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猪病分析研究

猪瘟是一类传染病,也是常见病,主要病变之一为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在病死猪剖检过程中,遇到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这种纽扣状溃疡病变,人们自然想到猪瘟,然而在猪圆环病毒感染、仔猪副伤寒、猪痢疾、仔猪梭菌性肠炎、猪耶尔辛氏菌结肠炎、猪结节虫病的临床剖检中都出现过类似病变。由此可见,猪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并非都是猪瘟惹的祸。
淋巴滤泡与扁桃体、脾脏、胸腺等一样都是猪的淋巴组织。正常情况下,淋巴滤泡不明显,有急性、慢性炎症时常增生、肥大,有的疾病还可见坏死。淋巴滤泡增生是淋巴组织对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本文将对可能出现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的疾病用表格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分析:
一、引发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疾病的鉴别
究所邮编:250100)
二、引发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的疾病实图解析
1.猪瘟
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溃疡灶特别规则,大肠黏膜有出血和坏死。具体见图1。
2.猪圆环病毒感染
回盲口、结肠有坏死灶,但不像猪瘟那样呈规则的圆形。具体见图2。
3.仔猪副伤寒
以大肠发生绿色糠麸状坏死为特征。具体见图3。
4.仔猪梭菌性肠炎
结肠可见淋巴滤泡肿胀,小肠弥漫性出血,多来不及治疗。具体见图4。
5.猪痢疾
结肠浆膜上出现白色的、稍凸起的病灶,()具体见图5。典型特征是:大肠有病变而小肠没有,常在回盲肠结合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6.猪耶尔辛氏菌结肠炎
淋巴滤泡肿大并向浆膜层或黏膜层凸出,小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有散在呈火山口状的溃疡灶。病灶周围可见出血带,即所谓的红晕。另外,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变化。具体见图6。
7.猪结节虫病
盲肠、结肠浆膜形成结节(见图7),肠黏膜溃疡,肠壁增厚,并覆有灰色、褐色假膜(见图8)。
三、小结
我们不能将淋巴滤泡增生、肥大、坏死等当作某一种疾病的病变。因此,在剖检过程中出现此种病变时,需要对症候群全面了解,如在剖检前或同时注意倾听畜主(饲养员、猪场技术人员)的诉说,并对需要了解但畜主没有反映的问题加以追问。如果在猪场,剖检前最好先观察同圈猪特别是患猪的运动、呼吸、消化、体温、皮肤颜色、表情、气味等情况,必要时触诊,再对所得信息中进行梳理,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在临床上,疾病症状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只有认真研究各种常见症状、症候群和发病机理,才能对不同疾病出现的相同症状或病变加以鉴别。症状或病变的鉴别,是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诊断思维原则是先常见病、后少见病,但要坚持重点论,一定要抓住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强调理论结合实践,避免以偏概全,出现误诊。
注:本研究受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
(作者联系地址:张米申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吴家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250100)

相关阅读

猪养殖技术研究


本文对猪的养殖技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全面介绍,首先对我国猪的养殖现状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之后文章对猪的养殖现存问题进行了阐述,后文分为六点对猪的正确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猪的养殖现状

1.国家政策的支持

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虽逐渐提升趋势,但我国的传统养猪方式与现代养猪方式在管理技术却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中央财政于2013年安排了三十五亿用于发展生猪生产的奖励资金,这其中包括:猪舍的改造、良种的引进、给予养殖户购买生猪和饲料的补助、猪粪污的处理、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2.对猪肉的市场需求及猪肉价格

在我国猪肉是最重要的肉畜产品之一,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据中国肉类协会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肉类需求量同比2012年上涨了15%,其中猪肉需求量上涨了28%以上,长期以来我国猪肉市场还是需求大于供应局面。近年来,成本下降。目前国内在冻肉储备减少和出栏率低的影响下,使得全国很多地区猪肉价格都得以回升,部分地区猪肉涨幅程度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领先。

3.饲料成本下降

受国际两大大豆产地产量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大豆价格也大幅降低,大豆和玉米今年必然降价,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很大比重,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我国大豆价格也在不断降低,同时我国玉米产量创新高,所以国内饲料价格必然会下降。

二、养殖猪易出现的问题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三、猪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四、总结

通过本文对我国现如今的养殖猪现状和技术进行了探讨猪并对猪的的养殖技术的研究。既为猪的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论,也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出谋划策。在对猪的养殖方法中多采用先进的办法和科学技术,有效的解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猪患坏死杆菌病是因感染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小猪,常因猪舍污秽潮湿,粪尿堆积,致使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发病,特别是猪相互咬斗,最易发生本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坏死梭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梭杆菌属中的一员。在感染组织中通常呈长短不同的丝状,有些呈球杆状,直径在0.5~1.7μm左右,长度在100μm左右,有时甚至能够达到300μm左右。该菌主要存在于病灶内,进行染色不能够均匀着色,呈串珠状。该病菌没有生长鞭毛,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抱,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最适宜在37℃温度下生长,最适pH为7.0。该病菌可分成三个菌型,即A、B、AB型。其中A型可在血液琼脂上形成金属灰白色的扁平菌落,具有不规则的轮廓,且能够形成β型溶血;B型会形成隆起的黄色菌落,具有圆整的轮廓,轻度或者不溶血;AB型属于中间型,会形成毡状菌丝,周围比较疏松,而中央比较致密。该病菌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可导致感染组织发生水肿;还能够分泌内毒素,导致组织发生坏死。该病菌在60℃温水中作用1min,就会使其失活;也可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如1%的福尔马林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都能够使其失活。尽管病菌具有较低的抵抗力,但存活率较高,如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存大约1个月。

2、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皮炎,主要特征是颈部、体侧以及臀部皮肤和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只会形成非常小的创口,并有少量脓汁附着在周围或者上面覆盖干痂,用手触摸可感到质地硬固,明显肿胀,但没有热痛感。接着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并快速扩散,形成囊状坏死灶。病变处发生脱毛,皮肤明显变白。病灶内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变成灰棕色或者灰黄色液体,并散发恶臭味,且会经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规则,创底凹凸不平。部分病猪会有大片皮肤发生干性坏死,如同在体表覆盖有盔甲。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基本保持正常。

