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的产地和汛期

产地

鳗鲡的人工繁殖尚处于试验阶段,养殖需要的苗种靠人工繁殖获得尚待时日,现在只能靠捕捞自然繁殖的天然苗。其在海里产卵繁殖,逐步游向内陆,在淡水中生长发育,因此,自产卵场到沿岸河口的淡水中均可采捕到大小不同的鳗鱼苗,越接近产卵场,采捕的鳗苗越小,数量越集中,越易采捕。

据有关专家推测,我国鳗鲡的产卵场分散不集中,分成南海群、东海群、黄海群三大产卵群。因此,东南沿海一带都有鳗苗。南海群的鳗苗游向海南、广东、福建、台湾省沿岸,其中台湾最多;东海群的游向浙江、上海、江苏南部沿岸;黄海群游向江苏北部及以北各省一带。各地采捕鳗苗的比例大体上是江苏30%、广东 25%、浙江20%、福建15%、上海10%。但是,近年来,广东、福建采捕的已越来越少,可能与逐步大量采捕有关。

汛期

当苗徊游到河口时,渔民便开始进行捕苗,此时俗称汛期气各地鳗苗汛期大致如下:

广东省东部韩江一带,11月底至12月初见苗,翌年1月份即能捕到大量鳗苗,规格5 000-6 000尾/kg, 3月下旬至4月初结束。

相关知识

日本鳗鲡鳗苗的筛选和分养


鳗鲡养殖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0.11克白仔培育到2克的黑仔叫白仔培育阶段;从2克黑仔培育到10克鳗种为黑仔培育阶段;把鳗种培育到20克左右幼鳗叫鳗种培育阶段;把20克左右的幼鳗养殖成250克以上的商品鳗叫成鳗养殖阶段。

鳗苗由于健康状况不同,摄食机会有异,经过一段时间饲养,造成个体差异很大,尤其是一级池,若鳗苗个体大小悬殊,会出现弱肉强食,饥饿时还会互相残杀。同时,由于体重的增加,相对密度增大,若不及时分养,势必影响小规格鳗鱼种的生长率和成活率。而不同规格的鳗苗种,在饲养管理上也不尽相同,故分养选别以后就能更好地饲养和管理。鳗鱼种的选别分养,一般1520天进行一次,露天池分养到9月份为止。在炎热的夏季,应在早晨利用气温降低时的有利时机进行。为了防止鳗苗种在分养操作中由于腹中有食物而容易受伤,在分养前必须停食。一级池和二级池中体重1克以下的鳗种由于苗小体弱,只要在分养前一天下午停食即可;分养较大规格的鳗种要停食一天。

在筛选之前,先用网箱将鳗苗集中起来,一般在水泥池饲养的可一次性放干池水,让鳗苗随水流进预先套在排水口的袖网(或三角网)之中,然后再移往事先搭好的网箱内。另一种办法是用饵料把鳗苗吸引到食台后,反复几次用手抄网将鳗苗捞起,余下的再放干池水捕获。筛选工具可用竹制的鳗筛、选别网和木制的选别器

鳗鲡的形态特征


1.外部形态

鳗鲡身体细长,蛇形,前部近圆筒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而尖,约等于或稍大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体色为银灰色,无斑纹。背部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腹部较浅,近白色,其体色与水质、饲养环境有关,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下体色变深。

眼很小,吻短,口大,下领较上领稍为突出,上下领具细齿,口裂较平直,后延至眼后缘的下方。眼的前上缘有前后2对鼻孔,头部两侧有鳃,鳃孔小,位于头部和躯干的分界线(胸鳍基部下方)。鳞细小,呈席纹状排列,埋于皮肤内,侧线完全较平直,对声音和压力很敏感,是声音和压力的感受器。有胸鳍,短圆、透明,形似耳;背鳍、臀鳍低且长.与尾鳍相连,尾部较长。

2.内部构造

鳗鲡内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肾、胆等。

(1)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肠。口腔由上下领组成,是摄取食物的器官。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胃较发达,位于腹腔中部,为盲囊状,与肠呈Y状。肠短,为体长的0. 7倍,不能明显分前肠、中肠、后肠。

(2)肝脏长方形,较大,占体重的1.5%以上。肝呈淡黄红色,分左右2叶,左大右小。

(3)胆囊大部分埋在肝内,呈椭圆形,深绿或淡绿色,内贮由肝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囊管流入胆囊。

