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崽“拱”出致富门

家住安龙县平乐乡打江村老房子组的农村妇女吴立艳,曾在外奔波打工多年,由于牵挂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便返乡回家,寻找创业门路。4年来,她“蜗居”大山深处,流转土地栽红薯,煮熟食来喂养能繁母猪,辛勤劳作,硬是让一群群小猪崽“拱”出了致富门。

“吃‘饭’喽……”12月4日,刚走进吴立艳的养殖场,就听见主人在呼唤她的“孩子们”了,猪群无暇顾及外人来访,一窝蜂地往前挤着去抢食。“2011年开始喂,到现在已经有24头母猪了。今年产仔卖了370多头,每头价格400元,除去成本,每头纯赚了170多元。”放下手中的猪食桶,吴立艳毫无掩饰内心的喜悦。

10年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怕过苦日子”的吴立艳和丈夫朱明军抛老离小去广东勒流打工。虽然夫妻俩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但让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留守家里无人照顾,他们的心里老是不踏实。2010年返乡后,吴立艳决定,在家乡寻找产业发展,再也不外出打工了。

吴立艳腼腆地说道,因为从小经常听母亲讲:“穷要养猪,富要读书。”于是,便萌生了租地种红薯、用红薯来养猪的念头。

2011年3月,吴立艳与丈夫商量后,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同时启用夫妻俩打工多年的积蓄,投资10多万元,在远离村子2公里,水源、植被、采光条件都很好的一个山凹里修建了4间猪圈舍,并以每亩450元的价格流转30多亩山地种植红薯,养了4头能繁母猪。然而,万事开头难。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经验欠缺、设备不够完善,两头母猪相继发烧昏迷并死亡,损失数万元,这让刚刚起步的吴立艳痛心不已。“当时很伤心,打算把剩下的两头猪卖掉后,再外出打工。”好在有丈夫的支持鼓励,深思熟虑后,吴立艳还是决定继续坚持下去。

随后,她请来了乡畜牧兽医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调查发现,是疫苗打不到位导致母猪昏迷死亡。在专家的指导下,吴立艳的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到2012年已发展到了养殖母猪12头。

去年3月的一天,就在母猪快要产仔时,12头母猪却相隔一天离奇地出现腹泻,这下可把吴立艳推到了崩溃的边沿。“那段日子真是茶饭不思,整天想老天爷怎么跟我过不去呢?”

“还是赶快去请兽医站的专家来看看。”丈夫朱明军的提醒,吴立艳才回过神来。

“红薯是喂猪的好饲料,但不能单一用红薯喂,也不能用生红薯和烂红薯喂,用生红薯喂食时,生猪虽然爱吃,但是吃后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腹胀、腹泻……”在乡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的耐心分析指点下,吴立艳才意识到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于是,她便隔三差五地跑到乡畜牧兽医站咨询,将所遇到的问题弄得一清二楚,烂熟于心。

经过不断观察和总结,吴立艳逐渐掌握了能繁母猪的养殖和小猪崽的防疫技术。她充分利用大面积种植的红薯做熟料,按比例将玉米、豆类、菜籽、鱼粉、糠麸等科学配置,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猪崽的品质,她养的猪崽很受周边农户的青睐。目前,吴立艳的能繁母猪已发展到了24头,小猪崽存栏数100多头,今年总共卖出了376头猪崽,实现纯收入6万多元,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外出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养猪再苦再累我都会坚持。”吴立艳说,她已筹资30万元,准备用来扩修猪舍、增设产床、修建排污设施和增添防疫设备,走标准化养殖道路,把事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相关推荐

