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殖仔猪无名高热综合症的防治

近些年一种发生率、死亡率和淘汰率都很高的猪病让猪仔养殖户损失惨重,并且束手无策,它就是无名高热综合症。无名高热综合症是养殖户不注意卫生安全所引发的并发症。无名高热综合症不但是养殖户蒙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这种病会引发流感,对社会存在威胁。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无名高热综合症的防治方法,本文将分析无名高热综合症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无名高热综合症这个问题给养殖户带来的巨大损失,然而更让人担心的问题是无名高热综合症带来的并发症,会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这些问题备受政府的重视,也引发社会的关注,因而笔者将对猪仔无名高热综合症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给出防治的方法。

一、猪仔患上无名高热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无名高热综合症症状总体上呈现为:高热41到42度,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总是饥渴,喜聚团,卧地不起等等。细节方面,例如皮肤呈红色,耳朵,臀部,腹下部呈苍白。而有一些猪会表现出其他症状,比如,难以呼吸,大口喘气,流鼻涕,咳嗦,眼睛出现分泌物。部分猪表现出排便不正常,主要是干燥的粪便,且会无尿,有时也会表现腹泻。发病时间长的猪全身会称呈现苍白,身体能量耗尽,皮肤粗糙,四肢无力,尤其是下肢,会麻痹掉,最终导致癫痫和死亡。无名高热综合症的发病时间为1至3周,通常被感染的母猪率先发病。由于这种病会导致败血症,在猪死后症状呈现的更加明显,死猪全身是红色的,严重的会出血。

二、猪仔患无名高热综合症的原因

1.选址不合理

调查发现,许多农村养殖户对于选址不规范,将猪场防止在庭院里,会出现任何猪共用环境的现象,这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对猪仔的生在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2.多种家禽共养

在农村,不少小规模的养殖户为了减少成本,尽可能的利用好有限空间,在养殖猪为主的同时,也养殖了牛,还有鸡鸭鹅等等。这种养殖的状况,很导致疾病传染率提高,同时也会早成传染面积的扩大,猪的抵抗力比较弱,其他禽类的传染病很容易传到猪的身上去,从而也使无名高热综合症的发生。

3.消毒不到位

农村养殖户受到传统养猪习惯的影响,对于现代养殖手段并不熟悉,比如在消毒方面,他们重视程度不足,不会制定严格的消毒目标和计划,消毒次数也是时有时无的,有的嫌麻烦干脆就不消毒了,这对病毒来说,绝对是个乘虚而入的好机会,出现并发症,并引起无名高热综合症。

4.疫苗不合理

农村中小规模的养殖户对疫苗的了解不充分,对于疫苗的注射,他们只会选固定的几种疫苗,比如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等等。对那些导致无名高热综合症的病则未进行注射,这些猪病包括支原体,伪狂犬,蓝耳病等等。正是对支原体,伪狂犬和蓝耳病注射疫苗的疏忽,加上其他因数的影响,二者相结合,导致无名高热综合症的爆发以及流行。有的养殖户虽然注射了,但却很不规范,忽视了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剂量方面,养殖户没有严格按照剂量进行注射,导致无名高热综合症的爆发,有的养殖户虽然对对母猪进行严格的注射这些疫苗,但是却忽视了猪仔的年龄,在仔猪时不注射以上疫苗会导致免疫空白,为以后无名高热综合症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防治无名高热综合症的对策

1.选址要舒适干净

选址在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把养猪的圈舍由庭院转移到庭外,既给人类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也给猪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同时尽量地避免了人类身上的病原体传到猪的身上去,从而导致无名高热综合症的爆发。

2.专职养猪

了解多种家禽混养给猪带来的危害,做到专职养猪,避免其他家禽的病原体传染到猪的身上去,减少其他动物与猪的接触,避免其所携带的病毒转移到猪仔身上去,从而导致无名高热综合症的暴发流行。再者也要避免人和猪的接触,工作人员做好自身与猪的隔离,避免传染,谢绝参观,兽医以及猪贩子来的时候要注意进行消毒工作,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毒,不可马虎,这样可以有效的防防止人与猪传染导致无名高热症的发生。

3.规范消毒

对于规范的养猪场,要求工作人员要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化,并能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定期对猪场进行全方位消毒,同时加强监督,避免出现消毒时有时无的情况,而个体养殖户无人监督,这需要养殖户自己要清楚地知道消毒不规范对自己的经济利益会造成极大损失,从而敦促自己做好消毒工作。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宣传,防止因为消毒不到位而造成疾病传播到人身上。

4.规范疫苗注射

合理使用疫苗,以下根据工作经验以及查阅资料介绍疫苗的规范使用,仅供参考。

4.1对母猪进行免疫

在母猪生产之前,先注射2次蓝耳病灭活疫苗,时间掌握在45和30d时。然后再注射2次支原体灭活疫苗,时间掌控在产前,分别为35和21d(这个时候同时注射猪瘟疫苗)。最后注射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在产后28d进行。

