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林地养鸡均衡生长饲养技术

近些来,在林地果园养鸡,利用鸡为林地果园除草、治虫、积肥,林地果园又为鸡提供适宜的光照、清新的空气。高温天气更有天然阴凉的小气候,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生态、经济效益好的养殖模式。但林地果园养鸡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鸡的生长不均衡,即使是饲养同一批同性别的鸡,出栏时重量差异常达0.5千克之多,这很不利于全进全出,也影响鸡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其原因及解决技术主要有:
1鸡苗质量不一。主要是一些不具备饲养种鸡条件的农村家庭也饲养种鸡,野交乱配,以低价充斥市场。这些鸡长大后就形成性状分离,参差不齐。因此,养殖户不要贪便宜低价而购买这样的鸡苗。此外,种鸡月龄不同,种蛋大小不匀,孵化积温、温度不一,也会使鸡苗有强有弱。
2鸡舍密度过大。林地果园养鸡,是指在鸡的中后期晴天、阴天、白天放养,而雨天、夜间还应关到鸡舍里去。而许多养殖户是育雏期的鸡舍,每平方米饲养30-40只,养大了还是这个鸡舍,如遇雷雨交加天气,夜间淋雨踩死致残的鸡就会时有发生。因此,至少要按每平方米10只的规模搭建避雨棚。如果棚高大于4米,还可在离地面50-80厘米处横架部分木棍、竹竿作栖架,以减少地面密度。
3饲养管理不善。有些饲养者无节制地追求规模效应,一群养上几千只。许多养殖户并不是整天敞供饲料,而是一天喂饲二三次,且只一个人喂料。喂料时上千只甚至数千只鸡蜂拥而上,相互挤撞、踩踏,每次喂料总会造成几只断翅的、跛腿的。强鸡、大鸡吃饱了,弱鸡、小鸡没吃饱以至越养越小。应当在育雏结束开始放养时就按公、母大小分群,每群不超过1000只。许多实例证明:1000只一群的利润还多于3000只一群的利润。
4商品饲料喂量不够。林地果园里的野草、树叶、()昆虫数量有限,有的鲜草利用率只有10%-20%,还有一部分有毒、有害、有刺鸡不能食。低滩草场上鸡采食的鲜草每亩每年不超过200千克,之所以这么低,是由于载鸡密度大,鸡群不停地啄食,可食性野草的再生能力却很低的缘故。即使是树叶鸡都采食,每亩落叶仅约1000千克上下,有些树叶果叶鸡还不食。至于昆虫,只会因为养鸡而不断降低虫口密度,每亩林地果园常常少于100千克。如果1000只鸡放养在5亩林地上。每年养3批,共3000只,那么鸡吃到的野草、昆虫、树叶,每天每只平均是2克,约占鸡平均采食量的2%。高估了野食的数量,势必少投入商品饲料,后果是强壮的鸡是养大了,弱小的鸡却养小了。因此,林地果园养鸡,要根据实际情况补饲商品饲料。
5疾病发生率提高。林地果园养鸡,接触的野鸟多,禽流感、禽霍乱、鹦鹉热、鸡痘防控形势严峻;经土壤和昆虫传播的蛔虫、绦虫、吸虫发病率也大增。鸡一旦染病后就生长缓慢。所以,应当执行常规的慢生型肉鸡免疫程序,在40日龄、70日龄分别进行一次驱虫。
6多年连续饲养。林地果园多年不间断地连续饲养,鲜草和虫子资源越来越少,而寄生虫、病原菌等则会越来越多。因此,在林地果园养鸡采用间歇性办法放养比较好。在严冬或酷暑,将放养鸡的林地果园进行浅翻,把鸡粪(寄生虫、病原菌)翻入土中,播种草种。人工或用除草剂铲除对林果和养鸡有害的杂草、灌木,如苦楝、乌头、野罂粟、狼毒、毒芹、猪屎豆、醉马草、夹竹桃、苍耳、针茅、鹤虱和曼陀罗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一两个月后再养鸡,就能收到较好的饲养效果。
徐新柏

