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苗种培育

从培育方式上看,仔、稚鱼期培育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
(一)前期培育(从孵出仔鱼到变态后营底栖生活,全长20~30毫米)

1.小水体高密度疏苗培育
培育水池(槽)水体10立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圆形、八角形或方形。在培育过程中根据仔、稚鱼的生长和大小进行几次疏苗分池培育

开始培育密度可在7万~10万尾/米3;开口后分池密度调整为 5万~6万尾/米3;培育到20天左右(变态前)再次分地,密度调整为3万~4万尾/米3;培育到30天左右,密度调整为1万~1.5万尾/米3;到变态结束完全营底栖生活后密度调整为0.7万~1万尾/米3;长到3厘米时,密度调整为0.4万~0.5万尾/米3。此后,进入后期培育,仍可在该池继续培育到5厘米,密度为0.3万~0.5万尾/米3。流水充气培育。

2.在同一水池从孵化仔鱼连续培育到25~30毫米
用2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池,以40~5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水深1米左右。以圆形、八角形为好。投放仔鱼密度为1万~3万尾/米3,但一般以1.5万~2万尾/米3为宜。圆形池、八角形池中间排水,使池水在池内回旋。中间排水口设0.5~1米方形排水网框,框上安装排水网罩,网目应根据仔、稚鱼生长和大小进行更换。方形水池在一头进水,在相对一头排水,也要装有排水网罩,根据仔、稚鱼大小,随时更换网罩。

3.生态培育法
在池内接种生物饵料(小球藻)后,放人牙解受精卵,在池中孵化、进行仔鱼培育,使孵出仔鱼的密度在1万尾/米3,同时进行轮虫增殖,直到营底栖生活,不清扫地底。

由于用大型水池作业不方便,难以管理,而且饵料的利用率也低,所以一般多采用小型水池高密度培育或采用20~30立方米中型水池连续培育到3厘米的方法。

4.培育管理
(1)培育用水 一般用经二级砂滤的洁净海水。
(2)培育水温 为13~22℃,一般控制在17~20℃,最好为18~19℃。水温在10℃以下时,仔鱼很弱。
(3)溶氧 要求在6~9毫克/升,采取微充气。一般按0.5~2吨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而用大型水池一般2~5立方米水体放置散气石1个,微充气(呈微波状)。随着仔鱼生长,充气量可稍大些。培育开始时,如果是高密度培育,用静水充气培育,1~5日龄,每天换水1/5~1/2。5日龄后开始微流水培育,随着仔鱼的生长而逐渐加大流水量。

用大型水池(50立方米)培育时,开始可加水到35~40立方米。0~5日龄静水培育,从1日龄开始加水,到5日龄加满池水,从6日龄开始微流水。流水时期及换水量应根据仔鱼的游泳能力、饵料生物的流失、水温及水质状况来决定。可参考表1-8来进行。

在没有流水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静水换水充气培育,一次加满水。1~3日龄静水培育;3~5日龄开始换水,每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5~1/3;10~20日龄,每天换水1/3~1/2;20日龄以后,每天换水2/3~4/5;30日龄左右(营底栖生活,前后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2/3;长到3厘米完全营底栖生活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4/5~5/6。

换水方法是:有排水网罩的水池,可在排水口排水,而不能安装排水网罩的池,可采用网箱虹吸排换水。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特别要注意排水网罩和换水网箱的网目大小。一般3~5日龄的用100~80目网,6日龄以后换成80~60目;以后随仔稚鱼生长改为40目、20目。另外排水流量(速度)不宜太大,尤其是在3~10龄仔鱼,容易贴在排水网罩上或贴在换水网箱上而死亡。用网箱虹吸换水时,要经常搅动网箱内的水来防止仔鱼贴在网箱上。

(4)池水盐度 一般海水盐度为2.7%~3.5%对仔鱼无影响,而且仔鱼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极强。邹月娥曾试验1~9日龄仔鱼在1.6%盐度海水中,其活动和成活率最高;18~27日龄的仔、稚鱼,在1.2%的海水盐度中生长,存活最好。盐度的降低,对仔鱼的影响很小。