4.2对仔猪免疫

2到3周的猪仔注射2ml蓝耳病灭活疫苗,注射方式为肌肉注射;1周的猪仔可以注射支原体疫苗;发生过猪瘟的猪场对猪仔要就行3次注射猪瘟疫苗,时间分别为刚刚产下时,产下后20到25日,第六十日;第21日时,对仔猪进行为狂犬基因缺失弱病毒疫苗注射。

4.3药物防治

仔猪注射3次1ml土霉素,在仔猪出生后第三,第七第二十一天进行注射;断奶之后,在仔猪的食物中添加支原净或金霉素,达到防止支原体侵入仔猪体内;断奶前后一周,将应激电解多维添加到仔猪的饲料中,防止发生应激。

四、结语

这几年无名高热综合症在养猪场的流行以及造成的流感,不但是养殖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危险,因而社会以及政府对无名高热综合症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为了广大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也为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监管以及防疫部门要加强对无名高热综合症防治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且有效的计划,计划既要能够有效的防治无名高热综合症,也要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安全负责。

相关阅读

草鱼肝胆综合症如何防治?


草鱼,又俗称草鲩、白鲩等,属于鲤科草食性鱼类,是我国常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不仅与青鱼、鲢鱼和鳙鱼并称“四大家鱼”,而且该鱼的产量贡献率约占全国淡水鱼人工养殖产量的1/5以上。在草鱼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问题较为突显,而肝胆综合征是常见疾病之一,这种疾病多出现在夏季高温大量投饵时期。笔者结合前期实践经验,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草鱼肝胆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一、流行原因

1、群体阶段:该病可感染不同阶段的草鱼(苗种到成鱼),以5~6月份二龄草鱼和当年夏花为易感群体。

2、发病时节:流行季节5~10月份;发病水温为20~28℃,其中,以季节过度或昼夜温差大时易爆发,如“白露”时节。

3、养殖密度:高密度养殖时此病易发生。

4、环境因素:水质监测指标DO、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环境条件发生恶化和大量投饵时此病易发生。

5、并发症:发病草鱼多会并发感染“病毒性肠炎”或“细菌性出血病”等。

二、病害症状

从体表和腹腔内部两个方面观察其发病病症:

1、体外症状:病鱼离群独游,吃食能力下降。捞出观察可见其体色加深,呈“青头乌背”状。其中,鳃丝充血出现紫红色,严重时末端鳃小瓣脱落,拖有污泥或杂质;病鱼眼眶、鳃盖、鳍基、肛门、尾柄处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尾鳍末端有白色透明带。

末端鳃小瓣脱落

尾鳍末端有白色透明带

2、体内症状:腹腔有黄色或血色积水;肝脏病变呈土黄色并呈现花肝、绿肝;胆囊肿大且暗失光泽;肠道充血。

肠道充血

花肝、绿肝;胆囊肿大且暗失光泽

三、治疗方案

首先,明确治疗思路:经过上述分析,可见肝胆综合征的引发病因主要源自内部代谢障碍和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故采用“内服调理”和“外界改良”相结合思路开展治疗。

其次,减少潜在病原:减少投饵量并及时清理掩埋死病鱼。

最后,落实治疗步骤:内服药剂氟本尼考200~400克、三黄散200克、多维150克和“应激宁3型”300克拌料40千克,每日投喂一次,连用5~7天。同步使用底毒消(150克/亩)和洁水灵(150克/亩)进行环境改良,连用3天。

四、治疗效果

连续用药2日后,死鱼数量明显下降;内服一周后,死鱼数量基本稳定;后续定期坚持拌饵投喂保肝护胆类药剂。

五、总结与建议

一直以来,鱼病问题都是推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上述情况,首先应做到合理降低养殖密度,优化养殖模式和品种搭配。在本例中建议养殖密度低于1000尾/亩;同时,优化养殖模式和品种合理搭配,适当套养白鲢、花鲢以及鲫鱼等常见品种,常见投放比例为白鲢70~80尾/亩、花鲢20~30尾/亩和鲫鱼300尾/亩。此外,还应注重水质管理和科学投喂并重,切记严防浑浊水体现象的出现,如若出现会加重死亡率。最后,合理用药和定期药物预防。此病发生期间严禁滥用外用刺激性药物(如硫酸铜、三氯制剂等),该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大量死亡;后期用“三黄克菌素”+“应激宁3型”拌饵投喂,半月一疗程,每一疗程持续5天,每天一次。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应激综合症的防治方法



