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止蚂蚁危害黄粉虫 黄粉虫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黄粉虫是移动的“蛋白质库”,不仅可以充作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而且对于人体保健方面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养好黄粉虫可以获得良好效益,而要养好黄粉虫,就需要注意黄粉虫蚂蚁的危害与疾病的防治。怎样防止蚂蚁危害黄粉虫黄粉虫常见疾病防治方法,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清水隔离法:用箱、盆等用具饲养黄粉虫时,把支撑箱、盆的4条短腿各放入1个能盛水的容器内,再把容器加满清水。只要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蚂蚁就不会侵染黄粉虫。
二、生石灰驱避法:可在养殖黄粉虫的缸、池、盆等器具四周,每平方米均匀撒施2-3公斤生石灰,并保持生石灰的环形宽度20-30厘米,利用生石灰的腐蚀性,对蚂蚁有驱避作用,并且蚂蚁触及生石灰后,体表会粘上生石灰而感到不适,使蚂蚁不敢去袭击黄粉虫。

三、毒饵诱杀法:取硼砂50克、白糖400克、水800克,充分溶解后,分装在小器皿内,并放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蚂蚁闻到白糖味时,极喜欢前来吸吮白糖液,而导致中毒死亡。

黄粉虫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黄粉虫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螨害或病害。7-9月份螨害易发生,饲料带螨卵是螨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病害主要有干枯病和软腐病。饲养场所气温偏高、空气干燥、饲料中的青饲料太少易引起虫体大量失水导致干枯病,表现为虫体瘦小僵直,颜色和正常虫体无差异或呈现黄白色。当空气潮湿或虫体受到机械损伤容易感染软腐病和虫体之间的交叉感染,此病原菌很可能是一种细菌,先期染病虫体表现为活动迟缓、拒食,中期虫体变得柔软,颜色转为黑褐色,体内为褐色粘稠液体,后期体色逐渐由黑褐色变至黑色,虫体失水变硬。如果黄粉虫幼虫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刚脱皮的幼虫也会因表皮损伤失水死亡,表现为身体弯曲呈苍白色,并且表皮粗糙。
预防和防治:
1、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条件:在高温干燥时要注意及时添加鲜饲料或喷水来预防干枯病,同时又要把当天没有吃完的鲜饲料捡出,防止饲料腐烂促进病菌的繁衍。对于天气潮湿的地区要适当增加筛粪次数,要1天或2天喂料一次,以养殖箱中略有剩余为好,这样也可以减轻黄粉虫发病。当每批次虫养殖结束后,进行场所消毒,养殖器皿消毒,可用0.5-1.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物体表面消毒。也可用漂白粉、福尔马林溶液等消毒药物。
2、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可减轻病害的发生,避免虫体密度过大相互残杀造成伤口,给病菌创造入侵机会。
3、对于螨虫发生较重地区,所用饲料要中午在阳光下摊薄曝晒20-30分钟,即可杀死虫螨,必要时用40%三氯杀螨醇800-1000倍液喷洒进行养殖场所及器皿杀螨。
4、对于发病的虫体要及时捡出,同时用0.25克土霉素研碎拌玉米面200-300克投喂3-5天,痢特灵、氯霉素等也有较好疗效。

相关阅读

泥鳅常见疾病防治


一、水质不良、鱼厌食

水质发黑,透明度变小,鱼长时间摄食量小或厌食等。

1、全池泼洒特效底爽,亩用1-2公斤;第二天亩用200-300克德普清水素长久巩固。

2、全池泼洒水速清亩用1公斤。

二、泥鳅斜管虫病

1、泼洒杀虫灭藻灵亩米用200-250克,2小时后亩米用15-20毫升虫速灭泼洒。

2、亩用150-200克车轮指环清全池泼洒。

3、内服复方驱虫散2克,免疫强肝素2克VC2克,日一次,连喂三天即好。

三、泥鳅腐皮病

鱼体溃烂有的如茶碗大,露出骨头。有的尾鳍烂掉。主要是真菌感染所质,抗药性较高。常造成大批量死亡。

1外用;1、全池泼洒醛速杀100毫升/亩米,然后泼洒双黄锦华150毫升/亩米,间隔2天再用一次。2次可愈。

2、减低水位,用5PPM的中仁金碘浸泡30分钟后加满水位。

四、泥鳅腹水病

此病是近几年来甚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主要发病时间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0~32℃。

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大多在池埂边水面慢游,不怕人。大多数病鱼皮下积水、竖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观察,腹水清亮或淡红,肝脏土黄色,肠道出血。

1、全池泼洒醛速杀亩用100毫升,半小时后亩用100克高锰酸钾。

2、减低水位,用1PPM的利福平药浴1-2小时后加水。

3、内服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连喂3-4天,日两次

五、泥鳅水霉病

由菌丝侵入体内后,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白色绵毛。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1、全池泼洒醛速杀亩用100-150毫升,半小时后亩用100-200克杀虫灭藻灵。视情况连用1-2次可愈。

2、亚甲基蓝2-3克/米3,3-4天后重复使用一次。

六、泥鳅车轮虫病

病鱼粘液增多,鱼苗可呈白头白嘴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有的在池水中翻滚、打转,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镜检病鱼鳃丝和体表刮取物可见大量车轮虫,诊断必须依靠镜检。