仔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减少采食量,发生腹泻,体质消瘦,颊部、齿龈、舌以及扁桃体形成溃疡,并有伪膜或者痂皮附着在上面,下面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的淡黄色病变,散发腥臭的味道,症状严重时5~10天后发生死亡。个别病猪甚至耳、尾发生干性坏死,最终发生脱落。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病猪体表或者内脏病灶与健康组织的分界处采取病料制成标本,但由于标本已经发生污染,可先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的乳剂,在兔耳外侧皮下注射0.5mL,经过3天就会在接种处形成痂皮,且双耳下垂,经过大约8天发生死亡。在兔没有死亡前,采取2mL心脏血液,在固定培养基内接种就能够分离出病菌。病菌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只能够发生轻度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呈多形性梭状杆菌,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胞,存在于病变组织和培养物内的病菌通常呈长丝状,部分病菌呈球杆菌状。

细菌分离培养。将标本在肝片肉汤培养基平板上接种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开始时在肝片肉汤中会在管底或者肝块周围呈絮状生长,并不断向上生长,浊度逐渐提高,在凡士林下形成气泡,后期逐渐变清,在第8天全部生长物发生沉淀。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提高猪群管理水平,改善饲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确保舍内干燥清洁,防止过度拥挤,并避免其他猪撕咬病猪发生病变的部位。栏舍要彻底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醛胺复合消毒剂、消特灵等消毒药。病猪排出的粪便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等。

药物治疗。病猪主要采取局部治疗,并搭配全身治疗。病猪要先对创内的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接着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在患处涂抹由福尔马林、松馏油按1∶4比例混合组成的合剂或者金霉素软膏,同时配合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粉。另外,为避免病猪出现继发感染,可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mL/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每10kg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1mL,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应加强管理,防止相互咬伤或者形成其他外伤。猪舍内外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母猪定位笼、产床在使用前要进行整修,避免猪体被扎伤。如果猪体形成外伤,要立即涂擦适量的碘酊。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适宜,并按个体大小将接近的猪集中在一起采取按时饲喂,注意控制喂量,还要确保强弱猪采取分开饲喂,防止相互争食而发生斗咬。哺乳仔猪的犬齿要适时剪短,防止在争奶时将颊部咬伤而使母猪奶头发生损伤。猪场加强对蚊、蝇的消灭,防止叮咬而感染坏死杆菌。被病菌污染的垫草、各种用具以及饲料等,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或者烧毁。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畜牧兽医站
2013年8月19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以皮肤坏死、形成硬痂如盔甲般覆盖体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和实验室镜检,初步诊断为猪坏死杆菌病。

1、基本资料
畜主于2013年8月19日来本诊所求诊,户主住于马登镇江南村江长岭自然村,其饲养的3头猪表皮发生溃烂,时间约1周,户主见症状日渐严重前来求诊。经观察,3头猪体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脓疮溃烂,1头较轻,另外2头较为严重,其患处已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畜主口述,4日前症状虽较为明显,但未引起重视,19日当天突然发现2头猪患处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对猪圈详细检查发现,3头猪所在的猪圈垫草湿、脏,长时间未清理,粪便尿液不能及时排除圈外,在圈内有滞留,散发难闻气味。圈内卫生条件很差,猪圈未按照卫生规定消毒、清理,猪体表较为污秽。检查3头猪的体表,均发病。

2、临床症状病
3头猪主要感染猪坏死杆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皮炎,于体侧背部、颈部病发,以溃疡和坏死为主,严重者呈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患部脱毛,皮肤变白变红。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用探针检查时发现皮下有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有的病猪大片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该次诊断的3头病猪除1头出现高温、食欲减退外,其余2头病猪体温、食欲均为正常。

3、实验室检验
从病猪体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刮取病料,涂片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见有着色不均匀、呈串珠状的长丝形菌体。

4、防治措施
(1)由于本病的病灶主要在局部,因此,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并配合全身治疗。首先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涂擦1∶4的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或0.5%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每天1次,连续用7d,并在清洗后将抗生素软膏、5%碘酐、磺胺涂于患处。
(2)对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的病猪,用青霉素160万IU、安痛定20mL混合肌注,每天1次,食欲恢复正常即可停用。
(3)加强管理。猪圈泥泞潮湿、猪只拥挤、互相践踏和咬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应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燥、卫生,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发生外伤后,要及时涂擦碘酊。采用上述治疗方法3头病猪全愈。

猪肢蹄病的病因分析 猪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猪肢蹄病是在四肢或者蹄部发生所有疾病的总称,在养猪生产中比较常见。这类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病猪站立、步态以及姿势异常,很难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导致种猪无法继续使用,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影响猪群生产效率,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猪肢蹄病的病因分析猪肢蹄病的治疗措施。

1、分类

传染性肢蹄病,主要包括遗传性肢蹄病、细菌性肢蹄病以及病毒性肢蹄病。其中遗传性肢蹄病又可分成蹄裂、蹄底增生、屈曲腿、前肢增粗、外翻腿、内趾过小、多趾、独趾、“O”型肢以及“X”型肢;细菌性肢蹄病,主要是由于患有猪丹毒、布鲁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猪链球菌病而继发引起;病毒性肢蹄病,主要是由于患有口蹄疫、乙型脑炎等继发引起。

非传染性肢蹄病,主要包括变形蹄、骨骼损伤、软组织损伤、瘫痪、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中变形蹄又可分成蹄底增生、卷蹄、外蹉蹄、卧系低蹄、过宽蹄、突系高蹄、长蹄、蹄裂。