相关阅读

罗非鱼均衡上市养殖技术介绍



为进一步提高罗非鱼的养殖效益,通过实施室内控温培育、提前放苗、轮捕套放、反季节销售等综合措施,可以使罗非鱼的养殖产量增加,销售季节加长,现将此技术介绍如下:

1、罗非鱼苗种培育

每年放养罗非鱼苗种2批。第1批苗种于3月初进入室内培育,密度在3000尾/平方米。以内,温度控制在24~26℃。饲养前期投喂蛋黄,每10万尾投熟蛋黄2~3个,每天投喂3次。后期投喂罗非鱼仔稚鱼配合饲料(饲料含粗蛋白质为35.0%、脂肪8.0%、灰分15.75%、水分12.0%),培育期间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经过20天左右的强化培育,体长可达3~4厘米,这时室外水温基本上已稳定在20℃以上,可出池分批供池塘养殖。第2批苗种于7月初放入室内开始培育,7月底培育成3~4厘米的罗非鱼仔鱼,培育方法同上。

2、商品鱼养殖

(1)清塘消毒

放苗前应将水泥池彻底消毒,3月中旬可以用生右灰10公斤/亩全池泼洒,曝晒3~5天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有害细菌的残留。清洗干净后注入200目过滤后的池水,最好保持每个月清塘消毒一次。投放鱼苗前应注意放苗前后的温差不宜过大。

(2)培肥

池水苗种放养前1周,全塘施放发酵过的绿色有机肥30公斤/亩,然后池塘进水至1米左右,使池塘的水色呈油绿色,透明度达到30厘米左右时放养鱼苗,使鱼苗在比较丰富的饵料生物环境下培育,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3)合理放养

第1批苗种的放养在3月中下旬,水温达到20℃以上时鱼苗在温室培育池中出茁,可放养于池塘中,每亩放养1500尾;第2批苗种的放养在7月底,具体根据大气和水质环境而定。在罗非鱼曲放养的前1天最好用少量鱼苗进行试水。同时可以搭配少量的鳙鱼、草鱼等进行饲养。

(4)调节水质

放苗后,需定期加注新水。多雨的月份,池塘水保持存1.2米左右;到高温季节,则将池水加至1.5米以上。当透明度低于30厘米或大于50厘米及有害藻类过量繁殖时,要及时注换池水,日换水量控制在30厘米左右。其次是在放养期定期使用生物制剂调水,使池塘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5)增氧

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坚持晴天中午12时至下午16时开机4小时,凌晨1~6时开机5小时:阴天、雨天或容易造成罗非鱼缺氧的时间,则要提前或延长开机时间,或全天开机。出现缺氧浮头时可施用化学增氧剂。虽然一般情况下罗非鱼耐低氧能力较强,但是长此以往将会明显降低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提高了饲料系数。

(6)投喂饲料

早晚投饲2次,经常检查吃食情况,一般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早期罗非鱼苗摄食能力相对较差时,一般适当增加投饲量,实行“少量多次”原则,以l~1.5小时吃完为宜;中后期随着罗非鱼的增长,则控制投饲量,一般以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后期则以0.5小时以内吃完为宜。具体视天气状况、罗非鱼的活动、残饵量、水质状况等情况向定。目前罗非鱼饲料以浮性膨化饲料为主,控制投料量使罗非鱼达到八成饱,这有利于保持罗非鱼旺盛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牢,降低饲料成本。不同规格罗非鱼的投饵率参考标准如下:

规格为10~50克/尾的投饵率是6%;50~200克/尾的投饵率是4.5%;200~300克/尾的是4%;300~400克/尾的是3%;400~500克/尾的是2.5%;500~600克/尾的是1.5%;600~800克/尾的是1%;1000克/尾以上的是0.8%。

(7)轮捕套放

避免在8月底和9月初以及12月中上旬一次性起捕,罗非鱼在这段时间内过分集中,供大于销。而平时罗非鱼较少,因此需做好罗非鱼的均衡上市,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捕大留小,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并相应增加轮捕次数,轮捕季节可由以往7月底提前到7月初;轮捕次数由以往的2~3次增加到5~7次。这样可以减轻池塘载鱼量,降低养殖风险。有条件的地方宜提早放养早繁苗或放养越冬苗,争取早上市。

