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健康模式综合配套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院方加快了对养殖业的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结合前人探究的经验,我国在生猪健康养殖方面上不断创新,在生猪健康养殖方式的研究上也实现了较好的成绩。经研究核实,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主要是生态化的养殖,以生态化养殖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生猪的住、食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从住的角度来看,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猪舍采光面积比较大,阳光比较充足,摆脱了以往阴暗潮湿的环境,使得猪舍的有氧呼吸空间拓宽,起到一个净化、杀菌的作用。从食的角度看,主要是用良好品种的饲料进行喂养,各项指标都达到合格的标准,并且不添加任何药剂成分,不使用化学农药,进而更好地保障此模式的健康程度。

在这两种程序的奠基下,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规范养猪模式,制定安全养殖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案和管理手法,使之更合理化、规范化、制度化。在这种模式中,综合使用了好几项技术试验,使生猪养殖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本文主要从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此模式的效果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的分析

生猪健康养殖模式将建筑技术(科学化的猪舍基地)、与猪舍基地相关联的各种配套服务、优良品种选取配对技术、养殖模式科学管理技术、病毒预防技术这五种技术融合起来,进行生猪养殖探究,本文就关键部分的技术进行探究。

1.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主要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单面式阳光基地,另一种是双面式阳光基地,还有一种是封闭式阳光猪舍基地,而单面式阳光基地也包括两种,分别是单列式和双列式。

1.1单面式阳光基地

1.1.1单列式

单列式的基地一般为了更好的通风,通常都是南北走向,为了更好的保温,在房舍的南方都用塑料薄膜裹卷着,在舍顶部由彩钢板固定,这样的建筑更加稳固,猪栏是单列的。

1.1.2双列式

单面式中的双列式和单列式有较大的相同点,都是南北方位,通风效果较好,也用塑料薄膜包裹,用彩钢板来固定支架,唯一不同的是,猪栏的排列方式,顾名思义,它是由两列排成的。

1.2封闭式阳光猪舍

这种猪舍和单面式、双面式的基地有相似地方,就是南北方位,但是没有薄塑料膜的包裹,除此之外,基地的房顶是双破式,顶部用阳光瓦、阳光板或者是擦钢板。其猪栏的排列和双面式一样。

2.与阳光猪舍基地相关联的配套服务

2.1电地热。电地热的设置主要是维持屋内的气温,如果温度过低,那么对于刚出世的小猪来说,可能难以生存,尤其是冬天,需要电地热来改善外部环境。

2.2地窗、天窗和正压通风设备。为了保持室内通风,猪舍地址除了南北方向那里,还专门建筑了地窗和天窗,更好地保持了通风的情况。正压通风设备的主要形式是通风管,为了通风和降温,保持室内通畅。

2.3卷帘机和卷帘被。帘部的设计主要是维持气温和挡盖阳光,避免强烈的阳光进行直射,防止太过干燥。

2.4喷淋设备。在基地内设立喷淋设备,更好地降温,同时也提供基地的危机水源补给。

2.5增效料槽。这种设备可以有效地节约饲料,防止饲料流失。

2.6可调节饮水器。提供水源,保持水源的及时供给和使用。

3.病菌预防控制技术

在病菌防控这方面,要提高警惕。加大对其他病毒的研究力度,防止任何变异病毒的侵入,同时,对已有控制的病毒不断进行强化和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要控制病菌的来源,主要是保持猪舍的卫生条件,保持空气清新。

二、生猪养殖健康模式的效果

1.使猪舍基地的生活环境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技术分析,提高猪舍生活环境,主要依赖于房舍的特殊建筑和改变房舍气温和湿度、通风的设备。就气温来说,良好的设备有效地控制了气温,使冬天夏天的温度适宜,使生猪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猪的生活率。就湿度来说,猪舍的相关设备一方面防止了猪舍太过干燥,有一点的湿润程度,另一方面防止了猪舍太过湿热,整个室内湿度的情况掌控较好。就通风条件开看,地窗、天窗等其他设备的设立使猪舍的通风环境较好,这样一来,猪舍的通风条件便利,防止因为通风不好而使猪舍成为病菌的培养器皿。

