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青虾养殖技术

武夷山市三兴生态养殖发展有限公司,池塘养殖面积120亩。2012年采取双季青虾养殖模式,获得亩产青虾50公斤,亩产收益2800元,成为了我市青虾养殖的领头人。其主要养殖技术如下:

一、池塘准备

1.池塘条件:每亩面积3-6亩,水深1.2-1.5米,常年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有独立进排水,每口池塘配备增氧机。

2.池塘消毒:根据春、秋两茬虾(1月-6月,7月-12月)的养殖要求,每年12月底和翌年6月中旬前后分别用75-100公斤/亩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带水(池中保持10-15厘米水位)可以干塘消毒。

二、苗种放养

1.放苗前的准备:为保证幼虾入池即有充足饵料,清塘后注水前施发酵过的有机肥,一般每亩100公斤左右,具体看池塘情况而定。目的是培养浮游动物和底栖饵料生物,供青虾可以摄食。这是青虾早期生长阶段成活率狗和生产速度的关键,养殖中期不进行追肥。

2.选购优质虾苗:购置抱卵虾作亲本,采用青虾苗池进行苗种繁育。

3.放养时间:春季虾放养时间为1-2月份,秋季虾放养时间为7-8月

4.放养密度和模式:春季虾养殖每亩放养规格为800-1200尾/公斤,放养量为16-22公斤.秋季虾养殖放养规格为1.5-2厘米,放养量为3-4万尾/亩,到8月-9月再放养第二季青虾种,每亩放养3-4万尾。同时每亩搭配规格150-200克左右的鳙鱼10尾,白鲢15尾。

5.放养注意事项:放养选择在阴雨天进行,晴天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一以避免阳光直射、温度过高,影响虾种放养的成活率。虾苗试水后,在池塘上风口,把虾苗轻轻倒入池塘中进行养殖。

三、养殖管理

1.水质: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一般虾塘透明度保持在35-40厘米,池塘溶氧量要求不要低于4毫克/升,除使用增氧机定时增氧外,经常换水.在高温季节每10天投放一次益生菌调节水质,确保池水肥、活、嫩、爽。前期以施肥为主,培养饵料生物;中期定期注水,降低水体肥度;后期勤换水,防止水质老化,促进青虾脱壳生长。

2.投喂:投喂优质青虾颗粒饲料,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定位四定原则,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摄食情况等具体变化加以灵活调整,经常查看饵料台,了解进食情况。

3.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各一次,观察水质、吃食及青虾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四、病害防治

1.7月至9月,每月用15ml/l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改善水质,提高水体PH值

2.每月每亩5kg左右的漂白粉预防两次,大量脱壳期间停止加水和施药

3.秋虾放入后,定期用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等消毒剂消毒,高温季节隔10天消毒一次。生物制剂和消毒药交替使用,相隔3-5天。10月下旬和11月用纤毛虫专用杀虫各一次,预防青虾纤毛病。

五、捕捞和收获

青虾捕捞可以采用地笼或者虾笼诱捕。采取捕大留小原则,陆续上市。对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虾可以并塘留养,到第二年4-5月再捕捞上市,也可以留下当种虾养殖。

相关推荐

鲻鱼池塘养殖技术


放养前的准备。要求池塘面积0.3~0.7公顷,水深1.5~2.5米。池塘要做好出入水闸,严防鲻鱼苗逃逸和其他野杂鱼随水进入池塘。放养前,每公顷水面用茶饼225~300千克或鱼滕精7.5~15千克进行消毒,清除敌害。待毒性消失后施放磷肥、粪杂肥等培肥水质,然后才可放养鱼苗。
放养规格和密度。单养时,池塘水深1.5~2.5米条件下,每公顷放养从海区捕捞的鲻鱼苗(全长10~15毫米)60000尾,或全长7厘米的鱼种22500尾。混养时,根据池塘肥瘦决定放养量,一般每公顷投放数千至15000尾不等。
饲养管理。施肥。一般每公顷施放磷酸盐200千克和硫酸铵225千克,每两星期1次。此外,每次应另施适量的有机肥。在肥水条件下,经过120~170天的生长,鲻鱼能长到500克。投饵。通常投喂的饲料有花生饼、米糠、麦麸、酒糟、海苔等。防泛池。在天气闷热的夏、秋季节,常易发生泛池,养殖过程中应经常巡塘,发现浮头,及时注入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草鱼种池塘养殖技术