(5)Ph 前期培育池水Ph为7.7~8.6,最适Ph为7.8~8.2。

相关知识

牙鲆饵料培育设施


饵料培育设施是用于培养初期饵料用的饵料生产车间,一般采用大棚室内池。大棚为南北向及东西向,墙为砖石结构;南向下层为半米高的砖墙,上层采用玻璃窗;顶端用角铁棚架,上面固定透光率为 80 左右的玻璃钢瓦。顶棚及南向的玻璃窗内设可移动的遮光布,以调节光照强度。

饵料池建于室内,分植物饵料池和动物饵料池两部分。池子均为长方形结构,长宽比为3:2~2: 1;池高60~80厘米,有效水深40~50厘米;采用砖石水泥结构或玻璃钢质水槽,若是砖石水泥结构,池内贴无毒的白瓷砖;池底沿长边向一侧倾斜,以利排污,但倾斜角不易过大,一般为2~3度。池的最低处设出水口,相对的另一端池上方设入水口,每个池面积6~10平方米。饵料车间内还要配备充气、水加温控温及水消毒设备,以确保在人工可控调温、调光及无菌状态下及时大批量生产、供应饵料。

牙鲆仔鱼的培育


仔鱼孵出后,停止充气,静水,取上浮的仔鱼称量和计数后布池培育。放养密度为3万~4万尾/米;待仔鱼分散均匀后,可用500毫升的烧杯进行第二次计数,方法是取样3~5次,计算全部仔鱼数,求出每杯平均值,再据池水体积计算出池中仔鱼总数。

从仔鱼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每天升温0.5度,到18度后保持恒定。因初期仔鱼的体质较弱,活动能力较差,最好不要换水,采取逐步加水的方式提高水位。开始时水深可在50~60厘米之间,以后每天加水两次,每次5~10厘米深,直到80~100厘米水深。加水时,应通过垂挂于进水管下方、用80~100 目的筛绢制成的给水网罩进水,以防止产生微气泡被鱼误食而得气泡病。从仔鱼5日龄开始,到幼鱼沉底前,每1~2天用虹吸方式吸底排污一次,以清除池底污物,保持水质清洁,预防疾病;并每天检查死亡情况。

饵料的种类及投喂方法与春季育苗的做法相同。为确保池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所投喂的 皱臀尾轮虫营养质量下降,应经常向池内添小球藻,培育初期保持小球藻的密度150万~200万个/毫升,中后期 降至50万~100万个/毫升。培育初期换水率随培育日数的增加而逐步增大,白天、夜晚各换水一次;到沉底生活时,加大换水率到200%~300%。

牙鲆亲鱼培育


(一)天然野生亲鱼的捕捞、运输和驯养
1.天然野生亲鱼的捕获
首次进行牙鲆人工繁殖,只有依靠在产卵季节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在牙鲆的产卵季节,黄渤海为5月初~6月初,盛期为5月中旬左右,从自然海区用单线钓、拖网、刺网、定置网(袖网等)捕获。起网后选择无伤或伤少、个体稍大的雌性个体(在产卵季节腹部膨大,生殖孔呈红色而略圆)、4~7龄、全长约在40厘米以上、体重约在1.5千克以上。雄性(生殖孔细长,在生殖季节稍压腹部即流出白色精液者)3~6龄、全长在35厘米以上、体重约1.2千克以上的个体。两手平托起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水槽或帆布篓里。注意水槽或帆布篓里的水不可太浅,以免尾部用力拍打受伤,还要注意对亲鱼不能倒提鱼尾。装完亲鱼后立即起运。另外也可在秋末、10月以后从天然野生亲鱼离开沿岸水域向深水区越冬徊游时捕获到亲鱼,养到第2年以后作为产卵用亲鱼。

2.亲鱼的运输
亲鱼运输工具用活鱼车或用卡车装水槽或帆布篓。一般 2米1米1米帆布篓装水 1/2~2/3,2~4吨卡车装4~6篓。篓(槽)内铺衬塑料薄膜或软物,防止运输时擦伤或碰伤亲鱼。长途运输每篓装5~6尾、一车装24~36尾。装备用氧气瓶l~2个、直流电充气机1个,每篓放散气石1个,篓上盖有遮光帘(布),充气运输。紧急时充氧。运输19~24小时,成活率达100%。注意行车时颠簸不可太强,途中不投饵,如果采取 15 ℃以下低温运输效果更好。