2.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通过生猪健康养殖模式综合配套技术,养殖户在为生猪提高较高的环境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快速增加,为养殖户带来了较好的收入情况。由于生猪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变,生猪的生长速度得到提高,猪肉的效果性价比较高。通过选取优秀的品种,进行交配,使养殖户的生猪类型不断丰富,生长势头比较好,提高了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收益。生猪健康养殖模式与传统养猪模式相比,仔猪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保育猪日增重提高8%左右,料重比降低5%左右;育肥猪日增重提高10%左右,料重比降低8%左右,大大降低了后期风险和后期成本的提高。

3.增强了对病菌的控制程度,防止病毒滋生

该模式以生态化为核心,大大降低了病菌的滋生概率,有效地防止了病毒的生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最重要的还是改变了生猪的生长环境。大量的各种符合条件的设备为生猪的环境提供了基础,使较好的环境成为可能。生活环境好了自然对病毒的防控奠定了基础。第二点是饲料方面,猪舍提供优质的饲料,没有任何药物的添加,而且各个成分都符合标准,保障了食物的卫生,避免了耐药性的病菌的滋长。第三点是管理人员对猪舍进行制度化的管理,使整个模式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从管理上杜绝了病毒的产生。

相关阅读

规模奶牛场综合增产配套技术


1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近年来,全国各地奶产业发展迅猛,各地农牧部门为了提高奶牛场的产奶量,不同地区根据各地的奶牛质量提出了6吨、7吨、8吨奶工程。规模奶牛场应该与当地农牧部门联系,积极参与到奶牛场综合增产的项目中,严格按照农牧部门制定的项目要求实施,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农牧部门没有此项工程,规模奶牛场可以聘请当地农牧部门以及奶牛专家制定适合自己牛场的长期增产规划。
2建立合理的奶牛群体结构。规模奶牛场的合理结构为,成母牛60%。成母牛指初产以后的牛,在成母牛群中,1~2胎母牛占母牛群总数的40%,3~5胎母牛占牛群总数的40%,6胎以上占20%,老弱病残牛应淘汰,规模奶牛场淘汰率可达20%~25%,以保持牛群高产稳产。青年牛指18~28月龄的牛,即初配到初产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13%。大育成牛指12~18月龄的牛,即12月龄到初配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小育成牛指6~12月龄的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犊牛指出生至6月龄的牛,对于出生的母犊牛要根据其父母代生产性能和本身的体型外貌进行选留,作为后备母牛进行培育,其他犊牛要尽快销售,留作后备母牛的犊牛应占整个牛群的9%。
养殖规模超过1000头的奶牛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群,因为核心群是带动全群发展的核心,是指导后备牛选留标准的重要依据。从牛场成母牛中选择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的30%的牛组成本牛场的核心牛群。核心群中在不同年龄胎次中的比例为1~2胎占60%,3~5胎占25%,6胎以上占15%,核心群牛除因年老和死亡外,一般不淘汰。核心群牛的后代,除个别发育不良的外,全部留养。
3奶牛品种改良。近几年来,国家推广了荷斯坦能繁母牛实施良种补贴项目,规模奶牛场及园区都可以使用到国家良种补贴项目的冻精,奶牛场在选择冻精时,要查看系谱,通过系谱可以知道所使用的公牛三代内亲缘关系,如果待配母牛是这头公牛的近亲,则应避免使用。另外,养殖户要做好繁殖记录,合理选用冻精,不一定非要选择价格昂贵的进口冻精。
奶牛场要抓好奶牛的发情观察,规范配种、接生等操作,由具备配种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配种。奶牛产后40天起及时观察奶牛发情,60天开配,确保奶牛产后100天之内配种成功,杜绝空怀现象。同时做好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产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配种率。通过不断优化奶牛个体品质,提高牲畜的个体产量和群体质量,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赢。
4奶牛饲料的配置。要贯彻以牛为本的思想,给奶牛提供足量的优质粗饲料,保证奶牛采食优质粗饲料满足自身维持高产的需要。对于一天产20千克牛奶的奶牛来说,喂给15~20千克的青贮饲料,加上3千克的苜蓿,加上2千克的干草,冬季每日再饲喂2~5千克的胡萝卜,这是比较合理的一个粗饲料的配方。宁夏地区由于缺乏优质的青干草,饲草品种主要以青贮玉米为主,日饲喂量要达20~25千克,有条件的规模场可以补充一些豆科牧草,如:苜蓿。夏秋季节刈割一些禾本科牧草饲喂奶牛,冬季可以大量贮存胡萝卜饲喂奶牛。