1、全池泼洒杀虫灭藻灵亩米用200-250克,2小时后亩米用15-20毫升虫速灭泼洒。

2、亩用150-200克车轮指环清全池泼洒。

七、泥鳅链球菌病

病鱼发黑,离群漫游,鳍片下出血,离水后鳃丝立刻流血。鱼拌有突眼、腹水、肛门红肿等典型症状。

1、全池泼洒中仁金碘亩用100毫升,连用2天。

2、病情较重,可降低水位,泼洒利福平0、5-1PPM,四小时后加水。

内服;1、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拌料连喂3-4天,日两次。

2、病情较重,加拌菌克2克/公斤料。泼洒内服结合使用,4天后可愈。

八、泥鳅粘孢子虫病

寄生在鱼的头部、鳍和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rǔ白色的胞囊,米粒状,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鱼体上的胞囊少则数十个多则数百个。取下胞囊,显微镜下可见成千上万个孢子。

1、全池泼洒孢杀灵一次。

2、内服复方驱虫散2克,免疫强肝素2克VC2克,日一次,连喂三天即好

九、泥鳅转圈翻滚病

症状:病鱼黑头,发病时常转身,喂食后特别多,病鱼体表粘液多,不明原因死亡。肝脏肿大,有时紫褐色。流行于5-9月,鱼苗发病率最高。

外用:1、泼洒醛速杀或中仁金碘150毫升/亩米。

2、降低水位,用0、5-1克/米3的利福平泼洒。

内服:1、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拌料,日两次,连喂3-4。

2、肠鳃安、免疫强肝素、VC拌料,日两次,连喂3-4天。

泼洒内服结合使用,4天后可愈。

鲶鱼常见疾病防治


一、鲶鱼腹水病

此病是近几年来甚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高。主要发病时间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0~32℃。

病鱼不摄食,体色发黑,大多在池埂边水面慢游,不怕人。大多数病鱼皮下积水、竖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解剖观察,腹水清亮或淡红,肝脏土黄色,肠道出血。

1、全池泼洒醛速杀亩用100毫升,半小时后亩用100克高锰酸钾。

2、减低水位,用1PPM的利福平药浴1-2小时后加水。

3、内服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连喂3-4天,日两次

二、鲶鱼链球菌病

病鱼发黑,离群漫游,鳍片下出血,离水后鳃丝立刻流血。鱼伴有突眼、腹水、肛门红肿等典型症状。

1、全池泼洒中仁金碘亩用100毫升,连用2天。

2、病情较重,可降低水位,泼洒利福平0、5-1PPM,四小时后加水。

内服;1、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拌料连喂3-4天,日两次。

2、病情较重,加拌菌克2克/公斤料。

泼洒内服结合使用,4天后可愈。

三、鲶鱼腐皮病

鱼体溃烂,有的如茶碗大,露出骨头。有的尾鳍烂掉。主要是真菌感染所质,抗药性较高。常造成大批量死亡。

1外用;1、全池泼洒醛速杀亩用100毫升,然后泼洒3PPM五倍子(熬制30分钟),间隔2天再用一次。2次可愈。

2、减低水位,用5PPM的中仁金碘浸泡30分钟后加满水位。

四、鲶鱼车轮虫病

病鱼粘液增多,鱼苗可呈白头白嘴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有的在池水中翻滚、打转,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镜检病鱼鳃丝和体表刮取物可见大量车轮虫,诊断必须依靠镜检。

1、全池泼洒杀虫灭藻灵亩米用200-250克,2小时后亩米用15-20毫升虫速灭泼洒。

2、亩用150-200克车轮指环清全池泼洒。

五、水质不良、鲶鱼厌食

水质发黑,透明度变小,鱼长时间摄食量小或厌食等。

1、全池泼洒特效底爽,亩用1-2公斤;第二天亩用200-300克德普清水素长久巩固。

2、全池泼洒水速清亩用1公斤。

六、鲶鱼粘孢子虫病

寄生在鱼的头部、鳍和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大大小小rǔ白色的胞囊,米粒状,胞囊寄生部位充血、出血。病鱼体上的胞囊少则数十个多则数百个。取下胞囊,显微镜下可见成千上万个孢子。

1、全池泼洒孢杀灵一次。

2、内服复方驱虫散2克,免疫强肝素2克VC2克,日一次,连喂三天即好

七、鲶鱼转圈翻滚病

症状:病鱼黑头,发病时常转身,喂食后特别多,病鱼体表粘液多,不明原因死亡。肝脏肿大,有时紫褐色。流行于5-9月,鱼苗发病率最高。

外用:1、泼洒醛速杀亩用100ML。

2、降低水位,用0、5-1PPM的利福平泼洒。

内服:1、利福平、免疫强肝素、VC拌料连喂3-4天,日两次。

2、肠鳃安、免疫强肝素、VC拌料连喂3-4天,日两次。

泼洒内服结合使用,4天后可愈。

八、鲶鱼水霉病

由菌丝侵入体内后,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菌丝,似白色绵毛。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焦躁或迟钝,食欲减退,最后瘦弱死亡。