3.天然野生亲鱼的驯养
运回天然野生亲鱼,可用室内陆上水泥池驯养,一般为20~100立方米,以50~100立方米水泥池为好,圆形、八角形、方形均可,池深100~150厘米,水深80~120厘米,用水为砂滤洁净的海水,水池上和四周要这光,遮光率在75%~90%,池水水温最好在14~16℃,盐度在2.8%~3.4%,pH为7.7~8.6。池内可铺厚15~20厘米的细砂,也可不铺砂。在亲鱼入池时发现有受伤者,可在受伤部位涂抹粉状呋哺西林或紫药水。亲鱼入池时要小心操作,严禁提起尾部。入池时如发现已完全成熟个体测要马上进行人工 授精做完后将亲鱼放回驯养地。人池后向池水中泼洒1~2毫克/升呋哺西林。

驯养密度,一般按1~2尾/米2。流水3~5次/天;如驯养密度小时,可采取充气,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80~90%。保持室内安静,光线要稍暗。

需要注意的是造成天然野生亲鱼人池后的死亡主要原因:一是捕捞、运输时外伤;二是入池后l~2个月不摄食;三是夏季连续水温高造成摄食不良,到初秋衰弱而死亡。天然野生牙鲆亲鱼人油后,很难使其就食,甚至很长时问不摄食直至饥饿死亡。这也是驯养天然野生牙鲆亲鱼成活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想方设法使之尽早开口摄食。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采取以下方法,使天然野生牙鲆亲鱼能尽快摄食。

(1)入池l~2天可不投喂任何饵料,以后每天上午和傍晚投喂活的游动比较慢的中底层饵料鱼,全长10~15厘米,约为亲鱼全长1/3以下,以引诱亲鱼摄食。

(2)将大小合适新鲜或冷冻鲜度好的鰕虎鱼、鮸鱼、玉筋负等用线从鳃外穿进在线末端打一个结,另一端从口中穿出,使饵料鱼不能掉落,用手抓住线的另一端在亲鱼头上方晃动,较天几次, 小 心操作,不能有惊动,来诱导亲鱼摄食。每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有时会长达1~2个月,如发现亲鱼有摄食行动或已开始摄食吊线上的饵料鱼,要再继续诱驯几天,以后每天就可定时投喂。

(3)通过与已经开始摄食的鱼或与由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放在一起饲养,诱导其摄食。
当亲鱼开始摄食后,其饵料主要是鲜活或冷冻的鰕虎鱼、鮸鱼、秋刀鱼、青鳞鱼、小竹英鱼和玉筋鱼等。投饵量按鱼体重的1%~3%,每天投喂1~2次。不能长时间投喂单一饵料,要不同种饵料交替投喂,同时按投饵量的l%添加营养剂(表l-3)。其方法是将营养剂加入小麦粉等调成糊状,填到饵料鱼的口中直接投喂亲鱼。在亲鱼的驯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注意夏季高水温期,要尽可能地保持水温在 25 ℃以下。每天记录水温、pH、盐度、投饵量、残饵量、摄食量和亲鱼的存活状态。经驯养能存活下来天然野生亲鱼,经越冬后第2年大多数可以用于人工繁殖。

(二)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
由于受自然资源量和天气的影响,所以每年很难保证能捕获到性成熟良好的天然野生的亲鱼;其次,天然野生亲鱼能采卵的盛期仅20天左右,卵量不集中而不能有计划地采卵;再其次天然野生亲鱼暂养时由于不摄食而使性腺退化而不能采卵。用注射激素、挤压法人工采卵、授精,其卵的质量和孵化率都很低,天然野生亲鱼驯养成活率又很低,而且当年也不能使用。因此依靠捕获天然野生亲鱼很难有把握获得大量优质受精卵。所以只能采用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自然产卵进行苗种培育。但为了防止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遗传变异和因近亲交配引起隐性基因在后代中的表达,可在人工苗种培育的亲鱼中混合一部分经驯养的天然野生亲鱼,有计划稳定地培育大量苗种。