规模奶牛场在选择农副产品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比如奶牛场靠近啤酒厂,啤酒糟是奶牛的良好的饲料,一天一头牛饲喂10~15千克左右,能降低一部分蛋白质饲料的用量。又比如北方地区近几年建设了不少果汁厂,果渣就是奶牛的优良粗饲料,每天一头牛饲喂10~20千克果渣可以适当提高产奶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5TMR(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的推广。TMR技术是根据奶牛在不同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的营养需要,按照营养专家设计的日粮配方,用特制的搅拌机对日粮个组进行搅拌、切割、混合和饲喂的一种先进的饲养工艺,这种工艺能够保证奶牛饲料的营养均衡性。可显著提高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生产水平,节约饲粮、饲料,降低饲料成本,实现增产并改善牛群健康状况,从而改善和提高牛奶的品质。在规模奶牛场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以确保奶牛日粮营养平衡、全价,保证料槽清洁卫生、每天24小时有料,奶牛可自由采食。
6挤奶技术及挤奶次数。全面推广鱼骨式挤奶台,实行机械挤奶。首先,挤奶前要对奶牛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或触摸乳房外表是否有红、肿、热、痛症状或创伤。其次,对乳头进行药浴,选用专用的乳头药浴液,药液作用时间要保持在20~30秒。如果乳房污染特别严重,可先用含消毒水的温水清洗干净,再药浴乳头。第三,挤奶前用毛巾或纸巾将乳头擦干,保证一头牛一条毛巾。第四,挤奶结束后,要迅速进行乳头药浴,停留时间为3~5秒。
关于挤奶次数的问题,各地区、各牛场争议很大。2008年以前,宁夏地区规模奶牛场推行的都是一日3次挤奶技术。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两大奶业集团,为了提高牛奶品质、提高奶牛福利待遇和降低牛场职工劳动强度,在宁夏各地推行了一日2次挤奶技术,对于一日挤3次奶的牛场拒收牛奶,所以宁夏的规模奶牛场目前都是推广的一日2次挤奶技术。
三次挤奶比两次挤奶牛奶产量多10%~15%。一般来说,日单产20千克以下的,两次挤奶影响不大。若日单产在20千克以上的肯定是三次挤奶好。宁夏境内规模奶牛场日产奶量都超过20千克,推行一日3次挤奶技术刻不容缓。
7奶牛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各规模牛奶场要根据当地情况以及疾病流行情况,针对不同的牛群,制订合理、有效的免疫措施和免疫程序进行防疫,及时进行动物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做好口蹄疫、炭疽、衣原体、焦虫等动物疫病的免疫注射工作,保证免疫密度达到100%。为提高奶牛的免疫抗体水平,杜绝各类疫情的发生,要加大规模奶牛场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保证免疫抗体水平达到70%以上。实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凡按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对免疫过的奶牛加挂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
从外引进牛时,一定要取得引进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和布氏杆菌、结核病实验室检验阴性结果证明。奶牛在起运前检疫、运输时检疫和到达目的地后检疫,并且到达目的地后要隔离观察15~30天,确定为健康后,方可混养。规模牛场要配合当地畜牧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所饲养的奶牛进行两病的检疫,做好净化工作,及时淘汰阳性牛。
8建立、健全规模奶牛场各项管理制度。规模奶牛场的各项制度主要包括:场长职责、门卫职责、职工守则、采购人员职责、财务制度、畜牧技术人员职责、饲养人员职责、饲养人员职责、繁殖配种制度(人工授精员责任制度)、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饲料使用控制措施及制度、环境保护措施及制度、兽药使用控制措施及制度、挤奶厅的环境要求和卫生控制制度等。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这些制度不仅要张贴上墙,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
9积极参与DHI检测。DHI为奶牛场牛群改良计划的英文缩写,也称奶牛记录体系。DHI报告提供了20多项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序号、牛号、分娩日期、泌乳天数、胎次、测定奶量等。
规模奶牛场要积极与农牧部门联系,参与到DHI检测项目中来。参与DHI检测,实质上是规模奶牛场由经验管理、被动管理转变为数据管理、主动管理,由传统管理实现现代管理的一次大变革。它是通过测试奶牛的奶量、乳成分、体细胞数,并收集有关资料,经分析后,形成的反映奶牛场配种、繁殖、饲养、疾病、生产性能等的信息,围绕这些信息可以进行有序、高效的生产管理,亦可为奶牛场饲养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检测我们可以知道牛群的健康情况。像隐性乳房炎等问题都可以预防;也可预判产奶量,了解繁殖情况。

