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游”出致富鱼

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山泉水四季长流,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村民们抓住这一宝贵资源,成立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合作社养出的鱼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

青山碧水间,四五十个小型鱼池错落有致,顺着从青龙河源头的“龙口”中流出的泉水连成一片。

走近鱼池一看,一群群虹鳟、三文鱼在池底游弋,几条金色的金鳟鱼在水中穿梭。恰巧,饲养员往池里投放鱼食,鱼儿立刻成群结队地活跃起来,有的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6月17日,记者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这番景象。

老大杖子乡位于建昌县西南部,东与要路沟乡毗邻,西与河北省青龙县接壤,多山、少平地,是地地道道的大山沟。

青龙源村地处老大杖子乡西部,四面环山,因山多地少,靠土里刨食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

穷则思变。村主任吴飞堂开始为村民谋出路。“以前我们光看到大山沟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劣势,却忽略了大自然的馈赠。”吴飞堂说,因为海拔高,气候温差大的特殊环境,让青龙源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冷水。村内有3处泉眼,是青龙河的源头,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歇,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山泉水每天这么白白地流走,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吴飞堂通过到北京、青岛等地学习考察后,决定发展冷水鱼养殖,带领村民致富,“冷水性鱼类,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鱼类,这种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属于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很大。”

更让吴飞堂坚定养殖冷水鱼的是:我国适合冷水养鱼的地方很有限。因为养殖冷水鱼,水质必须是四季长流,不结冰的山洞溪流或泉水。“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于是,吴飞堂请来专家论证,考察了这里的水资源。专家认为这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完全是山泉水,没有任何污染,非常适合养冷水鱼。这给他和全村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他决定带领村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这大山沟里“游”出村民致富鱼。

说干就干。他组织几户对冷水养殖有积极性的村民,先后到北京、青岛等国家海洋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基本上学会了冷水鱼消毒、防疫、喂食等管理方法,取到了“真经”。他还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进村手把手地给村民技术指导。

2010年12月15日,在吴飞堂的努力下,建昌县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地点就设在老大杖子乡西部青龙源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合作社由40户养殖户组成,有员工56人。

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并被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确定为建昌县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基地。“因为我们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所以非常受市场欢迎。”合作社社员吴秘堂望着即将上市的5万尾虹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并成为指定供货商。

吴秘堂随后又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鱼苗孵化基地。“从外引进鱼苗价格很高,为了节省养殖成本,我们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吴秘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鱼苗进价5元左右,如果自己有孵化场,一个鱼卵0.7元,成活率为85%左右,孵化成鱼苗成本为2元左右,比进价低了3元,“一尾鱼苗节省3元,10万尾就节省30万元,100万尾呢?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通过5年的发展,吴飞堂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几十户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致富,还安排了很多村民就业。更重要的是养鱼让家乡多少年白白流走的地下泉水发挥了作用,成为村民的“致富泉”。

吴飞堂和社员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打造“建昌冷水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再建1200米的鱼池。这又将带动当地冷水鱼养殖户50户,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户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吴飞堂说,他们还将发展水产苗种繁育,水产饲料,鱼药、养殖设施和水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建昌县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辐射和带动区域水产养殖发展。

相关知识

小猪崽“拱”出致富门


家住安龙县平乐乡打江村老房子组的农村妇女吴立艳,曾在外奔波打工多年,由于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便返乡回家,寻找创业门路。4年来,她“蜗居”大山深处,流转土地栽红薯,煮熟食来喂养能繁母猪,辛勤劳作,硬是让一群群小猪崽“拱”出了致富门。

“吃‘饭’喽……”12月4日,刚走进吴立艳的养殖场,就听见主人在呼唤她的“孩子们”了,猪群无暇顾及外人来访,一窝蜂地往前挤着去抢食。“2011年开始喂,到现在已经有24头母猪了。今年产仔卖了370多头,每头价格400元,除去成本,每头纯赚了170多元。”放下手中的猪食桶,吴立艳毫无掩饰内心的喜悦。

10年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怕过苦日子”的吴立艳和丈夫朱明军抛老离小去广东勒流打工。虽然夫妻俩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但让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留守家里无人照顾,他们的心里老是不踏实。2010年返乡后,吴立艳决定,在家乡寻找产业发展,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吴立艳腼腆地说道,因为从小经常听母亲讲:“穷要养猪,富要读书。”于是,便萌生了租地种红薯、用红薯来养猪的念头。

2011年3月,吴立艳与丈夫商量后,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同时启用夫妻俩打工多年的积蓄,投资10多万元,在远离村子2公里,水源、植被、采光条件都很好的一个山凹里修建了4间猪圈舍,并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30多亩山地种植红薯,养了4头能繁母猪。然而,万事开头难。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经验欠缺、设备不够完善,两头母猪相继发烧昏迷并死亡,损失数万元,这让刚刚起步的吴立艳痛心不已。“当时很伤心,打算把剩下的两头猪卖掉后,再外出打工。”好在有丈夫的支持鼓励,深思熟虑后,吴立艳还是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随后,她请来了乡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是疫苗打不到位导致母猪昏迷死亡。在专家的指导下,吴立艳的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到2012年已发展到了养殖母猪12头。

去年3月的一天,就在母猪快要产仔时,12头母猪却相隔一天离奇地出现腹泻,这下可把吴立艳推到了崩溃的边沿。“那段日子真是茶饭不思,整天想老天爷怎么跟我过不去呢?”