由人工苗种培育成亲鱼有两种方法:
(1)从苗种期(5厘米以上)挑选是在产卵盛期受精率高、孵化率高的同一批卵孵化出的仔鱼、生长发育良好、整齐、色泽正常、无黑化、无白化、无畸形(脊椎骨融合、鳃盖外缘内翻、外翘)的个体进行单独培育,经2~3年培育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无异常的个体作为亲鱼;

(2)由同期孵化培育的苗种所养成的商品鱼中(一般为养殖1年以上的个体)挑选出生长快、个体大、体形、体色正常的个体单独培育到性成熟作为亲鱼。

由人工苗种开始培育亲鱼,一般需要达到2年以上才开始性成熟,而真正能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育苗的,一般需要培育3年以上。

在培育过程中,冬季水温在10℃以上,夏季水温在25℃以下,盐度高于 1.7%,所用海水经砂滤。苗种一幼鱼期投喂新鲜的鯷鱼幼鱼或绵鳚等幼鱼或是切成适合大小的玉筋鱼、鰕虎鱼鱼肉及牙鲆养殖用配合饲料等。定期向饲料中添加营养剂或复合维生素。避免长期单独投喂一种饲料。长到成鱼一般可将适合的饵料鱼整条投喂。及时吸出残饵和污物,每l~1.5个月换池1次,将池底彻底清扫干净。

(三)亲鱼的越冬和度夏
在进行牙鲆亲鱼的饲养和培育过程中,越冬和度夏是个主要问题。牙鲆成鱼具有耐低温不耐高温的特性,尤其是2龄以上的个体,其耐低温能力很强,在水温 2℃也能忍耐较长时间。水温在8℃以下虽然很少摄食,但能长时间存活。而夏季水温高于25℃不摄食。水温到27℃就已很危险,较长时间处于 27℃或 27 ℃以上,很容易引起大量死亡。

牙鲆亲鱼冬季越冬水温一般不得低于5℃,短时间内不得低于2℃。最好掌握在8~14℃,当然这要和计划产卵时间协调掌握。要提早产卵,越冬水温可稍高些(并和光照时间结合起来)。如果是来年春季平常时育苗,那么当年秋末水温已降到8℃左右即可开始增温,并水温保持在9℃,12月底至翌年1月中旬,可使水温升到10~11℃,到2月初水温可升到11.5~℃,到3月底水温升至13~14℃,一般在3月底、4月初即可自然产卵。冬季一般2天换水1次,水温低时可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随着水温的升高改为每天换水1次或流水循环2~5次/天,每天投饵1~2次。饵料以生鲜饵料或冷冻生饵添加营养剂(同前),及时清除残饵,并定期检查性腺发育状况,以调节水温和光照时间,使之能预期产卵。

在夏季高水温期,尤其是7月下旬至9月初,北方地区水温也会超过25℃,最高有时会达到28~30℃,这会严重威胁到牙鲆亲鱼的生存,这也是造成牙鲆亲鱼难以长久保留下来使用,从而影响有计划稳定大量生产菌种的主要原因。因此亲鱼的度夏问题至关重要。经过几年来实践,可采用下列方法解决:

(1)采取冷却措施,有条件可在亲鱼饲养室内安装制冷机或冷水机。
(2)夏季尽可能提高换水率,每天换水2次以上,整池的水换掉或增大注水量(12个循环/天以上),换水避开白天中午,最好在黎明或夜间换水。
(3)取水应在水深的地方(不抽表层水),不受白天水温上升的表面水的影响。
(4)亲鱼池内要经常保持清洁状态。7月换池后每隔1个月左右换池l次。水池上尽量追光,保持阴凉状态。
(5)投饵不宜过量,做到不要出现残饵。另外夏季水温高,们以更容易氧化,生饵在解冻后鲜度降低快,要注意不要使生饵的鲜度降低。尽量不用含脂肪高的饵料,同时在饵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
(6)打海水井用地下海水饲养。没有海水井,可用地下淡水兑海水保持盐度能在l.7%以上,使水温降到25℃以下。
(7)将亲鱼移到海上深水处。