螃蟹稻田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井字形沟,沟宽1-2米,深0.4-0.6米。在田角或田中挖长40米、宽5-10米、深1.2米的暂养池。挖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20%-春季浅,夏季满,秋季定期换的水质管理办法。春季浅是指在秧苗移栽大田时,水位控制在20厘米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秧苗的生长,应逐步提高水位至30厘米;夏季满是因为夏季水温高,昼夜温差大,因而将水位加至最高可关水位,换水的目的有2个,一是增加溶氧,二是降低水温度。一般每5-7天换水1次,为了照顾河蟹的傍晚摄食活动,换水一般在上午进行。
病害防治
稻田生态环境好,养殖蟹一般很少因疾病引起大量死亡,但必须做好稻田的消毒、防病工作。一般每20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每平方米20克;在蟹蜕壳前后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蜕壳素、土霉素等药物。一旦发生蟹病,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日常管理
主要是巡田检查,每天早、晚各一次。主要内容是:防逃墙和进出水口处有无损坏,如果发现破损,应该立即修补;观察河蟹的活动觅食、蜕皮、变态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注意稻田内是否有河蟹的敌害生物出现,如老鼠、青蛙、螯虾和蛇类等,如有发现应及时清除,如发现存留残饵,也应及时清理,以防其腐烂变质而影响水质。在河蟹的生长期内,每半个月施一次生石灰,一般每亩用生石灰5公斤。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水质,增加稻田中的钙质,以利于河蟹生长、蜕壳,还可以杀灭稻田中的敌害生物。