示范点在大宗淡水鱼类体系建设西安综合试验站合阳、大荔两个示范县,这两县是陕西省的渔业大县,以池塘养殖为主,集中分布在黄河滩。池塘面积约为3700hm2,笔者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在合阳、大荔基地进行草鱼种养殖高产试验,每667m2产草鱼种产量达1300kg以上、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该技术因其高产高效的优势,在合阳、大荔养殖基地就推广养殖了800hm2,全省草鱼种精养面积超过1500hm2。现将2012年试验池养殖情况和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1试验池养殖情况
1.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为8hm2,水深1.5~2.5m,池底泥深在50cm左右,水源以地下渗水为主,pH值在7.5~9.0之间。
1.2放养和养殖情况
2主要技术措施
2.1清塘消毒要彻底
在放草鱼夏花前15~20d,抽干塘水,每667m2用150kg生石灰清塘消毒,并彻底杀灭池塘中未清干净的鱼类。
2.2注水时间要合理
没有地下渗水的池塘,放草鱼夏花前7d加水;对于有地下渗水的池塘,根据渗水情况,鱼苗下塘时水深控制在0.5~0.8m,有利于水温提升。
2.3施足基肥,确保草鱼夏花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放草鱼夏花前5~7d投施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每667㎡投放200~300kg。这样草鱼夏花下塘时,水蚤成团,但不呈红色。鸡粪或牛粪应提前2~4个月开始发酵,发酵时,每立方米粪便加250g安琪酵母效果会更好。
2.4放养模式
草鱼种精养的放养模式:每667㎡放草鱼夏花1.5万~2万尾、鲢鱼夏花3000尾、鳙鱼夏花3000尾、鲤鱼夏花600尾(鲫鱼夏花500尾)。
2.5草鱼夏花提早单独下塘,配养吃食性鱼推迟放养
为缓解草鱼夏花和配养鱼之间在饵料、水质、空间上的矛盾,草鱼夏花必须提前单独下塘。配养鱼在达到计划出塘规格的前提下尽量晚下塘,配养鱼可集中在另一鱼池中囤养一段时间,以进一步增强草鱼苗争食能力。采用此法,可大大增加鱼种池的混养种类,提高鱼种池的产量,减少鱼种池的占用面积。
2.6鱼种药浴消毒
在要放养的鱼池中,放1~3个容器,现场配制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下塘的夏花,待鱼苗浮头受惊不下沉时(约20min),将药液和鱼苗一起倒入池中(严禁用手或捞海捞取鱼种)。
2.7投喂技术
草鱼夏花下塘7d后开始驯化投喂,投喂要求四定:一是定时。必须让鱼类在池水溶氧高的条件下吃食,以提高饵料利用率,通常宜在上午9时左右开始投饵。根据天气、水温和季节可适当调整投喂次数,每天投喂2~4次,生长旺季的7~10月每天投喂4次,其余时间2~3次,每次投喂时间要在1h以上,每天投喂时间要固定;二是定质。饲料质量一定要保证,要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名牌全价饲料,合阳养殖基地以通威、正大饲料为主,效果不错。开口饲料蛋白质须保证在36%以上,试验点用鲤鱼开口饲料,随着鱼苗生长,饲料蛋白质逐步降到26%左右;三是定量。每日的实际投饵量主要根据当天的水温、水色、天气和鱼类吃食情况(四看)而定,投饵量不能忽多忽少,以80%草鱼吃饱游走为量,应尽量避免吃食性鱼类时饥时饱,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这样易引起鱼病发生;四是定位。鱼类对于特定的刺激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因此,固定投饵地点有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了解鱼类吃食情况和食场消毒。要在池边搭建投饵台,投饵时应事先给予特定刺激(如声响等),使鱼集中在投饵台附近,然后再投饵,根据鱼集中情况,投饵频率灵活掌握,应为慢快慢,切忌投喂过量,八成饱即可。
2.8加强鱼病防治
草鱼种养殖成功与否,鱼病防治是关键,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观念。市场上渔药品种很多,也很杂乱,要尽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名牌渔药,根据各自防治鱼病的经验和效果对症下药,切忌乱投药,避免造成药害。
养殖草鱼种规格在5g以前,以调水生态预防为主。此阶段主要是肥水,辅以复合菌稳定藻相,增加天然饵料的数量,增强鱼苗体质。
草鱼种规格在5g以上,以科学管理、适量精准投喂、积极预防、加强水质管理为主,虫菌兼防,先杀虫再杀菌,15d左右预防1次,用药量与治疗相同,不可减半。
2.9加强池塘管理
(1)经常巡视池塘,观察鱼类动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黎明是一天溶氧最低的时候,要特别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巡塘时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水色变化和鱼类活动情况,有异常的应及时采取措施。
(2)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工作,及时加注新水,防止鱼类浮头和泛池,合理使用增氧机,采用水质改良剂,充分利用塘泥。
(3)严格按照五项登记、两项制度做好池塘管理记录和统计分析。
3试验结果
2013年3月8日,清塘售鱼,总产鱼种15386kg,每667m2产草鱼种103.48kg,平均规格79g/尾,每667m2利润为544.65元。
4注意事项与建议
(1)加水及施肥时间要严格把握,确保草鱼夏花在水蚤高峰期下塘。
(2)草鱼夏花先下塘,一次放足。
(3)加强鱼病防治,防重于治,前期以防虫为主。减少渔药用量,从而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
(4)合理使用增氧设备,这对改善池塘水质、提高养殖产量、增加养殖效益非常重要。池塘养殖过程中缺氧,主要是池塘底层缺氧,建议用池塘底层微孔增氧设备,这样产生的溶氧量大、分布均匀,可以对底层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行氧化,而且,比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节约耗电80%。
(5)做好池塘水质管理工作,7月下旬和9月上旬对池水各进行1次清换,每次换水量不少于1/2。
(6)由于沿黄池塘碱性大,pH值在8.0左右,养殖过程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生石灰。

