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自2004年开始,南京市畜禽研究所在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科技园建立了山猪保种中心,有山猪母猪100多头、公猪15头(6个家系)。2006年建立了六合区八佰桥、竹镇、马集等山猪保护区。2007年建立了山猪保种登记制度,并制定了保种方案及计划,使山猪的保种工作有了转机。在六合区的马集、八伯桥等乡镇山猪保护区的保种核心群母猪始终保持纯繁,未开展杂交。山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791981年选用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与山猪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见表5。

五、品种评价

山猪对当地生态条件有良好适应性,繁殖性能和育肥性能较好,其群体已经较小,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亟须加强保种。今后应扩大群体数量,保护好这一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关推荐

保山猪


保山猪(Baoshanpig)曾用名保山大耳猪,因该猪主产于云南省保山市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保山猪产于云南省保山市的隆阳区、施甸、昌宁、腾冲、龙陵县,除保山市五县区外,德宏州的部分县市也有少量分布,曾是云南省西南地区分布较广的地方品种。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保山市位于北纬24o08~25o51、东经98o25~100o02,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东与临沧地区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邻,东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分界,西南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正南及西北与缅甸交界,属低纬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海拔最高3780m、最低535m,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气候特点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14~17℃,无霜期293~333天,年降水量700~2100mm。耕地土壤以水稻土和旱地红壤为主。

保山猪主产区面积196.37万hm2,山区面积占92%,坝区占8%,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三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大麦、水稻、蚕豆、豌豆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烟叶、茶叶、油料、咖啡、胡椒、芒果、香蕉、香料烟等,饲料作物有甘薯、芭蕉芋、一年生黑麦草、南瓜、马铃薯等。农副产品丰富,山区荒山轮歇地较多,野生饲料丰富。由于气候类型的多样化,造就的生物种类繁多。已知的植物有22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1400多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尤为丰富,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和稀有植物避难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保山猪饲养历史悠久,据在隆阳区内塘子沟、龙王塘发现的1日石器时代遗址,就有野猪等野生动物化石,距今约7000~8000年,当时人类过着狩猎为主的生活。距今约3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发掘的动物化石中已有家养猪的化石。这些说明保山猪由野猪驯化家养形成。

保山猪适应性较强,在海拔500~3800m的山区、坝区、高寒山区及湿热地区皆能正常生长繁殖,具有较强的觅食能力。其产仔多、母性好、耐粗饲、采食能力强,肉质细嫩、香味浓郁,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适应放牧条件下觅食各种青草、野菜等。当地多采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保山猪有较强的抗逆性,只要饲养管理得当,很少发生疾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现在保山猪中心产区为保山市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为大骨型保山猪。至2006年12月纯种保山猪存栏仅1万余头,其中种公猪30头、能繁母猪仅976头(隆阳区241头、施甸县108头、腾冲县139头、龙陵县156头、昌宁县332头)。全市有含保山猪血缘25%~50%的杂种猪约1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约1.7万头,传统的保山猪分为大骨、细骨、二浪子三种类型,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坝区及半山半坝区。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引进内江猪、荣昌猪等外地猪品种进行改良,后又引进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长白猪、汉普夏猪等国外猪品种进行改良,保山猪饲养量逐年减少,现存纯种保山猪主要是大骨型,数量已非常少。

保山猪曾是滇西南地区的当家品种。1980年存栏保山猪约90万头,占全市猪总存栏数的80.4%,其中能繁母猪8万头;1990年调查时存栏保山猪降至20万头。之后保山猪饲养比例和饲养量急剧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保山猪体质粗糙疏松。头较大,额宽,额面多皱纹,形如八卦;俗称八卦头,嘴筒粗长,少数微凹且向上翘,俗称瓢把嘴;耳大、下垂。体躯窄长,背腰平直,少数稍凹;胸窄肋扁,十字部宽,腹部紧凑、不下垂,臀部欠丰满;四肢高且粗壮有力,腿及肷部多皱褶,又叫穿套裤,飞节较弯曲,多数卧系。肋骨14对。皮粗厚,乳头平均6对,小而形似莲蓬。被毛稀疏粗长,毛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以黑色为多,占95%。