牙鲆亲鱼培育池


牙鲆亲鱼的培育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环节,其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与控温、控光技术,卵的质量和数量及出苗时间的早晚密切相关。

亲鱼培育池一般应建在环境安静、人员行走及车辆较少、夏季通风顺畅、冬季保温性能好的地方。池塘一般建在室内,房屋用瓦房结构,朝阳部分的墙壁为玻璃结构,房顶的瓦用透光率为60%~80%的玻璃钢瓦,室内四壁设黑布帘以调光,布帘的遮光率为80 。池塘最好用转水槽,圆形或椭圆形,每个 40~50平方米,水深80~100厘米。外设水位平衡管。在水位最高处设一个可活动的集卵管。池底向一侧倾斜,在最低处设排污孔。此外,也可在池内底部四周设若干个斜向上的进水口,平衡管设于池中间,管上设溢水窗。

鳗鲡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是将采捕收体重0.1-0.2g/尾白仔鳗苗养到15g 左右的鳗种。一般分2步实施,第1步在温室内将白仔鳗经30^- 50天培育,养到2-3 g的黑仔鳗;第2步将黑仔鳗在二级池内养到15g左右的鳗种。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养殖技术的改进,近几年来,是将一级池养殖结束后的黑仔直接供应各成鳗养殖单位,由其自己养成鳗种,因此,鳗种培育的方法就出现了多种形式。

1.鳗苗的消毒

鳗苗放养前,先用食盐消毒,1-2天后用2 mg/kg痢特灵或1 mg/kg次甲基蓝消毒.

2.白仔鳗放养密度

鳗苗放养密度视温室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0.2- 0.3 kg,温流水可0.5-1 kg. 3-4月份捕来的鳗苗,每千克有 6 000-8 000尾,折合每亩放养50-100万尾。鳗苗放养的时间因养殖方式不同而异。温室育苗要求越早越好,一般以2-3月份为宜。

3.摄食驯化

摄食驯化是养鳗成败的关键技术。驯化的目的是要改变其野生摄食的习性,使其适应池塘饲养技术的需要,即第一使鳗苗由分散摄食转为集中摄食;第二由夜间摄食转到白天摄食;第三由食鲜活饵料转为吃人工配合饲料。 下池后,当水温上升到15度以上时开始投饵。鳗苗经过运输到养鳗场,有一个停食过程。停食时间有长有短,一般3-5 天。如食物不对鳗苗胃口,也有10天不吃食的。驯化需要一个月时间完成。

驯化分2个阶段进行:

(1)白天摄食和集中定点摄食的驯化先在鳗苗培育池的四周按每10 mZ设一30 cm X 30 cm的食台(用孔径3-4 mm的铁丝网制成),同时在食台上挂15瓦的白炽灯泡(摄食前10 min开灯),利用鳗苗有趋弱光的特性,然后投喂其最喜食的丝蚯蚓诱食。第1天在晚上8时开始投喂,每隔3-4 h 1次,至天亮前结束。这样连续3天。第4天开始投喂时间每天推迟2h,这样在水温20C 左右时,经7^-10天就可以改为白天摄食。同时还要训练鳗鱼集中到食场摄食,即把分散在池塘四周的食台逐渐向食场靠拢。

(2)食性转变的驯化由丝蚯蚓转到人工配合饲料喂养鳗苗需要逐步进行,整个过程需要10天。先用丝蚯蚓按放养鳗苗体重的5%投喂,在日摄食丝蚯蚓量达鳗苗体重的20%(水温20'C)时或30%~40%(水温25 C)时,就可用丝蚯蚓加配合饲料的混合物投喂(投混合饲料的第1天按丝蚯蚓占70%、配合饲料占30%的比例)。投喂量为转食前1天投喂量的1/2左右(分3^-4次投入,以在投食1. 5 h内食完为宜)。随着鳗苗对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逐渐适应和喜爱,逐日减少丝蚯蚓的比例,增大配合饲料的数量,直到全部改用人T配合饲料的投喂日投喂量为鳗苗体重的 10%-15%。当鳗苗完全全适应和喜食人工配合饲料后,它们的生长速度就会明显增快。鳗苗在级池内进行驯养,一般需要3-4周完成,经驯养后的适应人工养殖的需要,此时可转入二级池内饲养

