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道症状、产蛋下降、肾脏病变等为特征。自1988年以来,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流行,其发病率100%,死亡率10%~30%。国内每年由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IB感染率更高,病型更加复杂,防治难度更大,危害更加剧烈。因此,IB的诊断防治已成为禽病科研的热点和难点。 IB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代表种,病毒粒子直径85~130nm,有囊膜,属于RNA病毒;对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性,但经胰酶、I型磷酸酯酶C等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可适应于鸡胚、鸡胚气管环、鸡胚肾细胞等多种细胞培养物生长;能够刺激动物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IBV病毒易发生变异,至今全世界分离的毒株至少30个以上血清型和更多的变异型。国内外Gough等(1992)、Kwon等(1993)、王红宁等(1997)、Igniatovic等(1997) 对病毒的分型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型方法。不同血清型甚至不同毒株之间交叉免疫保护率低,给本病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92-2000年王红宁、甘孟侯、王林川、刘兴友等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变型)综合防治进行了详细研究,在IB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新疫苗及综合防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我国王玉东、朱国强、江国托、李康然、杨汉春、廖明、陈福勇等也对IB进行了研究。目前建立并推广实用的诊断技术,研制完善IB疫苗,仍是本病的研究重点。本文就IB诊断防治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诊断技术进展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对鸡胚致病性等进行综合诊断,目前发展较快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1 血清学诊断技术 自1931年发现IB至90年代初,主要采用血清中和试验(鸡胚气管环培养观测纤毛运动情况)、琼脂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常规血清学技术对IB进行诊断。血清中和试验可用于检测IBV抗体、抗原及分型,虽然方法简易,但费时较长。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检测IBV抗体操作简便,但敏感度不高,不适用于免疫后抗体的检测。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IBV抗原及抗体,但用不同毒株制成的HI抗原检测抗体时,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可用于检测IBV抗原,但可靠性不及中和试验。 在以上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王红宁、刘兴友、王乐元等对IB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3种新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王红宁等(1996)在国内首先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对128份人工感染鸡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简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生产场可用此方法进行IB的免疫监测。刘兴友等(1997)建立了胰酶分散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程序简单,检测抗原的时间短,适合于制备大批量抗原用于临床检测或抗体监测。王乐元等(1993)首次成功地建立了检测IBV抗原的间接Dot-ELISA,对IB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1.36 g/ml,可以作为疫病早期诊断的依据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陈福勇等(2002)将IBV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产物N蛋白作为ELISA诊断抗原,可用于IBV抗体检测。

1.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2.1 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RT-PCR技术用于IB诊断使诊断技术提高到基因水平。RT-PCR具有简便、快速和敏感性、特异性强的优点。Jackwook(1992)提取了分属于5个血清型的8株IBV的RNA,将其反转录成DNA后,用PCR扩增,然后用一生物素标记的探针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这8株病毒均被检出。王林川等(1992)率先在我国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广东分离的IBV。黄勇、王红宁等对四川分离的多株IBV S1基因和N基因用RT-PCR进行了扩增,结果证明RT-PCR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特点,适用于不同来源及不同血清型IBV的检测。

1.2.2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Kwon(1993)将此法同电镜(EM)观察病毒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此法敏感度比EM高。刘苹、王红宁等(1997)用地高辛标记IBV标准强毒株M41的S1基因,将标记的S1基因探针与12株IBV病毒的RNA提取物进行斑点杂交,结果该探针与12株已知IBV毒株均成阳性反应,而与NDV、IBDV、ILTV、正常胚液、蒸馏水对照均成阴性。该探针的检测灵敏度为9.77 fg,杂交灵敏度为24.41 pg,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1. 2.3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这是一种通过病毒基因限制性酶切图谱进行分型的方法,该法新颖,重复性好,可用于IBV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分型。Kwon等(1993)对IBV S1基因的RT-PCR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对25株IBV进行了分类,结果得到了与中和试验相一致的结论。黄勇等(1996)、王林川等(1997)、磨美兰等(2001)、Jackwood(1997)等人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IBV进行了分型研究。

1.2.4 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 主要用于IBV的流行病学调查,可区分新的变异株是由当地株突变而来,还是从外地传人的。尽管该法重复性好、灵敏,可以区分同一血清型不同突变株之间的差异。但该法只有用于基因序列同源率在95%以上时才有价值。Butcher等(1990)利用此法对DPI毒株10代、100代鸡胚传代物:T株、Mu株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4种图谱都有差别。该法一般应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进行IBV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快速、灵敏,克服了传统血清学诊断方法的许多不足之处。RFLP主要用于IBV的分型研究,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可用于IB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较成功的是RT-PCR诊断技术,与血清学方法相比,具有极其敏感、特异等特点,特别是选择保守的基因片段作为目的基因,很适合实验室的快速诊断。

2 防治技术进展

2.1 疫苗及其研究进展

2.1.1 弱毒疫苗 以呼吸型代表株Massachusette(M株)IBV致弱的弱毒疫苗,是50年代以来开发应用的血清型,该血清型的H52、H120和Ma5等弱毒疫苗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其次是Conn株强毒致弱的疫苗株。活疫苗能有效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同时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活疫苗的不足之处一是多株、多种弱毒疫苗株的混合使用可能因基因重组而出现新的变异毒株甚至强毒株;二是在疫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毒力返强的问题。这使得致弱活毒疫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控制IB的流行。

2.1.2 灭活疫苗 Gough等1977年就报道了用油乳剂灭活苗使IB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IB血清型的多样性,单价灭活苗并没能阻止IBV变异株引起IB的暴发。随后,Finney(1990)等研究表明IB二价苗能刺激良好的抗体反应;王红宁等(1999)对我国IB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ass型占19.7%、T型占21.1%、Gray型占9.3%、Hotle型占3.9%,变异株占43.4%,提出了用不同类型多价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更为有效的科学依据。王红宁等(1993-2000)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了多种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经区域试验证明,该疫苗对鸡安全无副作用,并能有效地预防IB。灭活疫苗的不足之处是使用剂量大,需要配合佐剂,制备比较复杂,因而成本较高。

2.1.3 基因工程苗 采用核酸重组方法研制新型、高效、安全的IBV基因工程疫苗是近年来IB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宋延福等将IBV的主要免疫原基因Sl克隆到形成多角体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黄亚东等构建了含IBVGD6株S,基因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载体pET-S1。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亚单位表达产物均出现N-糖基化不完全,S1亚单位疫苗必须经3-4次反复加强免疫方可形成确实的免疫保护,因此IB基因工程疫苗的实用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1.4 IB活载体疫苗 Binns等(1986)利用鸡痘病毒作载体研制出了IBV活载体疫苗;Tomley用Beaudette株纤突蛋白基因和痘苗病毒WR株重组,得到了能产生含有S1和S2亚基的糖基化的180KD的多肽前体的重组病毒。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已有多个研究单位在致力于适合IB免疫的疫苗载体和活载体疫苗的研究。但考虑到IBV S1蛋白具有很高的突变率,因此活载体疫苗的保护范围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2.1.5 核酸疫苗 DNA疫苗能够同时激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具有突出的优点。步志高等(1998)以M4:地方流行株IBVS、基因构建了DNA免疫表达质粒,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表达质粒可同时诱导机体形成针对IBV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有希望取代普遍采用的弱毒苗应用于我国ID的免疫预防。陈洪岩等(1999)、刘思国等(2001)分别选用IBV的S1基因和N基因构建核酸疫苗,结果表明质粒DNA免疫鸡攻毒后的保护率均为40%。

2.1.6 转基因植物疫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Mason;于1992年提出的,该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重组的疫苗基因导人植物,并使植物能够大量表达重组蛋白的一类生物技术。由于其应用前景可观,已引起免疫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利用该技术国外至今已获得成功的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流感病毒血凝素、艾滋病病毒抗原、口蹄疫病毒抗原等10多种疫苗。王红宁、李春等(2003)通过对RT-PCR取得IBV S1基因片段,已将其导人玉米表达载体进行表达工作。

