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养殖技术研究

本文对猪的养殖技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全面介绍,首先对我国猪的养殖现状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之后文章对猪的养殖现存问题进行了阐述,后文分为六点对猪的正确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猪的养殖现状

1.国家政策的支持

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畜牧业发展速度虽逐渐提升趋势,但我国的传统养猪方式与现代养猪方式在管理技术却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我国中央财政于2013年安排了三十五亿用于发展生猪生产的奖励资金,这其中包括:猪舍的改造、良种的引进、给予养殖户购买生猪和饲料的补助、猪粪污的处理、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

2.对猪肉的市场需求及猪肉价格

在我国猪肉是最重要的肉畜产品之一,市场对猪肉的需求量很大,据中国肉类协会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肉类需求量同比2012年上涨了15%,其中猪肉需求量上涨了28%以上,长期以来我国猪肉市场还是需求大于供应局面。近年来,成本下降。目前国内在冻肉储备减少和出栏率低的影响下,使得全国很多地区猪肉价格都得以回升,部分地区猪肉涨幅程度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领先。

3.饲料成本下降

受国际两大大豆产地产量双双创历史新高的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大豆价格也大幅降低,大豆和玉米今年必然降价,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很大比重,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我国大豆价格也在不断降低,同时我国玉米产量创新高,所以国内饲料价格必然会下降。

二、养殖猪易出现的问题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三、猪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四、总结

通过本文对我国现如今的养殖猪现状和技术进行了探讨猪并对猪的的养殖技术的研究。既为猪的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论,也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出谋划策。在对猪的养殖方法中多采用先进的办法和科学技术,有效的解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相关推荐

猪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猪病分析研究


猪瘟是一类传染病,也是常见病,主要病变之一为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在病死猪剖检过程中,遇到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这种纽扣状溃疡病变,人们自然想到猪瘟,然而在猪圆环病毒感染、仔猪副伤寒、猪痢疾、仔猪梭菌性肠炎、猪耶尔辛氏菌结肠炎、猪结节虫病的临床剖检中都出现过类似病变。由此可见,猪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并非都是猪瘟惹的祸。
淋巴滤泡与扁桃体、脾脏、胸腺等一样都是猪的淋巴组织。正常情况下,淋巴滤泡不明显,有急性、慢性炎症时常增生、肥大,有的疾病还可见坏死。淋巴滤泡增生是淋巴组织对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本文将对可能出现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的疾病用表格和图片的形式加以分析:
一、引发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疾病的鉴别
究所邮编:250100)
二、引发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的疾病实图解析
1.猪瘟
回盲口有纽扣状溃疡,溃疡灶特别规则,大肠黏膜有出血和坏死。具体见图1。
2.猪圆环病毒感染
回盲口、结肠有坏死灶,但不像猪瘟那样呈规则的圆形。具体见图2。
3.仔猪副伤寒
以大肠发生绿色糠麸状坏死为特征。具体见图3。
4.仔猪梭菌性肠炎
结肠可见淋巴滤泡肿胀,小肠弥漫性出血,多来不及治疗。具体见图4。
5.猪痢疾
结肠浆膜上出现白色的、稍凸起的病灶,()具体见图5。典型特征是:大肠有病变而小肠没有,常在回盲肠结合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6.猪耶尔辛氏菌结肠炎
淋巴滤泡肿大并向浆膜层或黏膜层凸出,小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有散在呈火山口状的溃疡灶。病灶周围可见出血带,即所谓的红晕。另外,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变化。具体见图6。
7.猪结节虫病
盲肠、结肠浆膜形成结节(见图7),肠黏膜溃疡,肠壁增厚,并覆有灰色、褐色假膜(见图8)。
三、小结
我们不能将淋巴滤泡增生、肥大、坏死等当作某一种疾病的病变。因此,在剖检过程中出现此种病变时,需要对症候群全面了解,如在剖检前或同时注意倾听畜主(饲养员、猪场技术人员)的诉说,并对需要了解但畜主没有反映的问题加以追问。如果在猪场,剖检前最好先观察同圈猪特别是患猪的运动、呼吸、消化、体温、皮肤颜色、表情、气味等情况,必要时触诊,再对所得信息中进行梳理,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在临床上,疾病症状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只有认真研究各种常见症状、症候群和发病机理,才能对不同疾病出现的相同症状或病变加以鉴别。症状或病变的鉴别,是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般诊断思维原则是先常见病、后少见病,但要坚持重点论,一定要抓住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强调理论结合实践,避免以偏概全,出现误诊。
注:本研究受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助。
(作者联系地址:张米申江苏省沛县龙固兽医站邮编:221613;吴家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250100)

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目前,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让各界人士防不胜防。猪口蹄疫作为传染病届的一员,不仅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当前实际来看,口蹄疫预防工作失败的情况频繁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影响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因素无外乎疫苗、免疫程序、饲养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免疫效果,降低该疾病对于养猪业的威胁,笔者调查分析了我国口蹄疫免疫的现状,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口蹄疫是一种集急性、热性和高传染性等综合因素为一体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它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是当前畜牧养殖业一直关注和预防的重点。疫苗免疫是各国预防控制口蹄疫病情传染并扩散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还是有很多已经接受免疫的猪群患上或者重复患上口蹄疫,并引起大面积传染等现象。口蹄疫现已被国家纳入强制免疫的范畴,如何针对当前口蹄疫免疫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畜牧界首要关注的问题。

