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仔猪均匀度

仔猪的成活率、初生重、断奶重以及健康度一直以来都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仔猪生长的均匀度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断奶仔猪的均匀度与育肥猪的均匀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仔猪群体的均匀度差会对生猪养殖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打乱了全进全出的生产节奏,影响了栏舍的使用率,导致养殖经济效益受损,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提高猪群的均匀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从母猪配种前就要加强饲养管理,以保证母猪正常的受胎,在分娩时获得较高出生重的仔猪。并在分娩后做好仔猪的饲养与管理工作,以提高断奶仔猪的均匀度,进而提高育肥猪的均匀度,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1、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的出生重影响着仔猪的断奶重,而仔猪的断奶重对后期的育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仔猪的初生重非常重要,母猪在分娩前的饲养管理工作可以确保母猪产出体重均匀,并且健壮的仔猪,可以确保母猪在哺乳期正常的分泌乳汁,以保证仔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初乳和常乳。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分为母猪配前的饲养管理和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配种前的饲养管理。仔猪的初生重不但跟母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有关,配种前1周的母猪的体况也对仔猪的初生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仔猪初生重取决于母猪的排卵、受精以及受精卵的着床。只有母猪在断奶后恢复好适宜的体况,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来保证卵子的良好发育,并且保证足够多的排卵数量,使得受精卵能够同时在子宫内着床。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母猪的配种受胎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配种前1周加强母猪的饲喂量以及营养,对母猪的排卵以及配种的成功率方面都有所帮助。一般,由于激素的影响,母猪在发情时的食欲会减退,采食量有所下降,从发情到配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阶段如果采食量下降会对母猪能量的摄入产生影响,从而对断奶后母猪卵子的发育以及正常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在日粮是额外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同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可以使母猪断奶后的发情天数、所产仔猪的数量以及初产仔猪的均匀度起着良好的效果。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母猪配种后,在妊娠前期胚胎的生长发育缓慢,母猪获得的营养大部分都用于维持自身所需,用于胚胎生长发育的很少,当胚胎发育到80d时,开始迅速的生长,此时,母猪的营养需要量增加,营养的摄入除了要满足自身的维持所需外,还要满足胚胎的快速生长发育。如果此时母猪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胚胎因营养的供应不足而出现胚胎早期死亡形成木乃伊胎,即使存活下来的仔猪也会因营养不足成形成弱仔。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机械地对所有妊娠母猪采用通一的饲养管理,要视每头母猪的膘情来确定饲喂量,以避免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2、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仔猪的均匀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段时期的饲养管理重点在固定奶头、寄养、补料以及预防腹泻等工作上。

固定奶头。固定奶头是提高仔猪均匀度的重点所在,因为母猪不同部位乳头的泌乳量不同,一般靠前的3对乳头的泌乳量较高,而后2对乳头的泌乳量最少,因此,仔猪吃奶的位置决定了仔猪的增重情况,固定奶头的基本原则先按照仔猪的意愿,再进行人工调整。在实际的生产中,个体较大的仔猪会首先争抢乳头,所以要先将个体大的仔猪固定好适宜的位置,再安排其他仔猪。避免仔猪间因争抢乳头而出现打斗的现象。如果出现产仔数少,而乳头多的情况,可以训练个体较大的仔猪吃后部的两个乳头,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仔猪的生长所需,还可以增加有效乳头的个数,以提高弱仔固定奶头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这一窝仔猪的均匀度。

寄养。寄养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均匀度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寄养时要保证被寄养的仔猪先吃足初乳,并且优先选择个体大的仔猪寄养,寄养仔猪与被寄养仔猪的出生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d,代养母猪要有充足的乳汁。在寄养时常出现代养母猪攻击寄养仔猪,或者原有仔猪排斥寄养仔猪的现象,要做好仔猪气味的处理工作。

补料。母猪的泌乳量在分娩后的21d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而此时的仔猪生长发育迅速,单纯吃母乳已经无法满足生长发育所需,所以要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还可以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发育。补料的时间最好选在母猪泌乳量下降前的3~5d,这段时间补料对提高仔猪的均匀度和断奶重有很好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可在7~10龄时给那些吃不饱的仔猪实施人工强制补料,可以起到很好的补饲效果。