2、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猪饲料中含有较少的某些营养物质或者搭配比例不合理,导致相对缺乏某些元素,从而容易发生肢蹄病。例如,日粮钙磷比例不当,会导致猪被毛蓬乱且容易发生脱落,蹄壳发生横裂,出现跛行,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蹄冠部发生肿胀,并伴有明显疼痛,导致其在站立时患肢持续抖动或者悬蹄,很难站起或者卧地不起,蹄部还容易感染其他病菌,较难治愈。猪缺乏生物素,会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缓慢,被毛发生脱落,引起皮炎,皮肤干燥,形成较多的皱褶,且存在大量的鳞屑,蹄部发生横裂,蹄底容易磨损,并存在较深的裂口,有时甚至能够达到真皮,从而发生出血。一般来说,猪采取封闭饲养或者使用漏缝地板,使其无法从土壤、褥草以及粪便中摄取一定量的生物素;饲喂过多的高蛋白低脂日粮,导致机体所需的生物素增多;饲料发生酸败或者添加胆碱导致生物素活性降低;饲料中含有某些生物素拮抗物,如蛋清中的抗生物素蛋白等,都会导致机体缺生物素。缺锌,病猪皮肤往往会发生皮炎、角化不全、脱毛以及蹄裂,母猪缺乏还会导致产仔数减少等。

环境因素。冬春季节,环境比较干燥,猪体表毛细血管有所收缩,从而减少分泌脂类物质,再加上地面粗糙,使肢蹄与之经常摩擦、碰撞,往往会导致皮肤和蹄壳发生干裂。猪栏地面粗糙或者漏缝地板的漏缝不适宜,以及绑栏门上的铁线、铁钉、突出的饮水器等,都可能导致腿部皮肤、蹄面发生过度磨损,或者形成刮伤、擦伤。猪栏潮湿、阴冷,尤其是水泥地面不具有保暖性,在春季的阴雨天且侵入贼风时,就非常容易导致猪受凉,从而造成风湿性关节炎或者肌肉风湿,使肌肉关节疼痛、僵硬,无法站立。

细菌感染。据报道,多种猪肢蹄病都与感染细菌密切相关,如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丹毒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化脓棒状杆菌等,以上细菌都能够侵害猪关节,即蹄部、肘部、腕部等,导致局部出现痛、肿、红、热的症状,进而引发关节炎,导致四肢运动失调。部分猪的四肢尽管在外观上没有出现明显病变,但由于细菌往往会侵害脊柱而形成化脓灶,从而使后躯发生瘫痪。

3、治疗措施

细菌性肢蹄病。病猪感染细菌初期,如感染链球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万IU/kg青霉素、1万IU/kg链霉素、110mL30%安乃近,每天2次,连用3天,或者按体重对病变局部环状封闭注射3万IU/kg普鲁卡因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猪丹毒杆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20万IU/kg青霉素、5~10ml_/kg30%安乃近;感染支原体,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mL/kg泰乐菌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0万IU/kg青毒素,每天2次,或者首次按体重肌肉注射145mg/kg磺胺噻唑,之后按体重使用72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感染后期,需要采取切开引流,即按照局部脓肿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脓肿成熟后才能够使用手术刀将脓包切开,排出脓汁后使用2%双氧水冲洗,完全清洗干净后再撒布2瓶青霉素粉,同时配合注射适量的抗炎药物。如果病猪发生瘫痪,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葡萄糖液、7瓶10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瓶100万IU链霉素、10瓶80万IU青霉素钾、1支10mL安纳加注射液、10支1ml_地塞米松、5支10ml_维生素B1、5支1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营养性肢蹄病。根据猪的生长规律饲喂细度适宜的饲料,确保钙、磷、锌、硒、氟、铜、锰等的含量、比例合理,并适当增加有机微量元素的添加,如蛋氨酸锌、氨基酸锰络合物、氨基酸铁络合物、酵母铬、酵母硒、甘氨酸铜等,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风湿性关节炎。病猪可每头肌肉注射5-10mL2.5%醋酸可的松,或者在关节注射3~5ml_醋酸波尼松龙;按体重肌肉注射由0.05~0.1mL/kg镇跛消痛宁(主要成分是对乙酰基酚)、5万IU/kg普鲁卡因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或者每头内服3~5g阿斯匹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7天。

真鲷淋巴囊肿病


疾病名称淋巴囊肿病

为害对象 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
疾病概述
属于病毒病

引发此病的病原为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病毒形态呈正20面体,大小为200~250nm。

这类疾病多见于鲈形目、鲽形目中的一些鱼类,我国常见的海水养殖鱼如牙鲆、大凌鲆、真鲷、东方鲀等都曾发生过这种疾病。该病在水温10~25℃时容易发作,0~1龄鱼患此病后,于2个月内死亡率可达30%,2龄以上的鱼患此病后,一般不引起死亡,但鱼体消瘦,体表难看,丧失商业价值。该病发生时,鱼表皮、鳍、眼球表面出砚许多肿胀物,有时这些肿胀物聚集成团或连成片状。有时在鱼的鳃、肝、脾、卵、咽喉等组织和器官上也可能出现肿胀物。

病原 淋巴囊肿病病毒(LymPhocystisVirus,LCV)

防治方法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孵化用水;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中孵化时,用25g/m3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有效碘10%)水药浴15分钟;用1g/m3的漂白份(含有效氯30%)水泼面养殖池。

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Ⅰ型疱疹病毒而导致,具有多种症候群,主要是呼吸困难、繁殖障碍、神经症状等。猪群发病后,往往会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等,公猪利用性能较差或者失去利用价值,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防治。下面一起来看看猪伪狂犬病的病因分析及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对策。

1、病因分析

引种不符合要求。近几年,随着猪肉价格逐渐升高,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部分新建猪场为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建立繁殖种群,随处引进种猪。有的小型规模养猪场甚至购买集市上销售或者散养户饲养的仔猪进行补栏,由于没有经过严格把关,对商品猪或者后备母猪都没有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从而造成猪伪狂犬病呈现较高的阳性率,无法长时间促使猪群健康保持稳定。