一、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

1.疫苗质量引起的问题

疫苗作为免疫环节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免疫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由疫苗引起的免疫失败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疫苗保管不当。据调查研究,当前口蹄疫免疫环节失败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疫苗质量不过关,使免疫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通常情况下,猪口蹄疫疫苗要保证在2℃8℃环境下储藏,而实际运输过程和转存过程可能由于管理人员操作不及时或者错误冷冻等行为造成疫苗失效。其次,据了解,目前很少有单位能够在储藏室配备发电机等及时送电设备,遇到突然停电等突发状况,管理人员也束手无策。而疫苗购买数量和实际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常常出现储藏室不够用等现象,常温放置下的疫苗在紧急情况下又会被重新利用,而相关领导又很难了解疫苗失效的情况,导致免疫过程的失败。(2)疫苗计量不达标。根据说明书指示,养猪户按照小猪1ml/头、中大猪2ml/头的标准进行注射往往达不到理想免疫效果,笔者经调查实验发现,按1ml的量对仔猪接种疫苗往往只能达到50%的保护率,由此可以说明,口蹄疫疫苗接种过少引起的抗原量偏低,或者由于厂家提供的疫苗抗原量不够都将达不到保护作用,免疫失败在所难免。而一般达到2ml时就可以产生有效抗体,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当超出2ml时免疫效果几乎不再增加,而接种量过大将引起免疫麻痹或者其他过激现象,也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

2.操作过程引起的问题

疫苗接种是一个专业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在标准的条件下完成,接种程序的正确与否同样决定着免疫的成败。据调查,操作环节通常会出现以下问题:(1)接种程序不严格。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大部分养猪人员试试一次性免疫,而且还难保证免疫质量,导致抗体水平下降,抗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大打折扣。相反,免疫频率过高,引起免疫麻痹,同样不能产生抗体。(2)操作不合理。在疫苗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开启后两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注射过程中疫苗外露造成的剂量不足等问题,这都是实际工作中常有出现的,而接种前对于猪进行追赶等粗暴行为,往往引起猪群恐慌,造成机体反应加剧。

3.猪群管理不善

想要猪群远离口蹄疫等疾病的侵害,增强自身免疫力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猪价时高时低,导致养殖户积极性降低,对于猪舍的投入太低,属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而营养状况的好坏、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免疫力的关键,一些管理人员对于猪的饮食和猪舍环境照顾得不到位,造成猪的体制虚弱、缺乏营养,免疫力功能下降导致感染几率增加。

二、应对策略

1.保证疫苗质量

为提高接种效果,保证疫苗的质量是关键。为此,相关人员应尽力做到以下几点:(1)对购入的疫苗进行严格检查,保证疫苗安全可靠,检查其抗原的有效性。(2)加大疫苗保管投入,保证疫苗按规定条件进行储存,建立台账,对于失效疫苗进行定期处理。对于养殖户领取的疫苗采用专用箱储存。发现冻结、分层或破乳等问题的疫苗进行销毁处理。(3)提高免疫频率,要知道,作为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疫苗的接种至关重要,确保免疫密度,适当增加免疫计量是必要手段。

2.规范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的规范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抗体水平的检测,再者就是对操作方法的规范。首先,我们说想要及时的控制病情就需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口蹄疫病情的流行状况测定抗体水平,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决定接种的首免时间和基础免疫次数以及疫苗的剂量。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要主抓春秋两个季节,初春和秋末连个阶段一定要提高警惕。其次,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疫苗开启后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注射时疫苗的外露或者有猪被漏免,应用2.5cm长的16号针进行耳后肌肉注射,并以耳标做标记。为避免交叉感染,对于注射过抗生素或者其他疫苗的注射器要进行消毒处理。领导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免疫规章制度,对于没有按照口蹄疫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防疫人员进行严厉查处。

3.加强管理力度

做好预防阶段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为猪提供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并对猪料的营养水平进行控制,以增强猪的自身抵抗能力为前提进行饲养。实践中,应注意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注意保证猪舍通风换气及时,保证空气质量等。此外,合理的养殖密度以及适宜的猪舍温度对于口蹄疫的预防和防治都将产生极大的便利。想要做到以上几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就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为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加疾病控制人员的补助,加快预防和控制设备的更新速度,强化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都将对口蹄疫的防治和预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三、综述

对于猪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目前畜牧业工作的重点,为降低口蹄疫对于畜牧业的恶劣影响,提升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合理建议进行完善、改进是重中之重。想要提高免疫效果,就要在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和猪的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相关机构应在这过程中充分调动全民积极性,在受到疫情威胁时及时采取综合防御措施,有针对性完成紧急接种免疫工作,这样才能收取良好的效果。

公羊冷冻精液技术的研究详情


随着国内羊产业养殖逐渐生产化需求,人工授精技术对提高动物、畜产品质和扩大数量起到积极重要作用,精液冷冻人工授精技术迫切需要应用于生产推广中。公羊冷冻精液的品质显得至关重要,与其相关的很多因素都能对其质量造成影响,其质量好坏对受胎率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公羊的精液冷冻技术。为此,本文简要介绍公羊精液稀释液中的营养成分、稀释方法、冷冻温度等因素对精液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以对公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下面具体来看看:公羊冷冻精液技术的研究详情。