螃蟹温室培育模式分析



蟹苗规格
早蟹苗
养成蟹种
一龄蟹种
培育方式
温室培育
培育特点
4月1日之前出池的蟹苗称为早蟹苗,一般早蟹苗只培育仔蟹,不培育扣蟹,利用早蟹苗培育的仔蟹在当年大部分可养成商品蟹。早蟹苗出池时水温较低,要把早蟹苗培育成合格的仔蟹,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水温。一般在水温达到15℃以上时才能开始放苗培育,而且放苗后要使水温逐步上升,并尽快稳定在适宜水温20-25℃之间,使变态顺利、快速,成活率高。温室培育仔蟹,其优点是可以提前培育仔蟹的时间,在2月或3月就可以进行蟹种培育,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大规格的商品蟹养殖。
清塘施肥
一般在冬季进行,先放干池水,挖去淤泥,修补塘埂、堤埂漏洞,暴晒半月后再放水。培育池消毒在蟹苗放养前10多天进行,每亩用生石灰75-80千克加水溶化,未冷却前全池均匀泼洒,池中须积水5-10厘米,经7-10天,加注新水。如果敌害多,还可用清塘净和敌杀死两次清塘,每亩先用0.8千克清塘净撒于池中以杀死有红血球的敌害生物,过1-2天再每亩用0.5千克的敌杀死集中洒于龙虾多的水域以杀死龙虾等甲壳类生物,再过6-10天放换2次水,以除余毒。幼蟹下池前3-5天,每亩施200-300千克腐熟粪肥,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
结构建设
培育池可采用土地,位置应选择在避风向阳、土质较好、不渗漏、水源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靠近电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可在地面上直接开挖,也可以在原有鱼塘的中心沟、环沟或小河沟中截取一段改建。池呈长方形,东西向,宽5-10米,长度不限。池深1.2-1.5米,池底中间深,两边浅,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换水和集苗。斜形大棚,要在培育池北边堆一高出池口1.8米左右、顶宽50厘米左右的埂,埂外侧斜坡状,埂内侧修一条50厘米宽的走道。培育池进水口前建一蓄水预热池,水深40厘米左右,面积可稍小于培育池。每个培育池建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池两端各设一小型的进排水闸或管道,进排水口安装过滤网,排水口外建一集苗槽,便于设置网箱集苗。另外还要准备锅炉用以给培育池增温,培育池内还要安装罗茨鼓风机用以增氧。
投放密度
如准备二级饲养的,一般每平方米放蟹苗1200只左右;如准备三级饲养,第一级2月中下旬投苗密度为2000-2400只/平方米。培育10天左右,幼蟹规格达Ⅱ-Ⅲ期时进行第二级培育,投放密度为600-1000只/平方米小幼蟹;经10-15天的培育,小幼蟹的规格达Ⅳ-Ⅴ期(4000只/千克左右)时,分棚进行第三级培育,密度为20-40只/平方米;经过25天左右的培育,每千克仔蟹种可达200-300只,这时再投放露天水域养殖。
饵料投喂
放苗后一个星期内以鱼糜、蒸蛋(2:1)为主,适当投喂些豆浆、血粉、嫩叶蔬菜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投喂些红虫(水蚤)等活饵料。每昼夜投喂6-8次,白天2-3次,晚间4-5次,饵料量为幼体重的200%,其中白天占40%,晚间占60%;7天后以鱼糜或专用颗粒饵料为主,投量逐日下降至幼蟹体重的20%,投喂次数也减至一日3-4次,其中上午1次,下午2-3次;15天后可喂些磨碎筛过的细豆饼、豆渣、鱼糊、蚌肉糊、蛋鸡饵料或专用颗粒饵料,每日投量为蟹体总重的10%-15%。总之,投料量以吃饱吃好为原则,残饵不能多,不能污染水质。
水质管理
池水要清新,溶氧5毫克/升,PH7.0-8.0,水的透明度30-40厘米,蟹苗入池后1-2天施光合细菌5-8毫克/升。注意调节池水深浅。深水区水深保持60厘米,浅水区保持10-15厘米,水温控制在20℃上下,每12-24小时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占池水量占池水总量的1/3。水源不足的地方可用经太阳晒过或加温的符合蟹用标准的地下水补给,注入的新水温度与池水的温差不应超过3℃。如新水水温低,则应加温通过配水池、配水管注入。如果条件不具备,气温下降时,可在大棚上盖草保温。如果大棚内温度太高,则需开门窗(或揭棚)通风透气。大棚内每个小池都应挂气温、水温表,并及时检查记录。每天要冲气增氧3-4次,每次1小时左右,蟹苗或幼蟹蜕变高峰期气量不宜过大,水面出现微波便可,以防干扰蜕皮蜕壳。放苗后10天内每2个小时作一次记录,以后每天作一次记录。
病害防治
由于保温培育蟹种密度高、水体小、投饵多,易于发生病虫害,因此,要特别注意防治工作。要防重于治,在蟹苗投放前就应对池、沟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检查放进的水是否符合蟹用标准,进水要用20目筛绢过滤。蟹苗投放后,每两天洒0.5毫克/升土霉素或1毫克/升的呋喃西林,也可每三天每亩用5千克生石灰化成乳全池泼洒,还可每隔五天在饵料里拌土霉素投喂(10克/千克饲料),如果蟹苗或幼蟹发病,应针对病种病情施治。对鼠、鱼、蛙类等敌害要及时捕灭。
日常管理
保温培育蟹种要有专人管理,要有严格的轮换班和检查记录制度,要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充分做好防寒和防高温准备,特别是晴天白天温高时要注意开窗揭棚通风降温,夜间温低时注意增温度,认真观察蟹苗和幼蟹摄食、活动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切实做好防逃、防漏、防风、防雨和防病虫敌害等工作。

肉牛舍饲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肉牛舍饲育肥技术是指选择效益较高的育肥牛,利用精粗调制的全价配合饲料,并施以相应的舍饲管理技术,在较高营养水平的条件下,使牛快速增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出栏体重,从而提高牛肉产量,缩短养殖周期,改进牛肉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育肥方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舍饲育肥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研究与推广时间

2012年-2014年为典型示范阶段,并且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推广应用。

2、肉牛舍饲育肥技术

2..1牛舍的类型及主要配套设施

2..1.1牛舍类型

牛舍分为栓系式牛舍和围栏式牛舍两种。本研究主要介绍栓系式牛舍。

单列式:只有一排牛床,适用于饲养头数少的牛舍(少于25头)。如果饲养头数过多,牛舍则需要很长,对于运送草料、清粪都不利。这种牛舍跨度较小,易于建造,通风良好,但散热面积也大。