预防仔猪腹泻。仔猪腹泻是仔猪的常患病,严重影响着仔猪的生长速度。仔猪腹泻的预防工作对于仔猪的健康度和均匀度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首先要给保证仔猪生长环境的舒适度,减少因环境不适而引起的腹泻,其次是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简介:王年有(1973-),男,辽宁大连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方面工作。

王年有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大连116200)

相关阅读

影响肉鸡均匀度的原因 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肉鸡的均匀度是评定整个鸡群是否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有多种,要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肉鸡的均匀度,从而提高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现简单介绍影响肉鸡均匀度的原因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1、肉鸡均匀度差的原因

引起肉鸡均匀度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饲养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疾病因素。在肉鸡的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会阻碍肉鸡的生长发育,造成生长发育不均匀的现象发生,如在提供饮水时,水位不足,水线的高度不适宜,供水不合理,水质较差,在喂料时,料位不足或者过多,饲料的分配不均匀、喂料的时间不固定、料线的高度不适宜等,在免疫接种时,出现漏免、接种剂量不足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肉鸡均匀度较差。育雏阶段的管理工作对于肉鸡今后均匀度的影响非常大,在育雏时如果环境温度不适宜,过高或过低,或群体内的温度不均匀,舍内湿度过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光照不合理等也是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疾病因素是导致肉鸡均匀度差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肉鸡患球虫病或其他肠道疾病,会影响肉鸡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导致肉鸡的体质变差,随之受到影响的就是肉鸡的均匀度。另外,免疫程度不合理,鸡场内无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会导致肉鸡易感染传染性疾病而使均匀度变差。

2、肉鸡均匀度的提高措施

肉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个肉鸡群是否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影响着肉鸡的健康以及生产性能,对于整个肉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施来提高肉鸡的均匀度。

仔细挑选雏鸡。要从育雏阶段就加强肉鸡均匀度的管理工作,在挑选雏鸡时要仔细认真,挑选出健康、活力强、大小均匀的雏鸡。并且要将不同周龄的雏鸡分开饲养,以避免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相互间争食、争水、打斗的现象。雏鸡在人舍饲养后要给其提供充足的饲料和饮水,并在育雏的过程中要将那些采食能力较差、体质较弱、个体较小的鸡挑选出来单独饲养,挑选的时间在每次的接种、称重、扩群时,按照大小来分组饲养,这样可提高雏鸡整体的均匀度。

做好饲喂丁作。尽早的训练雏鸡采食饲料和饮水,使雏鸡形成良好的食欲,可以促进肉鸡的生长发育,提高均匀度。因此,在雏鸡育雏前就要提前将饮水设施以及饲料准备好,使雏鸡尽早的开水和开食。在饲喂时要控制好饲喂量,从1日龄开始少量的饲喂,并让其自由采食,并使每一栏的肉鸡每天在相同的时间采食等量的饲料,并结合实际的生长增重情况,及时调整饲喂量以及饲料的结构,以缩小体重的差异,这样使其在雏鸡阶段就有良好的开端,这对于提高全群的均匀度极其有利。在雏鸡进舍后要随时检查料盘和饮水器是否充足,并且要注意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逐渐的过渡到料线和水线。随着肉鸡日龄的增加,鸡群的采食、饮水的竞争力加强,均匀度较难维持,此时更要加强料线和水线的管理,并要及时调整各栏的饲喂量,控制好鸡群的增长速度,使鸡群的生长发育均匀。肉鸡在育成期的喂料量较低,料线中的饲料分布不匀极易导致均匀度变差,因此,要对不同周龄的肉鸡采取不同的限饲方式,以保证肉鸡充足的采食时间,这对于提高均匀度十分有帮助。在产蛋期要及时将病弱残鸡淘汰,并且及时减去相应的料位和水位,避免造成个体差异过大。

定期称重,及时调整均匀度。对肉鸡定期称重,充分了解肉鸡的增重情况,便于整体均匀度的调整,称重前要确定合理的体重范围,称重时要按照大、中、小鸡分群。对于体重较轻的群体可以提高蛋白质饲料的饲喂量以加快增重,对于体重偏大的群体则要减慢加料速度,使其在2~3周内达到标准。肉鸡10周龄后就不必再进行全群称重。