1、稀释液主要成分的影响

1.1糖类

糖在稀释液中具有多种作用可以增加稀释液的渗透压并且作为低温保护剂起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在亲水组织中替代水分子,而这一特性就可以对细胞在经历快速的温度变化过程中起到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另外,糖还可以通过增加稀释液的黏性来改变稀释液的有效性。这样能够防止冰晶的形成而且易于形成玻璃体化。

1.2卵黄

卵黄在稀释液中具备重要作用,具有防止精子冷休克,维持精子活力、保护精子顶体和线粒体膜等功能。Jone等研究证实一般精液稀释液中卵黄的含量范围为15%~20%为宜。

1.3冷冻保护剂

迄今已证实了几种低温保护剂对精子的作用,例如DMS()、乙二醇和甘油等,但是甘油具备对精子最好的保护效果。Bernstein等首次研究发现9.2%浓度的甘油在21℃情况下具备冷冻保存哺乳动物和家禽精液的能力。Ploge等2。深入研究了甘油的抗冷冻效果。Emmens等在79℃情况下成功的进行了绵羊精液冷冻保存。从日前研究现状来看,由于甘油渗透和毒性作用,其浓度不易过高,添加应用最多剂量甘油浓度为6%。

1.4缓冲物质

精液中的精子一直处于运动和代谢中,造成稀释液中的pH值不断升高,一般稀释液的pH值在6.8~7.2之间。为更有利于精子生存,凶此向稀释液中添加缓冲物质。Tris、EDTA和柠檬酸盐等是冻精稀释液应用较多的缓冲物质,主要作用是缓冲精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代谢而使精液的pH值的升高带来不利影响,起到降低pH值的作用。柠檬酸盐是应用最早的缓冲物质。王俊峰研究认为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作为冷冻稀释液在牛的精液冷冻中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Salamon研究发现Tris在绵羊的稀释液中也具有更好的缓冲性和渗透性,并且毒性作用较低。有研究表明,Tris葡萄糖卵黄稀释液冷冻的绵羊精子解冻后的复苏率更高。在Tris稀释液中添加浓度为7.3%的大豆磷脂,解冻后精子顶体的完整性最好。

2、冷冻和解冻操作过程对冻精液品质的影响

2..1精液稀释和冷冻平衡

实验之前根据不同的冷冻方法采取不同的稀释比例,颗粒精液一般采用1:1的比例,而细管精液冷冻一般为1:3。当稀释倍数增加,产羔率就会下降。两次稀释法能够大大降低甘油等冷冻保护剂对精子的毒害作用。稀释以后冉进行降温与平衡。Polge最先在牛的精液冷冻保存中应用了平衡技术。平衡后一般有更好的冷冻结果,温度控制在4~5℃之间。丁瑜等¨研究结果表明,水浴平衡由37℃降温到5℃时,降温速率为每分钟0.21℃,降温平衡到5℃的方法对绵羊冷冻解冻精子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2..2冷冻和解冻

日前普遍公认的精液冷冻保存的原理是在冷冻精液过程中避开冰晶形成的温度区,使精子内外的水分急速降温在60~-250℃的超低温玻璃化温度区下形成玻璃化冻结,加以长期保存。其中初冻温度对解冻后精子的活率起到关键作用。赖彦等通过液氮熏蒸将初冻温度控制在80℃可以使绵羊情期受胎率提高0.9~1.7个百分点。研究学者认为精液的冷冻要选择合适的速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的冷冻速率造成精子细胞内的大量水分不能够渗出,冰晶化形成,造成精子死亡现象的发生;冷冻速率过慢,导致稀释液渗透压和pH的变换,从而影响精子活率。

解冻过程是精液冷冻的逆过程,同样要避免精子冰晶化的形成。不同的解冻条件对羊冷冻精液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梁术奎等研究结果肉用种公羊细管冷冻的精液在/I5~60℃的水浴条件下,精子复苏率达到74%。周占琴等研究维生素B12用于山羊冻精颗粒解冻,效果十分理想。与干解冻和2.9%柠檬酸钠相比,维生素B12解冻的精液不仅活力旺盛,而且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的保存时间延长了2.41~6.35倍。

猪疫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研究


1猪疫病预防接种应关注的问题

接种前关注问题。生猪在疫病预防接种之前,必须对生猪的生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如果存在临近出栏、生病和瘦弱的生猪,必须停止疫苗接种。同时,在购买疫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认真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熟悉掌握疫苗稀释的方法与常规疫苗注射液的药量,没有使用的疫苗应妥善保管。另外,疫苗注射时确保针头为一次性使用,不能使用同一个针头给2头或者是2头以上的生猪接种疫苗。对于在接种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在接种之前应做好灭菌消毒处理工作。

接种后关注问题。生猪在接种疫苗以后,必须时刻观察生猪的生理反应,是否存在急性休克和过敏等不良症状,如果生猪出现不良症状以后,应结合生猪的情况注射药物,注射剂量要适宜。生猪在接种疫苗以后,应注意疫苗引起的慢性症状,让畜主做好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力度。