2.体重和体尺2005年10月由保山市种猪场,选择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成年保山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保山猪母猪120~130日龄、公猪110~120日龄性成熟;母猪200~230日龄、公猪180~210日龄初配。利用年限母猪5~8年、公猪3~5年。母猪11~12月龄初产,母猪发情周期17~21天左右,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1~120天。根据保山市种猪场2003年的统计,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2.育肥性能山区以放牧饲养为主,辅以少量精料;坝区以舍饲为主,饲喂青粗饲料,适当搭配精料。配种以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传统饲养方式多采用吊架子育肥,目前多采用舍饲,山区部分采取圈养与放牧相结合。

2003年保山市种猪场对12头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开始体重(14.270.31)kg,结束体重(91.332.94)kg,育肥期(146.50.15)天,日增重(526.0119.65)g,料重比3.94。

2005年11月由保山市种猪场选择1.8~2.4岁育肥后平均宰前活重(98.751.79)kg的保山猪12头(公、母猪各6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平均背膘厚(38.00.90)mm,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取保种场保护。1999年开始由保山市种猪场对保山猪进行保种,主要通过国家投入、财政补贴和保山猪开发利用出售杂交二元母猪、商品猪收入保障保种经费的投入。2005年有保山猪9个家系,存栏纯种保山猪187头,其中能繁母猪116头,后备母猪60头,种公猪11头。

1999年开始,在开展保山猪保种选育的同时,进行了保山猪杂交利用研究工作,分别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进行杂交生产杜保、长保、约保二元杂母猪供农户饲养。保山市种猪场19992005年杂交利用试验研究表明,保山猪与这些引入品种猪杂交优势明显,三元杂交商品猪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其产仔性能、仔猪生长速度和育肥性能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对12头杜约保三元杂种育肥猪的测定,体重17.09~90.4kg,育肥期90天,日增重814.56g,料重比3.09,瘦肉率56.57%。

五、品种评价

保山猪适应性强,耐粗饲,体形较大,母猪利用年限长,与外来品种猪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风味好。但其瘦肉率低,料肉比高,生长速度慢。今后应扩大种群数量,加强对保山猪遗传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凉山猪


凉山猪(Liangshanpig)为原产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地区的一个地方猪种,包括冕宁猪、红格猪等。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凉山猪原产地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小凉山地区海拔1500m以上的二半山地带。昭觉、布拖、美姑、金阳、雷波、越西、甘洛、喜德、普格、盐源、木里县,西昌、会理、会东、冕宁、宁南、德昌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均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凉山州位于北纬26o03~29o27、东经100o15~103o53,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南至金沙江,北抵大渡河,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500m的半山地带,属半农半牧区。大部分地区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14~17℃,无霜期230~306天;年降水量1000~11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400h。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土质以紫色土、红壤、黄壤为主,土壤酸碱度(pH)5.5~7。粮食作物有马铃薯、甘薯、荞麦、水稻、玉米、小麦等,饲料作物有光叶紫花苕、紫花苜蓿、莞根等。当地群众历来有喜食小猪的习惯。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养猪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远在汉朝,四川、云南的彝族就牧猪于此。《昭觉县志》记载,汉唐时期这里水草丰茂,明朝土人皆牧为主。明洪武至清雍正年间(13681728),封建王朝曾数次镇压云贵一带的农民起义,加之各土司间争夺领地的战争,迫使彝族人民由贵州、云南等地迁往大、小凉山。彝族同胞的迁移集居,其生产生活方式与产区自然地理生态条件,促进了凉山猪的形成。凉山猪耐粗饲、耐高寒、抗病力强,具有适应高寒气候和粗放饲养的能力,采食野草和拱食植物根茎能力较强。据试验,将凉山猪10头置于海拔2130m的草地放牧,每日仅少量补饲,凉山猪全日采食占出牧时间的88.1%,游走时间占10.0%。放牧150天,凉山猪平均体重21.65~53.5kg,日增重212g。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5年存栏凉山猪种猪25.6万多头,其中公猪1092头、母猪25.4万多头。198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猪饲养量比1977年增加约18.64万头,有公猪1万头、能繁母猪25.62万多头;1995年存栏种猪29.89万头,公猪1783头、能繁母猪29.7万多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凉山猪体型中小,被毛多黑色,少数呈棕色,部分猪在额部、肢端、尾尖有白毛。头长,嘴筒直,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微凹,腹大微垂,后躯较前躯略高,腿部肌肉发达;四肢粗壮,蹄质坚实。乳头5~7对。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喜德、昭觉、会理、盐源等县测定了凉山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凉山猪公猪50~60日龄有爬跨行为,3~4月龄可配种繁殖;母猪4月龄前后开始发情,5~6月龄初配。母猪发情周期19~22天、平均20.91天,妊娠期112~116天、平均113.94天。据2006年昭觉县畜牧局调查,初产母猪仔猪成活率97.95%,经产母猪仔猪成活率98.05%,60~70日龄断奶,见表2。