2.2 免疫接种

2.2.1 疫苗的选择和配合 对于已经有IB发生的地点,国内外主要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来预防IB。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弱毒苗比灭活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也有学者认为弱毒疫苗株在鸡群中的周期性感染有毒力返强的潜在危险。实际生产中,由于IB的血清型众多,单一的疫苗只能对同型毒株产生保护作用,对不同型毒株往往只能产生部分保护或不保护,所以在H52、H120等弱毒疫苗免疫后,也可能发生即使抗体水平很高却因流行毒株的感染而导致发病的现象。J.K.Cook等(1984)、王秀清等(1993)通过系列试验研究证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抵抗IBV感染中几乎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王红宁等(1996)认为采用弱毒疫苗H120滴鼻同时与IB多价灭活苗注射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呼吸道细胞免疫和抗体水平,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2.2 免疫程序 王红宁等(1997)结合我国目前蛋用种鸡场IB发生的现状,经过区域试验,建议IB免疫程序如下:3-4或7-12日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滴鼻,同时用IB多价油苗注射;32-35日龄,传支H120滴鼻同时用多价油苗1头份注射;100-140日龄,商品蛋鸡用ND-IB(多价)二联苗加强免疫,种鸡用ND-IBD-IB(多价)三联苗加强免疫;220-280日龄种鸡加强免疫,用ND-IB(多价)-IBD三联苗。当IB呈暴发流行时,要采取紧急接种时选用相应血清型的多价油乳剂灭活苗紧急接种效果较好,而不宜采用毒力较强的弱毒疫苗如Hs2等。 联苗免疫对于IB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IBV与NDV毒株在细胞培养及鸡胚培养中表现出相互干扰作用,在应用IBV和NDV弱毒活苗的联苗方面一直存在争议。王红宁等(1994)研究证实IBV与NDV弱毒活苗之间有干扰作用,而将IBV和NDV分别灭活再制成二价联苗可消除干扰作用,因此建议:在发病严重的鸡场不用lB-ND二联弱毒苗而采用IB单苗或NDV单苗与IB多价灭活单苗配合;在安全地区及对种鸡加强免疫时用IB-ND二联灭活苗或三联灭活疫苗,并研制了IB-ND二联油乳剂灭活苗以及IB-IBD-ND三联油乳剂灭活苗。

2.3 综合措施

对IB的防制主要采取疫苗接种、免疫监测、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发病后淘汰病鸡及对症治疗等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给予优质全价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改善饲养环境,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通风换气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健全消毒制度,坚持作好预防性消毒,对鸡只实行全进全出,空场不少于14天,并对全场进行彻底清洗、消毒。IBV对常规的消毒药如来苏尔、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新洁而灭、季胺盐类等均敏感。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可以用于IB的临床治疗,使用抗生素可以控制继发感染。汪德刚等(2000)运用中草药制剂治疗鸡肾型IB,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中药制剂,可以加速尿酸盐的排泄并阻止其进一步生成,从而缓解症状减少鸡只的死亡。给予复方口服补液盐或碳酸氢盐,可以补充钾、钠的损失和消除肾脏炎症。 由于病毒变异快,血清型多样化,给IB的诊断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在禽IB的诊断和防治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在生产中对IB的控制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养鸡生产仍然面临着IB的巨大威胁。

相关知识

专业养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方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呼吸困难、发出罗音、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如果病原不是肾病变型毒株或不发生并发病,死亡率一般很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症状和防治吧!

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鸡无明显的品种差异,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但5周龄内的鸡症状较明显,死亡率可到15~19%。发病季节多见于秋末至次年春末,但以冬季最为严重。环境因素主要是冷、热、拥挤、通风不良,特别是强烈的应激作用如疫苗接种、转群等可诱发该病发生。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此外人员、用具及饲料等也是传播媒介。本病传播迅速,常在1~2天内波及全群,一般认为本病不能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发生症状

1、雏鸡症状:无前驱症状,全群几乎同时突然发病。最初表现呼吸道症状,流鼻涕、流泪、鼻肿胀、咳嗽、打喷嚏、伸颈张口喘气。夜间听到明显嘶哑的叫声。随着病情发展,症状加重,缩头闭目、垂翅挤堆、食欲不振、饮欲增加,如治疗不及时,有个别死亡现象。

2、产蛋鸡:表现轻微的呼吸困难、咳嗽、气管罗音,有呼噜声。精神不振、减食、拉黄色稀粪,症状不很严重,有极少数死亡。发病第2天产蛋开始下降,1~2周下降到最低点,有时产蛋率可降到一半,并产软蛋和畸形蛋,蛋清变稀,蛋清与蛋黄分离,种蛋的孵化率也降低。

3、肾病变型:多发于20~50日龄的幼鸡。在感染肾病变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毒株时,由于肾脏功能的损害,病鸡除有呼吸道症状外,还可引起肾炎和肠炎。肾型支气管炎的症状呈二相性,第一阶段有几天呼吸道症状,随后又有几天症状消失的康复阶段、第二阶段就开始排水样白色或绿色粪便,并含有大量尿酸盐。病鸡失水,表现虚弱嗜睡,鸡冠褪色或呈紫兰色。

防治方法

1、预防:预防应考虑减少诱发因素,提高鸡只的免疫力。清洗和消毒鸡舍后,引进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疫情鸡场的鸡苗,搞好雏鸡饲养管理,鸡舍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于拥挤,注意保温,适当补充雏鸡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免疫: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项主要措施,目前用于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种类很多,可分为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类。

①灭活苗:采用本地分离的病毒株制备灭活苗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未被广泛应用。

②弱毒苗:单价弱毒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引进荷兰的H120、H52株。H120对14日龄雏鸡安全有效,免疫3周保护率达90%。H52对14日龄以下的鸡会引起严重反应,不宜使用,但对90~120日龄的鸡却安全,故目前常用的程序为H120于10日龄、H52于30~45日龄接种。

3、治疗: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常用中西医结合的对症疗法。由于实际生产中鸡群常并发细菌性疾病,故采用一些抗菌药物有时显得有效。对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人采用口服补液盐、0.5%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投喂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①发病时可用龙达三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2000羽初禽,一般注射一次即可。饮水每套500羽成禽、1000羽初禽集中3~4小时饮完,一般饮水一次即可、病情严重者饮水两天、一天一次。并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要进行消毒。病愈鸡不可与易感鸡混群饲养。

②咳喘康开水煎汁半小时后加入冷开水20~25公斤作饮水,连服5~7天。同时,每25公斤饲料或50公斤水中再加入盐酸吗啉胍原粉50克,效果更佳。每克强力霉素原粉加水10~20公斤任其自饮,连服3~5天。

③每公斤饲料拌入病毒灵1.5克、板蓝根冲剂30克,任雏鸡自由采食,少数病重鸡单独饲养,并辅以少量雪梨糖浆,连服3~5天,可收到良好效果。咳喘敏、阿奇喘定等有特效。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疾病名称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检疫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二类传染病

发病历史此病在多数国家发生,尤其在美国,欧洲与澳大利亚等高密度养鸡地区广泛流行,中国已有发生,并且有发展的趋势。

病源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yirus)

流行病学特点鸡是ILT感染的主要自然宿主,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特征症状只有在成年鸡中才能观察到。野鸡、孔雀和幼火鸡也可感染。其他禽类有抵抗力。 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约有2%康复鸡可带毒,时间可长达2年),是主要传染,经上呼吸道和眼内感染,人工感染以气管内接种或喷雾方法,可使30日龄的雏鸡在3-10天内发病。使用被污染的设施与垫料能引起机械性传播,目前尚未证实蛋内或蛋壳上病毒能经蛋传递,在37℃条件下24小时内可灭活ILT。 本病在易感鸡群中传播迅速,通常在自然感染后6-12天出现症状,气管内感染的潜伏期为2-4天。感染率90%-100%,病死率5%-70%,平均在10%-20%,耐过本病的鸡具有长期免疫力。

症状病鸡的突出症状就是喘气和咳嗽,常呈伏卧姿势。病重者头颈卷缩,眼全闭,每次呼吸,突然向上向前伸头张口,呼吸时伴有罗音和喘呜声。常有痉挛性咳嗽,咳出带血的粘液或血凝块。检查喉部,可见粘膜上附着有黄色或带血的浓稠粘液或豆渣样物质。部分病例有鼻炎和眼结膜炎,重者眶下窦肿胀,持续性地呈现鼻腔分泌物增多和出血性眼结膜炎。体弱,产蛋下降。 病程随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一般为10-14天内康复,但有报道,康复期极限为1-4周。