免疫程序不合理。有的猪场由于受到资金、科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接种疫苗前没有测定猪群免疫抗体滴度水平,而直接注射疫苗,但如果此时仔猪具有较高的母源抗体,就非常容易导致疫苗中的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体内生成抑制抗体,导致免疫失败,使猪群容易发生该病。

疫苗使用不合理。由于有些防疫人员没有掌握足够的疫苗使用常识,也没有仔细阅读疫苗的使用说明书,各种疫苗都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从而无法确保对疫苗的效价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据报道,猪伪狂犬疫苗使用普通生理盐水稀释后,会导致免疫效价降低。

发生免疫抑制性疫病。当猪群发生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瘟、细小病毒病、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等,都会增强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导致机体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弱,从而引起免疫失败,或者无法形成适宜的免疫抗体水平,无法使免疫效果达到预期。

滥用抗生素。疫苗的免疫效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饲料添加剂的影响,之前普遍认为,猪群在接种疫苗前后一段时间内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近几年,很多报道指出,四环素、磺胺类、卡那霉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机体形成抗体,从而导致免疫效果减弱,而病毒灵、板蓝根、金银花等抗病毒药物,会直接破坏疫苗,因此要求免疫接种疫苗前后的1~2星期内尽可能减少使用抗生素或者停止使用免疫抑制抗病毒类药物,确保免疫效果良好。

2、流行病学

病原。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往往在病猪的脑脊髓组织中存在。病猪体内多处都存在病毒,如唾液、鼻液、乳汁等,还存在于实质器官、血液中。该病毒只具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具有不同的毒力。该病毒对消毒药的敏感性较高,通常使用0.1%升汞或者2%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就可使其被灭活。

发病特点。该病通常在冬、春季节和产仔旺季容易发生,但也能够在其他季节发生。多种动物都对该病毒具有易感性,如各种家禽以及野生动物(不包括无尾猿),主要是猪、鸡、鸭、猫等容易感染。猪群中往往是处在分娩高峰的母猪最先感染发病,且窝发病率有时可达到100%。仔猪最早可在4日龄发病,而主要集中在15日龄,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发病率能够达到98%左右,死亡率能够达到85%左右。随着猪年龄的增长,病死率会不断降低,尤其是成年后会较少出现发病,即使发病也基本不会造成死亡。其中母猪通常一过性感染或者亚临床感染,基本不会发生死亡。一般来说,种公猪、经产母猪以及后备母猪感染该病后的死亡率基本在2%以下。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以及损伤的皮肤等进行传播。另外,如果猪圈中存在较多的鼠类,也容易引起发病。

3、临床症状

繁殖障碍型。公猪和母猪感染该病后,不仅会表现出呼吸症状,主要还会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以及产出木乃伊胎、死胎,还会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综合症,如长时间不出现发情或者屡配不孕等。一般来说,母猪在妊娠前期感染病毒会导致胚胎被吸收,使母猪再次进入发情期;在妊娠中期或者妊娠后期感染病毒,会导致繁殖障碍,主要是引起流产或者产出死胎。大部分母猪患病后能够按正常妊娠日期进行分娩,但会产出部分外观发育正常但已经死亡的胎。个别母猪患病后会导致分娩推迟,通常会比正常预产期延后5~7天,有时甚至更久,此时母猪尽管体温、精神、食欲保持正常,但是在妊娠后期己经增大的腹围会明显收缩,同时乳房也明显缩小,且胎动消失,对于这类母猪只有注射适量的前列腺素才能够进行分娩,但只能够产出死胎。如果临近生产的母猪感染病毒,就会导致其所产的全部后代仔猪在产出后就患有该病,只具有较弱的生活力,通常经过1~2天就发生死亡。母猪群感染病毒后,还会出现长时间不发情、屡配不孕以及假孕等现象,有时返情率甚至能够超过60%。种公猪感染病毒后,会发生睾丸炎、附睾炎、鞘膜炎等,导致睾丸、附睾发生萎缩、硬化,没有种用价值。

仔猪脑脊髓炎-腹泻型。仔猪在产出时一切正常,经过2~3天就开始出现发病,经过3~6天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基本能够达到100%,即往往整窝都发生死亡。仔猪大于20日龄会较少发生该类型,但出现发病后依旧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该类型往往突然发病,有些病猪体温能够升高达到40.0~41.5℃,有些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下降,接着就会出现肌肉震颤,耳朵增厚,眼眶发红,眼睑发生水肿,双目紧闭陷入昏睡,走动摇晃或者困难,或者运动失调,盲目转圈或者行走,很快就无法站立,只能够侧卧不起或者四肢呈游泳状划动,部分头后仰、歪颈、角弓反张、抽搐,但往往呈间歇性发作,受到外界刺激(如触摸、声音以及光照等)时,往往会导致大声鸣叫和不停抽搐。病猪倒地往往以一侧固定侧卧着地,有时两侧交替着地,且着地一侧的眼睑、肩关节以及腕关节等突出处的皮肤会由于不断磨擦而引起脱毛、肿胀、淤血,最终发生出血,并形成紫黑色或者紫红色破溃创面。

呼吸道综合症型。通常是断奶后仔猪和育成猪容易发生,个别育肥猪也能够发生,有时会与其他型伪狂犬病同时发生或者相继发生。病猪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液,症状严重是会导致呼吸困难,有时呈现“犬坐姿式”,表明体质显著恶化,体重减轻。经过5~10天,大部分病猪会出现退热,食欲恢复后就快速痊愈,但如果出现神经症状就容易发生死亡,尤其是继发或者同时感染其他细菌病时会提高死亡率。部分病猪的腹部皮下出现紫色的粟粒大小斑点,少数在耳后、颈背侧形成新鲜出血斑或者条状出血。对这种类型的病猪采取对症治疗或者不进行治疗,经过7~10天症状会逐渐消失,但死亡率依旧在5%~10%。