2.育肥性能据2006年昭觉县畜牧局测定了凉山猪的育肥性能和屠宰性能,结果见表3。

据2006年昭觉县畜牧局对10头凉山猪进行测定,凉山猪宰前活重(72.700.79)kg时,胴体重(51.500.57)kg,屠宰率70.84%0.33%,瘦肉率45.88%0.08%,脂率33.51%0.25%,皮率11.45%0.17%,骨率9.66%0.38%,6~7肋背膘厚(34.11.20)mm,平均背膘厚(35.51.10)mm,皮厚(4.500.20)mm,眼肌面积(20.000.99)cm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护区保护,尚未建立凉山猪资源保护场。在十五期间,昭觉县确定了以古里片区为主的10余个乡为凉山猪保种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区为适应养猪业发展的需要,曾大量引进国内外良种猪开展经济杂交。早期以内江猪为主,近10多年来以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为主。据调查,母猪改良配种的比例1985年为7.8%,1995年为84.9%,2005年达到88.0%。但由于白色猪种易受阳光中强烈的紫外线灼伤等原因,高海拔地区仍有较多的凉山猪纯种繁殖。

五、品种评价

凉山猪具有抗寒、耐粗饲等诸多优点,但存在繁殖力偏低、生长较慢等缺点。凉山猪腿部肌肉发达、瘦肉率较高,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同时积极开展仔猪烧烤、腌制火腿等利用研究,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高黎贡山猪


高黎贡山猪(GaoliGongshanpig)因主产于云南怒江州高黎贡山地区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海拔1800~2300m的山区、半山区养猪生产的当家品种,以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为中心产区。怒江州的泸水县、贡山县和福贡县的其他乡镇也有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北纬25o33~28o23、东经98o07~99o39,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全州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属世界自然地理遗产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富含水、林产和矿产资源,林木茂盛。低温高湿,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1.1~15.1℃,一山上下,头戴白帽,身穿绿衣,脚踏花海等罕见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全州的农业属常年四季种,一年四季收的粗放立体农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麦、甘薯等,饲料以玉米、荞麦、甘薯和青饲料为主。

高黎贡山猪适应了怒江高山峡谷、低温高湿环境。环境条件恶劣,当地农户多采用仔猪和架仔猪阶段白天与牛、羊混群放牧,自由觅食鲜嫩野生植物及草根等野生饲草,早晚进行适当补饲玉米和青饲料混合的稀汤料,圈舍用木棍搭成或在人住屋的下面用木棍圈成,非常简陋。由于交通不便,在怒江州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高黎贡山猪类群,形成高黎贡山猪适应低温高湿环境,具有耐粗饲、抗病性强、体型中等、生长慢、产仔数较低、肉质好的特点,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当家猪种。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产区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自治州,全州辖泸水、福贡、贡山和兰坪四个县共29个乡(镇)、260个村委会,总人口49.2万,以傈僳族为主体,有怒、独龙、白、汉、普米、景颇、藏等22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占51.09%,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州独有民族。