4.饲养管理

白仔鳗的驯养工作全部结束以后.在一级池中再经过20天左 右养殖,进行第一次分养,将大的鳗苗直接移入二级池培育,小的 继续加强饲喂。白仔鳗在温室中饲养0天后,一般都能达到 2g(500 %/kg)以上,大的可达5g左右。其饲养管理工作主要 是:

(1)维持恒定的水温鳗鲡培育都在温室中进行,鳗苗的最适水温为27-28度,此时摄食旺盛,病害很少,成长迅速。因此,要经常观察和记录水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使水温恒定。

(2)管好水质 苗种培育阶段特别是摄食驯化阶段,由于投饲量较大,投饲次数多,饲料散失较严重,水质容易恶化,造成溶氧降低,氨、亚硝酸根离子等有害物增加,影响鳗苗吃食、生长。因此,要经常捞除污物,定期洗刷排水滤网,使水流畅通,及时排除池底污物,并适时开动增氧机曝气、增氧。

(3)防止鳗苗发病 温室中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小瓜虫病易着车轮虫病、爱德华氏病以及氨中毒等。因此,要求做到四消毒即池塘消毒、鳗体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鲻苗种培育


初孵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很大,鱼苗常头部朝下。有时作上下运动,眼睛无色,口未开,消化管不发达。待第3天仔鱼开口后投喂饵料。一般刚开口投牡蛎受精卵,然后投轮虫、桡足类及硅藻等,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米糠及面粉等。有些单位待仔鱼平游就放入肥水中培育,但也有在室内饲养至1.5~2.0厘米时再移室外培育的。

肥水育苗,鱼苗池清整后,注入新鲜海水70~80厘米左右,其盐度与孵化用水相近。进水时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混入。注入后向池内施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50~500公斤或绿肥500~700公斤。施肥后4~5天鱼苗下塘。鱼苗孵化后4~5天,能平游,口已开,在晴天、顺风的情况下下塘。鱼苗下塘后,轻轻搅动池水,使鱼苗及时分散。每亩放苗7~8万尾。

鱼苗下塘后,除及时进行追肥,保护水质一定肥度外,还应投饵。1~3周内投喂豆浆,每亩每天用量为1~1.5公斤黄豆磨的豆浆。第3周后可在池滩增放豆饼糊或花生饼糊,投喂时要广,使鱼苗都能吃到。 鱼苗下塘2周后,需每隔1周加水1次,每次20厘左右。鱼苗在塘中培育1个月,达2.5~3厘米时,可进行拉网锻炼,其目的是使鱼苗适应密集环境,并使鱼体结实,便于运输。一般拉网2~3次,每次间隔1天。第1次拉网,使鱼苗集中后,即放开。第2次拉网可密集1~2小时后放开。第3次拉网可使鱼苗集中在网箱中,即可进行计数、运输及分池饲养。

鳜的苗种培育


1.饵料鱼苗种培育

鳜开口饵料鱼苗主要有鲂、鲴等鱼类和家鱼等,其中团头鲂最为适宜,细鳞斜额鲴几乎可与之媲美,但来源有限,草鱼、鲢、鳙次之。开口以后,饵料鱼的种类则广泛得多,因草鱼、鲢、鳙的供应较有保证而多选用之。

饵料鱼的苗种一般用池塘培育或网箱培育。池塘培育时,池塘应与鳜苗种池邻近,便于随时供应。放养密度亦应视鳜苗种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鱼苗166万尾/亩左右,夏花鱼种60万尾/ 亩左右。不论何种方式,提供的饵料鱼苗种体长应为同期鳜苗种 体长的60%左右。网箱培育时,放养密度视水体浮游动物量而定 一般在3 000-4 000尾/m2。