生长发育受阻型。通常是大于15日龄的仔猪出现发病,有些会出现脑脊髓炎-腹泻而死亡,但部分症状较轻或者没有症状,能够存活,但这种仔猪会表现出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有些还会并发咳嗽以及慢性腹泻,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且会导致疫苗免疫,如接种猪瘟疫苗等时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其中有些仔猪的生长发育会显著落后,甚至形成“僵猪”,只能够被淘汰。另外,有些同窝仔猪尽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以上症状,能够正常采食,但生长发育速度缓慢,通常在8~9个月龄的体重只能达到80~90kg,饲料报酬明显下降。

4、实验室诊断

动物接种试验。取典型病猪的病料制成悬液,接种到鸡胚、小鼠或者家兔,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如果家兔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接种部位严重瘙痒,即可确诊。

乳胶凝集试验。根据抗体、抗原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可先将抗原用乳胶包被,接着添加相应的血清进行反应,如果几分钟内就能够发生凝集,即可确诊发生该病。

免疫荧光试验。对病猪不同组织的病料使用免疫荧光技术进行检测,发现检出率最高的部位是扁桃体和淋巴结,其次是大脑、脊髓和脾脏。一般来说,取病猪的脊髓、延脑和脑三叉神经等组织制成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检查能够在2~4h内得到结果。在我国,该法是目前一种快速诊断猪伪狂犬病的较好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通过ELISA方法来对猪伪狂犬病毒检测的方法,且由于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非常适合于大规模养猪场进行检验检疫。目前,已经建立了Dot-PPA-ELISA,能够检测出的最低IgG水平为1.398×10-8g。另外,也可选择使用Dot-ELISA试剂盒(哈尔滨兽医研究)进行检测。

5、防控对策

阴性猪场。猪场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和分点饲养。猪场生产区要分成三部分,即保育区、饲养区和育肥区,且确保不同区之间至少具有100~500m的距离,具有相对独立性,采取单元式饲养,并坚持全进全出,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猪群最好以周为单位来安排生产,并采取全进全出的单向流动。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物品加强控制,如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必须先进行淋浴,然后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帽、鞋,之后才能够进入固定猪舍,禁止串舍;进入生产区的物品必须进行消毒才能够使用,生产区内的运猪专用车和运料专用车只能够用于生产区,禁止用于其他用途,且每星期进行1次清洗和1次消毒。猪场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随意进入猪场,对蚊、蝇等昆虫以及鼠类定期消灭,禁止饲养禽类、猫、犬等,还要及时驱赶各种鸟类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猪场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确保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并对清出的粪尿采取无害化处理等。猪场最好能够采取自繁自养,如果需要引种则要确保在伪狂犬病阴性或者野毒感染阴性种猪场购买,且到场后要采取2个月的隔离检疫,并进行血液检测,只有伪狂犬病抗体或者野毒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时才能够混入本场猪群饲养,之后所有猪群都要每半年进行1次血清学检测。如果猪野毒感染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则要采取隔离饲养,接种疫苗后只能够用于育肥,禁止种用。

阳性猪场。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对全场没有发病的猪紧急接种疫苗,防止发病,一般小于3日龄的仔猪每头接种1头份,种猪每头接种2头份,能够较好的控制疫情蔓延。同时,健康猪要饲喂品质优良、含有丰富营养的饲料,避免出现环境应激,提高机体抵抗力,确保猪群整体保持健康。当疫情被控制后,可按照免疫程序采取常规免疫接种。对于病猪污染的栏舍要使用20%新鲜石灰乳或者2%~3%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病原传播。另外,由于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够采用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对症治疗,且成年猪或者种猪通常能够耐过,无需进行治疗,但经过治疗康复的种猪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对于发病猪,可注射一定量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5%碳酸氢钠,口服适量的补液盐,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活力源、维生素C,用于缓解脱水和酸中毒。

免疫预防。在猪场中,感染猪排出的伪狂犬病毒是主要导致健康猪感染该病的方式,且随着病毒在猪体内的连续传代,使其致病力逐渐增强,形成具有较强致病力的毒株也能够导致日龄较大的猪发生感染,并具有更强的亲和呼吸道组织的能力,促使育肥猪发生呼吸道疾病。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能够使被感染的猪终生携带病毒。因此,该病要加强预防,目前主要是采取免疫接种。猪场常使用的猪伪狂犬病疫苗为弱毒苗、灭活苗以及基因缺失苗,其中免疫原性较好的是基因缺失苗,也就是条件允许时伪狂犬病阴性场和阳性场都要选择使用基因缺失苗,便于进行抗体检测。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能够区分野毒和基因缺失苗感染生成抗体的商品化试剂盒。但是,尽管某些猪场已经具备这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但大多数规模化猪场还无法彻底抑制该病,且有些经过免疫的猪依旧可能排毒,严重危害易感猪群,这可能是由于猪群没有进行多次疫苗免疫接种,部分猪场甚至为了减少饲养成本而对母猪每年只进行1次免疫,部分猪场在容易发生发病的阶段没有及时给仔猪采取滴鼻免疫,导致其无法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进行保护。

病原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病毒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细胞衍生而来的脂质双层结构。囊膜表面有长约8~10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
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在37℃下的半衰期为7h,8℃可存活46天,而在25℃干草、树枝、食物上可存活10~30天,但短期保存病毒时,4℃较-15℃和-20℃冻结保存更好。病毒在pH4~9之间保持稳定。5%石炭酸经2min灭活,但0.5%石炭酸处理32天后仍具有感染性。0.5%~1%氢氧化钠迅速使其灭活。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以及福尔马林和紫外线照射敏感。
伪狂犬病毒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伪狂犬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其中以兔肾和猪肾细胞(包括原I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最为敏感,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开始呈散在的灶状,随后逐渐扩展,直至全部细胞圆缩脱落,同时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形成。细胞病变出现快,当病毒接种量大时,在18~24h后即能看到典型的细胞病变。
实验动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在兔、1日龄小鼠和组织培养之间对伪狂犬病毒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但成年鼠与新生鼠相比有较强的抵抗力。虽然鸡胚对伪狂犬病毒不很敏感,但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是最早用于病毒增殖和传代的方法。
伪狂犬病毒基因组是线状双链DNA分子,大小约150kb,平均G+C含量高达74%,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由独特长区段、独特短区段及位于US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TR)和内部重复序列(IR)组成。
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也能感染。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但到底能传播多远还不清楚。人们还发现在邻近有伪狂犬病发生的猪场周围放牧的牛群也能发病,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传播是惟一可能的途径。在猪群中,病毒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另外,乳汁和精液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死亡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
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天表现正常,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委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断奶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发病率在20%~40%左右,死亡率在10%~20%左右,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而且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寒冷季节即冬末春初多发。