随着河蟹养殖密度的逐步提高,许多地方一到了高温季节就出现大量的伤亡,这其中有细菌性的疾病,也有天气原因(高温)引起的一些生理性疾病,而近几年,一到养殖中后期就容易出现河蟹不明原因死亡,而且伤亡逐步增加,这其实主要是高温应激综合症的体现,因此要加强高温期的管理。
1.病因
高温应激综合症的病因主要是水体积温过高。螃蟹具有“怕热不怕冷”的生理特点。当水体温度超过28度时,河蟹的生理机能开始下降,表现为吃食减少,体抗力差,晚上上岸等,抵抗力减弱,严重时破坏神经系统,同时与烂鳃、肠炎、水肿等并发,发病死亡率高,而且温度越高,伤亡越大。往往入秋水温降低后情况会好转,但此时河蟹已伤亡大半,所以关键在于如何顺利度过高温季节。
2.病症
河蟹的高温应激综合症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病症,主要表现在高温季节,每天50-100只死亡不等,而且死亡数量越来越多,检查螃蟹,往往软弱无力,离开水面不到5分钟就死亡,鳃丝发黑,爪尖发红或烂掉,肠道无食,肝脏颜色变淡,口吐泡沫。发病池塘一般水质浓浊或浑浊,蓝藻滋生,透明度低,氨氮、亚硝酸盐较高。
3.流行情况
主要多发于长江副热带高压地带,如苏南、安徽、洪湖等地。
4.防治措施:
1)尽量避免高温期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剂,否则会加重河蟹伤亡。
2)处于发病的塘口建议不要大量换水,以免加重伤亡,外源水好的塘口可以适当添加新水,少量多次。
3)水质恶化的塘口如果没有水草,建议移栽水花生、水葫芦等,净化水质后再使用药物治疗。
4)定期使用底福康+靓水,改底调水,防止水质恶化,减少细菌滋生。
5)注重水草的养护,高温季节防止水草腐烂和水草过密,充分发挥水草的遮阴降温的作用。
6)发生高温应激综合症的塘口,建议第一时间全池泼洒金维安+离子钙,同时辅以维免+普乐强拌料内服,增强河蟹的体质和抗病能力,缓解高温应激。

鸡减蛋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


杜君1崔玉富2李金财2

(1.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137200,2.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畜牧站137200)

鸡减蛋综合症严重影响养鸡业的发展,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病因素,应用科学的诊断技术,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确保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引起本病传染的病源是腺病毒属中的产蛋下降综合征-76病毒,危害甚大,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状,7~20天后病毒在鸡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腺中大量复制,导致腺体的炎性症状,卵子及蛋壳形成机能紊乱,产生蛋壳异常。应激反应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使健康鸡群在产蛋高峰时出现群体性减蛋或不能达到预期水平,同时鸡群采食量下降,出现一过性腹泻,使蛋壳发生变化。

1流行特点

鸡减蛋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鸡群产蛋率大幅度下降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产蛋高峰期的鸡最易感,褐壳蛋鸡比白壳蛋鸡受害严重。病毒主要经卵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但是水平传播速度缓慢,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病鸡的粪便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经口传播,在病毒血症时也可经注射器传染给健康鸡。

病毒主要在病鸡的淋巴组织中复制,特别是胸腺和脾脏,病毒可在卵壳腺中大量复制,引起严重的炎症,导致鸡产蛋减少和出现畸形卵。

2主要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产蛋数量急剧下降,个别鸡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羽毛蓬松,腹泻等症状。同时,病鸡所产蛋的蛋壳表面粗糙呈砂纸状,褐壳蛋色则变浅或呈灰白色。薄壳蛋、软壳蛋、畸形蛋明显增加,蛋清稀薄,有部分混浊的絮状物附着,蛋黄色素变浅。本病病程约4~10星期,病鸡很难恢复到原有的产蛋水平,产蛋期缩短,垂直传播时出产期推迟。如果潜伏感染鸡在疾病发作前已经获得了抗体,则病毒的传播可能会变慢。病鸡只是不能达到预定的生产性能或产蛋期推迟,并没有明显的其他症状。

3病理变化

病理主要出现在鸡的输卵管和子宫部,输卵管各部黏膜发炎、水肿、萎缩,蛋白分泌腺数量下降。病鸡卵巢萎缩变小或有出血,子宫黏膜发炎。有时也出现脾脏轻度肿胀。卵巢无弹性,在腹腔中存在各种发育阶段的卵。从鸡只感染后的第七天开始,病毒在表面的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核内包涵体。很多被感染的细胞脱落到管腔中,并出现严重快速的炎性反应。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同数量不等的异噬性细胞一同侵害基底膜和上皮。在产生异常蛋的第三天以后,可能就会见不到包涵体,但病毒抗原可持续存在1星期以上。