2.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是鳜养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鳜养殖成 效的好坏。有孵化设施培育法、网箱培育法、水泥池培育法、土池培 育法,孵化设施分别与网箱、水泥池和土池结合培育法等几种主要 方法。一般宜采用分级培育的形式,育苗前期在孵化设施中培育, 中后期再分苗到池塘中或有微流水的湖泊和水库中继续培育,但 决不可把卵黄囊刚消失不久的鱼苗直接投放到池塘中培育。以上 方法中以孵化环道结合网箱培育效果较好,下面以实例介绍。 龚世园等人的具体方法是:鳜仔鱼在环道中的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015万尾。在仔鱼即将开口前投喂团头鲂鱼苗(脱膜后12 h至缥点形成前)30-45万尾,当有鳜仔鱼开口摄食后,马上补投7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每隔 0. 5 h检查其摄食情况和饵料鱼苗的剩余情况,保证在鳜仔鱼全部开口前有约10 倍于鳜仔鱼的团头鲂饵料鱼苗鳜仔鱼全部开C1后,再改投脱膜后 12h前后的草鱼、鳞、缩等鱼苗,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6倍于鳜鱼苗的饵料鱼苗,投喂前应将其放在6 mg/1.的硫酸铜溶液和1. 5%食盐水溶液中浸洗2-3 min,以防带入病原体。为防治水霉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每天午9时或下午4时在环道内按每立方米水体泼洒15%-20%的食盐水8-10 kg, 15 min内泼洒完毕。培育4-6天,鳜仔鱼全长达8-9 cm时立即转入网箱中继续培育,入箱前亦要用3 mg/L的硫酸铜溶液或3% 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 min。网箱一般分为二级。

1级箱2 mxl mxl m,规格40目,乙纶网线。设置在湖泊、水库和水泥池中均可,上下固定,保持微流水状态。鳜仔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 500尾。每天每尾鳜鱼苗投喂饵料鱼苗6^8尾分上午8时和下午4时两次投喂,5 min后检查摄食情况,以饵料鱼苗稍有剩余为度。每次摄食0. 5 h后清洗网箱,每1-2天用 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鳜鱼苗5 min左右,1-2天换网箱1次。每隔2天更换池水一次。经6-8天的培育,鳜鱼苗全长可达1. 9 cm左右。经3 mg/L硫酸铜和3%食盐水浸洗3^-5 min 后,再转入d级箱中继续培育。

B级箱规格20目,其它同工级箱。鳜稚鱼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 500尾。其它饲养管理亦与I级箱相同。培育7^10天,可长成全长3. 3 cm的夏花鱼种。

3.鱼种培育

将全长3. 3 cm的夏花鳜鱼种经过约20天的培育,长到 10 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基本有网箱单独培育、水泥池单独培育、土池单独培育和上池与饵料鱼种套养、亲鱼池与成鱼池配套培育、孵化环道单独培育等几种方法。培育中需统一注意的要点是:根据摄食情况投喂充足适量和规格适当的饵料鱼种;保持培育水体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源最好经过滤和消毒;网箱和环道应定期清洗,同时用3%一。%的食盐水溶液和3-4 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种5^10 min;各类池塘应定期注水和换水,保持微流水状态;

1)网箱培育,鱼种网箱面积2-6 m,乙纶网片,网目寸0. 4-0. 5 cm,敞口,网箱网口高出水面20^-30 cm,设置在然水域或池塘中均可。

2)水泥池培育鳜鱼种水泥池面积20-30 m',具有进排系统和拦鱼设施。池水应每隔3-4天换水1次,换水同时用硫铜或食盐水浸洗5-10 min。

(3)土池培育鳜鱼种土池面积一般约1亩,深2m。放养前 10天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进水口应有拦鱼栅,以防止乌鳗等凶猛鱼类混入土池中。还可与饵料鱼苗种套养。

鱼种下塘时水位55 cm左右,以后每隔3天注水,次,每次约 25 cm,最后保持池水深1.5-1.8m适当施一些有机肥,但要控制水体肥度,以防缺氧浮头。

(4)亲鱼池或成鱼池混养鳜鱼种在主养草食性鱼类的池塘中混养为宜,以池中的野杂鱼作为鳜鱼种的饵料鱼。给主养亲鱼和成鱼投药施肥时,注意防止鳜鱼种因药物中毒和缺氧浮头死亡。