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近几年发现有的猪场春季暴发伪狂犬病,出现死胎或断奶仔猪患伪狂犬病后,紧接着下半年母猪配不上种,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此外,公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表现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鉴别
根据疾病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要注意与猪细小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弓形虫及布鲁氏菌等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相区别。

分离
1.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的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患病动物的多种病料组织如脑、心、肝、脾、肺、肾、扁桃体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但以脑组织和扁桃体最为理想,另外,鼻咽分泌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处理后可直接接种敏感细胞,如猪肾传代细胞(PK-15和IBRS-2)、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接种后24~72小时内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若初次接种无细胞病变,可盲传3代。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时,可将处理的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根据家兔或小鼠的临诊表现做出判定,但小鼠不如家兔敏感。分离到病毒后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切片
2.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检测取患病动物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其优点是快速,在几小时内即可获得可靠结果,对于新生仔猪,其敏感性与病毒分离相当,但对于育肥猪与成年猪,该法则不如病毒分离敏感。
3.PCR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利用PCR可从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如鼻咽拭子或组织病料中扩增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从而对患病动物进行确诊。PCR与病毒分离鉴定相比,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同时检测大批量的样品,并且能进行活体检测,适合于临诊诊断。
4.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应用最广泛的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的特异性、敏感性都是最好的,并且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的诊断方法。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技术条件要求高、时间长,所以主要是用于实验室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同样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另外,近几年来,乳胶凝集试验以其独特的优点也在临诊上广泛应用,操作极其简便,几分钟之内便可得出试验结果。
鉴别
5.鉴别诊断猪伪狂犬病病毒鉴别诊断方法是在使用基因标志疫苗的基础上应用的一类诊断方法。由于PRV中存在多个非必需糖蛋白基因,缺失这些基因的病毒突变株不能产生被缺失基因所编码的糖蛋白,但又不影响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与免疫原性。将这种基因缺失标志疫苗注射动物后,动物不能产生针对缺失蛋白的抗体。因此,可通过血清学方法将自然感染野毒的血清学阳性猪与注苗猪区分开来。目前,缺失疫苗缺失的糖蛋白基因主要为gE和gG基因,也有缺失gC、gB基因的。针对缺失的糖蛋白已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的表达产物建立了相应的鉴别诊断方法:gE-ELISA、gG-ELISA、gC-ELISA、gB-ELISA以及gE-LAT、gG、LAT等,实验证实这些方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诊检测,同时乳胶凝集还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已有gE-ELISA、gG-ELISA和gE-LAT、gG-LAT问世。

防治措施
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以净化猪群为主要手段,首先从种猪群净化,实行‘小产房’、‘小保育’、‘低密度’、‘分阶段饲养’的饲养模式。加强猪群的日常管理。
1、免疫接种:
(1)后备猪应在配种前实施至少2次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接种,2次均可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
(2)经产母猪应根据本场感染程度在怀孕后期(产前20-40天或配种后75-95天)实行1-2次免疫。母猪免疫使用灭活苗或基因缺失弱毒苗均可,2次免疫中至少有1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产前20-40天实行2次免疫的妊娠母猪,第一次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第二次使用蜂胶灭活苗较为稳妥。
(3)哺乳仔猪免疫根据本场猪群感染情况而定。本场未发生过或周围也未发生过伪狂犬疫情的猪群,可在30天以后免疫1头份灭活苗;若本场或周围发生过疫情的猪群应在19日龄或23-25日龄接种基因缺失弱毒苗1头份;频繁发生的猪群应在仔猪3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滴鼻。
(4)疫区或疫情严重的猪场:保育和育肥猪群应在首免3周后加强免疫1次。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均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治疗:
本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前期只要靠预防为主。如果发病可以使用猪血清抗体进行治疗。
猪场净化技术要点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因分析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因分析和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在自然界中,魏氏梭菌广泛分布,也存在于动物的胃肠道内,属于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即当动物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刺激才会出现发病,并发生死亡。例如,猪群突然更换饲料,饲喂过少的纤维素饲料或者过多的高蛋白质饲料,就会导致机体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导致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从而发生魏氏梭菌肠毒血症。另外,由于土壤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魏氏梭菌芽胞,当猪免疫力减弱时,就容易感染魏氏梭菌,也能够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能够达到39℃左右,精神萎靡,通常在出生后15天容易出现发病,出现腹泻,排出褐色或者深绿色的粪便,并散发特殊的恶臭味.且黏附在尾部、肛门周围以及后肢皮毛上。该病快速传播,同窝猪在1星期内就会全部死亡。病猪死后腹部明显臌胀,且耳尖、鼻唇部、蹄部发绀。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特征性病变是肠道发生出血,其中最明显的是空肠段。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发生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水肿多汁,胸腹腔存在大量黄色积液。心肌质地较软,明显变薄,表面存在树枝状充血,心耳、心内外膜发生充血,心包积液。肠腔发生充气,尤其是小肠臌气,肠壁明显松弛,导致肠黏膜变得薄且透明,浆膜存在出血斑,回肠和空肠含有大量的胶胨状液体,局部黏膜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盲肠黏膜存在出血斑点,里面存在气体以及稀粪。胃内含有大量气体和内容物,胃黏膜发生脱落,胃浆黏膜血管明显充血。肝脏发生肿大,质地变脆且易碎,病程持续较长时呈土黄色。胆囊发生肿大,里面含有大量的胆汁,一般可达到正常大小的2-3倍,有时甚至发生破裂,周围还会存在出血点、淤血,部分存在白斑。肺脏发生充血、出血,气管环明显充血,且支气管或者气管内往往存在红色或者白色泡沫。部分病猪生前还表现出咯血。