杂交鲟池塘养殖技术


杂交鲟是由鳇鱼和鲟鱼杂交产生的,是目前最具生长优势的养殖鲟鱼类。其繁殖季节为5~7月份,水温在16~24℃时均能顺利产卵孵化,1个月后进入幼鱼阶段。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要抓好以下技术:

尽早驯化 鲟鱼是温和性肉食鱼类,终生喜食水蚯蚓、水蚤、蚊子幼虫、卤虫以及底层野杂鱼等,用这些活饵料培育鱼种效果相当好。但在规模化生产中,原则上只以活饵开口,尽早驯化,然后用配合饲料进行养殖。

一般来说,苗种场卖给养殖户的鲟鱼苗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如果没进行驯化,应该在饲养前进行驯食。

驯食的方法是,鲟鱼入池2天后开始投喂,先喂生物活饵料,3天后改喂鲜的或冷藏的低质杂鱼,再3天后改喂糊状混合饲料,3天后改喂配合饲料。饲料配制糊状饲料的配制是用低质野杂鱼加工成肉浆后,掺入鱼粉、面粉、麸皮等配合饲料,制成粗蛋白含量在45%以上,脂肪含量在10%~20%,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0%左右的营养较全面的饲料。

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与混合饲料基本相同,这里介绍几种成熟的配方(见附表)。制作时,先将各种原料粉碎,过100目筛,用颗粒机制成硬颗粒。当年的鱼投喂粒径0.2~0.5毫米的饲料,2龄鱼投喂粒径1.5~5毫米的饲料。也可直接投喂粒径合适的鳗鱼饲料。

注意,一定要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1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在7时、12时30分、10时、21时30分,投喂量为鱼体重的0.5%~2.0%,并根据水温和季节来调节。

投饵采用手撒法,均匀地撒在池中即可,投饵时间10~15分钟,使鱼吃八成饱为宜。调节水质和水温 杂交鲟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4~26℃,最佳生长水温为17~22℃。水温低于14℃或高于26℃,则生长缓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控制在30℃以下。盛夏季节,池塘水温易升高,因此,水深要保持在1米以上,并经常冲水。

在池塘上面搭盖棚架,用遮阳网遮阳。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抽取水库底层水,使池塘形成流水环境。冬季,水温在5℃时,杂交鲟仍能摄食生长。冬季要将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盖上水产专用黑色薄膜,避免池内霜冻。每星期要排污1次。