产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由于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外来猪种较少,高黎贡山猪一直处于一种封闭、自然近交和放养的半野生状态。

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记载,怒江州养猪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驯养了猪,生活在怒江的祖先们在狩猎中逐渐懂得了动物的驯养,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居住的少数民族长期选育、饲养的猪种,当地人称之为西南山地型猪种,各民族历来都有选留公、母猪的习惯,但没有专门饲养成年公猪的习惯,多用选留母猪自产的小公猪进行交配,配种后即去势育肥,长期闭塞、封闭形成了自繁自养的近交群体,历史上怒江各民族都有宰食仔猪的习惯,至今仍保留。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怒江州2007年统计,全州存栏纯种高黎贡山猪3.06万头左右,约占全州能繁母猪的30%。中心产区六个乡有纯种能繁母猪1.49万头。近20年来,怒江州高黎贡山猪饲养数量随外来猪种的引入逐年减少,高黎贡山猪1988年存栏约26万头,1993年存栏约22万头,1998年存栏约19万头。在怒江边交通方便之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很少饲养高黎贡山猪;在半山区和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仍饲养着高黎贡山猪,但总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高黎贡山猪体型中等,全身被毛以纯黑为主,部分有麂子毛、六白、四脚白、额顶白、尾尖白;鬃毛有的较长、密,延伸至肩部,部分中等或短。头中等大小,嘴筒尖、直;两耳较小,多数外展,部分前倾,直立。背腰平直或微凹,腹大、稍下垂,四肢短小,蹄坚实,体型紧凑结实。高黎贡山猪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由于长期闭锁繁育,加上高山峡谷特殊地形的阻隔,使高黎贡山猪类群和个体间外形特征不一致。

2.体重和体尺2010年3~5月在泸水县和贡山县,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教师和泸水县畜牧局和贡山县畜牧局相关成员,分别在泸水县的鲁掌镇、秤杆乡、六库镇、古登乡和洛本卓乡,贡山县的茨开镇六个乡镇,对1岁以上40头高黎贡山种母猪进行了测量,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通过对泸水县的洛本卓乡、古登乡、秤杆乡、大兴地乡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独龙江乡六个乡126头高黎贡山初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6.50.07)头,对107头高黎贡山经产母猪调查,窝产仔数(8.80.10)头。

2.育肥性能高黎贡山猪生长缓慢。经调查,产区以吊架子方式育肥,饲养管理粗放,营养不平衡,一般育肥10个月以上,体重55~60kg,日增重仅200g左右,料重比5以上。

2006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组曾3次到该猪种的核心产区,购买农户育肥10个月的高黎贡山猪12头,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对上述12头猪的肉质进行了测定,pH16.50.14,肉色(3.380.10)分,大理石纹(3.50.11)分,熟肉率59.35%0.93%,失水率15.29%+0.29%,贮存损失3.74%0.07%。

2007年12月由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和怒江州泸水县畜牧局、贡山县畜牧局,在泸水县的鲁掌镇和秤杆乡、贡山县的丙中洛乡和独龙江乡4个点通过购买农户饲养的猪进行屠宰并取样(16份),由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进行检测(鲜样),其肌肉中含:水分68.32%0.27%、干物质31.68%0.27%,粗蛋白22.25%0.26%,粗脂肪7.08%0.12%,粗灰分1.09%0.02%。

在屠宰测定的同时,2006、2007、2008年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对12头高黎贡山猪的眼肌、背脂和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几种组织中均不含低级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高黎贡山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名优特产老窝火腿的原料,由于交通不便,产区高黎贡山猪饲养量较大。怒江州1958年就开始引进其他猪种,到1978年杂种猪占猪总饲养量的6%。

20世纪80年代后曾引入过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长白猪等,进行杂交,在怒江沿线推广,在交通长期闭塞的山区和半山区基本没有进行。