“还是赶快去请兽医站的专家来看看。”丈夫朱明军的提醒,吴立艳才回过神来。

“红薯是喂猪的好饲料,但不能单一用红薯喂,也不能用生红薯和烂红薯喂,用生红薯喂食时,生猪虽然爱吃,但是吃后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胀、腹泻……”在乡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的耐心分析指点下,吴立艳才意识到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于是,她便隔三差五地跑到乡畜牧兽医站咨询,将所遇到的问题弄得一清二楚,烂熟于心。

经过不断观察和总结,吴立艳逐渐掌握了能繁母猪的养殖和小猪崽的防疫技术。她充分利用大面积种植的红薯做熟料,按比例将玉米、豆类、菜籽、鱼粉、糠麸等科学配置,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猪崽的品质,她养的猪崽很受周边农户的青睐。目前,吴立艳的能繁母猪已发展到了24头,小猪崽存栏数100多头,今年总共卖出了376头猪崽,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外出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养猪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吴立艳说,她已筹资30万元,准备用来扩修猪舍、增设产床、修建排污设施和增添防疫设备,走标准化养殖道路,把事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小土鸡“啄”出致富路


“家里这几只土鸡卖出去后,就要去进新的鸡苗了。今年的目标是养2000只,销售额比去年翻一番。”看着在田野里奔跑的母鸡,想着7个月后会有2000只土鸡围绕在自己脚边,戴未中的嘴角勾起了一丝弧度。他告诉记者,2015年是他事业上的丰收年,饲养的1000只土鸡给他带来了20万的可观收入。

今年30岁的戴未中是婺源县赋春镇董家村的村民,原先在浙江义乌的一家洗车行工作。2014年6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土鸡在江浙市场上很受欢迎,一向以行动派自称的他毅然辞去了洗车行的经理职位,回家养土鸡,返销义乌、东阳、上海等地。

一个离村三里路的山谷,一栋低矮的小平房,一块野草丛生的平地,一条清澈见底的沟渠,这就是戴未中的土鸡散养场。“鸡不恋鸡舍恋山林,在大自然中放养的鸡才更有品质。”他始终认准这个理。第一批鸡苗来了,一共400只。戴未中一改平日里为人大方的性格,给鸡喂食特别抠门,一天只喂一丁点玉米或稻子。二姐提醒他,每天只给这么点鸡食,鸡会越来越瘦的。他耐心地解释道:“鸡就应该勤快地到田里找虫子、捡稻穗,吃虫草的土鸡味道更鲜美。”

听说戴未中在山里养鸡,亲朋好友纷纷打电话过来购买,他一个个回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鸡必须长满7个月才能出售。我是把养鸡作为一份事业来经营的,品质必须放在第一位,决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砸自己的招牌。”土鸡暂时不能卖,预订的单子已经排了300多个。邻居汪奶奶是第一个尝到“未中牌”土鸡的人,提起第一口鸡汤的味道,她连声赞赏:“味道好,有营养,儿子媳妇都很爱喝。我们家每年都要在他这买好几只呢。”

去年12月,上海市民吴鹏得知戴未中养鸡的故事,专程来到董家村参观他的土鸡散养场。吴鹏对自己眼前那片原生态环境很是满意,一次买了20多只鸡回上海。随着土鸡在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销路的扩大,戴未中信心倍增:“今年要多雇些人手来分担养鸡场的工作,一方面扩大养鸡场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村里的人一起致富。”

小竹鼠“啃”出致富路


在黄山区仙源镇弦歌村,有一个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竹鼠养殖场,养殖场的主人是个年仅26岁的小伙,名叫王龙飞。今年春节前后,他忙得不可开交,60多只种鼠陆续产仔200余只,创建场以来产仔最多记录。

王龙飞2015年春参加了镇政府组织的赴江西考察,见到了竹鼠这种动物。了解到竹鼠以食竹茎、竹枝、玉米等为主,繁殖快、肉嫩味鲜、毛皮柔软,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萌生了养殖竹鼠的念头。回来后,在村干部帮助下,寻找了一个合作伙伴,腾出了家中80多平方米的空房,建养殖池70余个,又新建面积40平方米的种鼠房。随后去江西购回种鼠100对。竹鼠喜温畏寒怕热,由于养殖技术掌握不多,加之竹鼠一时不能适应皖南气候,疫病防治也没跟上,竹鼠死亡率达60%。

面对挫折,他毫不灰心,又到江西购回种鼠70对,重整旗鼓再发力。他接受教训,参加了由镇计生办组织的就业技能,认真学习,终于攻克了竹鼠养殖技术难关。种鼠8个月就进入繁育期,每年可繁殖3—4胎,每胎产仔3—4只,肉鼠4个月即可销售。去年,他销售肉鼠获利近5万元,种鼠也发展到200余对。

王龙飞致富不忘乡亲,已向周边的太平湖、三口等乡镇以及黟县的养殖户,提供种鼠百余对,并与养殖户签约,负责技术指导和竹鼠销售。在此基础上建起了竹鼠生态养殖合作社,今年合作社种鼠养殖将达到400对,加之肉鼠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0多万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7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