双列式:有两排牛床,一般以100头左右建一幢牛舍,分成左右两个单元,跨度为12-14m左右,能满足自然通风的要求。头对头式中间为饲料通道,饲糟外侧为清粪通道。

2..1.2牛舍内主要设施

牛床。牛床是牛吃料休息的地方,常用的短牛床,牛前身靠近饲料槽后壁,后肢接近牛床的边缘,使粪便能直接落在粪沟。短牛床的长度一般为:乳肉兼用牛、本地黄牛160-180cm。牛床的宽度取决于牛的体型,乳肉兼用牛每个床位宽110-120cm,本地牛或肉牛113-118cm。有砖牛床,水泥牛床和木质牛床。

食槽。饲槽应设在牛床的前面,其长度与牛床的宽度相同,食槽一般做成通槽式,食槽宽60-80cm,底宽35cm,底呈弧形,槽内缘高35cm(靠近床一侧)外缘高60-80cm。

清粪道与尿沟。清粪道的宽度要满足运输工具的往返,一般长度为150-170cm,清粪道也是牛出入的通道。路面要划线,以防牛滑倒。在牛床与粪道之间一般设有排粪明沟,明沟宽度为32-35cm,深度为5-18cm(一般以铁锹能放进沟内清理为宜),粪沟过深易损伤牛蹄子。

饲料通道。在食槽前面设有饲料通道,用作运送、发放饲料,应根据运料工具和操作时灵活的宽度来决定其尺寸,一般宽1.2m左右。

2..2育肥牛的选择

育肥牛通常是指1-2岁未经育肥的或不够屠宰体重的牛。这种牛出栏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度育肥,又称后期集中育肥。选择育肥牛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条件:

品种:应选择肉用牛的杂交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品种肉牛与本地黄肉牛杂交一代或三元杂交的后代公牛,杂交牛具有体型大、生长快、出肉率高等优点。

年龄和体重:可选购6-8月龄、体重150kg左右的育成牛;在18-20月出栏,出栏体重500kg左右。

外型及其他:应选择发育良好,膘情中等,体型大中型,结构匀称,背腰长、宽、平,臀部后躯宽、方大的牛;口方嘴齐,嘴叉大,采食好的牛;被毛光亮无皮肤病的牛;经检疫健康无病的牛,严禁从疫区购牛。

2..3育肥方法

肉牛育肥可分为预饲期、增肉期、催肥期三个阶段:

2..3.1预饲期

预饲期需要15-20天,对新购进的育肥牛进行隔离驱虫、健胃、称重、编号等。消除应激反应,适应新环境。

饲养原则:提供少量的优质青干草和麸皮等精料,供给充足的饮水,根据牛的体重,每50kg提供10g的食盐,每天使其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预饲的前5天,除给少量的青干草外,每头每天喂给麸皮500g,可将麸皮和食盐放到温水中让牛自由饮食。

预饲的第6天开始进行体内驱虫,与此同时,逐渐增加麸皮的喂量,当牛每天能吃进1500-2000g麸皮时(时间约在预饲的第12天左右),对牛进行健胃(健胃可用NaHCO3,添加在饲料中,用量为日粮的1%),与此同时在饲料中逐渐添加育肥期饲料,到第15天以后全部采用育肥期饲料,转入正式育肥。

预饲期间,注意观察牛的精神状态、粪便、食欲、反刍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2增肉期

增肉期即预饲结束后的7-8个月的时间。此时正是牛性成熟时期,骨骼和肌肉生长的速度特别快,体驱急剧向高、长增长,正常情况下,是牛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日增重可达1000g。因此,在增肉期提供的饲料要完全满足肉牛的营养需要。日粮的供给量前期平均每天应不少于体重的2.8%,后期不少于体重的2.3%。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少于日粮干物质的11%-12%,并按营养需要供给充足的能量和钙、磷等矿物质。