4临床诊断

发病鸡群出现一过性水样腹泻,而后表现为产蛋突然下降,每天下降2%~4%,连续2~3星期,下降幅度最高可达30%~50%,以后逐渐恢复,但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开产前感染时,产蛋率达不到高峰,蛋壳退色,下软皮蛋等为本病的特征。

5鉴别诊断

鸡新城疫。剖检可见病鸡各处黏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等。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鸡新城疫的突出特征。

传染性支气管炎。其特征是病鸡咳嗽、流鼻液、打喷嚏和气管发出锣音。感染鸡生长受阻,耗料增加,产蛋和蛋质下降,死淘率增加,鼻腔、鼻窦、喉头、气管内有浆液或粘液。病程长者支气管内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在气管下端形成黄白色栓子。

禽流感。病禽特征性症状为冠髯发绀、出血,头肿流泪,呼吸困难,衰竭死亡,部分病鸡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点是多处皮肤出血,皮下水肿,眼结膜出血,整个消化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

6预防

免疫接种应用EDS-76油乳剂灭活苗,于鸡群开产前2~4星期注射0.5毫升,可保护整个产蛋周期。饲养管理上应注意鸡、鸭、鹅不能混养,做好平时的卫生消毒工作。复合维生素B(主要成分为硫胺素、烟酸等)口服液饮水,每支500毫升。对肉用鸡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做如鸡舍清洁和消毒工作。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症的预防治疗研究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症作为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发生率较高,发病机制较多,主要包括通风不良、过冷或过热、污染等不良环境应激;产期护理失当、未合理饲养或营养失调等饲养管理缺陷;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等疾病因素;母猪泌乳器官发育不健全或先天性发育不良等自身体制缺陷等。若未采用科学有效治疗会导致能繁母猪死亡或淘汰,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产下仔猪健康,对现代自繁自养规模化猪场长远发展影响较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选取某猪场发生产后泌乳障碍综合症的母猪40头作为研究对象。母猪表现为萎靡不振、厌食,经常便秘,且粪便为黑褐色、干燥,病情严重者粪便为小硬球,黄白色黏液包裹;乳房坚实肿胀,热感明显,触诊疼痛,拒绝哺乳仔猪;无乳或只能将少量稀薄乳汁挤出,病情严重者皮肤光亮,乳房肿胀明显,清水样乳汁,易乳房坏疽。母猪乳房坏疽后体温上升,青紫色乳房,只能挤出清水且少量带血。生产仔猪表现为消瘦、饥饿,经常频繁追赶或拱母猪;皮肤苍白,死亡率高,严重者整窝仔猪死亡。

诊断方法:泌乳期少乳或无乳均可诊断为该病,表现为不愿意让仔猪吮吸、发热、不想站立或厌食等。若为急性病例可结合乳房坚硬度、红肿程度及阴道分泌物异常诊断。

治疗方法:母猪产后选择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20万~30万IU催产素,1次/天,持续3~4天。

2.结果

40头母猪经催产素治疗后,仅3例阴门不正常分泌物(7.s%),10例便秘(25.O%),仔猪断奶均熏从5.Okg提升至5.9kg。

3讨论

随着猪场饲养规模的扩大,加之封闭式分娩方式逐渐普及,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当前尚未明确该病确切的发生机制,多认为可能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有关。本组采用催产素治疗,其作用在于可促进乳腺乳汁分泌,在乳腺腺泡中存储。催产素可收缩腺泡周边肌上皮样细胞,收缩乳腺泡周边平滑肌细胞,便于排出乳汁,同时有利于促进恶露与胎衣排出,加快子宫复旧。

大量实践证实,有效控制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的重点并非治疗,而是预防。发病后即使及时治疗母猪也需要时间康复,仔猪无力拱乳头会导致泌乳调控障碍,仔猪供给缺乏会导致消瘦、感染,最终死亡;且母猪乳头也存在乳腺退化风险,对下胎母乳量产生影响,缩短母猪使用年限,增加生产成本与淘汰率。为此还需采取如下预防措施:①强化饲养管理,确保饲料科学投放:强化妊娠母猪饲养管理,营养需合理供应且全价平衡。在妊娠期与哺乳期分别将饲粮配制出来,尤其注重维生素A、E的补充。妊娠期饲养方法为前低后高,既节约饲料又确保胚胎发育正常。哺乳期应配制优质原料,易消化。强化饲养管理,避免母猪滑倒、受惊、相互撕咬、追赶或拥挤等。②确保卫生优良:由此可减少环境应激,确保母猪所处环境清洁与舒适。夏季注重降温防暑,冬季保暖防寒,且适当科学免疫。乳房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会使母猪体温升高,进而使泌乳能力降低或消失,为此需定期消毒圈舍。强化产后母猪监控,监测体温,并对粪便形状、进食情况及外阴部流出分泌物等予以观察,及时治疗患病母猪,避免病情严重对泌乳产生影响。③添加多汁饲料:母猪产后在饲料中应添加青绿多汁饲料,如南瓜、甜菜或胡萝卜等,可增强食欲,预防厌食。甜菜可防上产后便秘或厌食,但要逐渐增加用量,避免首次添加过多导致腹泻。④喂养益母生化散:产后2~3天可给予益母生化散,包括益母草、干姜、桃仁、当归及川芎等,可益血补气、化瘀活血、止痛温经,加快产后乳汁分泌与子宫复旧。⑤强化虚弱母猪护理:产时若难产、产程长或胎位不正等易导致母猪产后身体虚弱,食欲差,少乳或无乳,此时可输注300--400mL25%葡萄糖、2~6mL三磷酸腺苷、5~lOml。5%葡萄糖酸钙或3~5mL新斯的明。