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肉鸡时要及时的分群,以获得良好的骨骼和骨架发育,雏鸡最佳的分群日龄为21~28日龄,分群的依据是按照体重将鸡群分成大、中、小三个群体。要经常的检查全群肉鸡的体况和均匀度,以确定下次分群的时间,使全群的均匀度达到80%以上。在分群时不必逐一称重,以减少鸡群应激。要正确评估鸡群的均匀度,鸡群的均匀度除了要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外,还要保持良好的骨架发育情况以及性成熟和体成熟。评估方法为通过鸡窝主翼羽的更换情况,就可知道肉鸡是否达到了性成熟。在称重时可通过触摸鸡身体上的脂肪对鸡进行体型的评定,并做好记录,再进行鸡群丰满度的调控。鸡生性敏感,因此在肉鸡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严格认真的执行饲养管理程序,保证鸡群的健康,为提高鸡群的健康度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要给不同日龄的鸡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做好舍内的卫生清洁与消毒_丁作。

加强防疫,预防疾病。做好鸡群的疾病预防工作是提高整体均匀度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对鸡舍定期的进行清理和消毒,可以在鸡的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添加预防性饲料添加剂,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及时的淘汰不健康鸡只,并将死淘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提高肉鸡均匀度的探讨

育雏期
首先应根据孵化厅给出的标识,按雏鸡的大小进行分栏,尽可能的把来源批次相同或周龄相同的雏鸡放在一块,并做到公母完全分栏分饲,且保证存栏准确。在此期间应有意识的对雏鸡进行“调鸡”工作,既把各栏中的小鸡挑出并集中到一栏,给予特护,并适当的增加料量;此时对于大栏中的小栏(以每个保温伞为单位)最好晚些并栏,但最晚不超过10天,这样对于控制鸡群体重及料量有利,使得各栏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的缩小。制定出一套最佳的断喙标准及操作要求,认真做好断喙工作,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鸡只的采食及生长,一般的先断公鸡,后断母机,并且此样工作必须由专人操作。

当开始对鸡群限饲后,由于此时鸡只较小,过早的采用料线不太妥,6周以前最好采用料桶或料盘,同时满足每个料桶供给16-18只鸡使用,在育雏后期对于公鸡应考虑降低此比例;做到黑灯人工饲喂或黑灯升降料桶饲喂方式,让鸡群在短时间内同时吃到饲料,再鸡群吃完饲料后的短时间备好次日的饲料,并让料桶有一定的高度,防止鸡只飞入;同时确保饲料的准确性,防止饲料的浪费及撒料。

育成期
育成期入舍密度母鸡在7只每平方米,公鸡4.2只每平方米,并在分栏是有意识的把小鸡放在水帘位置处或靠近料箱位置处,当然如果在顺季育成且进风口有时在水帘处则最好忽将小鸡放于此处;同时还应做好鸡舍的堵漏光,水及垫料的管理工作。

此段时间的管理工作更为重要,对于育成期均匀度不好的鸡群更为重要,但如果在加光是鸡群的均匀度仍不好的话,到时再想弥补就不太容易了。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放在饲喂控制及控制鸡群体重和调鸡上,当然防疫仍是重点。
首先,应根据前期分栏及选留体重的结果,同时参考季节的变化制定出一套适宜的限饲方案,一般在7-13周使用四三限饲;在14-18周采用五二限饲;在19-22周采用六一限饲,最后用每日饲喂方式。经验表明在加光照后最好对鸡群采用每日饲喂方式有教大益处,尤其对在冬季饲养的鸡群更为有利,这样做对鸡群应激较小,利于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但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应适当调整饲养方案。

其次,控制好喂料方法:一是根据入舍鸡只数来确定各栏密度及料位;我们都希望给小鸡栏创造一个更好的饲喂条件,总以为料位越多越好,但实际结果却是小鸡栏越多其均匀度越差,因此我们在安排料位时一般按大鸡栏为12-13厘米,小鸡栏为13-14厘米,如果料位仍有富裕,则宁可将其封上。二是保证鸡群有一个同等的采食机会及一个相对稳定的饲喂环境:这要求做到黑灯喂料及教快的转料的速度,并最好采用自动转料方式;对于大荷兰料线则考虑添加副料箱,并且使副料箱等份料线;一般的要求是在150秒内料能接上较为理想,同时保证主料箱和副料箱出料口一致,并根据饲料量及饲喂方式的改变来适当调整出料口的大小和转料时间。此外确保饲喂设备的正常运转,着要求必须做好日常的检查及维修工作,尤其是在清理鸡舍时必须注重对各种设备的爱护,检修及保养工作,三是确保备料的准确性及均匀性,防止可能由于主观上造成的失误。