致病原因喉部和气管粘膜充血和出血,部分或全部充满粘液,并混杂有凝血块,严重时可在气管内形成管柱状血凝块堵塞气管。有些病例渗出液出现于气管下部,使炎症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较轻的病例,只出现眼结膜和眶下窦上皮水肿和充血。 镜检可见喉头和气管粘膜下水肿,组织浸润,肿胀,由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细胞破坏引起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分离,继而引起出血。 ILT病毒的自然侵入门户是上呼吸道和眼。当病毒感染鸡的上呼吸道后,病毒进行大量的复制。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并明显地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囊膜与衣壳被宿主酶破坏,释放出DNA,并迁移至细胞核。若完整的核衣壳迁移时要穿过细胞膜的核膜,核膜形成了病毒的囊膜。在胞浆中,带囊膜的病毒粒子聚集于空泡膜内,含病毒粒子的空泡移至胞浆膜,将此膜破坏后在细胞表面释放出病毒,天然宿主的气管中有较高浓度的ILT病毒。离开细胞的病毒通过直接传递再进入相邻的细胞,已至组织器官发生病变。

检疫方法尽管ILT某些急性症状是特征的,但许多症状与禽的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单纯的观察症状与病变不能作出可靠的诊断,有待经实验室方法证实。 具有典型的咳嗽、咳血以及高死亡率的急性病例可迅速确诊为ILT。本病的其他类型,要作进一步的证实,鸡胚接种、易感鸡的气管与眶下窦接种以及细胞培养接种,均能从气管和肺部组织中分离到病毒。 经姬姆萨染色的气管和结合膜的刮下物,渗出物的涂片,证实有否核内包涵体存在,也是诊断ILT病毒的依据。只有在发病的早期(1-5天)才能经常观察到包涵体。使用低pH固定剂在证实包涵体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养鸡知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防治方法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上部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含有血样的渗出物,剖检时可见喉部、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和糜烂,传播快,死亡率较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防治方法吧!

发布特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自然感染的潜伏期6~12天,人工气管接种后2~4天鸡只即可发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毒株的毒力有关。发病初期常有数只病鸡突然死亡,患鸡初期有鼻液,半透明状,眼流泪,伴有结膜炎,其后表现为特征的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出湿性罗音,咳嗽,有喘鸣音,病鸡蹲伏地面或栖架上,每次吸气时头和颈部向前向上、张口、尽力吸气的姿势,有喘鸣叫声。严重病例,高度呼吸困难,痉挛咳嗽,可咳出带血的粘液,可污染喙角、颜面及头部羽毛。

发病过程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最急性病例可于24小时左右死亡,多数5~10天或更长,不死者多经8~10天恢复,有的可成为带毒鸡。有些毒力较弱的毒株引起发病时,流行比较缓和,发病率低,症状较轻,只是无精打采,生长缓慢,产蛋减少,有结膜炎、眶下窦炎、鼻炎及气管炎。病程较长,长的可达1个月。死亡率一般较低(2%),大部分病鸡可以耐过。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和应激因素存在时,死亡率则会增加。

现场诊断

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成年鸡发生最多,发病率高,死亡因条件不同而差别大。

2、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诊症状较为典型,张口呼吸、喘气、有罗音,咳嗽时可咳出带血的粘液,有头向前向上吸气姿势。

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剖检死鸡时可见气管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病变,以后者最为特征,气管内还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血凝块。

防治方法

1、治疗方法:发病时可用龙达三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并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要进行消毒,病愈鸡不可与易感鸡混群饲养。

2、消毒处理: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进行消毒,来历不明的鸡要隔离观察,可放数只易感鸡与其同养,观察2周,不发病,证明不带毒,这时方可混群饲养。

3、淘汰病鸡:病愈鸡不可和易感鸡混群饲养,耐过的康复鸡在一定时间内带毒、排毒,所以要严格控制易感鸡与康复鸡接触,最好将病愈鸡淘汰。

4、提高免疫:鸡自然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获得至少1年以上,甚至终生免疫。易感鸡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保护力半年至1年不等。

5、疫苗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本病流行的地区,可考虑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滴鼻、点眼(也有用饮水)免疫,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球虫病疫苗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在短期内还难以推广应用,临床上仍然以药物预防为主。应用防治鸡球虫病的西药在发病初期能够迅速控制病情,但是,长时间应用极易产生耐药性,且具有毒副作用大、药物残留高等缺点。近些年来,应用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砑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证明中草药具有长时间应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小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等优点。

1 用以防治鸡球虫病的中草药及复方制剂

1.1 驱虫类 是指能够直接杀死虫体或抑制虫卵、虫体生长发育的一类药物,是防治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常山、鸦胆子、仙鹤草根芽、苦楝皮、百部、冰片、雄黄等药物,其中以常山最为常用。

1.2 清热燥湿类 球虫病在临床上按中兽医学辨证原则为湿证,治疗上以清热燥湿为主,故清热燥湿类药物也是治疗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苦参等药物。

1.3 清热解毒类 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临床上用以对症治疗。较为常用的药物有:青蒿、马齿苋、柴胡、白茅根、蒲公英、地锦草、穿心莲、败酱草等药物。

1.4 补益气血类 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杀虫、驱虫作用的一类药物。较为常用的药物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

1.5 常用的复方制剂 目前,复方制剂仍然以临床验证为主,较为常用药物有:球虫净(常山200g,柴胡60g,加水400ml,煎至250m1)、驱球散[:](常山2500g,柴胡900g,苦参1 850g,青蒿1 000g,地榆炭900g,白茅根900g)、白头翁苦参散(白头翁、苦参、鸦胆子各等份)、五草汤(旱莲草、地锦草、鸭跖草、败酱草、翻白草各等份)、藿香正气散(藿香80g,紫苏50g,大腹皮80g,茯苓l00g,白芷60g,陈皮50g,白术60g,厚朴60g,常山l00g,地榆80g,玄参50g,地锦草l00g,白茅根(鲜)800g),其他还有球康、敌球灵、净球散、球消散等复方制剂。

2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机理研究

2.1 杀虫、抑虫作用 中草药具有直接杀死虫体或抑制虫体、虫卵的作用。宋世英等在21日龄雏鸡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4.0g/kg饲料常山粉并人工感染艾美尔球虫属的不同球虫卵囊混合感染,结果,不同剂量常山组对鸡球虫均有良好地预防效果。以2.0g、4.0g/kg常山组成绩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氯苯胍组,常山组对柔嫩艾美尔球虫、巨型艾美尔球虫、堆型艾美尔球虫、变位艾美尔球虫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山组存活率、增重率和成绩指数与感染不投药组差异显著。王新等在15日龄肉仔鸡日粮口添加1%的净球散具有良好的抗球虫效果,抗球虫指数显著高于氯苯胍组,50%、100%净球散煎剂显著抑制柔嫩艾美尔球虫卵囊的孢子化率。

2.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部分中草药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樊福好等用黄芪多糖给1日龄艾维因仔鸡肌肉注射1ml只/次,结果,可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淋巴细胞玫瑰花环(EFC)形成率(P0.01)。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酵母花环形成率(P0.01)。极显著提高球虫感染鸡的刺激指数(LT率)(P0.01)。并提高健康鸡的C3b受体花环形成率。

2.3 缓解临床症状:部分中草药能够缓解球虫病感染鸡的临床症状。如柴胡、白头翁等药物的解热作用,马齿笕、苦参等药物的止痢作用,地榆炭、仙鹤草等药物的止血作用等。

3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临床应用

聂奎等对无球虫雏鸡人工接种艾美尔球虫?昆合卵囊,用中药球康I(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常山、青蒿、柴胡、甘草)、球康II(黄芪、白头翁、苍术、乌梅、苦参,黄柏、地榆、白茅、薏仁)与AC-1、杜球进行了疗效比较,结果球康I组、球康Ⅱ组AC-1组、杜球组雏鸡存活率分别为90%、100%、100%、95%;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23.6、179.7、190.9、187;而接种不给药组存活率为0,抗球虫指数为50.5。表明中药球康在强毒卵囊攻击后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刘永举等用常山、柴胡、青蒿、大黄等中药煎剂给1日龄罗曼肉用公雏饮水并将药渣拌料饲喂,人工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卵囊,结果,各给药组(1.0%、1.5%、2.0%)能极显著提高雏鸡存活率(P0.01);病变值有显著差异(P0.05);卵囊值较感染不给药组差异显著(P0.05);1.5%、2.0%组抗球虫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林勇等用中药制剂(丁香叶400g,丁香叶浸膏200g,黄芪20g,半枝莲10g混匀、粉碎)添如于72-86日龄蛋雏鸡日粮中,结果,发病雏鸡治愈率为93.7%,停药3天内复发率为0;摩能霉素组、鸡宝20组治愈率分别为舛.1%、93%,停药3天内复发率分别为33%、41%;未发病鸡用中药预防,有效率100%,无一例发病。胡孝忠等于10日雏鸡日粮中添加纯中药制剂原虫散,剂量分别为0.25、1.0、3.0g/kg体重/天,结果,三个组均有强大的抗球虫作用,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69.3、163.22、168.15,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梁纪兰等在15-18日龄公雏日粮中添加纯中药复方制剂敌球灵(岗梅、地榆等中药组成),人工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孢子化卵囊,以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平均病变值、卵囊值、抗球虫指数进行判定,结果证明敌球灵具有强大的抗球虫作用。