综上所述,催产素治疗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症效果较好,日常饲养过程中还需注重卫生,并强化饲养管理,以控制疾病发生。

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防治案例分享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斑点叉尾鮰、云斑鮰、乌鳢、虹鳟、裂腹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等鱼均有发生。小鱼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则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的治疗实例。

【发病情况】

四川乐山市井研县,池塘面积约10亩,水深2米,斑点叉尾鮰鱼种约10000尾,每尾均重100g左右。2014年5月30日检查,测得pH8.6,亚硝酸盐0.1mg/L,氨氮0.4mg/L。塘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游边现象。据养殖户阐述,此现象已持续近一周,每天持续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

【症状】

从池中捞2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红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解剖见鳃有糜烂,粘连情况;腹水;鱼鳔严重点状出血,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
头部、鳍条、腹部红点
鳃糜烂,多粘
解剖图

【病因分析】

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一、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二、乱用药物。

三、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

根据这起案例的发病症状与解剖现象,初步诊断为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水环境恶化,亚硝酸盐超标。

【治疗建议】

1.内服:鱼病康套餐+板黄散+维生素k3+肤美各一包=拌料20斤,连喂4日。内服肤美,降解饲料中的毒素。
2.外用:净水宝500g/亩+氧多200g/亩,苯扎溴6瓶+浓戊二醛溶液6瓶每日一次,连用两次。内服板黄散,专治肝胆病,清热解毒。
3.隔三日后用藻种+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治疗追踪】

用药两天后死鱼数量减少至每日5尾左右。5日后偶尔发现一条死鱼。效果理想。

夏季水温高,各类鱼都容易发生肝胆综合症,因此小鱼建议您,科学投喂是第一步,饲料的受潮发霉变质后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等都会造成鱼的肝脏发病,切忌过量投喂;发生疾病时也应正确治疗,不用副作用大的渔药,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不建议使用药效强烈的西药,而要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搭配维生素内服,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外用消毒药物也尽量选择温和的消毒产品为好。

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常见病肝胆综合症防治技术



症状
肝胆肿大,颜色异常。肝胆综合症病因:营养失衡、毒性物质、生物性病原、药源性因素等。

预防
1、选择专业化大饲料公司生产的优质全价的黄鳝料,选择使用无污染、无变质、鲜度较高的鲜鱼(尽可能少用冰鲜鱼)制作鱼浆,有条件的在鱼浆中加入动物肝脏。长期添加拌料王、肝胆舒。
2、保证水质嫩、活、爽,增加水体的自净功能。最好是使用亿隆达活菌1号或巨能菌全池泼洒,消除铵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维持水体合理菌群和良好藻相,减少病原菌数量,从而减少鳝池消毒次数和用药量。可以显著减轻对肝脏的损害。同时注意不灌入农药、化工排废、城镇生活污染的水。
3、正确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选择专业大厂生产的黄鳝专用鱼药,要求低毒高效、低刺激、低残留。有生产许可证、GMP认证、批准文号、执行标准的“国标兽药”。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必须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不得任意加大和减小用药量,不得任意减少和增加用药次数。
4、建议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拌料王”和“肝胆舒”,减少肠道产毒,消除肝脏脂肪沉积。定期内服郁金散,除排体内积累的毒素。
5、治疗:减少投喂量50%。内服爱福灭+龙胆泻肝散+乾兴多维(加倍),连用4天。病情较轻的,郁金散+龙胆泻肝散+乾兴多维,连用三天。预后。维持减半投喂7天。并添加肝肾宁,恢复肝细胞功能。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一个复杂的症候群,是肉鸡的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以腹腔明显积水,肺瘀血水肿和心脏扩张肥大为特征。近年来,本病在国内外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养禽业主要关心的鸡病之一,每年给肉鸡养殖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