第三,由于育成期给料的主要依据就是鸡群的体重,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的称重工作。一是在限饲日称重,称重时间及称重地点必须保证相对固定,并为以后产蛋期称重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二是鸡只称重比例至少在10%以上;三是确保称重器具准确,这要求在称重前必须对称重器具进行校准,并保证读数及称重数量准确。如果可能的话,要求称重是有技术人员在场,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称重的可靠性,并及时计算出称重的结果。

第四:根据称重结果确定出调鸡体重的上下限及所需调鸡的数量。一般的均匀度是按鸡群平均体重的正负10%来计算,然后根据在次范围的鸡只比例来确定各栏所需调鸡的数量,对于那些体重距离下限体重较多的鸡只(一般为200克以上)可以考虑淘汰;调鸡工作应从9周开始,同时必须确保调鸡的数量达到既定计划:如果调鸡过程中调鸡数量达不到所应调鸡的的鸡只数,而鸡群均匀度有较差,则可考虑降低小鸡栏里的大鸡的体重或大鸡栏里小鸡的体重,并使调鸡完成后各栏存栏不变;调鸡工作必须保证在每周称重日完成,并且在13-15周之间做一次全面的调鸡。对于公鸡也应适当的调鸡。

最后,根据体重的涨幅来确定鸡群的给料量:一般的先依据鸡群选留体重确定处始料量,然后根据以后的称重结果进行给料,通常须注意增重的滞后性及不同季节带来的影响,另外还必须考虑鸡群生长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13-14周,17-18周及加光照后。此时我们应更多注意鸡群的每周增重,控制鸡群周增重与标准一致或接近,保证鸡群体重在加光照时与标准体重接近。对于小鸡栏应给其补适宜手工料,此料量可以从母鸡总料中取出:料量的多少应以每周体重为参考,但必须保证在加光照前小鸡体重追上或接近平均体重,在18周左右更好;并且在加光照后3周内还应保证一定的手工料。如果加光照后鸡群均匀度仍较差,此时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重新挑出小鸡,并给予较高的料,使其在加光照后2-3周内体重得到较多的提高并接近平均体重,当然此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他
1.换料:在各个阶段的换料过程中,往往由于换料不均或换料时间过短而对鸡群产生应激,并影响部分鸡群的生长发育。
2.水的管理:保证水位充足,普拉松饮水器按80-100只鸡计算,乳头式饮水器每个乳头按10-12只计算,同时水又不能太大,否则容易造成鸡舍垫料潮湿,鸡舍氨味浓。
3.垫料的管理:防止垫料结快,最好在加光照前换一次垫料。
4.绝对禁止串栏现象的发生。
5.温度的管理:鸡群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0-25摄氏度。下限不应低于19摄氏度,上限不应低于29摄氏度。

肉种鸡鸡群体重与均匀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应在育雏和育成这两个关键时期管理好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控制好体重的前提是掌握好料量、定期称重、及时纠正体重偏差、保证生长曲线平滑等;控制好均匀度应从日常工作抓起,供给营养全价饲料、提供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扩栏分群等。

一、体重的控制

1.认真记录采食量

4周龄前记录鸡群每天的采食量,从而确定自由采食到限饲的平稳过渡料量。一般情况下,母鸡第一天给料14克,以后每天加料3克,到第一周末料量达到32克,第二周开始限饲,料量控制在29~30克之间,第三周料量为32~33克,第四周料量为35~36克。公鸡第一周每天料量比母鸡高1克,第二周还应自由采食,料量从36克逐渐增加到52克,第三周料量为53~55克,第四周料量为55~58克。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公鸡实际体重应比标准体重超40~60克,这样便于第五周限饲时体重的平稳过渡。

2.定期称重

为了掌握鸡群体重情况,必须坚持每周称重,从而计算出全群的平均体重。称重鸡只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最好占全群的10%。一般在鸡舍内2~3个位置用围栏圈住部分鸡只,然后对所有围住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出全部鸡只的体重。在每日限饲的情况下于喂料前称重,当采用其他限饲方式时可在无饲日称重。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鸡群的平均体重非常重要,而且体重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3.及时纠正体重偏差

对连续3~5周的体重资料应进行1次统计分析,在出现偏差时应复称,杜绝之字形曲线发生。如果前期体重出现偏差,在12周应回归到标准体重曲线上来,以后按标准曲线平滑增长。