豪猪“拱”开致富门 养殖豪猪的惊喜和财富


对于豪猪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很多农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养殖,闯出一条致富新路。那就是养殖豪猪。豪猪“拱”开致富门养殖豪猪的惊喜和财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形似刺猬,声如猪叫,全身呈棕褐色,背部披着利箭般黑白相间的棘刺……10月23日,笔者来到江州区石景林街道卜利村卜利屯胡传庆的养殖场,看到了这些可爱的豪猪。
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又名箭猪,是一种濒临灭绝动物,食用、药用价值高。国家林业部门已将豪猪列入禁捕的保护物种,人工养殖豪猪,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我发展豪猪养殖,也是一次机缘巧合。”胡传庆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七套播出的节目中,看到了养殖豪猪发家致富的报道,电视里养殖豪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他心动。
后来,他多方打听,不远千里到湖南考察学习,并于2012年引进了几只豪猪试养。
“刚开始是6只,后来看见它们比较好养,一个月以后,马上发展到40只。”胡传庆告诉我们,豪猪养殖比较简单,它吃得少,品种却很广泛,除了辣椒和苦瓜之外,玉米、南瓜等五谷杂粮都可以拿来喂,所以饲养成本比较低,每只豪猪每个月只需10块钱左右,可以增长两斤多重。
“一般的家猪刚刚卖得七八块钱一斤,我这个豪猪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胡传庆高兴地说,豪猪的刺、胃、肝、胆都是宝。其中,刺可作为药用,也可加工成工艺品,每根可卖到0.8至1.2元;胃经提炼后,可制成治疗胃病的良药,目前市场上的豪猪胃价格为每个100元。豪猪目前的市场价约为每公斤160元,每只豪猪可长至15到25公斤,保守估计,一只豪猪价格也在2500元左右,但是养殖成本却很低,仅400元左右。
经过两年的发展,胡传庆的豪猪养殖场已经可以自己繁育猪苗,并且卖出了104只小豪猪,获得利润13万多元。目前,胡传庆还存栏豪猪100多只。
胡传庆介绍说,豪猪的性情非常凶猛,瞧它背上的刺,足足有40厘米长,当它背上的刺张开时,就说明它心情很不好,而一只成年豪猪,最多也只能长到20公斤。别看豪猪貌不惊人,但在餐桌上,却是一道美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钙磷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素有“动物人参”之美称,无论蒸、煮、炸、炖、炒都美味。
“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豪猪养殖,形成养殖规模后,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合作社了。”谈起未来的打算,胡传庆心中充满期待。

家住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红色村三乐塘村小组的谢善阳在技校毕业后,他曾在海口、广州等地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烧腊,开过文具店……虽然没取得多大成就,最后,他仍然坚持最初的创业梦,返回家乡海南琼海,率先规模养殖豪猪成功,并且向村民及全省多地农民输送豪猪苗和养殖技术,带领越来越多村民致富。