3、实验室诊断

病原形态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肠黏膜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使用100×10倍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菌体短而粗,两端钝圆,具有荚膜,往往单个散在。

病原分离。由于自感染局部采集的病料往往会存在其他杂菌,因此可先将其接种在肝片肉汤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促使细菌系列增数,接着置于80℃水浴中处理15min,然后接种在肉肝汤中,置于37℃条件下进行6h培养,发现肉肝汤变得混浊,生成大量的气泡,经过24h会出现沉淀,而上部液体呈透明,肝片变成红色。取肉肝汤培养物在葡萄糖血清琼脂平板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48h培养,会长出带有双层溶血环的菌落。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该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没有规律等,常用的抗生素没有疗效。因此,该病主要采取预防,即通常采取给母猪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促使仔猪在易感期内得到被动免疫,一般选择接种魏氏梭菌的多价苗。母猪通常在临产前1个月进行1次免疫接种,经过2星期再进行1次免疫。母猪采取免疫后,可使后代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而得到有效被动免疫。

治疗措施。将病猪保定,将上颌用粗绳绑住,在口中塞入开口器,促使咽喉部露出,接着从咽喉将直径为12mm的胃管经由食道伸入胃内,如果在伸入过程感到阻力,则可能是由于喉咙紧闭,禁止强行推进,而是将胃管来回缓慢抽动。当胃管插入后,侧耳在管口仔细听是否存在明显的呼吸声,如果存在微弱的呼吸声则表明胃管插入气管,要重新插入。当胃管彻底插入到达胃部时,可从前向后用力在胃部按压5-10min,促使胃内存在的气体经由胃管完全排出,禁止缓慢、间歇的放气。气体排出后,在胃管上连接漏斗,然后缓慢灌入500mL5%的温肥皂水,对胃内进行10min冲洗,然后将胃管拔出时,在该过程中可向将管口用拇指堵住,防止胃管中剩余的液体倒灌呛入肺部。病猪经过几分钟的休息,要重新插入胃管,然后经由胃管投入4g甲硝唑、10mg莫沙必利片,再连接漏斗灌入100mL凉开水,将药冲到胃内,最后取出胃管。病猪出现发病后要立即肌肉注射30mg甲氧氯普胺注射液,避免胀气加重,接着按体重静脉注射15-20mgjkg甲硝唑,用于杀死病菌,如果及时抢救具有良好效果。但要注意妊娠母猪用药后容易导致平滑肌收缩而引起流产。病猪也可紧急使用500mL甲硝唑注射液和强力霉素进行输液,控制在th内完全输完,同时配合灌服适量的藿香正气水,经过2h就能够使其逐渐恢复。

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培养特性
厌氧菌,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实验室诊断
5.1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牛奶培养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生化反应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防治6.1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

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小结与讨论编辑
8.1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猪病难治的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方法


摘要: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市场上对于猪肉及其相关制品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猪只的饲养量越来越大,饲养过程中随之会产生许多不良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群疾病的频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直接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饲养者应该了解猪只的正确饲养,并且掌握猪病的相关治疗方法。现主要阐述目前猪群发生疾病难于治疗的原因,并且介绍正确的饲养与处理方法,以期减少损失。

目前,猪场中疾病不断的发生,甚至是暴发的情况多见,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而且难度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养猪业面临的较大难题,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饲养者的不当处理,所以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疾病。

1照搬国外的饲养模式

目前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模式大多没有进行过太多的选择,而是直接从国外照搬的饲养模式和方法,生产中大多会参考国外优良品种的选育模式,单纯并且过分的追求猪只的瘦肉率,而并没有重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猪只的体质状况对瘦肉率的影响,所以导致目前猪只的瘦肉率的确越来越高,也同样导致猪只对营养的要求更高,对于粗饲越来越不耐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体质逐渐变差,在很短的时间内饲养者单纯的采用药物对猪只进行催肥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假象而已,一旦遇到疾病的侵袭,就会彻底暴露体质差的根本。所以应该根据情况采取适合自场的饲养方式和用药方法,以期获得真实可靠的经济效益,保证猪场长久稳定健康的发展。

2.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不当

许多饲养者为使猪只的皮红毛亮,随意的将阿散酸等有毒的砷制剂添加在饲料中,但是从促进猪只生长的方面看,在饲料中添加任何剂量的砷制剂都没有什么正面的效果,只是一些饲养者单纯的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眼观效果,而从主观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意图。除此之外,饲料中添加了高比例的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促进仔猪的生长,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这种效果,会导致大多的饲养者为追求片面的效果,却完全忽视了社会利益,如果铜过量的添加,不仅导致猪只肝脏难以承受对铜过分的分解,还会导致毒素的不断蓄积。而对于腹泻的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高锌可见明显的缓解效果,但是砷的毒素、高铜、高锌等矿物质元素,甚至一些非法添加剂损伤本不堪重负的肝脏的解毒能力,还会逐渐削弱肾脏的排毒能力,最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肝肾慢性损伤和不可逆转。

3过度添加抗生素

市场中的一些高档乳猪料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抗生素,以缓解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腹泻情况,更有甚者会在饲料中违规的添加常规的治疗药物,这么操作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猪只免疫力。导致在临床生产中根本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而得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更加严重的结果就是给猪只接种何种疫苗就会发生何种疫病。此外,饲料中过分的添加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造成猪只发病后很难治疗。