2.猪疫病预防接种的策略研究

科学制定预防接种程序。畜主应在有资质执业兽医的引导下,结合当地生猪疫病流行的特点,科学制定免疫接种程序,按照生猪生长的阶段,对生猪免疫接种疫苗,以提升接种免疫的效果。例如在每年春季和秋季使用猪瘟冻干疫苗对成年的母猪和种公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次;在每年3、4和5月对第一胎、第二胎母猪及后备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在4月份为母猪接种伪狂犬疫苗1次,同时饲养场中全部的生猪每3个月应接种口蹄疫疫苗1次。另外,在20—30日龄的猪仔,需要接种猪瘟疫苗,45日龄接种口蹄疫,而在60日龄接种1次猪瘟疫苗,加强免疫。

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畜主应在当地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医生物制品定点经销店购买疫苗,在购买疫苗过程中,需要对疫苗存储条件、产品名称、物理性状、生产厂家名称、有效期、批号和生产日期认真校对,确定药品和说明书的规定相吻合,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另外,应严格根据说明书要求的温度条件保存、运输疫苗,轻拿轻放,避免剧烈碰撞,冻干疫苗要检查瓶盖是否出现松动失去真空环境,导致疫苗失去效用。

优化疫苗预防接种方案。结合国家自行免疫计划,在预防接种计划中加入对种猪繁殖、仔猪生长中不良反应的疫病,避免给生猪质量带来影响。接种疫苗的剂量由疫病感染、母源抗体免疫和母猪免疫情况来决定。例如畜主养殖管理水平高,具有良好的疫病防控机制和母源抗体性,其猪仔的预防接种在50天,必要时。在20~25天后可接种猪瘟野毒疫苗,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疫苗剂量,从而降低母源抗体产生的干扰。种猪在接种疫苗过程中,加强细菌性疫病和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预防,可在母猪分娩前使用嗜血杆菌疫苗进行接种,让出生猪仔获得被动免疫保护。全面考虑疫苗不同相互影响与干扰的程度,同时,保存活疫苗为冷冻状态,疫苗稀释后3h之内全部使用完;而灭活疫苗保存在2~8℃状态下,不能冷冻保存,防止疫苗佐剂免疫效果受到影响‘2]。

接种时注意事项。生猪在接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猪预防接种前后12h严禁使用消毒类药物与抗病毒类药物;疫苗要现配现用,稀释后的疫苗应存放在阴凉处;尽可能降低猪舍内的光线,控制群体应激,绑定生猪过程中,动作适当,避免用力过大导致生猪出现强烈反抗,从而加重生猪的应激反应,使生猪受到意外伤害;注射部位要经过消毒处理,注射精确,用力适当,完成注射后,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注射部位与针头,以免生猪产生交叉性感染;在使用疫苗之前,必须摇匀,油剂疫苗必须放在37℃温水中预温,防止疫苗吸收不良造成注射部位形成疙瘩产生感染;生猪在患病与感染期间可缓注、晚注疫苗,谨防强烈副作用造成生猪批量死亡;接种时间应错开生猪转群和驱虫时间,疫苗注射尽可能避免两种以上同时进行,否则会产生干扰失去原有效用;完成接种后,采用高温灭菌方式处理使用的工具,未全部使用完的疫苗禁止随处扔、放,必须使用煮沸方式灭活处理。

3结束语

保护生猪的健康是畜主的工作职责,而预防接种是为了实现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所以在加强预防接种工作力度的同时,必须科学制定预防接种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同时,优化疫苗预防接种方案,且生猪在接种前后,应做好接种各项工作,注意预防事项,以免疫苗失去原有效用,以此提升生猪的抗病能力。

肉鸡疫病控制研究及其技术发展动态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天气干燥。由于土壤资源丰富,当地养殖大量的肉鸡。肉鸡的生长特点是生产繁殖速度极快。在高速的繁殖速度的背后是肉鸡对生长环境的高标准要求。不论是严寒酷暑,对肉鸡生长环境的保护都十分重要。在炎热的夏天,肉鸡需要在适合的温度下生长,切忌高温下使肉鸡出现猝死的现象。在冬季,肉鸡在此季节处于生长期,大量的营养都用于体内生长,对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对抗各种病毒的能力在此阶段极弱,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一般对于肉鸡的常见病毒有许多种,如法氏囊病毒。本文就肉鸡的疾病控制提出详细的解决和预防方法。

一、肉鸡的生长特点

1.发育速度快

一般来说,仔鸡的体重大概处于35g左右,几周之后体重就会迅速增加到1kg,在六周左右达到3kg左右。可见肉鸡在健康的状态下发育速度是很快的。

2.生长发育不平衡

肉鸡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保证肉鸡能够均衡发展身体各个部位,肉鸡在发育过程中,过度的生长肌肉,并没有在心肺及身体内部结构生长,这就很容易导致肉鸡出现腿部及身体内部的疾病发生。

3.肉鸡抵抗力差

肉鸡从仔鸡开始整个生长周期中抵抗病毒的能力都十分差,对周围环境要求之高就是为了能够使肉鸡快速的适应环境,抵制病毒。所以,在肉鸡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其日常环境的温度及各方面的均衡。