1、发病情况

发生在3~5周龄,主要危害快速生长的肉用仔鸡,公鸡发病高于母鸡。据统计,公鸡的发病率为1.5%,母鸡发病率为0.2%。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生较多,寒冷季节明显增加。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死亡多,死亡高峰多见于4~7周龄。

2、临床症状

病鸡采食量减少,生长变慢,突然死亡。最典型的症状是腹部膨大,腹部皮肤变薄发亮,用手触压有波动感,病鸡行动困难,腹部着地,企鹅状走动。呼吸困难,严重病例冠和肉髯呈紫红色,抓鸡时可突然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发现,在扩张的腹腔中积有300mL以上的黄色腹水,液体中可混纤维素块或絮状物。肝脏皱缩,体积变小,边缘钝圆,质地较韧,表面不平,常有一层白色纤维素膜包裹,有的病例见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心包腔积有大量清亮液体,右心室肥大,肺瘀血、水肿、脾、肾、胃、肠均瘀血。

4、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症状和病变诊断为肉鸡腹水综合症。

5、防治

鉴于此病一旦发生和出现临床症状,多以淘汰和死亡告终,并且该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所以采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等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冬季在不降低鸡舍温度的情况下,增加鸡舍通风换气量可使该病下降50%。

对30~50日龄以后的肉鸡采用控制照明时间,抑制鸡的采食量和活动量,降低对氧的需求矛盾,从而达到减少发病的目的。

合理搭配饲料,低能量和蛋白水平,早期进行合理限饲,适当控制肉鸡的生长速度。此外,可用粉料代替颗粒料或饲养前期用粉料,同时减少脂肪的添加。

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预防肉鸡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在饲料中按500glt的比例添加维生素C,以提高鸡的抗病、抗应激能力。

发现病鸡首先使其服用大黄苏打片(20日龄雏鸡每天1片/只,其他日龄的鸡酌情处理),以清除胃肠道内容物,然后喂服维生素C和抗生素。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加强舍内外卫生管理和消毒。

6、小结与讨论

该病与猝死综合症及生长障碍综合症是当前世界性的肉鸡饲养业中的三种严重的新病,由于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原因较为复杂:慢性缺氧、寒冷、肥胖、鸡舍通风差、氨气过多、维生素E、硒、磷缺乏、饲料或饮水中的钠含量过高,饲料中油脂过高,高能量饲喂,快速生长,药物或霉菌中毒等。所以只有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减少发病。

据生产现场调查,加强鸡舍的环境管理,解决好通风和控温的矛盾,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氧气充足,减少有害气体,合理控制光照。另外保持舍内湿度适中,及时清除舍内粪污,减少饲养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应激,给鸡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在饲料中增加饲料添加剂和维生素C的含量或添加1%的碳酸氢钠等,都可降低和减少肉鸡发病、死亡。从而达到增加肉鸡饲养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家禽腹水症多是由血压增高引起的,而且主要是肺动脉压过高引起的右心衰竭,所以又称肺动脉增高压综合症,为今后研究控制肉鸡腹水综合症提供了线索并指明了方向。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诱发该病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料因素等,一般都是机体缺氧而致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衰竭,以致体腔内发生腹水和积液。
遗传因素
主要与鸡的品种和年龄有关,由于遗传选育过程中侧重于生长方面,使肉鸡心肺的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具有先天性的不平衡性,即心脏正常的功能不能完全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相对缺氧。据观察,幼龄快速生长期的肉仔鸡对能量和氧气的需要明显增加,红细胞在肺毛细血管内不能畅流,影响肺部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衰竭,血液回流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强,这可能是该病发生的生理学基础。
环境因素
环境缺氧和因需氧量增加而导致的相对缺氧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致慢性缺氧;肉鸡的饲养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寒冷季节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或通风换气次数减少,空气流通不畅,换气不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和尘埃在鸡舍内积聚,空气污浊,含氧量下降,造成相对缺氧;同时天气寒冷和处于快速生长期,其代谢率升高,需氧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加重缺氧程度。在缺氧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快,肺部功能损害,毛细血管增厚,从而造成血管狭窄,肺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使右心肥大、壁薄,血流不畅而致心力衰竭,进一步造成肝及其他脏器的血压升高,导致血压较低的腹血管中的血液回流受阻,向腹腔渗透而形成腹水。
饲料因素
饲料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能量日粮使肉鸡的耗氧量增加。由于消耗过多能量,需氧增多而导致相对缺氧;喂颗粒饲料的鸡采食量大,生长快,饲料消化率高,需氧增多;
②高蛋白质或高油脂等饲料造成营养过剩或缺乏;
③饲喂的菜子饼中芥子酸含量高;钙、磷水平低于0.05%或维生素D在每千克饲料中的含量低于200IU;
④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0.37%;其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以及饲料霉变、霉菌毒素中毒等也可引发腹水症。
疾病及中毒性因素
当肉鸡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时,可继发腹水。机体中间代谢的有毒产物蓄积,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某些药物用量过多及损害肝、肾等的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肝脏或肾脏病变,降低解毒及排泄机能,导致机体中毒,静脉淤血,血压升高,血管渗透性增大,血浆外渗而形成腹水。
流行特点