4 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前景展望

由于使用化学药物防治鸡球虫极易使球虫产生耐药物残留高,影响人类健康,而疫苗免疫目前还不成熟,而中草药制剂具有毒副作用小、药物残留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且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生长等作用,因此,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出高效、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的中草药制剂,必将为鸡球虫病的防治和养鸡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鸡球虫苗的研究进展


鸡球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长期以来,本病的防治主要依赖药物,但由于耐药性虫株的出现、药物残留、研制新药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球虫免疫预防方面的研究。利用虫苗控制鸡球虫病,在生产上已取得良好效果。

1 鸡球虫苗的种类 目前,研制的球虫苗有强毒苗、弱毒苗和球虫基因工程苗等。世界上首创的第一个鸡球虫苗-Coccivac,为强毒虫株苗,野生型苗。接着在Vetech实验室生产出第二株毒力未改变的野生型苗Immucox。在欧洲,研制出弱毒苗Paracox和Livacox疫苗等。而基因工程苗则有研制成功的堆型艾美耳球虫的重组cSZ-1或cMZ-8蛋白质抗原苗,重组抗原GX5401,GX3262,S07,和P250等。

2 鸡球虫苗免疫的作用特点 球虫病康复鸡对再感染有充分的抵抗力。只有活的、生长发育的球虫才能激发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也就是球虫苗中需含有孢子化卵囊引发免疫感染,完成其生活史。死的卵囊不能诱发保护性反应。球虫的抗原提取物也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反应。 鸡球虫免疫具有严格的种间特异性,一种球虫激发的免疫力,对其它种球虫的攻击没有交叉保护性,因此一种通用的球虫苗应该是多价的。 球虫免疫感染本身对鸡的健康也有害,特别是难以使接种后的感染保持受控状态。所以要从接种方法如口服、饮水(加悬浮剂)、喷雾、涓滴免疫等作到均匀免疫,并且做好免疫后的卫生工作,及时注意垫料温度、湿度,使球虫感染处于受控状态,不致于使其再度发病。在使用球虫苗的前一个月不能使用抗球虫药,否则这些药物会中断球虫生活史,不能激发良好的保护性免疫力。

3 鸡球虫苗的研究概况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球虫病康复鸡对球虫的再感染有高度抵抗力,然而球虫间不会激发免疫保护。Edgar50年代就研制出一种可供实用的球虫苗,从而拉开了免疫控制球虫病的序幕。

3.1 强毒虫株虫苗

3.1.1 作用特点 这类苗的虫株是直接从自然发生球虫病的鸡体内或粪便中分离出来的,致病力强,在实验室传代,没机会接触到各种抗球虫药,为药物敏感株。它的免疫原理是球虫在低水平感染时不会使鸡发病,但球虫卵囊能循环地在鸡体内繁殖,并排出新的卵囊于垫料中,鸡从垫料中可获得再次免疫,经过3次生活史循环,鸡就可以产生较好的保护性免疫。

3.1.2 研制情况 在美国和加拿大生产出2种毒力未改变的野生型苗,即Coccivac苗及Immucox苗(Vetech实验室)。Edgar创造出一种在卵囊使用上较经济的方法,即在4-10日龄通过饮水或饲料给鸡接种少量含有8种球虫的混合卵囊,通过鸡群繁殖后把子代卵囊播撒到垫草上,使鸡群反复感染而不断增强免疫力,这种首创混合卵囊球虫苗为Coccivac,1952年由DomandMitchel动物保健公司推向市场。

3.1.3 使用情况及存在缺陷 Cocivac在问世40多年没有被广泛使用,主要有两大缺陷,一是存在于虫苗中的各种球虫株都是完全致病性的;二是由于混入饮水或饲料中的卵囊分布不均匀,造成鸡群摄入卵囊量的不一致,结果有的鸡感染太轻,不足以产生免疫力,有的鸡摄入卵囊过多而引起发病。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在饮水中加悬浮剂,随虫苗混合于水中,使虫苗在水中悬浮均匀。加拿大的李荣丰提出了凝胶接种体系,将虫苗均匀地分布于凝胶中让鸡采食,此即在美国和加拿大广为使用的鸡球虫苗Immucox,其虫苗内包含各主要虫种,用其免疫过的肉鸡增重、饲料报酬均超过Coccivac,且机体损伤较小。Davis等(1985)研制了藻酸盐颗粒强毒虫苗,将虫苗包裹于藻酸盐颗粒中,以防卵囊干燥,便于长期使用。这种虫苗的缺点是卵囊不能同粉料一起压成颗粒饲料,因为卵囊不能耐受压料时的高温,不过可将包有卵囊的藻酸盐颗粒直接投到食槽中。此外,还推出了饲料上喷苗技术,接种是在雏鸡孵出后的头3天内进行,这时鸡只在食盘或从容器中进食。用普通喷雾器将虫苗喷洒于饲料上,使所有的鸡都有接触虫苗的机会。 强毒苗的免疫效果取决于接种卵囊的数量和接种的方式,Long观察到,每天给鸡投服1~20个感染性卵囊可使鸡获得对球虫病的免疫力。这种方法产生的免疫力超过一次投服大量卵囊或每周投服中等剂量卵囊所获得的免疫力。采用涓滴免疫,2周内连续免疫比1周内连续免疫产生了更佳的免疫保护性。

3.2 弱毒虫株虫苗 由于活的强毒虫株虫苗未经致弱,如果免疫量不准确或免疫接种经鸡传代后卵囊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可能导致球虫病的爆发,因此,自从70年代起人们开始对致弱虫苗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致弱球虫株。