琼海小伙迷上豪猪辗转几年重归养豪猪创业
谢善阳在2007年从海口的某技校毕业后,他现在海口一家公司实习,接着又到广州学习电动工具维修,后来又到了某企业当业务员。正是在广州的学习、打工中,谢善阳偶然发现市场上有卖豪猪刺,好奇下,他了解得知,安徽有豪猪养殖基地,2008年就到安徽考察。
“最早我是在电视上的健康栏目了解豪猪刺用途广泛,而且还发现市场很少有卖豪猪刺的。”2009年,谢善阳回乡决定养殖豪猪创业。
谢善阳把想法和父母交流后,父母没有同意,而是投资10万元让他到海口桂林洋大学城经营文具店,但最终以亏本告终。后来几年在父母的支持下,谢善阳先后在海口、广州等地打过工,摆过地摊,卖过烧腊,开过文具店,虽然未能坚持,但“业虽败、心还在”用谢善阳的话说“就算交了学费”。
2011年谢善阳在海口当酒类业务员,这时他认识了如今的妻子,当时妻子在海口某公司当会计。受母亲启发,谢善阳决定先开始销售豪猪刺,于是他摆起了地摊,有时候一天最高销售1000元。
“如果把豪猪肉一起卖,生意肯定会更好。”2012年,谢善阳重新回到养殖豪猪的创业初衷,并得到妻子的支持,他瞒着父母家人,辞去海口当时月薪5000多元的稳定工作,夫妻两人回阳江乡村养豪猪创业。
像娘家借钱引进豪猪养殖努力克服“四道关”
经历多次创业失败,还先后花去父母几十万元的储蓄,但谢善阳志更坚、心不灭,2012年下半年他向娘家借5万元作为本金,到安徽学习并引进15头共5组(每组1公2母),每头3700元。
当时由于没有经验,所引进的豪猪因安徽、海南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水土不服,导致一下子死了6头。谢善阳没有消极更没有后悔,他积极向市、镇畜牧兽医部门技术员请教,还与当地养殖专业户交流探讨,针对豪猪生长问题,利用食盐防治,同时改善生长环境,在饲料中添加本地沙黄土等,经过半年摸索实践,终于控制疾病,母猪也开始产仔。
第一道“水土适应关”过了,又来了“母咬仔”难题。2013年豪猪共产仔18头,其中有10头被母猪咬死。谢善阳经过学习得知,一旦母猪受到惊吓,它们为保护仔猪不受侵犯,最好的办法就是咬死仔猪。
原因找到后,2014年谢善阳再次借了6万元到安徽引进30头(10组),重新改造修建猪舍,达到母、仔隔离饲养、改良生长环境。
第三道关是“防病治病关”,豪猪常见病为猪脚瘫痪、感冒、痢疾等,谢善阳经常向当地专家行家学习请教,逐渐从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豪猪养殖的行家里手。
面对最后“销路关”,由于豪猪肉质生性有一股膻味,推出市场一时难以接受,谢善阳研究发现,豪猪臀部生长着一种自我防护的特殊器脏,遇到攻击时,发放膻味以防护。只要在屠宰时除掉,膻味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多方学习养殖豪猪年出栏商品豪猪200多头
创业之路的跌跌撞撞,使谢善阳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他意识到创业不能单凭一股热情,要尊重科学,掌握相关技术技能。
在豪猪养殖过程中,谢善阳将海南与内地的温度、湿度作比较,做好猪舍通风透气,安装电灯、风扇等防暑防寒的装置,确保豪猪有健康成长的环境。

谢善阳还根据野生动物的特性,向当地中草药医生请教,了解“双黄连”、板兰根等中草药的作用,用于豪猪的防病治病。以黄豆、玉米作为主料,到河边和山野中,采摘本地植物的叶茎根来搭配饲料,并按豪猪的大小,体质强弱的配比进行饲养。
同时他起早贪黑,专注母猪发情期所需的营养、温度、湿度,落实防病防疫的举措,守在生育期母猪的身旁,配好饲料里蛋白质与青饲料的比例,抓好复配繁殖,加快豪猪的繁殖。
由于科学管理饲养得当,后来引进的豪猪安然无羔、生长正常,因为在当地喂了盐水,回来又喂盐水又控制食量,让豪猪逐渐适应水土;豪猪生长过程,决不喂含激素的饲料,而是以当地玉米等为主料;防疫则主要使用中药不使用抗生素……谢善阳终于成功了!
目前,谢善阳家的豪猪存栏量达到了600头,其中母豪猪110多头。豪猪生长期一般10个月至1年,1头商品豪猪20至25斤,市场价每斤95元左右。年出栏商品豪猪200多头,赢利20余万元。
除了学习养殖技术外,谢善阳还报名参加海南电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学习,参加团省委举办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暨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培训,还积极参加省、市创业致富大赛,并以《野生豪猪驯养繁殖养殖基地》项目获省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优秀奖,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创业创富能力。
牵头成立三乐豪猪合作社开发豪猪产业链
谢善阳在海南率先规模养殖豪猪成功。为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让人们接受,扩大市场效应,他邀请村内外对豪猪饲养感兴趣的村民前来参观,接受村民们咨询,并向他们提供种苗与技术。
2014年底,谢善阳牵头成立了阳江镇“三乐豪猪合作社”,向来访者提供资料信息,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进步。所有社员的豪猪苗、养殖技术和防病防疫技术由他负责,待豪猪出栏时,他又以市场价格将其收购,实现社员、顾客和自己共赢。
除了周边乡亲,三亚、儋州、白沙等地农民纷纷慕名而来购买豪猪苗和学习养殖技术。合作社与岛内外52户养殖户合作,年出栏豪猪3000头以上,发展势头良好。
如今,谢善阳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正在自家承包地中增建二幢豪猪场,还筹划合资100万元,在村外建设存栏1000头的豪猪基地。
谢善阳希望经过扩大养殖规模向深加工进军,他还加紧引进技术及人才,开发豪猪药用及工艺品项目,使豪猪养殖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生态鸭“敲开”致富门