五、品种评价

高黎贡山猪是怒江州养猪生产中的当家品种,体型中等偏小,生长速度较慢,肉质优良,肉味鲜美,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在怒江州原始产区,处于农户半放养的自生自灭状态。今后应在怒江州高黎贡山猪产区建立自然保种区,并进行有序的开发利用。

五指山猪


五指山猪(Wuzhishanpig)因原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而得名。由于其体小、灵活、头尖长、体形似鼠,俗称老鼠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中南部地区的东方、白沙、保亭、五指山、乐东、三亚、琼中等市县少数民族(黎族、苗族)居住的山区。根据2006年底的调查,在海口市的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和保亭县的少数村落也饲养有五指山猪。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18o38~19o02、东经108o36~109o44,区内山岭绵延,丘陵起伏,海拔相对较高。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2.4℃,终年无霜雪;年降水量1800~2000mm,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h左右。产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土壤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饲料作物主要有木薯、甘薯、玉米等,其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低,饲料原料生产和供应不足。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五指山猪产区集中在海南省中南部热带雨量充沛、自然封闭的山区,山区腹地与外界交通隔绝。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其繁殖主要为拉郎配、子母配等高度近亲的方式,形成耐近交的特性,遗传性能相当稳定。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因农业经济比较落后,原产地村民饲养五指山猪的方式主要是放养,日喂1-2餐,饲养水平极其低下,日粮主要是一些剩饭剩菜、米糠、薯秧等,五指山猪在放养过程中,能跑进山里觅食各种植物根茎、野果野草以及蜗牛、蚯蚓等以补充营养的不足,长期的低水平饲养形成了其抗逆性强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海南省畜牧局调查,至2005年底海南省内存栏五指山猪仅1179头(其中公猪26头)。

20世纪80年代末五指山猪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1998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海南五指山区调查时,纯种五指山猪在产地存栏已很少。1998年后,在国家和海南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保护下,五指山猪的数量开始有所恢复,五指山猪存栏量由1998年138头发展到2002年底的1831头。以后,由于保种经费不足等原因,数量又有所下降。总的来说近15~20年五指山猪的饲养数量呈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曲线变化。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五指山猪全身被毛大部分为黑色或棕色,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大多有鬃毛、呈棕褐色,公猪特别明显;皮肤为白色。体型小,体质细致,结构紧凑。头小稍长、似老鼠头,鼻直长,额部皱纹不明显、有白三角或流星,嘴尖、嘴简直或微弯;耳小而尖、呈桃形,向后紧贴颈部。颈部紧凑,躯干长短适中,背腰平直或微凹,胸窄,腹大而不下垂,肋骨13~14对,臀部肌肉不发达、稍前倾。乳头5~7对。四肢细短,呈白色,蹄踵长。尾较细,长过飞节,尾端毛呈鱼尾状。五指山猪野性较大,跳跃能力强。成年公猪獠牙较长,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

2.体重和体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测量了五指山猪的体重和体尺,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五指山猪性成熟早,母猪最早61日龄有发情表现。公猪6~7月龄、母猪5~6月龄初配。原产区农户大多采取子配母的自由配种方式,公猪的初配年龄一般不超过3月龄。母猪发情周期19~21天,妊娠期112~115天。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的调查,结果见表2。仔猪初生个体重(449.008.18)g,断奶个体重(3.120.08)kg,断奶仔猪成活数(4.890.18)头,仔猪成活率90.56%。

2.育肥性能五指山猪一般不进行专门的育肥,6月龄体重达10kg以上即出售。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10头公猪、10头母猪进行了生长性能测定,60~180日龄测定,起始体重公猪(3.820.23)kg、母猪(3.680.16)kg,结束体重公猪(9.500.47)kg、母猪(9.650.29)kg。日增重公猪47.33g、母猪49.75g。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006年对180日龄平均体重(10.980.55)kg的4头公猪、4头母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同时对1公1母两头猪的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8年在海南省海口市灵山镇建立了海南五指山猪原种场,2008年列入国家级保种场。该场根据不同来源组建了保种选育核心群,采取群体选择与家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育,按血统有意识选配。五指山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在杂交利用方面,五指山猪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进行纯种繁殖,很少进行杂交利用。1998年开始有约5%左右的母猪进行杂交。