3.2.1 致弱方法 ①通过对卵囊进行冷却、加热、超声、离子辐射等物理性处理,而使之减毒。但也有人怀疑这些处理可能是杀灭了部分卵囊使实际接种的卵囊数量减少,并不是降低了球虫的致病性;②通过鸡胚传代致弱。将球虫子孢子接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培养,连续传代多次后获得对鸡致病性低,但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鸡胚适应株,其中只有柔嫩、和缓、布氏、毒害艾美耳球虫可进行鸡胚传代,其它5种不能在鸡胚内完成内生性发育;⑧早熟选育减毒。每种鸡球虫都有相对固定的发育周期,即潜隐期,经过多次选择最早成熟的卵囊反复传代后,潜隐期会逐渐缩短,成为所谓的早熟虫株,早熟虫株在发育周期逐渐缩短的同时,致病力相应下降,但能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早熟特性和弱毒特性相当稳定,经多次不作早熟选育进行反复传代后也没有恢复现象。它的早熟特性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3.2.2 研制情况 在60~70年代,采用辐射致弱球虫,随辐射剂量增加,对宿主的致病作用随之降低。Jenkins等发现用15Krad-X射线和12Krad-射线分别辐射处理堆型和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毒力都明显下降,这些卵囊的子孢子可以正常侵入肠上皮细胞,但裂殖生殖阶段的发育几乎完全终止。用辐射减毒的卵囊接种仍然可以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Young研究了60Co-7射线对4种球虫(堆型、布氏、巨型、柔嫩)及其后代的影响,用SPF鸡进行了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发现第3代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比辐照当代更为严重,其免疫原性比后者更强,因此辐照后的球虫随鸡代数的增加,其致病性将会恢复。吴兆敏,等用化学诱变剂NTG处理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在毒力下降的同时卵囊繁殖力也下降,可能存在与物理学减毒同样的问题。 1972年Long首次用鸡胚传代的方法培育出柔嫩艾美耳球虫致弱虫株,其致病力的减弱是由于第2代裂殖体从原来的黏膜固有层转而全部寄生在肠腺上皮细胞的缘故,不引起出血,对组织损伤小,以此致弱虫株免疫的鸡对毒力株的攻击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Long发现鸡胚传代致弱方法有4大缺点:①致弱性能相对不稳定,当转为鸡传代时毒力返强快;②通过鸡胚生产大量商品化致弱虫株的卵囊比较困难;⑧随鸡胚传代次数的增加,虫体的免疫原性就会减少或丧失,实际上难以获得既保持良好的免疫力,又使毒力较弱的最佳组合,④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流行最广的巨型、堆型和早熟艾美耳球虫不能在鸡胚内发育,毒力较强的布氏艾美耳球虫虽然可以在鸡胚内发育,但卵囊生长不良,因此通过鸡胚传代生产全价致弱虫苗就受到了限制。 1975年Jeffers采用挑选早熟卵囊的方法选育出了柔嫩艾美耳球虫致弱虫株,其致病力的减弱是由于第2代裂殖体没有完全分化或者在成熟时变得非常小。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各种球虫,而且选育的虫株具有遗传稳定性,例如早熟柔嫩艾美耳球虫2株经25代延时收取的卵囊毒力不返强。Jeffers断言,用这些致弱虫株制成球虫苗能够诱导鸡体产生免疫力,同时对鸡保持无害。当然这种选育方法也不是无限地缩短潜隐期,否则随着致病力的下降,免疫原性也就消失了。Jeffers选育的Wis-F-125虫株在致病力降低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免疫原性,而Wis-F-96虫株则几乎丧失了免疫原性,这可能是由于缺乏第2代裂殖生殖-重要的抗原成分的缘故,因此早熟致弱虫株的选育确系一种致弱的毒力和良好的免疫原性的最佳组合。我国有研究工作者在剖杀鸡时偶然取得盲肠内的早熟卵囊,结果已丧失免疫原性。英国HoughtonLab经过10多年的研究,研制出由7种早熟致弱虫株组成的球虫苗Paracox,1992年在英国、荷兰和爱尔兰上市。但早熟苗对球虫感染所产生的病理作用减轻或消除,并不意味着虫苗对其感染诱导产生绝对的免疫保护。这种虫苗只能防止发病,而不是抵抗感染,尽管用苗后鸡群仍有卵囊排出,但鸡群的球虫病确实得到预防和控制。

3.3 球虫基因工程苗 在球虫卵囊疫苗取得成功的同时,人们又转向了球虫基因工程苗的研究,尝试用纯化的抗原来免疫鸡以求得保护。

3.3.1 研制机理 采用杂交瘤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生产出球虫的保护性抗原给鸡免疫接种后,使其产生相应的免疫保护力。这类苗的研究首先应鉴定保护性抗原,早期的研究认为第二代裂殖体在诱导保护性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而有性阶段似乎不能诱导免疫。球虫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共同抗原,且子孢子抗原在抗球虫的保护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人们认为球虫的免疫机制主要是局部分泌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寻找和生产保护性抗原。目前对免疫应答的精确机制尚不清楚。

3.3.2 研究情况 应用杂交瘤技术产生抗球虫的单克隆抗体来鉴定球虫抗原已取得成功。Garler(1982)用杂交瘤技术已研制出防治家禽球虫病的亚单位苗。Danforth(1986)首次研制成功球虫病重组苗,即从大肠杆菌中提取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原(命名为5401),用5401免疫鸡后用同种卵囊攻击,在体增重、饲料转化率等方面明显地优于对照组,与堆型艾美耳球虫无交叉反应。 艾美耳属球虫cDNAs抗原已被描述,并且使用这种抗原的免疫试验正在进行。如5401,GX3262等。Miller等研制球虫苗的侯选抗原,cDNA克隆来自于孢子化卵囊编码虫体抗原的基因,所用抗体为针对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单克隆抗体12-09。将含有球虫抗原的cDNA片段克隆到gtll噬菌体转化给质粒,再导人大肠杆菌,含有该质粒的菌株表达了GX3262。MarckSharp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分离的子孢子经超声波处理,再用Zwittergent3-10提取,粗提物通过S-200层析分离,分离成分用于鸡的免疫试验,鉴定出保护性抗原成分。在另一项研究中,使用重组Cheys07抗原免疫鸡,对4种不同的艾美耳球虫产生了部分保护。研究表明,不完全保护是细胞介导免疫机制的结果。家禽艾美耳球虫的细胞介导免疫中,种间交叉免疫的缺乏并非起因于交叉反应T细胞的缺乏(Prowse等1991)。

3.3.3 使用情况及免疫接种 抗原的运用与免疫方式的选择有关。用辅以佐剂的CMZ-8抗原或大肠杆菌表达之后未经处理的CMZ-8抗原免疫时,对活球虫的攻击仅产生部分保护。用CMZ-8蛋白质的肠道外途径免疫鸡比经口免疫的鸡激发更高滴度的抗体和更强的T细胞反应。用携带有CMZ-8基因的活大肠杆菌转化体经口免疫,在鸡的部分品种中诱发的局部免疫更为有效,而其他品种中肠道外途径接种好。相关结论为,肠外途径接种,尽管能产生循环抗体,但对肠道球虫来说,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更大些,而经口腔接种,则肠黏膜对这种死抗原是否会产生免疫应答又是一个尚需探讨的问题。 目前,人们一直在努力开发重组苗(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但是难以转入实用阶段。许多学者竟相探索球虫免疫保护的实质、有关球虫分子学鉴定及产生保护性反应的免疫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球虫感染和免疫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已经取得了进步,但离制作基因工程苗的目标还很遥远。基因工程是一项耗资、耗力、耗时巨大的工程。而且需要明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基因工程苗免疫虽还需要大量研究,不过这已是一种趋势。

4 展望 大量的研究试验及生产实践都已证明,通过虫苗预防球虫病是可行的,国外已有数种商品化球虫苗上市供应,并在许多养鸡业先进的国家获得广泛应用,但在我国的应用已远远落后了。在我国推广使用球虫苗存在如下问题:①人们对球虫苗的认识和接受问题;②球虫苗的合法化生产问题,③球虫苗的规模化生产问题;④球虫虫苗的推广使用技术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同时,虫苗预防将会逐渐发展为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鸡球虫苗的大量推广使用,尤其是基因工程苗的研制成功,将为养鸡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雏鸡禽脑炎髓炎的诊断与防治


禽脑脊髓炎(AE)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幼禽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病雏临床症状表现为站立困难,共济失调。本病于1930年首次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发现,现已遍布世界各地。1980年以来,先后在我国广东省、辽宁省、江苏省、河北省、山东省等地有发生本病的报道,2003年11月在我省双城市某商品蛋鸡场雏鸡发病,经诊断为AE,现报道如下。

1发病悄况及临床症状

雏鸡在第7日龄时发病,部分鸡精神沉郁,目光呆滞,头颈微震颤,站立不稳或不能站立。以跄关节着地蹲伏或翅膀着地,有的病鸡脚趾卷曲.呈犬坐姿势、腿不能运动,严重时病鸡侧卧瘫痪在地,强迫运动时病鸡做出快速冲刺运动后跌倒。发病个体明显较正常小,仔细观察时,发现雏鸡头颈部肌肉轻度震颤,有近一半的病雏肛门附近粘有白色或绿色粪便。发病初期采食量减少,3-5日后无法饮食,有的相互踩踏而死。25日龄左右停止发病。死亡率达17.7%.

2病理剖检

取垂死鸡剖检,内脏无明显变化,仅见肠道粘膜充血,脑脊髓液增多,脑软化,小脑有胶质病灶及血管周围浸润及神经胶质增生。

3实验室检查

3.1细菌学检查无菌采集发病雏鸡心、肝、肾、脾及脑组织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血清琼脂平板上,进行有氧和厌氧培养,37℃培养24h均无细菌生长。

3.2血清学诊断:发病后7d,采病鸡血清与AE抗原(哈兽研研制)作琼脂扩散试验,阳性率37.5%.