二、肉鸡培养过程中常见疾病

1.非传染性质病毒

在肉鸡生长过程中,由于心肺营养供给不足,经常会出现肉鸡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在肉鸡生长到五周之后,肉鸡感染此种非传染性质的病毒的死亡率极高。在生长前期,肉鸡的消化不良的现象一般都是人为导致,饲养员盲目的认为只要多喂养饲料,肉鸡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会提高肉质。但是,这种盲目的喂养方法使肉鸡在温度条件不够的情况下过分的食用饲料,饲料的营养搭配不够均衡。

2.传染性质病毒

肉鸡对于病毒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尤其是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较寒冷的辽宁。根据肉鸡的生长发育状况,一般可将肉鸡感染疾病的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快速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仔鸡在半个月的发育初期,这个时期很容易感染上大肠杆菌;第二个阶段是肉鸡发展20天到40天这一阶段。这一阶段所会感染的传染性疾病最多,也是饲养员防治病毒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病毒会相互交叉产生新的病原体,所以要注意防治交叉感染;最后是肉鸡成熟阶段,这段时期对肉鸡传染性病毒的防治要求特别高,肉鸡的抗病毒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一旦感染,会形成共同引发,解决不及时,在成熟期很难解决。

三、肉鸡感染疾病的发病原因

1.养殖场所环境卫生不到位

很多肉鸡养殖场的卫生状况都不容乐观,大多数养殖场都没有达到国家卫生检验审核的标准。当地很多养殖场的建设位置并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过于靠近住宅区或者靠近污水及化工厂,这直接导致了肉鸡的养殖环境的恶劣化。加上当地肉鸡养殖场并不注重最基本的卫生消毒措施,消毒设备老化严重。在养殖场管理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相关规章制度。

2.防治措施不完善

在当地很多养殖场中,很少有养殖场注重疫苗的注射。很多养殖场怕麻烦,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疫苗的注射。这就直接影响了肉鸡的疾病控制和防治。几种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使肉鸡感染疾病。

3.外界因素

由于其养殖场面积较大,常常会吸引很多迁徙的鸟类和野生动物。在这些野生动物中,经常会出现携带病毒的传染源,这时候如果与肉鸡接触极易将病毒传染至肉鸡体内,这种外界传染源也不可小视。

四、肉鸡疾病控制技术及防治方法

1.肉鸡养殖场地的选择

首先一个符合标准的肉鸡养殖场需要远离住宅区和带有污染源的工厂。由于我市的地势相对较高,这一先天性的地理条件很适宜肉鸡的繁殖。其次,养殖场要靠近水源,以保证供应肉鸡充足的水源。养殖场还要具备合适的交通情况,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快速运输的便捷。

2.肉鸡养殖场的结构布局

要想严格控制肉鸡感染疾病的几率,在养殖场的建设设计上就必须注意隔离问题。在布局上,首先要将不同的家禽分开,以免交叉感染,养殖场的外围必须要有水泥墙,最好具有充足的光照条件,绿化和树木要适当种植,以便肉鸡可以在炎热的季节有地方可以遮阳。

3.科学饲养

首先要对饲养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每个养殖场可按照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体系;其次每个饲养区域要按照规定的地区分类。在肉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包括饲养、消毒、疫苗注射等;另外特别需要关注鸡舍的温度,一定要控制适宜,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消毒措施。最后,在销售前必须对每一只肉鸡进行合理的检测,保证无疾病销售。

4.消毒制度完善

很多养殖户并没有注重消毒措施的规范,很多认为只要进行基本的口罩保护措施就可以进行消毒,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消毒措施要做到内外消毒。对每个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换鞋,穿消毒服和洗手之后戴手套等。没有经过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同意的情况下,不得私自进入养殖场。严禁外带家禽至养殖场内。在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同时,要进行内部消毒措施。消毒人员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消毒,然后换鞋穿消毒服,戴手套,保证无病毒进入养殖场,然后进行内部彻底消毒。对于死亡的肉鸡,不但要进行焚烧处理,还要将其死亡的肉鸡的粪便和同一舍棚的肉鸡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工作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条件。

五、结语

严格控制肉鸡的疾病发生率,推广科学合理的肉鸡防治方法,以保证肉鸡的正常培育,是我国对于家禽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介绍


猪支原体肺炎(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hp)引起猪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该病病程较慢,但传播速度很快。目前是全世界流行最广,最难净化,被认为是威胁全球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最主要的手段,弱毒活疫苗弊端过多,灭活疫苗相对稳定,基因工程疫苗成本低则成为未来的趋势。下面一起来看看: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研究进展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介绍。