1、全池泼洒醛速杀亩用100-150毫升,半小时后亩用100-200克杀虫灭藻灵。视情况连用1-2次可愈。

2、亚甲基蓝2-3克每米3水,3-4天后重复使用一次。

九、鲶鱼斜管虫病

1、泼洒杀虫灭藻灵亩米用200-250克,2小时后亩米用15-20毫升虫速灭泼洒。

2、亩用150-200克车轮指环清全池泼洒。

3、内服复方驱虫散2克,免疫强肝素2克VC2克,日一次,连喂三天即好。

螃蟹常见疾病防治


1、聚缩虫病
聚缩虫病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缘毛目、钟虫科。聚缩虫成树枝状,个体着生许多纤毛,固着于物体上形成很大的群体,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处。抱卵蟹的卵粒也有聚缩虫寄生。当受到刺激,整个群体即会收缩。当海水盐度0.003,水温18~20℃,聚缩虫在溞状幼体上迅速繁殖。感染强度1~5个,超过幼体大小的2~3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呈白絮状。被感染的溞状幼体活动能力弱,体质瘦弱,蜕皮困难,严重的出现死亡。
防治方法:
目前采用甲醛或新洁尔灭二种药物。使用新洁尔灭浓度为10ppm,全池泼洒,侵浴30~40分钟。使用甲醛浓度为20ppm全池泼洒,侵浴8小时,但在1天内应进行水体交换,以排除剩余的甲醛。

2、菱形海发藻病
菱形海发藻属浮游硅藻类羽纺藻目,其细胞以胶质相连,形成星状或锯齿状的群体,壳环面呈狭棒状。菱形海发藻细胞长30~116微米,宽5~6微米,分布极为广泛,当海水盐度达0.03左右,水温18~20℃时,在水质肥沃,光线充足的培育池内,可在溞状幼体上迅速繁殖。溞状幼体附生海发藻后,不断扭动腹部挣扎,力图摆脱,受害的溞状幼体4~5天内死亡。
防治方法:
一般采用增加换水次数,控制光照,适当加温来促进幼体变态等预防措施。

3、蟹奴病
蟹奴属甲壳纲、蔓足类、根头目。蟹有寄生蟹奴的,没有十分明显病灶,仅腹面的脐略显肿大,揭开脐盖,可见直径2~5毫米,厚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颗粒状虫体。蟹奴寄生后直接破坏河蟹的性腺发育,造成河蟹生长缓慢,及至不能食用。该病主要是池水含盐量在0.001以上,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蟹奴病流行有季节变化,雌体比例大于雄体,大致从7月份开始,9月份达高峰,10月份后逐渐下降,11月份后基本停止。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蟹奴幼虫,常用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
②更换池水,注入新淡水。
③用高锰酸钾20ppm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④用硫酸铜8ppm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⑤硫酸铜,硫酸亚铁(5:2),用0.7ppm溶液,全池泼洒。

4、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腐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保持水质清洁,夏季经常加注新水,清除塘底淤泥。饲养期间,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其浓度为15~20ppm。
②治疗用漂白粉20ppm浓度全池泼洒,并在饲料中加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饲料加药1克,连续喂3天。

5、着毛病
在河蟹的颊部、额部、步足关节上附着水绵等丝状藻类以后,使得河蟹行动缓慢,进食减少,如堵塞出水孔,造成河蟹窒息死亡。这种病,一般在4月底5月初发生。
防治:
①忌用农田肥水。
②4、5月河蟹生长蜕壳的高峰期过后,用青灰(草木灰)遮挡1/2的池塘水面,使水绿缺少阳光而死,并将死去的水绿捞出。
③6~7月份,每亩用20千克生石灰(水深1米)全池泼洒,通过提高pH值,抑制水绿滋生,隔10~15天再用1次,杜绝此症的感染。
④用硫酸铜全池泼洒,使用浓度0.8ppm较好地杀灭青苔。
⑤用生石膏粉全池泼洒呈25~30ppm,连喷3次,每次间隔时间3~4天。

6、黑鳃病
病蟹鳃受感染变色,病轻时左右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病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塘底淤泥,饲养期间如发病,用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浓度为15~20ppm,连续使用2次。
②将病蟹放在2~3ppm呋喃唑酮溶液中浸洗3~4次。

7、烂肢病
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减少或停食,活动迟缓,最后无法蜕壳而死。该病是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致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操作要细心,勿使蟹体受伤。
②放养前用呋喃唑酮2ppm溶液浸泡10分钟后投放。
③用土霉素或呋喃西林1ppm全池泼洒。
④用生石灰15~20ppm,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

8、水肿病
病蟹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在池边停食,在池的浅水处死亡。该病是因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
防治方法:
①在养殖过程中操作要细心,勿使蟹体腹部受伤。
②用土霉素或呋喃西林1ppm,全池泼洒。
③用呋喃唑酮0.2ppm,全池泼洒。

9、水霉病
病蟹体表,尤其是伤口部位,生长着棉絮状菌丝,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导致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造成死亡。该病因河蟹受伤,霉菌侵入伤口所致。
防治方法:
①在扦捕、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勿使蟹体受伤。
②用孔雀绿0.25ppm,全池泼洒,隔5天后再施1次。
③用食盐水3%~5%,浸洗病蟹5分钟,并用碘酒5%,涂抹患处。

10、纤毛虫病
病蟹的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上都可附着纤毛虫类的原生动物。病蟹体表污物较多,活动及摄食能力减弱,重者可在黎明前死去。该病是因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蟹体所致。
防治方法:
①用甲醛5~10ppm,全池泼洒。
②用硫酸酮、硫酸亚铁(5:2)合剂0.7ppm,全池泼洒。
③用新洁尔灭0.5~1ppm与高锰酸钾5~10ppm混合液,浸洗病蟹10分钟。
④用孔雀绿0.2~0.3ppm,沿池边水草等河蟹密集处泼洒。