(5)环道培育鳜鱼种该法的技术关键是除保证水源和饵料鱼种外,还有疾病防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定期清洗环道并浸洗消毒鱼体,操作时鳜鱼种可暂养于网箱或另一环道中。

黑鲷苗种培育


肉麻糜从40日龄志投喂。饵料系列参见表格。

育苗水质条件为: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氨氮0.1毫克/升以下,盐度18~25,pH值7.~8.5。

从5日龄起每2~3天吸污1次,投鱼糜后每天1次。10日龄以内微量充气,以后逐渐增大。前期日换水量为15~30%,平均全长10毫米(30日龄)换水量为100~200%,以全天流水效果较好。投喂鱼糜起,换水量增至400~800%,可直接使用未经砂滤的海水。

稚鱼全长1厘米后可分苗疏养,或下海暂养,分苗后密度以0.2~0.5万尾/立方米为宜。稚鱼全长0.7~1厘米时,自相残杀较严重,可采用加用入小球藻,早投、投足饵料的办法来减少死亡。孵化后54~660日龄,一般全长可达23~27毫米,此时可出池养殖。

虹鳟苗种培育


破膜而出的孵化稚鱼时通常全长15─18mm,一般采用丹麦式平列槽进行饲育,平列槽内的454515m3的孵化盘可放稚鱼1万尾。这期间稚鱼贴卧水底,其发育完全依靠卵黄囊的营养,注水量每10万尾要保持在20L/min以上。孵化稚鱼上浮前要避免直射光照射,必需保持饲育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污。

稚鱼在卵黄囊吸收2/3时,渐渐上浮在水中游泳,成为上浮稚鱼。上浮鱼可以在平列槽中饲养两周,再移入稚鱼池中,亦可直接放入稚鱼池中饲养。稚鱼池应设在上水流,规格以长10m、宽2m为适宜。饲养上浮稚鱼的池水深度可控制在20cm左右。以10─12℃水温为好。饲养密度在平列槽内为1万尾/m2,在水泥池中为5000尾/m2。适宜注水量为每10万尾1升/秒,随着稚鱼的生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给予尽可能多的水量,但应以稚鱼不贴排水闸门遇到伤害为度。上浮稚鱼不喜阳光,要使它们避开直射光照。

当上浮稚鱼达到50%以上时就开始投喂开口饲料,开口饲料必需是全价饲料。稚鱼开口期不具备主动摄食的能力,只能摄食近口边的食物。要经1个月的开食、驯养才会主动摄食。开食驯养期间,每天要投喂6-8次,每次投喂都要使饲料均匀地撒满水面一薄层。在10~15℃水温中经30~40天培育可达2.5-3.5cm,1.0-1.5g重,此后可以分池进行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215m为宜,在水量为100升/秒的环境中,保持水深为50-60cm,放养密度为600-800尾/m2,经3个月养殖,全长可达长10-16cm,重10-50g,12月龄幼鱼体重可达80-120g,育成50g左右的鱼种后,既可转入成鱼养殖。

泥鳅苗种咋培育



场地选择

泥鳅苗种的养殖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方便,能自灌自排更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培育地的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池塘建造

苗种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度,池深80-100厘米。池壁应夯实,并用50×50厘米的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鱼溜,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要设在鱼溜的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便调节水位。

防逃设施

养殖池的周围要用网片、钙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野杂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清池蓄水

泥鳅苗放养前10天,要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米用1公斤石灰化桨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苗种投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的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的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池前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
种缓缓放出。泥鳅苗的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00-2000尾。

调节水质

泥鳅苗种下池后,应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方法是应采取少量多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需控制在30-5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科学投饵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渐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甚至停喂。一般来说,泥鳅体长小于2厘米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规格达到2厘米后,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池,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0-80尾为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在投饵时,还要注意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并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气泡病,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要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的赤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可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由车轮虫引起的病害,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可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防害防逃
 
加强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塘,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陕西科技报/2006年/4月/20日/第002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10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三斑琪蝶鱼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