杂交鲟对水中溶氧的要求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当水温在18~22℃时,水中溶氧若能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鲟鱼食欲旺盛,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在静水池塘养殖中,每天要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要及时清除池中的残饵和粪便,夏季适当增加换水量,每2~3天排污1次。流水池塘也要定期排污,每星期清洗2次。每次排污要放水4/5,边清污边排水,然后再加注新水。

池塘鱼—蛙养殖技术


1. 鱼类放养技术

池塘鱼类的放养与管理依照常规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进行,根据池塘条件确定养殖鱼类品种,实行多品种(主要有鲤鱼、鲢鱼、鲫鱼、草鱼、鲻鱼等)合理密养,轮捕轮放,科学投喂,定期注换新水和进行药物消毒。塘内适当栽植水草如水花牛、水浮莲、轮叶黑藻等,水草面积约占池塘面积20%~30%。池塘周围宜种些绿色蔓藤作物如南瓜、丝瓜、扁豆等,以起到遮阳降温作用。2. 蛙类养殖技术(1) 网箱结构与设置养蛙网箱为敞开式,用无节聚乙烯网片加工而成。育苗网箱规格为6米3米1.4米和12米4米1.4米,成蛙网箱规格为8米3米1.4米、6米3米1.4米及12米4米1.4米。选择交通方便、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的水域设置网箱,网箱为固定式,用木条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箱体入水深度60~70厘米,露出水面70~80厘米(孵化网箱入水深度为50厘米片右)。一般每8~10个网箱用粗尼龙绳连成一排,两端用石块或铁锚固定。箱距5~10米,排距20~30米。网箱长边垂直于水流方向,这样有利于水体交换。育苗箱在蝌蚪变态期间以及成蛙网箱内应设置栖息台(兼作饲料台),在网箱上方距水面1.5米处应搭设遮阳网。(2) 网箱培育蝌蚪网箱放养蝌蚪前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并仔细检查是否破损。池塘网箱养蛙的牛态条件明显优于土池养蛙,溶解氧和浮游牛物较为丰富,放养密度可以适当增加,一般每平方米放养蝌蚪150~200只,且一次放足,并要求蝌蚪规格整齐、健康无外伤。蝌蚪入箱后第二天丌始投喂,饲料品种与水池养殖的相同,每日投喂2次,并根据池塘水质、气候、水温等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蝌蚪牛长的前期、中期采用全箱泼洒的方式投喂,蝌蚪变态期逐渐改为定点投喂和饲料台上投喂的方式。蝌蚪变态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葡萄糖、免疫多糖等,以预防营养缺乏性烂皮病的发生。(3) 网箱成蛙养殖以养殖草鱼为主的池塘,设置网箱的面积应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5%左右;以养殖罗非鱼、胡子鲶的池塘,设置网箱的面积为池塘总面积的10%左右。当幼蛙体重达到3克以上便可转入成蛙网箱养殖,并用0.05%食盐溶液对幼蛙进行消毒,放养密度为60~80只/米2。投喂坚持四定原则,重点掌握合理的投饵量,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30%左右,一般以1~2小时内吃完为宜。每天投喂2次。3. 日常管理养殖期间要加强管理,勤巡视,观察天气和牛蛙摄食的变化情况;勤清洗网箱,由于杂藻附牛、有机物附着易造成网目的堵塞,影响水体交换,不利于箱内污物排除和天然饵料的补给。也可在网箱中混养鲤、鲫、鲻等杂食鱼类,以起到清污作用(育苗网箱不能放鱼)。同时,经常检查网箱是否牢固、有无破损等,避免逃蛙事故发生。大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应对网箱进行检查,确保牢固。水位变动剧烈时要随时调整网箱抛锚绳索,以免发牛拔桩、逃箱事故。鱼塘进排水用40~8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牛物入塘。平时要清除水蛇、泥鳅、黄鳝、水老鼠等敌害,对大型鸟类也要严加防范,以免鱼蛙遭殃。4. 成蛙捕捞池塘网箱养殖牛蛙,一般经3~4个月的养殖,个体重达300克以上时,即可捕捞上市,个体较小的可继续留箱养殖。