4给予过多的高蛋白

目前,很多的饲养者一味单纯的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和仔猪快速的生长。所以许多的饲料厂家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推出高档的仔猪饲料,也就是饲料中的蛋白添加高比例,但是却忽略了高蛋白的摄入对肝脏造成了过分的压力,完全超出其具有的分解能力,无形中给肝脏、消化系统造成过分的压力,也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仔猪时期对肝脏的损伤使猪成年后生长减缓,料肉比不合理,浪费更加严重而使人不易发现。

5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保健

自国内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国外制药厂看到了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一些用抗生素保健措施,国内一些兽药厂也效仿,本来用于治病的抗生素变成了猪场保健产品,正是这种误导,钱花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疾病反而越来越难治,耐药菌群逐渐增多。此外,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样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高热病几年来频发的原因所在。

6正确的解决方法

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必须依靠于生物技术,以新的技术取代老套的所谓的先进技术成果,以更优异的生物产品保证猪只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拥有健康的体质以应付复杂的养殖环境。

活性乳酸菌发酵保健型添加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养殖业产生深远影响。将引领了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猪场使用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保健,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从应用情况来看,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变革中的先锋,必将带动整个微生态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必将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养殖场带来更高的收益。

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目前,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让各界人士防不胜防。猪口蹄疫作为传染病届的一员,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当前实际来看,口蹄疫预防工作失败的情况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影响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因素无外乎疫苗、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降低该疾病对于养猪业的威胁,笔者调查分析了我国口蹄疫免疫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口蹄疫是一种集急性、热性和高传染性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它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是当前畜牧养殖业一直关注和预防的重点。疫苗免疫是各国预防控制口蹄疫病情传染并扩散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还是有很多已经接受免疫的猪群患上或者重复患上口蹄疫,并引起大面积传染等现象。口蹄疫现已被国家纳入强制免疫的范畴,如何针对当前口蹄疫免疫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畜牧界首要关注的问题。

一、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疫苗质量引起的问题

疫苗作为免疫环节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免疫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由疫苗引起的免疫失败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保管不当。据调查研究,当前口蹄疫免疫环节失败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疫苗质量不过关,使免疫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通常情况下,猪口蹄疫疫苗要保证在2℃8℃环境下储藏,而实际运输过程和转存过程可能由于管理人员操作不及时或者错误冷冻等行为造成疫苗失效。其次,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单位能够在储藏室配备发电机等及时送电设备,遇到突然停电等突发状况,管理人员也束手无策。而疫苗购买数量和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常常出现储藏室不够用等现象,常温放置下的疫苗在紧急情况下又会被重新利用,而相关领导又很难了解疫苗失效的情况,导致免疫过程的失败。(2)疫苗计量不达标。根据说明书指示,养猪户按照小猪1ml/头、中大猪2ml/头的标准进行注射往往达不到理想免疫效果,笔者经调查实验发现,按1ml的量对仔猪接种疫苗往往只能达到50%的保护率,由此可以说明,口蹄疫疫苗接种过少引起的抗原量偏低,或者由于厂家提供的疫苗抗原量不够都将达不到保护作用,免疫失败在所难免。而一般达到2ml时就可以产生有效抗体,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当超出2ml时免疫效果几乎不再增加,而接种量过大将引起免疫麻痹或者其他过激现象,也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

2.操作过程引起的问题

疫苗接种是一个专业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在标准的条件下完成,接种程序的正确与否同样决定着免疫的成败。据调查,操作环节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接种程序不严格。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大部分养猪人员试试一次性免疫,而且还难保证免疫质量,导致抗体水平下降,抗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大打折扣。相反,免疫频率过高,引起免疫麻痹,同样不能产生抗体。(2)操作不合理。在疫苗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开启后两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注射过程中疫苗外露造成的剂量不足等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常有出现的,而接种前对于猪进行追赶等粗暴行为,往往引起猪群恐慌,造成机体反应加剧。

3.猪群管理不善

想要猪群远离口蹄疫等疾病的侵害,增强自身免疫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猪价时高时低,导致养殖户积极性降低,对于猪舍的投入太低,属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而营养状况的好坏、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免疫力的关键,一些管理人员对于猪的饮食和猪舍环境照顾得不到位,造成猪的体制虚弱、缺乏营养,免疫力功能下降导致感染几率增加。

二、应对策略

1.保证疫苗质量

为提高接种效果,保证疫苗的质量是关键。为此,相关人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1)对购入的疫苗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检查其抗原的有效性。(2)加大疫苗保管投入,保证疫苗按规定条件进行储存,建立台账,对于失效疫苗进行定期处理。对于养殖户领取的疫苗采用专用箱储存。发现冻结、分层或破乳等问题的疫苗进行销毁处理。(3)提高免疫频率,要知道,作为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疫苗的接种至关重要,确保免疫密度,适当增加免疫计量是必要手段。

2.规范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的规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抗体水平的检测,再者就是对操作方法的规范。首先,我们说想要及时的控制病情就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口蹄疫病情的流行状况测定抗体水平,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决定接种的首免时间和基础免疫次数以及疫苗的剂量。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要主抓春秋两个季节,初春和秋末连个阶段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疫苗开启后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注射时疫苗的外露或者有猪被漏免,应用2.5cm长的16号针进行耳后肌肉注射,并以耳标做标记。为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注射过抗生素或者其他疫苗的注射器要进行消毒处理。领导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免疫规章制度,对于没有按照口蹄疫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防疫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3.加强管理力度

做好预防阶段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为猪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并对猪料的营养水平进行控制,以增强猪的自身抵抗能力为前提进行饲养。实践中,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注意保证猪舍通风换气及时,保证空气质量等。此外,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适宜的猪舍温度对于口蹄疫的预防和防治都将产生极大的便利。想要做到以上几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为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加疾病控制人员的补助,加快预防和控制设备的更新速度,强化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都将对口蹄疫的防治和预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综述

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目前畜牧业工作的重点,为降低口蹄疫对于畜牧业的恶劣影响,提升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完善、改进是重中之重。想要提高免疫效果,就要在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相关机构应在这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在受到疫情威胁时及时采取综合防御措施,有针对性完成紧急接种免疫工作,这样才能收取良好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