1、弱毒活疫苗

1.1猪肺炎支原体乳兔继代弱毒株活疫苗

该疫苗所用毒株为猪肺炎支原体乳兔继代弱毒株(LMP),是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于1985年培养完成,使用688-843代弱毒进行接种、收获、冻干,制备出了世界第一个能够安全有效预防猪喘气病的弱毒活疫苗,即猪气喘病乳兔继代弱毒株鸡胚冻干苗。该疫苗免疫效果好,不会引起猪发生融合性肺炎,能使平均70%的免疫猪在强毒攻击后不引起同圈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肺组织不出现任何病变。但该疫苗存在一定的缺陷,该种疫苗制造方法属于组织活疫苗制造方法之一,通过接种健康大兔胸腔或鸡胚卵黄囊内,经过培育,4天后采集兔肺或鸡胚卵黄囊,进行加工后,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冻干保护剂制成冻干活疫苗,该菌株长期在乳兔体内传代,基本失去了在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无法适合工厂化条件的规模化大生产,造成了其产量低,各种成本居高,阻碍该疫苗的发展空间,并且由于其采用胸腔注射的免疫途径,会造成机体反应较大,并且使用者操作难度较大,不易被接受,因此在推广应用上受到限制。

1.2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86年,制备江苏2号培养基,然后接种猪肺炎支原体安宁系168等菌株,经3次克隆化培养,无细胞培养340代次,人工致弱的弱毒菌株,接种于Friis培养基、改良的Switzer培养基(KM2)制作成弱毒疫苗,Mhpl68株弱毒疫苗可以升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与了干扰素的浓度,减少肺部炎症反应程度,疫苗通过肺内注射免疫后,能够附着在支气管纤毛表面,体现优势占位效应,能防止野毒的感染和排毒,诱导的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免疫后,免疫猪的肺病变与非免疫组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免疫猪和同群感染猪均未观察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连续5代返强试验,试验猪均未观察到典型的病变和临床病症,表明该疫苗株无返强现象。单剂量、重叠单剂量和大剂量接种检验均未出现不良情况,这表明被检批次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的安全性良好。但单一的免疫途径是其弊端,只能通过免疫刺激较弱的肌肉注射进行接种,无法有效刺激机体及时达到保护效果,不能实现简便的肌肉注射免疫,只能肺内免疫。因此,不易于操作,这就限制了市场推广。对杂交猪安全,对地方猪仍不够安全。

1.3猪支原体肺炎微胶囊口服疫苗

1990年,台湾猪科学研究所相关专家利用同步喷雾干燥的方式研制出MPS微胶囊口服疫苗。接种SPF猪进行疫苗效力检验,在产生抗体及耐受强毒攻毒方面与对照组有极明显的差异(P0.01)。认为此微胶囊生产方法简单快捷还具有生产规模;而且所使用的胶囊包覆材料不仅可以保护抗原不受胃酸破坏还可有效控制抗原得释放。

1.4猪肺炎支原体活疫苗(RM48株)

2006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通过Lps培养基,培养猪肺炎支原体RM48株加入冻干保护剂经真空冷冻干燥制成活疫苗,既可以用胸腔注射,也可用鼻腔喷雾接种法免疫猪。黏膜免疫在猪支原体肺炎免疫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通过喷雾或口服来加强免疫应答效果,成为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研究的热点。但是喷雾的压力增大时,切面对疫苗造成摩擦,会降低疫苗的活力,免疫效果就会下降,所以口服共同干燥后的微球疫苗更为稳定。

2、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颈部肌肉注射即可,注射后无全身不良反应。生物安全性好,不污染,免疫期长,免疫原性好,在佐剂的作用下更容易吸收,可保护猪到出栏。

目前市场上用于预防猪肺炎支原体的灭活疫苗主要以代理商代理国外各大品牌为主,包括美国硕腾动保(原美国辉瑞公司)的产品瑞富特一旺、瑞富特,全球首个喘气病疫苗;美国普泰克公司的产品喘泰克;法国梅里亚公司的产品猪克喘;德国勃林格殷格翰的产品因格发;德国默沙东公司的产品安百克;西班牙海博莱公司的产品喜宜丰,国内由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于2010年收购了美国辉瑞的瑞倍适和瑞倍适一旺并进行了产品转化,打破了国内猪肺炎支原体灭活疫苗被国外疫苗生产公司垄断的局面。

3、基因工程疫苗

未来动物疫苗的发展方向更倾向于基因工程疫苗,该类疫苗有着免疫途径多样化,制造成本低,毒力稳定,易于储存和运输的优点。所以表达Mhp的保护性抗原,应用分子克隆或基因工程的技术来制造均一、稳定的疫苗就成为了新方向。已报道的Mhp基因工程疫苗包括核苷酸还原酶R2亚基重组疫苗、黏附因子疫苗、肽疫苗、表达质粒文库疫苗、核酸疫苗。

猪支原体肺炎疫苗的介绍

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

主要组成成分:含灭活的猪肺炎支原体,灭活前至少为50AMU/头份。性状略带粉红色的均匀悬液

适应症:用于预防猪支原体肺炎(喘气病)规格10头份/瓶

贮藏:2~8℃保存有效期18(月)

【用法与用量】

颈部肌肉注射。7~10日龄以上的所有年龄、体重和性别的猪均接种1头份(2ml)。

喘气病高发猪场:7~10日龄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15~21天后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

喘气病低发猪场:5周龄时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

【不良反应】个别猪接种后可能会产生过敏现象,应立即使用抗组胺药脱敏治疗。

【注意事项】(1)仅用于接种健康猪。(2)注射前应将疫苗恢复至室温。(3)疫苗应避光保存,切勿冻结。(4)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猪支原体肺炎疫苗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