参考配方:①增肉前期,体重150-300kg,日喂精料2.5-3.8kg。玉米50%、麸皮25%、豆饼20%、骨粉3%、食盐1%、外加NaHCO3l%、青干草自由采食。②增肉后期,体重300-400kg,日喂精料3.8-4.5kg。玉米54%、麸皮25%、豆饼16%、骨粉3%、食盐1%、外加NaHCO31%,青干草自由采食。③以酒糟为主的配方:适用于增肉后期,体重300-400kg。酒糟20kg、干草4kg、麸皮1kg、玉米粗粉2.5kg、豆饼1.5kg、食盐50g。

2..3.3催肥期

催肥期是增肉期结束至出栏的时间。肉牛生长速度逐渐变慢,脂肪沉积加快,育肥主要是促进牛体膘肉丰满。此期间日粮采食量不少于体重的2.1%,日粮蛋白质含量不少于10%,并按营养需要提供充足的能量和钙、磷等矿物质。

①体重400kg以上,日喂精料4.5-5kg。玉米68%、麸皮20%、豆饼8%、骨粉2%、食盐1%,外加NaHCO31%,青干草自由采食。

②以酒糟为主的配方:酒糟20kg、干草1.5kg、麸皮1.5kg、玉米3.0kg、豆饼2.5kg、食盐70g、NaHCO3l%。

2..4育肥牛的管理

育肥之前要用阿维菌素或右旋咪唑进行驱虫,同时必须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和防疫工作。每出栏一批牛,牛舍必须彻底消毒1次。新购牛进入育肥场后10-15天,要按地区、品种、个体大小、膘情进行分群,可取得较好的饲喂效果。尽量减少牛的活动量,保持育肥场地环境安静,以提高日增重。脾气暴躁、爱打架的牛,要拴系饲养。选择育肥牛,最好购买无角或去角公牛进行育肥。这样可以减少牛顶架造成的损失,有利于育肥,特别对散放育肥的牛群,意义更大。整个育肥阶段,一般20-30天称1次体重,根据体重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日粮喂量。气温低于5℃时要注意防寒,气温高于25℃时注意防暑,保持55%-80%的湿度,并且保持通风良好。七八月份不宜育肥。育肥牛体重达到出栏标准,应及时出栏(出售或屠宰),以加快牛群周转,降低饲养成本。

3、主要性能指标及经济效益

据统计,按照本方案对肉牛舍饲育肥后,肉牛出栏体重平均增重4-5kg;特别是饲喂酒糟的肉牛,净肉率提高约4%-7%。每头牛可增加收入100元。三年来,绥化市采用本方案进行肉牛舍饲育肥,累计出栏1万余头,养殖户增收100余万元。

4、科技进步点

经过多年研究,将育肥期分成预饲期、增肉期和催肥期三个阶段进行育肥,肉牛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患病率降低,较传统育肥方式效果好。采用酒糟育肥方法,肉牛增重速度提高,屠宰后肉质好,纤维细、色泽鲜、有韧性,效益好。肉牛出栏时,平均增重4.5kg,提高了经济效益。

5、推广应用前景及措施

肉牛舍饲综合配套技术,技术标准较高,可操作性强,技术易于掌握,有广阔应用前景。具体推进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共识。通过培训等形式集中讲解肉牛舍饲养殖技术,引导广大养殖户摒弃传统的粗放式散养观念,走标准化养殖道路。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肉牛生产。三是培养典型,示范引路。我们把北林晨农牧业有限公司作为肉牛集中育肥典型,通过组织养牛户到点参观,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四是培育中介组织,做好产销对接,壮大经办人队伍,拓宽优质肉牛流通渠道,带动了农民养肉牛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153”标准化蛋鸡养殖模式优势分析


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即1栋蛋鸡舍饲养蛋鸡5000只以上,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这一先进模式是在总结多年的规模化商品蛋鸡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无公害鲜蛋生产技术要求,以农户蛋鸡养殖为条件,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以生产放心蛋为目的,从而实现蛋鸡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浠水县蛋鸡养殖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至2009年底,现有存笼蛋鸡1320万只,与蛋鸡产业相关的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诸如种鸡生产、孵化、商品蛋鸡育雏育成、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疫病防控、技术服务、蛋品加工销售、设备生产销售等相关的从业人员近6000余人。虽然我县蛋鸡养殖的总体规模大,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主要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养殖,蛋鸡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②鸡场建设选址、布局不合理,养殖设施设备简陋,使蛋鸡生产过程中疫病防控难度较大,疫病多且越来越复杂,疫病防控成本高,不利于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③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效率低,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差,蛋鸡生产水平普遍不高。④由于生产条件的低端化导致的蛋品质量低端化,与社会对鲜蛋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蛋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⑤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