体重出现偏差时的纠正措施要及时、平稳:每偏差40克体重,用1克饲料来调整。若5~14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或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少或多20克,在10~20周达到标准体重。若15~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100克,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克。若15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多20克,在20周时达标。若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低100克,这时应晚一周增加光照刺激。

4.适时调整饲料喂量

实际生产中,饲料喂量调整后,鸡群体重不会马上发生变化,一般在两周之后才表现出来,应避免过快和幅度过大的饲喂调整,使生长曲线尽可能地平滑。在5~10周,饲料采食量有少许变化,就会对鸡群体重产生很大的影响;在11~15周,相对而言此期鸡只对料量的变化不敏感;在16~22周,每周增加料量5~7克,能刺激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在23~24周,加光后要控制加料速度,每周加2~4克,否则27~28周时会出现超重、脱肛现象。

5.确保生长曲线平滑

育雏和育成期的主要目标是在完成一个平滑的生长曲线下使体重达标。第一周雏鸡自由采食,根据鸡群状况、运输条件、接雏时间等决定开始限饲的时间,但不应太迟,以免雏鸡早期饲喂过度。一般母鸡每日采食量达到32克时开始限饲,公鸡每日采食量最好不超过69克就开始限饲。12周后理想的体重增长曲线应与标准曲线重合或平行于标准曲线,以免影响性器官的发育。另外,定期对体重曲线进行分析,有助于调整饲喂量。

6.公鸡体重的控制

公鸡需要自由采食3~4周时间,体重才能达标。4周前,每周要称重两次,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颗粒破碎料并延长光照时间,以控制好体重。5周龄后,由于公鸡体重增加较快,对饲料增加比较敏感,所以育成期应按照饲养管理手册推荐的管理方法和标准进行饲养管理,以期在产蛋期有良好的表现。

二、均匀度的控制

均匀度通过体重可以得到反映,但事实上,均匀度是反映鸡群中鸡只个体发育的情况,而不是表示相同体重鸡的数量。造成均匀度较差的原因有:雏鸡到场时温度过低(/);运输途中鸡只出现脱水;断喙不正确;料位不足;给料速度慢或饲料有分层现象;供水速度慢或供水不足;发生疫病;饲养密度过大;产生应激等。另外,限饲时饲料营养水平低会加剧鸡只的争抢,从而导致均匀度降低。所以,应控制饲料的能量含量,适当提高鸡群的饲喂量。

1.确保饲料的均一性

鸡群均匀度不仅受饲料配方中营养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营养成分在饲料中分布的影响,所以应保证饲料混合完全和氨基酸的添加。如果饲料营养不平衡,适口性差,势必造成鸡只采食量或多或少,生长不均匀,发生营养缺乏症,造成有些鸡只慢性消瘦,影响鸡群均匀度。

2.提供合理的料位、水位

提供合理、有效的料位、水位,能促使鸡群同时采食并饮到充足的水。尽量保证公、母鸡使用不同的饲喂器具,并掌握好各自的密度和料位,料位不足时应通过添加料盘来补充,确保鸡群采食量相同。从8日龄开始挑选小母鸡(约占全群的5%~8%),且每周末都进行挑选。挑出的小母鸡群多增加10%~15%的饲料,保证其在4周末体重达标。

3.供料应快速、均匀

母鸡第二周开始限饲,喂料要快速均匀,并随时调整喂料器的高度,防止饲料溢出。

自动喂料时要使用高速喂料器(20~30米/分钟),送料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否则需要在料线上安装辅料箱。在鸡只看到料前将料槽全部传到料,在料布满料槽的情况下,料机也应不停地转动,直到料吃完为止。人工用料桶喂料时,应在头一天上好料,尽可能使每个料桶的料量一致,并将料桶悬挂起来,第二天早晨喂料时应先放下料桶再开灯或在鸡只看到料前放下料桶,使鸡群同时吃到料,尽量做到早喂料。

4.选用正确的限饲方式

肉种鸡育成期的限饲,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体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均匀度,因此限饲方式恰当是提高育成质量的关键。一般平养鸡群采用5/2限饲或4/3限饲方式,笼养鸡群采用6/1限饲或5/2限饲方式,均有利于提高均匀度。限饲强度越大,对鸡群造成的应激越大,鸡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较差,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在生产中建议在保证均匀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强度较低的限饲方式,限饲程序也要尽量简单。5.及时扩栏