(4)肾脏分3部分,头肾在咽喉上部,分成2小叶,具免疫功能;中肾在腹腔,紧贴背脊下面,呈暗红色带状;后肾位于肛门和尾部间,剖开后才能看到一卵形器官,是鳗鲡的排泄器官。

(5)鳔鳔小壁厚,为一室,紧贴中肾,有一细管与肠相通,缥内气体通过鳔管出入。

(6)心脏在肝脏前方,位于2胸鳍相当的胸腔内。

(7)脾脏紫红色,位于胃肠交又处,埋于肝脏内侧,呈短棒状。

疏斑鳗鲡


[学名]: Anguilla elphinstoneri
[资源名称]: 疏斑鳗鲡
[形态特征]:
 
背的软条 (总数): 250 - 305; 臀鳍软条: 220 250; 脊椎骨: 106 112.细长的身体, 头部锥形, 背面平的。 口端位, 唇突出的, 颚上的牙齿的狭带状, 在犁骨上的宽的地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福建  [原产地区]:福建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闽江水系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生活在淡水, 也出现于河口中与在海洋中在生命早期与接近成熟的时候.( 出现于淡水溪流,水池与水库而且普遍发现于水族箱的泥底部与在河的深岩石区潮池中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优质
[食性]:肉食性 [底质类型]:泥质
[栖息水层]:中下层
[生活方式]:自由 [生活区域]: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鳗鲡的生活习性


1.食性

鳗鲡喜食小鱼、虾、蟹、螺、蚬、蚌、轮虫、水生昆虫及陆生动物 的尸体等,一旦食物缺乏,也会相互残杀。其凭借相当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常在夜间觅食。

食性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摄食强度不大,但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水温上升到12度左右时开始摄食;11 月中下旬,水温下降到12度左右时停食;在6-7和9-10月份,水温在14-30度时摄食强度最大,其日摄食量占体重的5%-10%。

2.年龄与生长

观察鳞片和耳石鉴别鳗鲡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鳞片上出现疏密相间的环纹形成年轮。因为孵化出来的鳗鲡在第2年后才出现鳞片,所以,其年龄是年轮数加1。而耳石上的环纹是鉴别其年龄的辅助方法。

(1)溶解氧在清洁的新鲜水中.溶氢量高有害气体小其十分活跃,水中溶氧在5^12 mg/L时最适宜。当溶氧量下降到 0. 7mg/L时,其开始浮头,到0. 15 mg/L时窒息死亡。

(2)其是一种广盐性的鱼类,对渗透压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水中盐分的变化。白仔鳗苗具有喜淡水的习性,春季常群集在沿海渗漏淡水的水闸口,渔民常在闸口捕苗。性成熟的亲鳗有喜咸水的习性,每年秋季亲鳗成群下海,进行生殖洄游。

此外,鳗鲡从幼鱼到成鱼都怕光,特别不喜欢强烈的光照,这与长期钻穴洞居习性有关。但在幼鱼阶段对弱光有趋光性(利用这一点可以在夜间用灯光诱捕幼苗)

花鳗鲡


中文名称 花鳗鲡
拉丁名称 Anguilla marmorata
英文名称 true eel,swamp eel,marbled eel,giant longfinned ee
地方名称 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鳗鲡目
拉丁目名 Anguilliformes
中文科名 鳗鲡科
拉丁科名 Anguillidae
中文属名 鳗鲡属
拉丁属名 Anguilla Shaw,1803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5.4~16.9倍,为头长的6.8~7.1倍。头长为吻长的4.4~5.2倍,为眼径的14.1~16.4倍,为眼间距的4.9~6.0倍,为胸鳍长的2.9一3.0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的1.2~1.4倍。体长而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头长小于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垂直间距。吻部短,尖而扁平。鼻孔两对,前对位于吻端的侧方,后对呈椭圆,位于眼前缘。眼较小,侧上位,覆盖着透明的皮肤。口大,端位,口裂深,后端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均具有细齿。唇厚,上、下唇两侧有肉质褶膜,鳃发达,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左右分离。体光滑,具丰富的粘液。鳞极细小,隐埋于皮下。测线完全,且平直,横贯于体侧。背鳍、臀鳍均低而长,与尾鳍相连,胸鳍圆短。无腹鳍。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背灰褐色,侧面灰黄色,腹部白色,胸鳍边缘黄色,周身及各鳍均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块状斑点。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河口区域,在福建等地有上溯栖居于山涧溪谷中的情况。性情凶猛,多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21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开封鮠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