3.3雏鸡接种试验取典型病鸡脑组织研磨,用肉汤培养基做体积浓度为1:5稀释,以0.2ml/只接种于10只1-2日龄雏鸡脑内,以0.4m1/只接种于3-5日龄雏鸡的腹腔。结果脑内接种的10只雏鸡在接种后3-Sd全部死亡,表现典型的 AE症状;腹腔接种的10只雏鸡接种4-6d全部发病,死亡5 只,临床症状与脑内接种雏鸡表现症状相同。

3.4鸡胚接种与孵化试验将自然发病雏鸡脑组织悬液接种于6-8日龄的鸡胚,卵黄囊接种0.2m1,接种20枚鸡胚。同时设10枚鸡胚做生理盐水对照,观察鸡胚发育及出壳后雏鸡的病变情况。结果接种胚在12日龄前死亡3枚,18日龄前死亡3枚,21日龄时14枚胚只有6枚出壳,孵化率为30% o 生理盐水对照孵化率为80%(8/10)。病料接种胚出壳后3-.6 日有4只表现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症状。

4防制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4.1对发病雏鸡进行隔离,集中饲养,淘汰病重鸡,病死鸡进行深埋或焚烧。
4.2病鸡舍,每天用过氧乙酸消毒1次。
4.3隔离病鸡在饲料中添加病毒灵,复合维生素、葡萄糖,以缓解症状。

5结论

5.1根据鸡群发病情况、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该鸡场发生的疾病为传染性脑脊髓炎。

5.2该鸡场以前没发生传染性脑脊髓炎(AE)的历史。病原可能由种鸡垂直感染所致,究竟是疫苗问题还是自然AE强毒感染,有待进一步研究。

5.3目前AE弱毒疫苗适用于AE严重流行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以疫点形式发病,建议种鸡使用AE灭活疫苗为宜,接种后不散毒、不带毒,能使不同日龄鸡群获得免疫;特别是种母鸡在开产前1个月进行灭活苗免疫,可使种蛋、雏鸡获得母源抗体,使雏鸡在易感时期具有抵抗力而不发病。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现况与展望


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是家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大类。传染性喉气管炎和传染性支气管炎虽可用疫苗预防,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免疫失败屡见不鲜;而鸡败血霉形体感染和传染性鼻炎由于鸡场净化不严、细菌的耐药性或饲养环境差等因素的作用,更是频频爆发,给养鸡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有时西药的疗效不尽人意,且已成为导致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继而危害人类健康的祸源。因此,许多兽医工作者探索利用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既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还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 研究现况

1.1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1.1.1 防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中药方剂与药效:吴小林用麻黄、知母、贝母、黄连、桔梗、陈皮、紫苏、杏仁、百部、薄荷、桂枝和甘草等治疗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治愈率达到98%,预防保护率达到100%。王甫根用六神丸合麻黄素治疗ILT,治愈率达到96.6%,比北里霉素治疗组提高3个百分点。余双祥等用板蓝根、人工牛黄、蟾酥、冰片等组方,用浸泡液治疗人工感染ILT,全部康复,对自然感染ILT有效率达98%。王纯拥等自拟中药方,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荆芥、防风、桔梗、杏仁、远志、麻黄、山豆根、白芷、甘草等组成,对ILT的治愈率达到96.7%。任进斌以金莲花、金银花、射干、牛蒡子、山豆根、地丁、蒲公英、白芷、板蓝根、菊花、桔梗、甘草等中药制成散剂,对ILT的治愈达到85.3%以上。孙荣华等用黄芩、麦冬、桔梗、甘草、牛蒡子、射干、板蓝根、花粉、白芍等中药组方,治疗ILT,治愈率达到95%,比青、链霉素治疗组高45个百分点。康懋琴等用月石、冰片等4位中药制成擦剂,在喉部涂擦,对ILT的治愈率达到80%;配合兴安杜鹃、藿香、香薷、独活等八味药,煎汤熏蒸,则疗效达到90%。姜力等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人工感染的ILT,高剂量组对受试鸡保护率达到70%-80%,低剂量组达到40%-60%,而不用药物组全部死亡。陈洪涛等用穿心莲、连翘、麻黄、鱼腥草、板蓝根、黄芪、桔梗和杏仁等制成中药散剂,对ILT治愈率达到96%,但与硫氰酸红霉素、氟哌酸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杜云良以板蓝根、连翘、桔梗、贝母、双花、射干、黄芩、苍术、甘草等中药与氯化铵、VA等西药制成复方中药制剂,以ILT的治愈率达到100%,比市售同类产品或紧急预防接种高50%个百分点。李荣誉用板蓝根、桔梗、百部、雄黄、麻黄、冰片等组方,治疗人工感染ILT,高、中、低剂量组分别达到83.3%、80.0%和56.7%;高剂量组比定喘散(中成药)高13个百分点。陈永霖等用胆南星、川莲、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麻黄、射干、半夏、金钱草、车前子、黄芩、茯苓、枇杷叶、薄荷、陈皮、山楂、麦芽、冰片和甘草等制成散剂,治疗13万多羽鸡,治愈率达到75%-90%。赵凤存等用黄芪、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山豆根、桔梗、甘草等中药组方,制成口服液,治疗人工感染ILT,治愈率达91.7%。比病毒灵和硫酸卡那霉素治疗组提高16个百分点。宋永健用黄连、黄芩、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虎杖、陈皮、桔梗等10味中药制成散剂,对ILT的有效率达到96.67%,比空白对照组高30个百分点。褚跃成报道用麻黄、百部、射干、熟地等中药制成千浸膏,再加入扑尔敏、葡萄糖制成冲剂,治疗鸡ILT,有效率达到98%,比青、链霉素与病毒灵配合治疗组提高11个百分点。

1.1.2 中药防治鸡ILT的研究概述

1.1.2.1 治疗ILT的中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ILT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射干、山豆根、穿心莲、鱼腥草、虎杖(清热解毒药);知母(清热降火药);生地黄(清热凉血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药);香薷(清热解暑药)。 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紫苏(辛温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菊花(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胆南星(化痰药);杏仁、枇杷叶、百部(止咳平喘药)。 补养药:黄芪多糖注射液、黄芪、甘草(补气药);白芍(补血药);麦冬(滋阴药)。 祛湿药:独活(祛风湿药);茯苓、车前子、金钱草(利湿药);藿香、苍术(化湿药)。 开窍药:人工牛黄、蟾酥。 外用药:雄黄、月石、冰片。 不难看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养药和开窍药等是用于治疗ILT的常用药物,但不同方剂选择的药物种类、剂量不同,有的以清热药为主药,有的以解表药为主药。即使同一类药物,在不同方剂也有不同的选择。单独使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外用药也有比较好的疗效,但用法烦琐,适于个例治疗,不适用于规模化养殖业。

1.1.2.2 存在的问题:众多报道证明,中药治疗ILT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优于西药。但研究的广度和深主有一定的差距。从广度看,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根据中药的药性拟订一个方剂,然后研究其疗效,有的甚至不做剂量的筛选。缺乏不同药物组合的比较研究,例如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养药和开窍药之间的比较;清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清热降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和清热解暑药的比较,解表药中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的比较;同一类中药不同药物之间的比较;甲类与乙类或丙类中药配伍效果的比较等等。只有做全面的比较研究,才能真正筛选出治疗ILT的最佳方剂。从深度看,以往多局限于中药对ILT的一般性疗效研究,沿袭着传统中兽医的路子,仅凭经验判断或一些感性指标进行评价,缺乏研究的深度。中药方剂的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毒理学研究、中药化学研究、中草药治疗ILT机理的研究等等,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大量实验数据及独创理论的支撑,缺乏研究创新,就难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兽药,使我国兽药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难占一席之地。另外,剂型也比较单一,口服的主要是散剂、汤剂和冲剂,外用的有擦剂和熏蒸剂等,缓释制剂、控释剂型和靶向给药系统等新剂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1.2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1.2.1 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中药方剂与药效 张新厚等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和桔梗等制成中药散剂,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治愈率达到97%以上。苏梅等用山豆根、青黛、板蓝根、紫菀、冬花、桔梗、荆芥、防风、冰片、生硼砂、杏仁组方,对IB的预防保护率达86%、治愈率为96%。岳治权等用麻黄、黄芩、杏仁、桔梗、连翘、射干、牛蒡子、山豆根、贯众、甘草等组方,对IB治愈率达到100%,未用药物组全部死亡,比喉管神康散(市售中成药)提高70个百分点。程相朝等用板蓝根、连翘、麻黄、桔梗、甘草等制成的咳喘停口服液治疗IB,治愈率达到100%,比对照组提高80个百分点。康懋琴等在饲料中添加0.4%内蒙古黄芪籽可有效预防IB,其预防保护率达到%.90%,比空白对照组提高34个百分点。房秀云等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黄芩、贝母、桔梗、党参、黄芪、甘草组方治疗IB,治愈率为96%。宁炳渭等用虎杖、百部、半夏、桔梗、甘草等中药治疗人工感染IB病鸡,有效率达到96.7%,比硫氰酸红霉素高10个百分点。周元军等用大青叶、板蓝根、防风、荆芥、桔梗、杏仁、远志、麻黄、蒲公英、山豆根、香白芷和甘草等组方,对2万多只IB病鸡群进行防治,治愈率达到65%,预防有效率为95%。张洪增等用双花、连翘和板蓝根煎汤,用喷雾法治疗IB,治愈率达到97%。