在3日龄应进行第一次扩栏,6日龄时应将两栏合并成一栏,在10日龄时让鸡群占满舍内能够提供的所有面积,以使鸡只肌腱得到充分发育。随着周龄的增长,应确保饲养密度合理,饲养密度不仅关系到鸡群运动量大小,更关系到采食和饮水的均匀和通风换气等。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环境恶劣、采食不匀,严重影响均匀度。

6.分栏管理

根据4周末均匀度情况,在5周初进行全群称重,分为大、中、中、小四栏,每个栏的大小分别占全群的10%~15%、35%~40%、35%~40%、10%~15%。从5周一直到21~22周混群前,每周末上午称重,下午调鸡,保持各栏鸡数不变,并准确记录称重数据。把小鸡栏的大鸡(超过中鸡平均体重)与两个中鸡栏的小鸡互换,把两个中鸡栏的大鸡(超过大鸡平均体重)与大鸡栏的小鸡互换。以栏为单位,做出育雏、育成期生长汇总表,4个栏按其加权平均数合成一个舍的报表。

一般要求鸡群均匀度达80%,如果均匀度不达标,应在10周之前再进行1次分群,10周以后不再调整鸡群,保证每栏的鸡群体重与标准曲线平行增长。转群时根据性器官发育情况分群,以避免对发育不良鸡只过度刺激。

另外,考虑调整鸡群的因素,应适当增加料量,确保每个栏的周增重更加合理。中鸡栏按照标准料量来增加,其增重和标准周增重一致;小鸡栏多加料10%~15%,使小鸡栏比标准周增重多增20~30克;大鸡栏料量与中鸡栏持平或略低1~1.5克,适量调整饲养密度,使大鸡栏维持标准周增重或略低10~20克。出现体重偏差时,及时按纠偏措施执行。

7.饲养密度要合理

肉种鸡的饲养密度要符合本品种的标准要求,只能低于标准,不可高于标准。饲养密度过大是当前管理中的一大弊端,这不仅不利于饲养管理,且造成鸡只互相堆挤,弱瘦强欺,甚至造成损伤,影响生长速度,不利于均匀度的提高。

8.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如保持舍内温度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超过3℃(这是控制禽流感的关键);控制好舍内湿度,避免呼吸道黏膜受损;合理进行通风,以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利用益生素、脲酶抑制剂降低环境中氨气等有害有毒气体的浓度,以维护鸡只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鸡群保持较高的均匀度。

9.减少应激

当饲料发生变化、饮水不足、转群、接种疫苗、操作声音过大时,都会给鸡群带来应激,轻者造成惊群,重者使鸡只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对应激较敏感的鸡群受到的影响会更大,最终导致鸡群生长不均匀。生产中,要尽量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

怎样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方法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为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潜力,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促进养殖场户增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提出了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我们今天就邀请到了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博士,继续为听众朋友们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现在王教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王教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在上次的节目时间里呢,王教授首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种母猪的选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种母猪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父母代母猪。还要了解不同品种猪的繁殖性能特点,注重个体选择和所选母猪的健康状况。提高母猪繁殖力,除了科学选择好后备母猪外,适时配种与淘汰、实现各阶段精细化饲养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王教授还按照不同的饲养阶段介绍了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节目的最后呢您还介绍了哺乳母猪接产和难产的处理要点,哺乳母猪饲养管理还有哪些要点需要我们掌握呢?

专家:还有就是固定奶头,固定奶头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仔猪吃到初乳。关于吃上初乳,我们要求小猪在出生24小时之内要固定奶头吃上初乳。吃上初乳后把仔猪放入保育箱,进行仔猪保温,这是关于固定奶头的事。

还要做好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主要是严格按饲养标准和需要量饲喂哺乳母猪;一般日喂3次,夏季炎热天气可以在晚上增加一次。一定要保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泌乳期母猪饲料结构要相对稳定,特别要注意不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

再一个就是断奶时间的问题,要根据仔猪的体重决定断奶时间。条件好的猪场,如果保育舍的温度可以保证,而且有比较好的仔猪料,可以选择在28天左右断奶,不主张在中小规模猪场21天以前断奶,断奶体重要求不小于7千克。在夏季或冬季,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在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或者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可以适当晚断奶几天。所谓的28天左右断奶,也就是说现在生产工艺以周来进行,也就是4周,实际情况来讲超不过28天,平均24、25天就可以断奶,关键是考虑断奶仔猪的体重。这是断奶仔猪体重的问题。