“你别看,现在我这个沙场里,鸭子也就700多只,产蛋量仅50000多枚,可是我的鸭蛋却卖上了‘金蛋’价。”绥滨农场养殖户孙学武这样跟人家吹嘘道。

难倒真的像他“吹”的这样吗?今年这个中秋节,笔者就跟老孙卖起了鸭蛋,别说真是供不应求。

“绿色、生态,吃着放心!”前来购买的农场职工道出了这其中的蹊跷。随着百姓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舌尖上不仅要安全,更要好品味!

“鸭、鸭、鸭,红掌拨清波”,如今孙学武通过养殖生态鸭“拨”开了一条致富路,也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

说起养鸭的初衷,他这样向笔者说,“起初养鸭子只是为了给公司的员工发放福利,但是影响面却扩大了,慕名而来购买鸭蛋和鸭子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孙学武不仅是个“小鸭倌”还是个“大经理”,是绥滨农场民营企业龙门福地酒业的副经理。现在,他正在准备充分利用农场沙场水坑的自然条件,将生态鸭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供的同时满足周边职工群众的餐桌需求。

“一个沿路废弃的沙坑”在别人看来是块废弃地,还有安全隐患,可是颇有经济头脑的孙学武却把这儿当成了“宝地”,作出了一篇好文章。他把这“一个沙坑,一片稻田,一渠黑龙江水”有机结合,搞起了“江鱼+养鸭+稻田”的立体生态养殖。他充分利用废弃沙场的自然条件及水塘,以撒放的方式饲养鸭子,主要的食料以玉米、豆饼和小鱼为主,投资成本低,效益可观。

孙学武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依据现在700只的养殖规模,产蛋量达到50000多枚,毛利在80000元左右,刨去养殖和饲料成本,效益能达到40000元左右。尝到生态鸭养殖甜头的他,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生态鸭的养殖规模,并购进大鹅合并饲养。

今年,绥滨农场根据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优势,鼓励和支持职工利用农闲的时间进行特色生态养殖业,同时以典型带动,政策驱动,特色养殖户联动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特色生态养殖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主打生态品牌,借助“龙门福地”的知名度进行商品销售,为职工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扩宽渠道。

散养土鸡“啄”开致富门


虞城县城郊乡殷楼村农民殷传超林下散养土鸡,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而且市场接受度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小小土鸡“啄”开殷传超的增收致富门,圆了发家致富梦。

12月17日,记者走进殷传超的土鸡养殖场看到,10多亩的杨树林里,一群群可爱的土鸡活蹦乱跳。殷传超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养的土鸡名叫九斤黄,一年两茬,年出栏量1万余只,年收入10万多元。

说起当初养鸡的初衷,殷传超也是满腹心酸。他告诉记者,原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种植,由于农民信息不灵通,连年赔钱。2012年,通过考察,他决定放弃蔬菜种植开始养鸡。当时他考虑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吃也讲究了,喜欢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他瞄准了既经济又好吃的土鸡九斤黄。确定了养殖目标,爱琢磨的他又在养殖方法上动起了脑子。

殷传超决定在自家的林地里饲养林下鸡,他说,放归自然环境饲养散养土鸡,除了定时喂玉米、大豆、谷糠等粮食作物外,平时土鸡都是在林间捕捉虫子和啄食嫰草,接近农家饲养环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养殖的九斤黄毛红体壮,营养价值高,很快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佳肴及城里各大饭馆的“紧俏货”,不仅周边村民争相购买,还远销山东。