1.2.2 中药防治鸡IB的研究概述

1.2.2.1 治疗IB的中药种类:综合上述各中药方剂,可以看出,防治IB的中药有以下几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射干、山豆根、贯众(杀虫)、虎杖(理血药)(清热解毒药);生石膏、(清热降火药);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荆芥、防风、白芷(辛温解表药);牛蒡子(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化痰药);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止咳平喘药)。 外用药:月石、冰片。综上所述,防治IB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养药。很少选用开窍药、祛湿药等,与防治ILT的中药方剂略有不同。

1.2.2.2 存在问题:与中药防治ILT的研究现况类同,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1.3 中药防治鸡慢性呼吸道病

1.3.1 防治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张根祥等用鱼腥草、连翘、黄芩、板蓝根、贝母、麻黄、款冬花、甜杏仁、桔梗、枇杷叶、姜半夏和生甘草组成方剂,煎汤口服,对慢性呼吸道病(CRD)有效率达98.5%。徐贵林等用由黄连、黄柏、黄芩、栀子、黄药子、白药子、款冬花、知母、贝母、郁金、秦艽、甘草、大黄组成的济世消黄散治疗CRD,治愈率达到100%。吴光程以桔梗、金银花、菊花、麦冬、黄芩、麻黄、杏仁、贝母、桑白皮、石膏、甘草等组方,共计治疗13000余羽CRD病鸡,总有效率达97%以上。罗筑鸣等用金荞麦、火炭母、板蓝根、麻黄、桔梗、穿心莲、梅叶冬青、甘草、薄荷、胆酸和防风等组方,添加2%强力霉素,制成中西药复方制剂。对人工感染CRD进行治疗,治愈率达到84%,比纯中药治疗组和枝原净治疗组均高12个百分点。张希兵等报道,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口服复方甘草片,治疗CRD的效果显著。马林等报道,复方支原霸冲剂治疗CRD的效果优于环丙沙星,有效率达到93%。曾振灵等以黄连、黄芩、鹅不食草、茵陈、连翘、金银花和培氟沙星组成中西药复方制剂,对鸡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舛.1%,比单独使用培氟沙星高27个百分点。包慧芳等对中药神草百毒散进行了药效学试验,认为该方对CRD病鸡治愈率达93.75%,保护率达到81.82%。显著高于土霉素、红霉素的治愈率。王丽平等用纯中药制剂一呼舒治疗大肠杆菌和霉形体混合感染,体外试验表明呼舒比恩诺沙星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对鸡大肠杆菌和霉形体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100%,比恩诺沙星提高17个百分点。

1.3.2 中药防治CRD的研究概述

1.3.2.1 治疗鸡CRD的中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鸡CRD的中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药子、白药子、穿心莲、鱼腥草(清热解毒药);栀子、知母、石膏(清热降火药);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防风(辛温解表药);薄荷、菊花(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贝母、桔梗、半夏(化痰药);款冬花、杏仁、枇杷叶、桑白皮(止咳平喘药)。 补养药:甘草(补气药);麦冬(滋阴药)。 祛湿药:秦艽(祛风湿药);茵陈(利湿药)。 不难看出,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是用于治疗鸡CRD的常用药物。极少使用补养药、开窍药和外用药等,与防治ILT或IB的方剂略有不同。

1.3.2.2 存在问题:缺乏研究广度和深度。

1.4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鼻炎

1.4.1 防治鸡传染性鼻炎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李金香等用白芷、防风、益母草、乌梅、猪苓、诃子、泽泻、辛夷、桔梗、黄芩、半夏、生姜、甘草等制成散剂,治疗传染性鼻炎(IC)病鸡3100羽,治疗效果比较满意。鹿瑞麟等用黄芩、知母、辛夷花、柴胡、前胡、桔梗等中药制成中药散剂,对鸡IC的治愈率达到98%。

1.4.2 中药防治IC的研究概述

1.4.2.1 治疗IC的中草药种类:从上述各种试验方剂来看,治疗IC的中草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知母(清热降火药);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生姜、辛夷、防风、白芷、(辛温解表药);柴胡、(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半夏、前胡(化痰药)。 补养药:甘草(补气药)。 祛湿药:猪苓、泽泻、(利湿药)。 涩肠止泻药:乌梅、诃子。 不难看出,解表药、化痰药是用于治疗鸡IC的常用药物。极少使用清热解毒药、补养药、开窍药和外用药等,与防治ILT、IB和CRD的方剂也有差异。由于用中药防治IC的报道较少,对中药防治IC的认识不够全面,尚需试验研究或临床验证。

1.4.2.2 存在问题:缺乏研究广度与深度。

1.5 中药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病

1.5.1 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方剂与药效 韩玉富等D6]用六神丸配伍病毒灵治疗ILT和IB,对ILT的治愈率达到91%,对IB的治愈率达到89%,未治疗组死亡率分别达到46%和62%。同时对尚未表现症状的鸡用黄连、黄芪、地榆、桔梗、苏子、栀子、蒲公英、大青叶、当归组方,进行药物预防,有效保护率达到100%。韦惠锋等用麻黄、黄芩、黄柏、金银花、大青叶、生地、甘草等组方,对ILT、IB和CRD的治愈率为98.5%。曾振灵等以复方中西药为原料制成的喷呼通喷雾剂,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90%,比环丙沙星提高37个百分点。曾振灵等以复方中西药为原料制成的喉正康冲剂,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治愈率达到90%,比环丙沙星提高37个百分点。

1.5.2 中药防治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病的研究概述

1.5.2.1 治疗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种类:综合上述各个方剂,治疗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药有以下几大类: 清热药: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药);栀子(清热降火药);生地黄(清热凉血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药)。 解表药:麻黄、苏子(辛温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化痰药)。 补养药:黄芪、甘草(补气药);当归(补血药)。 止血药:地榆。 从仅有的几个方剂看出,由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养药组方,对多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均有比较好的疗效。可以看出,大部分药物与防治ILT、IB或CRD的方剂药物相同或属同类。由此可见,对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而言,一方多治是可能的,但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筛选。但是,不同传染性呼吸道病的临床特征差异较大,最好研究开发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特效中药方剂,不可强求全而泛。

1.5.2.2 存在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 展望

2.1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中药防治鸡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疗效十分显著,不亚于西药,对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尤佳。我国养鸡单位规模小、区域密度大、鸡场设施差及饲养管理技术落后等,造成鸡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研究开发防治禽病的中药,市场前景十分诱人。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也是导致鸡场用药量攀升主要因素之一,不仅提高了养鸡成本,也导致肉、蛋药物残留量严重超标,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禽产品出口创汇。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研制高效、低毒、无残留、无环境污染的新兽药,替代目前使用的某些抗生素和化药。中药就是这样一类具有研究开发潜力的药物。因此,研究开发防治禽病的中药,不仅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我国兽药生产技术落后,几乎没有自主创新的兽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兽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目前临床应用的药物中可以看出,有一半左右来自于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而我国有几千年应用中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实践基础,且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从中药的研究人手开发我国自主创新兽药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2.2 中药防治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方向 首先根据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现代中医中药学研究成果,针对某种传染性呼吸道病的症状特征,通过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筛选出高效的中药方剂。筛选方剂的研究既不可漫无边际、大海捞针式,也不可仅靠草拟方剂、做简单的临床验证。需要科学严谨的试验设计支持,大量试验数据证明。然后,对筛选出的中药方剂进行药效学、药理学研究。根据中药复方霞弹理沦,中药方剂的功效是多成分、多系统和多靶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选择多项检测指标阐明各成分间的互作规律。进而,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和先进实验技术,分析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多种);并对各种有效成份进行优化组合,再进行药效学和药理学研究,筛选出最佳配方,并进一步研究最佳配方的治病机理。最后研制成合适的制剂。