3、商品鱼保温暂养

12月底,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可以提前选择优质健壮、体型完整、规格整齐、活泼的罗非鱼放入大棚暂养。罗非鱼入池后,水何应保持在1.8米以上,水温应保持在15℃左右,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并适当投喂高脂肪颗粒饲料,保持罗非鱼不掉膘,以提高暂养成活率,使其安全越冬,推迟上市时间。一般暂养到2月中旬后再销售,价格较高、效益好。

4、注意事项

(1)夏季温度较高,罗非鱼生长较快,粪便排泄较多,同时池塘中藻类易大量繁殖,因此需增加换水量,延长增氧时间,阴雨天需减少投饵量,以免浪费且污染水质。

(2)高温季节是鱼病多发时节,加强巡塘,除细心观察水质、鱼体生长等情况外,还要防止鱼病的发生。每隔30天左右用10公斤/亩的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以调节水质和杀灭细菌,发现病鱼要及时将其捞起,以免整个池塘的鱼体受到感染,用药前严格按照药品说明操作。

(3)每天对天气、水温和投饵量等情况进行观测,做好记录;记录投饵的种类、数量,定期观测鱼体生长情况,一般每隔半个月随机抽取20~30尾,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据此相应地调整投饵数量。

(4)做好适时轮捕上市,控制池塘载鱼量,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5)罗非鱼越冬期间要加强水质管理和饲养管理,在这段时间罗非鱼的摄食量减少2/3,甚至停止摄食,需合理安排投饵,多投喂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饲料,增加鱼体的抗寒能力。


养鹅应科学饲养均衡上市


雏鹅育成后,要进行科学何养,抓好补饲工作,青年鹅以青饲料为主.适当补喂精料,上市前2周加大精饲料的喂量,催肥上市、提高鹅肉品质。考虑育肥鹅生长后期主要以青绿饲料为主。容易造成缺钙,因此要注意给鹅补充矿物质饲料,饲喂骨粉、贝壳粉、磷酸氢钙等,保持钙、磷比例在1.3:1左右,同时供给足够的维生素 D,以促进鹅对钙、磷的吸收。科学的饲养还包括坚持牧饲结合,青年鹅在利用牧草的间时,尽量野外放牧、采食野草,这样既可减少牧草的用量,义可增加鹅的体质,提高成活率,缩短饲养期。搞好疫病综合防治,仔鹅做好一驱三针的防治计划,即1日龄注射副勃病毒疫苗,40日龄用广谱驱虫药驱虫,同时抓好产蛋前禽出败、小鹅瘟等病的免疫工作。平时要紧抓卫生和消毒工作,注意鹅只的精神、采食、粪便等情况,发现向题要及时处理。

均衡上市主要指推广早春鹅留种,拉长产蛋期。充分提高种鹅的利用率,改变过去炕孵期从1-5月份5个月扩展到1个月。即从8月开始炕孵到次年6月底结束,每年休炕2个月,以满足苗鹅的市场供应。在秋孵冬养仔鹅,要特别注意供温育雏、以提高成活率。这样仔鹅可在元旦、春节上市,价格较高,养鹅户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通常把30公斤~出栏的猪称为生长育肥猪,根据体重,可以划分为育肥前期(30~60公斤)和育肥后期(60公斤~出栏)两个阶段。生长育肥猪最大的培育目标是保持猪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挖掘遗传潜力,促进快速生长。

第一节生长育肥猪的营养与饲粮

生长育肥猪的消化系统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对养分的消化率高,对饲料的适应性强。

在设计和配制生长肥育猪饲粮时,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1.饲粮的消化能不可忽视。我国的生长肥育猪饲粮能量水平普遍偏低,已成为影响猪生长速度发挥的主要营养因素之一,为降低成本,饲粮中高比例使用麸皮,会使能量不足,另外,如果饲粮中使用棉、菜粕,会使蛋白饲料在配方中的比例增加,进而使玉米等能量饲料的配方空间下降,降低饲粮消化能含量。现代良种猪育肥前期猪消化能水平不应低于3100千卡/公斤,后期不应低于3000千卡/公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量尽可能提高。生产中常见的生长育肥猪毛凌乱、毛长、皮肤苍白等现象也和饲粮能量低有一定的关系,仅靠添加砷制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2.良种猪高营养水平供给。良种猪生长潜力很大,为追求快的增重速度和瘦肉率,生长肥育猪需要供给高的营养水平。理论上,肥育后期猪以沉积脂肪为主,但供给高的蛋白水平饲粮也可沉积较多的瘦肉。