提供良好猪舍环境。猪舍内和猪床上要保持温暖、干燥、卫生、空气新鲜,每天清扫猪栏,坚持每2~3天用对猪没有副作用的消毒剂喷雾消毒猪栏和走道。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持安静的环境条件。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大家介绍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做客我们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王爱国教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王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泌乳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我们已经说到了母猪生出小猪了,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吧。

专家:好的。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对刚生下来的小猪,挤压和低温是主要的不利因素,产房里大猪怕热,小猪怕冷,产房里适温在20℃左右,大猪比较适合。对小猪来说,仔猪刚出生以后,要求的所适宜的温度在32~34C左右,这就是一个矛盾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厘米左右,这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箱内铺电热板或热水保温板。

第二要加强分娩护理,减少仔猪死亡。主要做法是正确推算母猪的预产期,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加强护理,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要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最好是出生头一天就吃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对弱猪一定要采取人工辅助哺乳的方法,直到仔猪能自己站立吃乳。要求在3日内必须固定好奶头。母猪的乳头前后泌乳量是有一定差别的,固定奶头要考虑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乳头,前中部泌乳量好一些,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

主持人:嗯,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上,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防冻保温工作,另外要加强分娩护理,保证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还要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均匀发育。王教授,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还有其他的技术要点吗?

专家:有。我们通常讲母猪在它的一生当中不是总下大窝,还有小窝,大家知道母猪的奶头是固定的,是6对还是7对,每窝的产仔数有时多有时少,比如它只有12个奶头,它这窝下了13只甚至14只,另外的猪尽管奶头多但只下了7,8个怎么办,这就需要调整,就是寄养技术。如果产仔过多而无力全部哺育时,应将多余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代养,就是仔猪寄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寄养时,感觉不出来是外面进来的。一般来讲在被寄养仔猪身上涂沫药物或保姆猪粪尿,这样其他仔猪认为它们是同一窝的,避免打架。

还要注意补铁、补料问题。在仔猪生后2~3天,给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150毫克,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利于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以饲喂开食料,主要目的是让仔猪认料,有助于将来母猪的奶不够时,可采用饲料,更重要的是提高仔猪断奶重。

还要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

主持人:我们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断奶仔猪的应激呢?

专家:一是通过补料,做好饲料与饲喂方法过渡。仔猪7~10日龄时可开始诱食,每天投料5~6次,少喂勤添,及时清除剩余料,特别要注意清洁饮水的供给问题。

二是做好环境条件过渡和合理转群。断奶时可赶走母猪,在原栏留下小猪进行保育;这样就避免了断奶仔猪转群时的应激问题。

三是调节畜舍温、湿度。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温。在夏季,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

四是调教仔猪定点排便,固定采食、躺卧、排便,三点定位,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小公猪去势,肥公猪要去势,去势早一些较好,小公猪在7~10日龄进行阉割。补料要特别注意一定要把料补好。

怎样防止仔猪腹泻病


近年来,仔猪腹泻病流行非常广泛,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十多年猪场工作经验,详细分析了仔猪腹泻病的病因,并将其怎样防止仔猪腹泻病的方法措施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仔猪腹泻病的病因

1.细菌性因素

①仔猪黄痢。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感染1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初产母猪所产的或猪场环境卫生条件差的仔猪感染率高。病仔猪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的稀粪,内含凝乳小片,精神沉郁,不吃奶,口渴,迅速消瘦,眼球下陷,最后脱水衰竭死亡。

②仔猪白痢。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10~20日龄的哺乳仔猪。某些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差、猪舍卫生条件差或阴冷潮湿、气候突变、母乳过浓或过稀等,会导致本病的发生与流行。病仔猪以排出乳白色、淡绿色或灰白色的粪便为特征,可自行康复,若无继发感染,很少死亡。

③仔猪红痢。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感染1~3日龄的仔猪。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出浅红色或红褐色的恶臭稀粪,内含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很快出现脱水,于2~3天内死亡。

2.病毒性因素

①猪传染性胃肠炎。冬春寒冷季节易发,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内含有未消化的小凝乳块并有恶臭味,最后脱水死亡,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②猪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发生较多,夏季也偶有发病。本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传播速度慢,病死率较低,腹泻症状也较轻,两者常混合感染。