11、肠、胃鼓气病
病蟹消化不良,肠、胃发炎,胀气,打开腹盖,轻压肛门,可见黄色粘液流出。该病是由于投饵不均匀或变质或难于消化的饲料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①定时投饲。②在饲料中加入大蒜,每千克饲料加大蒜100克,连喂3次。③每千克饲料中呋喃唑酮1克,制成药饵,连喂3天。

12、蜕壳不遂病
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直至死亡。发病原因与在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防治方法:
①定期用生石灰10~15ppm,全池泼洒。
②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蜕壳素及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矿物质含量较多的物质。

13、曲弓反背病
该病幼体腹部出现褐色块斑,肠道无食物,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造成幼体死亡。
防治方法:
用土霉素0.5ppm,定期消毒养殖池水体。

马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关于马匹的疾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由于马经常要运动,所以马的常见疾病主要是外伤,因此在养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预防马的外伤。

临床表现

出现外伤的马,患处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擦伤,有血液渗出。发生于四肢的外伤,常因疼痛而出现跛行。

防治措施

对于马匹外伤,从根本上,要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避免发生各种损伤。药物治疗的原则是镇痛消炎、防止感染。

先用氯化钠溶液对伤口进行喷洒消毒,然后再涂上消炎药膏。经过几个月的休养,马匹伤势可逐渐好转。

养马的前景

马为草食性家畜,马的祖先始祖马起源于北美,在5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成为人类生活生产重要的工具。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科技水平与生产力的提高,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在日益减少,马如今主要用于赛马业、马术运动、骑乘马业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现代马业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文化、体育、经济、休闲于一体的新型第三产业。

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我国拥有适合马匹发展的先天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马匹数量和马品种资源都相当可观。但由于马业转型缓慢、社会经济效益低下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我国马业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和产业转型初期。

关中马的马厩设计

1、马厩地面:马厩的地面非常重要,要求防滑、防潮、耐用。通常采用水泥地面,既坚固、耐用、又经济、方便,便于卫生消毒、防疫等。

2、马厩门窗:门窗的大小、高低与马厩的通风采光有直接关系。窗的大小应与地面面积成一定比例,一般以1:10为好,窗高在1.5~1.8米左右。门高约2.5米,宽约1.2米。

3、固定装置:马厩内的固定装置包括饲槽、喂草架、水槽。饲槽应位于门旁的夹角处。饲槽与水槽应分开,水槽一般使用水桶,可将水桶支架固定在墙壁一角,以防被马弄倒。用喂草架给马喂草。饲槽、喂草架、水桶架的外形设计上要求没有棱角,以免对马造成伤害。

4、附属建筑:鞍具室要干燥防潮,大小应能装下所需要的马具物品,需要设置固定的鞍具架。马善奔跑,所以需要设置较大的运动场,运动场面积以养殖户的管理承受能力为度,越大越好。马匹运动场的地面一般为土壤和沙子的混合地面,这样会减少马匹蹄部的磨损,起到蹄部保护作用。运动场也可以种植一些适口的青草,供马匹在散步时食用。

在养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马的疾病的预防,因此在养马的过程中,要想把马养好,首先就要打造一个适合的马厩,其次就是了解一个养马的常见疾病以及预防疾病的一些常见方法。

蟹类常见疾病防治



一、颤抖病
病因: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症状:病蟹步足环起不能伸展,发生阵阵抖动,有的病蟹肝部发黑或发白,损坏至死,鳃溃烂缺损,蟹足尖端呈现黄色或红色,腹甲异常略有黄色,有时透明水肿,顶部呈淡红色,行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下水或栖于靠近水面的池边。
防治方法:a:外用泼洒二溴海因0.2ppm或聚维酮碘250ml,严重时须连用两次;b: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时全池泼洒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c:内服鱼虾5号0.1%、虾蟹脱壳素0.1%、虾蟹宝0.5%、Vc脂0.2%、抗病毒口服液0.5%、营养素0.8%。
二、上岸不下水病
病因:细菌及病毒引起
症状:病蟹爬上岸边、水草或树根上,长时间不下水,最后失水死亡。
防治方法:a:外用泼洒二溴海因0.2ppm或聚维酮碘250ml或正海奇强克毒60ml/亩米;b: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时全池泼洒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c:内服虾蟹宝0.5%、鱼虾5号0.1%、营养素0.8%、Vc脂0.2%、肝胆双保素0.2%,连用3—5天,若厌食可内服健胃消食散0.5%。
三、水肿病
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蟹腹脐及鳃丝水肿透明,有时趴在池边,不摄食也不活动。
防治方法:同“上岸不下水病”
四、肠炎病
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蟹摄食减少,肠道发炎、发红且无粪便,有时肝、鳃亦会发生病变,有时表现出胃溃疡且口吐黄水。
防治方法:a:外用泼洒二溴海因0.2ppm或聚维酮碘250ml或正海奇强克毒60ml/亩米;b: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时全池泼洒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c:内服虾蟹宝0.5%、鱼虾5号0.1%、营养素0.8%、Vc脂0.2%、肝胆双保素0.2%、盐酸环丙沙星0.05%、诱食剂0.2%,连用3—5天。
五、肝坏死病
病因:细菌感染、投喂变质饵料或底质恶化引起
症状:病蟹的肝有的呈灰白色,有的呈黄色或深黄色,严重时内脏模糊,此病一般伴有烂鳃。
防治方法:同“上岸不下水病”
六、烂鳃病
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蟹鳃丝变色,有炎症局部溃烂或缺损,食欲减退,行动迟缓。
防治方法:
a:外用泼洒二溴海因0.2ppm或聚维酮碘250ml或正海奇强克毒60ml/亩米;b: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时全池泼洒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c:内服虾蟹宝0.5%、鱼虾5号0.1%、营养素0.8%、鳃病速克0.5%、Vc脂0.2%、肝胆双保素0.2%、盐酸环丙沙星0.05%、诱食剂0.2%,连用3—5天。
七、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因:聚缩虫寄生引起
症状:病蟹体表长着一层厚厚的毛状物,且附有污泥,蟹壳呈灰黄色或灰色,无光泽,用手摸其壳,光滑粘稠,污物很难刮到。
防治方法:a:全池泼洒农康宝1号0.2ppm,隔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ppm;b:在饲料中添加鱼虾5号0.1%、虾蟹脱壳素0.1%、虾康宝0.5%、Vc脂0.2%,以利于蜕壳除掉纤毛虫;c: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采用池底改良活化素、光合细菌、复合芽孢杆菌改善水质和底质。
八、脱壳不遂病
病因:a:缺乏钙、磷等营养盐,饲料营养不平衡;b:细菌或病毒感染蟹的鳃、肝脏等器官,造成内脏病变;c:蟹的体内蜕皮激素分泌过少;d:水质和底质污染。
症状:病蟹病蟹常潜伏在池塘四周浅水处或水草上,甲壳后缘与腹部交界处有较大的裂缝,有的不能脱壳,有的脱壳后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a: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时全池泼洒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b:内服虾蟹宝0.5%、鱼虾5号0.1%、营养素0.8%、鳃病速克0.5%、Vc脂0.2%、肝胆双保素0.2%、盐酸环丙沙星0.05%、诱食剂0.2%,连用3—5天。

