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带髭鲷

[学名]: Hapalogenys kishinouyei
[资源名称]: 纵带髭鲷
[外文名]: Fourstripe grunt、four-stripe grunt、Spotted beard grunt
[别名]: 岸上氏髭鲷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Ⅺ-14;臀鳍Ⅲ-9;胸鳍18;腹鳍I-5,尾鳍17。 侧綫鳞45。 体呈椭圆形,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1.9倍,为头长2.4倍;体背面狭,背缘沿背鳍鳍棘基较平直,腹缘几近平直;尾柄短而侧扁,其长与高约相等。头较大,由吻端至第一背鳍前、坡度甚陡,颜面约呈55度角,头腹面近平直;头长为吻长3.5倍(斜长2.9倍),为眼径3.2倍。吻钝尖,其长约于眼径相等,眼中大,侧上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上角略近。眼间而平。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眼前上缘,椭圆形,两鼻孔约等大,前鼻孔后缘具三角形鼻瓣。口前位而低,微倾斜,上下颌等长。两颌牙呈绒毛带状,最外一行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无牙。额部小髭细小;额孔4对,最后一对呈裂缝状孔。鳃孔大。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具假鳃。鳃盖条7。鳃耙8+11,短小,最长鳃耙为眼径1/4。 体被细栉鳞,栉状齿弱,头部鳞较体上为小,除吻前端及额部外,余均被鳞。上颌骨无鳞。背鳍与臀鳍鳍条部基底及胸鳍基底被细鳞。侧綫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11具鳍棘,14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在基底部相连,中间形成一深凹陷;鳍棘强大,其起点在胸鳍基底稍前上方,前端有一向前倒棘,以第四鳍棘最长,向后逐渐缩短,鳍条部后缘圆形,基底短,其长为鳍棘部基底长的1/2。臀鳍具3鳍棘,9鳍条,其起点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以第二鳍棘最粗大。胸鳍中大。腹鳍位于胸鳍后下方,末端达肛门。尾鳍圆形。 全身灰褐色,体侧有4条深褐色的纸带:第一条沿背鳍鳍棘部基底全长;第二条始于背鳍鳍棘前方,止于背鳍鳍条部基底中央;第三条始于前鳃盖骨上,止于尾柄上缘;第四条始于胸鳍基底部止于尾柄下缘。腹鳍褐色,其他各鳍均灰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海,朝鲜,日本。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岸水深在5-50公尺的礁砂混合区或砂泥底质水域,单独游动,或成群结队地巡游。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的虾类、鱼类、软件动物等为食。会使用咽头齿磨擦发声,再藉由鳔加以放大,但是一般并不容易听得到所发出的声音。

相关推荐

斜带髭鲷


中文名称斜带髭鲷


拉丁名称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1844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石鲈科

拉丁科名Pomadasyidae

中文属名髭鲷属

拉丁属名Hapalogen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主要产于南日本、中国南海。

生活习性
肉食性,主要摄食甲壳类、鱼类。

经济价值
可食用鱼。

纵带鮠


中文名称 纵带鮠
拉丁名称 Leiocassis argentivitatus(Regan)
英文名称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鲇形目
拉丁目名 Siluriformes
中文科名 鲿科
拉丁科名 Bagridae
中文属名 鮠属
拉丁属名 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Ⅱ~7;臀鳍14一16;胸鳍Ⅰ~6一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12。脊椎骨5十31~32。
体长为体高的2.8~5.2(平均2.8)倍,为头长的3.8~4.7(4.l)倍,为前背长的2.6一2.9(2.8)倍。头长为吻长的3.l~4.0(3.7)倍,为根径的2.8~3.4(3.1)倍。为眼间距的2.1~2.8(2.5)倍,为上颌须长的0.8~1.0(0.9)倍,为尾柄长的1.1~1.5(1.3)倍,为尾柄高的2.0~2.4(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1.9(1.7)倍

纵带平鳅


中文名称纵带平鳅


拉丁名称Oreonectes costata (Kessler)

异名鳅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平鳅属

拉丁属名Oreonectes Gunther,1868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图门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Ⅱ-6-7;臀鳍Ⅱ-5-6。鳃耙10-14。椎骨34-35。

体长为体高5.2一6.4倍,为头长4.2一5.0倍。头长为吻长2.6-3.5倍,为眼径6.7-7.6倍,为眼间距2.7-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2-1.6倍。

体细长,前部圆柱形,后部侧扁。头平扁,吻端圆。口小,稍呈半月形,略下位。眼小,位于头侧前部正中。眼间距宽。须3对;前鼻孔管延长为细长须状,常被称为鼻须。上颌略长于下颌。鳞中等大,埋在皮下。头无鳞。侧线不明显。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底。尾鳍长,后缘圆形。肛门接近臀鳍。尾柄上下有明显的隆起。

体背褐绿色。背部中央有一不太明显的黑色条纹。体侧正中自眼后至尾柄末端有一条特别明显的黑色纵带纹。尾鳍基底正中有一黑斑点,向后呈条纹延伸至尾鳍中部。体侧下部黄绿色。背鳍、尾鳍浅土黄色,有小黑点。胸鳍、腹鳍、臀鳍浅黄,臀鳍有小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纵带平鳅喜生活在水浅、水草丛生的河汉、沟渠十泡子、水坑内。平时多游在水草丛中,时而钻到泥沙中寻食,杂食性,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丝状藻类、硅藻、绿藻以及一水草碎片为食。

繁殖习性
产卵期为4月初至7月,6月为旺季。卵径约1.0毫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1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杂色蛤仔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