季节: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这与冬春季节舍内饲养通风不良而造成缺氧有关。
日龄:本病多发于4~5周龄,这与此时正值肉用仔鸡迅速生长有关。
品种与性别:虽然本病在各类家禽中均可发生,但最多发、最常见的是肉仔鸡,特别是迅速生长的肉鸡。通常在发病鸡中公鸡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关。症状表现为突然死亡。但通常病鸡个体小于正常鸡,而且羽毛蓬乱,神情倦呆,不愿活动,呼吸困难和发绀。肉眼可见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病鸡腹部膨大,呈水袋状,触压有波动感,腹部皮肤变薄发亮。严重者皮肤淤血发红,有的病鸡站立困难,以腹部着地呈企鹅状,行动迟缓,呈鸭步样。病程一般为7~14天,死亡率10%~30%,最高达50%。
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饮水和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爰,冠和肉髯发绀。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速度加起,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特征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k,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呈鸟步样,有的站立不稳以腹着地如企鹅状。该病发展往往很快,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l-3天内死亡。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包括:腹腔内有100~500毫升甚至更多的淡苛或淡红黄色半透明腹水,内有半透明胶冻样凝块;肝瘀血肿大,呈暗紫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素奠,质地较硬;心包膜混浊增厚,心包液显著增多,心庄体积增大,右心室明显肥大扩张,心肌松弛;肾肿大瘀血;肠道黏膜严重瘀血,肠壁增厚;胸肌、腰肌不同程度瘀血;皮下水肿;脾肿大,色灰暗;肺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气囊混浊;盲肠扁桃体出血;法氏囊黏膜泛红;喉头气管内亨黏液。
综合防冶
选育优良品种
肉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导致腹水症发生的内在原因。鸡,特别是肉鸡的肺占体重的百分比很小,且肺被固定在胸腔中,随呼吸伸缩的范围有限。所以选育对缺氧和腹水症都有耐受力的家禽品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添加内源性胆汁酸
肉鸡在育种与养殖理念不断进步下,达到出栏日龄的天数越来越短由原先42天左右缩短至38天左右,这期间肉鸡腹水问题也越发严重。肉鸡腹水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心肺系统的发育跟不上肉鸡生长速度,加之环境控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存在不合理情况与日粮构成的不同缺陷肝脏逐渐变性,造成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下降造成体液外渗,最终导致心膜内及体腔内积水现象。养殖过程中保护肝胆系统健康对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内源性饲料级胆汁酸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注入内源性胆汁酸的使用,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升肝脏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能从根源上解决肉鸡后期腹水问题。