(荣成宏伟水产病害防治研究所)

狐狸养殖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一)狐场的卫生管理

狐疫病的防治,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平时做好狐场的管理,防止疫病从饲料、饮水及外来兽带入,加强病原的监测及预防接种,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狐场的卫生管理。

1.饲料卫生

(1)绝对禁止从疫区采购饲料。有很多传染病是家畜和毛皮兽的共患病,从疫区采购来的肉类饲料,其家畜就带有该类传染病,狐采食后即发生这些疫病。如犬瘟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炭疽、结核、布病、肉毒梭菌病等。残留食物及脱下的毛要随时清理,防止积存成堆,引起腐败而生病。

(2)搞好笼舍周围的环境卫生,防鼠灭蝇,笼舍下的粪便及其他污染物应每天清除,笼内粪便要随时清理,防蝇灭蚊,用杀虫剂定期对笼舍周围喷洒,杀灭蚊蝇。用机械办法防鼠灭鼠,防止疾病的传染。

(3)垫草干净、柔软。垫草是防寒保温、梳毛及产仔保温的必备材料,要干燥,无污染,无腐烂、防止鼠类絮窝而传染其他疾病。最好是使用前在太阳下曝晒、消毒。

2.饲料加工室及饲喂用具的卫生

(1)饲料加工室的卫生管理。饲料加工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细心、有经验。进出饲料室要更换工作服及专用鞋,其他人员严禁入内。饲料加工室要防毒、防火,其消毒药物应用无毒无味的高效消毒药物。饲料加工室随时清理,保持清洁,每次完毕用水冲洗,不留死角,防止细菌的繁殖。

(2)加工用具和食具的卫生。饲料加工用具及食具是狐每天必备的用具,食物常要接触,易成为细菌繁殖基地,每次用完后要彻底冲洗,定期消毒,对食具要采用蒸煮消毒来完成。

(二)狐场的防疫管理

1.消灭传染源,加强检疫工作。引进的狐,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或经过必要的检疫,没有任何传染病后方可入场。饲料、物品要从非疫区购进,以免引起传染病流行。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狐场出入口应设消毒池,池内放入烧碱与石灰的混合物,防止带入传染病,定期进行全场性预消毒,各种用具不能相互串用。病死狐尸体要深埋1米以下或焚烧,剖检场地用烧碱彻底消毒。

2.定期接种疫苗,增强狐群的免疫力每年春天配种前,即每年12月末至翌年元月上旬,完成种狐主要传染病的疫苗接种。7月中旬要对新生幼狐和种狐再次接种。幼狐应在分窝3周时注射疫苗,不能断乳后就注射。在大群预防接种前,要进行小群(5~10只)试验性接种,观察7~10天,无不良反应时,方可对大群进行预防接种。如接种后局部出现脓肿或严重患病及死亡时,不能用该种生物制品,应更换其他生物制剂。具体预防接种可参考下表:

3.消毒消毒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在于消灭被传染原散布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染途径。根据目的可分三种,即预防性消毒、临时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按使用方法可分为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狐场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1)物理消毒。包括清洁冲洗、日晒、干燥和高温等,用以对病原微生物生活力予以重大影响。常用日光曝晒、火焰消毒、水蒸汽消毒等。

(2)生物消毒。主要是对粪便、污水和其他作生物发酵处理。

(3)化学消毒。是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常用化学消毒药物是漂白粉、高锰酸钾、来苏儿、甲醛、烧碱等。①漂白粉用以消毒粪便、垃圾箱、水源,不适宜于金属笼体消毒。②高锰酸钾广泛用来消毒开始腐败的畜产品、饲料配制室及饲料加工器械。③来苏儿用5%~10%的热水溶液消毒窝箱、食板、饮水槽等饲养器皿和加工调制器械,1%~3%溶液消毒手、尸体及解剖器械等。④甲醛用来消毒窝箱、工作服、实验室用具等。⑤烧碱除金属笼外的一切器具及场所均可消毒,效果很好。