主要成分及含量:本品系由猪肺炎支原体兔化弱毒株接种鸡胚,繁殖并收获卵黄囊制成乳剂,加入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物理性状:本品为淡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为均匀混悬液。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

用法与用量:右胸腔注射

1、稀释:按瓶签注明头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使每头份为5.0毫升(含1头份)。

2、注射方法:从猪右侧胸腔肩胛骨后下缘沿猪体中轴线向后3~6厘米之间进针。如碰到肋骨,可将针头稍微向前或向后移动,一旦刺透胸腔壁即可注射。疫苗注入肌肉会导致免疫失败。

3、注射剂量:不论猪大小,一律5.0毫升/头份。

不良反应:一般无可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本品系活毒疫苗,应置低温条件下贮藏和运输,稀释的疫苗应置冰浴中,疫苗启封稀释后须一次用完;

2、疫苗须在无任何传染病发生的健康猪群使用;

3、注射疫苗前3天和注射后30天内应禁止使用土霉素、卡那霉素和对猪肺炎支原体有抑制性的药物;

4、应选用合适的针头,种猪应用长约10厘米的12号针头,仔猪应用8号或9号针头;

5、注射部位必须用5﹪碘酊彻底消毒,注射后针孔处须再涂碘酒消毒。一头猪用一个针头;

6、对无临床症状的种猪(包括轻胎、空怀母猪、种公猪、后备猪)最好每年接种1~2次,努力建立有免疫力的健康种猪;

7、如个别种猪或个别窝仔猪在注射疫苗30分钟内出现呼吸急促或呕吐等过敏反应,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每头1毫升;

8、带菌母猪是哺乳仔猪的主要传染源,应淘汰或隔离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种猪,以减少传染病;
9、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进行消毒处理。

优质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我国养鸭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有大群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养鸭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鸭肉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内养鸭业得到快速发展,FA0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存栏量的 65.73%。出栏20.2l亿只,占世界出栏量的76.64%,生产鸭肉265.81万吨,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9.12%.

1 鸭生态养殖的意义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带来的畜牧业环境污染和产品污染加剧,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在全社会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关注环保、关注食品安全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我国有关专家于1995年提出生态养殖的概念。所谓畜禽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

生态养鸭作为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延长食物链,增加营养层次,促进生态系统中资源和能量的有效利用,解决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其目标一是能通过生物链再生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危害,达到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规定的要求。

发展鸭生态养殖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福建省优质肉鸭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福建省在养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地理资源等优势,是我国鸭业生产大省。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福建省鸭存栏量达4491.73万只,出栏量达10792.72万只阎。福建省是优质肉鸭一番鸭、半番鸭的主产区,半番鸭(骡鸭)生产是福建省肉鸭生产强项,约占全省肉鸭生产量的一半,年出栏约5000万只。供苗量达到l亿只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半番鸭是属间远缘杂交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瘦肉率高不油腻,而且体质健壮、抗病力强、性情安静等特点,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世界养鸭业中将继北京鸭、番鸭成为世界第三大类型肉鸭,也是水禽肥肝生产的理想素材。福建省农科院从20世纪90 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白羽半番鸭的选育和研究,已培育出大、中、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专门化品系,提供各种产业化生产需求,白羽半番鸭屠体洁白美观,克服了传统黑麻羽半番鸭屠宰后胴体留下的黑羽根,深受市场欢迎,为肉鸭生产走上高效优质的可持续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优质种源基础。

但是福建省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2hm2,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饲料粮食多从省外调入,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发展生态养殖,节约土地资源,综合改善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是实行福建省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鸭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1种养结合模式

如稻田养鸭(稻鸭共育)、果园养鸭、林下养鸭等。主要通过稻田、林果园的作物种植与养鸭结合.让鸭寻食杂草和虫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并利用鸭粪便还地,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保持稻田、林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此种传统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上不可能规模化。

2.2鱼鸭混养模式

鱼鸭混养一般以池塘水面养鸭,水体养鱼为主。鱼池为鸭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并提供活动场所,利于增强鸭的体质,鸭粪可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或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鸭在水中活动有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鸭的觅食可吃掉鱼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有防治鱼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鸭粪和残饵为池塘提供肥源,塘泥还田又为鱼、鸭青饲料的生长提供肥源。但鱼鸭混养模式同样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3生物发酵床养鸭模式

发酵床养殖技术起源于日本和巴西的自然养猪法,主要是将锯末、稻壳等材料接种生物菌种后堆积发酵后用做垫料,使粪污分解产生的臭味物质转化为菌体固定下来。达到降低养殖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目的[61。发酵床养鸭技术是在养猪、养鸡使用发酵床以后衍生的一种产品技术,但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菌种发酵效果难以控制、易受环境影响以及垫料维护用工成本大等问题。

2.4旱养模式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网上饲养是近年来逐步探索成功的肉鸭饲养新技术.与放牧和地面平养相比,肉鸭网养具有省工、易管理、不受季节限制、肉鸭生长快、发病少、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虽然网上平养建造成本比传统的地面平养高,但通过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很好地支付这一附加的成本,在广大农村极具推广价值。但仅为网床平养、笼养等旱养模式,还不能算是生态养殖,必须结合其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归人生态养殖的范畴。