改善饲养环境
缺氧是造成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设计和改造鸡舍,要解决好防寒保暖与通风换气的关系,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鸡舍建筑时要有天窗,安装换气扇,定时强制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新鲜;改善供暖条件,不要在鸡舍内放置煤炉,防止污染空气,育雏期可采用火炉供暖,炉门要在鸡舍外,较好的方法是采用恒温控制的风扇和由定时控制的负压通风系统来解决通风与温度降低的矛盾,从而有效降低腹水综合征的发生率。同时,采取高床平养,定期清理粪便及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有害气体含量。
改进饲养管理
早期适度限饲肉用仔鸡早期生长速度快,对腹水症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饲防治效果明显。李增光等进行的肉鸡早期限饲试验,即从13日龄起对肉仔鸡每天减少饲料量10%,维持2周,然后恢复正常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限饲对降低腹水症的发生率确有显著效果,限饲组的发病率相当于对照组总发病率的24.5%。Arce在海拔1828m的地区对7~28日龄肉鸡采用隔日限饲法,腹水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对生长无不良影响。Albers对15日龄至屠宰前的肉仔鸡每天定时供料进行长期限饲,结果死亡率降低36%,饲料利用率改善37.3%。
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喂方式用低营养水平日粮饲喂的肉仔鸡腹水症远远低于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仔鸡。建议在3周龄前饲喂低能日粮,之后转为高能日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3周龄,粗蛋白20.5%~21.5%,代谢能量11.91~12.33MJ/kg;4~6周龄,粗蛋白18.5%~19.5%,代谢能量12.54~12.75MJ/kg;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3%,代谢能量12.75~12.96MJ/kg。
由于饲喂颗粒料会大大增加肉鸡腹水症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不影响其他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延长粉料饲喂的时间,限制肉仔鸡的快速生长,一般以2~3周龄给予粉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料为宜。
合理控制光照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光照,采用间歇光照法是促进肉仔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如下:一是在间歇光照条件下,鸡黑暗期间产热和氧气需要量均显著降低。二是在间歇光照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有差异。在生长的第三周已经具有发生腹水症的趋势,而短暂的生长抑制不但对肺和心与肌肉的比例无副作用,而且具有有益作用,使腹水症的发生率大为降低,而到第六周龄时会由于代偿生长和连续光照的鸡达到相同体重。控制的方法是:肉仔鸡2周龄开始晚间采用间歇光照法,即2~3周龄光照1h,黑暗3h;4~5周龄光照1h,黑暗2h;6周龄至出栏光照2h,黑暗1h。
适当添加或控制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用量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降低高浓度NaCl诱导的腹水症引起的肉鸡死亡率,日粮中维生素C添加量应在450~500mg/kg。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日粮中维生素E含量应为24mg/kg。
微量元素硒可减少高海拔地区腹水症的发病率,有机硒源优于无机硒源,饲料中硒的添加量应为0.15mg/kg(超过0.3mg/kg时会引起机体中毒)。
矿物质: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在0.9%~1.1%,磷的含量应在0.7%~0.8%,食盐含量控制在0.5%以内,钠的含量不超过0.25%,可用NaHCO3代替NaCl作为钠源。
氨基酸:据报道,添加β-丙氨酸可使腹水症的致病率增高,且与含量成正比,而添加胆碱可使致死率降低。添加L-精氨酸可减少腹水症死亡率,所以日粮中可适当减少β-丙氨酸,补充L-精氨酸。
治疗措施
无菌操作用针管抽取腹腔积液,然后注入0.05%的青霉素普鲁卡因0.2~0.3mL,1%速尿注射液0.3mL,严重病例同时肌注10%安钠加0.1mL。全群饮水中加入0.05%维生素C,或在饲料中添加氯化钙、利尿剂、健脾利水的中草药等。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在饲料中同时拌入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
用25%葡萄糖4~5mL/只,双氢克尿塞4~5mL/只,口服,每日2次,同时饮水中加抗生素,连用3d,可减轻鸡群病情。但实践证明,治疗该病的价值和意义不大,一旦发病,应及时淘汰处理。

斑点叉尾鮰点肝胆综合症防治实例



发病情况

重庆市万州区一斑点叉尾鮰养殖户,池塘面积约5亩,水深1.8米,2台叶轮式增氧机,于2013年6月放养规格斑点叉尾鮰鱼种5000尾,现每尾均重100g左右。

2013年8月24日到现场检查,测定水温25℃,水质监测试剂盒测得pH8.6,亚硝酸盐0.2g/L,透明度不到20cm。鱼池表面有一层浅绿色油膜伴有轻微水化。下风口漂浮有十几尾死鱼,并可见有游塘现象。据养殖户阐述,此现象已持续近1个月,每天持续有20多尾死鱼,已使用氯制剂进行消毒及用药改底,但不见好转。从池中捞3尾病鱼,外观腹部及头部有点状出血;胸部可见绿色斑点;头部有明显红色出血点,须有黏着现象;解剖见有烂鳃;腹水;肝严重点状出血,并呈花斑肝,严重者肝呈白色糜烂状;胆充盈,暗黑无光泽,也见有胆汁渗出。根据发病症状与解剖现象初步诊断为斑点叉尾鮰肝胆综合症。

治疗措施

1.投放增氧片进行增氧,全池泼洒水博士进行解毒。

2.晴天中午用一元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同时保持开放增氧机,连用2天。

3.用底改净进行改底。

4.用肝胆泰乐200g/袋拌80Kg饲料,迪诺康200g/袋拌50Kg饲料连续投喂7天。

5.用活力益水素进行水培。
 
治疗结果

投料后第4天开始死鱼数量开始逐渐减少,7天一个疗程后游塘现象消失,死鱼偶尔可见几尾,病情得到缓解。 
小结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添加过多是导致鱼类发生肝胆综合症的主要原因,生产上,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亚硝酸盐超标,也是导致鱼类发生肝胆综合症的原因。夏季水温偏高,斑点叉尾鮰饲养管理需减少投饵量,少量多次为宜,以减少残饵,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定时进行底改,合理的投放饵料是降低斑点叉尾鮰夏季发生氨氮、亚硝酸盐中毒发病率关键。

此病例首先采用水博士进行水体解毒,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及蓝藻毒素的含量;然后采用一元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既能达到很好的消毒效果,又能对蓝藻起到一定的杀灭效果;通过拌料主要成分为三黄粉的肝胆泰乐及主要成分为恩诺沙星的迪诺康投喂,对发病鱼进行保肝护胆及预防其他病原菌的发感染;最后使用微生物制剂对水体进行水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8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青鱼是什么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