4.杀虫在狐场的饲料配制室、冷库周围及其他地方,因有饲料残渣和粪水,常见有家蝇、绿蝇和腐肉蝇及其他双翅类吸血昆虫,它们是传染病活的传递媒介,因此必须进行扑杀,达到消灭传染媒介的目的。

防蝇的关键是保持好场内卫生,场内要经常打扫,粪便和污秽的垫草,应及时清除,进行生物热发酵。脏水坑要填平,粪坑要盖严。饲料配制室应经常保持清洁,严防蝇类侵染饲料。必要时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杀灭。

5.灭鼠鼠类是狐场的一大公害,它破坏建筑,毁坏饲养用具,偷吃、污染谷物饲料和肉、鱼饲料。更主要的是鼠类是狐场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实验证明,鼠可传递各种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犬瘟热、狂犬病、副伤寒等。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灭鼠。常用的方法是机械灭鼠和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时一定要注意在夜间撒布,清晨收回保存,灭鼠后要把鼠尸收拾干净,妥善处理。

狐常见疫病的防治

狐场的疫病对狐场的危害极大,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在养殖中一定要做好常见疫病的防治。

(一)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慢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种肉食动物均可患本病。幼龄动物易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狗、狼、银黑狐、北极狐等肉食动物对犬瘟热病毒易感。在笼养狐中银黑狐最易感,北极狐稍差,所有年龄的狐均可发病,但以2.5~5月龄幼狐最易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病狐及其他带毒的动物。通过接触传染,特别在狐配种期,跑狐等频繁接触相互传染。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季犬瘟热常爆发于断乳的幼狐中间,开始不易被认识,直到秋季大批发生才能获诊断,从而造成严重损失。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时,银黑狐、北极狐的潜伏期为9~30天,有时长达3个月。在一些病例中出现本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银黑狐和北极狐开始体温升高(40℃~41℃),持续2~3天,拒食、少食、呕吐。鼻镜干燥,并出现龟裂。在疾病的2~3天开始,先是浆液性、后是黏液性,最后是化脓性结膜炎,定期不定期从鼻腔内排出透明液体,有时转为黏液性或化脓性鼻炎。

当肺被侵害时伴有咳嗽,初为干咳,后为湿咳。春秋两季发生时更易侵害到肺。消化器官发生卡他性炎症,腹泻,有时混有血液。

神经系统被侵害时,病狐的四肢、头部等大块肌肉出现强直收缩、麻痹或半麻痹,或出现某肌群有节律抽动。银黑狐发生突然性视觉障碍、瞳孔高度散大,虹膜呈绿色。本病持续时间约为2~3天,有的20~30天以上。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生物学实验和特异性包涵体检查。

与其他病如副伤寒、巴氏杆菌病及维生素B1缺乏症和病毒性肠炎应严格区别,鉴别诊断。

防治。接种疫苗,建立健全狐场的兽医卫生制度,及时对发病狐进行隔离、处理、淘汰。

治疗。本病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办法是隔离病狐,加强饲养管理,降低谷物饲料的比例,增加易消化的鲜肉、肝、蛋、乳等以保证病狐营养。同时用其他药物对症治疗。

(二)狂犬病

狂犬病是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并以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病。病毒通过咬伤传递给毛皮动物,最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

1.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所有哺乳动物及禽类对狂犬病均易感,人也易感。患有本病的狗和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天然宿主。这些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在兴奋期跑到居民点及狐场咬伤人兽而引发狂犬病。笼养狐,多半是跑到狐场的患狂犬病的野生动物和狗,经笼壁咬伤狐而散发该病。狂犬病在野生肉食动物中广为传播,银黑狐是农畜中本病的经常传播者。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在动物发情和猛禽回游的季节发病较多。年龄不分成年兽或幼兽均可发病。

2.临床症状狐狂犬病与狗一样,大体可分为三期。前驱期。狐短时间沉郁,运动不明显。

兴奋期。高度兴奋,攻击性增强,咬、扒、撕遇到的一切物体;自体损伤,拒食,不饮水,长期呻吟;流涎增强,腹泻。麻痹期。后躯摇晃,后肢麻痹;体温下降无意识躺卧,肌肉高度痉挛,最后死亡,银狐病程3~6天。

3.诊断临床上根据症状很易诊断。高度兴奋,食欲反常,后肢麻痹,在本地有狂犬病流行,并发现有疯狗和野生动物与狐场接触,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与神经型犬瘟热及中毒相区别。

神经型犬瘟热无攻击性和狂暴,幼龄狐最敏感,而狂犬病任何年龄狐均可发生。

中毒症有强烈腹泻、呕吐、无攻击性,并进行饲料的毒物化验,即可确诊。

5.预防防止狗、野兽进入狐场,加高围栏和围墙,使狐场与外界隔离。不允许把野生兽抓来直接放入狐场。狐场工作人员(工人、职员、兽医、技术人员)要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防制狐场发生狂犬病后,要实行封锁,并及时向有关卫生部门报告疫情。严格杜绝病狐跑出狐场。对狂犬病死亡后的尸体及可疑尸体一律烧毁。对临床上健康狐实行紧急接种。被患狐咬伤的狐在不超过8天的情况下允许接种。做好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措施。