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饲养方式,殷传超的养鸡场效益逐渐显现,尝到甜头的他又租了一个几十亩的林场,扩大养殖规模。这一群群林下土鸡“啄”开了殷传超的致富门,生态养殖场也成了殷传超的“绿色银行”。

一人富不算富,在殷传超的带领下,殷楼村现已有10多家开始养鸡。殷传超最后说,他要带领乡亲一起规模化养殖土鸡,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

山林“飞”出“致富鸡”


装有24小时监控的鸡棚掩映山坡,一群群毛色光亮的“珍珠鸡”遍布整个山头丛林中,不时上下翻飞,“咯咯咯”的叫声响成一片。10月22日,在彭德怀元帅故里——湘潭县乌石镇四美村“丽平养鸡专业合作社”,60多岁的农民理事长潘建光看着眼前的一幕笑开了花。

“珍珠鸡本来营养价值就高,加上在林中跑养,吃的是青草、虫子,市场十分俏销,今年又没有禽流感,30多万只鸡,再加上附带养的牛、鱼,估计毛收入将近800万元。”潘建光一脸自豪地介绍。6年前,他作为四美村村主任,看到村民一到农闲就打麻将,十分痛心。刚好当时湘潭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林权流转规范化、合作组织社会化”的模式。在政府引导下,潘建光和同村周桂双承包村里1000多亩山林发展“林下养殖”,成立了养鸡专业合作社。

“一开始非常艰难,尤其是资金筹集上,附近每户村民我都去借过钱。早几年碰上禽流感,亏得一塌糊涂。”潘建光说,他身上有股“凡事只能向前冲,不能后退”的蛮劲,和周桂双两人将一砖一瓦挑上山,建鸡舍、选鸡苗……硬是在千亩山林里建了14个鸡棚,修了进山的水泥路。“在合作社最困难的时候,乌石镇、县林业局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帮我们做林权抵押贷款、打开市场销路……”

经过6年的努力,潘建光闯出了一条林下养殖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现在,合作社吸纳5家农户理事,带动林农200余户。每年土鸡、黄牛产品销到长沙、株洲、娄底,年产值达800万元。

乌石镇党委书记赵龙江介绍,镇里以元帅故里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已着力培育乌石黄花菜、乌石乌鸡绿壳蛋、乌石茶油等一系列特色产品。

黄盖淖:土鸡养殖“啄”开致富门


“再订10只土鸡?好的,您明儿下午来取。”“土鸡蛋,有呢,有呢,您需要多少?”这个春节,是沽源县黄盖淖镇西营子村养鸡大户靳宝过得最忙碌的一个年,预定土鸡和鸡蛋的客户从一入腊月就接连不断,本以为过了年订单会减少,没想到,来购买的、打电话预定的人比节前只多不少。

走进他的养鸡场,一群群或白、或黑、或花的土鸡扑扑棱棱地从四面八方跑出来。靳宝笑着介绍:“人家养鸡关在笼子里,我们黄盖淖镇推广的是林草地散养土鸡模式,鸡在林草地里自由放养,以青草、昆虫为食,不容易生疫病。这样的鸡才是真正的生态土鸡,产的是真正的无公害鸡蛋,所以特别受城里人欢迎!”

黄盖淖镇地处坝上草原,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林草地、退耕地面积达18.4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土鸡的传统。近年,沽源县不断出台优惠政策,提供扶持技术,土鸡养殖迅猛发展。几年来,通过投放扶贫鸡,加上农户原有土鸡,目前,全镇土鸡养殖户发展到2254户,土鸡存栏5.45万只。在此基础上,黄盖淖镇采取由养殖大户带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并申请注册了“四季绿丰”牌商标,全力打造土鸡品牌。

“现在,老少爷们养土鸡的心气可足了,我们村光土鸡蛋产量就达到了1万多斤,平均每人每年能增加收入6000多块钱。”介绍起土鸡养殖现状,靳宝满脸笑容,“黄盖淖的土鸡打的是绿色生态牌,在商场、超市,土鸡蛋12块钱一斤,照样供不应求。”