沼气工程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粪便等有机物通过在沼气池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等再生资源,利用其沼液、沼渣有的用于养殖鱼、蚯蚓、用蚯蚓作动物饲料,沼液、沼渣还用于种植果、草等,建立畜禽养殖与种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链。

福建省规模化养鸭企业迄今创立的肉鸭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以网上平养结合干清粪技术,清理出的粪渣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或以沼气为纽带的网床平养旱养模式.通过建立沼气池,回收沼气做燃料、沼渣做肥料可用于种植农作物,以达到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3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
3.1环境友好型系列饲料的研究

从肉鸭营养等角度,研究环保型饲料,减少粪尿的排放量,减少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的营养调控技术。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蛋白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使磷的排放减少20~50%。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它能在肠道中繁殖,改善肠胃微生态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格局,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生成,降低H2S、NH,和粪臭素等物质的排放量。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维护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肉鸭的健康生长。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可解决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使用沸石和膨润土、海泡石、硅藻土等硅酸盐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载体用于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或撒于粪便及畜舍地面上,可起到降低舍内氨浓度的作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盐可降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相应减少排出量,减少环境污染。

3.2旱养方式饲养新技术的研究

为防止鸭粪便对环境、水质造成污染。减少疾病传播.建立网上平养、笼养等旱养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鸭能够与粪便脱离接触,从而使鸭免除病原菌及毒素等的危害,保持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能解决垫料紧缺的一种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网床养鸭可以提高肉鸭增重率、出栏重和饲料转化率,还可以改善养鸭环境卫生,降低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增加。

采用分段分区、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并根据肉鸭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及肉鸭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采用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营养水平、光照、通风等符合肉鸭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实行干清粪技术,粪便干湿分离,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从而降低污水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通过采用综合防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减少药物使用,降低药物在肉鸭体内的残留,提倡健康养殖,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3.3沼气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沼气化处理技术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以肉鸭废弃物为原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通过厌氧发酵和连续池式发酵。使养殖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经过除臭、腐熟、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变成沼气和活性生物有机肥,使之无害化、资源化。

3.4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采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模式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粪尿中的有机物分解,使不稳定的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达到处理粪尿、污水,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生化处理模式,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等。生化处理具有占地少,适应性广,但投资大、能耗高、运转费用高。

3.5新型环境保护型禽舍的研究

研究采用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禽舍,集约化养鸭场采用湿帘降温技术,使用风机纵向通风并结合湿帘方式,通过供水系统将水送到湿帘顶部,从而将湿帘表面湿润,当空气通过潮湿的湿帘时,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空气的温度降低,达到降温的目的。

环境安全型禽舍能有效隔离和控制疫病,为易于防疫,环境安全型禽舍必须实施笼养或网床养殖,其核心是封闭型禽舍。空间电场防疫技术,进、排气微生物精净化系统。禽舍改进工艺,禽舍合理的保温、光照、通风系统、地面的结构、雨污分流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

3.6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利用粪便、垫草等养殖业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再以蚯蚓饲养畜禽,这一科学的生态平衡系统的实施,既能降低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能产生高效的有机肥,还能生产优良的动物蛋白。同时蚯蚓本身也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药材.因此其在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和生长激素。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来饲养经济动物。

藻类能将畜禽粪便中的氨转化为蛋白质,利用经济藻类对鸭粪厌氧废液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去除废液中残留的氨、氮、磷等污染物质,避免废液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特别是应用固定藻膜净化处理废液,具有处理成本低、能耗少、处理效果稳定良好,生产出的经济藻类易于回收利用.不会造成新的污染等优点。

4生态养殖技术在肉鸭产业化推广中应用

福建省养鸭曾经一度以小规模家庭饲养为主,饲养条件粗犷.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逐渐由过去的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过渡到以规模化企业、适度规模专业化和农户分散饲养等并举的方式。近几年来在福建省优质肉鸭种业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下,构建了从优质肉鸭种苗繁育一环境友好型饲料一网床旱养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循环利用一生态保护的生态养殖产业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华龙饲料集团、养鸭龙头企业牵动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特点,实行公司+基地+养殖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是省内集樱桃谷种鸭繁育、鸭苗孵化、社会养殖、肉鸭屠宰、冷冻储藏、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是集种鸭繁育孵化、饲料生产、商品鸭养殖、鸭苗销售、成鸭屠宰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等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福建省建瓯市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绿藻饲料研发与生产,开展绿藻鸭生态养殖:以华龙饲料集团公司生产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系列配合饲料:由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推广平台一龙海鑫昌农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优质肉鸭养殖全过程实施了旱养技术、干清粪技术、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技术、粪污厌氧消化技术及沼气利用技术等,并利用生物技术对鸭粪便进行除臭灭菌、生化发酵、降解转化物料中的有害污染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

通过在福建省推广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生态养殖方法.打造优质肉鸭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配套环境友好型专用系列饲料生产基地、肉鸭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规模化屠宰加工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开展优质肉鸭现代化产业化工程建设,打造优质肉鸭品牌,保障食品安全,为社会提供优质畜产品。不仅可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也使养殖从业者感受到生态养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