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河蟹养殖发展至今,降本增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是以提高完善技术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二是以加大其它名优品种套养求增加收入。围绕“降本增收”,本文结合养殖实际,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河蟹池塘养殖改良技术。
1、水草种植问题
改品种单一为多品种栽植,伊乐藻在蟹池种植运用较为普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专业河蟹的养殖效果来看并不好,与蟹池中后期无水草或水草覆盖率低密切相关,这主要是伊乐藻不耐高温,往往难以渡过炎夏。因此,建议蟹池水草种植宜轮叶黑藻或伊乐藻为主,适量搭配黄草、苦草、蕹草、青萍等,品种多不仅提供河蟹摄食利用的天然饵料营养丰富,而且可以是整个河蟹养殖期易于维持较好覆盖率(60%~70%)。如果只种植伊乐藻,宜在5月下旬6月初形成优势后,用拖刀等割去头部20~30cm,让其在高温季节(7~8月)处于水表层下20~30cm,避开高温强光,防止枯头烂根。水草过密覆盖率超过70%以上,应进行疏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无水草通道,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溶氧。
2、青苔控制问题
蟹池种草投螺,吸收水体大量营养,水质清瘦,易引起青苔大量滋长,而目前市场绝大数除青苔药物对水草也有毒害作用。因此,要改变蟹池水质不要肥度的错误观念,在水草种植前池底应适量施入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或者在浅水区域设置堆肥,晴天3~5天翻耙一次,保证池塘水体在养殖前期,主要是春季2~4月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cm,减弱青苔生长旺期3~4月必须的光照,同时改以往清明前一次投螺400~500kg/亩为2次投放,即清明前100~150kg/亩,5~6月300~350kg/亩;水草种植如伊乐藻也可在河蟹放养前种植少量,待发棵后5月移栽扩种,以免前期因螺量大、小草多水质偏清。药物控制青苔,应在青苔萌发初期,采用硫酸铜拌湿泥在青苔滋长点投施(用量硫酸铜150g/h亩),5h后适当换水。前期早春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不仅可控制青苔,而且满足青虾生长要求,提供天然饵料,促进提早上市和繁殖出苗成活率,提高青虾产量。
3、饲料投喂问题
在养殖期各阶段,根据河蟹营养要求和水质要求合理投饲;在梅雨季节(光照少,水质变化大)、高温季节(有机物污染程度大),应充分利用鲜活天然饵料(水草及期附生水生物螺、蚬、蚌等)和发挥河蟹较好的耐饥特性,减少人工投饲量,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减轻污染,应用颗粒饲料:水中稳定性适当(2~3h);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饲料利用及时,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4、溶氧问题
蟹池的溶氧易被养殖专业户所忽视,一般认为其不易缺氧,即使缺氧,河蟹会自动调节爬草上岸,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事实上河蟹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其正常生长和抗病能力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做好3项工作:
4.1合理的水深。水体溶氧与水层深浅有关,一般水体中在2~2.5m透明度以下水层,其溶氧量很低。蟹池结构设置宜深浅结合。浅滩区域(0.5~1m水深)占50%~60%,既满足河蟹对水体深浅的生物学要求,又营造出浅滩区域(河蟹寻食、脱壳等活动区域)底层具有较高溶氧量,适应栖息活动的要求。
4.2前期3~5月经常逐步添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h,阴雨天半夜或凌晨),形成一定时间内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
4.3在梅雨季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少、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傍晚时),如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可沉降底部缓释活性氧,增加底层水体溶氧,特别适宜河蟹底栖的要求。
5、水质调节问题
除常规水质管理外,应特别注意梅雨季节后,水体的pH值变化,江南雨多偏酸。尤其是淤泥相对厚或水草生长不茂盛的池塘,及时泼洒生石灰一次调节pH值,用量8~10kg/亩;同时蟹池经过河蟹蜕壳旺期3~6月,水体中钙或其它河蟹蜕壳必须矿物质含量下降。在中后期应必要增加补充,或饲料中适量添加。
外界水源易受工业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所以河蟹养殖中可以采用微生物制剂改善自身水体环境。如用EM等,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也会出现负面影响,高温季节全池泼洒会加剧伊乐藻类的腐烂。微生物制剂施用后,在短期内大量繁衍增殖自身耗氧会引起水体溶氧的变化,为防止缺氧和提高生物有效性,一般宜在晴天中午10:00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或施用后1~2h辅用颗粒型增氧剂(过碳酸钠);7~8月高温季节改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质,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同时微生物制剂不能与消毒剂、抗生素等同时使用,以免丧失功效,须在此类药物达到安全期后随即应用,以迅速恢复水体微生态平衡。
6、放养模式问题
如果盲目加大河蟹放养密度,不仅增加投入成本,而且养成规格小、价格低,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难以实现和维持,造成管理困难、病害增多。因此建议在河蟹亩放600只/亩(规格120~300只/kg)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套养名优品种、数量,如:青虾8~12kg/亩、花白鲢20尾/亩(规格1~2尾/kg)、尾/亩(规格20~40尾/kg),可在不增加投饲的前提下,鳜鱼12~15尾/亩(规格5cm以上)、鲌鱼6~8尾/亩(规格12cm以上)等增加附带名优产品的产出,提高蟹池养殖收入。