③猪轮状病毒病。本病主要发生于晚秋和寒冷的冬春季节,以10~20日龄的仔猪较易感。新疫区偶有暴发,多为散发。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黑色,较腥臭,呈水样或糊状,如无继发感染,症状轻,病死率在10%以下。

3.营养性因素

哺乳母猪饲料营养不均衡、配制不合理等,会导致乳汁质量差,仔猪出现腹泻。

4.中毒性因素

哺乳母猪饲料霉菌毒素含量超标,仔猪吮吸乳汁后会导致中毒,从而引起腹泻。

5.寄生虫性因素

①猪球虫病。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易感且严重,病仔猪开始排黄褐色或灰色的糊状稀粪,1~2天后转为水样腹泻,有强烈酸奶味,进行性消瘦,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若有继发感染,死亡率会升高,本病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②弓形虫病。夏秋季多发,呈地区性流行,似猪瘟、流感症状,体温升高稽留,腹泻或便秘,皮肤发绀。

6.其他原因

仔猪受寒应激、猪舍空气质量差、天气阴雨连绵等,都可引起仔猪腹泻。

二、怎样防止仔猪腹泻病:

1.免疫接种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可在母猪产前35~42天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或猪轮状病毒)二联灭活苗4毫升/头;产前21~28天肌注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埃希氏菌病二联灭活疫苗2毫升/头(初产母猪需肌注2次,每次2毫升/头,间隔3周再重复1次),同时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2.药物保健

①母猪保健。母猪每3个月驱虫1次,选用虫力黑(主要成分伊维菌素、阿苯哒唑)按1千克/吨饲料的量进行混饲,连喂5天。母猪产前、产后10天,选用利高-44(主要成分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壮观霉素)按1~2千克/吨饲料的量进行混饲。

②仔猪保健。仔猪1~3日龄,肌注富来血(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2毫升/头。仔猪3、7、21日龄各肌注得米先(主要成分长效土霉素)0.5~1毫升/头或1、7、21日龄各肌注头孢噻呋钠15~30毫克/头。仔猪5日龄,灌服百球清(托曲珠利溶液)2毫升/头。仔猪转出前后5天,每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250克+阿莫西林200克+多维200克。

3.仔猪的饲养管理

为防止仔猪腹泻病,在仔猪养殖管理中要注意:

①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每批猪调出后,必须严格清洗和消毒产房,并空置1周左右,方可赶新的待产母猪进入,以确保消毒效果,防止病原交叉感染。

②加强母猪的生产护理。临产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母猪的后躯、阴户、乳房和腹部,并挤掉1~2滴乳汁后再让仔猪吃初乳。

③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冬春寒冷季节以及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通风透气良好。

④合理配制母猪料。应选用优质的饲料原料以及预混料配制哺乳母猪日粮,确保日粮营养均衡、合理、无霉变,并根据母猪食欲情况与带仔数量确定饲喂量,以保证母乳充足。

⑤做好仔猪寄养工作。对于无乳与缺乳的仔猪,要及时进行寄养。弱小的仔猪亦要让乳汁充足的健康母猪代养。

⑥仔猪尽早开食。仔猪5~7日龄用高档乳猪教槽料进行诱食,确保仔猪在断奶前能适应采食饲料,并提高仔猪胃肠的消化功能。

三、仔猪腹泻病的控制方法

仔猪腹泻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利提高仔猪成活率,减少经济损失。

1.根据仔猪用药敏感情况,可选用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头孢噻呋钠、纽弗罗等药物治疗。若感染球虫病,可用托曲珠利灌喂。

2.口服给药。①选用广谱中草药制剂强普生拓(主要成分杨树花)0.2毫升/千克体重,2次/天,连用3天。②口服赛普(主要成分卵黄免疫球蛋白)4克/千克体重,1次/天,连用2~3天。

3.若仔猪腹泻特别严重,在口服药物的同时,配合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4.在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时,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措施:①将患病仔猪清洗干净并擦干,让泌乳力强、护仔性能好的母猪代养,一般1~2天后仔猪腹泻病会好转。②将母猪与仔猪清洗消毒好后,换到消毒好的干净清洁的栏位,该病会不治而愈。③将母猪与仔猪从产房里转到运动场,放牧1~2天,并适量喂料,该病亦会痊愈。④14日龄以上的仔猪,可提早断奶,用教槽料+诱食奶灌喂至自由采食,该病会在1~2天内好转。

(作者联系地址:广东省雷州市英利镇幸福农场粮畜公司邮编:524261)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1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