从患狂犬病的最后一个病例死亡算起,经两个月后取消封锁。

(三)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以败血并伴有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是狐场易发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李氏杆菌,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秋冬季在土壤内能保持5个月以上。在麸皮内保存5个月到1年。在组合饲料中保存10个月,皮张中保存60~100天,而不失去活力。

1.流行病学猪、马、牛、绵羊和家禽都易感而成带菌者。狐中银黑狐、北极狐均易感,特别是幼龄狐易感。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兽和以病畜的肉作为饲料的家畜和家禽。传染途径是经饲料或饮水由口腔进入机体。维生素缺乏、蠕虫病及其他疾病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饲养管理不良,都是发病的诱因。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常发于春夏季。

2.临床症状幼狐表现沉郁与兴奋交替进行,部分或完全拒食。兴奋时共济运动失调,后肢摇摆和不全麻痹。头部、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肌肉震颤,颈部弯曲,有时向前伸展或向一侧,或向后仰头。采食饲料时出现颈部的痉挛性收缩运动,从口中流出黏稠的液体。常发结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呕吐。在粪便中发现淡灰色黏液或血液。幼狐从出现症状起7~28天死亡。成年狐除上述症状外,还发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细菌学检验可确诊。

4.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对症治疗。另外改善饲养管理水平,加强营养,在此基础上,在饲料中混入新霉素(每只量为1万单位),每日饲喂三次,可有好的效果。

5.防治措施患病狐一律隔离,对病狐污染的笼子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2.5%苛性钠消毒。地面清除干净后用漂白粉消毒。防止啮齿类和野禽进入狐场。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对羊、猪副产品用前进行细菌学抽查化验,发现后不能饲喂。最好对饲料煮熟后饲喂。

(四)巴氏杆菌病

狐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毛皮动物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败血和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本菌抵抗力不强,50℃时30分钟杀死,58℃20分钟杀死,70℃~90℃时5分钟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但能耐受零下70℃冷冻而不死。各种消毒药能很快杀死该菌。

1.流行病学幼龄银黑狐最易感。本病的传染来源是饲喂患有巴氏杆菌病的家畜、家禽等副产品。尤其以禽类屠宰的废物喂毛皮动物最为危险。被巴氏杆菌病污染的其他各种饲料、饮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感染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在狐场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秋季多发,冬季少见。凡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诸因素都是发病的诱因。

2.临床症状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一般病程为12~72小时,个别达5~6天,死亡率30%~90%。银黑狐突然发病,食欲降低至废绝,精神沉郁,躯体摇摆,并伴有呕吐、腹泻,在粪便内带有血液和黏膜。迅速消瘦、体重减轻。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时,伴有痉挛和高度收缩的咀嚼运动,神经高度紧张而死亡。心跳、呼吸频率升高,体温波动于40.8℃~41.5℃。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预诊,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检验。临床上与副伤寒、大瘟热、阿氏病和肉毒中毒区别。

4.治疗改善饲养管理,排除可疑饲料,投给新鲜易消化饲料,如鲜肝、乳和蛋等,提高机体抵抗力。特效治疗注射抗家畜巴氏杆菌病高度免疫的单价或多价血清,成年狐皮下注射血清量为20~30ml,1~3月幼狐10~15ml。对症治疗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也有很好疗效。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5~10万单位,链霉素每千克体重3万单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5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续7天。

5.防制措施饲料严格检查,特别是禽类副产品,一经查出,坚决淘汰,对可疑的要煮熟后饲喂。定期消毒,严防鸡、猪入场。对疫区内的狐要进行特异性预防接种。本病发生时,及时清除可疑饲料,换以新鲜饲料。对病狐和可疑狐立即隔离治疗。污染的笼具和食具,场地要严格消毒。死亡后的尸体要深埋或烧毁。

(五)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狐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现浆液性出血性浸润为其主要特征。病原体和家畜及人的病原体一样均为炭疽杆菌。本菌在病原菌中为大型杆菌,其抵抗力不强,75℃时1分钟即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很快杀死。但形成芽胞后的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在干燥条件下于140℃经3小时,煮沸经10~15分钟,110℃高压下5~10分钟才被杀死。

1.流行病学哺乳动物除猫、狗有抵抗力外其余的均易感。银黑狐和北极狐不易感。

传染源是患炭疽死亡的尸体,被狐吞食后而发病。吸血昆虫以及死亡于炭疽病动物尸体接触的野禽,有时也可成为传染的媒介。

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仔狐中多见。如随肉类饲料侵入时,可在短时间内席卷狐场,在2~3天内发生大批死亡。如不采取扑灭措施,可长期在狐场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狐患病时病程较长,一般为1~2昼夜,其他毛皮动物时间短,从20~30分钟至2~3小时。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浅、快,步法不稳,饮水量增加,食欲废绝,腹泻,粪便内混有血块和气泡常从肛门和鼻孔里流出酱油色血样泡沫。咳嗽,呼吸困难,抽搐。咽喉水肿,一般以全部死亡告终。

3.病理剖检变化对疑为炭疽病的尸体不得随意剖检,否则易扩散而造成人畜及其他狐发生死亡。在确诊而需剖检时,必须在特定环境下,严格作好防护及各种消毒措施。

剖检典型变化,营养状态良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酱油色血样泡沫。可视黏膜蓝紫,尸体膨胀,高度浮肿,咽喉淋巴结出血,咽喉部肿胀。内脏发生高度败血症状。

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作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当细菌检查材料腐败及皮张时不能进行细菌学检查)。