2.3 几点建议

2.3.1 要改变观念,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步伐。大胆探索中药与西医结合的路子,研究适合于西医对症治疗的中药方剂,这是中药走出国门,占据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树立中药是天然绿色的观念,中药防治畜禽疾病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畜禽疾病,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生产无药物残留肉蛋产品的路子,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2.3.2 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强兽药科技创新能力。在我国兽药研究开发的资金是极其微薄的,与畜牧大国极不相称。一般来讲,兽药企业规模太小,无力投入兽药研发经费。人药企业似乎不屑兽药研发。我国应该迅速扩张兽药创业规模,或与人药企业联合,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增强兽药创新的能力。企业集团与高校、科研单位密切联合,组成创新兽药研究联合体,实现科技人才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优势互补。国家和地方应增加投入创新兽药的科研经费,尤其重点支持保证畜禽产品安全性的绿色兽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科技创新保证畜禽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

2.3.3 加快人才的培养,迅速建立一支兽药研发的队伍。我国还没有兽药学或兽药制剂学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学科划分的要求,不批准农业院校建兽药学类专业,制约了兽药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做为兽药研发人员不仅应掌握药学专业的知识,还应该了解畜禽生理生化及疾病的特点,人医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适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兽药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鸡球虫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鸡球虫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寄生性原虫病。目前,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仍是用药,自从Levinen发现磺胺类药物具有抗球虫作用以来,至今用于防治球虫病的药达50余种。抗球虫药物的作用,对于减轻鸡球虫病的危害,确保养鸡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但前人的研究证明,球虫几乎对所有使用过的抗球虫药物都有耐药性球虫株出现。球虫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球虫药物使用年限缩短,防治失败或效果不佳,引起临床或亚临床鸡球虫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耐药性是鸡球虫病防治对策中最严重的问题。

1 鸡球虫对所有的抗球虫药都会产生耐药性 鸡球虫如果不对抗球虫药产生抗药性,鸡球虫病就不会成为当今麻烦的问题。不幸的是,如果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抗球虫药,球虫就会对该药渐渐产生耐药性,早在磺胺类药物的使用中出现之后,其他抗球虫药的耐药性也陆续被证实,所不同的是球虫对各种抗球虫药出现耐药性所需的时间和耐药性强弱不同而已。

2 鸡球虫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球虫通过2种主要途径产生耐药性。

2.1 突变一遗传因子的改变 在一大群球虫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遗传因子的突变,其结果有些球虫的耐药性增强,有些减弱,那些对耐药性增强的球虫不仅不被抗球虫药所杀灭,反而会繁殖耐药性更强的下一代,以致原先对药物敏感的球虫被耐药性强的球虫所取代。

2.2 选择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在一大群外表看来相同的球虫中,事实上其遗传因子不完全相同,因此其耐药性的强弱也不同。球虫接触抗球虫药后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药犹如一个筛子,耐药性强的球虫可以通过筛网,不被抗球虫药杀灭而繁殖耐药性更强的下一代。上述两种途径均有可能发生,但从耐药性产生情况来说,以选择而引起耐药性的机会较多。

3 鸡球虫耐药性的主要特点及耐药性虫株敏感性的恢复 鸡球虫耐药虫株的主要特点有:①能耐受药物的极高浓度;②能产生多重耐药性虫株;⑧有交叉耐药性。耐药虫株形成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能否恢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两方面马立农等曾作过综述,这里不作详述。

4 鸡球虫耐药性的检测方法

4.1 鸡体试验法 这种方法是将供试药物按一定比例与饲料均匀混合后饲喂幼雏,经一定时间后接种球虫,最后通过卵囊产量,病变记分减少率、相对增重率、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等指标来判断球虫耐药性是否产生。鸡体试验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耐药性的产生情况。

4.2 同工酶分析测定法 利用测定的耐药虫株与敏感虫株同工酶谱之间的差异或测定的耐药虫株与标准耐药虫株同工酶谱的相似性来判定鸡球虫的耐药性。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某种药物耐药虫株的特异性同工酶谱,再将现场测定的虫株的同工酶谱与之比较,根据其差异是否显著来判断球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如何,但目前尚未建立同工酶谱。余丽芸等(1999)的试验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虫株的乳酸脱氢酶为2条带,而敏感虫株为3条带,但差异不显著。

4.3 超微结构比较法 在电镜下观察柔嫩艾美耳球虫对马杜霉素的敏感株与耐药株的超微结构,发现敏感株在药物作用下132h棒状体消失,微线的数量减少或消失,而耐药虫株无异常反应。Zhu等发现在莫能菌素作用下敏感株裂殖子出现了典型的水泡状、气球状畸变。而相同条件下耐药性虫株的裂殖子没发生形态学改变。

4.4 PCR测定法 对恶性疟原虫的研究表明,PCR技术判明了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此技术同样可用于艾美耳球虫抗药性的现场检测,通过寻找针对同一引物敏感株和耐药株PCR扩增产物之间的差异来判断耐药性的产生情况。此外,有学者报道,利用敏感株与耐药株对鸡胚侵人性的不同,可以用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胚测定球虫对药物的耐药性。

5 耐药性虫株的诱导 自从Cuckler等(1995)首次报道了在实验室条件下经过15代获得了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磺胺喹恶林的抗药性虫株后抗药性诱导工作不断进行。常用的实验室诱导法有两种:①Weppelman法,由Weppelman等(1977)创建的在推荐使用药物浓度下大剂量感染球虫卵囊的方法;②药物浓度递增法,以低于使用推荐剂量的药物浓度开始诱导,逐步提高浓度,多次继代后获得抗药性虫株。 Chapman(1984)认为抗药性是对存在于球虫群体中突变体定向选择的结果。Williams(1972)提出固有抗药性的概念,指出有些球虫个体在从未接触过的抗球虫药作用下仍然能够生存,Weppelman对胺喹甲酯突变体的选择,Williams对癸氧喹酯抗药性虫株的选择成功都证明了球虫群体中确实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体。 Weppelman认为,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到对氨丙啉、氯苯胍等的抗药性虫株,是因为这几种药的球虫抗药性突变体发生频率很低,小于7.5X10(-9)/卵囊,Chapman认为如果常山酮能通过Weppelman法选择到抗药性虫株,则此突变频率将为1.910(-9)/卵囊,突变频率如此之低,表明对常山酮的抗药性不可能来自单一突变。 鸡球虫的抗药性可能与一系列的点突变有关,每一个点突变只能产生很低水平的抗药性,但它们的共同作用却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抗药性的不同程度与基因间的不同组合有关,但目前还没有分子水平上的证据能证明鸡球虫对-些药物的抗药性是来自几个基因位点的突变叠加的结果,尽管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抗药性虫株与现场实际中抗药性虫株的产生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实验室条件下诱导比较困难,实际生产中对喹啉类和氟腺嘌呤的抗药性在使用这些药物后不久即产生了,而尼卡巴嗪在使用了4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效。 在关于实验室诱导方法能否代表现场抗药性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Ryley(1980)认为实验室诱导抗药性技术对于预测现场用药中某种抗药性虫株出现的速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hapman(1986)则告诫人们不要将实验室诱导的研究外推至现场情况下。 目前仍未有标准的实验方法用于预测新型抗球虫药抗药性虫株出现的速度。Williams(1998)建立了一种称为一次传代选择法的实验方法,用以比较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抗球虫药耐药性产生之差异,根据这种方法对于各种艾美耳球虫都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最低选择浓度(LSC),即通过鸡体继代一次能够选择到固有抗药性突变体的最低药物浓度,他还推荐使用一种潜在选择指数PSI(PSI=药物推荐使用浓度/LSC)来选择一种新药的大致推荐使用浓度,只有对所有种鸡球虫PSI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5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