第二节育肥前期饲养管理(30~60kg)

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仔猪基本上都是身体健康、体质健壮的架子猪,但饲养管理不能放松。

1.由仔猪培育室转群来的生长猪按猪只的大小、强弱、种用和非种用、花色分舍分栏饲养。每栏饲养9─11头并挂牌标出转入时间。

2.转群后1周内做好调教,使猪只采食、排泄、休息实现三定位。

3.在既能满足猪只的生长需要,又能降低饲养成本的前提下,在1周内完成由小猪料过渡到中猪料(含粗蛋白16%以上、消化能3100大卡左右),采用自由饲喂。

4.除做好每日二次清扫舍内外环境卫生和每周消毒一次外,仍必须每日早、中、晚仔细观察猪只的精神状况、呼吸、吃食、粪尿等状况,发现异常立即找兽医治疗。

5.从目前部分猪场的饲养情况看,在10~5月间,该阶段的猪易发生散发性、急性、死亡快、以肺部病变为主的疾病。经用青霉素、卡那霉素、磺胺5甲氧等连续用药三天,可控制死亡。通过每日情况观察,一旦发现呼吸加快,体温在40~42摄氏度左右应立即用上述药物治疗。对死亡猪,解剖取样后,送有关部门化验,做药敏试验。按该试验结果及时更换药物。

第三节育肥后期饲养管理(60~90kg)

1一周内由中猪料更换为大猪料。饲粮粗蛋白15%以上,消化能3000千卡以上。自由采食,日喂2次。

2注意防暑降温。如果是复式猪舍,夏季不仅要做好通风,还要注意防暑降温,最好安装喷淋装置,定时给猪只喷淋。尤其是在75~90kg体重时更应加强降温。若无该装置,可在上午九时左右结合冲刷栏舍时给猪喷淋。单列式猪舍,夏天更应注意防晒。下午不可冲刷猪舍,尤其是日光强烈时,易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致使猪只中暑。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猪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抢救。额头浇凉水,耳尖、尾尖放血,并根据病情发展,补液和其他药物治疗。