北极狐和银黑狐炭疽与副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主要发生于两个月的仔狐,且没有咽喉和头颈部水肿。

4.治疗可应用抗炭疽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银黑狐、北极狐成年用量20~30ml,幼狐10~15ml。抗菌素用青霉素,银黑狐、北极狐20~30万单位。

5.防制措施严格检查肉类饲料,特别是急宰的家畜。狐场发生炭疽时,对狐场实行封锁,从最后一个病例死亡起,再经15天没有死亡时,才宣布撤消封锁。对病狐和可疑狐实行隔离治疗。死亡尸体不能取皮,一律烧毁。被病狐污染的笼子用喷灯火焰消毒,或用20%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地面用1份漂白粉和3份土混合消毒,之后连同漂白粉一起铲除地面并深埋。饲养人员严格遵守防护制度,以防感染。

(六)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出血性黄疸,是多种动物和人共患的,呈短时间发热、黄疸、血尿、贫血、黏膜坏死、消瘦的传染病。病源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日光、干燥、高温和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如加热50~60℃,3~10分钟即可杀死。

1.流行病学银黑狐钩端螺旋体常呈地方性爆发或散发,死亡率达90%~100%。自然条件下,银黑狐和北极狐对本病易感。传染源是啮齿类特别是鼠类,家畜也是传染源,特别是猪,因为猪的钩端螺旋体症状轻微,多为隐性传染,长期带菌,不断向外排出,污染环境。带菌动物由尿向外排出钩端螺旋体,肉食动物达500天以上,家畜达120天以上。狐吞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直接食用患本病的家畜肉或器官而引起地方性流行,伴有高度死亡率。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本病易发于7~10月份。其地方性流行特点是在发病5~10天内使大量狐发病后平息,以后经5~10天以上又重复出现。一般不波及整个狐群。多数狐经轻微过后产生坚强免疫,不再重复感染。

2.临床症状主要分为超急性、急性、慢性三种。超急性发生在地方流行的初期。病狐突然拒食、呕吐、下泻,精神沉郁,心跳加快,达每分钟105~180次,呼吸加快,每分钟70~80次。很少发生黄疸。经12~24小时,口吐白沫发生痉挛而死亡。没有康复的病例。

急性发生时,病狐食欲突然废绝,呕吐、下泻。长久躺卧,消瘦,精神沉郁,行步缓慢。出现显著黄疸。肛门括约肌松弛。尿频、尿急、尿色黄红。频死期伴有背、颈和四肢肌肉痉挛性收缩。强烈流涎,口唇周围有泡沫样液体,最后窒息而死亡,病程持续2~3天,很少康复。

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在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进行性消瘦、虚弱、贫血、定期下痢等症状。经过2~3个月,在显著衰竭情况下死亡。

3.诊断本病超急性和急性病例症状明显,结合流行病学不难诊断,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进一步诊断。本病与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区别诊断。本病的显著特点是黄疸,体温在整个病程中变化不大;其地方性爆发在7~10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后结合实验室诊断即可鉴别诊断。

4.治疗早期用抗钩端螺旋体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一般注射一次,个别情况下不好转时,可进行2~3次注射。皮下注射血清用量:成年银黑狐、北极狐为25~30ml、1~3月龄仔狐为5ml,3~6月龄为10ml。

对症治疗推荐用药:泻剂、强心剂,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肌肉注射链霉素等。

5.防制措施严把饲料质量关,对所有肉类进行严格检验。

发现可疑饲料煮熟后饲喂。用水安全,饮具每5天涮洗,消毒,防止啮齿类动物污染饲料和水源,定期灭鼠和消毒。对病兽坚决隔离,淘汰,不得中途放进狐场。

(七)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

加德纳氏菌病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人、畜及毛皮兽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狐、貉等毛皮兽易感本病,给养狐业造成很大危害。

1.流行病学本病过去在我国养殖业中没有记载,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种狐时带入的,其病原体为加德纳氏菌。目前,在我国各地养狐场中广泛流行,危害极大。流行途径主要是通过种狐的交配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染,如通过狐场工具(抓狐钳、手套等)和饮食具传染。患病动物的尿、粪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是传染途径之一。

2.临床症状银黑狐、北极狐感染加德纳氏菌后,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母狐出现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炎、卵巢囊肿、肾周脓肿等症,因此造成空怀和流产。病情严重者,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狐卧在笼内一角,其典型特征是尿血,后期体温升高,肝脏变性、黄染,肾肿大,最后败血而死。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初诊。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春季性兴奋期发生,成年狐发病率高于幼龄种狐。公狐发病,引起包皮炎和前列腺炎等。表现食欲减退,消瘦,性欲减退或丧失交配能力,个别公狐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

4.防治本病用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均可治疗。用氯霉素每天3次,每次1片,连续投药12天。为了防止抗药性,中间可停喂1天。

为预防本病,从外面引入狐时一定要检疫,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狐的抗病能力。最好的办法是用加德纳氏菌病疫苗接种,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生产的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疫苗,对检疫为阴性的狐,进行肌肉注射,每头1毫升,免疫期6个月。应该注意的是,检疫为阳性的狐,因已经感染加德纳氏菌病,此时注射疫苗无效,因为注射的疫苗会被病狐体内的抗体所中和。已感染本病的狐,如果需要做种用时,需要用药物治疗,即喂氯霉素12天,杀死体内加德纳氏病菌,经过1个月,待自身抗体消失后再注射疫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93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