室外池塘甲鱼养殖技术


 
近年来,随着商品甲鱼销售价格的不断下滑,多数养殖户已从原来全年加温养殖模式转变成以下3种养殖模式:一、高密度加温养殖;二、“两头加温”养殖;三、自然越冬养殖。3种情况的共同特点是,在移至室外池塘高温养殖前甲鱼商品率低,因此室外池塘养殖阶段在甲鱼养殖全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本人认为:甲鱼的生长好坏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是甲鱼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个体不同的生理状况,外因是甲鱼生活环境的变化,因此甲鱼养殖应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一、饲料选择
饲料是保证甲鱼正常生长的物质基础,营养不足将影响甲鱼的生长,饲料质量差或适口性差将使甲鱼的摄食严重不足,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而目前几种养殖模式的甲鱼在移至室外池塘放养时体质均相对较弱,急需补充营养,以便快速恢复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立即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因此选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成为今后甲鱼养殖的关键。
二、水质管理
1.新建池
首先,新建池应在池底保持一定量的泥土或铺一定量的沙,否则甲鱼入池后由于没有遮蔽物而活动频繁导致水质长期浑浊。其次,新建池在放苗前应先培养好水色,以便甲鱼入池后有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减少甲鱼的活动,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否则,在放苗前刚进水,甲鱼入池后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在池中频繁活动,造成水体变浑浊,而甲鱼又不适应此种水体,更加剧烈活动,从而恶性循环使水体长期浑浊,甲鱼摄食不正常,最终导致甲鱼生长缓慢,且易发病。
2.水色培养
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对室外池塘甲鱼养殖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够利用水体二氧化碳及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达到分解有害物质的作用,改良水质,稳定水环境,同时亦可起到遮蔽作用而减少互相撕咬。但超量则易导致浮游植物衰老死亡而引起水质剧变。
酸性水环境中,甲鱼活动减弱,摄食下降,抗病力低,而强碱性环境对甲鱼的皮肤粘膜有损害,因此甲鱼池应多保持弱碱性水环境。室外池塘甲鱼养殖均处于高温情况下,所以培养藻类应以高温弱碱条件下最适合生存的微囊藻为主。培养方法为:施用生石灰60千克/亩,过磷酸钙5千克/亩,尿素2千克/亩,施肥注水培养。
水色培养好后,为了防止水体老化或倒水(水变褐色或泛白色),首先应保持经常少量的换水,使浮游植物保持肥、活、嫩、爽;其次,当浮游动物数量偏多时应及时用生石灰及一定量的“敌百虫”予以杀灭,最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后换水1/4左右。
3.防水变
 
由于水体控制不好,导致浮游植物急剧、大批量死亡,使水质严重缺氧,甚至产生有毒物质称为水变。其过程一般由原来的浓绿或蓝绿急剧变成暗黑色,以后逐渐变得澄清透明,其水体中浮游植物残存极少,光合作用停止,而增加的大量浮游植物死骸及原来的有机质在水体中剧烈氧化分解,使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最终酵解而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甲鱼摄食及抗病能力下降。
遇水变后应注意搞好浮游植物的培养以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首先应及时排掉部分旧水而注入新水,减少池中的有机质,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其次应施放一定量肥料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由于水变水体总氮含量偏高,因此应以施磷肥为主,以达到调节水体氮磷比例,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的目的。
4.水体溶氧应充足
 