为了促进我县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浠水县畜牧局从2008年开始在全县推广了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到目前已有36家养殖场(户)近120万只蛋鸡按这一养殖模式进行蛋鸡养殖场改造,新建153模式鸡舍60余栋。笔者对浠水县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与传统的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效益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数据采集

(1)蛋鸡153标准化养殖模式的数据收集于浠水县洪都禽业、禹山畜牧、红莲养鸡合作社(见表1)。

(2)蛋鸡传统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数据收集于柴卫兵鸡场、可春来鸡场、李保山鸡场(见表2)。

2效益对比分析

以5000只蛋鸡为一个养殖单位,从栏舍设备年均摊费、水电费、年劳动用工费、药物开支、产蛋量、蛋价、破损率、总耗料量、死淘数、料蛋比等10个方面对153模式与开放式进行了效益对比分析(见表3)。

2.1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对比效益分析

(1)栏舍年摊节约9915-9356=559元。在一个生产周期内(520d)节约:559365520=796元,说明153模式与开放式在栏舍投资方面对所产生的效益影响不大。
(2)水电费:2974-4710=-1736元,一个生长周期为-1736365520=-2473元,说明153模式耗电耗水比开放式大,表明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对养鸡环境控制能力强,而开放式利用自然环境充分。

(3)劳动力:153模式一年节约劳动力费

19780-18590=1190元,一个生长周期节约支出劳工费为1190365520=1695元,说明153模式省工,劳动生产率高。

(4)药物开支:153模式一个周期比开放式少支出6835-3900=2935元,说明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生产期内发病少,开放式发病多,开放式的疫病防控难度相对较大。

(5)产蛋数:153模式在一个生长期内比开放式多产蛋172.5-154.4=18.1万枚,增收18.10.4=7.24万元,说明153模式蛋鸡生产性能好,产蛋率比开放式高,产蛋高峰延长40d,效益明显。

(6)蛋品价格:153模式为蛋鸡生产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蛋鸡的生产性能得到了提高,蛋品质量也随之提高,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蛋品的要求,价格每枚比开放式多0.408-0.392=0.016元,整个生长周期增收172.50.016=2.76万元。

(7)饲料消耗量:153模式普遍比开放式多饲养30~40d,这主要由于153模式产蛋率比开放式高,因此153模式多耗饲料265.2-245.9=19.3t,多增加成本19.3(t)1000(kg/t)2.2=42460元。

(8)鸡蛋破损率: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破损率为35561725000100%=0.206%,开放式为

51401544000100%=0.333%,开放式鸡蛋破损率是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的1.6倍,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少破损5140-3556=1584枚,增收15840.4=633元。

(9)死淘率:153模式比开放式少418-309=109只,按每只价值15元计算,可节支10915=1635元。

(10)经济效益: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按520d计)与开放式相比增收节支总额为796-2473+1695+2935+72400+27600-

42460+633+1635=62761元,按一年计算可增收(节支)44053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3综合评价

通过对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几项主要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153模式与开放式相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②153模式比开放式对蛋鸡生长的环境控制能力强,开放式利用自然环境好。③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蛋鸡生长生产性能好,平均比开放式产蛋率要高1.5~2.3个百分点,产蛋高峰期长,产蛋数多。④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发病率比开放式低,节约了防疫成本。⑤153模式蛋品质量比开放式要好,鸡蛋破损率低,销售价格相对较高。⑥153模式比开放式死淘率低。⑦以5000只蛋鸡为一个生产单位,蛋鸡153标准化养鸡模式与开放式相比,每年可增收(节支)44053元左右,每只蛋鸡年可增8.81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⑧153模式在抗击恶劣天气(如龙卷风、暴雨、雪)时比开放式鸡舍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大力推广153标准化蛋鸡养殖模式很有必要。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对新建5000只以上的鸡场,要求按153模式建设。同时,每年按一定比例要求将开放式鸡舍改造成153模式,对凡是新建或改建成153模式的,可遵照生猪150模式给予一定的奖补,以激励养鸡业主向标准化发展,走可持续健康高效养鸡之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6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