五、品种评价

五指山猪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猪之一,具有非常明显的独特遗传品质,体型小、耐粗饲、早熟、耐近交、放牧性好,是中国猪种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存在着生长慢、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今后应在保持其体格小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改良某些性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在试验动物方面有开发利用前景。

杨山猪 安徽皖南杨山黑猪


1.产地与分布

杨山猪主要产在宁国县的杨山、中村、狮桥、三元等乡,泾县也有分布。

2,类型与特征

杨山猪全身被毛黑色,主要有两种类型。

(1)短嘴筒型:体格较大,偏于脂肉兼用型。额部较宽,皱纹深,呈靠公字或八卦形。嘴短微翘,耳大下垂。背窄,腰凹,腹大。骨粗皮厚,飞节及体侧常有23条又粗又深的皮肤皱褶。

(2)长嘴筒型:体型稍长而高,体质细致紧凑,偏于肉脂兼用型。额部皱纹较浅,多呈菱形。嘴筒长直,耳小稍向前倾。背腰宽平,臀部丰满。皮肤很少有皱褶。

此外,还有一种额部皱纹深、嘴筒较长,或者嘴短而身腰较长的中间类型,数量很少。

杨山猪的主要特征是:额部皱纹多呈八力字形,群众俗称八卦头猪,四蹄为白色,俗称四蹄踏雪力,但四白不全,也有三蹄或两蹄为白色的。

成年杨山猪的体尺、体重。公猪平均体长145厘米,胸围120厘米,体高70厘米,体重135公斤,母猪平均体长133厘米,胸围120厘米,体高60厘米,体重150公斤。

3.饲养管理特点

具有山区养猪的共同特点,以青粗饲料为主,终生舍饲。猪只的抗逆性能很强。

4.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小公猪33.5月龄时即有爬跨现象,群众习惯在6月龄左右开始配种。小母猪3月龄左右出现发情现象,群众习惯在4月龄时,即在第二或第三个发情期给予第一次配种。据30头初产母猪观察统计/,每次发情持续时间34天,经产母猪一般为45天。适时配种为在发情后的2430小时。发情周期平均为19天。宁国县猪场对127窝统计,平均怀孕期为115.3天。

杨山母猪的产仔、泌乳、哺育性能非常好。在宁国县猪场,初产母猪平均每窝产活仔9.14头,经产母猪12.1头,有效奶头78对,泌乳力为29.17公斤,哺育率84.3%(见表17)。仔猪45日龄断奶。母猪断奶后45天就可发情,如能及时给予配种,可以争取3年产仔7窝。

(2)育肥性能:

在农村以青粗饲料为主,很少搭配精料的条件下,饲养一年约增重80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为250克。在一些饲料条件较好的养猪户,饲养一年能长到100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为317克。据宁国县猪场试验,平均日增重为303.5克,每增重1公斤消耗麸皮3.15公斤,三七糠1.89公斤,青饲料1.31公斤。

5.杂交利用

宁国县猪场曾用杨山母猪与荣昌、上海白、巴克夏等良种公猪杂交,都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繁殖性能以与荣昌公猪的杂交效果最好,平均窝产活仔13.1头,比纯种杨山猪提高1.o头(见表18)。育肥性能,在麸皮占25%、三七糠占30%、糠饼占24%、碎米占3%和青饲料占18%的相同日粮饲养条件下,也以荣昌的杂交猜增重效果最好,其平均日增重达503.7克,比纯种杨山猪提高200.2克。

林间生态养山猪 供不应求助致富


群山环绕的树林中,一只只嘴巴尖长、毛发坚硬的山猪自由地寻食,偌大个树林,猪树同处,相得益彰,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气。这是近日记者在博白县松旺镇潭莲村畚箕岭野猪养殖基地看到的场景。