3欲加快生长速度,在体重达60~70kg时,对猪只进行一次驱虫。

4为减少粉料的损耗和粉尘对呼吸道的刺激,应拌湿喂之,以手握,指缝不滴水,手松即散为度。

5、调群、出栏后的空圈要尽快冲刷干净,并清洗消毒备用。

川西林地养鸡放养密度筛选报告


川西拥有大量的林地,近年来林下养鸡产业得到较好发展。林下养鸡既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草、虫等资源,产出的鸡品质、风味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行情较好,同时鸡粪作为优质肥料可促进林木生长。但在实际生产中,林下养鸡放养密度较难把握,有的密度过大严重破坏植被,甚至土壤无法消纳粪污导致环境污染;有的密度过小浪费林地资源,单位养殖效益较低。本试验选取川西林地中比例较大的竹林地进行鸡放养密度筛选,通过测定放养期育成情况、生长情况以及观察放养后场地植被恢复情况,综合判断较为适宜的放养密度,供林下养鸡场(户)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地点
在川西山地典型区域的雅安市行政辖区内选择4块竹林地(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风、光照等自然条件相近,坡度均为15左右)。
2.试验时间
2010~2011年,每年两批次进行鸡放养工作,放养时间均为3个月,第一批次鸡从4月放养到7月结束;第二批次鸡从8月放养到11月结束。每块竹林地分为6个轮牧小区,每个轮牧小区放养15天。
3.放养鸡种与群体数量
选择草科鸡(雅安地方优良鸡品种)作为放养鸡种,每个试验鸡群数量控制在500只左右(公、母各占50%),每块林地按放养密度20~25只/亩、50~55只/亩、80~85只/亩设置3个处理组。
4.饲养管理
试验鸡先行育雏,25~30日龄脱温,转入放养鸡舍进行适应性饲养15~20天,45日龄开始进行林下放养,并进行必要的放养调教、补水、补料等饲养管理工作。育雏期和放养期采用的配合饲料均为同一厂家生产。
5.观察和测定指标
①鸡生产性能的测定。记录试验鸡群林下放养期间死亡只数,计算育成率;测定试验鸡只放养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计算放养期间的体增重;记录放养期间补料的数量,结合鸡体增重计算料重比。
②植被恢复情况。轮牧小区放养后30天,对地面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积进行测定,评估生态修复情况。
二、试验结果
鸡放养密度对育成率的影响见表1,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分别达到98.76%和98.54%,差异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降低到97.46%,与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相比显著降低了1.30%(P0.05)和1.08%(P0.05)。
鸡群放养密度对放养期间鸡体增重和料重比影响见表2,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50~55只/亩和80~85只/亩的鸡群放养初始体重、放养结束体重以及放养期间鸡体增重差异都不显著(P0.05)。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鸡群料重比相比分别显著降低3.23%(P0.05)和3.56%(P0.05),表明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能在林下采食到更多的草料、昆虫等,相应料重比降低。
由表3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的轮牧小区草地覆盖率放养后30天有所提高,鸡粪作为优质有机肥对植被生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整体植被恢复情况良好。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上限和草地覆盖率在放养后30天略有降低,整体植被基本恢复。()放养密度为80~85只/亩的轮牧小区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在放养后30天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轻度破坏。
三、讨论和小结
罗艺等(2012)选用重庆本地杂交土鸡在果园放养结合种草(苇状羊茅、白三叶),采取轮牧放养方式,轮牧15~20天转入另一个小区,通过测定放养前后轮牧区域植被产草量、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得出10只/亩对植被轻微破坏,但是未测定轮空时间植被生态恢复情况。章学东等(2009)在冬闲田种植牧草、放养优质鸡,放养期73天,与舍饲饲养模式相比,放养模式随着鸡放养密度的增加和时间推移,放养鸡的耗草范围扩大,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在放养密度为50只/亩、100只/亩、150只/亩、200只/亩的放养组中,15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高,只均增重最低,半净膛率、全净膛率最高;200只/亩组的只均耗草量最低;100只/亩组的只均增重最高,料肉比表现最好,鸡胸肉剪切力值最低,肌苷酸含量最高,由此可知冬闲田种草养鸡能提高土壤肥力,降低饲料成本,改善肉质,增加经济效益,以放养密度为100只/亩的综合表现较好,但是该试验主要从提高鸡生产性能等指标考察,未能考察对放养场所植被影响的相关指标。本试验通过考察轮牧区域放养后30天植被恢复情况,放养育成率、增重和料重比等指标,表明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鸡能表现较好生长性能并对轮空30天放养区植被修复基本无影响。杨玉等(2014)考察蛋鸡放养密度和补饲量对生产性能和植被影响,表明补饲量70%下,放养密度为100只/亩对牧草的破坏性小于250只/亩和400只/亩,结合产蛋性能、蛋黄胆固醇含量以及草地保护,以70%补饲量+100只/亩组养殖模式效果较佳,但该试验考察的放养密度相对都较大,在试验中最小放养密度(100只/亩)为相对适宜密度。黄碧能等(2014)在梨园中建植人工混播草地放养绿壳蛋鸡,试验结果表明,与40只/亩、80只/亩和100只/亩组相比,放养密度为60只/亩组生产指标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显著,为最适放养密度,与本试验结果较为一致。乔海云等(2013)在冀南林地放养鸡得出最适放养密度也与本试验结果相似。
本试验在川西竹林地放养当地品种鸡,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的育成率98.54%、料重比2.98都显著优于80~85只/亩的,与20~25只/亩的相关指标差异不显著,放养后30天场地的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率基本恢复,综合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可知,最佳放养密度为50~55只/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698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