好效益和好政策就是最好的推手。如今,在黄盖淖镇,像靳宝一样发展土鸡散养的养殖户正以年增50户的速度迅速“扩军”,社新、西营子、林源等村的土鸡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沽源黄盖淖镇的小土鸡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银行”。

山沟里“游”出致富鱼


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山泉水四季长流,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村民们抓住这一宝贵资源,成立合作社发展冷水鱼养殖。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合作社养出的鱼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

青山碧水间,四五十个小型鱼池错落有致,顺着从青龙河源头的“龙口”中流出的泉水连成一片。

走近鱼池一看,一群群虹鳟、三文鱼在池底游弋,几条金色的金鳟鱼在水中穿梭。恰巧,饲养员往池里投放鱼食,鱼儿立刻成群结队地活跃起来,有的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

6月17日,记者到建昌县老大杖子乡青龙源村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时看到这番景象。

老大杖子乡位于建昌县西南部,东与要路沟乡毗邻,西与河北省青龙县接壤,多山、少平地,是地地道道的大山沟。

青龙源村地处老大杖子乡西部,四面环山,因山多地少,靠土里刨食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

穷则思变。村主任吴飞堂开始为村民谋出路。“以前我们光看到大山沟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劣势,却忽略了大自然的馈赠。”吴飞堂说,因为海拔高,气候温差大的特殊环境,让青龙源村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冷水。村内有3处泉眼,是青龙河的源头,泉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歇,而且冬季不结冰,水温常年保持在14度左右。“山泉水每天这么白白地流走,实在是对资源的浪费。”吴飞堂通过到北京、青岛等地学习考察后,决定发展冷水鱼养殖,带领村民致富,“冷水性鱼类,属于高蛋白高脂肪鱼类,这种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属于保健食品,市场潜力很大。”

更让吴飞堂坚定养殖冷水鱼的是:我国适合冷水养鱼的地方很有限。因为养殖冷水鱼,水质必须是四季长流,不结冰的山洞溪流或泉水。“这正是我们的优势!”

于是,吴飞堂请来专家论证,考察了这里的水资源。专家认为这里的水资源得天独厚,完全是山泉水,没有任何污染,非常适合养冷水鱼。这给他和全村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他决定带领村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让这大山沟里“游”出村民致富鱼。

说干就干。他组织几户对冷水养殖有积极性的村民,先后到北京、青岛等国家海洋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基本上学会了冷水鱼消毒、防疫、喂食等管理方法,取到了“真经”。他还邀请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专家,进村手把手地给村民技术指导。

2010年12月15日,在吴飞堂的努力下,建昌县桐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地点就设在老大杖子乡西部青龙源村,注册资金1000万元。合作社由40户养殖户组成,有员工56人。

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的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较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并被省、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确定为建昌县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基地。“因为我们被认定为辽宁省无公害农产品,所以非常受市场欢迎。”合作社社员吴秘堂望着即将上市的5万尾虹鳟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成功打入北京市场,并成为指定供货商。

吴秘堂随后又带记者来到合作社的鱼苗孵化基地。“从外引进鱼苗价格很高,为了节省养殖成本,我们就琢磨着自己动手。”吴秘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条鱼苗进价5元左右,如果自己有孵化场,一个鱼卵0.7元,成活率为85%左右,孵化成鱼苗成本为2元左右,比进价低了3元,“一尾鱼苗节省3元,10万尾就节省30万元,100万尾呢?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通过5年的发展,吴飞堂实现了当初的“梦想”,几十户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实现了致富,还安排了很多村民就业。更重要的是养鱼让家乡多少年白白流走的地下泉水发挥了作用,成为村民的“致富泉”。

吴飞堂和社员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打造“建昌冷水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再建1200米的鱼池。这又将带动当地冷水鱼养殖户50户,增加农民收入,预计户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

吴飞堂说,他们还将发展水产苗种繁育,水产饲料,鱼药、养殖设施和水产品加工,储运物流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建昌县冷水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辐射和带动区域水产养殖发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0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