“这些放养的山猪,白天在山林里觅食,饿了吃野菜,渴了喝泉水,是地地道道的生态山猪。虽然每市斤山猪肉比市场家养的猪肉价高出4-5倍之多,但总是被人们抢购一空。”说起自己林中放养的山猪,放养户魏海难掩心中的喜悦。

松旺镇潭莲村畚箕岭一带地处山区,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为种养业提供了优良的场所。2008年,精明的魏海把畚箕岭附近的几座荒山承包下来,搞起了山林立体生态养殖。水中养鱼、水面养鹅、岸边山林养鸡,山坡种植果树、养山猪。“我就是要让土鸡乐时上上树,山猪闲时奔奔跑。放养的养殖模式,既能赚钱,又能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何乐而不为呢?”魏海得意地说。

据魏海介绍,前几年,村里有人进深山捕获了两只地道的野猪,他购买回来后,就开始琢磨如何在山林中放养山猪。经过几年的反复摸索、实践,魏海独自探寻到了一条放养山猪的新路子:抓回来的野猪与野猪交配繁育后代,这样,放养的山猪就秉承了野猪的特性,不用打针、喂药,也能快快乐乐地繁洐、成长。

近年来,魏海放养的山猪主要销往广东、浦北等地,且供不应求,山猪养殖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年收入已达100多万元。

农户赊养“跑山猪”一头赚千元 走上致富路


农户从养殖公司赊养几头跑山猪,放养10个月即交售给公司,公司按约定价回收,一头可帮助农户赚一千元左右……

4月7日,记者在旺苍县燕子乡获悉,该乡2013年引进建立的青山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通过让农户赊养跑山猪的方式已帮助当地7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公司日常工作负责人贺朝国介绍,该企业已建有仔猪繁殖基地1个、生态放养基地16个,现有存栏能繁土杂母猪200余头,后备母猪100余头,优质杜洛克种公猪8头,年出栏商品仔猪已达1万余头。

“我们养殖的这种跑山猪是以松辽黑猪为母本,经过杂交、选育等阶段形成的新品种,具有瘦肉率高、抗寒能力强、肉质好等特征特性,是这里村民发展养殖项目较为理想的品种之一。”该公司技术员李林泉介绍说。

贺朝国介绍,该公司按“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公司待仔猪长到19至21公斤后,按每斤10元的优惠价格赊给农户优质猪仔,农户一般养10个月后即可交售给公司,公司按合同约定的9+1模式(9元上下浮动1元)回收,回收时再扣除农户之前赊欠的仔猪钱。

“去年我申请贷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建圈舍200平方米,养跑山猪60多头,收入6万元;今年养了100多头,预计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力争2017年脱贫。”金银村二组建卡贫困户贺朝开说。

贺朝国介绍,村民养殖跑山猪以放养为主,同时辅以饲料喂养,一般喂养10个月后,平均每头猪可长到260斤左右,毛收入有2700多元,除去大约1700元左右的成本,每头能净赚1000元左右。“具有养殖跑山猪条件的农户一般可以养20头到150头左右,按最低养殖20头算,平均每头赚1000元,农户一年也能收入2万元以上。”他说。

贺朝国介绍,金银村12组建卡贫困户贺仕福,在寻找致富项目中向我们了解到养殖“跑山猪”利润高、市场好,就决定在家养殖“跑山猪”;他2014年筹资7万多元建了230平方米的猪圈,同年7月开始养殖“跑山猪”,去年养了160多头,净赚10万元;今年力争养殖300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记者了解到,通过赊养跑山猪的方式,该公司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发展特色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已带动当地70余户群众养殖跑山猪。该公司还计划在2018年末建成不少于100个生态放养点,辐射到省内10余个县区,放养跑山猪不少于2万头;今年力争带动100户以上、三年内力争带动200户以上群众发展跑山猪养殖业。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5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