虽然甲鱼是肺呼吸动物,对水体溶氧要求不高,但其养殖水体仍应保持4毫克/升以上的溶氧,这是因为甲鱼大量含丰富蛋白质的排泄物和跌落水体中的饲料如不能有氧分解,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酵解,易造成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在水体中积累,引起水体恶化,导致甲鱼摄食下降及抗病力减弱。因此水体由于各种情况而溶氧下降时应能采取化学或物理方法来补充水体溶氧,保证甲鱼的健康生长。
三、放养密度
多年来多数养殖户在室外池塘甲鱼养殖过程中,为了甲鱼快速生长而采取低养殖密度,但却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有两方面:首先,甲鱼是一种争食性很强的动物,低密度下甲鱼争食性下降,反不利于生长;其次,由于甲鱼数量少,在投饵方面难于控制,少投则摄食量不足,多投则又容易造成甲鱼过食而引起病害,所以室外池塘甲鱼放养时应按不同规格将其放养密度加大为8只/平方米~13只/平方米。
四、投饵
室外池塘甲鱼的投饵应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早期由于气温尚偏低,因此多采取水下投饵,以达到多摄食的目的。中期则采取“两头多、中间少”的办法,因两头水温、气温均属甲鱼最适生长条件,因此应多投喂,以加快生长,中间由于温度太高,甲鱼代谢下降,少投饵有利于甲鱼的正常生长。晚期由于天气变凉,气温下降,投饵应改为水下,否则由于温差的原因,甲鱼摄食量将急剧下降。

草鱼池塘人工养殖技术


草鱼为常规养殖鱼种之一,优质、大规格的草鱼,市场畅销、售价较高。养殖草鱼具有增重快、产量高、养殖效益好等优点,养殖前景看好。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15~20亩(1亩=667平方米),水深保持1.8~2.2米,池埂宜宽不渗漏,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10亩水面配投饵机、增氧机各一台。

选用的池塘宜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交通、电力配套,生态环境良好。

2.清塘消毒

每年冬季抽干池水,曝晒池塘,清除过多淤泥和杂物,保持淤泥深10~15厘米。池埂、池坡种植黑麦草等青饲料。

苗种放养前10天注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彻底清塘。2~3天后注水,注水时要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内。水深1米时,每亩施发酵腐熟有机肥150千克,培育浮游生物。

3.苗种放养

(1)质量要求苗种要求纯正,以自育为主,或到有资质的原种场购买。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滑,无损伤,无寄生虫。

(2)消毒入池放养苗种要严格消毒入池,以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一般用3%食盐水和4毫克/千克敌百虫混合液消毒6~10分钟,有条件者可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

(3)合理混养苗种一般在2月底放养结束,每亩放养尾重200~600克的草鱼种300~350尾,搭配鲢、鳙、鲤、鲫、鲂鱼等,其中草鱼占总放养量的80%。

4.科学投饵

主养草鱼的饲料,以颗粒饲料为主,青料为辅。日投饵量为存塘鱼重的4%~6%,每日投饵2~4次。具体投饵量还要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吃食情况,确定合理的投喂量。若使用颗料饲料,要事先驯化,让鱼形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摄食习惯。

颗料饲料要求无霉变、无污染、无毒性,不得添加国家禁用的添加剂和抗生素,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投饵原则。

青饲料要新鲜、适口,经消毒后投喂。青饲料应专设固定的食台,食台附近每周消毒1次,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腐烂变质,污染水体。

5.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一般每牛月每亩泼洒生石灰20千克。天气炎热、阴雨天,适时开启增氧机,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加速草鱼生长,达到高产、稳产。适时加注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尽可能换掉底层水,换水一般在晴天上午进行,9时前结束。

(2)定时巡塘要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有异常天气,须增加巡塘次数。对鱼种放养、投饵、注水、用药等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

(3)捕捞上市养殖至中后期,可及时轮捕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合理调节池塘载鱼量,提高池塘净产量。

6.鱼病防治

草鱼主要病害有肠炎、赤皮、烂鳃及草鱼出血病。一旦发病,很难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第一,鱼种入池前,要严格消毒;第二,高温季节,用氟呱酸、多维、保肝灵等药,拌饵投喂,6天为一疗程,每月1次;第三,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既杀菌,又改良水质;第四,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0.5毫克/千克硫酸亚铁+0.5毫克/千克敌百虫,混合均匀全池泼洒,防治草鱼综合病;第五,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深埋处理,并迅速查明死因,作出应对措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